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前一集“三乘菩提概说”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一念无明。这一集我们要来探讨无始无明。
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叫作烦恼障,所断的惑(惑就是烦恼)就称为见惑或思惑,思惑又称为修惑。无始无明则是所知障,所断除的惑是“尘沙惑”。无始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叫作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涵,众生自无量劫以来都不曾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是对它就是无明了。合一念无明的见惑与思惑,以及无始无明的尘沙惑,这三种惑就是佛法中所说的烦恼。但见惑烦恼是三乘见道所共断的,思惑烦恼也是三乘修道所共断的;就是说,包括见惑与思惑的一念无明,是三乘菩提的见道及三乘菩提的修道所共同要断除的烦恼。至于尘沙惑,它就不是二乘人之所能断,因为它是属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只有大乘别教菩萨才能够断它。
上烦恼里面函盖了无量无数的过恒河沙数的微细烦恼,是菩萨进入修道位以后所要断除的。也就是说,这个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犹如尘沙无法计数,因此才叫作尘沙惑;所以,尘沙惑就是无始无明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是属于成佛前所应断除,无法究竟了知实相的极微细迷惑。因为二乘菩提所断的见惑与思惑全都是由于三缚结及三界爱而引生的层次低下的烦恼,而无始无明却是二乘圣人所不能知的实相中的微细迷惑,相对于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粗下烦恼,就称微细的无始无明所知障为上烦恼。
所知障与烦恼障呢,那就是成佛的两种障碍。一念无明烦恼障会障碍学人出离三界生死。这个障碍为什么叫作烦恼障呢?因为这是三界中世俗法中的蕴处界执着的烦恼,阿罗汉的修学,他只要断这个烦恼障;可是菩萨想要成佛,不但要断烦恼障,还要断所知障。所知障不是在讲“对世间法的所知太多而成为障碍”,反而是讲所知不足而成为学佛的障碍,所知不足而成为成佛之道的障碍。是对于什么所知不足呢?就是对于法界实相所知不足,以及对于实相心如来藏中含藏一切种子所知不足,而成为取证佛果的障碍,是障碍成佛,但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因此可说,无始无明包含了一切的无明,那就函盖了一念无明在内;而一念无明却只是无始无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无始无明及它所相应的上烦恼,不属于遮障解脱生死的烦恼,不是见惑与思惑所函盖的,它的层次是在见惑与思惑之上。一念无明见惑与思惑烦恼只会障碍人出离三界生死;可是无始无明尘沙惑烦恼,虽然不会障碍人出离三界生死,却会障碍人证得实相,障碍人成佛。所以,阿罗汉不必打破无始无明,就可以出离生死,只要断除我见、我执,也就是见惑与思惑就够了。因此说,无始无明上烦恼的等级是更高的,见惑与思惑烦恼的等级是低层次的。阿罗汉之所以是阿罗汉而不是佛,就在于所知障没有打破,更没有究竟断除;而佛之所以不同于阿罗汉,主要就是在所知障。这是最主要的差别所在,烦恼障相应的习气种子的断除还是其次的,主要还是在所知障。
无始无明尘沙惑与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的见惑与思惑,还有一项重要的差异,就是与众生的觉知心相应不相应的差异。譬如《胜鬘经》中,胜鬘夫人向 释迦世尊这样的禀白,说: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夫人在这里说:“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意思是说,这四种住地烦恼会出生一切的起烦恼;起烦恼之所以被称为“起”,是因为这一类烦恼生起了以后,会使众生沉沦在三界中,是众生可以相应到的烦恼,而且是与分段生死相应的。例如见一处住地是我见、三缚结,我见就是认觉知心常住不坏的错误知见;以这个错误知见就会使众生不断地从自我出发,然后加上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对于其中的诸尘、诸蕴贪爱不舍,就会使众生时时产生妄想、妄念,随灭随起,烦恼不断,一念才灭一念又起,所以叫作起烦恼。
那 胜鬘夫人又说:“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觉知心都不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住地”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无始无明住地是说,对于法界实相不能了知的无智境界,是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但众生觉知心从来不与它相应;一直到想要探究法界的实相时,才会与它相应,但是仍然无法打破它,直到明心以后才算是打破它。这种无明也是二乘圣人从来不曾相应过的,因为他们一心想要证入涅槃,急着想要出离三界生死,只要断除一念无明三界爱的现行就可以达到目的,并无探究无余涅槃中境界是什么的必要;除非他们想要亲证一切法界的实相,回心大乘,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也必须修证到了如来藏,才算是打破无始无明。所以才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因为,从大乘别教菩萨所修学的唯识种智来细加分析,就可以了解,这个无始无明是对于法界的体性无所了知;不知道自己所接触、所领纳的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出生的,不知道觉知心的这个我以及处处作主的这个我,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所出生的。由于不知道这些法界的真实相,就不能知一切法的根源其实就是自心如来藏;又由于不如实亲证的缘故,便以为真的有身外的种种法,被觉知心的自己所接触、领受。而不知道,其实从无始劫以来自己从来不曾触受到如来藏以外的六尘境界;不知道自己所触受的六尘境界觉受,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的内相分五尘与法尘;因此不能明了,法界万法的体性其实就是自心如来的体性,不能了知万法的实相就是第八识自心如来。这都是唯识种智中所说的无始无明。
就是要到众生心中生起了一个念头:“到底生命的实相是什么?佛法的真实本质是什么?诸佛以什么为究竟法身?”想要探讨清楚:为什么法界中会是这样子?为何三界中会有山河大地,会有众生?为何众生会轮转生死?轮转生死是根据什么而轮转生死?为什么众生所住境界会有三界的不同呢?而众生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一切事相上的种种法,不能无因而有,无因而生,无因而死吧?当你想要探讨这个真理时,就表示,这时已经跟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了。当然,前提必须你是个不迷信而能够理性思考的人,对于这些从来不曾与我们意识觉知心相应的问题,不会轻易就下一个结论,就是把答案统统归结到无从重复验证的“造物主”或“明明上帝”;否则,纵使心中确实生起了这些疑问,还是无法与佛法中所说的无始无明相应。
但是,与无始无明相应了,仍然无法打破它。甚至在佛门之外,没有熏习,也没有人告诉你,你也不会知道那是与无始无明相应;得要你有了佛法的知见,或者说有学佛的人为你说明,这样就是跟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了,你才了解。至于想要打破它,就得自己参究禅宗的“明心”;或者在善知识的帮助下,不管是善知识着作的书籍,或者善知识当面教导,而在正确知见为前导之下努力的参禅;有一天,证悟明心找到如来藏了,终于知道“原来一切法都从这里开始!”然后,你可以现前观察、体验如来藏,就会证实:一切的烦恼都从祂开始,出世间罗汉法也依此而有,所有的佛法也都依此而有,修证成佛之道也是要从这里开始,众生的生死流转也是从祂开始的,而祂却是无始的!那就表示你已经打破了无始无明住地了。
可是,开悟明心把无始无明打破以后,还不一定会相应到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假使明心开悟后自满,而不深入探究,自以为成佛了,认为“我开悟了,我成佛了!因为《六祖坛经》说‘一悟即至佛地’。”那他就只是打破无始无明,永远不会跟无始无明住地所摄的上烦恼相应。一直要等到有一天自己反思:“为什么我证悟法界实相了,却还没有佛的种种功德?像经典是佛讲出来的,可是经典里面有许多的法义,我却还是读不懂!”这时你心中生起了烦恼:“我既然正确的开悟了,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显然我明心与见性时还没有成佛。那么,到底悟后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就去探讨“菩萨因地明心及见性时,为何还无法成佛?”这时才算是真的跟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相应,因为心中有了向上修证佛菩提的烦恼了。
所以,明心之时就是打破无始无明住地,但是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却是在探讨为何仍不是究竟佛时才相应的。而这一些上烦恼是无量无边、无法计数,所以才把它称为尘沙惑。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由将近三大阿僧只劫,就是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识的教导,以及悟后历缘对境实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可见它的深邃与广大!
所以,四住地烦恼的力量很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的力量,其实微不足道;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恼内涵,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声闻阿罗汉与缘觉辟支佛断除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完成,迟钝而极精进的人历经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断除,不论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尽。可想而知,这一念无明四住地的力量跟无始无明住地的力量,能用什么样的算数或譬喻来相提并论呢?真是没有办法比喻的!也因为这样呢,由于这个缘故,所以 胜鬘夫人才会说,说四住地烦恼,“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那我们前面所引的《胜鬘经》的经文中,胜鬘夫人还讲了一句话,我们还没有说明的,就是:“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意思是说,四住地一念无明的力量,就是一切无始无明上烦恼所依的种子。因为,一念无明烦恼障,是阿赖耶识中蕴集的无量无数四住地烦恼的善恶业种子而生起的无明,我们已经在前一集中为大家阐述过了;但是,无始无明所知障是“现”非“种”,它所摄的上烦恼也不是种子,不具有三界诸法的功能,就是存在着一种对于法界实相不如实知的状态;但是,这样的状态如果没有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来帮助,也都不可能显现出来,更何况能够打破呢?
譬如,悟后专心的去断除思惑,思惑断尽了以后,虽然之前已经悟了大乘菩提,却不能留惑润生,因为思惑断尽就入涅槃了,那么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也将起不来,因为已经没有继续生存的意愿了,又怎么会去探讨与成佛有关的法义呢?当然就不会再有上烦恼显现。所以,一定要保留着五阴,不想取无余涅槃,继续留在人间,无始无明住地所摄的上烦恼才会现起,这就是菩萨“留惑润生”的道理所在。如果不保留着一分思惑,死后就不会再去受生;若没有来世的五阴,就无法跟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相应,就无法修学成佛之道,没有办法进求成佛之法。
所以,相对于无始无明深细而众多的上烦恼,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虽然只是下烦恼;但是,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一切上烦恼,却都必须或多或少的依存于四住地烦恼,维持着世世的五阴不灭,才能在七住位到七地满心位中发起上烦恼,最后次第修断上烦恼。要依这四住地烦恼的功能,才会有来世世世不断的五阴道器,用来探究法界中最究竟的真相;如果入了无余涅槃,就不可能再有五蕴及因缘来探究法界的究竟真相了,也不可能实修,众生就没有办法成佛。因此,胜鬘夫人才会这样说,说:“此四住地,一切上烦恼依种。”
以上在这一集的节目当中,我们阐述了无始无明以及它所摄的上烦恼的意涵,并且说明了无始无明乃至上烦恼与一念无明之间的关系。相信各位菩萨听过以后,都能够更加的了解。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为大家解说到这边。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