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第035集 阿含与唯识 正莉老师
2019-06-14 17:04:13  类别:阿含正义一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我们要来谈谈“阿含与唯识”,阿含与唯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唯识?“唯识”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一切诸法唯识所生、所显,这个识就是指“八识心王”。世亲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一切最胜故。”意思是说,八识心王是三界一切诸法的根本,是三界以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由于八识心王真妄和合,共同运作于三界之中,才能成就有情世间。什么是八识心王呢?《大乘百法明门论》说:【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这就是八识心王,其中第七末那识,就是四阿含诸经中说的“意根、意处、意”;第八阿赖耶识,在四阿含诸经中,隐语密意说为“识、本际、如、实际、真实、我”等等,乃至在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中,明说为“如来藏”。由此可见,佛在初转法轮阿含期,就已经是以八识论为基石来演述二乘菩提。
《入楞伽经》卷7 佛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又叫作如来藏,能够出生七转识,而且与七转识同时存在;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七转识心体的所依,以及出生的根源。在《阿含经》中则说为能出生名色一切诸法的“诸法本母”,譬如阿含部《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1,佛说:【白衣当知,法尔如是;是法本来最上最大,最极高胜。如是正见诸法本母,是即增上,毕竟归趣。】意思是说,白衣你应当知道,诸法本来就是这样,这个法本来就存在,不曾出生过,是最上最大,也是最极高胜的,能这样正确地看见诸法的根本、诸法之母,就是增上修学,从此般若实相智慧渐次出生,开始有增上智慧,并且以这个本来就在的诸法本母—入胎识如来藏—作为归依,乃至成佛时都还是以祂为归依,这就是最究竟的归趣。
事实上,四阿含诸经中隐藏著许多大乘法义的总相,只是隐晦不明,但是却也无法舍弃,因为假使舍弃大乘法义,失去大乘法义的支撑,那么二乘法就会落入断灭空。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3说:【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央掘魔罗经》卷4又说:“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经文中明白指示:什么是第一义?就是大乘法所说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毕竟永恒安住。阿含部《大般涅槃经》卷3这样记载著:
尔时,如来即答之曰:“……须跋陀罗!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学道;三十有六,于菩提树下,思八圣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即往波罗捺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其得道迹,尔时始有沙门之称出于世间,福利众生。须跋陀罗!当知我法能得解脱,如来实是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释迦佛29岁时出家学道,36岁时,在菩提树下思惟八圣道、究竟根源底蕴,成为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一切种智;之后随即前往波罗捺国的鹿野苑中仙人的住处,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圣谛法轮,最后他们也获得了解脱道的实证;从那时候开始才有沙门这个名称出现在世间,福利众生。接著经文又说,释迦佛所说的法,能够让众生获得解脱,如来确实是一切种智的亲证者。由此可见,一切种智并不是大乘经中才有,在阿含部的经典中就已经说到一切种智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
什么是一切种智呢?就是具足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因此而发起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必须修证圆满一切种智才能成佛。但是四阿含诸经中,只提到一切种智的名相,不曾说到一切种智的内涵,也不曾说到一切种智应当如何修证,乃至一切种智所依的如来藏心体祂的内涵是什么?应当如何亲证?在四阿含诸经中都不曾提到过,一直要到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中,才有详细解说如来藏心体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以及中道性。《般若经》中说有一个菩萨心、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无住心、不念心等等,这些都是如来藏的异名。也就是说,《般若经》中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金刚心如来藏妙法,祂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可是在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中,仍然还未说到一切种智的内涵以及实修方法,一直要到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经中,才会说到一切种智的内涵以及实修方法。这可以说明一件事实,佛来人间三转法轮,初转法轮阿含解脱、第二转法轮般若中观、第三转法轮方广唯识种智,都是同一根源、都是以如来藏为核心而贯串起来。
又譬如“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依如来藏才能印定,假使外于如来藏,三法印就会失去检查所证解脱境界真假的功能;因为解脱道的最后实证就是无余涅槃境界,是依灭尽五蕴十八界以后,只剩下如来藏独自存在的境界而施设,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无余涅槃可入,而成为断灭空。显然阿含解脱道的实证,要依如来藏才能成立,才不会落入外道常见与断见之中。
小乘阿含解脱道有三法印来印定,大乘般若与唯识也有第一义实相印来印定,都是本于同一根源如来藏。《妙法莲华经》卷1,佛说: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意思是说,佛来人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以及入佛知见”。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要 把佛的“所知与所见”打开来给众生看,但是打开之后,众生却看不见,佛就拿出来开示,目的就是要让众生能够悟入 佛的所知与所见,悟入之后,众生才能够进入 佛的所知与所见,这就是 佛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了让众生证得生命的本源如来藏,能够了生脱死,乃至将来能够成佛。
可是佛的这个所知与所见,不是一般众生在一生中就能够实证,所以 佛施设了五时三教——所谓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方广时、法华时,就这样为众生渐次说法,目的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的所知与所见。
五时三教,“三教”讲的就是阿含解脱、般若中观以及方广唯识,“五时”就是在这三个时期的前面,加上一个华严时,后面再加上法华时,这样总共就有五个时期的法义,再把这五时约略分成三教:
第一,华严时,佛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时,本来认为佛道不是众生所能理解的,很难宣说,所以就想入涅槃,这时候大梵天王以及释提桓因等天主们,就赶紧下来人间请 佛常转法轮,于是 佛在二十一天的时间里,从人间讲到天上,把佛法全貌概略地讲完,这个时期又叫作顿教,因为在短短的一小段时间里,就把佛法的所有内涵概要地解说完毕,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阿含时,这是第二时第一教,当华严全部的法讲完之后,佛就行脚去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人,为他们宣说二乘菩提—就是转四圣谛、八正道法轮—度他们五个人成为阿罗汉之后,以这五个人建立为声闻僧团。阿含期专讲三藏教四阿含诸经,于四阿含诸经中,隐语密意说大乘。也就是说,佛早已经在四大部《阿笈摩》中,密意说过实有第七识与第八识,这在今天的南传、北传阿含诸经中,仍然可以找到明确的证据。譬如 佛在《大众部阿笈摩》中,密意说为“根本识”,在《上座部》中,密意说为“有分识”,在《化地部》中,密意说为“穷生死蕴”,在《一切有部增壹阿含》中,密意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但是在阿含期所偏显的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那是为了诱引畏惧生死苦的小根人入于佛法,叫作权教、又叫作方便教,是方便权巧施设的法门,只能出离三界,不能使人成佛,所以是权教。
第三,般若时,这是第三时第二教,佛在初转法轮阿含声闻教宣说完毕之后,接著宣讲大小品般若诸经,显说四阿含期所隐说的涅槃本际,就是空性心真如、也就是如来藏;600卷的《大般若经》不是性空唯名,而是要实修实证,要真实去触证如来藏,触证之后般若智慧从此开展,才算真正进入大乘佛法中开始学佛。也就是说,般若期主要是讲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一切诸法缘起性空背后的法界实相,成佛所依凭的真实法,所以叫作实教。也就是说,般若诸经是七住位到十回向位贤位菩萨所修证的总相智以及别相智。
接著,第四,方广时,这是第四时第三教唯识教。在般若时,菩萨只得般若总相智以及别相智;还有更深细奥妙的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无生法忍,仍然未知未证,于是 佛再次宣说方广唯识诸经,譬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藏经》等等,解说八识心王种子的智慧,这个时期称为第三转法轮唯识教,当然也是实教。方广诸经就是诸地菩萨所修证的道种智,但是方广诸经的确是甚深难懂,尤其是末法众生根器较劣,对于佛的正法难修难证,于是就有诸大菩萨示现,根据佛的圣教著书立论,详解三乘菩提,譬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广利众生,让有缘众生可以藉这些论著而契入经教。
接著,第五,法华及涅槃时,世尊入灭前宣讲《无量义经》,教导菩萨们贯通一切佛法,也宣讲《大般涅槃经》,宣讲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乃至佛地的见性成佛;也就是说,在这第五时所讲的《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就是把整个成佛之道的法义收摄圆满起来,成为唯一佛乘的圆满法教,叫作圆教。
佛说法的次第分为五时三教,就是为了引导众生由浅入深,渐次理解全盘的佛法,这样的施设与教导,所以叫作渐教。
由于众生各有杂业因缘不同,所以因缘各不相同,根性也各不相同,诸佛出现于人间时,不能直接宣说大乘了义正法,先要施设方便,先从人天乘说起,然后再从阿含解脱道的声闻菩提开始演说,等到众生可以真实取证解脱果时,再为众生宣讲缘觉乘十二因缘法,然后再为众生说明大乘佛菩提的法要。唯识学就是大乘佛法中的增上慧学,就是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唯识妙义,是佛法的正统、是三乘菩提的根本。
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都是依唯识学一切种智,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就是道种智,也就是还未修到究竟佛地时一切种子的智慧。唯识学总共有两门,就是真实唯识门以及虚妄唯识门,这两门具足修证圆满以后,才能成就究竟佛道。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跟大家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36集 五阴的概略内涵(一) 正娴老师
上一篇:第034集 十八界之六识界(下) 正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