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 三地
三地又名发光地。菩萨进入三地后要修学什么呢?初地菩萨主修增上意乐1及百法明门,二地主修增上戒学,三地则以增上心学为主要;增上心学就是以意识心来修学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让意识心可以增上,以便修证四地的无生法忍;所以三地菩萨必须要修学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而三地菩萨修学这些法很迅速,事半而功倍;为什么会很迅速呢?那是因为三地菩萨已经圆满在初地、二地时所应修证的增上慧学以及应修集的檀波罗蜜的福德,所以修学禅定等法就会很迅速。三地菩萨除了修证四禅八定等增上心学之外,还要继续修证增上慧学—三地之无生法忍慧,那就是万法明门;如是地地增上,乃至十万法、百万法、亿万法明门,这样一直往上进修,直到九地满心证得总持门。
因此三地入地心菩萨欲圆满三地心者,当修三事:一者,依二地增上慧学进修万法明门—三地所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皆须一一藉二地增上慧学加以现前观察;并将二地千法明门深入细观,成就三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如是观行,须俟禅定等修证完成后而观行之。二者,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藉以发起三种静虑—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安住静虑谓无厌倦任持,住于一心等至定境;引发静虑谓事相成满任持,引发六通及“三昧乐意生身”;办事静虑谓成办利乐有情之事业,以五神通及漏尽通利乐有情。三者,随缘修集法施功德。菩萨于此三事中修忍,不因引发静虑及道种智之功德而生慢心。
三地菩萨以修集如是三事功德圆满故,破除闇钝障,成就“犹如谷响”现观,断除欲贪习气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成满地心。何谓谷响观?即三地菩萨修集如上三事功德已,闇钝障已除,现观自他一切善知识为众生说法时,法音之宣流,犹如谷响(空谷回音),虽有所说,皆如梦中戏,非真实有,皆在自心如来藏中回响而已;唯藉言说相,开示众生而令悟入,非为戏论诤胜而说诸法。如是谷响观成就者,其闇钝障已除,永断欲贪习气所生愚痴,亦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已具四禅八定及六通故。如是菩萨修三事已,成满地心,转入四地。
第四目 四地
四地又名焰慧地。三地菩萨满心之后转入四地,接下来要继续修证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要地地进修,一直不断修证,直到究竟圆满为止。四地入地心菩萨欲成满四地心者,当住于四地修学二事:一者,依于三地增上慧学,进修四地无生法忍,起四地道种智;此地增上慧学所应修学者,谓依三地所证之谷响观,现观真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编案:此是依三地所成就之谷响观而重新对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作观,其观行内涵远深广于见道位之所观。]现观真谛三品心者,谓内遣有情假、内遣诸法假、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现观安立谛十六品心者,谓现观苦圣谛有四心:苦法智忍心、苦法智心、苦类智忍心、苦类智心;如是现观已,复观集谛四品心、灭谛道谛亦各四品心,一一现观已,成就四地无生法忍增上慧学。四地住心菩萨依别教无生法忍慧现观四圣谛十六品心者,非如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纯依“蕴处界空”观四圣谛,以是缘故能除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不能断除之法爱,能现观四圣谛十六品心法皆依自心藏识而起灭,故除所知障中一分法爱愚痴。亦依无生法忍慧,现观三地满心所得意生身,以及四地中为诸有情所变化身,于诸世界示教利喜,彼诸化身非有心非无心,如水中月映现诸方;以此现观故,能除等至境界贪爱,能常入等持境界现起办事静虑,利乐有情。二者,随缘修集法施功德,示现化身,于他方世界度诸有情。
四地住心菩萨修如是二事圆满时,即得成就“犹如水月”现观。所谓“犹如水月”是说,四地菩萨观察:“我化现这些化身到处去度众生、说法,其实都是犹如水中月一样;真实的本心在这里,我却化现了很多化身出去度众生,去说法利乐有情,都像空中的月照在潭水里面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四地菩萨如是现观自心化现很多化身,每一个化身都像是一个水中月,都不是真正的我。四地菩萨由于此等现观之成就,微细烦恼不复现行,除二种愚痴,随顺因缘而度化有情,不乐取证无余涅槃。微细烦恼障者,谓所知障中一分意识相应法爱法慢,及等至境界之寂静耽爱。此二种愚痴,依四地无生法忍慧及水月现观成就而除,微细烦恼灭已,成四地满心,转入五地心。
第五目 五地
五地又名难胜地。当四地满心菩萨进入五地心的时候,他又依无生法忍重新观行;因为如果完全住在“犹如水月”的无我现观正受中,他会急著入涅槃,所以不能一直住在“犹如水月”的正受中。于是他就继续观行:“我这样到处示现化身度众生,其实这些都是自心真如变化所成的相分。”作这样的观行有个好处:既不会贪著涅槃—不会因为如水中月的无我现观而发觉一切虚幻,便去入涅槃;他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神通变化等等功能运作而产生了执著。
五地入地心菩萨欲满足五地功德者,当修三事:一者,依四地满足之无生法忍慧,再作观行,现观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一切法皆是自心藏识所成,似有非有;如是现观一切法皆自心藏识所现,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非二亦非一,不应如彼定性二乘无学之厌离生死而取涅槃,当求佛地无住处涅槃,能广益自他故;由是现观,断除下乘般涅槃爱。二者,随缘施予诸方世界有情无畏及与正法。三者,于观行中及法施、无畏施中,观察所施一切法皆是自心藏识变化所成;观察有情所受一切法施,利乐充满,然彼所受法施而现之般若慧,亦是彼自心藏识之变化所成;复观察自身为利乐有情故,于诸世界示现化身,其实亦是自心藏识变化所成。菩萨如是现观,即得通达七真如,证得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实无差别。
五地中要把十二因缘法依无生法忍再来重新观行,这是作“法无我观”的粗相观,当十二因缘的法无我粗相观完成,便能生起“变化所成”的境界正受—现观诸法都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以是现观故,不起一向欲背生死而趣涅槃之作意,继续迈向成佛之道,成五地满心,转入六地心。
第六目 六地
六地又名现前地。五地满心菩萨进入六地后,他还要再观察这个变化所成的种种法,看来好像是有,却不是真的有,一切都是幻起幻灭,所以叫作“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萨这种似有非有的解脱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的观行而生起的解脱境界正受。
六地入地心之菩萨,欲满足六地功德者,当修二事:一者,当依无生法忍慧,现观一切有漏法中,十二因缘一一有支之现行流转,形成行阴;以观此故,了知皆唯自心藏识所现,似有非有,能断一切有漏杂染诸行。二者,依无生法忍慧,于变现意生身或化身至他方此土度化有缘众生时,现观如是诸行虽是无漏法,而不离有为诸相;此诸无漏有为法虽属净相,而多有相,住无相观时少;乃现前观察此诸无漏有为行相亦皆自心藏识所现,似有非有;如是现观故,能断净相执著,名为“已断粗相现行障”,此障能障佛地菩提果故。
六地菩萨于法无我细相观上所作之观行,是依五地的无生法忍,将十二因缘法再作细相观;六地法无我的细相观完成,就成就“似有非有、非有似有”观行的解脱境界正受。菩萨如是现观一切相一切行,皆是自心所现、似有非有,心得寂静,自然证得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非如定性二乘及通教菩萨等俱解脱者之起意修证灭尽定而后证之。菩萨以似有非有之现观故,成满六地心,转入七地。
第七目 七地
七地又名远行地。七地菩萨所须修证的是念念入灭尽定,要靠修习方便波罗蜜多而得。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菩萨则不然,刚刚一坐下,想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七地满心菩萨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如果他说法度众时,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这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真是“匪夷所思”,完全无法想像。
七地入地心菩萨,欲满足七地功德,当修二事:一者,依无生法忍慧,重观一切有漏无漏诸有为行中,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中,流转门之种种生灭细相,及还灭门中之种种生灭细相;以见六地所观仍未具足细观,相对于此地而言,所观仍粗糙故。复次,当观六地心中,尚起作意加行纯求无相观;以勤求无相观故,堕于有求作意,则不能满足七地极寂静之功德,故修观行,于一一有支还灭之细相及灭相,起远离加行作意故无所著;由是之故,七地满心菩萨心地寂静、极寂静,念念之中皆可随入灭尽定。
如是七地菩萨由于其修证是寂灭、极寂灭—寂静观成就,所以七地满心菩萨很容易会取无余涅槃,中辍佛菩提道的修学,故诸佛会在此地菩萨即将入灭度前予以摄受,授与他“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七地满心菩萨依此三昧继续进修,不久就进入八地,成就八地的如幻三昧观。
第八目 八地
八地又名不动地。由于七地的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而使得菩萨得以成就八地的如幻三昧观。八地因这个如幻观的法无我智成就,而且有方便善巧波罗蜜的完成,所以于相于土都能变化自在。七地菩萨若想现相现土时,还要起作意之后去观行;而八地菩萨不必作观行,只要心中一起作意,就可以在十方世界随念化现。这时和七地已大不相同,由此缘故,使八地菩萨产生了一种极广大的愿心,所以在八地中就是专修愿波罗蜜多,要成就愿波罗蜜多。
八地之入地心菩萨欲成满八地功德者,须令无相观于一切时任运现起—所成就无相观不须加行,得于一切时任运现起;以此功德,于相于土任意变现,若起作意欲变,就能随意变现,非如七地之尚须加行;以此缘故,于变现相土之一切修道,对此菩萨俱无功用,已得任运自在变现故。
八地菩萨由此因缘而断三种愚痴:一者,于无相观之微细愚痴已断,此谓七地之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要由意识之加行方能如是相续不断,然八地中不须加行,任运相续,故于无相观之微细愚痴已经断除。二者,断除作与所作功用之微细愚痴,由是功德任运变现种种相、种种土;此谓七地虽能变现相土,要由加行然后乃现,八地但由心起作意,任运而现,不须加行。三者,断除于相自在愚痴,此由断除前二愚痴,故断此愚;断此愚故,证得“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于相于土变现自在。此八地菩萨一切意识相应之细烦恼障永不现行,意识相应一切相土所知障亦悉永灭,无有随眠;又因愿波罗蜜多之修学成就,配合如幻三昧的法无我现观,便成八地满心。然此地菩萨犹有意根相应之细所知障在,故须转入九地继续修道。
第九目 九地
九地又名善慧地。菩萨入九地已,当须除断八地中意根相应细所知障现行,谓八地菩萨寂灭安乐,自知不久成佛,然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利他中不欲行障”2尚未断尽,此谓意根仍相应一分“乐修己利,于利乐有情诸事不欲勤行”之极微细所知障,故障碍九地应修之四无碍。今入九地,当为成满九地心故,更起利乐有情之意乐,修习四无碍,除断意根相应之一分细所知障。
九地菩萨专修四无碍辩—四无碍心。所谓四无碍是: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但是很少人知道持咒的道理。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作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可能每一句拆成一个字一组,或者两个字一组、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当我们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要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称为总持咒。
如果对于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也就是能够将诸佛教导的“总持”都记在心中不会忘记,这样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在“法无碍”的修学之后,还要能够一一如实证解、如实了知这些总持里面的所有意涵,那就是“义无碍”了。由于法无碍及义无碍的证得,因而可以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当我们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有“词无碍”—要能够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以及名相和修辞,具足显示出这些法以及法的正义,这就是词无碍。
词无碍的修学,主要是在因明学:宗、因、喻、破、结语等五个法上来建立,也可以再加以细分而更细腻。破外道的时候,以宗因喻等方法来破他:你这个法不对!再举出为什么不对的原因,然后以比喻来证明他不对,然后再以宗因喻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法正确,最后作结论—先说自己的某一种法正确(宗),是什么原因而说是对的(因),然后再作譬喻举例及解释为什么是对的,最后作总结。
如果能够具足圆满前面这三种无碍,就会对于现量、比量、非量、证量等全部了知,这时“乐说无碍”的功德就出现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加上菩萨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
九地菩萨以成就此四无碍故,意根俱生一分细所知障随之断除、永不现行,随即证得“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无量化身种类变化无所限制,随意自在,故名大力菩萨;一切外道人天,不能障碍此菩萨利乐有情。此菩萨如是功德成就,满足九地心,转入十地。
第十目 十地
十地又名法云地。大力菩萨于真如之三解脱门中,尚有俱生一分所知障,令彼不能于一切法得大自在,障碍十地所得大法智云,亦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与能起事业;若断此俱生一分所知障,即能发起十地大法智云功德及大神通力,入十地心。十地有障,谓因所知障中一分俱生障碍,令十地入地心菩萨于诸法尚未完全自在,令大法智云不现起,亦令大法智云所含藏功德不现,复令大法智云所能现起事业不现。是故十地必须修断此一分所知障愚痴,令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现起事业得能现行。此一分所知障愚痴有二种无明:一者,悟入微细秘密无明及其随眠,由此无明及随眠故,障碍大法智云令不现行,亦由此无明及随眠故,令大法智云所含藏功德不能现行。二者,大神通无明及其随眠。此二无明及其随眠断除,即成满地心,十方诸佛各皆伸手而放宝光,遥灌此菩萨顶,成受职菩萨,入等觉地,绍补佛位。
大法智云之“大”者谓真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生一切法故;大法智云谓真如实际及缘于真如之般若慧;真如实际即是守一心如,缘如之慧,即是虚空解脱与金刚解脱也;十地满心菩萨缘于真如之智,如云广博,现起无尽。大法智云所含藏者,谓具足一切总持门及三昧门,即是究竟般若解脱也。大法智云所起事业者,谓十地大神通境,此大法智云及所含藏与所起事业,于十地满心,诸佛灌顶时悉皆成就。
当九地满心菩萨转入十地中修学,依次证得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等百万阿僧只三昧已,悉已善知一一三昧之功用差别,至最后三昧名为“益一切智位三昧”,此三昧现前时,即有“大宝莲花王”出现。这个大宝莲花王宝殿无量广阔,当十地菩萨坐上宝殿里的宝座而放光照耀十方佛世界时,十方诸佛就发动十方世界所有的十地菩萨,带著他们各自的九地以下菩萨等眷属,都来到这个宝殿,然后十方诸佛同时伸手放光遥灌此菩萨的头顶,以及诸菩萨之顶,此菩萨便因此而成就受职位的功德,成为法王子。十地满心菩萨能够为一切众生说法如云如雨,永无穷尽,普益十方佛子,所以十地菩萨又叫作法云地;这是因为圆满了大乘的无我观,所以成为法王子。
第十一目 等觉位
菩萨得十方佛灌顶已,满足十地,超越佛子地(一至十地名佛子地,亲得佛旨,名为生如来家故),成等觉位如来。等觉菩萨欲成妙觉如来者,当修三事:一者,圆成等觉地无生法忍;二者,修集极广大福德;三者,顿断极微细俱生烦恼障。等觉如来之种智已近妙觉如来,唯余往昔无量世中发受生愿而故意所留烦恼障所摄微细习气种子,以及一切种智中最后一分劣无漏随眠未断,须待最后身时降生人间除断,而其福德亦有所不足,仍须圆满。
等觉地应继续修证无生法忍以圆满一切种智,此谓等觉菩萨入地心尚有一切所知境中之极微细执著无明,由此所知境中极微细执著无明,令一切种智不能圆满,故须断除;此须于一切所知境中缘境观察而断除之,百劫完成。再者,菩萨将证无上正等正觉,而福德未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犹未究竟圆满、究竟殊胜故,当以百劫修诸相好—“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身时”,众生若有所求,不论外财内财,随时随地悉皆欢喜布施,如是百劫修集福德,为佛教、为众生,作一切施,于内外财皆无吝惜。
等觉菩萨如是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著无明,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长大出家,示现修行,最后顿断久远劫来故意所留一分极微细烦恼障,及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究竟成佛,“住于”无住处涅槃,四种圆寂成满,利益有情永无尽期,是名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之人天导师。
第二节 一切种智圆满即诸佛境界
大乘别教—唯一佛乘—之究竟,须福德、无量三昧、四种圆寂、一切种智等四法具足圆满,方能成就;若有一法未能满足,即非究竟,即非圆教之“究竟即佛”,即非别教之妙觉如来。平实导师于《宗通与说通—成佛之道》中开示:
福德一法,始自十信凡夫修集资粮,续入十住位再修集之,十行十回向位赓续修之,初地更以财施法施为六度万行之主修,地地增上不断修集,乃至等觉位中,百劫专修三十二相及无量随形好,由广施外财内财而得;若有求者,无不遂其所愿,如是广施百劫满已,福德方满。
无量三昧者,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灭尽定,配合无生法忍之道种智而地地增益之;详如《华严经》十地品之所宣示,彼诸三昧无量无数,修证完成者,方能令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所知障之无数随眠,须于一切所知境中一一证入而后一一断除故。
四种圆寂者,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前一乃别教七住所证,不共二乘无学;中二者,别教七住有能证之者(如二乘无学及通教无学菩萨回心者),有至初地二地乃至六地方证者,然皆不取无余涅槃,故不名证无余涅槃。佛具足四者,分段生死烦恼障种及与习气已经断尽,乃至变易生死异熟果种亦已断尽,是故虽然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亦名已证无余涅槃。既证无余涅槃而不入涅槃境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而不住一切处,故名无住处涅槃,此唯佛得。具此四种圆寂之修证,方名别教妙觉如来,方名圆教究竟即佛。
一切种智者,谓无生法忍之圆满也。无生法忍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之修证须以菩萨人无我智为依,方能修证。菩萨人无我智与二乘无我智有异有同,同者谓皆现观蕴处界无我相,异者谓菩萨亲证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此无我性,现观蕴处界空相;此乃以如来藏法为根本,方能渐至佛地;通教菩萨若不回入别教中修证无我如来藏,终不能入别教七住位,解脱果虽同初地六地(慧解脱者同于初地,俱解脱者同于六地),终不能知别教七住位之般若中观智,何况成佛?
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名熏习,不名为证,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不入胜解行位;所思所言皆依臆想而得故,必为证悟者所破故。3
菩萨地地转进至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修证圆满时,也即是道种智圆满而得一切种智,即至佛地。诸佛具足验证一切种智,圆满成就佛菩提智,四智圆明:大圆镜智(由无垢识真如心所成就)、平等性智(佛地第七识意根所成就)、妙观察智(佛地第六识意识所成就)、成所作智(佛地前五识所成就)。诸佛为无上正等正觉,能了知一切有情心心数法,一切法界悉皆具足了达,具足圆满人法二无我;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等十智皆具足了知故,得一切智,分段生死断尽无余;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具足圆满故,得一切种智,变易生死断除尽净;如是二障究竟清净、一切生死永尽,即是佛菩提果的究竟圆满。
佛具有三智:一切智(共阿罗汉)、道种智(圆满即称一切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成就时即是四智圆明佛地境界),故佛名一切智智,或名一切智者。二乘无学唯得一切智,证解脱道极果。菩萨六住以下三智皆无;七住见道位起,至十回向位,熏习一切种智,若得见道通达则发起初分道种智,名为初地菩萨;初地始发起圣性,分证无生法忍,道种智从此地地增上,又复分断修所断惑,至六地满心已证灭尽定,同于二乘无学俱解脱阿罗汉,亦得一切智,分段生死现行已能尽断,更已进断阿罗汉所未能断之多分烦恼障习气种子,然菩萨为润未来世生,所以仍故意留下一分微细思惑不断,于七地满心时断尽;八地起转入第三大阿僧只劫,继续地地增上道种智,直至圆满即名一切种智—成究竟佛。
佛地究竟圆满大菩提果故,一切身口意行于自身之解脱及菩提果的修证皆已无功用,唯能利益他人;自此以后一切所为皆属无功用行,此方名究竟无所著,等觉菩萨位之微细法执亦已断故。于此境中,离一切想,究竟寂灭,然因十无尽愿所持故,善令自心住于十无尽句中而恒起悲愿,以四摄法满足一切修习佛法者,乃至令得圆成一切种智,如是尽未来际而无止息,欲悉令众生成熟佛法;乃至于诸未熟众生,示现种种化身及与变化,示现无量光明庄严,令生欣乐,引入佛法中。诸佛如是不舍十无尽愿者,皆由证得自觉圣智法乐三昧,依此三昧正受故能如是,恒住于无住处涅槃而于三界度诸有情。
综上所述,得以了知佛果之成就,必须福德、无量三昧、四种圆寂和一切种智,悉皆具足圆满,方能成就佛道。也就是说,菩萨于解脱果修证圆满已,依大悲愿故永不入无余涅槃,继续持受生愿,世世受生于三界六道中,为成就佛道、取证大菩提果故,示现有分段生死如三界凡夫,而于此无量生死中,渐次修证波罗蜜多,至圆满具足波罗蜜多,方成就佛道,此乃大菩提果,也名佛菩提;亦即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方能圆成究竟佛果。
第三章 般若慧与二乘法之关联
第一节 大乘见道与二乘见道之别异
一切众生皆在十方虚空无量世界之三界境界中,不断轮转生死;而众生之所以有流转诸苦,必定有其背后的原由,绝对不是无因无缘而有。许多人或是想要探究三世流转的根源,或是想要求得解脱生死的系缚,因此古今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外道修行者,于是就有种种不如实的理论出现于世间,这是因为一切外道皆无法探究到法界的实相,所以他们提出的理论都是不能实证而经不起检验的虚妄想像,不能让人解脱于轮回之苦。
世尊悲悯众生而于因缘成熟时下生人间,为我们开示正理:一切世间万法,包括有情世间(有情的五蕴身心)以及器世间万物等,悉由众生之自心如来所生显;非但一切世间法如是,一切出世间法亦复如是,皆是由有情的自心如来所出生和显现。世尊依于一切种智的具足亲证,施设方便先于初转法轮为大众开示解脱道法,隐覆密意宣说蕴处界诸法皆是依于根本因(本识)藉种种缘而出生,无有真实不坏的自体性,其性本空;而众生因为无明的缘故,执取五阴身心的全部或局部为常住不坏之我,以是生萨迦耶见(身见、我见)。譬如认取能知能觉的觉知心为常住不坏之我,此即为我见、常见;又或者执取眠熟时亦不断灭之“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心为常住不坏之我,这也是我见和我执;众生如是认取十八界法的多分少分为常住不坏之我,因而产生对自我的执著,这就是我见与我执。众生由于无明笼罩,无法如实现观觉知心(了了分明之意识心)的虚妄性,更无法现观在觉知心背后还有个“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意根也是虚妄,是故世尊于四阿含诸经中,依于八识正理而施设种种方便,来为众生解说十八界法的因缘生灭、虚妄无常性,让众生能断除我见我执的系缚,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苦。
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即是我见与我执,众生欲求解脱生死轮回痛苦者,唯有断除我见与我执,令自己永远不再执著蕴处界为真实自我;由于我见我执断尽的缘故,舍寿后就能不再出生中阴身,不再受生于三界六道中,不再轮回生死而受诸苦恼,此即名为现般涅槃—现生舍报即入无余涅槃。或者有极少数慧解脱阿罗汉,由于解脱证境不够坚固,舍报时意根又生起一分极微细我执,如果未能当下断除,舍报之后就会感生色界相应的中阴身;但是他在中阴身具足现起之后,随即会发现是我执尚未断尽故有此中阴,遂于中阴再作观察以断尽最后一分微细我执,其中阴身坏灭之后即取般涅槃,不再出生下一个中阴,亦不去受生,如是名为中般涅槃—在中阴身阶段入无余涅槃;顶品三果人也有能力取中般涅槃。不论是现般涅槃、中般涅槃,乃至上流般涅槃者,最后同样都是入无余涅槃,皆是十八界法已经灭尽无余而不再出生,唯有涅槃之实际、本际独存,此即二乘解脱道之究竟,世尊方便施设名为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无有一切法的生显,唯此常住不灭、体性绝对寂静的涅槃本际离三界有而自在,此即“涅槃寂静”印—佛所说三法印之一。
能亲自现前观察而证实五阴十八界之虚妄无常性者,即能断除我见乃至我执,这就是二乘菩提之所证,而此声闻解脱道的实证,前提是必须信受佛说“涅槃非断灭,有真实本际独存”之开示。然而二乘菩提之所修所证只是为求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之道,并不涉及实相法的亲证,所以二乘圣者没有般若智慧,更不用说能涉及一切种智,因此只修学二乘菩提无法使人成佛。二乘菩提所修的解脱道,主要是在断除“我见”与“我执”;而欲断除我执者,一定要先断除我见。因此一切凡夫不论有无修得禅定,没有断除我见就想要断除我执者,无有是处;即使是四禅八定具足之人,见道前已先有降伏三界爱的过程,因此能于见道时同时断除我见我执,然此也是由于我见之断除才能断除我执,并非可以不断我见而断我执也。
若想要断除我见,就必须如实地现前观察十八界法,要于蕴处界一一法都现前审细观察思惟其因缘生灭性,证实蕴处界皆是无常、苦、空、无我;此中最须审细观察的,是意识觉知心及其变生的种种法相,以及观察意根末那识之虚妄非实。若能如实现观十八界法的虚妄无我性而心得决定者,从此不再认取见闻觉知心及处处思量作主之意根为常住不坏法,我见即断;我见断已,疑见、戒禁取见随之而断,从此由诸方大师之所说,就能判断了知他是已断我见或未断我见者,也能确实了知外道所施设之种种戒行及法道皆不能让人获致解脱的果德,证信唯有断除我见与我执方是解脱之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是三缚结具断而发起初果之见地者,即是实证声闻初果之人;而声闻初果是可以自知自作证的,一切初果人都要能自我检验而证实三缚结已经断除,方是真断见惑的须陀洹,最迟七次人天往返必证阿罗汉果,故称初果为预流—已经预入圣人之流。
所以二乘菩提的见道内涵,就是能够经由思惟观察而确认蕴处界的生灭无常性;尤其是要能现观觉知心的因缘生灭、虚妄无常之性,确认觉知心不论是有念或者无念,皆是要依于他法才能生起的因缘所生法,如是确认意识觉知心绝对不是常住不坏之法,不再认取意识为真实我;要能这样如实现观而心得决定,方能名为断我见者,成为声闻初果人。而后再依初果之见地,于四威仪的身口意行中作更详细之思惟观察,渐次修断意识意根对我与我所之贪爱与执著等烦恼,最后断尽意根对自己的执著,意根所相应之我见、我慢、我贪、我痴皆断,对于涅槃无疑,确知自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就断尽五上分结之声闻阿罗汉。亦即二乘菩提是以断除我见我执为修行之正道,阿罗汉信受无余涅槃中有本际不灭、不坏、不断,知道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并不会堕于断灭,因此于内于外都无恐怖,舍寿时即能取证无余涅槃,不必证得涅槃之实际—第八识如来藏心。
而在大乘法中,见道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学佛人当知,大乘法中见道之标的唯是涅槃之实际—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亲证此实相心而能现观其真实如如之体性,如实转依而发起实相法界之般若智慧,安住于般若中道见,如是方为大乘见道。以亲证第八识之真见道所生般若总相智为基础,才能进修别相智及熏习种智,到别相智修证圆满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并且具足入地所必需的其他条件,方能进入初地通达位。因此,若学佛人欲见大乘之道、欲发起般若中道智慧者,就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并且熏习禅法的正知见,方能以参禅的方法,于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而明心—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此即教外别传的开悟法门。若证自心如来藏已,心得决定而如实转依,则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即能现观自心藏识的种种中道性,现观自心藏识与蕴处界不即不离而和合运作;因此,一切真悟者无有不能现观自心藏识之中道性与运作的。如是真实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者,即入别教菩萨第七住位,悟后依于成佛之道次第转进,则知成佛之道非是虚想、空想,乃是确实可修可证之法道。“成佛之道”就是依止如来藏为根本,以实证如来藏为因,由亲证如来藏而发起实相般若,随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之次第进修而上,至一切种智圆满而成就福慧两足尊;除此以外再也没有成佛之道了。一切外于第八识真如心而说的所谓“成佛之道”,都只是虚妄想像而已,都不是真实可证之法。
由以上所述可知,大乘见道和二乘见道是不同的,二乘见道只是断三缚结,所证是蕴处界的无常无我,而大乘见道是亲证第八识,所以七住菩萨虽然也证得声闻初果的断我见,但是从观察所证悟的第八识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来看,祂从来没有“我”的观念,这就是见道菩萨所证得的另一种人无我,这是大乘的人无我智,和二乘声闻人是不相共的。菩萨如果断了我见但是尚未伏除性障,而且尚未证悟明心,则最多就只是六住位的菩萨,如果从解脱果来看他的证境,就等于声闻初果;因为他的性障未除,根本还无法成为通教的阿罗汉,只是预入圣流而已;而当他证悟般若后,也只是位阶别教第七住位,只是外圣内凡的贤人,在别教中也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圣人。然而在别教中,七住位菩萨虽然不算是圣人,可是他所证的般若中观智慧,却是不回心的阿罗汉所无法了知的。当二乘阿罗汉听闻七住位菩萨演说般若实相法,必定茫无所趣,根本听不懂;因为般若是不共二乘的智慧,这是法界实相的智慧,法界的实相并不是在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故空的法,而是在说蕴处界出生的根源—实相心;而阿罗汉只证得蕴处界无常空相,没有证得实相空性心,所以听不懂七住菩萨所说的胜妙法。因此,七住菩萨虽然只证得般若总相智,于成佛之道的修学才刚入得门,但是从定性声闻圣人来看七住菩萨的般若智慧,却是非常可观而难可思议的。由此可知,大乘见道所证得的智慧,不仅包含二乘见道之解脱智慧,还有不共二乘的实相般若,所以大乘见道智慧之深妙,远非二乘见道所能及!(待续)
-------------------
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15〈修治地品第18〉:“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地业?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云何为十?一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利益事相不可得故。……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集一切殊胜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大正藏》册7,页82,下2-页83,下29。
2《成唯识论》卷9:“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大正藏》册31,页53,中26-29。
3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成佛之道》,正智出版社,2015年10月初版十四刷。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0)----张正圜老师
2022-10-27 11:35:03 类别:唯识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