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灯
生活中的佛法 ----【学会倾听】
2018-07-13 09:24:42  类别:自我
一位朋友告诉过我:“她老师的教导:抿着嘴唇,用眼睛听别人说话。”
 
由于工作需要,这阵子常跟人们直接接触,面对面语言沟通,在频繁人际互动中,无意间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
 
一、一般人不想听别人说话,只要别人听自己说话。
 
往往有人淊淊不绝地倾诉着一己的想法,轮到别人说话,却没耐心“听闻其详”;经常打断他人的叙述,让人无法将事情讲完,或者挿话表示意见,抢回发言机会,叙述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引到别的主题,让主述者根本无法再说话,故而在莫名的情况下,被别的话题取代而作罢了!
 
探讨这种情形发生的一些因素约略有:
 
1. 缺乏人际互动最基本的EQ修养功夫:自己讲完了,对其他人的观点、感觉没有兴趣,也不认为须要耐心、有礼貌地尊重别人,听别人说话。
 
2. 控制欲及主观强烈的人,讲完自己的意见之后,轮到别人讲话时,他失去主导的机会与角色,就没有兴趣听别人说话。
 
3. 主讲者语意、重点不明,让人听不懂所要传达的主题,所以旁人自然没有兴趣听下去;也可能有第三者岔开了原主题,无法再继续谈论原主题了,就由第三者另辟新话题,由第三者主导当时的场面了!而原先的话题也不了了之!
 
二、一般人只听到说话的表相,却听不到说话者的真实心声。
 
有许多人讲话只是想发泄心中积存郁闷之气而已,把肚子里的垃圾倾倒出来,不需要别人建议。往往倾听者没有扮好听众的角色,抢着发表自己的建议;其实说话者只要一个听众来满足他发泄的需求;或许他不需要改变已成的定局;如果他需要建议,应会主动提出要求。所以在这种场合,我们只须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以满足别人的需求。暂时不用表现自己吧,扮演一位无言的观/听众,随缘任运的配合他人所需;就好像一位朋友告诉过我:“她老师的教导:抿着嘴唇,用眼睛听别人说话。”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生活中屡屡会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够用心,再加上心思不够细腻,不能有观察的智慧能力。若谈到细心、观察、智慧等等,在佛法上有专门名称,谓为“止、观”。举例来说,健康的小朋友们活泼蹦跳,能要求他们乖乖坐着不吭声吗?当然不行,所以小孩子是不可能有“止、观”的能力与智慧。极简略的解释,一般生活上的“止、观”需经由训练,将时时攀缘六尘万法的心情沉淀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下功夫,能将猿猴似的心念拴住后,有了掌握心念的能力,才能产生定力,可以称为“止”,即是将心念安住在专一的境界中,也可称“心一境性”;同样可引用在与人互动的“静态的倾听情境”中。
 
有关定力的培养,有人是过去生的熏习而带来这一世的好定力;或许经由打坐,放下外务的攀缘,重复练习得来的。然而在打坐中获得有定力,但是一旦离开打坐,开始日常作息,面对种种心烦意乱的事物,定力也就消失了。其原理很简单,静态打坐中培养的是暂时断绝外缘而安于定境的定力;但是下坐后恢复动态的作息,由于没有动中定力而静态的定力失去效用;然而我们能够每天坐于定中不需要生活作息吗?也因为如此,培养动中定力,让自己的潜意识没有外缘可以攀缘仍可自我安住,是现代有心学佛者非常必要的修行功夫。
 
如果能有动中定力,自然不想多攀缘说话,经常安住于自心内境,长时间心不外缘、散乱,自然能够观察力敏锐,随顺因缘、视情况需要说出有利于他人的言语,非但可远离言多必失的毛病,同时履践沉默是金,一定也是较受人欢迎的人物。
 
相信我们都喜欢做个受人欢迎的可爱人士,显然动中定力的培养是切身攸关,非常重要的功夫!至于如何培养动中定力,建议有心人可以学习一位善知识所施设的法门----“无相念佛”来培养现代人的动中定力。
本书所述之方法,能帮助行者从有相的散乱心念佛,到达事一心念佛的阶段----无相念佛。使行者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亦能净念相继的无相念佛,这是一种动中的工夫;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一心不乱地无相念佛,则静坐之中便容易一心不乱。
 
若还想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修行人更深入的“一心不乱”,请再参阅------《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27集 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
 
仅由人际关系的互动沟通、倾听、发言等等小事,即可以观察到一个人是否有定力,显然正确的佛法修行,确实是值得人类以毕生生命追求的!
 
------转自: 华严圣境故人来
下一篇:恶口的过患
上一篇:嫉妒将爱蜜酿成苦果,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