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6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一) 张正圜老师
2015-04-11 11:55:14  类别:宗通与说通【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由 正圜老师开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实导师所写的成佛之道《宗通与说通》。在前面一个单元中,我们举述了《以佛法研究佛法》书中不如理作意的部分加以阐述,说明不仅四阿含中处处说到有阿赖耶识,在极多的大乘经典中,更是处处说有阿赖耶识;并且举出 世尊圣教来证明,阿赖耶识才是生死流转的主体;如果否定了七八二识的存在,就无法使因果相续,当然也就没有有情众生的生死流转了。因为意识觉知心只有一世,在今生中阴身入胎以后就断灭了,不能去到下一世;因此,不论是意识心、意识细心,都是不能执持往至下一世的心体;唯有第八阿赖耶识,才是有情众生生死相续的主体。
有了以上的了解,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将以 世亲菩萨所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偈,来说明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要阐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偈是如何说的,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说,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都因八识心王而有;乃至无漏无为法,也是因八识心王而显;如果离开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所以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有、而显,八识心王又是依第八识及无明而出现于三界,而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随眠,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识所执持,而藉缘变现色身及山河大地,因此说三界唯心。也就是说,三界唯依第八识心而有,依第八识心而变现,以第八识为根本。
各位菩萨,以上简单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意思,让大家先建立一个粗略的概念。菩萨们如果能够确实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那么修学三乘佛法,就不会落入我见、边见等错误见解之中。接下来我们就依据论文的次第,来说明其中的详细意涵。
论曰:“一切最胜故”。为什么说一切最胜故呢?意思是说八识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没有十方三世的一切万法。所谓八识心王就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云:“识,谓了别。”(《成唯识论》卷一)也就是说,这八个识都具有了别的功能。在这八种识中,第八识称之为心,第七识称之为意,前六识则称之为识,而这八个识均为一心所含摄,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一切有情一心之中都同样包含了八个识,而这八个识的功能各不相同,彼此和合运作如似一心,因而使得一切有情能够在世间造作诸业、酬偿业果。
各位菩萨,为了使大家对“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就先以欲界的人间为例来作说明。人间的有情必须有阿赖耶识及意根末那识入胎,然后执持受精卵,藉着母血供给之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这五色根包含了五胜义根大脑;然后随着五色根的渐渐圆满,就令意根能够接触法尘,然后生起意识;意识生起之后,就令前五识俱起或渐起,如是而具足八识。如果不是八识心王具足的话,就不能具足领受人间的六尘境界,就称之为残障者。意思是说,一般的人间有情都是八识心王具足的。
介绍过欲界的人间有情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色界天的情形。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的色界天身,然后六、七、八识在等至位中安住,才会有色界四禅天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说,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的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同在等持位中现行运作,才会有色界天人的法会,以及一切的身口意行。假使没有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个识,就无法具足色界天的一切境界。
至于无色界天境界,则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才会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也才有无色界的有情存在。然而意识在这四天中已经非常微细,称之为意识细心;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定天的意识,名为意识极细心,也都是不离于意根而存在。如果离开第七识意根,意识便无法现起;因为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才能现起,是以意根为根的缘故。然而意根不是自在的心,无法执持无色界天的异熟果种,必须要依第八阿赖耶识才能现行运为。因此说无色界天不能离于六、七、八识而有,必须依于六、七、八识之现行、运为,才能有无色界天有情及无色界天的境界存在。
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人间境界、色界天境界、无色界天境界的状况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无法成立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傍生及饿鬼道有情,也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眼等八识乃是三界万法之王,三界万法都是由于八识心的缘故而辗转生起,所以我们称八识为“心王”,也因此而说“一切最胜故”,有漏法如是,无漏法亦复如是。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四圣法界中“佛法界”的情形。譬如最后身菩萨在人间成佛以后,其身口意行都已经是纯无漏了,但却仍然是有为法,称之为无漏有为法。这种无漏有为法同样必须八识心王具足现行运为,佛世尊才能在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度众说法,所以说佛地的八识心王,仍然是“一切最胜故”。
又譬如菩萨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此时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而《阿含经》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意思是说:在灭尽定当中,仍然有不离身的识,所以有根身才不会烂坏。也就是说,在灭尽定当中,仍然有七、八二识存在,这仍然是不离于八识心王啊。
以上所说的是佛以及入灭尽定圣者无漏有为法的情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有漏法的无想定。凡夫们的佛弟子入于禅定之中,由于不解三乘菩提的缘故,仅能断除意识心我见,而无法断除身见;因为害怕断灭,所以不舍色界天身,因此就以断灭觉知心我作为涅槃;于是就在四禅位中灭除了觉知心我,在定中息脉俱断,以为是入了无余涅槃,然而实际上却是入了无想定。同样的,在人间证得无想定的外道也是一样,以这定中无息无脉、无见闻觉知、状若死人的状态,以为是入涅槃,然而实际上同样是无想定。世尊开示说,在此无想定中,仍然有不离身识,识不离身,所以身不烂坏;因此说无想定中仍然有七、八二识存在。然而这种无想定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因为在入定三个月、五个月以后,仍将因为忽然生起一念,想要了知色身坏了没有,而再度现起意识心等六个识,这时又将重新堕于人间的六尘境界之中了。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三界的一切身、觉境界,都是不得离于八识心王而有;如果离开了八识心王,连六根都不可能出生,何况会有命根存在呢?没有六根,没有命根,又如何能出生万法呢?所以说八识心王乃是一切法中之最胜者,因为三界一切法都是依八识心王而得以出生,八识心王乃是一切法之所依。也就是说,由于有八识心王,所以才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生;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没有十方三世之一切万法了;如果没有八识心王,也就没有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有漏法如是,无漏法亦复如是。因此说眼等八识乃是三界万法之王,三界万法都由于八识心的缘故而得以辗转生起,所以八识叫作心王,因此称之为“一切最胜故。”
介绍过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以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与此相应故”。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惛沈、掉举等八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法,有四个法,包括悔、眠、寻和伺。
那什么叫作心所法呢?所谓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法,简称为心所,又称为心数法;在五位百法中居第二位,也就是指八识心王所相应之法。
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心所与心王之间的关系。根据 窥基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说,所谓心所有法者,具有三义:一,恒依心起。也就是心王生起时,心所同时俱起;心王若无时,心所决定不生。二,与心相应。心王和心所,所依同,所缘同,行相相似,起同时,因此它们彼此才能相应。第三,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也就是说,由于心王与心所之间具有以上的三种关系,所以才名之为心所。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心所有法的意涵,以及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法。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一下,这六大类心所法的大致情形。
第一类是遍行心所。什么叫作遍行呢?所谓遍行,遍就是周遍、无处不至的意思;行是心行,也就是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合起来说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也就是说,心若生时,这五个心所相应俱起,因此称为遍行。遍行总共有五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遍行五法,遍行于三界六道,遍行于四圣六凡,遍行于八识心王之一一识,遍行于一切时而未曾间断,遍行于一切善法、染法、无记法中,所以称为遍行法。除了出世定的灭尽定中灭除意根之受、想二法以外,其余一切定中都是七、八二识具足五遍行法。这五法乃是八识心王之体性,由八识心王生,非离八识心王而有这五遍行法单独现行运为,因此说五遍行法与八识心王相应。
介绍完五遍行之后,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心所有法的第二类,也就是别境心所法。别境有五法,包括欲、胜解、念、定和慧。什么叫作别境呢?别境的意思是说,这五个心所,所缘的境各各不同,不像遍行心所都是同缘一境,因此称为别境。譬如:欲心所,缘所乐境;胜解心所,缘决定境;念心所,缘曾所习境;定心所,缘所观境;慧心所,则缘于前四境,以拣择为性。这能够让人了别六尘境界相的五个心所法,并不是遍一切识都相应,所以不名遍行;不遍一切时现行运为,所以不名遍行;在眠熟、闷绝、二无心定,乃至正死位等五位中,断而不现,所以不名遍行。这五种别境心所法,与意识完全相应;五别境心所法中的每一法,都有少分或多分功能和前五识相应;最后一个慧心所的部分,少分与末那相应;前四个欲、胜解、念、定,则与意根完全不相应。意识则是与每一个别境心所法都相应,所以觉知心的祂不但有五遍行,也有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所以祂能作很广大的了别,也能作很微细、连贯的思惟与整理;如果想要让祂只注意一点点,祂也可以,这就是祂的特性。意识虽然是虚妄法,但是也是我们修行要用祂来修学佛法、亲证实相的重要关键。
非常谢谢菩萨们的收看,今天就说到这里,下次再会。
 阿弥陀佛!
下一篇:65、“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 张正圜老师
上一篇:63、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 张正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