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因为这些法义与“断我见”证解脱果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对于这些法义有正确的了解,那对于我们在佛道修学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从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的副标题——唯识学探源,亦表示在《阿含经》中 佛世尊早就有开示过唯识的法义,而我们这几次节目中所要探讨的内容,也都是必须基于有本识如来藏心的基础下才能成立,而事实上本识是一切佛法的核心。
所谓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而法尘是依附在五尘上而存在的,不能够离开五尘而有单独的法尘,除非是证得二禅以上的等至定境,才有单纯之定境法尘存在。我们都知道五尘分别对应至五识,为五识所了别,而事实上包括法尘及五尘上的细相都是需要靠意识来了别的,因此意识所缘的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大。譬如说,对于由色受想行识聚集而成的五阴假我,意识会把这五个法合起来当成一个有情,虽然这五阴刹那生灭,可是意识心仍然会把有情的五阴当成是连续性的法,而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五阴我存在;同时意识也可以缘在五阴变化上面所显示出来的“生、老等心不相应行法”,因此意识所缘之范围可以说是非常广大。相对于意识来说,五识的所缘就单纯很多,因为五识的所缘就仅限定在现量上面,而意识心的所缘则函盖现量、比量与非量。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意识心有时候祂的所缘是会有虚妄性的,包括受种种意识相应的错误知见以及意根之遍计所执性的影响,造成意识之种种虚妄分别。因此,我们是有必要对于“六尘及六入”来作一些探讨,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所缘的六尘之真实相貌。
而因为虚妄分别的关系,误以为自己所取的境界是真实的,因此就衍生出种种虚妄的执著。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著,可以简单用五欲六尘来作代表,而事实上,如同上面所说,因为意识心所缘的范围非常广大,连带的众生对于五欲六尘之贪著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尤其是法尘,因此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在众生贪爱的范围之内。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4中的开示:
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寻思、所染著事,有四种爱乐。谓未来所爱乐事,即所追求;过去所爱乐事,即所寻思;现在所爱乐事,即所染著,此复二种:一、所爱乐事,二、从彼所生所爱乐受。
大意是说,众生所贪爱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五尘境,对于这五尘境界及其上面的法尘境界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及贪爱执取;除了对于现前境界的贪爱之外,也贪爱未来的境界,因此会有种种的追求,也就是在所乐著的境界上面产生“欲心所”;因为希望获得而勤于追求,那难免在追求的过程中引生种种烦恼或造作恶业伤害众生,这也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甚至把整个生命力都投入来追求。而对于过去所曾经历喜乐的境界,就会时常去追忆回想并且沉醉于其中,虽然只是在内心中想象玩味,但是也能产生熏习作用增长染污;而对于现在所爱乐染著的境界,除了对于该境界本身的喜乐,也包含对于领受该境界之乐受的贪爱,譬如经由追求而实际获得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喜欢常常拿出来把玩享受观赏的乐趣等等;而这里面追求未来的五欲境界与寻思过去所爱乐事,范围可以很广泛而海阔天空,即使是现在所爱乐事,在现代五光十色的环境也可以是非常广阔的,譬如透过网络与智慧手机等可与世界各地众生互通资讯乃至种种攀缘等,也让许多众生迷失在里面而无法自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意识的所缘境包括六尘,函盖现量、比量与非量,也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法,因此真的是非常广大,这也是意识特殊的体性。因此在八个识之中,也只有意识心才能跟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祂能够分别诸法种种差别而起种种业,受种种的果报。所以众生所缘的六尘境界虽然只是概略分成六类,但含摄的内涵其实是没办法数尽的,而这也是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性以及种种的欲乐,因此相应的法也很难说尽。这样的情况也是菩萨所应当去了解的,知道众生的种种心性与欲乐之后,菩萨才能以方便善巧来利乐众生。
所以,如果不知道五欲的本质,在五欲上面尽情放逸,除了浪费时间、增长染污之外,往往因为追求五欲的关系,而造业伤害众生。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中的开示:【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因此从上面所引经教中的开示可以知道,众生所贪爱的五欲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界,同时根深柢固,并且“如逆风执火”,非常危险;甚至在经教中有时候用“六尘恶贼”来形容六尘能够劫夺众生的善财,而且是三世的善财,因为众生每天、并且生生世世都会接触六尘境界而被染著,因此六尘恶贼比真正的盗贼更可怕,因为真正的盗贼不见得每天、每世都碰得到。因此,如果不能够对于我们识阴六识所领受、贪爱的境界之本质有如实的理解,知道贪著五欲境界是“虚妄颠倒”的,那要远离这种执著性就很困难;这方面如果透过对于六尘法义的正确理解,就有很大而且直接的效果。在《大悲经》卷4中,释迦世尊在付嘱法宝时,亦特别提醒不放逸的重要性:【今日是我最后教诫,付嘱于汝我此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习无上法宝库藏。汝等亦应学于三事。何等为三?一者、欲,二者、精进,三、不放逸。】可见不放逸在修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以防修为性”,能令修学者远离染污法及不令功德漏失。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著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著。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生灭无常之法,那他会想说没关系,虽然是生灭法,短暂性的五欲乐受也是不错的,因为毕竟还是有领纳乐受;可是你如果让他也知道所领受的五欲境界是虚妄的,那他就会有点觉得受用五欲虽然有些乐受,可是不真实、有点虚幻没意思,并且多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他会考虑是否要把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譬如当他知道六识领受的只是内六尘之后,对于乐受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再进一步如果他也知道执著五欲是会引生众苦的,是可能有严重过失与后果的,那他就会认真思惟这中间之利害得失,因此便能逐渐远离染污法而修学善净法。因此经过这几种角度的观察之后,就可以令其“远离五欲染著之决定心”更加有力。
知道了五欲六尘对众生的影响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来介绍有关“六尘与六入”的相关法义。大家都知道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法尘是依附在前五尘上面所显示出来的,这也是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道理;而上述六尘进入识阴六识心中这个现象就称为“六入”。虽然一般众生能够知道六尘是哪六个,但是通常会误认为自己的识阴祂是直接摄取外面的六尘境界,而且觉得非常有真实感,所以很少有人会去怀疑这些事情。因此如果不是有佛菩萨的开示,大家都很难去发现这六尘事实上是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而自己的识阴是不曾缘取外六尘,而是只有缘取内六尘的;而因为有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别,相对的就有外六入与内六入的差别。
因此除了对于五欲六尘的法义需要如实理解之外,连带的我们也要知道“六入”之法义。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说:
因为有六入,而又迷于六入的缘故,全都误认为外法而且执为实有,就导致无明凡夫众生流转生死,也导致佛弟子四众不能证得初果解脱,更间接的导致大乘行者落入五阴中而无法证得如来藏,所以无法破参明心。(《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272-273。)
因此众生因为不如实知“六入”的真实道理,不知有外六入与内六入,因此误认六识直接缘取外面的六尘境界,而将外法执为实有,因此导致执取与染著五欲六尘境界,并且因此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同时因为六识心需要依靠根尘触才能现起,既然内六尘是自心所现之生灭虚妄法,当然缘六尘才能存在之六识心亦是生灭虚妄的,因此识阴非真实不坏之我。所以正确理解“六尘与六入”的法义,无论对于修学解脱道或大乘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了解六尘与六入法义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再来看外六尘与内六尘的差异。外六尘或者外相分六尘就是说:【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乃至身根所触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265。),这是外五尘;而在外五尘上显现之有变动或无变动的法尘,就称为外法尘,因此合外五尘与外法尘就是外六尘,通常这也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六尘。然而上述之外六尘却不是我们的识阴所曾缘取的,识阴六识心直接缘取的,必须是靠自心如来藏变现的五尘内相分境以及在内五尘上所显现之内法尘,两者合起来就是内六尘;所以六尘是有分“外六尘”与“内六尘”两种,识阴六识直接缘取的是“内六尘”。这里要留意的是:内六尘是自心藏识所现,也是众生的识阴所缘取的,因此十八界中的六尘是自己的内六尘而非外六尘,所以阿罗汉才有办法灭尽十八界。
那“外六入”与“内六入”有何差别呢?“外六入”指的是由五扶尘根与意根缘于“外六尘”的现象,而“内六入”则是指如来藏变现之“六尘内相分”,此六尘内相分被六识心所缘的阶段,因此两者是有明显的差异。了解有“外六入”与“内六入”之后,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识阴六识所取的是自心所现的六尘内相分,而非外六尘相分。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引生出一个很重要的知见,也就是说,既然能取之识阴六识所取的是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那我们就可以信受各个有情识阴所取、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是不同的,所以才会说有“人类看见的是清水,饿鬼道众生所见的是脓血”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也就是经教中所开示的:“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现内六尘有差异存在。又譬如天眼能够看见远物及被障蔽之物,非一般肉眼可见;而同样是天眼,亦因修证之不同而所见层次有差异,乃至如来之天眼可以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著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微粒子却是不断地有震动或移动的现象,因此你可以说你所见之物体一定是固定不动的吗?那只是你在当时之因缘下,自心所现之内相分而已。
所以从这里大家应当可以接受识阴所取之内六尘真的是虚妄性的,我们不可以执著自己所见所知的境界一定就是那样,而必须了解内六尘是因缘所生、自心所现之法;因此这也对应至前面所引《华严经》中之“五欲无常,虚妄颠倒”的开示,因为内六尘所引生之五欲是因缘所生,故是无常;而随众生业报与六根差异所现之六尘内相分亦不同,造成个人领纳之六尘有差异,识阴亦非直接缘取外六尘,因此说是虚妄,如果执以为实则生颠倒。有不少人初闻“内相分”的法义,因为闻所未闻而往往不信,然而由经教中“内六入”与“外六入”的开示,就表示有六尘内相分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无始劫来的虚妄分别之熏习的力量,使得众生将自心所现的内六尘误以为是真实的外境被自己所缘取,因此对于“内相分”的道理就不容易信受了。
今天透过“六尘与六入”相关法义的探讨,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自己识阴六识所摄取的“六尘内相分”都是自心所现,并非直接摄取“外六尘境界”,而意识所取的六尘境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修学路上必须对于这“六尘与六入”的法义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不会被种种的境界所迷惑。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