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03 二
2015-04-15 19:47:18  类别:平实书笺
2
元览先生台鉴:
前函略覆,尚未寄发,不料复蒙先生再度来函质难,谓余法“违背圣教世谛,不能自圆其说”。 末学几经考虑,改变初衷,乃提笔就贵函所责诸多疑难,一一略作答复。所以埋首书桌辛苦覆函 者,为君既有疑,其余尚慢而聪明之人恐或难免;为彼诸人免于泥犁重报计,应当略答大札,以 释或疑。
余作《正法眼藏---护法集》一书,非欲月旦月溪,故于彼之身等三业不作评论,台端所言彼之留 发蓄须,具不具威仪等,与我无涉,所不关心;不能释怀者,以其凡夫聪明妄臆佛法,误导有情 向于泥犁。然此犹未足以使我责彼,皆因本岛错悟诸师无择法眼,以彼月溪之邪谬而破我正法, 致使命如悬丝之宗门正法,几无苟延残存之余地,遂弃以往普皆赞叹之作风,改以摧邪显正之作 略;谋佛法宗门命脉之延续,冀佛日光辉除冥而大显;金杵但向月溪之邪法,不拟彼师之身等三 业。
然余所知:“世尊杜口,十四边见划然霜消;满庵一喝,五教方便悄然解释”者,唯在类智---人 无我之无生忍耳。若于一切种智,必也多所辟理,百般譬喻。犹楞伽大慧与佛之往复剧谈,聪明 如君尚不能真解,何况杜口之与一喝,而能启愚痴之盲冥?楞严十卷,多方譬喻真如佛性之总相, 达于五卷之巨,普天下人犹未能明如来藏总相,犹未能以父母所生眼而亲见佛性总相,何况杜口之 与一喝,而能令众生入于初地道种智无生法忍?破邪之妙,岂仅杜口之与一喝?君若不信,无妨觅 诸常断见者,试以杜口、一喝,能消十四边见耶?能解五教方便耶?若不继以言语解释,彼诸外道 断常二见能划然而霜消耶?若度上上利根,无妨杜口或与一喝;若摧邪显正,必随形蹑迹,扣微梳 细,而犹患其未尽力势,不敢稍存顾虑黄雀在后。君既匿余身后,以黄雀自居,拟欲噬余,何须故 谦“素亏三学”?宁不畏人目之虚伪?“乃至不避泥涂之祸,刺及圣教契经”,既非护持宗门正法 ,而不避泥犁之报,非欲讥诽护法之士而何?君既以拙著《护法集(一九九七年二刷版)》内容逐页 指责,余即随君来函分段略覆如后,料简是非:
来函:《护法集(一九九七年二刷版)页八 录虚云(末法僧徒之衰相)一文。其中(楞严)应是(首楞严 三昧经),而非(大佛顶首楞严),不当有此误会。》
略答:此系引据虚云和尚年谱第二一二、二一三页之文,至于欧阳竟无之否定者究系(大佛顶首楞 严)抑或(楞严三昧经),非我所说;请君就此去函编辑年谱者请求改正,彼若改已,余于后版即随 改之;彼若不改,余不能擅改引述之文,否则即成变造,即同月溪之增减经文而引述之;君不应 以此要我。
来函:《护法集(一九九七年二刷版)页二五 (大乘方广总持经):“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 ,作是说者,亦名谤法。”但是页一五四(涅槃经)云:“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 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岂非世尊自语相违?又页一五七注文勉出家人超越声闻戒,依止菩萨 戒,算不算违背佛敕?》
略答:《大乘方广总持经》佛云:“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作是说者,亦名谤法。”此乃 为执见取见者而作是说;为有一种佛子执苦、空、无我、无常之法为究竟,谓人云:“彼如来藏法 为菩萨说,非吾人所应学。”乃劝人远离菩萨法,是则断于佛种;复有一种佛子执著“菩萨修慧, 不须修定;真如佛性函盖一切法,但悟得本即足,何须效声闻人修证涅槃寂灭?”若闻法师开示四谛 八正、寂灭禅定,便云:“此法乃佛为声闻人说,非吾人所应学。”此二种者皆名谤法。
吾人若遇声闻种性者,虽不必一定助彼开悟大乘道,然应助彼修习菩萨法,万不可云:“此法为菩 萨说,非汝声闻所应学。”若遇菩萨种性,亦应于适当时机劝彼修学三乘共道之声闻尽智,不可云 :“此法为声闻说,汝菩萨行者不宜修习。”作此二说,俱名谤法。
然《护法集》一五四页所引涅槃经文:“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 弟子说也。”与《大乘方广总持经》之佛语无有相违;以君不明佛意,断章取义,致生此难,因此 诬责世尊自语相违。所以者何?其故有二:一者诸佛说法有四悉檀---为人悉檀、世界悉檀、对治悉 檀、第一义悉檀。为谤法人说《大乘方广总持经》,为菩萨弟子及回小向大声闻弟子说《大般涅槃 经》,应机逗教,但能度人解脱,不必拘定死法,故有四悉檀随宜说法,利益弟子。复有正答、反 答、分别答、置答;复有随他意说、随自意说、随自他意说;复有因语、果语、因果语、喻语、不 应说语、世流布语、如意语;汝广阅经论,何有不知此者?直以此经广说眼见佛性之理,汝不能见 ,故欲否定之耳,非因此经乖理也。
二者声闻圣人若不修习大乘法,速则一生,迟者七次人天往返,必入无余涅槃,断于佛种,无益广 大有情;故须于彼等入灭前,先为说菩萨法,于其八识田中种下成佛之种子;或此生入灭前未回小 向大而取灭度,然于无余涅槃位,或一劫、或万劫、或无量劫后,终因真如中之菩萨无漏法种之自 心流注,而使其出于无余界,又复于有余界之三善道中受生,穷未来际行菩萨道。然此类声闻无学 ,与定性声闻(不回心声闻)相邻,极难转变。若不于彼入灭前开示菩萨成佛之道,一旦取灭度,永 不再入有余界,既不能成佛,亦无益于广大有情。
此类人于受出家戒时,以僧宝住持佛法,人天所应供养故,戒其供养恭敬礼拜在家人;然二乘法之 修习,唯能出三界,不能成佛;欲成佛者必须修习菩萨藏---明心见性及一切种智---利己利人,方能 成佛。而菩萨行者异于声闻行者:声闻依佛而住,乐于寂灭、不乐修慧、执著出家解脱相;菩萨行 者则不依佛而住,不著出家相,不乐一己寂灭,乐修智慧,乃至十方世界往来无碍,面见多佛,智 慧深利,生生世世修菩萨行,多现天人在家相;若于人间受生修习佛道,示同凡夫受用五欲,而心 超三界,非凡夫异生及二乘愚人所能信也;余料先生私心亦不能信也。
声闻无学不修大乘经典者,则不能明心;不修《大般涅槃经》者则不能眼见佛性,犹今台湾部份崇 尚南传佛法之大乘比丘二众,不知不见大乘经典妙义,读之不解,索性假藉考证之名,诬为后人所 造。唯有平等观待三乘佛法之比丘二众,方能信受大乘大涅槃法;虽未能修证,而心向往之,愿觅 真善知识,随教而修。
然出家戒乃声闻戒,唯具根之出家人得受;菩萨戒则遍及三界六道众生,二根、黄门、畜生亦得受 之;故菩萨非独可现出家相,亦可现于大神天、畜生龙、地狱大鬼王等,乃至《华严》善财五十三 参之淫女、屠夫、鬼神、比丘、国王等,皆不妨是大菩萨,众生见者得益;余料先生亦不信此;先 生所至信者,唯本愿念佛不究竟法耳。
若不明心见性,不名大乘见道;若未入大乘见道,云何入菩萨修道位、广修万行及一切种智?是故 比丘二众之回心向大者,必须修学大乘明心见性之法。然大乘菩萨少现比丘相,多现在家相,观乎 华严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可知。比丘二众既受声闻戒,即不得随在家人修学佛法;然于末法之世, 欲求大乘见道,又往往必须随在家菩萨修学,陷于两难之境。故迦叶菩萨闻佛云:“有知法者若老 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亦如诸天奉事帝释。”便生疑惑,乃白佛云:“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 应如是。今有所疑,唯愿广说: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诸年少谘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 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耆旧破戒之人谘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 从在家人谘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在家之人。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 ,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 ,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 云何?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告迦叶:“善男子!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 闻弟子说也。”
如此经文,语意极明,为应不同根机,方便善巧而说,令二乘不定性者回入大乘求见道时、求觅善 知识时多所方便,台端何得诬蔑世尊自语相违?又如台端所举一五七页末学注文,勉出家人超越声 闻戒,依止菩萨戒,质余此一勉文是否违背佛敕乙节,观乎《护法集》中所举上开经文,其意极明 ,台端文学造诣恁高,实非读之不解,乃意欲讥诽于我尔。
又且当今海内外显密诸宗之出家大师,未见有一真得大乘见道者(在家大师亦然),近年虽有年轻法师 于我法中悟入,要且未有名声道场,尚在悟后潜修阶段,人皆不知;诸多出家二众欲求大乘入道者, 不超越声闻戒,不依止菩萨戒,云何从在家人求道?君若谓有出家大师已真悟道者,何妨携其见道 资料或著作等,前来共议?又诸出家大师设或已经明心,然犹未能眼见佛性,何妨未悟比丘二众随 于在家菩萨修见性之法?
又大乘比丘二众不唯受声闻戒,亦兼受菩萨戒,二戒俱受,方名出家菩萨;若唯受比丘戒,不受菩 萨戒,唯名出家,不名菩萨;今既已受菩萨戒,以之为依止,斯有何过?值得台端特地相难?若不 肯依止菩萨戒,受之何用?若二戒俱受而不依止菩萨戒、专依止比丘戒,即不得名为大乘菩萨,理 合专修二乘之法,无缘修学大乘如来藏究竟法也。若大乘比丘二众,处于末法,无有已悟之比丘二 众;或已悟之比丘二众道浅,欲求一切种智深妙之学,适有在家菩萨弘传此学,不从之学,则失大 利,试问:末学勉彼超越声闻戒、依止菩萨戒,斯有何过?
如某比丘禀佛言:“......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勤教诫,不能受持令法久往,如彼老 人受他寄物。......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 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 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尔时佛赞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等善 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于世。”又如佛云: “我亦如是,般涅槃时,如来微密无上法藏,不与声闻诸弟子等,如汝宝藏不示恶子;要当付嘱诸菩 萨等,如汝宝藏委付善子。”大乘妙法---尤其是眼见佛性之法---既非付嘱声闻比丘,乃付菩萨,则比 丘二众于诸比丘中不能觅得眼见佛性之人,而向在家菩萨求法,此时劝勉超越声闻戒,依止菩萨戒, 斯复何过?譬如佛云:“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 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佛子若欲眼见佛性者,当依佛语,以菩萨戒 为依止。欲唯求声闻解脱果者方以声闻戒为依止。今余劝诸出家法师欲见佛性者,应以菩萨戒为依止 ,君云何责我违背佛敕? 显见君之读经虽众,而一知半解、不解佛意也。
下一篇:04 三
上一篇:0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