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看话头功夫是否正确的辨正
以上是默照禅与看话禅的比较,聪明人当然要选择看话禅来参禅。可是修学看话禅的大前提,是要先弄清楚看话头的功夫;否则,用功修学看话禅一辈子,也自认为很努力参话头了,其实还是不曾与看话禅相应,浪费一世的生命就很冤枉了。以下举出台湾当代以讲禅闻名的法鼓山为例,用他们所说的内容提出来说明及对比,学者就容易理解了。
“话头禅”—果彻法师主讲/林果开
七月十八及十九日,果彻法师为我们讲解了话头禅法的概要。受圣严师父的嘱托,法师将师父的〈话头禅十开示法要〉集结成《圣严法师教话头禅》一书,使得“中华禅法鼓宗”在有了《圣严法师教默照禅》一书之后,再有此书,乃臻完整,而完成了师父的一大心愿。师父的侍者告诉果彻法师,师父一直等到此书出版后,才舍报圆寂的。果彻法师继而将《圣严法师教话头禅》的书中重点,做成幻灯片的纲目提要,配合她的讲解,帮助我们一目了然的明白话头禅法之内容。
“公案”是古代官府处理的一桩桩公文案例,“禅门公案”则是老师与弟子之间,一桩桩发生开悟的互动过程及经验的故事记录,由于其间所用的语言、表现的动作、出现的状况,都与逻辑、理论不相关,而使弟子产生疑问的想知道“为什么?”如此不断的猜下去,疑情就出现了,疑团也出现了,就成了“参公案”,想去参究这个公案的故事是什么意思。而“参话头”则是直接用某个公案故事中关键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来参究“这是什么?”。
南宋“临济宗”嫡系的大慧宗杲禅师在参“无”字的公案时,渐渐丢掉公案,去参“无”字的话头,深感话头的威力,开始勉励禅修的人用话头,而成为“话头禅”的创始者。他曾用话头,使得十八个人在一夜之间开悟。话头的“话”是语言,语言不只是说出来的话,也包括尚未说出来的已在心中形成的具体观念、思想、念头(即心念的符号)。“头”是根源,也就是在心念的符号尚未形成之前,到底是什么?“话头”就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用这句话做为修行的方法去“参话头”,就是去探索这句话还没有形成以前的根源,亦即探索在自我中心、自我执著分别的概念没有形成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话头即是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无法以语言文字表达,不可议是无法思考揣摩。
话头又被称为“金刚王宝剑”、或能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不死之药”、“甘露”。话头只是个工具,用来粉碎一切执著、妄想、杂念。金刚王宝剑是宝剑中最锋利的,能除一切坚硬的物体,而不被任何物所破,其作用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把宝剑是在有散乱心、烦恼心出现时用,在开悟之前用,开悟之后为免于执著自己的“悟”仍要继续用。无论遇到身心、环境的任何状况,都要提起话头,斩断一切好的与坏的状况,展现出话头破执著、断妄念的惊人威力。
【成为话头的条件】有五个:
1、能降伏或断除烦恼
2、能与戒定慧相应
3、简单、不复杂,才不会落入思维状况
4、无意义,不会引伸为联想
5、与佛法相应
话头不可与自我中心连在一起,如“我是谁?”,以免参到最后总是围绕著自我,成为自私心、傲慢心非常强的人。师父不鼓励自己发明话头,安全起见,最好用祖师大德的话头。话头的重点是要够力量、要能使疑情持续。师父建议的四种禅宗常用的话头为:
1、什么是“无”?
2、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即没有生与死的本来面目是谁?
3、拖著死尸走的是谁?一口气接不上来即是死尸。
4、念佛的是谁?
不论用以上哪句话头做为本参话头,都要抱著同一句话头,不断继续问下去。近年来法鼓山统一用最为简洁有力的“什么是‘无’?”做为话头。
【话头禅的功能】有五个层次:破本参之前叫“参话头”,之后叫“看话头”。
第一层次的功能是除妄念—不断提起同一个话头,至很纯熟时,会使我们的妄想杂念逐渐减少乃至断除,头脑也会愈来愈清楚,使身心安定,减少情绪的波动。即使没有开悟,对我们的人格、心性修养都很有帮助。
第二层次的功能是破本参(或破初参)—即禅宗破三关中所破的第一关。自己在没有明心见性或是没有断烦恼、开智慧之前,有如被关在闷葫芦内,若能本著信心,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持续抱著同一句话头(本参话头)去参,直到疑团爆破,亦即至葫芦坠地破裂,才由裂缝看到外界的亮光,虽然葫芦裂缝不久又密合将自己关在其内,由于曾见过一丝丝光(光即佛性或空性),有了脱离自我中心(我执的烦恼与分别)的体验,对佛法、对禅修都会更有信心而不退转,并由仰信(从信仰、理解带来的相信)成为证信(从亲自体证带来的相信)。
第三层次的功能是破重关—即禅宗所破的第二关。由于之前尚无亲自的体验,未尝到法味,所以叫做“参”话头。破本参之后,已有所体验而变为“看”话头。由于葫芦裂缝又密合,要继续用同一话头去参究,将葫芦冲出更多更大的裂缝。破初参后,心态也改变为肯定自己是有烦恼的,知道烦恼是什么,仍有烦恼,进一步想去解决烦恼,想再体验“如果完全没有烦恼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如果达到和佛由醉生梦死中觉悟后完全一样的境界时,又是如何?”由于心意恳切为达到最终目的,疑团会一个个的出现,继续用同一话头去破一重又一重的关,而小悟不断。
第四层次的功能是破牢关—即禅宗所破的第三关。大悟有如将经年累月无明的大冰块一破为二,小悟则将分裂的冰块一一敲为碎冰,为免遇到冷空气碎冰又溶合在一起,得不断持续的敲碎下去,如此终可破牢关(牢关即被关在生死的牢狱之中不得解脱),而出离三界,心不再受到三界所有烦恼的束缚。因此话头是非常有用的,从初学用到明心见性,一直用到证得与佛陀一样的境界。
第五层次的功能是离一切苦—用话头可破除对身心的一切执著,由实证而照见五蕴皆空,生出般若智慧而离一切执著、分别心、烦恼的苦,度一切苦厄。
【参话头的方式】:用松的方式,或紧的方式,或松紧交互使用的方式,依个人当时的身心状况来做弹性的调整运用,在精进用功时可以请指导师来做判断。
1、松的方式—比较温和的方式。除了《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在《牛的印迹》一书也有介绍。一般而言适用于日常生活中,或平常容易紧张的人,或体质弱或体力差的人。然而即使生病,体力若不是差到提不起心力的话,仍可将生病的因缘做为修道的助缘,反而得力容易上手。松的方法—身体坐正、姿势正确,身心放松,慢慢的、轻轻的问话头,每问一句话头,将疑问持续到下一句话头,其间全神贯注不起妄念。
2、紧的方式—适用于年轻人,身体及精神状态好的人,精进用功充满信心的人。紧的方法—身体坐正、姿势正确,奋不顾身抱住一句话头,全力以赴不断的参到底。却要注意不可用头脑思考,不能配合呼吸及脉搏跳动来参话头。
【话头的过程】:师父以深入经教及个人修行、教学的经验,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以供参考。我们在用功的过程中,却不一定得经历第一个层次,才会到最后一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念话头”—在散乱心的阶段。疑情尚未升起之前,清楚当下的念这句话头,使心有所寄托,做为心的所缘境(用功的对象),就像念佛时心系佛号上,数息时心系呼吸上。念著念著妄想纷飞的状况会慢慢安止下来,让心念愈来愈安定集中。在妄想多、心很散乱时,持续念话头会产生像持咒念佛的功能。即使没有疑情的产生,仍能帮助我们除妄念、安定心念。
第二个层次的“问话头”—在集中心的阶段。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亦即话头要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功效,必须要有疑情。在念话头至心安定后(原文注一)1,会对所念的话头产生疑问,就到了问话头的层次。其实念话头与问话头的界线没有那么清楚,最好是从一开始就将话头当成是问号或问题,不断的去问。认为这话头对我很重要,我相信它能帮助我解决生死问题,我希望知道它的答案。如此愈问,话头就愈生动,与自己关系也愈密切时,就不会停留在念话头,因为内心虽安定,但是念起来却是无汁无味的。如果是用问的,愈问愈想知道时,淡淡的疑情就慢慢的起来了。问话头不是问自己要答案,而是要去问那话头,让它给你答案。(原文注二)2
我们往往用自己过去的常识来给答案,答案都是由自我中心的分别意识出发的,这些答案都是不对的。所以想知道答案,就去问,有答案出来,就放掉它。
注1 、原文注一:由此一句开示中,已证实果彻法师还没有看话头的能力,故要用一句话来念;念到后来再演变为用同一句话来反问自己,成为问话语。这都不是话头,因为已经住在话尾中,所念或所问的那一句话不断的过去,而参禅的觉知心已经落在所念或所问的每一句话的后面了。
注2 、原文注二:话头本身不会给你任何答案,而是要由参禅者自行找出答案来。由此证实法鼓山被圣严法师印证明心见性的十二人,都同样不会看话头的功夫;当然也都不曾破参,同样落入意识思惟想象中,才会说出这样的开示而被圣严法师认可及出版。
第三个层次的“参话头”—在统一心的阶段。妄念变得很少,可持续问话头不被妄念打断;想知道答案的感觉(疑情)愈来愈强、愈持续,话头问得绵密不间断时,就进入了参话头。问话头时,自己得用意识操作,用力提起话头去问。参话头时,则是疑情成片,不用主动去问,就会被不断涌现的问题所缠绕,陷于疑团之中而不能脱身。此时自己的身体、生命、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一句话头。
第四个层次的“看话头”—在无心的阶段。“看”念成“看”护的音,有保护照顾之意。参话头至疑团爆破开悟后,有了见到空性和智慧现前的经验,就到了看话头的层次。由于自我习气与烦恼的根尚未断除,要持续用那句话头来照顾自己的心念,来保持与加强明心见性的状态。3
注3、摘录自圣严法师著,《圣严法师教话头禅》,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三刷,2009 年2 月。
末学针对上文,选择较重大的错误作辨正,让读者可以更清楚知道话头与参禅的真正意思,才不会被误导。走错学禅的路,这一世学禅、参禅就枉费功夫与光阴,很可惜。其中很多的小错误,也可以证实圣严法师对于话头及公案都还不懂,证实末学的评论是如实而无偏颇的;针对文中的许多小错误,末学就略而不谈。在基本知见及话头的认知与修学都错误,以及对于参公案的用意与方向的基本知见都错误的情况下,参照他们的说法去学禅、参禅,注定这一世必然唐捐其功。但是圣严法师及其座下的法师们,对此应该都还没有警觉,才会有如下一段文字说明而出版了《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师父的侍者告诉果彻法师,师父一直等到此书出版后,才舍报圆寂的。】
可见此书中果彻法师所说的话头、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悟后还必须继续看话头直到成佛……等,都是经过圣严法师认可的说法,因此《圣严法师教话头禅》这本书中所说的内容,等于是圣严法师对于教禅及参禅的知见与境界。因为其中错误太多了,不胜枚举,末学便选取其中的重大错误,简单加以辨正,读者可以因这些举例,快速弄清楚禅法等知见,走上学禅的正确道路。
原文:“公案”是古代官府处理的一桩桩公文案例,“禅门公案”则是老师与弟子之间,一桩桩发生开悟的互动过程及经验的故事记录,由于其间所用的语言、表现的动作、出现的状况,都与逻辑、理论不相关,而使弟子产生疑问的想知道“为什么?”如此不断的猜下去,疑情就出现了,疑团也出现了,就成了“参公案”,想去参究这个公案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辨正:
公案的参究重点,不是在于公案中的一切“都与逻辑、理论不相关”,而是要藉公案中禅师示现的机锋,引起学禅者找到明心的标的,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果彻法师以上的说法,是不懂如何参究公案的误导之说。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懂证悟明心的标的是什么,而开示说“如此不断的猜下去,疑情就出现了,疑团也出现了,就成了‘参公案’”,就会如同果彻法师说的:“想去参究这个公案的故事是什么意思”,那么就永远落在公案中的情节中,也会永远落入公案故事中,与他应该证悟的标的无法相应。
原文:
而“参话头”则是直接用某个公案故事中关键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来参究“这是什么?”。
辨正:
参话头,并不是“直接用某个公案故事中关键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来参究‘这是什么?’”而是以看住话头的方式,在行住坐卧中参究自己的第八识所在。果彻法师的说法,其实都是在话尾上用心,当她以公案故事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参究时,已经不是参话头,而是在研究公案了。像她这样参禅的结果,一定会落入公案故事中,从故事情节中,对公案产生各种意识层面的理解,不可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而开悟。参公案的意涵,只有已经证得如来藏而明心的人,才会真的懂;像法鼓山圣严法师一样不承认禅宗开悟标的是第八识如来藏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公案的意涵。而果彻法师所说的参话头,其实与参公案无关,也与参话头无关。
#p#page_title#e#原文:
话头的“话”是语言,语言不只是说出来的话,也包括尚未说出来的已在心中形成的具体观念、思想、念头(即心念的符号)。“头”是根源,也就是在心念的符号尚未形成之前,到底是什么?
辨正:
话头的“头”并不是指心念形成之前是什么。平实导师早年开示时,曾经说过:有人认为心念的出现都是从收藏烦恼妄念种子的如来藏中生起的,就每天看著妄念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看来看去始终都看不到心念的前头是什么,因此而无法开悟;果彻法师与她的师父圣严法师一样落入其中,当然悟不了。意识觉知心中会出现心念,心念的前头有意根和如来藏;可是意根和如来藏都空无形色,想要从心念的前头去看到真心如来藏,一定看不到,看来看去都是空无。因此,参禅者不应该看心念“尚未形成之前,到底是什么?”因为永远都不会看到有什么,不可能用这种方法证得如来藏而开悟明心的。
原文:
“话头”就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用这句话做为修行的方法去“参话头”,就是去探索这句话还没有形成以前的根源,亦即探索在自我中心、自我执著分别的
概念没有形成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话头即是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无法以语言文字表达,不可议是无法思考揣摩。
辨正:
话头不是果彻法师说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而是一句话的前头,在话头中并没有短语、长语,也没有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就只是一句话的前头;轻轻看住某一句话的前头,都不会让那一句话在心中生起来。这是在设定的某一句话(譬如“参禅是谁”)的作意下,轻轻看住它,不让这一句话在觉知心中生起来,就这样轻轻看住;看久了,看话头的功夫就越来越好,将来越有机会破参明心。看话头的功夫如果作得很好,配合其他的条件,将来也有机会亲眼看见佛性。凡是会看话头的人,都很清楚话头的意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时觉知心都不会被外境所转,就是禅宗祖师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会看话头了,看久了也会自动生起疑情,自动想要寻找真心如来藏;于是看住一个话头,就时时注意自己的如来藏究竟何在,这才是真正的参话头。
果彻法师说:“亦即探索在自我中心、自我执著分别的概念没有形成之前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想要在意识觉知心之中探索自我,以及探索我执及分别心概念形成之前的状态。像这样探究下去,探究到无数劫以后,还是会落在意识觉知心中,因为“自我执著分别的概念没有形成之前”是空无一法的,像这样根本是在意识层面思惟,永远都不会有开悟明心的时候;像她这样学禅参禅,一定会落入意识心中,所能探索出来的永远是意识心的境界,连我见都无法断除的,更不可能开悟明心。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