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69、菩萨如何自利利他?(三) 游正光老师
2015-04-15 11:31:01  类别: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游正光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同修会所推出一系列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继续这个子题“菩萨如何自利利他”。上一集已说明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什么菩提道比二乘菩提殊胜?第二个部分、菩萨离开菩提就没有菩提之法道,离开菩提之法道就没有菩提;菩提之法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菩提之法道。
接下来 佛又开示:善男子!菩提之法道,包括了学与学果。什么叫作学?就是在佛菩提道中还在进修、学习及熏习,还没有具足成就不退转的学人。什么叫作学果?就是在佛菩提道进修、学习及熏习中,已经有一部分佛法修证成就,得以具足不退转的人。菩萨在第一大阿僧只劫,无法于一切有智慧的布施、无法于一切时布施、无法于一切众生布施;菩萨在第二大阿僧只劫,虽然可以于一切有智慧的布施,可是无法于一切时布施、无法于一切众生布施,所以菩萨在第一大阿僧只劫,以及第二大阿僧只劫的布施,名为学。菩萨于第三大阿僧只劫,于一切能作有智慧的布施、于一切时作布施,于一切众生作布施,名为学果。从 佛的开示可以得到一个重点,那就是学与学果的定义与差别。
如同前面所说,学就是有学,于佛菩提道中还在进修、学习及熏习,还没有具足成就不退转的学人;然而这样的学有下列几种不退转,那就是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谓的信不退就是指一般凡夫,对于 佛的开示有信心,但不是很精进在修行。譬如每周固定的时间到寺院听经,不会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只是很喜欢听经而已,听经的时候很高兴,所以每周才会不断地听法师讲经,可是回家以后就忘了;像这样对 佛的开示有信心,可是却不会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很精进在修行,名为信不退。然而有一些信不退的菩萨,后来很精进去行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行般若度,去接近真善知识,接受真善知识的教导,来建立自己的佛法正知见。譬如真善知识宣说:所有一切法,包括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是藉缘而出生的法,它不是真实法,是虚妄法。于是学人透过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一切法,包括意识在内都是虚妄。
由于学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很详细地观察,确认一切法,包括意识在内都是虚妄的,不再认意识心是常住法,所以断了三缚结,也就是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学人虽然透过四加行将三缚结断了,不再将意识当作真实我,可是他会怀疑:如果一切都是虚妄的,未来将五上分结断了,成了四果的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断灭空?因此缘故,真善知识告诉学人:有一个真实法名为真如,世间所有的一切法,包括意识在内,都是从这个真如出生,所以不是断灭空,还有一个无余涅槃的本际——也就是真如,乃是学人所要亲证的标的。学人听到真善知识这样的说法,以及阅读经典来比对,发现真善知识所说的是如实语,没有欺骗人,于是接受真善知识说法,不仅心安定下来,而且还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譬如:这个真如的体性是什么、在参禅前应该具备什么样法与次法、又如何去圆满法与次法的条件、参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当这些条件都圆满具足了,真善知识会教导学人如何去参禅,也就是教导学人,要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真如;也就是透过能观的心去寻找,本来就离能所、离觉观的真如。当菩萨因缘成熟时,于一念顷找到一切有情因地的真——也就是如来藏,再加上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摄受,得以圆满七住位,成为位不退菩萨。如果没有佛菩萨、真善知识摄受,还是会退转佛菩提,不名为位不退菩萨。
正如 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这告诉大众真善知识真的很重要,如果学人破参了,没有真善知识摄受,还是会退转于佛菩提。如同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法才及舍利弗等人,往昔曾破参过,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而退失佛菩提,成为外道而且无恶不造。当菩萨遇到真善知识摄受,得以明心七住位不退,以禅宗而言就是学果,在此之前名为学。
当菩萨成为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以后,接着往眼见佛性迈进,如同明心一样仍然要有真善知识教导,教导眼见佛性、法与次法的内容,教导如何去圆满法与次法的条件。譬如:要有看话头的功夫,要建立眼见佛性的正知见,要有眼见佛性的大福德等。当菩萨很努力、很精进去圆满眼见佛性的条件,于条件圆满时,于一念顷眼见佛性,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如幻观,圆满十住位转入十行位中。当菩萨于十行位的真实行快圆满时,得以成就阳焰观,圆满十行位因而转入十回向位。又当菩萨快圆满十回向的法界无量回向时,得以成就如梦观,圆满第一大阿僧只劫,因而转入初地通达位修行。菩萨于第一大阿僧只劫,虽然已有总相智及别相智的般若智慧,可是无法像地上菩萨一样,于一切有智慧的布施,更不用说能够于一切时布施,于一切众生布施了。所以三贤位的菩萨为了圆满地上菩萨于一切有智慧布施的功德,所以往地上菩萨迈进,希望于一切有智慧的布施、于一切时布施、于一切众生布施。
当菩萨于第二大阿僧只劫修行时,面对愚痴的众生,虽然用法布施来利益众生,可是仍然有一些众生不领情,乃至对菩萨无根毁谤。菩萨有时会生起一念退心而不想度众生,导致菩萨行有退,这样的行有退,可能半分钟、一分钟之久。当菩萨于行退时,还是会思惟:要成就佛道、还是要走度众生这条路?如果不度众生成不了佛道。最后菩萨还是打起精神行不再退,继续用法布施来利益众生,继续面对众生的毁谤。像这样的行退,越往上行退的机会越来越少,行退的时间越来越短,一直到七地以后,得以圆满行不退,才不会有行退的现象出现。
又菩萨于二地修增上戒学,于三地修增上心学,于四地、五地、六地不断深观四圣谛、十二因缘、修增上慧学,使得菩萨的智慧越来越胜妙,并于七地满心,证得念念入灭尽定,得以圆满第二大阿僧只劫,因而转入第三大阿僧只劫。在尚未转入八地修行以前,菩萨虽然已有道种智,可于一切作三乘菩提有智慧的布施,但是无法于一切时布施、无法于一切众生布施,名为学,不名学果。菩萨为了圆满学果的功德,转入八地修行,八地菩萨于念仍然有退,仍然未达最究竟,所以继续修行得以地地增上,使得念不退乃至最后成佛,得以究竟不退。又八地菩萨不仅已有智慧于一切作布施,而且于相于土自在,不须加功用行,只须作意,可以变现定果色来利益众生。也就是由定所变现出来似有物质的东西为众生所受用,所以能够于一切时布施、于一切众生布施。既然八地尚且如此,更何况九地、十地菩萨,更能于一切时布施、于一切众生布施;因此在第三大阿僧只劫的地上菩萨,相对于第一大、第二大阿僧只劫的菩萨而言,名为学果,在此之前名为学。
综合上面所说:佛是以修行所需要的时程,来区分学与学果,是用比较宽松的方式来定义;如果用比较严格的方式来定义,已证得自心如来的菩萨,智慧已经到彼岸,可以称为学果,所以相对于前五度而言,前五度名为学,般若度名为学果。由此可知法无定法,端视众生所需,佛才会施设不同阶位说法,以此来摄受不同阶位的众生,让众生可以了知其中差异,而如实修行。同样的道理,佛对菩萨摩诃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出现,一般而言,菩萨摩诃萨是指地上菩萨,是采取比较严格的方式来定义,另一种是指明心的菩萨,以及其以上的菩萨,当然也包括了地上菩萨都称为菩萨摩诃萨,是采取比较宽松的方式来定义。但不论是明心以上的菩萨,或者是地上菩萨,都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像这样的说法,端视 世尊当时所面对的菩萨称呼而定。同样的道理,学与学果也可以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前五度与般若度,来区分学与学果,前五度是学,般若度是学果,是用比较严格的方式来定义。第二种、是用第一大、第二大阿僧只劫与第三大阿僧只劫来区分学与学果。第一大、第二大阿僧只劫名为学、第三大阿僧只劫名为学果,是用比较宽松的方式来定义,两者都说得通的。然虽如此,两者的内容相差非常大,学人不能因为 佛采用较宽松的标准,就志得意满,像这样的人,就是得少为足的新学菩萨。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中,不是走平坦的道路,而是走比较蜿蜒曲折的道路,成就比较慢。
接着佛又开示:布施与波罗蜜有四句分别。第一种、对众生有布施,但是没有波罗蜜。是指声闻、缘觉、一切众生、外道异见。譬如: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有布施,可是他们没有到彼岸。为什么?声闻缘觉将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见惑及思惑断尽,证得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虽然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实际上他们没有证涅槃。为什么?所谓证涅槃是觉知自己存在,而且证明自己是在无余涅槃中,才可以说证涅槃。但是这些阿罗汉,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没有意识来反观自己、没有意识来觉知自己是否在无余涅槃,还能说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只是 佛方便说这些阿罗汉证涅槃,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证涅槃,也没有到彼岸。既然声闻缘觉没有到彼岸、没有波罗蜜可得,更不用说一切凡夫,以及外道异见有波罗蜜可得。就算一切凡夫外道异见有布施,可是他们连二乘的解脱也没有,又如何能够到达生死的彼岸呢?既然没有到达彼岸,显然他们没有波罗蜜可得,所以说声闻、缘觉、一切凡夫、外道异见有布施没有波罗蜜。
第二种、有波罗蜜没有布施。主要是指第一大阿僧只劫,三贤位的菩萨,以及第二大阿僧只劫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初住到六住的菩萨在外门行六度万行,虽然有布施,可是没有波罗蜜,方便说他们有波罗蜜;明心的菩萨虽然已经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已经有了波罗蜜,可是他们的布施并不是最究竟的。也就是说,明心的菩萨虽然有三施,但都不是最圆满的布施。就算菩萨圆满第一大阿僧只劫布施,佛认定这些菩萨仅有波罗蜜而没有布施。到了第二大阿僧只劫的地上菩萨,佛还是认定这些地上菩萨仍然有波罗蜜,但是没有布施,一直要到七地快满心的时候,不得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成为七地满心的菩萨以后,佛才认定菩萨有布施有波罗蜜。所以在这个阶段,佛认为第一大阿僧只劫三贤位的菩萨,以及第二大阿僧只劫的初地到七地未满心的菩萨,虽然有波罗蜜可以到彼岸,可是没有布施。
第三种、有布施有波罗蜜。是指第三大阿僧只劫的八地、九地、十地菩萨。八地满心菩萨于相于土自在,可以随时变现定果色来布施众生,可以于一切时布施给众生,何况是九地、十地菩萨更有能力来布施,故说有布施有波罗蜜。
第四种、既没有布施也没有波罗蜜。是指二乘声闻缘觉中还没有证得无学的人,乃至已断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佛仍认为对众生没有布施也没有波罗蜜。从上面的标准来看,佛是以第三大阿僧只劫的时程为标准来论定,也就是以八地、九地、十地菩萨能够于一切有智慧的布施、、于一切时作布施、于一切众生布施为基准,来区分布施与波罗蜜的四句分别。同样的道理,其它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与波罗蜜也各有四句分别,也是以第三大阿僧只劫八地、九地、十地菩萨的标准来类推,即可得到其它五度的四句分别,其中最主要差别是在有波罗蜜没有布施这一句而已,其它都是一样。知道这个道理后,就没有任何疑惑了。
最后 佛以这四句分别,来定位学与无学,譬如说:非施非波罗蜜的二乘人,当他们回心到大乘修学时,仍是有学,如果能证得亦施亦波罗蜜的八地无生法忍时,才称为学果。可是二乘人依二乘法而言,只要断尽思惑就可以称为学果,名为无学,这是因为解脱道所说的一切法,到此不用再修学了,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见,所以称为无学;在三果以下仍然称为有学,因为还有解脱道的法义要学,仍然未究竟的缘故,所以无法入无余涅槃,故称有学。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下一篇:70、菩萨如何自利利他?(四) 游正光老师
上一篇:68、菩萨如何自利利他?(二) 游正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