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宗门与教门的课程,昨天我们讲到,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金刚经》中的这一句话,刘灿梁的解释说【如来藏空性跟外面的法尘,从来没有互动过叫住】,我们昨天也有一个譬喻,让大家知道了,所以表示刘灿梁,是不知道什么是如来藏的,【跟外面的法尘从来没有互动过叫住】,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矛盾,所谓的住,这里面讲的是说无所住,对不对,所谓的住是说,你在某一个环境里面,然后你跟这个环境都相应了叫住,一定是在一个环境里面,那这里的经文,已经跟你说无所住。
可是呢刘灿梁却说,跟外面从来没有互动叫住,你没有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那不能叫住,等于这一句话,其实是他的思想矛盾的地方,他自己不知道,他说从来没有攀缘过叫住,这个也是一个矛盾的语词,他自己思想矛盾完全不知道,我们来跟大家说,什么叫无所住,经文里面说的无所住是什么意思,而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呢,我们先说后面的,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再来解说,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什么意思,其实这个经文里面,有两层意思存在,第一个第一层的意义就是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因为它这里面,其实前面少了一个“应”,《金刚经》里面,有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讲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呢,这里面讲的就是指如来藏,《金刚经》讲的就是指如来藏心,如来藏祂的布施,是怎么布施法呢,大家从来没有想过,你的如来藏为你做了多少布施,以祂的功德法布施了法财,成就了你的五蕴身,你可能都不知道,将来开悟了,你一定会知道,布施了法财成就了你的五蕴身,然后呢又布施祂的功德法,让你的五蕴身能够,在不管你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好,能够成住坏空,所以如来藏基本上,是跟祂所布施的这个五蕴,是在一起的,有没有?
在一个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呢,祂布施了祂种种法,可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如来藏的人,不知道啊,不知道说原来他是接受,他自己是接受如来藏的布施的,可是如来藏行这个布施呢,却不管你现在是人,是属于人的果报,或畜生,畜生的果报,或是地狱,地狱身的果报,或者是天界,天身的果报,祂完全不去分别,祂完全不分别,天身的果报,那我应该行什么布施,畜生道的果报,我应该行什么布施,祂完全不分别,而且祂布施,成就这个五蕴身果报以后,祂本身并没有,被这个五蕴身所系缚,并没有跟这个五蕴身相应,而起了我见,我所见,都没有,这个叫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对不对?
你就是一定在这个环境里面,做了些什么事,你不能说如来藏空性,跟外面的法尘从来没有互动过叫住,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而我们刚讲的说,如来藏布施了祂的法财,布施祂种种功德法,成就你的五蕴身,让你的五蕴身能够成住坏空,能够在你应该在哪个依报的器世间里面能够做种种一期生死过程里面,应该行的种种业行,这样子才叫作有布施,而且有在这个环境里面,可是祂却无住于,祂所布施的这个环境里面的任何色声香味触,或者这个五蕴身,祂不受这个五蕴身的系缚,这样的布施才是表示,不必经过教导,不必经过学习,本然成就的一种到彼岸的布施,对不对,完全没有去管说,布施者是如来藏自己,也没有去管说有布施什么法,对不对,也没有去管说,布施给一个五蕴众生,从来没有这些法存在,叫作无所住而行布施,对不对?然后在《金刚经》里面佛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如是住,菩萨,讲菩萨,表示证悟者菩萨的意识心,是不是,菩萨他证悟以后,他的意识心要怎么安住,要怎么安住来行菩萨行,他就是要转依他的如来藏,转依他的如来藏的无所住,然后他自己转依,如来藏的无所住以后,他仍然,菩萨要去行于布施的时候,就应该依止这种三轮体空的,这种到彼岸的道理来行布施,而不要去计较著,我今天要作布施,我曾提供了什么财物,身财,时间,力气来布施给谁,对不对,就不要再作这些后面的,计著计较,这样才叫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为什么能够做得到,因为转依自己证悟的如来藏,能够现前观察自己的如来藏,本来就具足这样的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多,菩萨就是要学习,怎么学习到最后究竟成佛,所有的布施,就跟自己的如来藏一样,自己的意识心意根,最后成就的布施波罗蜜多,就跟自己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为自己一生一世,每一生每一世的五蕴身,所作的布施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在计较,完全不计著,完全没有受系缚,所行的布施,所获的功德福德不可细数,因为完全没有系缚在三界,也没有系缚在某一位有情身上,所以这样的情况,刘灿梁完全不知道,他却说这个,如来藏空性跟外面的法尘,从来没有互动过叫住,从来没有攀缘过叫住,这个怎么可以叫住,这个叫没有,无,对不对,无嘛,因为他的如来藏,基本上是空无的,我们后面会证明这一句话,结果他又说:【去教众生怎么证得如来藏,才叫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样听懂吗?】请问大家这样听懂吗,不懂嘛,对不对,他所说的是说,你就是教人家怎么证得如来藏,叫作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是你去把这个法教导给别人,说你怎么证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本身无所住,所以这样叫无所住而行布施,这叫世间人,用自己的想像在解经文,对不对,因为《金刚经》这个讲的是指一个证,佛对证悟的菩萨所说,应该如何住,如何去调伏其心,因为这是须菩提问佛的,菩萨应如何住,因为前面经文我没有引出来,你有空你可以回去看《金刚经》的经文,然后佛就教导说,菩萨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可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里面的无所住而行布施,这句话指的是如来藏,那你菩萨应该如是安住,来行你应该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这样来安住其心来行菩萨行,来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对不对,《金刚经》讲的,不就是这样子嘛,所以今天刘灿梁这样解《金刚经》就知道说,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如来藏,完全不知道。
然后他再讲说:【所以《金刚经》这一点,要没有搞通,事相没搞通,《金刚经》会从头到尾,统统解错,错解如来藏真实义】他就是这样子啊,他就错解如来真实义,他自己说:【那是谤佛哦,罪好大】他说的,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谤佛,不知道自己罪好大,因为我们从前面知道,他自己前言不对后语,他的思想严重的矛盾,他都不知道,今天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自己跟随导师修学实证了,通宗了,同时也因为,我们所学的教门,跟宗门没有离开,如实的按照以宗门为理体的,这个教门在学习,你才能够生起法眼来简择说,这个人真的讲错了,你如果没有实证,你会以为说没错呀,好像是啊,事实上错得很离谱,错得很离谱,因为大家也在听《金刚经》对不对,《金刚经》导师的讲解,什么时候跟刘灿梁,讲的这个,落在世俗人的想像里面,他完全是以证语者,证悟者如来藏,以如来藏这个法性来说的,佛也是这样子来教导菩萨的。
所以呢,他说:【既然如来藏在我们身中,那你怎么知道,你的身中有如来藏,所从从两句话你记得,如来藏是空,我们的身体是色,色无空不立,所以色是依空而立,色依空而立,空呢因色而显】这就是虚空外道的道理,你看这些色,这些桌子,佛像,因为有空间你才能够,放这些桌子佛像等等,才能够放大家的坐垫蒲团,他的意思是这样子,你才能放进去这些色法,他说色是依空而立,因为有色以后,你才能显示出空,因为有这些色存在,你才能够知道这里有虚空,那里有虚空,这就是虚空外道,所以以刘灿梁的理路,他所以为的如来藏,其实是一片虚空,他说那个叫空性,虚空有没有法,请问虚空有没有法,虚空无法,可是如来藏有妙法,对不对?大家听的,《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多妙啊,能出生一切法,能出生一切法,本身祂本来无生,能不断地不断地,依照种种因缘出生一切法,祂自己却不被一切法,所系缚,所影响,所遮障,祂仍然维持祂的法性,仍然不会损坏他自己的真如法性,人无我,法无我都不受影响,这才是妙法,祂是有真实微妙甚深的法,可是虚空是什么,是顽空,是无法的,他以这样子来说,就知道你身中有如来藏,因为大家知道说,在大乘经典里面,曾经说众生里有六界,就是地水火风四界还有空界与识界,因为你知道我们这个色身,如果没有空的话,那请问你,你吃进去的食物,能够到达你的胃里面去吗,如果没有一个空,然后你的种种肠子能够蠕动吗,可是对刘灿梁来讲,刘灿梁的如来藏就是一种空,一种因为色而显示出来的空,而这样的空有什么妙法可说,所以后面,我在举证的这些例子里面,你就会知道他真的是虚空外道,真的是六识论,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如来藏,完全不知道,他身中的如来藏的法是多么胜妙,完全不知道,这样子怎么可以叫开悟,这样子怎么可以去解《金刚经》呢!
那这个部分呢,我们再继续接下来看看,刘灿梁未断我见,所以不能知不能见,不能解我见的内容,我们下面的举证,可以来证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刘灿梁怎么说,刘灿梁讲,佛法知识的时候这么说:【现在我们再来看什么叫五识、六识、七识、八识,我们先看五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是五尘,五尘呢,相对的,互动的,色尘对什么根,眼根;声尘对耳根;香尘,鼻根,鼻子去闻的;味尘,对舌根;触尘对身根,就产生五识,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你可以看到他这个人,可这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他是谁,眼睛能知道吗,根本不会知道,那为什么知道他是谁,听到我讲话的声音,绝对不是变成他的声音,你怎么知道是我的声音,不是他的声音,耳只负责听,可不负责了别,了别根据什么,根据第六尘,法尘,眼睛看到他,我对他的判断,是根据他这个人,还是根据我用眼睛看到,他的脑海的影像?…绝对是根据影像!不是根据他。你听到我的声音,绝对不是根据我的声音来判断,我在讲什么,谁在讲,是根据你进去,而后到脑部才知道,是根据里面的影像,这个叫作法尘…影像,进去的影像,那么根据法尘,就是由六识来判断,就产生第六识,又叫作意识,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五识并不了别,不判断,不思考,不作决策,没有产生任何动机,所有一切都是来自六识,根据法尘,五根跟五尘互动进来的法尘,来作了别判断…所以一切的这个叫六识心,又叫人心,人心又叫妄心】
请问大家,在刘灿梁的思想理路里面,那个五识是废物,对不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废物,是名词而已,性空唯名,还记不记得前面,我们举的道家的,这个八识归元论里面所说的,道家的八识归元论里面,五识也是什么,不存在,只是属于境界风而已,你看,他在这里告诉你哦,五识啊,祂不了别喔,天啊,眼识不了别,那请问,见是什么,闻是什么,嗅是什么,尝是什么,触是什么,这样的一个理路就是我见,什么叫我见,我见的一个层次,我们跟大家说过,其实我见要了解并不难,根据我们,告诉大家的整个正知正见来说并不难,其中有一部分的我见是什么呢,就是指意识心,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了别功能,当作是意识自己,这个也是我见得一部分,也就是平常都会讲说,我看到了,我听到啦,就是这个我呢,指的就是意识,意识看到了,意识听到了,意识闻到香了,意识尝到味,就是我,然后意识呢,触这个冷,触热,触冷热,意识知道说这个法是什么,全部落在意识里,请问刘灿梁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我见啊,这一句话已经把他的我见呈现出来,请问一个不能知道我见内容,不能把我见区分出来,而呈现出我见的人,请问他说他有开悟,你信不信?
开悟得人绝对是断我见,断得清清楚楚的,我们昨天不是有讲吗,入六住,住六住,满六住心的人,是我见是断得很干净的,初步规模的我见一定断,能取所取空一定要理解,最后能够去观行确认的,能取所取空,这里面就在告诉你,你的意识心以为自己取色尘,结果不是,是眼识所取,色尘是眼识所取,可是眼识呢,所取的色尘却又是自己如来藏心所变现的,眼识呢,又是如来藏,藉根尘相触所变现的,这个在能取空,所取空里面,一定要弄清楚的,可见刘灿梁,对这个能取空所取空这个道理完全不知道,完全不清楚。所以在他那理路里面,只有意识,这五识呢,不分别,不分别然后呢,不判断,不思考,不作决策,当然没有错,作决定的是末那识,可是五个识呢,都跟五遍行相应喔,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还有因为跟意识同在的关系,还跟这个五别境相应,所以会有什么,善恶的这些相应的心所法。
我下面有举一个例,就是那个《八识规矩颂》里面,对五识所颂祂的法性,五识本身的识的相貌,是怎样,我下面举一个例,《八识规矩颂》这边,前面这个部分在讲五识,眼耳鼻舌身五个识,说啊【性空现量通三性,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愚者难分识与根】这是玄奘菩萨《八识规矩颂》里面,对前五识所颂的五识的相貌,讲到说祂是【性空现量通三性】说前五识呢,祂的境界就是等于说,现象界里面真实的色尘的,譬如说眼识,眼识的境界就是依止于真实的色法的眼根跟色尘,叫性境,现量境,就是现量境不属于想像的,不是属于比量推测的,也不是属于说判断错误的非量。三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五识本身的这个境界呢,是属于色尘,色尘色法,眼根色法,耳根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都是色法,五尘,色声香味触也是色法,是真实的色法,所依止的境界而现起的,所以是属于所分别的,这五尘是现量的,同时呢,通三性,表示什么,有善恶无记,那既然有善恶无记,请问五识有没有作了别,没有了别的话,就没有所谓三性可说,如果统统不分别的话,没有善没有恶,对不对?
然后【遍行别境善十一】,表示祂相应的心所法有五遍行,五遍行就是触、作意、受、想、思,别境就是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还有善法十一都相应,【中二大八贪嗔痴】,表示随烦恼里面,随烦恼里面有中二大八,就是有两个跟八个以及贪嗔痴,都是跟这个五识相应,因为随烦恼有什么,有这个,岔恨恼害散乱等等,总共的这些随烦恼,你看玄奘菩萨告诉我们,前五识祂都跟这些心所法相应,还有烦恼相应,还跟善法相应,最后玄奘菩萨说,【愚者难分根与识】,刘灿梁就是这一种,他根本不知道眼根眼识,不一样啊,他就把五个识当作什么,当作五根,所以他说,这个耳只负责听,不负责了别,这一句话就已经是矛盾了,请问听是不是了别,听就是闻,对不对?闻的本身就是了别,是不是,识,眼识的识性就是见,见就是了别,耳识的识性就是就是耳识本身的这个识的体性就是闻,闻就是了别,鼻识的识性就是嗅,嗅你看这个香尘嗅,舌识的识性就是尝,尝种种味,身识的识性,就是去对触尘了知,那这个本身的见就是了别,闻不是了别,结果他说耳只负责听,不负责了别,表示他的理路里面,根与识不能分,对不对?所以从这里面你就可以知道,他完全不知道,这五识所分别的五尘,以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内容是什么,完全不知道。
当意识跟眼识,同缘于色尘境的时候,眼识所分别的就是色尘,青黄赤白,意识缘于眼识所缘的色尘境,能够分别,这些青黄赤白以外的种种,比较分别较量出来的种种细的法,这个称为色尘上的比较详细的这些内容,经过意识所分别的就称为法尘,可是这个法尘没有离开色尘,要让你知道,眼识所分别的,跟意识所分别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这里说,眼识所分别称为法尘,可是在缘于色尘境的这个情况之下,这些法尘并没有离开色尘境啊,离开色尘境就没有法尘可说,只是要告诉你眼识所分别的以及意识所分别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请问大家眼识有没有分别,有啊,眼识本身的分别,第一最明显的就是见,见闻觉知的见,所以见本身是属于,眼识的识性,不是意识,所以把这个能见的,当作意识自己,这叫作什么,叫我见,这就在能取空所取空这里,要清楚的,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他连最粗糙的我见,他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基本上他信根没有具,信根没有具足,怎么可能会相信说,怎么可能有机会听闻到说,这五蕴,因为五蕴,而产生的我见是哪些法,再进一步了解说,能取空所取空,到底指的是哪一部分,比较细的我见,他根本都不知道,所以你从这一段,他所说的这个内容里面,第一个就可以知道,他没有断我见,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我见的内容是哪一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断了我见,我们自己实证了如来藏,知道说如来藏本身的法,跟五蕴的法差别在哪里,如来藏的真实在哪里,五蕴的虚妄在哪里,如实了知,那是实证嘛,如实了知,所以透过这一段,你可以证明说,刘灿梁本身未断我见,我们没有冤枉他,因为从他所说的法义里面,可以清楚来判断,一个有断我见,没断我见,从他讲识本身就可以知道,他要讲识的时候,他要讲这个识,要知道五识六识七识八识,他这样讲出来,你就知道,他把那个眼识当作意识自己了,他对眼识认为没有功能,不知道眼识有什么功能,完全不清楚。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他,他虽然对著大众讲说,有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可是呢,事实上,他根本不承认,第八识的真实存在,他根本不承认的,我们来看看,他所讲课的内容,来证明这一点,他的本质是六识论,有几点:甲刘灿梁他讲课的时候,在白板解释八识心,在白板解释说八个识,那有学员跟他提出问题,问答里面,我们来看看,这样的问答里面,透露出他本身是属于六识论的本质所说的内容,有一个男众学员问说,【八识心和末那识之间,这个关联怎么驱动,老师帮我们讲一下】这个男学员这么问,刘灿梁就解释说:【八识心因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从来都完全不互动】意思说,第八识跟末那识完全不互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第八识就是等于是虚空对不对,因为虚空无法嘛,如果第八识是虚空的话,那假设依他所说的,就等于说有末那识存在了,那这样的话,那这个持种的到底是谁啊,持一切一切种的,到底是哪一个心啊,那末那识自己不持种,那这个第八识又跟末那识不互动,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所证的第八识到底是什么,所以他继续讲,你就知道,他狐狸尾巴一直快要露出来了,越讲越多,狐狸尾巴就露得越多,刘灿梁继续说:【不互动那怎么办】你看喔,他说【都不互动那怎么办,那种子怎么熏习,祂的种子就变现了七识跟八识,都是祂变现的,由种子起现行变现的。】狐狸尾巴露出来啦,也就是说,他所谓的如来藏就是一个空性,不知道是什么的空性,好像虚空一样,然后这个空性本身含藏了种子,这个种子就变现了七识跟八识,所以第八识是什么,生灭法?对不对,依照他这样讲,第八识是变现出来的,那等于跟道家的八识归元论,讲得一模一样对不对,其实他的理论,就是道家的八识归元论,那种不是属于佛教的知见的理论,所以你看,他其实本质上他是,他自己讲的真的没错,他努力的去看,道家所谓的《性命圭旨》他认为说那是最高无上的东西,所以他把它的东西,当作他的精华,当作这个是至高无上的道理,所以你看他说,意思说,他所谓的一个真正的真心,就是像道家所说的,说有个第九识,是一个湛性,澄澄湛湛的湛性,其实就是跟道家的八识归元论一模一样,对不对?
前面我们讲过,所以他说,那不互动怎么办,他也发现到这里有问题,他说,因为种子起现行,种子在哪儿,那个种子不知道在哪儿,它种子自然会出现,第七识跟第八识,那就变现了,变现了第七识跟第八识,所以第八识在刘灿梁的脑袋里面,祂也是有生有灭的,最后会被灭掉的,有生的法一定可以灭。好,接下来还有人再问,第二个男众学员问说,【可不可以这样说,六识就是一个脑子】刘灿梁回答说:【脑筋作用】请问大家,脑筋作用是色法还是心法,(色法)是色法喔,可是请问六识是心法还是色法,(心法)你们的知见比他强多啦,对不对,你们都可以成为刘灿梁的老师了,真的啦,我没骗你们,这么简单的,一个心法色法的差别,他都不知道,真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敢这么大胆的一直到处开课,到处说要讲明心见性的法,到处讲说他要讲大乘法,说他是菩萨,说他是什么百丈再来,实在是让人觉得,这个脚底为他一直冒冷汗呢,说心法跟色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他说,这个六识就是脑筋作用,整个这个是一个什么,色法的立场啊,所以我们前面有说,根识不分哪,他根识不分哪,就是玄奘菩萨所说的,愚者难分根与识,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信根不具,实在是没办法,你再怎么跟他说,他也没办法理解,这个信根哪,绝对不是很简单说,我再跟你解释清楚,你就听得进去的,不是那样子简单,这个信根得经过一劫,两劫多劫的熏习长养。
那现在这个男众学员又说:【这个七识就是灵魂,八识是永恒不变的?】又有人问他,刘灿梁说:【不是,灵魂它是中阴身,祂不是灵魂】一说中阴身是灵魂,请问中阴身,中阴这个身,本身是色法还是心法,(色法)色法嘛,讲的灵魂是讲心呢,基本上在中阴里面,讲的灵魂讲的就是,还是这个微细的六七八识,因为那时候在中阴的前五识,这个了别还是有,因为我们有说过,意识本身不可能单独去了别五尘的,意识不可能,那还有这个微细的五识,微细的意识在中阴的时候,所以灵魂基本上还是指这个中阴有情的这些八个识,还是指这个,但是呢刘灿梁他就是不知道,接下来重点到啦,重点。
刘灿梁说:【心理学的发明人,就是弗洛伊德,他把祂指的是第八识,也就是说这个弗洛伊德,把第八识分为unconscious,因为我的博士是学心理学的,unconscious,他就是把这个第八识称为说是unconscious,他的黑板上指著,第七识叫作preconscious,然后另个在黑板上白板上,指著祂第六识叫作conscious】也就是说对刘灿梁来讲,他认为八个识来说,第八识叫作潜意识,第七识叫作前意识,前面的前,意识叫作意识,所以接下来刘灿梁说,意识就三个,意思是说六七八识,就是意识啦,总共三个意识,三种意识啦,这个是他在白板上,写了以后呢指给学员,解释给学员看的一个内容,然后我们再看下面,一个女学员在讨论说,那七识是潜意识,那第八识是什么识,说第七识是潜意识,潜在的潜,那第八识是什么识,刘灿梁这时候,指著白板的第八识说,第八识叫作潜意识,潜在的潜,潜意识,然后刘灿梁,又指著白板的第七识说这个叫前意识,叫作preconscious,大家看到没有,在他脑袋里面,他就是什么,意识,意识细分,意识极细分,对不对?这个是不是就是六识论的主张,是啊,因为他认为第八识是被什么,种子起现行变现出来的,所以他认为说有个种子,变现一个潜意识,有一个种子变现一个,变现一个潜意识,变现一个前意识,变现一个意识,都是种子起现行变的,这个真是他自己的创见。
我们导师不是有说吗,在佛法里面不准有创见,不准的,你不能自己创造自己的理论,所以他用世间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说佛法,你今天如果是真正佛弟子,你不会去运用一个世间的心理学,一个世间的学者来解释佛法,因为世间的学者根本不懂得说,有情都有八个识,八个识各个有什么样不同的功能范围,是不知道的,可是他以大乘菩萨学大乘法,教人开悟的这样的一个身分,来引用心理学的这个理论,来说明佛学,来说明佛法,这个可以讲说就是在谤佛,把佛法拉到世间来,而且呢创立了说,第八识叫作潜意识,第七识叫前意识,意思就是说,意识之前,意识的前面的那个,那个识叫作末那识,然后潜在的一个意识,好像很难让你知道的,那叫作第八识,因为在世间呢,不懂得一切有情,只有八个识的情况之下,会讲到潜意识,对不对,潜意识里面,就会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念头,其实真正的潜,潜在的潜喔,真正的潜意识指的是意根,也就是一般的世间凡夫,不太清楚为什么,我内心里就有一个这个想法,不是平常的我所想的,这个部分指的是意根,因为意根基本上祂跟烦恼相应,跟烦恼相应以后,祂就是会丢了一些东西,给你意识去了别,可是意识本身会觉得说,可是这个想法跟我平常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平常好像不是这么想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些念头,所以就会把祂称为什么,称为潜在的一种意识,其实祂叫意根。
可是呢第八识绝对不允许不容许称为是潜意识,第八识,就是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意识跟意根不能分,那是情有可原,因为一般凡夫,你怎么可以,你怎么要求他,你要能够区别意根呢,可是在成为佛弟子的前提之下,要建立正知正见,尤其要断我见,更不能说,不懂得这个八个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意识是意识,末那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第八识,所以呢,刘灿梁,将第八识视为意识之一分,这个就是六识论,应成派中观的邪见,那我们在下面再证明说,其实,他除了去把道家的八识归元论,当作他的思想基础以外,他还把印顺,在台湾已经往生的释印顺,所有的这个论著的理论呢,把它当作是他不可动摇的基础。
我们来看他怎么说,刘灿梁信受释印顺之缘起性空,性空唯名之六识论应成派中观见,我们来看他怎么说,刘灿梁讲《六祖坛经》<第七品>【第二个打的基础是台湾的印顺老师父,虽然没有开悟,但他写了一部《成佛之道》那一部我是从头到尾看了几次,从共法到不共法,基本的佛学,它可以包括正见,因为他没有开悟,所以讲到最后,也止于世间法,至少对我们的基础很有帮助,讲了以后,读经藏更有利啦】请问他这里有没有矛盾,有没有矛盾?(有),他说这个释印顺讲半天,讲到后来仅止于世间法,那你对于世间法了解以后,读经藏会有利吗?(不会),经藏可是世出世间法,你用世间法的这个知见基础,要来读这种世出世间法的经藏,会读得有利吗,可见他真的是被释印顺影响,被他影响到什么,性空唯名,然后缘起性空是究竟,而且应成派中观就是主张什么,主张说阿赖耶识,祂是染污法是可以灭的,佛为什么要讲阿赖耶识,是为了怕对我见,对这个我不能了解,对我见这个我不能了解,不敢断我见的人,才为他讲阿赖耶识,这个是在谤佛,所以刘灿梁,就信受了释印顺所说的,缘起性空,性空唯名这样的一个理论,可是我们知道,释印顺的《成佛之道》,他是从《广论》抄袭过来的,我们这儿很多人在学《广论》对不对,其实释印顺的东西,都是从《广论》抄过来的,也不能成就二乘解脱道,因为我见断不了,怎么成就二乘解脱道,也没有办法触及大乘法,佛菩提的实相法界,而且释印顺还遵循《广论》主张的六识论,否定第八识,否定有真实如来藏,认为祂是什么,外道神我,认为说,讲如来藏的都是因为外道神我,引用外道神我理论来讲如来藏。
那今天刘灿梁呢,在这里已经告诉我们了,他为什么会对于,他所以为他说证悟的第八识,一直讲说是一切法空,什么都没有,一切法空什么都没有,只是种子起现行,而且呢,他还在他的讲课里面认为说,就是因为种子嘛,种子起现行,这样的意思就是,把种子的聚合体,当作就是如来藏,那么这个也是释印顺的理论,释印顺的理论呢,也就是认为如来藏,你要说如来藏,那就是种子的聚合体来说,认为如来藏不存在,种子有个聚合在一起,把它假名说这样叫如来藏,那这样子完全是什么,那个根都没有啦,没有一个可以含摄,一切种子的如来藏,却说有一个种子聚合体,然后这个种子聚合体,可以假名叫作如来藏,这些染污的法呢,就称为阿赖耶识,可以灭,所以染污的法现行以后,他现在把它称为第八识,对不对,所以刘灿梁说,因为种子起现行,所以你要把第八识现行以后,要把祂熏习成为清净的,所以第八识变成是可以灭的法,可以由染污法变成清净的法这个理论,就是应成派中观的理论,也就是已经往生的,这个释印顺的理论,所以他自己说啊,他说,对他的基础很有帮助,他把他的《成佛之道》看了好几遍,说还有共法跟不共法,他里面根本没有解脱道的法,也没有成佛的法,那有所谓共法跟不共法呢!
所以这个地方呢,可以知道说刘灿梁,他根本理论在道家的八识归元说,接著再去把释印顺的这个《成佛之道》的理论,当作是他的辅助,接著呢,又盗取了导师开悟的法,这样凑成一个说,他今天在讲大乘法,这个已经很明显了对不对,可是本质上呢就是一贯道,专门盗法的,对不对,专门盗法的本质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他所说的法的内容,一个人在说他知道什么,说出来以后,就能够呈现出,他的理论背景是什么,所以这边大家很清楚,他就是一个六识论者,没有一个真实第七识的存在,也没有真实如来藏,第八识的存在,因为他的这样的背景,所以我们再来说,因为他刘灿梁没有开悟,所以不能知解般若之意涵,不能知解般若之意涵,一个开悟的人不能讲般若,你说他有开悟吗,所以我们说,他说他开悟,可是却不能讲般若,所以我们说,这样子他没开悟。
那我怎么可以这样的,来下这个判断呢,我们就用他讲课里面的内容,来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说他没开悟,所以不会讲般若,这里面也是他讲课的问答内容,有一个女学员说:【所以老师可能要解释一下,很多人这个都不理解,智慧叫般若,般若叫智慧,那原本意呢?】刘灿梁就说:【什么叫智慧?什么是般若?就是般若智慧啊!方便般若?方便说,文字般若?不是说了半天都是般若,那般若是什么?你告诉我】人家问他耶,学生问老师,结果他自己不会讲,他讲的绕来绕去绕半天说,那你告诉我什么是般若,他要当老师,就要有老师的本分才对,对不对,结果还反问人家,人家跟他讲说,为什么又是智慧又什么般若,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可是差别,到底有什么差别,人家想知道般若,这个是求知的人当然要问,可是他啊,他就问人家,结果有个男众学员说,一样啊,说般若跟智慧是一样啊,可是这个女众学员就说,老师,你解释一下,解释一下嘛,对不对,然后呢,他怎么解释呢,他说,刘灿梁说:【你去问所有师父,统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经典不看啊,当你证如来藏以后,证如来藏才叫悟后起修,开始修行啦,证以前都是盲修瞎练,乱七八糟,胡修,证了之后才知道,喔,原来修行是在把如来藏的种子全部把它净化,所以你要对每一个种子的因果,怎么起现行,你要很清楚,所以证如来藏以后呢,对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所有种子,里面的每个种子,异熟以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它成熟了,异熟以后,起现行看得出来因果关系,能了了分明】请问大家他讲般若了没有,(没有)他讲半天,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讲半天,人家只是很简单说,老师,什么叫般若,人家想知道般若呢,可是他却讲了这一段,可是我却知道,他为什么讲这一段,因为我是他的知音啦,就像我们导师说,他是那个已经往生的,释印顺的知音嘛,我是刘灿梁的知音,因为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对他来讲,因为没有一个如来藏存在,只有种子,只有种子存在啊,所以呢,十八界法,五蕴十八界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他对意根其实不了解,然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接下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其实他真的不了解,可是他认为说,他只要知道说,这个法呢,就是那个十八界种子起现行,那个就是如来藏的法,你知道这个种子起现行就是般若,请问你,你要不要接受这样叫般若,你懂得这样叫般若吗,你能理解这样叫般若吗,不能。对不对,可是我却知道,其实他就是这样子,他的理论就是这样子,所以呢,为什么人家他的学员,就是搞不懂,老师你解释一下嘛,就是不知道啊,所以呢,你看他再怎么讲,绕来绕去就是讲,里面的每一个种子异熟以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成熟了异熟以后,你能起现行看得出来因果关系,能了了分明叫般若,差矣,差太远了,真的差太远啦!
般若这个法只是总相面已,总相而已,你依止这个总相以后,最后能够对这个,现行的因果了了分明,那要修证到什么地步,那得要第一个,具足初地以上的,有道种智的最基本的,最基本有道种智以后,才慢慢开始能够有这样的智慧,这后面我会引证,我会引证经文,可是呢,人家只是问他般若,老师,般若是什么,智慧是什么,他却没办法解释,般若这两个字是梵文,梵文翻过来的,梵文叫prajn,因为翻了以后就把它翻成般若,那我们这个般就是,有的写说般若,有的人念成般若,是因为要念成跟梵文一样,可是呢,般若这两个字就是不懂啊,所以又有人说智慧,可是为什么不能说直接叫智慧,因为般若就是实相,不能直接叫智慧,般若本身是属于实相的内容,什么是实相的法,才能称为这个般若,智慧呢,智慧基本上有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那对于这些,五蕴十八界的内容的了解,五蕴十八界这些缘起性空,因缘生因缘灭,本无今有,藉因藉缘才有,这些叫作世间智慧,这种智慧就不能叫般若,所以呢,般若跟智慧,为什么用这样名词区别,是因为它内容不一样,讲智慧的时候就要问说,你是问世间智慧,还是出世间智慧,还是世出世间的智慧,要这样子来了解,可是讲到般若,它纯粹讲的就是实相,就是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十八界的实相是什么,一切法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这个妙法如来藏,由于有这个妙法如来藏,具足了一切的种种功德,具足了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这些法,能出生一切法,所以祂叫妙法,那这一切法原来是从祂而来,祂如来藏就是一切法的实相,能够亲证这些法的实相,所得的智慧叫般若,这些只是总相而已,总相的了解,这个实相法到底是什么相貌,原来是一个心,叫如来藏,为什么叫如来藏,因为含藏种种未来能够成佛的功能,对不对,为什么叫阿赖耶识,为什么叫异熟识,因为祂现在这个识呢,因为染污过重的关系,因为意根的我执,烦恼习气随眠的关系,所以祂有能藏所藏执藏这些法相,所以这个时候,祂叫作阿赖耶识,因为这个阿赖耶识,能把祂所藏的一切,五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按照业的内容去,异熟成为一个一世的果报,这一世的人间果报,乃至或是有的畜生果报,或者是饿鬼道果报,你知道说,原来现在这个识叫作阿赖耶识,可是祂也叫作如来藏,因为祂本来含藏一切种子功能,这样的知道我的五蕴的来处,真正的真实的法相,不是虚妄法相,这个叫作实相的智慧,叫般若啊,接下来我们还会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