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13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四节 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
2015-04-14 23:05:24  类别:无相念佛
第四章 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
第四节 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学次第
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钟时间来拜佛,依本章第三节所解说的方法来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拜时不唱唸圣号,亦不在心中出现圣号的声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忆念佛菩萨、想念佛菩萨,专注于一尊佛菩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忆念哪一尊佛菩萨,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哪一尊佛菩萨。心中绝不可以出现佛菩萨的名号或形像,纯粹是忆念。犹如别母数十年,心中想念、牵挂,而无名字及形像。礼拜时,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拜所忆念的是哪一尊佛菩萨,而执持此一念头,绝不舍弃。若不能体会“忆与念”,则可用心观察,看住自己在礼拜佛菩萨的那一个念头是否分明?看自己的心是否清楚地知道正在礼拜哪一尊佛菩萨?
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是修习无相念佛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行者务必细心体会,反复阅读思维。若思维多日乃至一月二月,仍不能体会,应当常在佛菩萨像前(尤其是释迦世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前)礼拜,忏悔罪过,请求加持。并发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度无量众生。然后静坐细读前段及第三节之说明,详细思维,勤加练习,即能通达。若无圣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恳切,万勿轻忽。
一旦通达,即依此法无相忆念拜佛。去除名号及形像,清楚地忆念所拜之佛,而不使忆佛之念中断。若觉忆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时,恋爱中的男女,各分东西不得见面时,朝思暮想一般;拜佛时便用此想,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遍满虚空,无处不在。或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住于我心中(非心脏的心)或脑中,时刻不离地护念我,这样想念,叫做念佛。所以念佛的“念”字,左边无口。若是有口,便成唸佛,口唸心念亦可相应。若口唸心不念,与佛不相应,唸到驴年,才能往生极乐净土。
若是有人反复阅读、思维、练习,结果“忆”既不会,“想”也不会,“念”也不会。则可于拜佛时,用心“看”拜佛的这一念,是不是清晰地知道正在拜哪一尊佛菩萨?就看住这一念,不让它中断,也不让佛号在心中出现。每一拜时专心看住,看这一念在我心中安住而不消失。如果不会看,再换一个方法:
譬如行者平常持名念佛的对象是释迦牟尼佛,则可先在安静处坐下,不可受打扰;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随行者因缘,自择所唸之佛号),同时想念他,所唸佛号虽已过去,但不使想佛的念中断,想念的时间继续下去,直到想念的念中断为止。发觉想念的念中断了,再从头开始,在心中再默唸一句“释迦牟尼佛”,同时想念他,不再唸佛号,直到想念中断。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
练习纯熟后,在清晨清醒的时刻,于佛像前静坐,或无人打扰的安静处静坐,坐定之后,心中默唸一句“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一佛),同时想念着他,心中开始观察:佛号唸过之后,想念佛的这一念,究竟是什么情形,观察清楚之后重新开始。但是不从唸佛号开始,而是从“释迦牟尼佛”这一句佛号过去之后的那一段开始。这就是忆佛、念佛、想佛,就是无相念佛,接下来便可以用这一念来拜佛,这就是无相忆念拜佛。
刚开始无相忆念拜佛时,必须非常用心。以极强的意志力努力控制,才能制止佛号及佛的形像在心中显现,稍微不注意,佛号或佛像就在心中出现。虽然须很用心,但请放松身体,切莫紧张。如此每日不断练习,努力不辍,经过一段时间,佛号渐渐地不再出现。但有时稍失注意,仍会出现佛号的第一个字。行者应当在每天早晚拜佛时全神贯注,才能去除它。至于攀缘心强而又固执的人,在拜佛时虽未出现佛号,却常常会出现一个“佛”字。这是一种根深柢固的习气,必须常常思维“佛号不是佛”,“佛”字不是佛;乃至必须于静坐中深入思维,才能去除此种执著。
行者必须认识:此一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无相念佛之修持,得不得力,完全要看行者对于无相忆念拜佛之意旨,能不能完全体会及能不能如实而修。勿嫌末学反复解说、婆婆妈妈。若欲修持无相念佛法门而不肯从无相忆念拜佛去深入体会,勤加练习者,难得成功。除非是利根人或已有工夫之人,一闻便解,随解随入而能安住。
行者若非上根之人,务请早晚各以十至二十分钟练习“无相忆念拜佛”,一则消除业障,二则锻炼工夫。早晚各用十至二十分钟修习无相忆念拜佛,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谓费时不多,轻而易办。念佛一声,尚且罪灭河沙,何况拜佛时一心不乱、定心忆佛、灭罪难量。
此种无相忆念拜佛法门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习定方法。此种工夫由动中得,是故将来修成无相念佛时,身心能于声色中来去自如,而不妨碍无相念佛之净念相继。
权巧加行:凡不具持名念佛经验又不了解如何无相忆佛念佛之人,应于日常生活中持名念佛。随时随地在心中默唱佛号、心念心听。借以降低攀缘心,统摄散乱心。行者可将无相忆念拜佛时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萨的圣号,编成一句自认为优美的旋律。犹如唱歌一般,在心中不停地反复唱念,同时忆佛想佛。此圣号之旋律不可轻快,而应稳重优美,默唱时之速度越慢越好。只可一句反复唱念,不可编成多句旋律来唱念。亦不可在无相忆念拜佛时拜药师佛,平时却唱念观世音菩萨;所拜与所唱,必须是同一尊,才能心无二致,专一拜佛念佛。此外平时在心中默唱圣号时,不可贪求多唱几声,应该缓慢安祥,唱时注意心地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打妄想?有没有在忆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经验或已了解如何忆佛念佛者,则应专心学习无相忆佛念佛,不须再持唸圣号。
二、每日早晚无相忆念拜佛各十至二十分钟,不可间断。也不可今天拜二小时,明后天休息。犹如划船,必须继续摇桨,停桨休息一段时间,船便漂离航道或随水后退。每次拜佛的时间可以增加,不可减少。除了拜佛的时间以外,必须在心中不停地唱念佛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散乱心渐渐获得控制。但是仍会发现自己在拜佛时的杂念虽然日渐减少,佛号也不会在心中出现,却很容易被外来的声音所吸引。诸如电话铃声、门铃声、人声、电视、音乐、狗叫等等,只要一有声音,心即攀缘联想,相续不断。一直到这一拜的动作结束,下一拜即将开始时,才又想起正在无相忆念拜佛。然后又重新开始。行者不必为此苦恼;对于初学者,这是难免的过程,只要痛下决心,持之以恒,每天不间断地无相忆念拜佛及默唱佛号,(原有持名基础者应忆念念佛),一定会进步。
由于每天持续不断练习无相忆念拜佛及忆念念佛或默唱佛号的缘故,攀缘心不停地降低,终于能够不受外来声音的影响而专注地无相忆念拜佛,这就显示工夫已经增强,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已获控制;但是眼根眼识则很难控制,往往在无相忆念拜佛时,看到地上有一根头发或其它杂物,心又起攀缘。每次一弯腰拜下时,便不自主的看它一下。明知应该全心忆佛拜佛,看住忆佛之念头,却无法使自己不去看它。这种攀缘心,相对于其它攀缘而言,已经较细,却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随眼根而有的习气,极难对治。以目前的工夫而言,尚不足以克制。唯一的方法便是暂时把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等到以后工夫更强时再开眼。行者到此地步可进入第三阶段。
三、闭目无相忆念拜佛:闭目无相忆念拜佛,可对治眼根之攀缘。精神容易集中,工夫增强较为迅速。观察拜佛时之心念也较为清晰。但某些人闭目拜佛时容易头晕,即应找出头晕的原因,加以克服。万不可因为头晕,就放弃此一阶段最能增强工夫的方法。头晕的原因大约如左:
甲、失却方向感之头晕:此类人应于闭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前,先提示自己:“佛无身根,佛无相貌,法身遍满一切处所,佛在我心中。我所面对之佛像亦不是佛,只是一种象征,一个道具而已。”所以不必固执地要求自己的身体一定要面对哪一个方向拜。即使拜到后来,变成背对佛像而拜,也无关紧要。心里能舍去方向的执著以后,闭目而拜时就不再头晕了。
乙、拜佛姿势不正确之头晕:拜佛弯腰下蹲时,不可使头低于身体(不晕者则无此限制),拜毕起身时,头部应略高于身体。以免血液因弯腰低头而流注于头部,起身后又突然流回身体,便容易引起头晕。另外一种头晕是拜佛五轮投地时臀部太高所致,应将身体往后、往下坐低,避免血液大量充塞于头部。若因长裤太紧或无伸缩性而不能往下坐低时,应换穿宽松之休闲服或运动服。裤带应以松紧带或吊带为宜。头触地面时,鼻尖应同时贴触地面,避免以头顶触地。
丙、身体肥胖:身体肥胖者,应安置拜垫,高约二十公分。拜佛时双脚及膝轮皆在地面,头部及手掌手肘贴伏于拜垫上。避免血液充塞头部,便不再头晕了。
克服闭目拜佛之头晕后,即可继续无相忆念拜佛。每日专注一心,持续练习,不再攀缘外境,进步较前迅速;在拜佛时,佛号已难得在心中出现了。
四、避免控制呼吸:上一阶段的困难克服以后,有某些人会发现自己虽不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却会发觉自己有些呼吸困难,或者喉咙似有草丝哽住,觉得不舒服。这是因为“心”最爱攀缘;如今眼耳鼻舌意等五根都被闭塞,无可攀缘,只好转而攀缘身根之呼吸了。因此一面拜佛,一面于下意识中控制呼吸。初时不觉,待发觉喉咙难过、呼吸困难时,已经是好几周以后的事了。现在既已发觉有此现象,便于拜佛时注意它,不让下意识去攀缘控制呼吸。若控制呼吸的现象很严重(极少数人),而导致喉咙极为难过的话,可以暂时用口呼吸。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复以鼻呼吸,仍应注意防范下意识去攀缘控制呼吸。会有这种现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默唱佛号时亦会同样地控制呼吸,必须注意提防。待拜佛时不会再有任何攀缘,此一阶段便告完成。若无控制呼吸现象者,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五、闭目无相忆念拜佛时能够一念不生:行者于闭目无相忆念拜佛时,已能专一忆念于佛。此一忆佛之念、清晰分明,不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虽然到此,切不可自满,仍需精进熟习。犹如牧牛,时时鞭策注意;无相忆念拜佛及平常唱念佛号的工夫亦需如此。每日精进练习,到后来、拜佛时之忆佛净念,持续不断,安详自在。不需全神贯注,自然可以忆念。此念清晰分明;拜时轻松清凉而无热恼。行者若曾修习禅定数息多年,便会感觉到此一无相忆念拜佛时之净念相继、比之于静坐数息到“数而不数、一念相续”,简直无所分别。此时心中己非常笃定,并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已能体会一念不生的境界了。也能了解末学为何要说:“对于已经进入此一境界的人,其实应该说是一念相续”的意思了。行者到此阶段,仍应在平常行住坐卧之时,心中默唱佛号,不可中断。若此时唱念佛号已极缓慢者,不可心慌;此是正常现象,表示定力已开始显现,心不掉举。虽然有时不欲默唱佛号、心地轻安,但仍不可因此舍弃佛号;平常仍应默唱佛号,心中同时忆念。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应于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无相忆佛念佛,不可再持唸佛号。
六、张眼无相忆念拜佛:由于现在工夫已经增强了,有能力克服眼根的攀缘,所以改为张开眼睛的无相忆念拜佛。仍然在每天早晚各拜十至二十分钟。拜时张开眼睛、仍然忆念于佛。初时稍不留意,又被色尘吸引;有时眼观佛像、心中便有佛像。有时会瞟一下供桌物品或瞟视地面上的毛发、棉絮、图案。行者此时应即收摄心神,专心注意拜佛时之净念有无中断。眼睛之焦点应离开一切形像,眼虽有见,却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一心向内收摄,想佛之法身、住在我心中,一心只在拜佛忆佛,观此忆佛之念清晰分明。每日持之以恒地精勤专忆专念而拜,不让心神分散。渐渐可以视如不见、听如不闻地专忆于一佛而拜。拜佛时、六尘(注十一)与我不相妨碍。此时拜佛之速度自然会比以前快些,因为工夫即将成功了。
七、日常生活中开始无相念佛:上一阶段之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不理会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之影响而安详轻松地专忆专拜,不会分心,即可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拜佛时忆佛之念,而不必再默唱佛号,即是无相念佛。此时无相念佛,心中所忆之佛必须与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所拜者为同一尊。不可在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拜释迦世尊,而平常无相念佛时却念观世音菩萨;否则将使工夫减弱或不能增强。亦不可有时忆释迦牟尼佛,有时忆阿弥陀佛;更不可同时忆念二、三、四尊。必须专心忆念初学此法时即选定的那一尊佛菩萨,永不改变。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无相忆念拜佛时忆佛之念,而无名号形像声音,心中清楚地了知自己是念哪一尊佛菩萨。这就是无相念佛,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入门。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得,除了极少数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一般人几乎可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无相念佛的工夫,至此即将成就,应当珍惜,不可放逸自心,回到持名唸佛的方法。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虽然常常会忘失此念,犹如一般持名念佛者一样。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仍不得力者,当他练习到这一阶段时,心中已知因缘之殊胜,了解此一法门对于自己之受用,而不退转;因此若有忘失此念之现象时,即会时时警策自己,返照自心,提起忆佛之正念。在与人说话时,因为需要倾听及思维回话而会忘失此念:思维公私事务时亦需暂时放下此念。若行者之职业、工作,具有高度危险性,则以专心工作,心无二致为宜。每晚欲睡眠时,可以安闲地卧于床上无相念佛,不必专心;自然的在无相念佛之中入睡。行者到此地步,仍需每天早晚专心一意无相忆念拜佛,不可中止。直到大部份时间可以无相念佛而不忘失,则此阶段已经成功。此时已得强烈之法喜。若此阶段修成时间超过二个月、法喜稍淡。时间超过越久,法喜越淡;乃至延迟到六个月才成就者,几无法喜,而工夫具在。迅速修成者,其所得法喜亦将因为习惯于此觉受而逐渐转淡,行者对此不需疑虑。
八、礼拜多尊佛菩萨:此阶段初期仍应在每天早上专拜一尊佛菩萨,拜时专忆专念而无名号形像。日常生活中仍以同一尊佛菩萨而无相忆念。晚上拜佛时可改为礼拜多尊佛菩萨。拜前先选佛菩萨三至六尊,排定顺序。佛在前,菩萨在后。第一尊必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此世界众生一切学佛者皆是释迦世尊之弟子,皆因释迦世尊而修习佛法;饮水思源,感戴恩德,当于拜佛时先拜释迦世尊,次拜他佛及余菩萨。如是,行者随自心喜悦,选择自觉有缘之佛菩萨二至五尊,排于世尊之后。排定礼拜顺序后,永不改变。每天晚上之无相忆念拜佛即以此诸尊,依序而拜。每尊各顶礼三拜,仍以十至二十分钟为度。若时间已到而未拜完,仍应依顺序缓缓拜完。选择有缘之佛菩萨时,至少三尊、至多六尊。少于三尊,则作用不明显;多于六尊,则心忆顺序,容易分神,反致散乱。
此一阶段之权巧方便,目的在训练行者心地更细密、更分明;欲使行者能有分辨念头(话头)之能力外,将来参禅时亦能具有思维观(注十二)之能力。 
行者于晚上拜佛时,仍然是摒除名号形像声音,而于每一拜时能清楚分别:此念是礼拜释迦世尊、此念是礼拜弥陀世尊、此念是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念是礼拜大势至菩萨。前念与后念之“念相”差别何在,均能清楚分明。
初入此一阶段时,早上仍只专拜初修此法时选定之一尊佛菩萨;晚上才拜多尊佛菩萨。此乃因行者于第七阶段初成功时,工夫仍不够坚强;刚转入此一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时,仍需要依赖每晨无相拜佛所得工夫,所以每天早上仍以专拜一尊为宜。若于初入此一阶段时就早晚都拜多尊佛菩萨,可能使行者之工夫停滞不进。故建议行者于初入此一阶段时,在早上礼佛仍以一尊为宜,以便借着专一礼拜忆念来增强动中的工夫,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相念佛能集中心力,迅速修成。
此阶段应持续二至四周的时间来练习,直到行者于行住坐卧之中的无相念佛之念,能达到越是在动态之中,忆念越清楚分明之时,再改为早晚都礼拜多尊佛菩萨。但早上与晚上所拜之佛菩萨及顺序必须相同,不可更动。平常之无相念佛仍是原来选定的同一尊,切忌换来换去。
此一阶段之无相忆念拜佛,必须每一尊三拜,不增不减。增、则分别念相之作用不明显;减、则心易散乱,工夫难增强。刚进入此一阶段时,常会忘记礼拜之次数。有时一拜以为二拜,有时三拜以为二拜。若拜时混淆、不能清楚了知,则以当时所认知之次数为准,不需责备自己忘失次数,以免因为悔恨而影响当时之修行。
此外,拜佛之次数,是因为有身体、有拜佛之动作而有,若离身体及动作、即无次数。我们利用身体和动作当作工具来炼心,只要能制心一处,只要能专一、能细心分别便好。次数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修成清楚分明的工夫。因此行者在无相忆念拜佛时若次数混淆,只需当机立断、选择当时自己所认知的一个次数,继续礼拜。不可让悔恨或责备之心来影响当下的修行。
拜佛时记忆次数,不可以有一、二、三、等文字或声音在心中出现,而能清楚知道是第几拜,并且心中清晰地忆念所拜之佛。于每尊佛菩萨三拜之后,亦不可在心中出现一个念头:“下一拜是大势至菩萨”。而是直接忆念下一尊佛菩萨并安住于第一拜之意思,而无名号与数目。“忆想佛菩萨之念头”与“第一拜之意思”同时并存,清楚分明。练习既久,自能清晰地了别:现在所顶礼的是哪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对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能清晰地分别。
九、佛在灵山莫远求:行者完成第八阶段的工夫时,自知不久即可完全修成无相念佛法门,心中喜悦笃定,但应提防自满及愩高之心。若心自满、则不拜佛,工夫即停滞不前。行者当知,此门工夫必须以无相忆念拜佛为方便,工夫始得增强。若心自满而懈怠拜佛,工夫便不易增进。除非行者已曾多劫修定,是利根人、或工夫已超越此一层次,则另当别论;否则仍宜精勤地在每天早晚勤修无相忆念拜佛为是。
若心愩高、则起心分别:谓我能他不能。彼不如我,彼应学我。起心分别故,则慢心待人。慢心分别故,失诸法利。是故行者到此阶段,务须除去自满及愩高我慢之心,继续精勤练习,日趋纯熟,心更明净。终于在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不需极强之意志力而能照见忆佛之念、了了分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极为清晰,善能分别。礼佛之时,安适自在。顶礼每一尊佛菩萨之次数皆不会忘失,也不会有次数之声音或文字出现。同时亦已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无相念佛。虽然身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奔忙,却能无时无刻自在地无相念佛,乃至在与人说话时,处理公私事务时、思维一切事时,均能不忆而忆,自动自发地无相念佛。
行者修习到此地步,心中清晰明净,自知佛在心中,佛在身中。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本在我心中。”直下认定:此无相念佛之念,实向心中而念。行者若一向念释迦牟尼世尊,则自觉释迦牟尼世尊其实在我心中,不离方寸。若一向专忆阿弥陀佛,或专忆诸佛菩萨之任何一尊,莫不如是。
行者此时若在路上行走,则见狗是佛、见人亦是佛。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像。或于日常生活中,闻一切音声,亦莫非忆佛之念,心中亦无佛号之音声。佛说阿弥陀经所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此也。吾人在此五浊堪忍世界,虽无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圆通法门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觉受达于顶点。若极精进之人,于六周内修习到此地步,则法喜极强烈,乃至踊跃不已。逢人普劝修习此一法门;慈悲心起,普愿人人皆能由此法门得入唯心净土或往生诸佛净土。自知必能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毫无犹疑。心中极为笃定踏实,不同一般学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参禅,此时已具备参话头及思维观之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心大欢喜,便发善愿:愿一切佛子俱得由此无相念佛法门、亲见无门之门。
一般人修习此一无相念佛法门至第九阶段成功,多在三个月届满之前后,法喜略淡。若不精进,则四、五个月,乃至经年,不得成功。根器不利者若精勤修习,六个月满亦得成就,唯法喜甚淡。行者修习此法,切忌躐等躁进,贪求法喜;否则欲速不达,反而耽延时光,后悔不及。又:法喜仅是修习成功之心理觉受,犹如中奖,初时喜乐,渐渐淡薄,亦是无常,非是常乐。行者不应以追求尝试法喜之心而修此法,当以成就究竟解脱为目标而修此工夫,借此作为助益。 
十、动静兼修:行者修习无相念佛成功后,仍不可自满。细心观察之下,仍可发觉在思维事物及与人说话时之忆佛念头较不清晰。故于说话及思维事务时,需注意“内摄与外缘之均等”(注十三),若能平衡,则此忆佛之念即转清晰。欲达此地步,除需每日早晚无相忆念拜佛及平常生活中之无相念佛以外,尚需参加一般念佛会共修。于共修时口唱佛号,心观忆佛之念,使此念不受佛号影响,融合为一,清晰分明。(自己在家唱念亦可)。此外仍应每日静坐一小时。在静坐之时无相念佛,不可昏沉,细观此无相念佛之念由粗转细。此是由动转静之工夫。凡我佛子欲成道业,应当动静兼修,速得入道。
若行者欲入念佛三摩地,修唯心净土者,亦当每日静坐无相念佛,不可仅赖平常动态中之无相念佛。盖三摩地有定相故,当于坐中求。若坐中无相念佛时,身不倾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能日日练习。有朝一日,性障消灭,即入三摩地:若不自满,再勤修炼,三摩地纯熟,便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功用。因此法门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境界,渐渐证得楞严大定。证楞严定之各种境界及悟见自性等相关境界,行者可自行请阅楞严经,此不叙述。
此一阶段成功时,行者即能于动静二相之中,随时清晰照见无相念佛之念。犹如牧牛纯熟,野性尽除,随逐于人。便恍然得知经中所谓“介尔初心”原来如此。至此无相念佛完全成就。而此无相念佛法门之完全成就,其实仅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而已。
行者修习至此,若欲往生诸佛净土者,仅需每日一回于佛前或望空称念佛名,忆念四弘誓愿及欲生佛国之世尊所立别愿(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某愿而与己相应者。亦如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某愿而与己相应者),并以每日修行之功德回向发愿于舍报之时往生彼国即可。余时则专忆彼一佛。往生时至,必蒙预告。七天之后,所忆念佛、现前授手,安祥往生,无有挂碍。此乃一般念佛净土行者梦寐所求者。
若行者自知一心不乱,将来往生无疑,而欲于此生更进一步修习佛法者,可延长打坐之时间,深入念佛圆通法门,随行者是否精进及善根深浅不同,渐获楞严大定之各种解脱境界及念佛各种三昧。此中境界则非末学所能揣摩叙述。盖大势至菩萨所述之此种念佛圆通法门,层次由浅至深,自初信位菩萨至等觉妙觉菩萨等五十二阶位之菩萨,均所通用。法门虽一,所证深浅各自不同。若如楞严经中所述,修至想阴灭尽、进入行阴区宇,乃至行阴灭尽者,此菩萨境界已超越声闻四果罗汉;若过识阴区宇,而至识阴灭尽者,已经十地圆满,成为等觉菩萨了。自最浅之无相念佛、至最深的识阴灭尽,其间所证,各各不同,境界非一。对于经中所说各种不同层次之解脱境界,吾人当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戮力勤修。万不可得少为足,便妄言已修成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以致获咎。仍当虚心潜修,殷勤供养礼拜释迦牟尼世尊及所忆念之佛菩萨。
 
------------------------------------------------------------------
注十一、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注十二、
思维观:参禅者住于疑情中全心思维疑情。思维时离却一切语言、文字、声音、符号、形像而思维。
注十三、
内摄外缘之均等:
1、无相念佛人、若无内摄而缘眼前人所说话语,则忆佛之念全失。若无外缘,全心内摄忆佛之念,则眼前人说话时、我不知其意。若内摄外缘均等,则眼前人说话之意能会,心中忆佛之念亦清晰分明。
2、见性人,见自性遍一切处,乃至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若常外缘,欲见自性,定心则散,一段时日之后,渐渐不见自性。若完全内摄,则住定境,不见自性。若见性人于见闻觉知之中、保持内摄外缘之均等,则悟境不退,自性时时在前。此即禅宗六祖所谓“念念不离自性”,即是保任、任运。此需具备无相念佛工夫或修得动中看话头的工夫始得保任。否则便需远离尘嚣,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
3、证得禅定者(退分除外)若于日常生活中亦如无相念佛者保持内摄外缘均等,则可常在初禅定心中,过平常人之正常生活而不退于定心。
 

 

下一篇:14 无相念佛之 跋、跋后再记、续貂三记
上一篇:12 无相念佛之 第四章 第三节 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