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文老师开示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2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这个单元要进入的是:声闻菩提的概说。我们前面已经对佛法的整个概论,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那何谓佛法呢?佛法必须要函盖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解脱道函盖了二乘菩提,也就是缘觉菩提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部分,我们后面会作详细说明;那我们今天要进入的是声闻菩提,要对声闻菩提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何谓声闻?何谓菩提?又什么是声闻菩提?所谓声闻,就是闻佛的音声说法,或闻已证解脱之圣弟子的音声说法。说什么法呢?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意涵……。也就是,透过对闻佛的音声,或是闻已证解脱之圣弟子的音声,说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诸法,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等十八界诸法,乃至于说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入处的声闻解脱道的法,这就是声闻之义。
那什么叫作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觉悟有三种的觉悟:一个是佛菩提的觉悟,另一个是对于缘觉菩提的觉悟,第三个就是声闻菩提的觉悟。我们这里先说的是声闻菩提,所以是说这个觉悟声闻菩提所悟的内容。声闻菩提所悟的内容,就是一切有情的蕴、处、界都没有真实我。也就是说,声闻学人透过对于蕴处界的思惟观行,而证实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没有一个真实的蕴处界我存在,这样子而证悟声闻菩提。所以,所谓声闻菩提,就是经由听闻佛或是圣弟子的音声说法,而觉悟一切有情的蕴处界没有真实我,进而断我见、我执,成就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称为声闻菩提。所以,所谓“声闻”就是透过佛或是已证解脱之圣弟子的音声说法,来觉悟二乘的人无我,来证悟没有蕴处界我的这个法,这个就是声闻菩提。
那声闻菩提的修证,与行者的利钝或五盖的深浅它是有关系的。那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声闻菩提的修证,与行者的利钝和他的五盖的深浅会有关系呢?这个关系又分为哪几种状况呢?
第一种,如果是属于钝根的人,他闻佛或圣弟子说法以后,但是他不能如实解义;或者在听闻佛或圣弟子说法完了以后,必须要在静处思惟,而且必须进一步分析辨正,如是理解以及确认佛所说的蕴处界空,进而断我见或我执,以至于证声闻菩提。这个是说钝根人,必须要经过佛或是圣弟子说法完毕以后,因为没有办法即时了解佛或是圣弟子所说这样子的义理,所以必须要在听闻佛或圣弟子说的法以后,在静处思惟乃至详细地思惟,详细地分析辨正;要这样子的理解,这样子的确认佛所说的蕴处界空,才有办法断除我见与我执,来证声闻菩提。
另一种是五盖深重的人。什么是五盖呢?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还有疑盖。五盖深重的人,不但必须要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在历缘对境当中藉著闻、思所得慧作种种的观行,以至于断我见、我所执乃至于断我执,得证声闻菩提,这个是五盖深重的人。所以,五盖深重的人,除了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各种境界当中,藉著闻、思所得的这个智慧,来作种种的观行;透过这样子闻、思所得的智慧作种种的观行,才有办法进断对我所执还有我执的执著,这样子才有办法证得声闻菩提。
另外一种是慧强而无盖者,也就是说慧力比较强,而且他是没有五盖的,或他的五盖是比较薄的。是这种人的话,就必须要闻佛或圣弟子大略地说明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的道理,他马上就可以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不必再经过详细的思惟。闻说法音声而证解脱果,并不是由自己的自觉、自悟,所以说名为“声闻”菩提;因为他是听佛音声或听闻得解脱之圣弟子的音声而获得的解脱,这个与独觉他因为观察十二因缘、观察十因缘法而自觉自悟,这个是不一样的。〔编案:独觉是往昔已曾值遇诸佛菩萨闻熏解脱道之正法、种诸善根,而后于无佛之世取证独觉辟支佛果。〕
那还有另外一种状况,如果这个慧强而无盖的人,他原来已修证了四禅八定的话,修证四禅八定对三界有爱已经完全降伏──五盖已经伏除了;剩下什么东西呢?只剩下因为我见还没有断除的缘故,所以就没有办法实证解脱。这种人,只要闻佛或圣弟子大略地对他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的道理,他不用经过深入的思惟,马上就能够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兼具慧解脱及灭尽定的缘故,所以又称名为俱解脱阿罗汉。
另外一种情形是慧劣盖轻的人,也就是说慧力比较羸劣,但是五盖比较微薄的人。这种人的修行状况是怎么样的一个修行状况呢?这种人,他不但需要闻佛大概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的道理,而且必须要圣弟子为其详细地分析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然后才能够通达,通达之后才能够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慧劣盖轻的人,他不但需要闻佛略说蕴处界空的诸法,而且必须要经过圣弟子为其详细分析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诸法;这在阿含部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慧比较羸劣的人,经过佛略说蕴处界诸法以后,尚须经过像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阿罗汉,为他们再详细地分析四圣谛还有十二因缘、八正道等这样子的正理;然后还必须要再独处一个静处(阿兰若处),在阿兰若静处思惟,经过长时间(经过时、日、月、年)一一通达以后,才能够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
另外一种情形是慧强而盖重者。什么是慧强而盖重者呢?就是慧力比较强而且这个五盖比较深重的人(五盖深重的人其实就是性障比较深重的人),这样子的人他在闻法以后,虽然马上证了声闻菩提,我见马上就跟著断了;这个是因为他慧力强的缘故,所以他能够在闻蕴处界诸法空以后,马上证声闻菩提,我见马上断掉。但是,因为性障还有深重习气的缘故而我执不断,所以只能够证声闻的初果;因为性障习气深重的缘故,所以有可能停留在声闻初果很长的一段时间。那要如何转进呢?必须要在觉证后,也就是说证悟了声闻初果以后,必须要历缘对境修除我所执还有我执,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去修除对我所的执著,还有对于五蕴我的执著,这样子慢慢熏习增长,清净种种的有漏法种,慢慢让贪瞋渐渐地淡薄乃至于断除;然后发起初禅,渐次断除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所断除的内涵,就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见,还有欲贪、瞋恚;这个就称为五下分结,五下分结断尽就证三果。〔案:三果断五下分结:贪、瞋、我见(身见)、戒禁取见、疑见。〕五上分结所含摄的内涵有哪几个呢?五上分结是对于色界的爱,还有无色界的爱,乃至于掉举还有慢、无明(静虑上的慢,还有掉举、无明的贪著);如果连这个也断除掉的话,这个就是断尽了五上分结。〔案:四果断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断了五下分结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以后,就能够成就慧解脱的阿罗汉果;若证了四果以后,能够再加修四禅八定还有八背舍,就能够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
就如我们前面这样子大概地跟各位说明,声闻菩提的觉证,必须要听闻善知识之音声的说法,而后悟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这样子才能够算证得解脱果,这样子证得解脱果就叫作声闻菩提。因为他是闻佛音声,或是说闻解脱的圣弟子说法的音声,而觉悟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空,而断了十八界的我(断了十八界是真实我的这样子的一个对于我的执著),所以证得了声闻菩提,这个就是声闻菩提的内涵。声闻菩提里面我们所要说的,其实是佛对于四圣谛还有八正道——对于声闻解脱道这个部分的修行所详细的说明,而要从这边去阐述声闻菩提如何修证的一个内涵;所以,我们现在就正式的来为各位说明四圣谛的道理。
在进入到四圣谛的道理之前,我们有几个问题先要跟各位来探讨的。就是说:释迦世尊是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呢?祂是对谁说四圣谛呢?什么是四圣谛?为何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为何阿含中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最后我们还要探讨,二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跟大乘菩提当中的四圣谛,有怎么样的差异呢?我们就一个一个问题来说明、来探讨。
释迦世尊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是对谁说呢?释迦世尊在证道以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时候,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在那个时候,世尊就为五比丘说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样子的四圣谛的法;所以,佛世尊在证道以后,初转法轮就是说四圣谛,说四圣谛的对象就是对五比丘说,四圣谛的内涵就是苦、集、灭、道。不但如此,释迦世尊在化缘将圆满的时候,也就是即将入大般涅槃的时候,在《遗教经》当中三度对大众唱(对大众说):若对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还有疑问的人,可以赶快发问。所以,佛从初证道以后说四圣谛,从初证道对憍陈如等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一直到佛化缘将圆满的时候,都是谆谆的教诲,还三度地对大众、对四众弟子三度地询问: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有疑问的人,可以赶快的发问。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四圣谛在佛法中它的重要性了。
那什么是四圣谛呢?那为什么又称为谛呢?所谓的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还有道谛,所以“苦、集、灭、道”这个就是称为四圣谛。那为什么这个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这个“谛”的道理是在什么地方呢?谛,它就是真义,是实义,是如义,是不颠倒义、绝虚妄义;谛,它是真实的义理,它是如法的义理,它是不颠倒的义理。所以《瑜伽师地论》卷27里面这么说:
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1
这个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如是开示。这样子的开示是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呢?这个就是在说:所谓的四圣谛,就是圣者所见之真理的意思。
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又说:
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2
所以弥勒菩萨在这边说,这个四圣谛只有诸圣者能够见这诸圣谛。“同谓为谛”,也就是说:诸圣者如实地了知苦谛,还有苦集谛,还有苦集灭谛,还有苦集灭道谛,这样子的一个真理,已经如实了知、如实观见;如果不是如实了知、不是如实观见的这些凡夫、这些愚人,他并不如实知,并不如实见,所以就不能称为圣谛。所以,所谓“圣谛”的意思就是,圣者所如实了知的这个苦、集、灭、道真正的义理。
四圣谛有什么重要呢?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所见的真理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从前面弥勒菩萨的开示,就是在说明“四圣谛就是圣者所见的真理”的义理;谛者,是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所以,佛一再地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地修习四圣谛,如果能够真正的理解四圣谛,而且能够实践八正道,就能够经由四圣谛还有八正道,来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还有一切的圣行,因此而证得了圣果;所以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一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
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呢?我们这里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7《象迹喻经》里面如是说: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3
所以,从这一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因为我们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之中,一切法都是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诸法;如果离开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才辗转出生一切法。所以,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是摄入四圣谛当中,一切法都离不开色、受、想、行、识,一切法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处,乃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这样子加起来总共是十八界的法;如果离开了蕴处界诸法,而来谈这样子的一切法,就没有四圣谛可言,所以这个是具足一切善法之说。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暂时跟大家分享到这边。下 一集再继续跟各位分享四圣谛的内容。
阿弥陀佛!
-----------------------------------------------------------------------
1《瑜伽师地论》卷 27,《大正藏》册 30,页 434,下 23-24。
2《瑜伽师地论》卷 27,《大正藏》册 30,页 434,下 26-29。
3《中阿含经》卷7,《大正藏》册10,页464,中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