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2018-11-12 09:45:36  类别:唯识略说
“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说,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透过止与观的方法才有三摩地的证入。止、观是能引生三摩地的方法,而三摩地则是由止与观所获得的结果;所以止与观是前因,而三摩地是后果。换句话说,必须藉由止以及观才有三摩地,或称为三昧,也就是正定、正受或是等持的功德产生。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藉由训练意识“心一境性”的“止”,专注一心安止于无相念佛的所缘境;以及藉由“审正观察”的“观”,来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出现,如果出现了,就必须再舍离,直到最后可以离开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而于无相念佛安止下来;再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持续不断,如果中断则再令意识心生起无相念佛的念;或是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被五尘境拉走而散乱,若是散失,要再将心回转不攀缘五尘而安止于无相念佛;这样反复透过止观的方法,止了又观、观了又止,止而观、观而止,止、观双运相辅相成,辗转增上,最后可以达到整日无相念佛的功夫持续不中断。这时候心中就可以笃定自己已经锻炼好无相念佛净念相继的定力,也可以确定确实有无相念佛法门可修可证,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证无相念佛的方法与过程,而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称为正定;于无相念佛产生一心轻安功德受用,就称为正受;于无相念佛专念持守,远离心的掉举、惛沈、散乱而得到平等安详,就称为等持,这个时候就是达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如果再以事一心的念佛三昧功夫进而参禅,让心念“止”于所缘境话头上,并藉由“观”来寻觅从来离见闻觉知的金刚心如来藏;最后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得金刚心如来藏,这时生起般若智慧,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是达到理一心的实相念佛三昧,或称为金刚三昧了。
一般的外道也有许多三摩地,也就是种种定的说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说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说的三摩地或是三昧,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间三昧,二、出世间三昧,三、世出世间三昧,这三个层面来作说明。
第一、世间三昧:一般是指四禅八定的修证,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于外道修。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于在二禅等至位以上,前五识已舍,于五尘境界都无觉无观,只有意识安住于定境中的法尘,所以不著五尘境界相。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才能证得,但因为缺少了“审正观察”解脱道的断我见、我执的智慧,因此无法解脱出离三界生死,也不能成佛。因为即使证得了三界最微细的非想非非想定,仍旧是三界意识细心境界,终究不离意识我的世间境界,无法使人出离三界,还是世间有漏定法,所以称为世间三昧。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尤其是彻底观察识蕴意识我的虚幻是无常空,所以是生灭变异空相;既是无常生灭变异空相,于是对于五蕴我不再有所希求贪爱执著;既然对五蕴我无贪无执,就无愿无作而心得决定弃舍灭尽五蕴,最后就可以舍报证入无余涅槃,令后世五蕴我不再出生,而不再于三界轮回生死;以出离三界世间生死轮回为最终的目标,就称为出世间三昧。
第三、世出世间三昧:是指大乘菩萨亲证金刚心如来藏而生起的金刚三昧,乃至依金刚三昧所发起之无量无边三昧。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折损。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拟之法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折损。善男子!如诸宝中,金刚最胜。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于诸三昧为最第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来归属。】(《大般涅槃经》卷24)大乘的金刚三昧不是禅定之三昧,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后,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境界离一切六尘觉观,不生不灭本来如是,而且永远不可被毁坏,乃至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合为一无穷大之威神力,也无法将一低贱蚂蚁的第八识毁灭,是每一众生本有的真如佛性;因此,般若智慧发起无有怀疑而心得决定,是证得如来藏金刚心而得定,因此称为金刚三昧,在所有三昧中最为第一。因为菩萨所修一切三昧都是以金刚三昧为核心而有,归属于金刚三昧,这样的三昧才是大乘般若实相智慧的三昧,才是佛法所说的金刚三昧或金刚三摩地,或者说为证得真如法身而入实相念佛三昧;而其余有关禅定的三摩地,全都是三界世间法,并非大乘诸经所说的金刚三摩地。
大乘菩萨除了现观五蕴我虚妄无常,而证得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同时也亲证金刚三昧;依金刚三昧又复现观金刚心第八识如来藏为真实之我却又无我、空无形色,一切法在其境界中皆不存在,如是心得决定,称为空三昧;在一切法中运行不辍,除真如法相外无一相可得,而真如法相也无相,不起心相、行相,所以无相,如是现观,心得决定,称为无相三昧;这样的空性无相心体,能出生世间六尘万法,却不入世间六尘万法,所以无愿,如是现观,心得决定,称为无愿三昧。证悟菩萨转依金刚心如来藏空、无相、无愿体性,于是不再为个人利益有所愿求、有所作为,所作所愿一切皆为饶益众生实证解脱乃至成佛,这是依金刚三昧而引发大乘菩萨所证的空、无相、无愿三三昧。
佛陀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又说:【若菩萨摩诃萨能学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便能究竟通达此等无量无边殑伽沙数三摩地门,乃能证入诸佛境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0)意思是说,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依实证金刚三昧了知《般若经》义旨,而生起般若智慧方便善巧,现前观察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三界世间万法,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心,但又出离三界世间万法,本来解脱,本无生死,了知原来不须入无余涅槃就已在本来清净涅槃金刚心如来藏中,无须出离生死就本来无生无死,于是发起大愿,生生世世回入世间护持正法、利益众生;并依实相般若金刚三昧继续修学,乃至究竟通达金刚三昧所发起之大乘无量无边三昧,而最后可以证入诸佛境界究竟成佛。也因为这个不生不灭金刚心如来藏,祂既在世间却又同时出离世间,因此称为世出世间三昧。
但是如果将生灭意识当作金刚心,根本不可能有金刚三摩地的实证;因为未断我见,所以说意识为常不坏法,坚持意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这是全然违背经论中佛菩萨所说的圣教量的。佛陀于四阿含诸经中,一再地说明五蕴有十八界,眼等六识是心,复有意根也是心,总共有七个识,这七个识乃名色之“名”所摄;由这七个识以及色身五根、六尘,所以有受、想、行蕴,合称为“名色”。而名色皆必须缘另一个识,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才能于三界六道中现行运作,并不是本来自在之法,都不是可以独自存在不坏之法,都是所生之法。因此,佛陀于阿含诸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名色之“名”中既然已经有六识以及意根总共七个识,而“名”与“色身”又同缘另一个“识”,那么这个所缘之“识”,当然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二)》 <第012集 《广论》所说三摩地的错谬(上)>  正雯老师
下一篇:《证道歌》全文
上一篇:识阴是修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