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第057集 唯识四分 正仁老师
2020-03-07 11:33:08  类别:识蕴真义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明了法身阿赖耶识的内容。今天我们接着要说明“唯识四分”。
所谓的唯识,就是只有这一个识的意思。这是从经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里面所取出来的。那后面的四分是什么意思?它是说,唯识祂在了别的时候,它是有四个分类的;也就是说,这一个识祂在了别的时候,了别的里面总共分成四个大类。唯识四分里面的四分是哪四分呢?它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
什么叫作相分呢?相分就是被这一个识所了别的对象,也就是被了别的外境。什么是被了别的外境呢?我们能够了别的外境就是外面的环境,外面的环境就包括:眼睛所能够看到的颜色,耳朵所能够听到的声音,鼻子所能够嗅到的气味,舌头所能够尝到的味道,以及身体所能够接触到的物体表面的状况。这个相分,它是属于被我们所了别的外境,一般也称为所见,在经典里面它是称为尘,灰尘的尘。能够被了别的这个相分总共有六种,哪六种呢?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跟法尘,相分总共就是有这六种。“相分”是被了别的外境,就是被了别的对象。
那见分是什么呢?见分是能够了别外境的主体,也就是祂本身具有这个功能,能够去了别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这个能够了别外境的主体,一般我们又称为能见;也就是说,祂能够看、能够听、能够嗅、能够尝等等的,在经典里面祂称为识。这个识有哪些识呢?能够了别色尘的,它相对应的了别主体就是眼识,眼睛的眼——眼识;能够了别声尘的,祂就是耳识,以此类推。既然被了别的相分它有六尘,那能够了别这些相分的见分,相对应的也有六识,这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相对应于外尘,是外面的境界,这些见分就是属于有情众生他本身能够去了别外面境界的这一个主体,这些识有眼识、耳识、鼻识、身识以及意识等这些识,就是唯识四分里面的“见分”。
第三个自证分又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有了相分、有了见分,不是就了别完毕了吗?为什么还会有自证分呢?自证分它的内容是能够证实自己正在六尘中运作,然后能够确认自己在了别的这个过程里面,了别的内容是确认的,是确认自己能够了别这些内容的,祂能够了别的是心的行相;什么叫作心的行相呢?就是心在运作的时候,祂的过程以及祂所产生的这些法相。简单地来讲,这个心的行相,就是在唯识学里面所提到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别境,贪、瞋、痴、慢、疑等。那这些心所有法它的功能是怎么样子呢?我们举个例子,在五别境里面的胜解;胜解的话,就是很深细而且很微妙地来了别外面的那个境界。这个胜解有什么样子的功能呢?譬如说眼识,祂能够看到外面的境界,看到外面有一些颜色的差别等等,然后意识去作很微细的了别,了别到说:哦!前面眼睛所看到的这个境界,它是一辆公交车,祂确认说自己所了别的是一辆公共汽车,而不是游览车。很明确地能够证实自己所了别的内容,这个就是“自证分”。
所以,除了了别的详细内容以外,在这个了别的过程里面,可能因为了别的内容产生了一些觉受,所以心会起了贪、瞋、痴、慢、疑等这种心的所有法。举个例子,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风景,外面非常美丽的风景,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啊!好漂亮。”所以会靠近,然后再仔细地多看几眼;当靠近仔细地再多看几眼的时候,其实这时候心里面就起了贪爱色尘的心的行相;所以当贪爱色尘的这个心的行相起来的时候,自己这个自证分就能够确认说:自己对于这样子的外面的一个境界,心里面起了欢喜心,很喜欢这样子一个境界。同样的状况,当外面的境界,譬如说听到有人在骂自己的时候,这时候也是透过见分跟相分来了别外面的境界,了别外面的境界结束了以后,知道说这个人是在骂我,所以心里面就会起了一个瞋恨心;起了瞋心,然后接着可能就会发脾气了。这样的情形,就是了别了外面的境界,然后自己确认这个境界的内容:这是一个别人在骂我、在侮辱我的境界的时候,确认这样子一个内容,这个就是自证分。
所以,所有的有情,他都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一个自证分,他才能够确认他自己所了别—见分所了别的外面的境界—是确实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子讲,可能大家对于这个自证分还是不太了解它的内容,我们现在举另外一个负面的例子,来让大家更了解这个自证分它是怎么样子在运作的。我们举的第一个负面的例子就是:譬如说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然后脑海里面昏昏沉沉的,明明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东西,然后自己耳朵也有听到,但是因为很累在打瞌睡的关系,所以老师讲的那个内容,完全没有办法能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一旦老师叫醒了这个学生:“某某人你现在不要打瞌睡!”然后突然他醒来,突然他醒来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自证分回来了以后,老师所讲的这个内容,他就很清楚了。在打瞌睡的这一段时间里面,他虽然耳朵有听到一些声音(所以耳识本身祂也有见分),然后能够了别这个相分,但是因为打瞌睡的关系,让这个自证分它的功能递减了;功能递减的结果,它就没有办法很仔细,然后更深广地来了别外面的境界;所以打瞌睡的时候,这个自证分就会不见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发呆作白日梦的时候,虽然没有在打瞌睡,但是心因为很喜欢某一个外面的境界,所以虽然眼睛睁着,然后耳朵也在听老师讲话,但是心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然后一直在想象着他自己发呆的那个境界。所以这时候,突然老师叫了一下这一个学生:“某某人!你在发呆作什么事情!”他突然一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样,他才知道老师现在在讲的事就是他。所以警觉了以后,当他的心回到现在实际上境界的时候,这时候他的自证分才显现出来。所以也就是说,当他发呆在作白日梦的时候,心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对于现前的这个境界,他已经失去了自证分,所以这就是一个自证分有或是没有的一个例子。从负面的打瞌睡或是发呆作白日梦这样的境界,我们就知道这一个人他对于现在身边所发生的这些境界,他已经没有自证分了。
第四个证自证分,它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个证自证分,它就是这一个有情他能够确认自己所身处的这个境界中,以及自己在这个境界中所有的这些身口意行;他自己能够确认自己在这一个环境当中,而且在这个环境当中有他自己的身口意行等等。简单地来讲,这个功能就是有情众生他能够反观自己存在的这样子的一个现象。简单地来讲,比如说我这一个有情,我现在是人,然后这一个人他是生在这一个环境里面,这一个环境现在是在台湾,然后今天是礼拜几;我是在哪个地方,比如说在台北或是在高雄等等。更高层次的证自证分呢,是能够体认到自己身在这一个环境当中,人生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生命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样子的生长、长大?怎么样子的死亡?死亡了以后又要去到哪里?生命在一世的生死当中,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样子的一个更高层次,属于高等动物才会有的证自证分,是智慧程度比较高的有情他们才会有的,一般低等动物牠们是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证自证分的。
我们举个例子,在有情世界里面比较低等的动物,比如说细菌、病毒等等;这些低等的动物——这些细菌、病毒等等,牠们生存下来了;出生了以后,牠不会想说:我出生到这一个世界里面来,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以及我的生命大概能够有多久的时间?我死了以后要去哪里?这些低等的动物,牠们出生了以后,牠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想办法活下去;所以这些低等的动物,牠会想办法吸取足够的营养,以及逃避一些危险的环境,设法让自己存活下去。牠从来不会想到说:“我这个生命会有多长?然后我这一世出生了以后,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牠们完全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认知。也就是说,这一些低等的动物对牠们来讲,牠们是没有证自证分的。
对于高等的动物,比如说人或是天界的天人这些高等的动物,他们就会现观自己的环境,以及现观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的作用,怎么样子在这个环境当中很顺利、很安隐地继续存活下去;也现观到自己即使再怎么样子的安隐地存活下去,但是生命终究会死,所以在一世的生死当中的时候,他就会反观自己:我这一世的出生到死亡这整个一世的过程里面,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目的是为了什么?以及死亡了以后我又会到哪里去?更甚至往前推的话,我出生之前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子形成的?这个世界里面存活的这些生命,他们是怎么来的?当这一个有情,他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以及对于自己有了这些很大的疑问的时候,就是代表说这个有情,他的智慧已经往上渐渐地提升了。当高等的动物,比如说人或是天人等等,他开始要探讨这一些生命跟宇宙真相的时候,他们就会有那个因缘来找到宇宙跟生命真正的真相;那个真相,其实在 释迦牟尼佛所告诉我们的佛法里面,都已经讲得非常非常的清楚了。
所以任何的有情众生,他在这六道轮回的过程里面,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比较低等的有情众生,他完全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想法,然后一世一世的在三恶道里面轮回。当这个有情众生,他的福德渐渐地累积够了以后,他渐渐地就会往比较高等的动物这里来提升;一旦提升到人这样子的一个较为高等、有智慧的动物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起了比较深细的现观。当他起了比较深细的现观,然后也渐渐地了知了这个环境里面所有一切的运作,都是因果法则所产生的;当他能够确认这个世界所有运作的原则都是因果法则,他就能够更正确地来现观所有这些因果的运作。一旦他深入现观这些因果的运作了以后,他就会发现:原来有情众生,他所有的六道轮回都是有一个固定的规则,不是完全是机率的关系;所以才生为人,或是生为细菌、病毒,或是生为天界的天人,它不是偶然的,完全是过去世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来决定的。
一旦这一个有情众生,他有了这样子的一个深入地现观跟了悟之后,他就会从这个因果法则—从现象界的因果法则里面—深入地探讨;当他作了这样子一个更深入地探讨了以后,他就会渐渐地接触到实相界的因果法则——这个实相界的因果法则,就是有情众生他本有的阿赖耶识如来藏,祂能够出生宇宙跟出生生命。一旦他能够这样子深入地探讨,而且发现了这一个实相界的真相了以后,他就会进入佛门作更进一步的了知跟修行,乃至一路的这样子修行继续进行的话,最后这一个有情众生,他就会达到究竟成佛的境界。
以上我们讲的就是唯识的四分。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明到这里。谢谢各位的观看!
敬祝各位菩萨: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58集 有情众生的八个识 正仁老师
上一篇:第056集 开悟法身(四) 正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