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67、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如何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 章正钧老
2015-04-16 16:32:58  类别:学佛释疑(三)【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和大家来谈谈:“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这个乐永远存在吗?若永远存在,如何得到?”
离苦得乐这一件事情,应该是学人从接触佛法以来,一直存在心目中的一个憧憬;但是真的有了正确的佛法知见以后,却对于佛法之中的苦乐定义,或者是说,苦乐是从何而来的问题,生起了却步之想,或者是说,佛法之中得与无得,产生了迷惑之心。所以说真正的佛法,其实是甚深极甚深,乃至只是解脱道的知见,还不是涉及进一步的亲证,都已经是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说法的次第: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解脱道的法是要摆在最后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时候,才详细宣说的。
先来说说苦与乐的定义,一般而言,佛法中的定义,若是说某甲离开某一种境界之后,一直还在想着可不可以再回到那一种状况?有一种这样的情形的时候,就说某甲当时所处的是一个乐的境界。譬如说,夏天的时候吃了一杯冰淇淋,吃完之后当然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杯冰淇淋,这个时候就说,吃冰淇淋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相反地,假如某甲正在处于一种境界,却一直想着是否可以立刻离开那一种状况?那么此时就说,某甲当时所处的境界是苦的境界。又譬如说,冬天的时候,外面正是寒风飕飕地,可是又不得不出门上班,所以一到办公室,可能逢人就说一路上的不如意,那么一路上的寒风飕飕,就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这样子说了以后,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带入这个模式,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众生想要离苦得乐了。
现在再来进一步思惟,乐的境界之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正当快乐的境界之中的时候,是完全快乐的吗?刚才不是说,夏天吃冰淇淋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吗?可是,也许正在吃冰淇淋的时候,还想着说还能不能有第二杯啊?因为这一杯就快要吃完了,真还不过瘾!对不对?你看看,正在乐的之中,就已经同时也伴着一分苦了;而吃完第一杯以后,还想要再来一杯的冰淇淋的时候,能不能接着有第二杯那就要看缘分了;还想要,但是得不到,那也是一种苦啊!等到说这一波的苦受渐渐淡去了之后,在某一个因缘之下,也许那一天特别的热,想吃冰淇淋的畅快,可是一时之间又吃不到冰淇淋,却又特别想吃,所以心中特别的不痛快,这也是一种苦啊!因为众生的贪欲是无始以来就已经在的,随着境界的贪着取舍,而有了苦乐受;有乐受的同时也伴随着苦受,失去乐受的时候,也就是一种苦受,得不到乐受的时候,也一样是一种苦受。人类世间的五欲境界,即使是有一分的快乐,也是这么样短促。
有一种快乐的境界叫作禅定,那是比人间的五欲境界,更加长久而更为胜妙的;也就是说,一旦证得禅定,不但当世就可以享受轻安之乐,舍报之后还可以生到色界天,或者是无色界天;这个时候是寿命绵长,而且没有欲界的种种烦恼,所以才说,那是超胜于人间的境界。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人们,不求那一种境界,只贪求五欲的境界,善知识作种种方便为之宣说:“人间苦啊!有方法可以离开人间得生天上;贪欲苦啊!有种种方法可以离开五盖,得生色界天上。”一部分的众生是想要得的,不是不想要得,但却被强烈的五欲贪着所束缚,而没有办法证得禅定的境界;然而即使证得了禅定,有资格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也只是寿命更长,有着胜妙的禅定之乐,当福报享尽仍然是要下堕,而重复以前的过程。更有甚者,以种种不如理的方法,去贪求极其粗重的男女之欲,舍报之后,恐怕连人间短暂的乐也没有办法继续保有。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苦乐境界,都一定是相随相逐的。世尊在《大般涅槃经》卷12之中说了一个譬喻,现在就把原经文的意思,用口语简单地来介绍一下。有一位非常端庄美丽的天女,来到了某甲家里,某甲就问说:“您是哪一位?”天女就说:“我叫作功德天。”某甲又问:“您所到之处所为何事?”天女回答说:“我所到之处,可以带给人们金银琉璃等种种的财物。”某甲听了以后心里就想说:“我今天真的是幸运,感得功德天来到我家。”然后当然就很高兴,又很恭敬地供养功德天。这个时候,又看见门外还有一个女子,却是其丑无比,于是乎也问说:“您是哪一位?”天女就回答说:“我叫作黑闇女。”某甲接着又问:“您为什么叫作黑闇呢?”黑闇女就回答说:“因为我所到之处,会使人所有的财宝耗尽。”某甲一听,立刻拿出利刃,要以生命要挟黑闇女,要她立刻离开,可是黑闇女却说:“你怎么这么愚痴!”某甲这个时候,当然就要问黑闇天说:“为什么这么说呢?”黑闇天于是回答说:“现在在你家里面那一位功德天,其实是与我一直都相随相行的姊姊,你若是现在要赶我走,我的姊姊也应该要一起离开。”某甲回到屋子里面,问了功德天以后,确定两个人真的是姊妹,而且是行住共俱未曾远离;只是说,一个常利益众生,另外一个却常衰恼众生。某甲一想,就说:“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么好事、坏事我都不要了,你们可以随意离去。”二人此时就一起离开了,某甲看到她们离去之后,满心欢喜。这对姊妹离开之后,到了一户贫穷人家,如同前面所说的,为贫人一一说明,贫人听完之后很高兴地说:“希望你们二人,长久地住在我家。”功德天这个时候却说:“刚才我们被某甲所驱赶,你又为什么要我们住下来呢?”贫人回答说:“因为你顾念我,所以我也应当因为你的缘故,恭敬你的妹妹,就请你住在我家下来吧!”古来的大德公案之中,常常会引用这一段典故,然后问说:“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为什么说二俱不受的,才是有智慧的人?当我们看完世尊说明这个譬喻之后所作的结论,您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所以苦乐是相随相伴的,有时候甚至也说,在努力追求乐受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造作受苦的因。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是努力追求乐受的业力的驱使,使之无暇思惟此事,所以明明生日是痛苦的,却高唱生日快乐而不亦乐乎!即使真的是生日快乐,却又不喜欢因生日而有的死期,就好像不喜欢悲伤离别,却又一直借着欢乐团聚,不停地再造悲伤离别的因,所以一世又一世生生死死之中尝尽了悲欢离合,只为了取着欢跟合;但是不知道,一定会伴随着悲跟离。取着了生,死也一定会伴随而来,众生于此无所警觉也就罢了,偏偏还是乐此不疲;因此世尊才会开示: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这真的是纯大苦聚啊!
接下来说,虽然是称为“离苦得乐”,但是到底能不能得到乐?若是说可以得到乐的话,然后我们再来说,如何使之永远存在?我们在人间,是以五蕴我来受用种种法,换句话说,就是以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第一个色,是说物质的色身,后面的受、想、行、识合称为精神体。物质色身的本身不会领纳境界,领纳种种快乐的,是借着精神体的见闻觉知性;可是若没有色身的话,精神体也没有办法存在。然而精神体也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快乐只是一种感觉,然后再透过进一步的观察,因为发现快乐好像持续的存在,所以就施设说,某一段时间之中是得到快乐的。所以〈百法明门〉之中,才把“得”列在心不相应行之中,因为那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其实没有真正的得;若是你真正得到了快乐,快乐应该就是你的,一者、你会一直有快乐,但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譬如说,某一次正好听到一个笑话,觉得它太好笑了,不禁就大笑起来了。好了!这一笑你得到快乐了,然后你就一直笑一直笑,莫说三年五载了,单单三五分钟你一定受不了;因为人间还有一个法,叫作物极必反,所以三五分钟之后,你就开始痛苦了,是笑到痛苦的,所以你还要不要那样的得到快乐呢?二者、从此以后,别人都得不到快乐啦!因为快乐被你得走了。你也许会说:“哪能这样解释得到快乐啊!因为快乐又不是物质,不像香蕉、橘子一样,某甲得了,某乙就不能得。快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的感受。”正是因为只是一种感受,也是每一个人可以借着自己的见闻觉知心,在某一个境界之中,所生起的一个感觉罢了,并不是真的得到快乐;只是我们一直贪着着五蕴,以及其伴随而有的境界,认为真实为有,所以随之而领受苦与乐。现在终于知道说,要真的能够获得解脱,固然要离开世间的苦,同时连世间的乐也不可以贪着,因为那也是会感招苦的一个因啊!
像这个样子离开了苦、乐二者,而能够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就是解脱生死吗?不!因为虽然可以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却还没有离开“得”,得不苦不乐啊!所以就不需要住在不苦不乐之中了嘛!声闻人修学四圣谛法,也正是因为依于这样的一个观察,了解到说,在世间之中,一定或多或少有着八苦、三苦;而这一些的苦,正也是因为我们贪着着五蕴所感招而聚集的,要灭掉这一些苦聚集的源头,才能够真正的得到解脱。于是就依于八正道的修学,最后终于确定了自己不受后有,自己的后有不会再出生了,因此就施设了、建立了一个名相叫作“得解脱”了;然而他们的得解脱,是真实有得吗?也不是!是因为已经完全没有自己,所以称为解脱;而不是说,还有一个有情得到了解脱,这个道理实在很难令人接受。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 世尊在《金刚经》中,〈一相无相分〉之中,有这么一段经文,是这么开示的:【“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声闻法、声闻乘的初果,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因为是舍弃自己的五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有人得须陀洹果,乃至是四果亦复如是。
这样子看来,二乘出世间的解脱道法,就已经是无所得的,那么大乘的世出世间法呢?依然也是无所得的,只是所依止的,不像是二乘人依止于蕴处界法,来修证人无我;而是依于法界实相的本来无我,来修证人无我、法无我。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在《佛藏经》卷下之中,世尊如何叙述祂过去世的一个状况。【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 释迦牟尼;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寿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不记我言:‘汝于当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这个部分由于经文比较长,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举其中的一段,后面乃至说:“过世得值八千佛,皆号定光……过世值六万佛,皆号光明……过世值三亿佛,皆号弗沙……过世值五百佛,皆号华上,……”等等、等等,诸佛都不为 释迦牟尼菩萨授记,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仍然无法离开有所得的缘故。学佛的目的是要求离苦得乐,但是不管是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得要是无所得,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既然是无所得,怎么还会有永远呢?进一步说,怎么还会有乐永远存在呢?那么像这样子了解无所得的道理之后,才可以真正地离苦得乐。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下一篇:68、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张正圜老师
上一篇:66、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 章正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