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菩萨正行》,我们接着继续跟大家说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
我们上次讲到第八辑的第152页中间的一小段经文,我们上次有讲到:“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无漏戒、摄根戒,是人了了解十业道。”我们在这里,我们希望再一次重新跟大家补充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他能够除了优婆塞戒的这个中心的戒之外,他也同时把周围环绕在《优婆塞戒经》周围的这些辅助的戒,包含定共戒、无漏戒、摄根戒等等;然后他能够同时具足这些戒的话,佛说“是人了了解十业道”。也就是如果要具足这些戒的话,您想想看:那是不是说这个人,首先他得要知道、要能够信受三界轮回的这些道理,更要了解因缘果报的这个道理;然后并且在因缘果报之中,还要特别能够掌握哪一些的状况是会左右往生,乃至于左右以后,往生之后的这个依报的状况。
其中关于这个十业道的部分,可以说它起了第一个最关键的这个作用,就是在我们往生的时候,佛说如果能够行十善业的话,往生的时候就可以往生天界;然而你如果是行十恶业的话,那就是往三恶道走了。那之所以这个会形成在往生的时候,会形成这么关键,那是因为我们在往生的时候,有三个大的力量在决定我们往生的去处:第一个当然就是业的力量,第二个就是愿,第三个就是念;愿就是指我们所至诚发出的愿,念就是说我们从开始要准备往生,一直到正死位的前一刻,我们念头的所在叫念。比方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平常要让大家努力地要忆念 阿弥陀佛,就一般的念佛人来说,可能就是要想办法平常尽力地多念 阿弥陀佛的四字洪名,让往生的时候那个念的部分,能够聚焦在 阿弥陀佛的身上。可是我们要跟大家说,其实这个部分,最好用在念的方面,最好用的功法就是所谓的忆佛的功法;这个忆佛的功法,凡是你如果现在在正觉同修会里面的禅净班的话,透过亲教师的教导,以及透过您平常在无相拜佛的练习的时候,您应该都能够体会到什么叫作忆佛的念;您也随着您这个拜佛的功夫日益增长之后,您到最后也必然能够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能够念念的忆佛;这样念念忆佛这个功效,是远远、远远超过了我们说念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功效的。因为我们谈到的不就正是念头的那个念吗?所以这个念头的这个念,如果我们平常就能够好好的锻炼,把忆佛的念持好的话,自然在往生的时候,其实都不用再担心说,这个念头会飘到哪里去了。
这个业、愿、念三个决定性的条件,我们说知道这个关键的人,首先当然就是要让这个业的本身,不要让业成为遮障我们往生的这个力量,不要让业的这个部分恶的这个业生起。所以这个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具足这些戒的话,我们相对来讲,我们就绝对不会去犯了十个恶业;因为那个十恶业,不管你从根本的波罗提木叉的眼光来看,或者从定的眼光来看,或者从无漏的眼光来看,或者从色根的眼光来看,这个十个恶业,对于每一个戒都是一个直接的违犯、直接的冲犯;所以当我们能够好好地持守这些戒条,自然就会远离十恶业,那么在往生的时候,业就不会成为一个主宰的力量。剩下就是我们愿是什么?我们的念又在哪里?
我们上次有特别讲到,一旦是愿跟念,如果业就是能够远离十恶业,反而能够成就十善业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如果按照一般人的说法,行十善业的话,能够往生天界享福;这个时候,可是上次有讲到,如果你是行菩萨道的话,你就要特别要抉择清楚,要问问看菩萨道所为何来?往生天界,他毕竟没有办法出轮回的,天界的福享受完了之后,天寿尽的时候,你毕竟都还要再下来,可是再下来的时候的轮回,那又是另外一桩事情了。所以有志之人绝对不会任意的就说:“我们到天界享福去吧!”而是会仔细想想看,菩萨道应该要怎么走?
可是可能有另外一些人会起疑说,那如果我不往天界走,如果继续留在人间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为天界的话,毕竟它的境界很美好,那人间毕竟是苦乐参半的,如果我们决定继续留在人间行菩萨道的时候,会不会我们会过得非常辛苦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跟大家来说了,菩萨道这一件的事情,我们不妨提醒大家,菩萨需要修的是哪六个很重要的事情呢?那就是菩萨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样事情。而这个六度,其中第一个写的就是布施,也就是这一部经里面,前面所谈到的〈檀波罗蜜〉。布施这个部分,菩萨要去行布施的话,其实就已经在累积后世的菩萨道的资粮;所以如果您真的有按照佛所说的,真的有去行菩萨六度的话,那布施这一度,你自然也不能轻易的放过,一定会努力地去作。既然您布施都努力去作了,将来您往生的时候,不选择天界而选择人间继续行菩萨道的时候,怎么还会担心在人间过的日子不好呢!所以因为布施的关系,我们以后的这个依报,一定都会是一个相当好的依报,让我们生生世世菩萨道能够行得顺利。所以关于这点,还要特别跟各位解说,这样子的话,各位也都应该要知道,菩萨其实不应该眷恋天界的享福,而是应该要继续留在人间,继续修习正法,这样才能够让这菩萨道快速前进。
那接下来下面一个部分,我们剩下就是第152页的地方,从“善男子!因十业道,众生寿命有增有减”开始,一直到第153页的经文的最后面,所谓的“若有发起轻微烦恼,爱着空定,当知是人生四无色。”这个部分,因为经文就直接写在那边,各位菩萨可以直接参照 平实导师的这个很直接的解释,因为这个经文讲的就是各个业道的寿量,所以 平实导师的解释是很直接、很浅显的,所以这个部分就留给大家,自己再参酌 平实导师的解释。当然就是说,各位如果再往前翻到172页到173页,这个状况仍然是跟前面一样;乃至于说,第177页跟178页都是一样的情形,各位可以直接按 平实导师的解释,就能够理解经文了。所以我们这个部分就直接跳过,我们带大家直接到第191页〈羼提波罗蜜品〉开始看。
这一部分,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次:【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说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菩萨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罗蜜?”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部分我们来看,我们开始进入的是〈忍波罗蜜〉这一度。善生就说:“佛之前已经说了〈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跟〈尸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菩萨接下来应该要怎么修集〈忍波罗蜜〉呢?”佛就告诉善生说:“善男子!忍有两种:世忍跟出世忍。”什么叫世忍?佛说能忍,比方说能忍饥渴、能忍寒热、能忍苦乐;这个其实都是我们所谓的很直接的这些身体上面的觉受,跟心理上面很直接的觉受;比方说饥渴寒热,这个当然就是加诸于我们身体上面的这些苦,能够直接忍这些苦,就是世间人一般所谓的是世间人的忍。
接下来是说人能忍苦乐,当然一般人对于苦乐的话,有很直接的这个定义,这也就是说佛教在说的苦里面,比方说三苦,三苦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苦苦,第二个是坏苦,第三个是行苦。所谓的苦苦,当然就是本质上,它是一切的世间人都能认知到它是一种苦,那叫作苦;既然是世间人一切都能认知到的苦,这样子如果能够忍的话,当然也就是归属于世间的所谓的苦。把这个苦乐放在一起,就是说世间人如果能作到除了苦之外,苦乐的交替本身,如果也能够安忍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境界,所以这个也是世忍的范围。
接下来说到出世忍,出世忍的范围就很广。比方说,佛说第一个能忍信,这个信是什么样的信呢?当然我们这里谈到的是佛法,所以当然是谈到的是对于三宝的信——佛法僧的信。比方说信佛的这件事来讲,世间的一般人都会说,自己常常就是说,比方因为风俗习惯,因为在东方的社会,也许很直接就讲说,我们是信佛的;但是如果仔细去看,仔细去看他的言行,跟他平常的举止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所谓的这个信佛,也不过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到庙里面去烧香拜拜而已。那这样子其实是不构成我们这里讲的这个信的,因为真正信佛,我们说佛的存在,其实就是要让大家能够迈向解脱、能够迈向诸地菩萨的修证,最后能够成佛;所以佛的一切教导,都是环绕在这些主轴上面,如果众生不去学这些佛所说的这些法的话,那对于怎么信佛,其实恐怕是很难具足的。所以我们谈到说,信佛这件事情来讲,必须要落实在你相不相信佛所说的这些道理;并且相信之余,最好还能够实际的去践履佛所教的这些道理,那就叫作信佛。所以像这样子,我们说能够忍这个信,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说能忍这个信呢?因为有一些的菩萨们,因为往世的修行的状况蛮好的,所以他不仅有信根,甚至信根的茁壮成长,已经都变成了信力了。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甚至在面临各种境界的时候,直接透过信的方式生起了力量。比方说,佛如果教大家要持戒,那如果已经生起信力的菩萨的话,那么戒对他来讲,就是绝对绝对的不会去违犯;除非有特殊的因缘,让他完全没有办法反应的状况之下意外去犯,否则的话,这个菩萨会把这个戒当成是一个终身必须要谨慎持守的,那就是因为他看到佛经上面佛所交代的一句话说:“菩萨该要持戒”。这样子,他就来严持戒法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对于佛方面的信,已经有了信力在,而不是只有信根而已,这个是比较具足的信的状况。
可是也有很多的状况是,我们学菩萨道,过去往往因为自己的意志不坚,所以进进退退,以至于到这一世来的时候,我们连信根都没有很具足,这样不具足的状况,会发生在什么样的这个状况里面呢?我们说,毕竟我们刚开始修习,所以对于佛菩萨讲的许多的这个事情的话,其实以我们凡夫众生眼光,是很难完全理解的;但是不能够因为我们不理解,就说这个事情不是真的。比方说三界轮回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轮回的过程,我们就对这件事情打了一个大问号。这个就好像我们在这个世间法上,我们在练习任何一样技艺之前,当我们刚开始在学这一项技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根本就还不会呢?那个时候我们自己还不会,可是我们只能够说,看到别人会这一项技艺,然后告诉自己说:“他会,然后我也有机会能够学会。所以我就安下心来,安下心来好好的学习。”从这个技艺的眼光来看的话,你可以想想看:当你愿意安下心来,学习这一项技艺的时候,是不是表示,你对于学习这一项技艺的信已经生起了;你相信眼前这个人—教你的这个人—所教的是正确的,并且你相信你自己能够作到。这样子两相具足的状况之下,你才能够说你会安定下来学习,奋力学习,不是吗?
所以以这个例子,我们把它放在学佛方面来看,其实也可以看得到,佛所讲的这些境界,包含这些三界轮回的事情,即便我们没有亲眼见到,我们何妨不把它当成说,是佛菩萨已经亲身体验了这个境界,已经能够亲见这个境界;而我们因为修行还不到位,所以我们没能够亲眼见到了这些事情。但是我们无妨把它当作是圣言量,我们就不妨先安忍下来,然后好好的跟着修习,总有一天,我们就会实证这些境界的。这个就是基础的信根的方式,这个就是我们谈的能忍的信。
又譬如说,我们在这几个讲次,不断地在跟大家讲,菩萨这件事情要能够成立的话,一定是因为我们有本心自性;而且这个本心自性,是跟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六识心完全不同的。这个本心自性,什么时候能够证呢?那得要等到说,我们具足了熏习基本的知见,包含我们好好地熏习解脱道的知见之后,然后有善知识的教导,然后我们接下来参禅;透过参禅的方式,才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了本心自性。这个过程,你可以看,既要先具备了解脱道的这些修行的过程,而且后面也要很努力、很努力的参禅,所以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蹴可几的。像这类型的事情,当你还没有到那个部分的时候,还没有到那个该参禅的境界的时候,只能先跟你说确实有本心自性,他的性质是什么,因为什么样的缘故,所以本心自性必然会存在。可是如果您听到这些的话,你却总是以一句“我没有亲眼见到,我没有亲自体会这个事情。”就把这个事情给否定的话,这个就表示您不能够安忍,您不能够忍于信受,信受每个有情都有本心自性这件事情。相对来讲,如果您自己本身因为还没有参禅,因为还没有找到,您自然就不能够体会,也不能够眼见本心自性。可是您愿意把这些的事情,先当作是一个圣言量,先好好的记着、好好的勉励自己,继续修行前进的话,那么总有一天,您会具足了基础的解脱的功德;然后再加上参禅,这个时候您继续努力不懈,总有哪一个时刻,您会有您的生缘到来。到时候,您就会像这个六祖惠能一样,证悟之下,当下就发出“何其自性是如此清净”的赞叹之语。
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说,“信”这件事情要期勉大家,特别、特别在菩萨道的修行,因为菩萨道所修行的佛菩提道,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法义,是我们在下地的境界,是我们远远没有办法想象上地的境界的。包含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持戒的情况,我们也很难想象,二地菩萨的持戒是如何如何的持戒,这个境界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菩萨道上这种状况很多很多,所以大家应该要先安忍的学习,不要把自己现在所不懂的、所不能想象的,或者所不能体会到的境界,把它一股脑全部都把它打成说“子虚乌有”,这样子的话,自己障道就很大了。
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