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成派中观见者释印顺拨无第八识而说空性之平议
接下来谈第六个过失:释印顺必然会将禅宗证悟祖师所悟的心归类为幻心[“心是什么?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虽现现成成的有心,有分别,心相是了不可得。心是如幻性空,并非不可得中,别有什么微妙的,真实的心。”参16,页176。〔参考书籍16:释印顺,《宝积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将禅宗所传的法说为野狐禅。然而禅宗证悟祖师所传的法乃是 释迦世尊教外别传的法—常住法第八识如来藏,佛陀将禅法传给当时的大迦叶,后来一直传到达摩祖师(即须菩提)东来中土,在中国开花结果,延续了 释迦世尊教外别传的法,而使大乘学人得以如实证入实相般若。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曾记载 释迦世尊将教外别传的如来藏法传给大迦叶的开示如下: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卍新纂续藏》册一,页442,上10-12。]
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释迦世尊将涅槃妙心的实相无相法门,也就是教外别传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付嘱于摩诃迦叶(编案:在佛世,有很多人姓迦叶,此摩诃迦叶于当时示现声闻相,本身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摩诃萨,而不是 佛般涅槃后,领导五百人结集阿含诸经的声闻僧且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的大迦叶),所以摩诃迦叶成为天竺禅宗第一代祖师。后来第八识如来藏法传到第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土而成为中国第一代禅宗祖师,中间经过慧能法师的一花开五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而发扬光大,一直到现在的东山门派的 平实导师还在延续著禅宗的法门,且正领导正觉同修会进行第三次佛教复兴。(编案:第一次复兴是在 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时代,第二次复兴是在 玄奘菩萨时代。提婆时代的复兴,由于 提婆被声闻凡夫僧派人刺杀而未成功。藏密时代的复兴,由于 多罗那他被驱逐、门人被杀而未成功。)
从上面说明可知:上从诸佛,下至西天历代证悟祖师,乃至于中土的历代证悟祖师及菩萨们,都是亲证了这个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的第八识如来藏,显然第八识如来藏是可知、可证的法,所以凡是证悟的古今禅宗祖师们、菩萨们都会同一个鼻孔出气,于说法时为因缘成熟的学人直指第八识如来藏所在,让学人可以亲证、领受及重复验证,也遵从 世尊的指示而同样破邪显正,这不仅证明了 释迦世尊在经中所开示的第八识如来藏法是可知、可证的,而且 平实导师也证明了佛法三乘菩提俱是可证之法,绝非玄学、哲学一类思惟之说[ 参74,页421。[参考书籍74:平实导师,《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8/11/15初版四刷。]]。唯有未悟、错悟的人,例如释印顺在他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中,明白指出“如来藏、菩提是不可知的、不可证的,凡是想要证菩提的,就是戏论”,其文如下:
(三)文殊为龙首(唐译那伽师利,即龙吉祥)说:“食想”,一切法空不可得,有什么可断的!菩萨不会与魔相诤,如幻化人,没有恐怯,也就没有可诤。无名姓无语言的,能证菩提。诸法无所有,无动摇,这样的没有发趣心,(文殊)未来当得菩提。龙首说:所说都是依于胜义的!这样解悟的,能解脱烦恼,破恶魔。文殊说:魔是不可破的;魔不可得,与菩提无异。菩提是遍一切处无碍,无所不在。无上菩提是不可证得的,想证菩提的,就是戏论。如以为是深义,也是戏论。[ 参6,页882。〔参考书籍6: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精装本),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4/7七版。〕]
释印顺已经很清楚表示:他认为无上菩提是不可知的、不可证的,想证菩提的,就是戏论。然而让人好奇的是,释印顺自认是佛(故其传记名为“看见佛陀在人间”),依菩萨修行的阶位而言,乃是亲证菩提之后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才能称为佛,而释印顺自己又说“无上菩提是不可证得的”,岂不是证明他是没有亲证菩提的人吗?岂不是证明了释印顺成佛是假的吗?菩萨要成佛,最基本的条件一定要先证得菩提(明心及见性),最后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请问:“有不证菩提而成就无上菩提的佛吗?”显然没有嘛!如果连最基本的菩提都不证而说他已经悟后起修完成而成佛了,那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而且也成就天下最大号的妄语。释印顺为了避免学人质问他是否已证菩提,有时直接否定菩提的存在,乃至于说菩提是不可证得的,让学人无法质疑他到底是不是已经证得菩提,而且他还否定禅宗祖师的证悟,所以在他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直接说禅宗证悟祖师所悟的如来藏是为野狐禅,其文如下:
即使彻悟无生的菩萨,也修度化众生、庄严佛土的善行,决不如中国所传的野狐禅,“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龙树“性空唯名”的正确解行,是学佛者良好的指南。[ 参42,页133。〔参考书籍42: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6/9修订版1刷。〕]
释印顺如是作为,不仅将 释迦世尊教外别传的如来藏正法判定为非法,而且也否定了禅宗所有证悟的祖师们及菩萨们所悟的第八识如来藏;释印顺诬谤禅宗所传的法是为野狐禅,但禅宗野狐禅公案所说的野狐,却是由于前世错说佛法而堕为野狐,其后被百丈禅师所度而舍弃了野狐身,因此“野狐禅”一词即被后世用来指称错解佛法[【野狐禅】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52422&la=0&powerMode=0],证明世人皆知中国禅宗所传并非野狐禅,释印顺却故意加以扭曲而说中国禅宗是野狐禅,如是强行扭曲而诬人以野狐,佛门出家人之恶莫大于此。这已造下难以想像的大恶业,未来要下堕地狱,地狱报尽后轮转于饿鬼道及畜生道中,受极大的苦。他的徒弟释昭慧也不遑多让,继承释印顺的想法,在《弘誓双月刊》第38期妄评禅宗所悟的次第不明确,以及师徒之间彼此是自由心证的,其文如下:
对于禅宗,导师(编案:指释印顺)认为这“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越传越偏,不能够把握佛法的精髓,只能够称性而谈,说一些无头公案,这种不重义理的倾向,使得义理的研究慢慢衰微,导致佛教面对外道各种尖锐思想攻击的时候,没有办法做强有力的抗辩;还有,明心见性,桶底脱落,到底怎样循序到达那样的境界?好像没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确,完全靠师徒之间彼此的自由心证。[ 参51,释昭慧于1998年10月25日在香港妙华佛学会演讲的演讲主题为“介绍印顺导师”,由释法闻、陈瑞蓬纪录,释传法修订,后来全文由佛教弘誓学院刊登于《弘誓双月刊》第38期,1999年4月出版。https://hongshi.org.tw/article-view.php?code=33F0D5D4980785D75DFF5562D5971D76#gsc.tab=0〔参考书籍51:《弘誓双月刊》第38期,佛教弘誓学院,1999年4月出版。〕]
然而禅宗祖师们及菩萨们能够证悟,其先决的条件就是次法先要圆满具足,也就是要具足三资粮:定力、慧力、福德,而后于参禅因缘成熟时,得以一念慧相应而明心证真如。定力是指行者要有未到地定(编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称之为未至定)的功夫,一者,藉著修定来降伏烦恼,使得心性调柔;二者,能够具有未来参禅时所需要的基本定力功夫;三者,于明心后得以成功转依,“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大正藏》册三十,页590,下3-4。],也就是菩萨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来庄严,并于证悟后转依真如无所得的体性以后,才能永害真如心第八识所含藏的恶戒种子,以及永害能使菩萨下堕三恶道的种子(但仍未断除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的习气种子随眠),未来就能保有人身继续修行。慧力是指菩萨透过闻思修阶段,得以建立佛法的正知见以及知道要如何去参禅等,未来才有机会明心见性。福德是指菩萨明心证真如前必须有广大的福德来庄严,如果菩萨没有在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以及累劫累世在正法道场所培植的广大福德,是不可能明心见性的。所谓的一念慧相应,是指菩萨具足了前面所说的三资粮以后,遇到真善知识的教导而参禅,最后于因缘成熟时,意识心所摄的五别境的慧心所得以在一念之间证悟明心破参,并于其后转依真如无所得的体性,得以在生死海中广度众生而不以为苦,正如《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一的开示如下:
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正藏》册十一,页624,下19-20。]
也就是说,凡夫众生本来就住在第八识如来藏(“实际”)里,只因不闻、不知、不证实际,所以才会不断地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一旦有真善知识教导如何去具足三资粮,以及如何去参禅等正知见,因而得以圆满破参前所应具备的次法条件以后,未来就有能力来参禅,并于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成为菩萨摩诃萨。菩萨证悟后,虽然知道自己在现象界不断地示现有生有死,其实都是活在第八识如来藏里,从来没有自外于本来无生无死的第八识如来藏,因而证成了 胜鬘夫人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开示如下:“生死者,依如来藏。”[《大正藏》册十二,页222,中5。]
这也证成了禅宗祖师所说:生从第八识如来藏来,死往第八识如来藏去,生与死只不过是如来藏所示现的二种现象、不过是唯识学当中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当中的法而已,而如来藏的实际理地既没有生也没有死可言,却不妨碍菩萨在现象界示现五蕴有生有死。像这样的道理,很难让凡夫众生与二乘圣位的愚人了知,唯有在佛菩萨、真善知识的教导之下而建立正知见,以及菩萨们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以后才能了知,故说如来藏法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唯有菩萨才能亲证此心,非凡愚所能知、所能证。又菩萨亲证及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体性—真如性,于生死当中不断地广度众生而没有任何的生老病死苦可言;既然实际理地没有生老病死苦可言,菩萨在行六度万行、十度万行当中也就没有任何苦厄可言了,这证成了 释迦世尊在《心经》所开示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然而释昭慧没有佛法正知见,一者,只看表相,不懂得佛菩提道的次第,以及菩萨证悟明心之前所须具备的次法条件;二者,不知道证悟时,仅是一念相应慧;三者,更不知道菩萨明心证真,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分明显现而无有差池;四者,不知道真善知识对刚悟的菩萨可以不断地、重复地勘验以验证菩萨所悟的心是否为正真,便对证悟的禅师妄加评论而说:“好像没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确,完全靠师徒之间彼此的自由心证。”这证明了释昭慧不仅是尚未明心而不懂禅的人,而且也是一位没有断我见、没有证真如的异生凡夫,与她的师父释印顺一样,都已造下毁谤上至教外别传的 释迦世尊、下至中国所有禅宗证悟祖师们及菩萨们所悟非真的大恶业,证明了她与释印顺同样都是无明深重的人。
综合这第六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释印顺否定一切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以后,禅宗祖师的证悟明心,对他而言,乃是他所无法企及与忍受的境界,如同芒刺在背一样,欲除之而后快,所以释印顺才会主张“中国所传的野狐禅”,以佛门外道野狐经由禅师的教导解脱于野狐身的事,扭曲禅宗为野狐禅;至于他的徒弟释昭慧也跟著释印顺错误的脚步而妄评禅宗证悟的祖师“好像没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确,完全靠师徒之间彼此的自由心证”,显然她与释印顺一样,胆子非常大,都已经造下难以想像的大恶业,舍报前若不能对众忏悔灭罪,未来只好随重受报了。
接下来谈第七个过失:必然会落在现象界上,将生灭不已的缘起法(编案:其实是缘生法—依缘而生的法,释印顺错会了)的无常无自性空当作是真实法。也因为这样的缘故,释印顺在他的书中一直都在强调缘起法才是真实佛法、才是佛法的心髓,但其实是堕于缘生法必定断灭的断见中,例如在他的《般若经讲记》一书中,主张 释迦世尊所觉悟的法就是缘起性空,其文如下:
佛,译义为觉者,是无上正遍觉者。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 参15,页21。〔参考书籍15:释印顺,《般若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4修订版1刷。〕]
又例如在他的《中观论颂讲记》一书中,说缘起法才是究竟的佛法,其文如下:
深观自我的缘生无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从这性空一门进去,或者见空,或者达到空有无碍。龙树说:“以无所得故,得无所碍”。所以无论钝利,一空到底,从空入中道,达性空唯名的缘起究竟相。[ 参18,页26。〔参考书籍18: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又例如在同一本书上,说菩萨所通达的实相就是缘起法,如下:
《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可尽,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菩萨以此不共一般声闻的中道妙观,勘破非性空的实有,非缘有的邪空,不落断常,通达缘起的实相。菩萨的缘起中道妙观,就是本论所明的中观。[ 参18,页8。]
又例如在他的《性空学探源》一书中,说缘起性空论就是佛教的心髓,其文如下:
“性空”,根原于阿含经,孕育于部派的(广义的)阿毘昙论;大乘空相应经,开始发展出雄浑博大的深观;圣龙树承受了初期大乘,主要是《般若经》的“大分深义”,直探阿含经的本义,抉择阿毘昙,树立中道的性空(唯名)论。所以,不读大乘空相应经与《中论》,难于如实悟解性空的真义;不上寻阿含与毘昙,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远流长,不知性空的缘起中道,确为根本佛教的心髓。[ 参23,页1-2。〔参考书籍23:释印顺,《性空学探源》(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又例如在他的《华雨集》第四册一书中,认为懂得甚深的缘起法,就能通达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其文如下:
在大乘“空相应经”中,缘起即空性,空性即缘起,空性是真如等异名,不能解说为“无”的。这是依“缘起甚深”而通达“涅槃(寂灭)甚深”了。[ 参12,页58-59。〔参考书籍12:释印顺,《华雨集》第四册(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1998/12初版3刷。〕]
诸如此类等等,释印顺认为不能离开缘起法而说种种佛法,所以才会认为缘起法的无常生灭、无自性空就是空性,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心髓、佛法的实相等。不仅如此,同样是应成派中观的行者多识仁波切也是一样,在他的《中观奥义详解》一书中,认为缘起法才是究竟法,其文如下:
我们虽然不承认自性的存在,但是应该承认缘起的存在,缘起的现象还是有的,是缘起的有。这样就不会堕入虚无断边邪见当中。[ 参57,页48。〔参考书籍57:多识仁波切,《中观奥义详解》,圣地文化出版社(新北市),2015/5初版1刷。〕]
又例如他在同一本书中,也说永远不否定缘起之物,其文如下:
所谓的空性,不是否定它的存在,只是否定它的自性而已,永远不否定缘起之物。[ 参57,页52。]
然而缘起法说的归于生灭的空,就是佛法的心髓吗?就是佛法实相吗?当然不是!所谓的缘起法,就是由一个根本因,依缘而生起的法,譬如吾人所接触及了知的一切法,并不是有缘就能生起,必须依赖根本因第八识藉六根及六尘的相接触,也就是在根、尘、触三法和合运作下,然后从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流注六识的种子出现,再由六识当中的意识配合前五识去分别一切法,才有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正是有因有缘世间集的缘起法,不是释印顺与多识等人说的无因唯缘而生的缘生法。也就是说,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必须依于根本因第八识藉六根、六尘、六识而生、而有,当然是有生有灭的法,本性是苦、空、无我、无常,所以缘起必灭的法不是常住不灭法,而是生灭法。真正的缘起法,就如前面所说,必须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因,然后藉著种种缘,譬如藉由受精卵及母亲的血液等缘而有胎儿色身的出生,乃至藉由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为缘,才有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才能为吾人现前所领纳及受用,正如 释迦世尊在《杂阿含经》卷二的开示如下: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大正藏》册二,页12,下23-25。]
也就是缘起法(五阴十八界等世间一切法)必须要有因(第八识如来藏),以及要有众缘(五阴十八界等)的和合运作下,才有诸法(果)的出现乃至领纳及受用;如果说无因唯缘而有果的缘起法出现,那不是真正的缘起法,而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想像中的缘起法,又如何是佛法的心髓呢?又如何是佛法的实相呢?既然生灭不已的缘起法不是实相法,释印顺高谈无因唯缘的缘起法就是实相法、是究竟法,岂不是成为他自己所说的言不及义的性空唯名的戏论吗?以此缘故,平实导师曾在《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中评论释印顺根本没有资格谈缘起法,也没有资格谈缘起性空,书文如下:
密宗应成派中观一天到晚讲缘起性空、缘起性空,他们何尝懂得什么叫作缘起,又何曾了知什么叫作性空。缘起不是无因而起,缘起是有因有缘才能生起的;必须是有一个本住法为因,由这个万法之因藉著众缘而生起诸法,否则究竟是什么藉著众缘来生起诸法?总不会是众缘和合就能生起诸法吧?否则就成为龙树所破的诸法“共生”而有的了!所以是依于有因有缘而说缘起,不能说是无因有缘就能生起五阴等诸法。
一定是有因有缘而生起的诸法,才能够说诸法缘起性空;所以应成派的所有中观师否定第八识正因,所说的缘起性空都是诸法“共生”而有,都完全不懂缘起性空的道理,没有资格谈缘起性空。依他们的论理来讲,他们所说的缘起性空,是无因唯缘的缘起性空;那样根本不可能有缘起的诸法生起啊!连缘起都没有了,何况能有性空?因为那些缘起性空所依的法——蕴处界,将会变成“无因生”,或者成为“自生”,不然就是“共生”,再不然就是“他生”,早就被他们的祖师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所预破了,还敢出来讲缘起性空,还敢抬出龙树菩萨作他们的祖师。好在龙树菩萨去到极乐世界,不在这里了,不然早就把他们揪出来臭骂一顿![ 参68,页178-179。〔参考书籍68: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7/1/31初版首刷。〕]
也就是说,应成派中观释印顺等人所说的缘起法、缘起性空,乃是无因唯缘的想像缘起法,不仅不是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有因有缘的缘起法—依于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与众缘和合运作之下,才会有缘起法的现起,而且也是违背 龙树菩萨在《中论》卷一〈观因缘品 第一〉所开示的缘起法:“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大正藏》册三十,页2,中6-7。]亦即众生所了知的依缘而出生的诸法,不是它自己就有能力能出生自己(不自生),也不是他法所能出生(不他生。如一神教的主张是由上帝、阿拉等出生有情,就是属于“他生”),更不是与别法一起出生(例如识阴六识并不是由根触尘而共生),更不可能是无因而生(不无因生),而是以从本以来无生的如来藏心体为因,藉著种种缘而从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实相如来藏本来无生)。
然而释印顺并不是不知道他所谓的缘起法是生灭法,在他的《华雨集》第四册一书中,早已经告诉大众缘起法是无常、是苦,其文如下:
三、空性见:空性是缘起的空性。初学,应于缘起得世间正见:知有善恶、有因果、有业报、有凡圣。进一步,知道世间一切是缘起的,生死是缘起的生死。有因有缘而生死苦集(起),有因有缘而生死苦灭。一切依缘起,缘起是有相对性的,所以是无(非)常——不可能常住的。缘起无常,所以是苦——不安稳而永不彻底的。这样的无常故苦,所以没有我(自在、自性),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无我我所就是空。[ 参12,页58。〔参考书籍12:释印顺,《华雨集》第四册(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1998/12初版3刷。〕]
又例如释印顺在他的《佛法概论》一书中,也明说缘起法是生灭法,正是缘生法而非缘起法,其文如下:
因为缘起的有为生灭法本是从众多的关系而生起的,既从因缘关系的和合而生起,它决不会永久如此的。如除息众多的因缘,如无明、爱等,不就能显出一切寂灭性吗?所以涅槃的安立,即依于缘起。[ 参38,页155。〔参考书籍38:释印顺,《佛法概论》(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4新版2刷,页109。〕]
又例如在他的《般若经讲记》一书中,也说诸法缘起自性空—缘起性空,没有真实的体性,其文如下:
菩萨修学般若时,观察诸法从缘起,所以自性空;诸法自性空,所以从缘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实没有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实证见一切法毕竟空性——即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 参15,页186。〔参考书籍15:释印顺,《般若经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4修订版1刷。〕]
释印顺早已经知道缘起之法是生灭法,而且文中也曝露了他所谓的“涅槃”,其实就是他想像中才有的缘起法—无因唯缘而有的虚妄法;所以当他否定了 释迦世尊所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以后,一者,必然落入现象界中,不得不把想像的缘起无自性空当作是佛法的心髓、当作是佛法的实相。然而这样的佛法心髓、佛法实相竟然是生灭不已的法、竟然是无因唯缘而有的缘起性空、竟然成为“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证的,与 释迦世尊在经中开示有一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有因有缘的缘起法、涅槃是可知可证的圣教完全颠倒。二者,表示释印顺非常不诚实,而且心性也歪曲得非常严重,为了达到他支持应成派假中观之目的,竟然可以把佛法践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到了极点,实在有愧于他是出家人的身分啊!
既然释印顺将生灭不已缘起法的无自性空当作是真实法、常住不灭法、佛法心髓、佛法实相,必然会衍生出下面三种过失:
第一个过失:主张般若即是性空唯名。
第二个过失:主张灭相不灭即是真如。
第三个过失:认为外境为真实有,因而落入意识我之所含摄的内外我所范围中。
首先谈第一个过失:释印顺必然会主张般若即是性空唯名。既然释印顺将缘起法无自性空当作是真实法,必然离不开现象界的缘起缘灭,也必然会认为一切法都只是人为施设的假名而已,例如在他的《空之探究》一书中,明白表示缘起的中道就是性空唯名,其文如下:
正确而恰当的中道,不是折中,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两极端的调和,而是出离种种执见,息灭一切戏论(prapa?ca)的。从这一原则去观察,《般若经》的但名无实,自性皆空,只是缘起中道说的充分阐明。缘起法为什么是中?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无实);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假名的缘起,所以离见而空寂。以假名即空——性空唯名来说缘起的中道,中道是离二边的,也就是‘中论’所说的八不。依中道——八不的缘起(假名),能成立世俗谛中世出世间一切法;依中道——缘起的八不(空),能不落诸见,契如实义(胜义)。[ 参14,页257。〔参考书籍14:释印顺,《空之探究》(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14/10重版2刷。〕]
又例如在他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明白表示二转法轮的《般若经》所阐述的内涵,但只有名字而已,其文如下:
《般若经》说空性,说一切但有名字——唯名;龙树依中道的缘起说,阐扬大乘的(无自)性空与但有假名。一切依于空性,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称之为“性空唯名论”。[ 参41,页130-131。〔参考书籍41:释印顺,《印度之佛教》(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4/10重版6刷。〕]
又例如在他的《华雨集》第四册书中,表示三转法轮的经典,譬如《法华经》、《解深密经》等经,是根源于“性空唯名论”而有的,其文如下:
《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空寂与缘起的统一(大乘是世间即涅槃的),龙树成立了“中观”的“性空唯名论”,可说通于“佛法”而又彰显“为久学者说”的甚深义。“后期大乘”的《解深密经》,是“瑜伽行派”——“虚妄唯识论”所宗依的经典。[ 参12,页20-21。]
然而 龙树既说诸法不是无因生,显然就不是性空唯名论,释印顺在这里显然又无根毁谤了 龙树菩萨。又例如释印顺在他的《中观论颂讲记》一书中,表示性空唯名才是佛法缘起的究竟相,其文如下:
深观自我的缘生无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从这性空一门进去,或者见空,或者达到空有无碍。龙树说:“以无所得故,得无所碍”。所以无论钝利,一空到底,从空入中道,达性空唯名的缘起究竟相。[ 参18,页26。〔参考书籍18: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精装本),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0/10新版1刷。〕]
诸如此类等等,可见释印顺他所认知的佛法核心,其实就是缘生性空而非缘起性空,其实就是生灭法的性空唯名。因为藉缘而起的诸法都是生灭法,无有真实自体与自性,至于诸法的名字只是有情依于法相施设而有的法,也是依于某一个法加以施设而有的,更是人类约定俗成所施设的名称言说,用来表达那个法相的定义、范围、内涵及其相关法义等等,本身并不是真实法,而是虚妄法。既然性空唯名是依附虚妄的藉缘而起的诸法无自性空而有的名字,那不是更加虚妄吗?像这样虚妄法叠加上去的虚妄法,不是更加虚妄吗?还会是佛法的核心、佛法的实相吗?所以说,释印顺将性空唯名的诸缘生法无自性空—缘起性空(其实是缘生性空)当作是佛法的核心、当作是真实法、当作是佛法实相,真是错得很离谱了。由于此错,导致他的整个佛法知见都错得离谱了,也难怪在他的书上尽是在胡言乱语以及不知所云,名为言不及义的戏论。
综合这一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当释印顺否定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必然会落入现象界而主张缘起无自性空即是空性、就是真实法,所以才会主张第二转法轮的法就是缘起性空、性空唯名论,才会主张第三转法轮的法不是 释迦世尊亲口开示的,才会主张“大乘非佛说”、“大乘法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而长期结集出来的”,而且散见在他的种种著作中,所以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六辑中评论释印顺的性空唯名论乃是虚相法,书文如下:
佛陀认为说:这一些阿罗汉们,将来要让他们走上佛菩提道,不许他们入涅槃,所以 佛陀就会帮助他们先悟得如来藏,证得真如空性,让他们知道佛菩提道不是虚妄的,所说的般若诸经不是性空唯名,而是实相法,不是虚相法(性空唯名就是虚相法)。[ 参66,页201-202。〔参考书籍66: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六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6/3/31初版首刷。〕]
由此可知:错误的知见、错误的邪见真的很恐怖,不仅会害人走上外道法,而且也会害人,包括释印顺自己在内,未来要下堕三涂而受苦无量。
接下来谈第二个过失:释印顺主张灭相不灭,说为真如。释印顺本身有一些小聪明,他知道自己所提出来的缘起性空、性空唯名的说法,在法理上、在事相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那是无因唯缘而有的虚妄法,于是他想方设法要弥补这个过失,所以才会提出灭相不灭的说法,以此来圆满他的主张、以此来解释灭相不灭这个法就是实相法,所以在他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中,表示灭相法是实相法、是不灭的,其文如下: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俱有的,怎么能前后的善根增长,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因缘义来说明。然后引起了这一段问答: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刹那顷尽灭的。灭相法,却是不灭的。[ 参6,页733。〔参考书籍6: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精装本),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4/7七版。〕]
释印顺这样的说法是有过失的。一者,其所谓的灭相不灭是依于缘生法消灭了以后不存在的法相而施设、而有,并说它是不灭的。然而缘生法本身是生灭法,更何况是依缘生法消灭了以后不存在的断灭空的法相而说、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法。可是释印顺却认为这样的法才是实相法,因此提出“灭相不灭”的说法出现,可谓是颠倒至极。这可用一个譬喻来说明灭相不灭本身是虚妄法,譬如身上有一百万元钞票,如今把它烧掉消失不见了,这一百万元钞票消失不见的法相,是为灭相,而且还认为它是不灭的;这是认为这一百万元钞票烧掉了以后,一百万元钞票的灭相仍然存在而没有消失。像这样以断灭空作为真实法的说法,大众能接受吗?打死也不会接受,不是吗?因为一百万元钞票烧掉了以后已经不存在了,烧掉后的灭相即是空无,哪还有一百万元钞票的灭相真实存在不灭的道理可言?可是释印顺接受这样荒唐的看法而认为它才是实相法,岂不是很颠倒、很愚痴吗?
二者,更颠倒的是,释印顺早已经知道灭相法是生灭法灭后的空无,例如在他的《中观论颂讲记》一书中,说灭相是有为、离散的假相法,其文如下:
因为,一切法虽是即生即灭的,但灭是从有到无,从存在到非存在的,他离了住相的存在,灭无也不能成立的。谁能离却存在的住相,而想像灭无呢?所以佛法说,灭相是有为法,是缘起法离散的假相。[ 参18,页166。]
释印顺之前说“灭相的法却是不灭的”,之后却说“灭相的法是有为法、是离散的假相”,可谓是前后语颠倒矛盾,自己掌嘴了都还不知道,更不知道会痛,证明了释印顺主张的灭相不灭的说法是错误颠倒的,而且也证明那是非常荒唐的说法,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一辑中很中肯地评论释印顺的灭相不灭说,乃是释印顺他自己的虚妄想,与法界实相完全无关,如下:
如斯等人悉以自意妄想,外于 佛说而别行施设灭相不灭之灭相真如妄想,以实际断灭之灭相,作为不堕断灭空之补救措施;然而“灭相”一法,乃是依蕴处界有而施设蕴处界之灭相;如同兔无角是依牛有角而施设:依牛有角方能有兔无角之法,兔无角固是真理,但此真理却是依牛之有角而存在;若无牛有角之观念,即不可能产生兔无角之观念;所以兔无角之灭相真如、灭相不灭说,是依蕴处界有而存在;若非蕴处界有,即无可能使蕴处界的灭相存在,故灭相本质仍是依蕴处界有虚妄法而存在,当然更是虚妄法,是依虚妄性之蕴处界有而再施设蕴处界之灭相不灭。是故彼等建立“灭相”作为涅槃之实际者,乃是兔无角法,仍是依于蕴处界有而存在之虚妄想,只是在虚妄性的觉知心中建立的一种依虚妄法存在的虚妄观念,仍是世俗法中的一种观念而已,与法界之真实相无关,非是真正大乘佛法般若中观也。[ 参60,页144。〔参考书籍60:平实导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6/8初版首刷。〕]
也就是说,凡是说法违背 释迦世尊开示的人,必然会使他的说法处处漏洞百出,乃至于有种种荒谬、颠倒、矛盾的说法出现,如同释印顺一样,都还不知道自己的说法是如何荒谬、颠倒、矛盾,显然他的无明非常深重。再者,释印顺于之前说缘起性空、性空唯名是佛法的核心、是心髓、是真实法,现在又说灭相才是实相,显然释印顺所认知的“实相”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二个或二个以上,不仅证明了释印顺的说法分明违背佛菩萨所开示的实相只有一个,而且也证明了释印顺的无因唯缘而有性空唯名、灭相不灭等说法,那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与佛法一点关系也没有。
综合这一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纵使释印顺非常坚持他所说的都是“佛法”,却掩盖不住他所说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质,而是相似像法、外道法。也因为释印顺弘扬相似像法的外道法,使得 释迦世尊的正法就渐渐被消灭了,正如 释迦世尊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的开示如下: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大正藏》册二,页226,下4-9。]
由于相似像法的外道法出现了以后,一般众生容易修学而且无法分别正法与相似像法的差别,就会被如恒河沙的邪师误导而走入相似像法中。当有真善知识出兴于世而将真正的佛法说出来时,这些人,包括邪师以及被误导的众生们等在内,因为寡闻少慧、私心作祟、面子问题等原因,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必然会兴起毁谤及排挤真善知识的说法,乃至于将真善知识说之为外道等,如同 平实导师早期说法时,被佛门的四大山头说之为邪魔外道及法义有毒,也被释昭慧说之为自性见外道一样。如果当时真善知识的正法势力微弱,就会被广大的相似像法的邪流所掩盖、所淹没,导致正法被消灭了。如同往昔在印度,因为邪法势力广大,正法一直被排挤,仅能在印度南部一小地区弘法,最后连这一小地区都再也无法弘法,正法从此在印度消失了。所以说,释印顺的断见见与常见见之相似像法危害正法、危害众生非常严重,也是为 释迦世尊遮止以及不允许它在佛门中出现的道理,正如 佛在《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第三〉的开示:“阿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大正藏》册十六,页471,中8-10。]所以身为佛弟子们应该努力护持 释迦世尊的正法、应该努力去摧邪显正,不应该让相似像法的邪法继续扩大,不应该让广大的众生遭受邪法的荼毒而下堕罔受三涂苦。
接下来谈第三个过失:认为外境为真实有,因而落入意识我之所含摄的内外我所范围中。既然释印顺将生灭不已的缘生法无自性空当作是真实法、常住不灭法、佛法心髓,必然会认为外境为真实有,如同多识仁波切在《中观奥义详解》一书中所说的一样:“永远不否定缘起之物”[“所谓的空性,不是否定它的存在,只是否定它的自性而已,永远不否定缘起之物。”参57,页52。〔参考书籍57:多识仁波切,《中观奥义详解》,圣地文化出版社(新北市),2015/5初版1刷。〕]。既然释印顺等人认定外境为真实有,必然不离意识心的内外我所中。例如释印顺的“阿练若”(编案:释印顺所住的地方的名称),达官贵人门庭若市而川流不息,这就是落入外我所中而不知,所以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中评论他的“阿练若”并不是清净的地方,书文如下:
也有人住在阿练若,阿练若,诸位有没有想起来,现在是蓝朝了,在以前绿朝时,新竹不是有个很有名的阿练若吗?有没有?全台湾最大的官,跑去那边谈事情,记起来了吗?那是谁住的地方?是释印顺住的地方。阿练若会变成那种谈政治的场所,也真是很奇怪!阿练若是修苦行、或者修头陀行、或者修寂静行的地方,不可能接待达官显要;所以新竹释印顺住的寺院不该再称为阿练若了。[ 参68,页97。〔参考书籍68: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十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7/1/31初版首刷。〕]
也就是说,释印顺落入名闻利养的外我所的范围而说自己是在修清净行的阿练若,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在修清净行。他的徒弟释昭慧也不遑多让,见取见非常严重,如同她的师父释印顺一样,见取见非常重,认为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只要是别人的见解与她不一样,一定要将别人辩倒才甘愿。如果她在文章上无法辩倒他人,则用世间的诉讼方式来进行,非要把他人斗臭、斗垮才善罢干休。例如在《正觉电子报》第54-57期连续4期刊出〈又见昭慧在法庭:从“释昭慧教授对平实导师不当提告”到“无条件撤告”之诉讼事件纪实—这是释昭慧第四次滥告佛教界人士〉一文中,就已经很清楚说明释昭慧喜欢用世间的诉讼来滥告反对她的人。然而释昭慧对 平实导师这一场滥告的结果却是踢到铁板,最后是她接受检察官的劝告,以无条件撤告收场。这表示释昭慧见取见非常严重,她的心性染污得非常严重,根本没有在修清净行。
此外,释印顺又落入内我所的范围中,认一念不生的意识心为真实,所以才会主张能了知缘起性空的意识细心为常住不灭法、才会主张直觉才是真实心(分别于第四章分节加以说明)。此外,宗喀巴的徒孙多识仁波切也不遑多让,也同样落入识阴所含摄的内我所中,在他的《中观奥义详解》一书中曾记载如下:
应成中观派不承认第八识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要承认外境,而若承认第八识阿赖耶识,就不能承认外境,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应成中观认为不能否定外境,因此不需要产生外境的内心的意识,“依附业习故不许八识”。[ 参57,页191。]
由于多识仁波切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后,他必然堕入世俗谛的缘生性空的外境中,当然会认为外境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不知自己有生以来始终都是活在自己如来藏变生的内相分六尘境界中,其实是识外无境。也因为他不知道外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藉缘所变现出来的相分,就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圆成实性中所变现的依他起性的内相分中,起了遍计执性的见分去分别及执著,以致落入外境为真实有的妄想境界中,也落入以意识心为常的心所有法的受阴及想阴中,因而落入意识心的内我所而不知,所以才会主张男女双身邪淫法所引起的遍身乐以及能够观察遍身乐的意识心是常住不灭法,以此来成就喇嘛教所谓的“报身佛”境界(其实是“抱”身佛境界),却不知已落入意识心内我所的受阴与想阴中,具足身见或我见而成为凡夫学人,这也是六识论者必然落入内我所的悲哀。
综合这一个过失的说明,作个结论如下:凡是落入以意识心为真实我的六识论者,就会认为缘生性空的外境为真实有,就会落入以六识我为中心的内外我所中。其中外我所就是指以六识我为中心而为我所拥有的名闻、利养、徒众眷属等,一旦这些外我所遭受到损坏时,六识论者就会生起见取见,以斗诤所依为业[《成唯识论》卷六:“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鬪诤所依为业。”《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1,下26-28。],直到对方被斗臭、斗垮才肯善罢干休。例如释印顺知道自己的法被 平实导师评破而无法辩驳以后,从此就默不吭声,如同在世间消失了一样,可是他在被别人评论之时可是非常强势的,眼中实在是容不下任何一颗砂子,只要一有人评论他,就会写文章来反驳。例如在公元1999年1月10日,有一位钟庆吉居士在《自立晚报》每逢周日的自立讲台专栏刊登了一篇文章,以反讽的方式来质疑释印顺的法义;于同年同月24日,释印顺与释昭慧各刊登了一篇文章严厉反驳,证明他们是无法容忍他人的评论,可见师徒二人的见取见非常严重。因为这样的缘故,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五辑中开示凡是见取见严重的人,为了出一口气,就会想尽办法把对方斗倒才善罢甘休,书文如下:
那种人会毁谤大乘法的原因,就是因为落在意识我上面,或者落在识阴我上面,当然叫作“深著我见”。“深著我见”的人不能忍受别人说法跟他不同,就会“增益瞋恚”。“增益瞋恚”的人当然一定会想方设法把与他敌对的一方斗倒,因为他想要出一口恶气。如果没有办法从法义上斗倒,打官司也行,一定会想办法把对方斗倒,因为心里很生气。[ 参65,页318。〔参考书籍65: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6/1/31初版首刷。〕]
其中的内我所就是指意识的心所有法,所以释印顺、释昭慧等人就会认一念不生的意识心为真实,落入六识的自性中,具足自性见,所以才会主张能了知缘起性空、性空唯名的心、意识细心、细意识、直觉心等为常住不灭法。其他的喇嘛教行者如达赖喇嘛、多识仁波切等人也免不了落入能了知内我所之所含摄的受阴与想阴的男女双身邪淫法中,全都不离识阴六识的境界。如果彼等否定了意识心为常住不灭法,那么他们所主张的意识心是常住不灭法、主张四喜的“抱身佛”的境界就无法成立了,所以他们才会坚持到底主张外境为真实有,才会成为 释迦世尊在经中所破斥的常见外道、男女邪淫外道,这就是六识论者不可避免的悲哀。所以当他们碰到真正弘扬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善知识依法评论时,当然是无法加以辩驳,有的人就会默不吭声不作种种的回应,犹如在世间蒸发而消失不见了一样,如同台湾四大山头、释印顺等人被 平实导师评论之后,曾有只字片语公开或者在书上正式回应过吗?连一个字也没有!当中比较没有智慧的人,则会私下以谩骂的方式,乃至于公开以诉讼的方式来回应。但不论是默不吭声不回应者,或者是私下谩骂者,或者是以诉讼回应者,都已经造下毁谤三宝的大恶业,表示他们的无明非常严重,根本不知道这些果报的严重性以及不知道要忏悔灭罪,未来只好随最重业去受报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