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89、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五) 正光老师
2015-04-13 11:59:23  类别: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概说”。今天将继续上一集的主题: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上一集谈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三乘的人无我智与法无我智有很大的差别:二乘人是观察蕴处界及诸法虚妄,而出生的人无我智与法无我智;菩萨是以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后,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基础,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都是虚妄,而出生的人无我智与法无我智;所以,菩萨的人无我智、法无我智函盖了二乘的人无我智、法无我智。第二个重点,菩萨所亲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共有八个识,而且八个识真妄和合运作似一。这两个重点也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智慧,是二乘人所无法了知的智慧。今天则继续谈菩萨不共二乘的其他内涵。
譬如,二乘仅断了一念无明现行,菩萨不仅断一念无明现行,还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
无明有二: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是指一念刚刚消灭已,下一念又再次出生,如是念念不断地出生,不断地消灭,使得众生不知蕴处界虚妄,因而执着蕴处界真实而不肯舍弃,因而流转生死不已;像这样能够遮蔽众生智慧,导致众生轮回生死的无明,叫作一念无明。又,一念无明可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我见、身见;第二种、欲爱住地烦恼,也就是欲界爱烦恼;第三种、色爱住地烦恼,也就是色界爱烦恼;第四种、有爱住地烦恼,也就是无色界爱烦恼。
所谓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众生执着能了知诸法的意识心为真实我,或者执着色身为真实我,不肯舍弃,是为众生轮回三界最主要的原因。譬如在佛门中,有许多佛弟子们主张,要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心就是真心;或者有人主张,师父说法这念心、徒弟听法这念心就是真心,可以得解脱;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我,作自己的主人;或者有人主张,只要没有妄想执着的心,那就是真心;乃至有坦特罗佛教行者主张,能观遍全身快乐觉受的心就是真心等等。都已经落入意识心而不知。为什么?因为这些都不离六尘境,妄心一定会去分别,一旦分别了,已经落在五阴当中而无法出离,当然是我见未断的凡夫。
欲界爱烦恼,乃是对欲界五欲六尘的贪爱,恐惧失去了五尘的触觉,尤其是恐惧失去了男女的贪爱,于是堕在欲界当中而无法出离。
色界爱烦恼乃是对色界法贪爱不舍,譬如,贪爱初禅等至位有觉有观,贪爱初禅等持位胸腔的身乐不舍;又譬如贪爱二禅等至位离五尘,住于无觉无观的意识境界中,贪爱二禅等持位心喜涌动之乐而不舍;又譬如贪爱三禅等至位离于五尘境,住于无觉无观的意识境界中,贪爱三禅等持位所生心喜及身乐;又譬如贪爱四禅等至位离微细念,息脉俱断,以为这样就是无余涅槃而贪着。像这样贪着色界法,则堕在色界当中而无法出离。
无色界爱烦恼,乃是贪爱四空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之微细离念灵知心,以为是无余涅槃境界,因而堕在无色界中而无法出离。
以上所说的四种住地烦恼,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解脱果的无余涅槃,使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
无始无明就是对生命实相无所了知而产生的无明,包括不知道自己所接触、所领受的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出生;不知道觉知心的自己、处处作主的自己,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出生;不知道一切法根源就是如来藏,不知道所处六尘境及觉受都是如来藏所显现内六尘相分及见分,再由见分分别相分后,以为真实有外境接触而出生苦乐等觉受;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道理等等。这些烦恼包括了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等等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从无始劫以来与众生心不相应,但是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不会障碍众生解脱三界生死,所以称为无始无明。
从上面分析可知,三乘所断的无明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仅断一念无明现行,仍然有漏未尽,也就是没有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既然二乘人从无始劫以来没有与无始无明相应,更不用说能够打破乃至断除无始无明了。然而,无始无明的存在乃至现行,皆不障碍众生解脱三界之分段生死;因此,不回心的阿罗汉、辟支佛虽然没有打破无始无明,也不知道无始无明,然不妨碍解脱三界之分段生死;菩萨则不然,如果没有断除无始无明,就会障碍菩萨成就大菩提果。因此,菩萨透过参禅的方式与无始无明相应,于一念相应慧明心,不仅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而且也打破了无始无明;如是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不仅断了一念无明之分段生死,而且也断除了一念无明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之变易生死,最后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然而,二乘四果断除见惑、思惑,也就是断了烦恼的现行,可是没有断除习气种子随眠,这有经论为依据:
【昔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尔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悲;佛习气尽,舍利弗习气未尽;佛三阿僧只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也。】(《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经中开示:在佛世,有一只鸽子为老鹰所追逐而躲入舍利弗影子里,仍然颤栗不已;躲在 世尊影子之下,没有任何恐惧。佛藉着这个因缘说明,佛大慈大悲,习气永尽,经历三大无量数劫修菩萨行而成佛,所以鸽子入佛影没有怖畏;舍利弗没有大慈大悲,未断习气,仅六十大劫修苦行,所以鸽子入舍利弗影仍然有怖畏。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是永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二乘人仅断烦恼现行,不断烦恼习气种子随眠。
接下来要探讨:什么是习气?所谓的习气就是一种习性、惯性,也就是某种习惯不经意而且有经常性的行为出现。在佛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毕陵尚慢”,表示毕陵尊者还有慢的习气种:在佛世有一位阿罗汉,名为毕陵伽婆蹉,有一天要过恒河乞食,因为遵守 世尊教诲,不敢随便使用神通过河,所以无法过河。因为无法过河,于是毕陵尊者观看恒河神到底是谁?知道原来是她,所以就对恒河神说:“小婢!小婢!把水停住,不要流动,让我过河。”所谓的小婢就是小丫头。恒河神听到并抬头一看,知道毕陵尊者是一位阿罗汉,因此不敢怠慢,赶快将河水分开,让毕陵尊者过河。可是堂堂一位恒河神,被人说成“小婢、小丫头”,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向 佛告御状。佛就差人找毕陵尊者问清楚,问了以后知道毕陵尊者不对,要求毕陵尊者向恒河神忏悔。毕陵尊者谨遵 佛的意旨,合掌向恒河神说:“小婢!过来!我跟你忏悔。”在场的大众听了都笑翻了。佛藉着这个因缘向大众开示:毕陵尊者五百世以来生为尊贵的婆罗门家,恒河神曾为毕陵尊者的小婢,因为使唤惯了,习气使然,所以才会叫恒河神为小婢,不是心中有慢。
由论中开示可知,阿罗汉断了烦恼现行,仍然有习气种子随眠未断,所以遇有因缘,习气又出现了。譬如有人当面骂阿罗汉,阿罗汉绝不会回骂,只是他不高兴,不会跟你说话,面无表情地转头就走了,这表示阿罗汉还有瞋的习气存在,没有断除。又譬如在佛世,某甲说某乙阿罗汉不是阿罗汉,某乙阿罗汉还是会有瞋的习气现行,仍然会举椎打云板集众,要求某甲公开忏悔;这是避免某甲诽谤某乙阿罗汉,成就诽谤贤圣重罪,未来要下堕地狱受苦。所以说,阿罗汉仍有瞋的习气未除。
既然二乘无学的阿罗汉尚且没有办法断除习气种子随眠,更不用说凡夫能知、能断习气种子随眠了。譬如养猫的人会发现:猫在大小便后,会有拨土将大小便掩盖的习惯,就算没有妈妈的教导,或者没有土可拨,猫还是有拨土的动作出现。又譬如刚出生的草食小动物,如小羚羊、小鹿等等,如果有危险出现,没有妈妈的教导,自已就会躲在草丛里,一动也不动,并与草丛环境融为一境,不容易被掠食动物发现,一直等到危险过去了,才会从草丛出现。诸如种种都是习气使然。
然而会有习气的存在,都是往昔熏习的结果,导致今世有因缘就现行了。譬如有些人,这一世在音乐、美术、绘画、数学、棋艺等等世间法稍加以熏习以后,比其他人更容易驾轻就熟,乃至出类拔萃;这表示此人过去世曾熏习此类的世间法,因此种子含藏在个人的如来藏里,今世有机会接触这一类的世间法,就会勾起往世所熏习的种子出现;因此比一般人更快完成世间法的熏习,乃至在同侪中脱颖而出。又譬如抽菸的人,因为经常抽菸的习惯,导致后来的菸瘾出现,当菸瘾出现时就会想抽菸,如果不抽菸会很难受;这是因为熏习成为一种惯性,导致菸瘾出现时不能不抽菸,以此来麻醉自己;因此有菸瘾的人想要戒菸,必须经过一段痛苦的过程和毅力,才有办法戒菸成功,才能将以前所熏习抽菸的习惯改变成为不抽菸。
由此可知,会有习气的产生,乃是过去世及今世熏习的结果,导致有某种习惯性的行为出现,这也证明了佛门所谓的熏习,以及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道理。由于时间不够,无法为大众一一详细说明,只好留到下一位亲教师来为大家说明,在此就不多说了。如果大众想要将习气断除,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习气,了解以后才有办法改变习气;然而要改变它,要一次又一次去熏习,要一次又一次忍受不便,去改变它,未来才有机会扭转习气;乃至要经过多生多劫,才能将不好的习性完全汰换清净。所以在改变习气当中,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因此,改变习气是痛苦的,不是快乐的事。
然而,菩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要成佛,不仅要断除二乘人所断的烦恼现行,而且还要断除二乘人所不能断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譬如菩萨明心见性后,断除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也就是菩萨断除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成为七住满心菩萨,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于十住快满心的时候,熏习眼见佛性正知见,培养眼见佛性的大福德,以及锻链看话头的功夫,于因缘成熟时成就“如幻观”,眼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为十住满心菩萨,也成为薄贪瞋痴的菩萨二果;菩萨成为十住满心以后,转入十行位修行,于快满心时成就“阳焰观”,现观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不能止息,而这阳焰不真实,乃是妄知与妄觉所构成;菩萨如是成就阳焰观后,转入十回向位修行,也进入了《楞严经》所说的色阴区宇的范围,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菩萨三果成就了“如梦观”,现观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种种事相,所受种种果报,因果历历不爽,悉如昨梦,进而现观此世一切修行利众等等事中,悉如梦中无异。
如是菩萨成就如梦观后,转入初地修行,于初地快满心的时候,可以成就慧解脱境界;也就是成就菩萨四果而不取证,继续留惑润生,如是成就初地、二地,进入三地修行。于三地快满心的时候,加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可以成就俱解脱境界,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不仅圆满三地应有的功德,而且也成就色阴尽的境界,将色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因而转入四地修行,同时也进入了受阴区宇的范围。
如是菩萨于四地、五地,对于四圣谛以无生法忍一一详细观行,因而圆满四地、五地功德,转入六地修行。于六地对于因缘法以无生法忍详细观行,于六地快满心的时候,成就“非有似有”现观,不仅圆满六地功德证灭尽定,而且也成就受阴尽的境界,将受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因而转入七地修行,同时也进入了想阴区宇的范围。
菩萨转入七地修行,并于快满心的时候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不仅圆满七地功德,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断除了分段生死,而且也成就了想阴尽的境界,将想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因而转入八地修行,同时也进入了行阴区宇的范围。
如是菩萨于八地、九地、十地修行,于十地满心的时候,成就大法智云,不仅圆满十地功德,而且也成就行阴尽的境界,将行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因而转入等觉位修行,同时也进入了识阴区宇的范围。在等觉地,菩萨已经不需要修学任何法门,百劫专门修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不管内财、外财统统布施出去。于百劫修行圆满,上升天上,于因缘快成熟时,事先派遣菩萨们诞生于人间,以安排自己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时,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断除了变易生死,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而且也成就了识阴尽的境界,将识阴习气种子随眠断除。
从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断除烦恼现行而已,也就是断除了一念无明烦恼现行,并未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由于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并不会妨碍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所以二乘人仅断除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之烦恼现行,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最终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道,如果不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会妨碍菩萨成就大菩提果;所以,菩萨不仅要断除一念无明的烦恼现行,而且还要断除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未来才能成就佛道。这也是菩萨不共二乘的地方。
由于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集将继续谈“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内涵。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下一篇:90、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六) 正光老师
上一篇:88、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四) 正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