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这一集我们要继续讲解〈无边圣谛章〉的内涵。
我们先回到经文:
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夫人这么说:“以金刚为譬喻的智慧,才是世出世间上上智的第一义智慧。”意思是说,声闻、缘觉的智慧不是上上智第一义的智慧,不是第一义,当然就“不是究竟义”。那为什么声闻、缘觉的智慧不是第一义的智慧?胜鬘夫人接着说:“不是声闻、缘觉不断无始无明住地的那一种初始的、入门的圣谛智可以说是第一义谛的智慧。”胜鬘夫人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看声闻的所证,他们的智慧是依于世间法的蕴处界作为观行的对象,去观行世间的苦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而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因为我的五阴在三界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也就是因为五阴炽盛而造成生老病死等苦无有尽头。藉由这样的观行知道苦的真相而得到苦智。
接下来观行:如果想要灭苦,就不能让五阴在三界当中出生,那么五阴不断地在三界当中出生的原因是什么?观行的结果,原来是因为对于蕴处界我有喜爱,贪爱五欲,所以就生在欲界当中;贪爱四禅八定的境界,就生在色界、无色界之中。如果我不想要无穷尽的生老病死等苦,我就不应该对于五阴我有爱、对于三界的境界有爱。接下来要观察五阴我为什么会对于三界的境界有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五阴存在三界当中?观察的结果是因为我有无明,不知道五阴无我,对于蕴处界的我产生执著。藉由这样的观行知道:因为无明,有我见、我执而造成五阴不断地受生在三界当中,而得到集智。然后 佛陀开示说:“一切行无常,皆有苦。”因此想要灭苦应该要灭行。因此确定只要五阴不在三界当中出生,就一切行皆灭。然而,如果我的五阴不再于三界当中出生,那岂不是断灭?但是因为相信佛语的缘故,一切行灭不是断灭,而是还有本际存在,常住不灭,佛说清凉、真实、如。这个时候只知道说何者应灭,灭后的境界应该是如何。由于还没有证得有余涅槃的缘故,灭智仍然未完全成就。
接下来就依照 佛陀所开示的灭苦集、证灭谛的方法,也就是依照八正道来修行。首先观察蕴处界的生灭性、虚妄性、无常性,而证实蕴处界当中没有一法具有我性,由于这样的观察而断除了我见;再依于断我见的功德,来观察蕴处界的不净性、可断性而断除了欲界爱、色界爱以及无色界爱,也就是断除了四住地烦恼,这样子具足了灭苦方法的智慧而成为道智,道智成就了,灭智也就成就了。所以舍报以后就不再去受生,进入无余依涅槃,出离了三界生死的苦。这就是声闻阿罗汉藉由蕴处界的生住异灭来作观行所得到的智慧。而缘觉也是藉由观察十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最后获得了不让名色在三界当中出生的智慧,仍然是观察蕴处界生住异灭所得到的智慧。
然而菩萨所得的智慧,并不是只有在蕴处界的生住异灭来作观行,菩萨还要向前去观行:蕴处界固然是生住异灭而不应执著,可是蕴处界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而那个能出生蕴处界的法,我们应当要如何究竟了知、具足来亲证?了知跟亲证以后,还要深入观察这个出生蕴处界的法—也就是如来藏,再上去就没有任何一法可得,如来藏是最终法、最究竟法,确实是万法的根源,没有一法不是从祂而生,过了这一法就再也没有一法可得了,所以这个法就是第一义谛。
而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并不是在大乘法中才这样说的,而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经这么说了。在阿含道中,佛陀开示说,名与色是由第八识入胎识出生的。不但如此,在阿含道中 佛陀还特别用十因缘法来开示,说人类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因为有出生,而出生是因为往世造作的后有业—积集后有的种子—而来。这样次第往上推,一直推到后来是有名色所以才会有触,才会产生了出生这些法,一切苦都是缘于名色而有。可是名色到底是从哪里来?往上推究的结果,终于确定:名色是由本识、入胎识出生的。但是从那个本识再往前推究,已经没有一法可得;所以那个本识当然就是万法的究竟谛,就是万法的根源。所以 佛说十因缘观只能推到第十支,推到本识以后就只能回到蕴处界来,因此说“齐识而还”。一切法最多只能推到本识为止,再往前推就没有一法可得了;所以 佛在“齐识而还”四个字之后,特别说了“不能过彼”。
也就是说,探讨蕴处界诸法的时候只能到本识为止,推到本识如来藏以后就没有办法再往上探讨任何一法了,所以说万法之中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本识。经中说“不能过彼”,“彼”指的就是那个本识。对于缘觉来说,他们都是自己推知有本识存在才会有名色,名色就是生死众苦的根本;而本识是他们的智慧所无法实证的,所以不说是“此”识,而说“彼”识—意思就是那个识。这样看来,二乘法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有识阴等六识存在,并且还有一个识阴六识出生的所依缘—也就是六根之一的意根,祂在十二因缘支当中,就是“名色”支中的“名”,那就共有七个识了;但是意根与识阴六识却都是从“彼”识出生的,所以那个识当然就是一切法的根源。缘觉这样推究出来:一切法都不能超过那个识,那不就是总共有八个识了吗?所以八识论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经建立的,只是古时候的应成派中观师佛护、月称、般若趜多、寂天等等,传到西藏的阿底峡,后来有宗喀巴,乃至今天的许多有名的法师,都误解了《阿含经》中 佛陀所开示的法义,误以为阿含是六识论的经典。
而实际上,八识论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经建立的,不是第二、三转法轮的大乘经典中才建立的,但是声闻与缘觉都不必去实证那个本识如来藏。所以从大乘法跟二乘法的比较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二乘法的观行都是在世间法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作观行,缘觉法跟声闻法的不同,其实是在缘觉自己有智慧来推知有一个第八识出生万法,但是他还是没有智慧能够亲证祂。而声闻法中的阿罗汉们都没有智慧去推知有那个本识,可是他们跟随 佛陀修学的过程当中曾经从 佛陀那里亲闻,知道有那个本识,因此不害怕断除我见与我执。他们只知道有一个常住法—能出生名色的识,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可是不必亲证,就可以证得有余涅槃,成就阿罗汉。
但菩萨是从见道入门的时候就必须亲证这个本识。真正的开悟见道—明心—才算是进入了大乘法的内门,开始出生般若实相的智慧。还没有见道以前的广修六度万行,不是依实相般若智慧在修行,都是外门广修,不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想要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必须先见道,而见道就是要证“彼”本识;而那个本识是二乘圣人所不能证得,那个本识也是世出世间万法的根源,所以祂是实相法界,不属于世间法界,不归蕴处界—名色—的范围,反而能出生名色。二乘法只在世间法界上用心,三贤位中的第七住位菩萨所实证的实相法界,就已经不是二乘无学圣人所知道的;而菩萨所证的实相,仍然必须达到佛地的时候才算是最究竟的实相法界。二乘圣人他所修的并不是彼本识的境界,而本识是实相法界,没有一法能超越祂,祂是最究竟法,所以就叫作第一义,实证本识而发起的实相智慧就称为第一义智。这样子相较之下,二乘人所证的断我见、我执的智慧,都是由实相法界那个本识所生的蕴处界上面来观察生住异灭;只能在所生法上面现观它的生住异灭,而无法观察究竟法的实相法界,所以这种菩提智虽然可以出离世间,但却不是第一义智。
因此,胜鬘夫人才会说:“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也就是说,并非声闻、缘觉不断无始无明的智慧可以称为第一义的智慧,因为四圣谛只是三乘菩提中的初圣谛。初圣谛智之后,还有菩萨所证的第二种般若智,还有诸地菩萨所证的第三种智慧—道种智。因此就直接把二乘人所证的四谛智,判定为修学佛法的时候最基本、也是最初应该修的圣谛智;那是不必断除无始无明住地的,二乘人对于无始无明是不破也不断的,因此他们的圣谛智是第二义圣谛智,不是第一义圣谛智。世尊是以不二的圣谛智来断诸住地,换句话说,诸佛如来都是以实相智慧来断除烦恼障所摄的四住地烦恼,不是依世俗谛的智慧来断四住地烦恼的,菩萨们就依照这样的内容来修学。
我们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正好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位来正觉同修会学的法,不是教导你应该怎么样在一生中取证阿罗汉果,而是教导你在这一生当中要怎么去明心、如何见性、要怎么来熏习三贤位中的一切法。从来不是以教导解脱道为主,但是解脱道的智慧却会自然而然生起,解脱的功德受用也会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得到了;因为解脱法跟受用是佛菩提道中本有的副产品,不必刻意去修它,随着佛菩提的增进以后自然就会有。所以来到正觉同修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明心,明心的时候也会增益初果的见地,悟后进修以后自然会渐渐地发起二果的功德;乃至继续进修之后发起了初禅,就能够把五下分结断除;那是容易的事情,一点都不困难。然后把三贤位中该学的般若别相智具足圆满了,该修的福德也修够了,就能在三果的取证下,加上广大的福德以及最后勇发十无尽愿,这一世所修的三贤位应得的般若具足了,发起了初分的道种智,就成为初地的菩萨了。
听到这里,或许有人心里会这么想:“你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是我现在所说的内容跟次第都是正确的,因为完全符合 世尊跟历代诸大菩萨的开示。如果从实际修行的过程来看,当你明心以后三缚结都不在了,努力进修而贪瞋痴淡薄了,有了未到地定,五盖也确实断除了,初禅就主动发起了。这个时候把阿含道的五下分结深入了解以后,不必多久就可以断除而成为三果人。如果能够成为最上品的三果人,就是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个时候只要努力修学般若,该修的努力去修;入地所需的福德有努力去修集,把这三个条件具足了,正是像什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时候只要在佛像前勇敢地发起十无尽愿,具足增上意乐的时候就是初地了,这是可以一步一步走到的。
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该修的内容、该走的次第,正觉同修会都已经铺排好了,不会让来学佛的人像以前一样,学佛学了一辈子还不晓得佛法是什么:我在还没有进入正觉同修会之前,不知道说解脱道该怎么修,也不知道佛菩提道该怎么修。来到了正觉同修会以后,就是直接的切入佛菩提道的行门;不必刻意去修解脱道,因为它只是佛菩提道中、修学过程中自然会出现的副产品。就像碾米场碾出来的固然是白米,但也一定有副产品:一定有粗糠跟米糠。那些粗糠跟米糠不必刻意去取或者刻意去剥,只要把白米碾出来,不但有你想要的白米,连原本不想要的粗糠跟米糠也都同时具足了。有的人是努力想要获得解脱道的果实,就像米糠一样,但是却要一颗一颗米在那边剥,这样子岂不是太辛苦了!我们这里是一大堆谷子倒进去,出来就有一大堆的白米—也就是佛菩提果,并且也有许多米糠啊—也就是声闻果,这就是学佛菩提的好处。但是虽然会有一大堆白米,也会有许多米糠,却是要一大堆的谷子去碾,所以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会完成。作了这样的比喻,各位对佛菩提跟解脱道的关系应当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最后总结前面所说的,二乘圣人他们没有断无明住地,只断了四种住地烦恼;这种解脱道的法,只是四智渐至、四缘渐至的法,属于次第禅观所摄,当然不是出世间上上智,只是出世间智而已;所以这种智慧不是究竟,不是第一义智。这是因为他们所修、所断的部分与法界的实相无关,只是与世俗界的生住异灭有关联而已。
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所以这一集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