9、识阴、非我非我所 正纬老师
9、识阴、非我非我所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次的课程里面,我们跟大家,从我见开始讲起,然后从我见、烦恼、五阴,并且进一步讲到了色受想行这四个阴,应该要如何观行它是虚妄不实的。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大家分析识阴,识阴是如何虚妄不实。那谈到识阴的部分,我们必须要先说:我们谈到五阴的时候,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时候,我们说过色受想行这四个阴呢,他们都是识阴增长的一个基础;色受想行这四个阴,都是基于识阴的基础上来运作的。以我们(人类)对于识阴的部分来讲,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名词,就是“四识住”,也就是识阴在色受想行这四阴中住;所以说五阴里面可以说(是)最广大,也就是最细微的部分,应该就是识阴的部分,所以我们今天花多一点时间,来看看识阴。

首先我们来看识阴的这个内容,识阴的内容就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那这六个识各自了别什么呢?我们眼识了别,眼识所看到的部分就是去了别它(色尘)的色彩是什么色彩,他的明暗如何。那么耳呢?耳识的部分(是)了别,就是辨别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这是耳识。那么鼻识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别我们所闻到的味道是香的还是臭的,这个是鼻识。舌的部分呢?就是我们去了别酸甜苦辣咸淡,这个种种的味道,这是舌的部分。身识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别我们现在所触摸的东西,到底是硬的还是软的?是滑的还是涩的?是湿的还是干的,或者是冷的还是热的等等。这个是属于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五识)。

那么意识呢?意识的部分呢,意识的了别就是比前五识的部分,更进一步的细微了别。比方说,就眼识的部分来讲,我们刚刚说眼识看到的是色彩,看到的是明亮明暗。那么意识看到的呢,就是这个色彩到底配得好不好,或者说这个人的气质神韵好不好;所以可以见到意识所了别,是相对于眼识来讲,祂的了别更为精细、更为深入。同样的,意识相对于耳识所听到的声音的大小来说,意识会听到说:这个声音合不合谐,这个是哪一个乐器,这个香是什么样的香,现在点的是哪一种精油、哪一种沉香?这个都是属于意识了别。舌的部分,我们刚才说舌识是(了别)酸甜苦辣咸淡,至于说你要吃出来这个东西,到底它的味道配的好不好,它是巧克力还是热可可,这个都全部是意识去了别的。那身识的部分呢?我们刚才说,身识所了别的是最基础的,这个比方说是粗的还是细的,是软的还是硬的等等;那如果换成意识去了别的话呢,那意识了别的范围就大了,祂可以分辨出说,这一床棉被的质料,摸起来到底触感好不好,它是不是一个丝质的材料等等,那么这些都是意识的了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跟意识比较起来来讲,意识还真的是非常的广大,非常的深入。那么前五识呢,都相对于眼前的境;我们或许从术语上来讲,就是眼前的五尘直接的了别。那意识呢,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可以说是(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来讲),就好像是第二剎那起,就是我们接触到外尘的时候,第二剎那起更为精细的了别,这个都是意识的范围。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可以约略知道说,意识的部分跟前五识,不但是同时从第二剎那开始是同时俱起的,并且所有精细的了别,都由意识来完成。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六)个识是如何生起呢?我们说识的生起,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个就是要根不坏,一个就是要有现前的尘,另外一个就是根跟尘二者必须要触。以眼这个部分来讲,我们要能够成就眼识的话,首先我们的眼根必须要不坏。那么讲到这个根呢,我们应该要先跟大家说,我们说前五识所对应的根(眼耳鼻舌身所对应的根)来讲,在我们的色身上面,可以看得到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扶尘根。比方说眼根就是我们的眼球,那么除了扶尘根之外,我们还有所谓的胜义根,也就是从眼球之后的神经联结到大脑,到大脑处理视觉的部分,这个部分都叫作眼根的胜义根。眼根是如此,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各自有扶尘根跟胜义根;并且这个五个根的扶尘根跟胜义根,都直接是我们色身的一部分。那么意识的部分就比较特别,因为跟意识相应的叫作意根,意根跟前五个根不太一样,意根所了别的纯粹是心法,所以说意根本身也是心法,祂跟眼根耳根等等是色法这个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

那么识的生起呢,讲完根之后我们说识的生起,就是你要有良好的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你必须要有良好的眼的扶尘根跟胜义根,并且你的现前还必须要有尘。比方说你要看见黄色的物体,你就必须眼前要有黄色的物体,不然的话除非只有一种状况,就是你的脑袋里面神经的运作不正常(幻想)才有可能看见。这是尘的部分。那除了根跟尘的部分之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根跟尘二者必须要能够触。换句话说,如果中间有所阻隔的话,那么就不能够成就眼识!所以眼识是如此,耳鼻舌身意莫不是如此,这个是(六)识生起的一个状况。

那么接下来看,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从我们刚才(说的)来看,我们可以说,识阴的本身既然都是“根尘触”才能生识,三个条件和合,才能够产生了这个(六)识,所以说我们要论断说识阴本身,是不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那我们就要来看这三个条件,是不是都是恒常真实的存在呢?首先来看看根的部分,那么五根的部分,我们已经在前面跟大家在分析色阴的时候分析过了,五根既然都是色阴的部分,所以当然五根是不可能恒常存在的。那么意根的部分呢?意根的部分由于意根比较细微,并且意根我们通常都是在大乘法里面再详细来讲意根,所以我们就暂且先遵从圣教量,我们不在(声闻菩提)这里为各位分析意根的虚妄性。那至于根的部分,六根它本身具有虚妄的特性,不是恒常存在的。

根的部分讲完了,接下来是尘的部分。尘的部分我们说,跟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来讲,每一个尘都跟(无常的)色阴脱不了关系,所以说尘的部分,也不可能是一个恒常的存在。那至于说跟意识相应的法尘的部分,我们刚才没有办法,我们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对法尘做详细的解释;但是从刚才,我们已经约略用操作型定义的方式跟大家讲了。意识的了别,就是从第二剎那起,伴随着五识对境更精细的了别。所以这个部分的法尘,当然跟前五识的了别有绝对的关系;所以这个部分自然而然,法尘也不会是一个恒常的存在。那触的部分呢?根跟尘必须要能够触,中间没有阻隔。那么触呢,当然就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就是说触也是一样,需要有因缘和合的状况,有一些刚好二者能够在一起的状况,才能够完成触的条件。所以根、尘、触,不管你是从那一个方面来看,这个三个因缘的本身,都具有相当的无常性,所以他们三个综合起来所形成的识阴,也必然是具足无常的特性。这个是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到,识阴的本身的无常性。

其实从现量境界来看的话,也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现观来讲,我们其实自己也可以试着现观识阴是如何的无常。比方说当我们眼睛,看到眼前这个黄色物体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当你注视黄色的物体,注视久了之后,这个黄色就不再是一开始看到的那个黄色的状况。那你再注视久了,更久、再久了之后呢,你会发现你的视觉开始产生疲劳了。以致于说当你把视线,从这黄色的物体移开的时候,你看其他的东西的时候,也会发现眼前有黄色物体的的踪迹,有它的对偶的影像存在;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从眼睛的经验来看,我们都会有过视觉疲劳的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呢,就是说视觉的本身,并不是一个实然的。也就是说你看到的黄色,它不必然就是那样的黄色;不仅人人不同,并且你这个时候看,跟那个时候看,注视时间久与否,以及周边有没有旁边的颜色在搭配,都会使你对于这个黄色的觉受有所不同,所以由此现量经验来看,眼识还真是无常,耳识鼻识身识等等也都是如此。

那至于意识方面呢?意识方面,我们回归之前在讲这个色、受、想、行,这个行的部分,我们讲到意行的部分,我们曾经约略提到了:当我们在作很多的决断的时候,我们往往做完这个决断,就接下来作下一个决断;每一个决断都跟着当前的境,而有所变换。所以说意识的部分,也自然从现量经验来看,我们的意识也都是一样变迁不息的。那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一般人如果愿意观察自己内心的话,往往会发现妄想不断。如果说我们把心更沉湎下来,更仔细去内观我们的自心的话,我们甚至都可以发现,一般人的意识的变迁。佛教的术语里面有打一个比方,就是说(意识)犹如猿猴攀游于树林之中,就像猿猴在树林里面,一根树枝接着一根树枝不断地在攀缘(变换)。

各位菩萨假如有这个机缘,愿意自己好好的定下心来内观自心的话,我相信必然你也可以发现,自己意识的变迁的状况,绝对也是像我刚才形容的那样的变迁不息。所以不管是从因缘和合的观点,还是从我们的现量经验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识阴的本身,识阴的本身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识,祂都是一样具足无常,祂不是一个恒常的存在。所以说到这里呢,我们约略就已经把五阴虚妄不实的状况,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跟大家介绍了。除了五阴之外呢,各位在佛教经典的其他处,会看到所谓有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不同的说法。这一些不同的说法,其实都是 佛陀的慈悲善巧;祂为了怕我们,光从五阴切入的话,不容易一一去观行“我”的虚妄,所以才为我们把五阴再开展出来,开展成十二处,再开展成十八界,让我们从一一的蕴处界这个种种的观行里面,确实把“我”的虚妄性,能够理解到。

接下来我们讲完了这个五阴的这个虚妄之后,我们就约略提到一下,我们说有一些世间的看法,看起来好像是当然,其实不然。比方说,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一些讲法,比方说:“我们什么都不必在乎,什么都不必执着,我们就放下就可以。”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仔细分辨清楚;就如同说我们在讲我见烦恼的时候,我们讲到修行人的时候,讲到说离苦得乐;要谈到离苦得乐,我们必须要仔细分辨清楚,到底是谁在离苦谁在得乐?如果仍然是“我”在离苦,“我”在得乐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具足了我见。同样的,当我们听到说,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没关系,什么都放下的时候,那我们就来仔细,要好好地思量一番,到底说这话的时候,里面到底是谁不在乎?有没有一个谁在那里不在乎?有没有一个谁在那里把世间的万法、把世间的红尘都放下呢?如果这里面仍然有一个“我”的话,那对不起,这个仍然是落在我见里面。如果是有我见的话,表示说,他仍然是执着五阴里面的某一个阴,仍然执着着某个阴不断。

那么同样的,我们也说呢,打坐打到这个全然无知的状况,是不是一个断我见的状况呢?我们刚才前面有约略跟大家提到我见;断我见的人是必须要依赖智慧,去作如理作意的思维,然后你才能改变错误的见解。那么如果你在打坐,如果你是用打坐的方式进入暗无觉知的状况的话,那种状况的话,本身你就已经是形同昏昧了;你在这个里面,你无从用智慧去分辨各种状况,又何来谈到断我见呢?所以打坐入定的人,尽管在入定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任何觉知心的“我”现起,实际上还是有的;并且在他出定之后,这个“我”仍然是活灵活现的,所以打坐时的这个暗无觉知,并不是断我见(的境界)。那关于世间的其他错误的断我见的描述还有很多,我们都留在正觉同修会禅净班里再去说。

那么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归我们在这三次的课程里面,我们跟大家讲的断我见的前提,必须是:非是断灭。也就是说,(断我见)不能是断灭。我们要特别跟大家说,在这个方面,往往会有人引用《阿含经》来说:“佛处处都是说‘无我’,所以表示没有‘我’。”那也就是用这个“没有我”来述说(佛法),这个本质上仍然是断见的见解。我们要跟大家讲说,《阿含经》所说的范围,不是只有“无我”而已;《阿含经》讲到“无我”的时候,是指的世间,是针对世间(五阴)的我见来说“无我”,但是《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的经文来说,佛陀来教圣弟子来观行,观行的状况:“非我、非我所。”佛陀会说这些状况是“非我、非我所”。更进一步地讲,佛陀会教圣弟子观行说,这些呢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说五阴“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阿含经》卷1。

好,从这个《阿含经》里面,看起来就是《阿含经》里面,看起来这是蛛丝马迹;实际上呢,“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一类型的叙述在《阿含经》出现的次数,仍然是非常多的,只看你有没有看进 佛陀所苦心教导的这个里面真正的意涵!因为如果这里面果真是断灭,一切都是无我的话,其实 佛陀用不着这么辛苦了,还要特别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直接就一句无我就可以了。可是为什么要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显然这个我,跟我们刚才讲世间我见的我,是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的。那这里面呢,其实就蕴含了有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在里面。那么希望呢,大家从这里,要去好好地去记住说:断我见并不是断灭。

事实上,从“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个部分实际上阿含的教理,就已经跟后面般若经跟唯识学的教理,全部都接在一起了。因为在般若经里面,这个部分是用空、空性这个名词来述说,来述说“非我、不异我”这个状况。并且在般若里面,所谓的这个真心如来藏呢,跟世间我非一非异的种种,所谓的龙树八不中道的这个状况呢,就是完全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真实意涵完全契符。并且除了般若这部分之外,在唯识学里面讲到,如来藏的种种运作的义理的时候,也是一样都是进一步的把真心的状况,作各式各样的阐述。那么把真心的各式各样状况,把祂回归到最原始的总相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祂其实所揭示的状况,就是阿含里面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其实一些利根的菩萨,在听到 佛陀这样开示的时候,其实你直接看,“无我”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根本就是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那么利根的菩萨,根据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就会下去作思维观行,如果经过长久的思维观行,并且有善知识的摄护的话,证悟本心也就应该是很容易能够得到的果实。所以我们说断我见的部分,绝对不能是断灭;这个部分呢,有阿含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非我、非我所”等等,这个经文可以作为佐证。

那么以上就约略跟大家,谈这五阴各自虚妄不实的状况;希望大家呢,自己在平常日常生中,能够根据刚才(所说),并且根据前两堂课我们跟大家分析的内容,一一去观行,希望大家都能很快的断我见!那么别忘了断我见之后,要历缘对境断我执;因为断我见是成就了,就已经成就声闻初果,我们还要再一一的历缘对境断我执。如果你能够把我执断尽的话,舍寿的时候无所执着,那个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灭尽五阴的状况(但不是断灭空)。所以说,希望大家从断我见的基础,好好去下功夫,好好去作观行,好好努力!我们今天的课程就上到这里。

谢谢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浏览量 6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