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第069集 真佛子與四依(下) 正珍老师
2021-05-05 11:35:40  类别:胜鬘经讲记(二)
视频播放: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二)第70集「真佛子与四依」。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讲到四依当中的依法不依人,但是在依法不依人的前提之下,还是必须要能够有一位真的善知识来领导,你才能够知道什么样的法是可以依止的;如果遇到的不是真的善知识,那么你的依法不依人就会产生错谬。
在这一集,我们继续来说「第二、依义不依语」:佛法修证当中,有文字般若以及实义般若,在闻思修学的过程当中,就是要由文字般若来转入实义般若的思惟,才能够正进修慧;文字般若是属于一再熏习的闻慧,但是只有闻慧,没有思惟、没有去了解到文字般若背后的实义,一样是没有办法增上熏修的;所以,四加行当中,要学四加行要先学四寻思观,从名、名义、名义的自性、名义自性的差别当中去了解法的实义。当你相应到你真正的观行,是在实义当中去观行的时候,那么就是能够帮助由文字般若进入了实义般若的智慧。善友、经典都是修证的助缘,必须通过他们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从佛世到现在两千五百多年,正法得以继续传承,就是因为有经典、有善知识——依于善知识对于经典当中法的思惟与领受不断地传承下来——所以文字般若是很重要的。
可是在读经典或者读菩萨的论、注,很重要的就是还是要能够「依义不依语」。佛世的时候在祂身边的弟子,有些都是属于婆罗门种姓,或者是剎帝利种姓,他们是属于雅利安族的比丘,他们认为雅利安语是比较高贵的善语,所以就希望把佛法一律雅语化;但是 释尊拒绝了,而且 释尊说的很重。《四分律》卷52有这样记录,他们对 世尊说:【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修理佛经。」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也因为 佛陀这样的开示,我们后代的学人不论用什么语言都能够来修学佛法,所以佛法才能够普利于大众。
现在有一些学人,喜欢在文句上面斤斤计较,但是语言文字会随着音声、前后文字而改变它的意义。有的时候经典当中也会有一词多义,例如「名色支」在十因缘当中是指意根和受精卵,但是在阿含期的十二因缘「名色支」则是指五取蕴;就「识支」来说,在十因缘当中是指入胎识,在十二因缘当中则是指六识身。佛陀在初传声闻菩提四阿含中「识入胎生名色」,其实可以干脆就讲入胎识,但是只简单说「识」这个字,不表明是哪个识;佛法中有许多道理,不是依文字表面就可以理解的。因此读佛经要能够有时空背景的立体感,否则不小心就会犯下谤法的恶业。
也有许多不同的名词,都是指同一件事,例如阿赖耶识、异熟识、种子识、入胎识、有分识、所知依等种种名,都是指第八识。依第八识不同角度的功能差别而加以命名,让我们得以了解;但是名称虽然不同,都是指同一个心第八识。所以依义不依语,就是要能够依照语言所表达的义理,而不是语言文字的本身。如果依语不依义,就会成为支离破碎而无法通达。
同样,胜鬘菩萨在这部论中所表达的四依都是归依于一依——「依义不依语」,最具代表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8有说到:【胜义谛中既无分别、亦无戏论,一切名字言语道断。】也只有中国真正的传承了 佛陀这一个直指人心的心法,禅师的一切的作略,虽有言说而不在言说上面。所以古德开示:【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景德传灯录》卷9)。第八识的性相周遍广博,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非一非异,不落入文字、语言,但亦不离身口意行,这不是经教当中所能够明示的,所以直悟 佛陀所悟的境界,就称为教外别传。
入于通达位的菩萨就是能够不取种种戏论相,不为语言表相所惑,因为在真见道后得总相智,再进修相见道,圆满别相智后,依真如非安立谛三品心、安立谛四圣谛十六品心去现观,入于通达位,正住于唯识的实性,是真正的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于义后,更要能够知道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大般涅槃经》卷6:【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我们可以看到这段经文,把了义和不了义区分为婴儿以及大人的分别譬喻。古今许多学子分不清了义说以及不了义说,因为依人、依语来学佛法,所以就会拿阿含经典来批评大乘经典;如 玄奘菩萨西行时,在现今新疆境内古屈支国遇到的小乘论师木叉毱多以二乘经论否定大乘的《瑜伽师地论》;他在印度时也看到了南印度正量部般若毱多所造《破大乘论》七百颂,这都是以不了义的二乘经典来否定大乘。
就实际修与证来说,三乘的言说都是方便法。《妙法莲华经》卷2 佛陀开示:【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麁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不论是二乘出世间解脱道的法,或是大乘的法教言说,乃至于禅宗参禅的知见以及引导,是要有言教施设的方便;有着言教施设的方便,但是这个言教的施设它的指向,是要让你能够真的了解到般若的实义,才能够有正确的果德相应。
相对于亲证实相心如来藏而言,这些言教都是属于不了义,这些不了义我们也不能够去除掉,因为一切的言教也是出世间法重要的基础。佛所说的不了义经,都是依于不同根性──或者贪性、或瞋性、或堕性、或邪见、或凡夫性、或声闻性、或初心菩萨等等为种种方便门,所以有十二分教的差别,来引度各个不同种性的众生,这不是了义教。如果菩萨证悟后现观不足,对于了义经、不了义经没有智慧判断,那么属于道共戒的法毘奈耶,还是会被他人引夺,所以还是会退转。同样,胜鬘菩萨所表达的四依都归于一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就如禅宗所有公案,看来各个不同,言说作略各有不同,但都是直指人心的了义说。菩萨证真如后,现观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一切法归于如来藏,这时他所观一切法都是了义,这不是一切二乘人所能够思惟的。
第四、依智不依识:菩萨于闻慧、思慧、修慧已得圆满,所以有着实证的智慧,由亲证现观的真实性,不在于闻思修推理的意识名相分别的层次,所以对于自己的所修所证,再也不会被他人所引夺;现观亲证后,对于如来所说的甚深法义,也不会再有诽谤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个亲证的菩萨来说,他亲证了以后,一定要能够如实的现观;如实的现观了以后,要能够在身口意当中如实的转依,这样才能够成熟依智不依识的功德。
如 玄奘菩萨在那烂陀寺时,戒贤论师命 玄奘菩萨为大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那时候寺中有位师子光论师已经在为大众讲《中论》、《百论》,并且说二论的宗旨主要是在破瑜伽行派的义理。玄奘菩萨对于《中论》、《百论》娴熟,也很通达瑜伽行门,所以就对他说:先圣开立教言,应机应缘有侧重的不同,《中论》、《百论》和瑜伽教义并没有互相违妨。迷惑的人无法通达,就会说两者相违背;这个过失是在后世传法的人不能通达,不是两者法义之间有问题。玄奘菩萨更为他说明:《中论》、《百论》中所讲「一切无所得」它的要旨是要破遍计所执的虚妄性,不是说就没有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师子光论师不能通达善悟,见论中说「一切无所得」,就认为瑜伽唯识所立的圆成实性等都要遣除,成了一切法无因而有。而现今应成派中观与虚妄唯识的见地和师子光却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实相智、没有般若智,所以只能依识心分别来说,不论讲缘起性空、离念灵知、意识细心等,都是依想象分别而有,都成了邪说谬语。若是否定如来藏、否定阿赖耶识的学人,更不能称为是佛法当中有智的人。
依智不依识,从菩萨证得总相智开始初分成就,到佛地四智圆明而究竟圆满。四智圆明,就是转无垢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5中开示:【如来所欲所向,智为先导。如是等如来所欲,皆为令彼一切众生圆满无上一切智果,如其所应宣说法要。】所以,菩萨虽然还没有成就佛果,可是在作任何护法的事业、利益众生等事行上,一切身语意业都要能够以智为先导,要能够随智而转。
譬如说,菩萨以智为先导,能够得到身业的具足,就是他能够作为众生的一个模范,能够视众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化,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去教化他;而且更会很谨慎于自己的一切身行,因为自己的身行,如果犯了杀、盗、淫等恶业,或者是贪求名闻利养等等,等于在众生的面前作了非常不好的示范。因此,菩萨不但会观察众生应该以什么样的身行与他来教化,更能够非常谨慎自己的身行。同样的,菩萨也会很注意自己的语业,只要任何的语言有所出,一定是能够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不会有着麁恶语、混浊语、逼恼语、离散语、童稚语、卑慢语、鬪诤语等;菩萨都是如实语,说正真语,说能够让众生转入佛法当中的语言,所以菩萨有语言所出的时候都如灯照明。
什么是菩萨以智为先导意业具足?那就是菩萨剎那一心中,都与慈心、悲心相应,这是一切世俗外道所不能够了解的。他的心心念念剎那剎那,都是施设方便为欲引领众生入于佛道,始终不会产生一念自害害他的心念;对于一切众生、对于一切法也不会畏惧,不以小法为足,也不以所证为满,所以在一切法当中能够起智了知,能够具足更多利益众生的事业,积极于成佛之道的修持。这就是当证得了第八识如来藏转依的功德现起了以后,所行的身语意业都在依智不依识的行当中。
这一集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70集 四依的祕密(一) 正雯老师
上一篇:第068集 真佛子與四依(上) 正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