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
怎样才能入于佛智?
2018-04-15 11:38:08  类别:佛法初识
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修道,因入于佛智而有差别。这里所说的佛智指的是: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真如,通达真如,而能够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法种,如实了知而亲证,有能力将有漏有为法的杂染给它断除究竟,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才能说这样的智慧是佛智。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部分的想像,跟佛智部分是完全不相干的。
那么入于佛智而有差别是,也是实证一切种智而有差别,所以有诸地的名称,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名称。就好像说我们阎浮提大地,有十大宝山王,这十大宝山王同在大海里面,随着它所含藏宝藏的差别,而得它的名称。菩萨十地也是一样,同在一切智海中,随所证的道种智的差别,而得诸地的名称。
譬如说大海里面有十种相,所以称它为大海,而不可移夺,有哪十种相呢?第一个是次第渐深,海水它是次第渐深的;第二个、不受死尸,死尸一旦落到海水里,就会浮到水面,或者是被漂到岸边的;第三个、余水入中皆失本名,任何江水、溪水、河水一入到大海都称为海水;第四个、普同一味,一切的海水都是同一味的;第五、无量珍宝,海水中藏有种种无量的珍宝;第六、无能至底,也就是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智慧,或是专业的技艺,是没办法到达海底的;第七、广大无量,海水是无量无边,不可以斗而量的;第八、大身所居,海水中可以让这些大龙、大鱼,能够居于海水中而自在;第九、潮不过限,就是海水受着日月引力的影响,有这个潮水涨落的情况,可是它却不会去损害了其他的事物;第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这个海中受种种的大雨,都不会去超溢出来。
那么十地的菩萨行也是一样,也是以十种相来称为他诸地的菩萨行,不可被转移、不可被替换、不可被夺取的。
菩萨从初地入地开始的修道,就是入于一切智海中,修证一切种智,次第修证而相续不可逾越。也就是说,你要进入初地,是一定要在三贤位满足三贤位应该有的这个见道的通达;从初地开始,你要入于二地,你一定要有初地的实证,然后再进入二地;从二地要进入三地,也要在二地中有实证,再进入三地……这样的次第修证。而且是相续的,相续的意思就是说,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它是不可逾越的;不可说你要从初地马上成为十地菩萨,或者说你要先修十地,再回来修二地、三地、八地,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次第相续,因为有它的实际的修证、修断的内容。
但是佛智极深极广,所以我们以十种大海的譬喻,来了知其中的内容以及差别是如何?从而来知道:从初地开始的修证,第一个是正愿,要发十无尽愿;二地一定要于戒垢清净;三地心地光明;心地光明的意思就是要了除世间的一切的烦恼,然后能够让发起禅定,而且依止于实相、依止于无生法忍而来修禅定;四地菩萨一定要在三十七道品的菩提分法上能够如实修证;五地菩萨于四圣谛能够如实修证,转依真如而如实修证;六地菩萨于甚深的缘觉法门如实修证;而到七地以后,能够念念入灭尽定;于八地能够于相于土自在;进入九地,能够得四无碍解;十地菩萨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而无有厌足,成为受职菩萨。这样的修道很深很广,不是我们一般可以从世间法来想像的。
十地菩萨一切的修道有关的上烦恼习气随眠障碍都断除了以后,要入“如来住”。所谓入如来住的意思,就是等觉地;等觉他超过一切菩萨地了,也就是说,等觉菩萨他是行过十地的。等觉菩萨他一定是从初地次第这样修证上来,然后超过十地;但是等觉菩萨他还没有成佛。十地以下的菩萨对于等觉菩萨,他不能了知等觉菩萨的境界;那么等觉菩萨呢,他在十地菩萨来看,他等同于佛。所以,我们说有时候会称等觉菩萨为等觉如来,是因为从下地菩萨来看,等觉菩萨等同于佛,所以称等觉如来;可是等觉菩萨在佛的面前,因为还没成佛,所以还称为菩萨,称为等觉菩萨。有时候你会听到有人称呼等觉菩萨,或者等觉如来,你要知道这其中的意涵在哪里。
菩萨从初地发坚固愿求佛菩提,知恩报恩而次第修持菩萨妙行。他虽然能得种种相好,可是都还没有圆满,等觉菩萨还得要百劫来修相好。百劫修相好,是以他所获得的这个五蕴身、财来行大布施,众生需要任何的眼啊、任何的、脑啊、髓啊,都随时布施给他;每一世每一世所获得的五蕴身,都是要行这个大布施,来圆满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需要的大福德。
那么菩萨道十地的修证,就是说我们说的所谓佛菩提的修证,因为佛菩提,表示还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那么这三种菩提呢,既然我们说,有人说发菩提心,那你就要去了解说,他所说的发菩提心是哪一种菩提心?如果是发成佛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他要发愿要修佛道,那么修佛道你就要求佛法,你既然要修佛菩提,所求的就是佛法。那么你要求佛法呢,你就要知道说声闻法、缘觉法与佛法的差别在哪里。
声闻法本身就纯粹是,求自己能够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要断除这个三界生死的烦恼,让自己能够不在三界受生,不再受生死之苦,然后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之苦。那缘觉法也是一样,要求三界生死之苦能够解脱而不再受生;但是缘觉辟支佛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他虽然所得的智慧比这个声闻解脱道的智慧还深,可是缘觉辟支佛有个慢心,他的慢心就是说,他希望能够在没有佛世的时候,自己能够因为自己去成就这个缘觉的解脱道,他不愿意在佛世的时候成就解脱道,这是缘觉的慢心;可是他终究还是只求自己的解脱,而不是为了要利益有情。那佛菩提它本身的修证内容,就跟前面所说的声闻、缘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佛菩提它含摄了声闻、缘觉的解脱道的修证,可是佛菩提它是为了成佛,声闻、缘觉是为了解脱而不在三界受生;那成佛一定要在这个离三界,出离三界,还要入三界来利益有情,那么要能够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那就是一定要有大心,而且法门一定是要成佛的法门,才有可能说能够解脱于三界而入于三界自在,那这个是成佛的法门。
所以佛菩提的修证,它需要很长的时劫来修证,需要经历的次第就是,从十信位,信位满足,然后进入住位熏习自己的菩萨种性,然后才进入行位。那十住位最重要的部分呢,就是让自己在七住位能够实证如来藏而于住位不退;否则的话,如果没有实证如来藏,让自己知道说法界实相是如来藏,成佛所依的心是如来藏,那么他是永远没办法进入菩萨道修道的次第的,然后就有可能会退转,退转于一切外道法中,或者是误解佛法而落入邪见中。所以,佛菩提的修道,是可以讲说需要很长的时劫,可是最重要是需要发大心,还要求依止善知识。
所以进入初地开始修道,有一个很重要前提、基础就是在“三贤位”。所以你进入住位以后,要求在七住位能够实证如来藏,让自己能够于七住位不退,不退以后才能够再前进,满足十住位来进入行位;进入行位以后,让自己能够在菩萨性上面愈加坚固;然后让自己在回向位,能够发起道种性,开始准备要修道的一个心性;进入修道心性以后,满足这个回向位的修证,才能够进入初地而进入圣种性,进入所谓圣位的修道。所以说最重要是在三贤位。
三贤位做什么呢?就是要对菩萨藏正法生起信解。也就是说在十信位,让自己对三宝的信满足以后,接着最重要是说,你要实证的法是什么?在住位要实证的法就是如来藏。那如来藏正法所含藏的一切法内容是如何?如来藏正法原来是含藏了一切世间法,以及声闻、缘觉的出世间法,以及佛菩提能够出世间又入于世间的世出世间法,祂含藏了一切法。所以就知道说,原来“如来藏正法”才是佛法的根本!因为纯粹的声闻解脱法它不是佛法,它只是解脱道的法门,可以说是方便的解脱法,是在佛道上的方便解脱法,不是究竟解脱法。所以说,对菩萨藏正法能够生起信解,听受熏闻--听受然后思惟熏习,去思惟“法的内容是如何?”,“对自己佛道修行的关系在哪里?”,在这个地方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说,要进入初地开始的修道的前提在三贤位,就是我们一般的说学佛人所要重视的地方。
你今天发大心说要学佛,就要认清楚佛法是什么?我们说从“佛法”两个字要知道,佛法的意思就是成佛的法门。成佛的法门,不是就只有“解脱于三界生死的法门”这么单纯;因为如果是解脱于三界生死的法门,那个称为“罗汉道”。罗汉道的意思就是:自己想要了脱自己的生死而已,那这样的法就不称为“佛法”;因为一旦舍报入无余涅槃,不在三界出生任何五阴身,不在三界现行,就没有所谓成佛的法门可以继续修学了,也就没有办法将成佛的法门来传扬,弘传给一切想要学佛的人,所以无法行“自利利他”之行。
所以,菩萨藏正法,讲的就是如来藏正法。菩萨藏的意思就是说,这些法的内容是成就你菩萨种性的内容,让你能够发起菩萨种性,成熟菩萨种性,最后进入修道;修道以后,从初地然后修到十地,菩萨道修道才圆满;菩萨道修道圆满到十地,进入等觉后,就是准备成佛,等觉还得要百劫修相好,来成就大福德。所以,以这样的一个纲要,来了解佛法,那么对于想要求佛法的您,就知道要怎么样来寻找能够让您真正学佛法的善知识以及法门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 <第66集 菩萨道十地之意义> 正德老师开示
下一篇:“刹那”到底有多长?
上一篇: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