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很高兴又再次来相见,共叙法缘。也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延续上一集“涅槃实际是无间等法”。
但是为什么无余涅槃是无间等的法呢?阿罗汉们都只是听闻 佛陀宣说过这个道理,但是还未实证,都只能灭除蕴处界所摄的一切法,以及这些法积聚所成的自我;而灭尽自我以后的本际入胎识究竟是什么呢?他们未入无余涅槃前是不知道的,入涅槃以后也是不知道----因为五蕴存在的时候,不能够亲自来证得而现前观察,灭除五蕴后更是不能了知。
但是大乘菩萨们,从三贤位的七住位起,就能够现观无余涅槃的实际。当他们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入胎识的这种寂静自性、不生不灭的这种自性的时候,只要设想一下:蕴处界的一切自我灭尽时,只剩下入胎识独自存在的状态,就能够了知无余涅槃中没有境界的境界!当然不必再度由 佛陀,为他们来证明无余涅槃中是无间等法而不是断灭法,因为他们都是已经能够现观而实证了!所以,二乘圣人是由听闻 佛陀宣讲四阿含诸经的时候,了知了无余涅槃境界是无间等法;但是菩萨们却是由 佛陀的教导而亲证入胎识如来藏以后,能自行现观无余涅槃的境界不是断灭境界,不是“灭相”的空无断灭境界----这是由实际理地的证得而来了知入胎识独存的无余涅槃境界。
但是菩萨们证悟以后,已经现观入胎识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而常住于涅槃中的,既然涅槃是依入胎识的独住境界而施设的,而入胎识又是从来不曾有生,而且永远都无法灭除的法,那么祂独住的时候的这种无余涅槃境界,当然就是无间断的无间等法。所以,涅槃的实证,绝对不是妄想施设的。譬如用蕴处界的灭相不灭的空无状态,认为这个状态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以此来代替真实涅槃,并且否认有入胎识存在。但是我们来实际的观察,灭相是相对于蕴处界的存在未灭来施设的,灭相是相对的,是以相对于蕴处界法未灭时,而说未来灭尽后的断灭空无的这种状态;这是个相对待施设的灭相,在阿罗汉灭尽蕴处界以后,当然就跟着他的蕴处界而灭失不在了,所以这都是妄想施设建立的虚妄戏论!
在《杂阿含经》卷1当中,尊者罗睺罗请佛开示,请你们来看一下屏幕上的字卡。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佛陀在这一段经文当中说涅槃是无间等法时,也同时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远近、内外、美丑、粗细的色阴,都是无常、苦、空,而不是真我(也就是非我),但却是‘不异我’而与真我‘不相在’的。”乃至说: “三世、远近、内外、美丑,粗细的受、想、行、识四阴,也都是无常、苦、空,而不是真我,但却是‘不异我’而与真我‘不相在’。”这不但说明一切的粗意识、细意识、还有极细意识都是虚妄无我的,也已经显示有一个真我是与意识同时存在的!这个真我入胎识之所以被 佛说为“我”,是因为相对于蕴处界虚妄我的无常性、可坏灭性而说的,所以说此本识为真我,为我,才会开示说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意思是在说明:意识不是真我,但不异于真我,却与真我同时同处的存在,也不是混合为一个法。
当您现前观察五阴的一切虚妄,而且无所遗漏地现观五阴的全部内容时,您将会发现:不论是粗意识、细意识、极细意识,都是缘生法,都是有生之法,也都会间断;不必等到死后才断灭,而是夜夜眠熟时,或受到药物控制麻醉了,或是受外力重击而昏厥,在这一些状况下,就可以发觉意识觉知心都会暂时断灭,所以当然不是无间等法。如果把意识心独住的境界,拿来作为涅槃的实证(事实上意识是不可能独自存在的,必须有意根与法尘同时存在,意识才能现前运作),那么他所证的涅槃当然是外道误会后所说的涅槃!因为那不是无间等法,而是有间等法。他其实仍然把五阴中的识阴—特别是把意识—继续错认为独立于识阴之外的常住法,其实仍然是落在识阴当中,仍然是未断我见的人;因为意识心是有间等法,而不是无间等法,无间等法的入胎识则是与意识同时同处而不相在的,也就是说,两个识不会混合变成为一个。
想亲证解脱果而不再轮回三界的人,必须详细地来观察五阴的全部内容,不可以把某一部分的识阴变相排除在识阴之外,而当作是涅槃中的本际;否则就会成为有间等法而不是亲证无间等法!这个有间等与无间等的道理,您一定得要知道;对于五阴的全部内容也一定要知道,不可以有所遗漏,才不会误将五阴中的某一个部分错认为五阴外的常住不生灭法,才能真的断除我见而转进二、三、四果的修证阶段。当您没有遗漏五阴的全部内容,而详细地现观识阴的虚妄—特别是现观在种种不同境界中的意识心,祂的虚妄变化相貌—确实能了知识阴的种种变相境界时,您就一定可以亲断我见及三缚结。当您继续进修而断尽我执与我所执时,了知将来灭尽蕴处界一切法以后,仍有入胎识本际常住不灭,那么您就可以在死亡时间到来时安心地入灭,您一定可以确认自己死的时候能进入无余涅槃当中。这就是阿罗汉能证涅槃时,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能自己为自己作证明,是不需要由别人来为他证明解说的。
在佛陀出世以前,世间所有的修行人虽然自称已经证得涅槃,已得阿罗汉果,但其实都是不离常见与断见的人,都是未断我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佛陀观众生的因缘,施设了五时三教的次第方便,从最容易入手亲证的法—解脱道—来开始教导众生,使众生都能够断除我见、常见、断见;在断除我见等恶见以后,才有可能再引导众生进入大乘法当中,来亲证五蕴的根源入胎识;依这样的次第来修证,才不会误以为入胎识如来藏等于常见我,那就妄言说已证解脱,成就大妄语业。
经文中又开示了:【……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杂阿含经》卷1)
苦的边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苦呢?推演之下,一切苦的由来都是从五阴来的;然而五阴又是以什么为因、什么缘而有的呢?佛开示说:是由入胎识为根本因,再由入胎识所持的七识心相应的无明种子为缘因,再以父母精血、地水火风四大所成的受精卵为缘因,所以才会入胎而具足五阴的出生;有出生之后,就必定会经历老、病、死,以及忧、悲、苦恼,这就是一切有情痛苦的边际。一切的痛苦推到此处以后,知道灭尽五阴以后就不会再有苦了!而五阴是由这个入胎识出生的,入胎识却是藉着父母的助缘入胎来出生五阴,才会有五阴所生的苦,所以入胎识就是一切有情痛苦的边际;而这个众生苦的边际识,祂却是一直都离六尘见闻觉知的,从来与苦不相应,所以祂既是一切苦的边际,也是无间等法,因为祂从来不生所以不灭,从来不生所以从无始劫来就不曾一刹那间断过,正是无间等法。当这个蕴处界一切我都灭尽了以后,剩下祂永远都不间断的独存时,涅槃当然是无间等法。
佛世的时候,有一位很有世间智慧的外道叫做仙尼,他来向世尊求法,为什么 佛为某一些弟子授记,说死后投胎往生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有一些却不记说投胎往生到什么地方?佛就告诉仙尼:“我有许多的弟子听闻我所说的这一些法,他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妙义,所以生起了我慢而相续不断。由于他们所理解的真我并不是无间等法的缘故,所以导致我慢不能断除;那我慢不能断除的缘故,舍弃了这一个五阴以后,就和另一个五阴相续来出生。由于这一个缘故,我就会记说:‘这一些弟子身坏命终以后,出生到哪一个地方或是到另外哪一个地方。’”
此处所说的我慢,就是解脱道所需断的最后一分思惑,是因自我的存在而觉得喜乐,是因为自我很聪明而觉得喜乐,是因为自我能够常住不断而觉得喜乐,这就是我慢,因自我的存在与我所的存在而觉得喜乐----这包含色阴自我与极微细的觉知心自我在内,也是包含细意识与极细意识的这个我所。换句话说:爱乐保有极微细意识的觉知性,就是三果人的我慢。也就是说,包含识阴的心所法的受与想以及识阴藉着心所法而运作出来的一切心行过程,不论如何的微细,只要有所喜乐或觉得自在,那都属于我慢的内容。
因为我慢未断,不能真实了解无间等法的缘故,思惑还在就会被束缚,而在三界中轮转不息;所以 世尊可以记别他未来世的出生处。相反的,如果对于佛所说的法义能够确实理解真义的人,他们在面对这种慢的时候,能够证得无间等法,证得无间等法的缘故,种种的慢就可以断除;种种的慢断除的缘故,身坏命终以后,再也不会有未来世的这一个五阴相续不断。像这样的弟子们,佛就不记说,他们舍弃这个五阴以后,会出生到哪个地方。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死的因缘可以记说。佛最后告诉仙尼:“假使一定要我为他们记说的话,应当记说他们‘断除种种欲界爱的欲求,永远离开三界有的结缚,正确的作意而完成解脱,究竟到达众苦的边际了。’”也就是说,已经解脱到达一切有情痛苦的边际,而这个众生苦的边际,就是能出生五阴的入胎识,而这就是涅槃实际,使求证涅槃的圣弟子,不会因为断除五阴十八界以后,成为断灭空无----因为入胎识不生不灭,是无间等法。
但是众生总是希望自己永远存在,因为这样的见解,就与解脱道的正确知见相违背;所以众生口中说想要求证解脱果的时候,心中却总是与解脱道的修行正见的这些法义相抵触,而无法实证涅槃。都是落在六识心中,为识阴所摄,不离常见、我见的范畴。更有堕入内我所,也就是六识的自性之中,认为眼识的能见之性,耳识的能闻之性,乃至意识的能知能觉之性,就是常住不坏的真如佛性,这就落入成为内我所见的自性见外道法。六识本身既然是因缘和合的虚妄法,那六识所拥有的六种自性,当然更是无常生灭变异的虚妄法,但是众生却想要保持六识心以及六识自性时时存在,妄想要把六识及六识的六种自性安住于涅槃当中;却忘了这些法是函盖在五蕴十八界当中,这是入涅槃所需要断除的条件,是把意识认作常住的涅槃心,与真实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是大相违背的,而且是背道而驰的恶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解到这边。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