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第029集 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
正国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集的节目,跟诸位观众继续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六尘虚幻”的相关法义。上次节目中我们有探讨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青黄赤白、乐音、噪音……等诸色相,其实都是自心之所幻现,犹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现一般,全部都没有真实不坏之自体性。既然是自心所现,不同的众生各有自己的六尘内相分,可见都是虚幻生灭因缘所生之法。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六尘境之虚妄性。而在《楞伽经》中亦开示“显示因”的道理,如果认为只要识阴现行即有觉想分别,识阴心中就能显示六尘,那这样就落入妄想之中;因为实际上,尚需有如来藏现起六尘内相分境,以及其他诸缘具足才能令意识了知六尘境界。所以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落入对于“显示因”之误解。
众生通常对于内五尘上面所显现之“内法尘所摄的韵味”特别执著,这里我们可以留意的是:众生在五尘内相分上所取之内法尘是会有许多变异存在的,虽然面对同样的外境,但是对于不同人来说,内心中所取的法尘是各有差异的;因此虽然是同样的外境,有人所领纳的是苦受相应的法尘,有人却是乐受相应的法尘;甚至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状况下所取的法尘也会有差异,譬如心情好的时候,听见鸟鸣声便觉得悦耳;心烦气躁时便觉得声音是吵杂的。同样地,因为自己内心作意的不同,将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尘也会有所不同,也因此对于所取的境界便会产生不同的领受。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的开示:
彼若听闻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为因缘,便触无明触所生受,受为缘故复生于爱……乃至当来生老死等……如是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便有杂染所摄二谛。与此相违,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便能领受明触所生诸受差别,受此受时便有清净所摄二谛。
也就是说:因为知见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对于境界有不同的领受,一者是因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无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染污烦恼相应;而另一个是因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清净法相应。因此菩萨们因为正知见的关系,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够对于境界生起正确的觉受,并引生正确的身、口、意行,渐渐远离杂染所摄之“苦、集”二谛。所以六尘内相分不仅受外五尘境之转变而变异,同时亦受众生各自业报与六根之影响,更进一步亦受个人知见与作意之影响,真的是属于十足的生灭、无常与虚妄。
为了再进一步了解内六尘之虚妄性,接下来我们来看识阴六识之所以称作是“能取”的原因;是因为六识有种种的心所法,因此显示出有能了别境界的体性;众生了知六尘境界需要依靠想心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们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对于“想心所”的开示:【想为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彩画,言说为业。】以及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中的开示:【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由这两部论的开示可以知道:我们对于境界所了知的内涵是自己所彩画或者构画出来的;因此面对同样的境界,每个人的了知相便会有种种差异,对境界有所了知之后,再来就会想要运用语言文字传达给别人知道。譬如见到一株花,植物学家、花农、花艺师、花店主人,买花送花者、乃至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设及构画出来的内涵一定不同,因为了知的角度或层次等会有差异,因此心中想要透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传达给别的有情的内涵亦不同,乃至于再经由意识思惟、观想等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想法、种种构想等,想蕴所摄的范围又是有更广阔的差异了,所以真的是“六尘虚妄”。在经教中开示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不可以执著说,自己领悟到的法义一定是已经最究竟了,认为这些法义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对于修学就会产生障碍而无法更上一层楼了。因为对于佛法的领受内涵会随著修证层次而有差异,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圣教中有开示说:如果有人“自言尽知佛法”或者“出诸经中相违过失”,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净说法者,将来果报就值得担忧了,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对于种种境界产生错误了知的几种状况,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有这样的开示:
此想颠倒复有差别:谓于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于境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执著者,于颠倒事坚执忍可开示建立,是名见倒。
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止境地追求,因此引生种种的烦恼痛苦,这些也都是大家在周遭所不难见到的。第三个“见倒”就是指对于因为“想倒”中种种的错误分别,深入执著而忍可欲乐,产生与建立种种错误的见解,乃至向别人宣说。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对于种种境界产生的错误认知,因而生起之“想颠倒”能够产生“想倒、心倒与见倒”,当然这其中以“见倒”最为坚固执著难转;而且因为对于邪见产生喜乐,以为是真实道理,因此势必将会影响他人,使他人受到误导,所以过失是最严重的。从上面的说明也让我们深刻了解正知见的重要性。
从上述的探讨中我们可以了解,有种种因缘会影响我们对于境界所取的结果,而事实上众生之种种“颠倒想”,才是真正引生对于境界生起贪爱及引生苦乐等受之真正原因。在《大般涅槃经》卷37中有这样的开示: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
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正确观察色法与诸受之体性与虚妄之本质,就不会对于六尘境界产生贪爱;而是因为对于境界有错误之颠倒想产生四颠倒,并且以为对于境界之领受是常恒不变异而能长久拥有,因为这样才会对于境界产生贪、瞋、痴等种种行为。而如果对于所执著的可爱境界之净妙相状,有深入微细的了别以及常常实际领纳,那就会对于这些可爱的境界更加生起追求与执著贪爱之心,而欲常常领受之,这也是大家所能亲自观察到的现象。因此透过对于六尘与六入的了知,我们可以深切了解这些所取境界,实际上都是自心所现之生灭虚妄法而已,绝非常、乐、我、净、以及可以长久受用。
而大家都知道:众生之所见、所闻等与异熟果报有密切的关系,不同众生有不同之五色根,因此也导致能摄取之五尘境也有差异。同时依根尘触而出生之识蕴,其因此而能领受之六尘境便有极大之差异,这就是圣教中所开示之:“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也就是因为往世之业力的关系,导致其有相应之五阴身,而接下来有其相应所能了知的境界相。譬如与人类在共同环境生活的畜生道,其领受之六尘境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以昆虫来说,诸位观众都可以想象,它所了知的境界相就只是那么狭小,即使以世间法来说,它们能够熏习到的法真的是很有限。乃至于比较大型的动物与人模拟起来,其所知之范围亦显得非常狭小;又譬如有许多爬行类、鸟类等,它们是直接把食物吞下去的,那它们所能领纳的味尘便十分有限,甚至是有苦受的;又如饿鬼道因为业报的关系,常处于饥饿之中,求一口浓痰都十分困难,因此多分处于苦受相应的六尘之中,乃至地狱道所受皆苦;因此可以了解不同之业报会影响所受六尘境的内涵及范围。而也有人他虽然并不贫穷,但是因为悭吝的关系,自己舍不得受用美好之食物,因此他所能领纳的境界也与一般人有差异。如果了解这一些道理,就可以经由对比而知道:得人身是多么稀有与珍贵的事情,何况又能学佛呢?而即使是发心学佛的人,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听闻正法,而不被假名善知识所误导呢?所以大家应当要珍惜熏习正法的因缘,绝对不要空过。
从上面的讨论,相信大家都知道六尘内相分的法义,对于出离六尘的种种拘束是有很大的帮助,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七辑中有这样的开示:
所以,众生所见的六尘都是自己心内的东西,并没有外法;菩萨如是亲见,所以不受六尘所拘束。因为所见的六尘都是自己的,并不是外有的,为什么要受六尘拘束?(《金刚经宗通》第七辑,正智出版社,页176。)
也就是如果知道自己贪取的都是自心所现的虚妄之内六尘,并非外面的境界,那自己为什么还要受自己的内六尘所拘束。比较单纯的,譬如有人受烟瘾、酒瘾或其他嗜好所拘束,他可以尝试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是有情,可以有理智思考的能力,而烟酒等是无情,那既然我是有生命会思考的有情,为什么要受无情物所拘束呢?”因为这样的作意思惟与下定决心之后,他就有可能把不良嗜好戒掉,而进一步的:内六尘只是自心所现的虚妄之法,那自己为何要受这虚妄之法所拘束,更何况是自己来拘束自己呢?而另一方面,既然是自心所现,那可见得要离开六尘内相分的拘束,便是需要透过自己的努力,而且只要下定决心及努力依教奉行,就一定会有成果。同时随著修行层次的不同,众生所现内相分之染净亦随之改变 平实导师在《灯影》一书中亦开示:【七识心其实犹如明镜前面之光影,随于所照入之种种光影不同,镜像便随之显示种种不同影像;七识心亦复如是, 犹如光影,能改变内相分之影像。】(《灯影》,正智出版社,页226。)虽然这是二地满心菩萨之现观境界,但亦可让我们了解“内相分之染净者,实由七识心自己所造作而成”的道理。所以诸位菩萨了解这六尘与六入的法义之后,透过认真思惟与观行就可以有助于一步一步地出离六尘境界之束缚。
在最后我们再引一段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中的慈悲开示:
对于某些执著较深重的人来说,只教他灭除六入的贪爱是不够的,他仍然会贪爱六根的自己,而不贪爱六根我所的六入,所以常常静坐而离开五尘境,也不想对定境中的法尘加以理会,自以为这样就是已证有余或无余涅槃……。(《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298-299。)
就是说: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执著,因此也有修行人他不喜乐六入、六尘,可是执著六根,即意根贪爱自己的存在,以及贪爱五色根。如果他只有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那事实上他还是十八界具足的;即使他真的有四禅定力,也知道意识觉知心的生灭性而应该灭除,却因为知见不足,恐惧落入断灭空中,导致“我见中的色身是常住我”的邪见未断,因此虽然有能力进入无想定,仍然还不是涅槃境界;反而是非常危险的无想定,因为将来舍报后如果出生到无想天,对于佛道修学者来说无异是灾难一场;因为如果寿量具足,将浪费五百大劫的宝贵时间。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对于六根的虚妄也要正确了知,并灭除对六根的贪爱,才不会误入无想天的歧路。
今天透过“六尘与六入”相关的法义探讨,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自己识阴六识所缘取的“六尘内相分”都是自心所现。而六尘内相分会因为有情各自的种种因缘而有各种的差异,因此所取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之无常生灭、虚妄之法;能够如实理解这样的法义,与经由实际观行确认,那就可以逐渐远离对于六尘境界的错误认知与执著,这也是“六尘与六入”法义之所以重要之处。而我们也可以更加信受:烦恼的断除是要靠智慧与实际观行,并不是说单单说“放下”或者“不要执著”就可以办到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