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胜鬘经讲记》来加以说明。今天所要讲的子题是“无明住地的上烦恼”。
正如胜鬘夫人在《胜鬘经》卷1的开示: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说明如下:
世尊!如果菩萨不断除无明住地,或者少分、多分断除,而没有究竟断除,就没有办法得到一味、等味,也就是无法得到明解脱味。为什么?如果菩萨不断除无明住地,或者少分、多分断除而不究竟的人,对于超过恒河沙数等所应断的法,当然是没有办法断除,或者仅断除少分、多分,而没有究竟断除;也因为超过恒河沙数等所应断的法没有断除,或者只是没有究竟断除的缘故,超过恒河沙数等所应证的法未证,所应得的法不得。由于这些无明住地积聚的缘故,便出生了一切大乘修道位所应断的烦恼及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包括了: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像这些超过恒河沙数等的上烦恼,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断除,所以这一切的上烦恼,都是依于无明住地而建立的。
从胜鬘夫人的开示,可以得到下面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无明住地?第二个重点,无明住地的上烦恼没有断除、或者仅断除一部分而没有究竟断除的人,是无法获得明解脱味;第三个重点,上烦恼包括了心上烦恼等烦恼;第四个重点,过恒河沙数等的上烦恼,菩萨仅能少分、多分断除,只有佛才能究竟断除。所以,上烦恼都是依于无明住地而建立的。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什么是无明住地?所谓的无明住地,就是无始无明。它无始劫以来就与众生在一起,可是众生不知道、也不相应,除了菩萨开始参究什么是法界实相时,这时才开始与无始无明接触,一直到菩萨一念慧相应而亲证法界实相,才打破无始无明,才能成为 佛在《心经》所开示的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这时明心的菩萨,仅打破极少分的无始无明而已,还有极大部分的无始无明尚未打破;所以菩萨明心见性以后,还要经历将近三大无量数劫,藉着修行将无明住地一一加以断除,最后才能成就佛道。这表示无始无明的烦恼很多,超过恒河沙数那么多;以此缘故,“无始无明,又名为过恒沙等上烦恼、尘沙惑,又无始无明,名为理障、所知障;也就是迷于法界实相的真实理所产生的障碍,也是对于成佛所应断的烦恼及所应证的法不知、不证、不断,因而障碍菩萨成就佛道。”
譬如不知道如来藏一心共有八个识,那就是眼等六识、意根及第八识。其中前六识就在现前境界中作种种的分别,意根则处处作主,以及第八识不于六尘作种种分别。因此有人形容八个识的关系如下:“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又譬如不知道自己的五阴世间,都是自己的真心如来藏藉着无明、业种等缘,而从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又譬如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山河大地的器世间,都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来的,让有情在器世间里生活。又譬如不知道识阴六识及处处作主的意根,都是从自己的如来藏藉缘而出生。又譬如不知道自己所领受的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如来藏藉缘而出生,以此让众生接触、领受及分别诸法,所以才会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又譬如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也不知道自己所接触、所领受的种种六尘境,不过是如来藏的自心现量——也就是如来藏藉缘而出生了相分与见分,见分就在相分当中作种种的分别。众生不知,误以为真实有外境为自己所接触、所领纳、所受用,因而妄造种种的善恶业,导致自己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又譬如众生不知道自己都是活在如来藏里,从来没有自外于如来藏;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如来藏里出生、是在如来藏里死亡,更不知道生与死只是一种现象而已。所以胜鬘夫人才会在《胜鬘经》卷1开示:“生死者,依如来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诸如等等,凡是于法界实相的真实理有所不知、不证、不断,就会障碍菩萨成佛,所以无始无明又名为理障、所知障。又无始无明相对于二乘人的流转生死的一念无明的下烦恼而言,名为上烦恼。因为二乘人的一念无明仅有见惑、思惑而已,而见、思二惑与流转三界生死有关,只会障碍众生解脱三界生死而已。然而三乘人证得初果的须陀洹时,可以将一念无明打破,于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时,可以将一念无明断除;但只是断除一念无明的现行而已,也就是“能取相”与“所取相”不复现行,所以二乘人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现身意。菩萨虽然也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样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为了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为了成就佛道,不像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反而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五蕴身而转入初地继续修行,一直到七地满心时有了念念入灭尽定的功夫,可以将能取相与所取相的习气不复现行,因而转入八地继续修行。
虽然菩萨能够将一念无明的现行及习气断除,但是他的无始无明仅是多分断除而已,并未究竟断除;所以菩萨继续修行,一直到成佛为止,才把无始无明究竟断除。由此可知,一念无明会障碍众生解脱生死,无始无明不会障碍众生解脱生死,但会障碍菩萨成就佛道;二者、无始无明所含摄的范围非常广,它包括了一念无明在内,所以无始无明对于一念无明而言,无始无明称之为上烦恼,一念无明称之为下烦恼。
接下来谈第二个重点。无明住地的上烦恼没有断除,或者仅断除一部分而没有究竟断除的人,是无法获得明解脱味。既然无始无明又名为理障、所知障,也就是迷于法界实相的真实理,于法界实相所知不足而障碍菩萨成佛,所以菩萨应该将这些迷惑加以断除,未来才能够成就佛道。如果菩萨没有将无始无明究竟断除,表示他对无始无明还有迷惑,还有不清楚及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这位菩萨对无始无明还没有究竟明了及通达。既然菩萨无法究竟断除无始无明,当然不会有明解脱味的功德,当然无法成佛;也就是说,菩萨必须究竟断除无始无明,才会有明解脱味的佛地境界可得。虽然二乘人能够解脱三界生死,但所应证的解脱德仍未究竟,还有一念无明的习气及无始无明还没有断除,当然不会有明解脱味可得;所以菩萨要成就佛道,必须继续断除一念无明所摄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的所知障。如果有人连二障都没有断除,而自称他已经成佛了,那一定是大妄语人。
由此可知,一念无明会障碍众生解脱生死,所以二乘人只要将见、思二惑加以断除,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当中消失不见了,再也没有所谓的四果人出现于世。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还有烦恼障的习气及无始无明要断除,因此菩萨明心了以后,只不过是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惑而已,还有我执、我所执,与极大部分的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断除;就算菩萨将见、思二惑断除,只不过是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现行而已,也仅仅是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还有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以及极大部分的无始无明的随眠要断除。也就是说,菩萨还要经历两个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究竟成就解脱德的功德。所以说无始无明函盖了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会障碍众生解脱生死,但是无始无明会障碍菩萨成就佛道;没有获得明解脱味的人,当然不可能成佛,所以菩萨尚未成佛,表示他的明解脱味仍然未究竟证得。
譬如众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祂有阿赖耶性——也就是祂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因为有情无始劫以来有无明的缘故,妄造种种的善恶业,都是由阿赖耶识执藏着,于未来世因缘成熟时,就要受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二乘人了知自他有情的五阴身,没有任何一法是真实的,因此断除三缚结、薄贪瞋痴,断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分别成为初果乃至四果。由于四果的阿罗汉已断尽阿赖耶性,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于涅槃;菩萨虽然也可以如二乘的四果人一样,灭尽自己的阿赖耶性而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生起了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的道种智用心,继续在断除习气种子随眠用心,一直到七地快满心时,不得不将习气种子随眠断除,不得不将阿赖耶性究竟断除,才能成为七地满心的菩萨;此时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完全断除的缘故,已经没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所以七地满心的菩萨,转入八地继续修行,继续断除无始无明,一直到成佛为止,才将无始无明究竟断除。所以菩萨尚未断除无始无明,或者仅断除少分、多分的无始无明,而没有究竟断除,当然没有明解脱味可得,当然不可能成佛;唯有菩萨究竟断除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才能成就佛道。如果有人连一念无明的见惑都没有断除,连二乘人所应证的初果也未证得,而自称已经成佛了,或者以活佛、宇宙大觉者等自居,那都是大妄语人,未来的果报真的很难以善了。
接下来谈第三个重点,上烦恼包括了心上烦恼等烦恼。这些上烦恼很多,无法一一说明,仅就两个上烦恼:心上烦恼、得上烦恼来加以说明。譬如心上烦恼,就是菩萨对于真心第八识所知、所证不足的上烦恼。一般众生根本不知道有真心第八识,而且一心共有八个识,那就是识阴六识、意根及第八识,当然无法与心上烦恼相应。又由于一般众生不知、不证第八识,常将第八识所变现的内六尘当作是真实有,常将意识当作是常住法等等,所以轮堕三界生死而无法出离;待一般众生培植了善根、福德、因缘,得以接触佛法,那也是刚刚转入十信位,开始熏习佛法而已;这要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的修行,对佛的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力,才能圆满十信位的功德而转入初住位开始行布施度,还是没有与心上烦恼相应。
菩萨如是经历第二度的持戒度,乃至于经历第六度的般若度快要圆满时,真善知识为他建立阿赖耶识是万法根源等等的正知见:唯有阿赖耶识是空性心、是常住法,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阿赖耶识藉缘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相、本是生灭法。因而转入加行位进行四加行的观行,也就是对空相进行暖、顶、忍、世第一法的观行,去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虚妄,最后双证能取空与所取空,因而成就声闻初果的功德,还是没有与心上烦恼相应。待菩萨于真善知识座下熏习参禅正知见,以及他的定力、福德与智慧资粮圆满以后去参禅,去寻找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识,这时才开始与心上烦恼相应。虽然菩萨参禅时与心上烦恼相应,但是菩萨还没有破参,还没有打破心上烦恼,所以不名为菩萨,一直到菩萨找到真心第八识,并经过真善知识的勘验而确定找到了,这时才打破心上烦恼,才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虽然菩萨将心上烦恼打破,有了根本无分别智,但是菩萨仅知道第八识所含摄种种内涵的一小部分而已,还有很多、很多的上烦恼尚未明了及通达,所以菩萨悟了以后,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来进修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
所以说菩萨悟了以后,并不是如禅宗祖师所说的大事已毕,还有很多、很多的心上烦恼尚未打破,犹待菩萨继续进修,于成佛时才将心上烦恼究竟打破、究竟了知。又譬如得上烦恼,就是菩萨所应证的法仍未证得的上烦恼。当菩萨证悟明心以后,他仅得根本无分别智而已,还有后得无分别智的三品心的现观智慧尚未证得;就算菩萨有了三品心的现观智慧,还是没有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量,菩萨还需要进行大乘四圣谛的观行,将一念无明的下烦恼断除而不复现行,因而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量。
虽然菩萨可以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量,仍然不是初地菩萨,所以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并生起了一分思惑而转入地上阶位;菩萨于地上阶位,还有很多、很多的法尚未证得,譬如初地满心的镜像观、二地满心的光影观、三地满心的谷响观,乃至七地满心的犍闼婆城现观,犹待菩萨一一去亲证。就算菩萨圆满了七地所应证的法,可是八地、九地、十地的法尚未证得,所以菩萨一一去亲证、去圆满所应证的法;待菩萨圆满了十地的功德,还要转入等觉位、妙觉位及最后成佛,这时所应证的法已经究竟证得,再也没有任何的得上烦恼了。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第四个重点则留待下一集继续说明。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