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于天竺受学之时,次第恢复更多往世之智慧,此事非唯惊觉戒贤菩萨,后来并广破当时天竺势力正盛之声闻部派佛教、假冒大乘僧演说六识论表相佛法等僧众,亦降伏当时五印一切外道,所凭皆是唯识增上慧学无生法忍之智慧也。又,玄奘在天竺随诸菩萨游学时,佛门凡夫论师们误会唯识学之主要教派有四:一是小乘六识论的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主张色与心二法都是实有,落在常见中。
二是六识论的声闻部派佛教凡夫中观论师一类,例如清辨、佛护等人的空宗一派,主张在胜义谛中,六识心与外境六尘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在世俗谛的境界中则是心识与六尘实有,如是双说而自认为非有非空,自称证得中道,本质是成为思惟想像所得的假中道;现代台湾已故不久的释印顺以及西藏的宗喀巴,和《广论》学者所建立之应成中观学派,都是此一流类,实质上兼具断常二见。
三是摄性归心而主张只有一个心,可以分成六种作用,不信受另有意根与如来藏各有自己的心性与作用,现代台湾释印顺与古西藏宗喀巴及两岸的《广论》团体兼属此一流类。
第四种则是认为人类有眼识等六种心,各有不同的作用,但不会有心所法,更不会有八识不同心所法互相异同的现象,如是类佛门中及佛门外的外道,于现代佛教中已经绝迹。以上是当时天竺佛教主要的四种邪见,至于当时的重要外道则有常见、断见、数论、胜论、极微等,各有不如理之主张。由于对生命及器世间的真相如是众说纷纭,玄奘当时在天竺以“真唯识量”的意旨,用当地语文为大众演说佛法义理,累积了许多过程与经验,后来以当地文字写成此论之资料,广辨十大论师之正讹,作为与外道及部派佛教凡夫论师论辩时的提示,文义极为简约,唯自所知。
玄奘回到大唐译经期间,由论法故曾与唐太宗言及此事,说明在天竺时曾依如是经历与内容而写作了评论十大论师的内容,综摄佛门内外凡圣等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解释,将其中的证悟菩萨、声闻凡夫僧及外道之说,写下来一并加以评述辨正;本意是作为自己阅读,以及与外道论辩时的提示之用,是故字简义繁。唐太宗听闻此事之后命其略说义理,闻后大悦而要求玄奘将评点十大论师之说,译成中文流布;后因弟子窥基法师强力请求综理十大论师之评而合集成一论,玄奘最后接受整理为一部,才有《成唯识论》十卷流传于中国。
然而从论中被玄奘辨正的错谬对象来看,除了卷1至卷3谈论了当年许多外道对生命及万法来源的谬误以外,卷4开始大部分是指正部派佛教诸声闻论师,对大乘法义的错谬主张。部派佛教那些声闻论师,不知自己所学、所知都属声闻法,往往以大乘僧自居而妄说大乘法义,完全不知自己落入六识论外道法中,犹如今时海峡两岸诸大法师住于声闻法中而自以为是大乘僧。如是部派佛教诸凡夫僧妄将声闻法说为大乘法,以证悟之大菩萨自居而各各造论流通;但因其声闻法及所说大乘法之法义有误,被人检择时即必须演变而有新说,如是事相流传久之继续演变之后,便有“大乘佛法弘传演变”之历史,并在二十世纪正觉出世弘法之后继续演变;不明内情之释印顺等人举之而说,振振有辞指称“大乘佛法前后演变至今不绝”。
由于此事古今如出一辙,现代佛教界的大法师们亦复如是,同将不正确的声闻解脱道法义,当作是大乘佛菩提道的法义;细观此等人所说之佛法演变内涵或过程,其实都与亲证大乘法之历代菩萨众无涉;正是不懂三乘菩提之异同,妄将二乘小法取代大乘妙法又误解二乘法之僧人,并且所说的二乘菩提亦是落入常见或断见之中,自称是已证佛菩提之人,违犯菩萨重戒之大妄语业及谤三宝而虚妄说法,成为谤佛及谤法者,枉受三坛大戒。
又,《成唯识论》是破相显宗,也是摄相归宗的增上慧学,是表显“三界唯心、一切法唯识”正理的一部妙论,非有无生法忍者不能如实读懂论中文义;若有文字障者,更无论矣!观于平实弘法以来三十年中所见,诸多自认为懂《成唯识论》而评论平实所说错误之人,率皆如是错解论中正义,无一例外;例如二○○三年正觉同修会中发动法难的众人,无一出于其外;乃至近年退转的琅琊阁、张志成等人,亦复如是广于网络上贴文,然其所说略解《成唯识论》之文,都与论中所说正义恰好相悖,故说此论极难令人如实理解,即有注释之必要,始能弘扬深妙法及救护众生。而此论中破除世间一切相乃至佛法中六无为之相,分明显示各阶位中佛法真如之宗旨,高举释迦如来之佛地本怀;亦综摄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虽极简略却又包含、完括。
云何平实言“《成唯识论》综摄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虽极简略却又包含、完括”?谓本论所说全依《阿含经》《楞伽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正理而加以演绎,并且傍及诸经诸论,由解说相、名、分别、正智、真如而及于八识心王正义,再由八识心王及其心所之正义,联结圆成实等三种自性;然后依三自性而与五事、五相、三受、三性、四种真实……等法,阐释其间的互相联结与含摄,具足显示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如是演绎此等诸法与五法八识之联结,令知佛法体系中的一切法是如何互相关联,成就“法住、法位”之智慧;再教导学人检视自身是否具足增上缘二十二根善法,及解说十地与等觉地中所应断之各一障与二愚及应证之法,末说三无性而达佛地真如境界;如是次第演绎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具足函盖一切佛法。
再于最末后提出三无性正理,令知佛地真如之理,以及佛地三身四智之正理,最后究竟转依佛地真如而得成佛,具足成就佛地一切种智功德,突显“一切法唯识”之正义。《成唯识论》如是正理,若未证得无生法忍者皆所不知,又其文字极为简略而含义甚广,故说本论极简略而包含、完括一切佛法,具足成佛之道。
然而《成唯识论》中所说这些正理,都要经由实证第八识及第七识以后学之,方才有体;以能现观论中所说诸法自性及行相故,所学亦有第八识真如心作为所依故,方免臆测想像而得次第迈向佛地。若无实证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如法性而转依成功者,所学《成唯识论》终究无体,只是臆想而有的思想,或如学术研究一类思惟所得的玄学,皆非义学。如是以之炫耀于世俗人而求名声者皆可成功,实质上则是误导众生者,若论佛道实证则无其分,连见道功德亦无。如是正理,学人应知。
学人若能福慧双修之后,再求禅宗之证悟,然后亲随大善知识受学,完整通达论中妙理而得各阶段之现观者,辅以广大福德及解脱道之实证,即可入地,生如来家,成真佛子,不论身相。然论中法义甚深、甚广,又复文言极度简约,揉译成中文时复因窥基主张教内和谐之故而未指名道姓以论,加以现代佛弟子不知本论写作当时之佛教界时空背景,是故本论真义极难理解,非唯已入真见道位之证悟者仍难理解其义,古今亦多有世俗专作学术研究者加以错会乃至谬解而梓行成书者,率多依文解义而成为错解、谬注。
即使宣称亲闻玄奘口述之后加以记录之窥基法师,所作《成唯识论述记》(“述记”谓亲闻之后忆念而作笔记)中之所说,亦不免偶有错误;何况末法时期未悟凡夫不曾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而仅作学问研究之人,终究未有一人能予如实注解。以是缘故,今有加以注释之必要,以飨今世、后世一切如实证悟般若之菩萨众,作为如是四众悟后进修之资;亦拟注释完成之后,亲于正觉同修会增上班中述说时作为教材,再于述说达到足够印成一辑时即予梓行,公开发售,以满足喜爱唯识学之研究者、“专家”或修学者之所需。然于此一注释中所说,当尽量依现代佛教界人士所知及时空背景而作释义,于古昔佛教界之邪见及辨正不多作举述,只举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作辨正,以利现代佛教界大众悟后进修及加行位实修之资。
复观窥基于《述记》中所说,往往就论中后述之义而于论之前段先行旁征博引,未作深入又浅白之解释;加以其注释亦为文言,而《大正藏》中对于《述记》之断句错误连连,致令读者不解《述记》之正旨,故于《述记》及《成论》论文正义悉皆不得如实理解;以是二故《述记》旁征博引后,凡夫读者阅之益增迷乱,反失宗旨;详阅《成唯识论》后亦然,皆不能真解。
然平实所观《述记》内容其实瑕不掩瑜,今于此《释》中,将每一段论文之正义先作语译,然后一一解释,以免邪人故意诬为扭曲;并尽量援引《瑜伽师地论》中的圣教为证,兼引其他经教旁征;若窥基法师于《成唯识论述记》中,对论文之解释符合论文原义者,即予援用,不再于书中解释;但会在增上班中针对窥基法师的注解加以解释,增进增上班已悟学员之道业。此外并侧重于论文中的义理解释,务令已悟如来藏者阅之,得以直接理解论文中所述正义而得如实证解,早日通达唯识性、唯识相及唯识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之正义,俾能助益悟后进修之道业。然而本书内容虽属解释,但文义仍非未悟或错悟者所能全然了知,但能作为真悟而转依成功者进修种智之用;至于论中部分文义之深入解说等详细内涵,仅于正觉同修会增上班中广说,读者慎勿以为此书中所说已函盖《成唯识论》中隐说之全部内涵。
复观窥基注解论文真义时所征引之内涵,又往往系《成唯识论》中之后卷所释义理,窥基竟于前卷先行引述,读者未知论中后文所说正理,阅其《述记》文时自然难解,读之益增困惑,竟无实益。乃至末法时代亦有少数证悟者,由于善知识轻易所助以致所悟极浅,悟后真妄不分,只是极少分触证真如;又因自大而不肯请示善知识之故,阅读《成唯识论》及《成唯识论述记》时,亦不免误会论意而对正法及善知识加以妄评,诬谤平实为不能如实胜解《成唯识论》,造下故谤三宝之大过;今于此《释》书中则不随之同作先引,庶免读者益增困扰。
复次,鉴于末法时代狂慢之人漫山遍野,平实不能不作如下之言:唯有真实悟入中国禅宗而且转依成功者,依止第八识的真如法性之后,追随真善知识如实闻熏般若妙法及种智妙义,方能稍解此一钜论中之深妙义涵;然而悟入禅宗所证真如之前,必须先有四加行,令得“世第一法”之后方可求悟,否则悟后不能转依真如时不免谤法、谤贤圣,招得来世极不可爱之长劫苦痛异熟果报,便如张志成一般救之无用,令人扼腕。
但真实悟入之后亦未可便作入地之想,务须以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如幻、阳焰、如梦等“三种现观”是否已证,以及“梵行已立”是否现前,以为入地之引证基础;非唯如此,入地之前尚须加行大乘安立谛之十六品心及九品心,作为阿罗汉果是否已证而发起圣性,并作为相见道位已经确实完成之验证准绳,以免大妄语而招得未来世长劫极不可爱异熟苦果。
或有阅读此一《成唯识论释》者,因阅文中所说似有契入,其实都属仍未实证之人,以未先修四加行及诸福德资粮包括定力故,六度之修集尚有欠缺故,尚未具足资粮及加行二位的功德,其所谓之悟便成大妄语业,纵使真悟第八识者亦属于解悟而无实质。若有已入真见道位者,亦未可一悟便得入地,由未修得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发起地前三种现观故,仍缺初分无生法忍;亦仍欠缺安立谛十六品心的实修,以仍欠缺亲证解脱果所发起之圣性故;如是类人若自谓得悟或已入地者,即不免大妄语业,务必慎之!
若是未悟或未能现观如来藏真如法性之读者,或者虽已确实触知如来藏而真妄不分时,其实只是似悟者,更未转依成功,仍非真悟,以致未能超越禅宗“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等公案之考验;皆应先求大善知识深入勘验无误,并加以钳锤锻炼增上智慧而得转依成功之后,读之方免误解,以免误犯大妄语业而堕三涂。至于错悟或解悟之人,则无论矣!
以此缘故吁请佛门四众慎勿儿戏,必当顾念大妄语业后必得未来无量世极不可爱异熟果,以及未来无量世障道之业障,如《佛藏经》中世尊所说;勿以短短一世之名闻利养或眷属为虑,万勿以为阅读此《释》文字表义而能理解时,即为亲证唯识增上慧学,便向他人宣称证悟乃至夸耀入地,免招未来多劫极不如意苦异熟果。是故本《释》之用意,主要在于帮助实证如来藏而证真如,并发起般若智慧而得转依成功之真见道位菩萨,作悟后起修之资,得广增益相见道位等后得无分别智;其中所说并非未悟、浅悟者所能现观,一般聪睿学人读之,慎勿自认能真理解,以其未能阶于十种谛现观故。若故作证解之言,示人以证悟或地后圣者之相,来世有殃在,特须留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