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
2017-10-02 21:57:26  类别:净土圣道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  
“净土宗者实教也,是故或云‘真宗’或云‘真门’或名‘顿教’或名‘一乘’也。但通途权实,皆约自力而明之;于弘愿一法者,偏就他力而论之。然者,虽云实教,异自力实;虽云顿教,异圣道顿。故似权非权,似实非实,似渐非渐,似顿非顿。既非权、实、渐、顿之所摄,知是超过诸宗之法门也。以示他力真实之体;非渐顿之所摄,而假与顿教称,以显横超横截之用。”(《法然上人文钞》P.220)  
“舍圣道正归净土。……三乘净土、圣道净土其名虽异,其意亦同。净土宗学者先须知此旨,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宗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选择本愿念佛集》P.1~6)  
“本宗名净土真宗,据念佛成佛是真宗之语。以亲鸾上人为始祖……初源空大师(编者注:即法然上人)倡净土宗,海内风靡,门人三百余,上人实为其上足。”(《杨仁山居士遗著》P.329,真宗教旨第二号)  
“以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教,大小半满、权实显密为圣道门,是系此土入圣之教,《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系往生净土之教。又圣道门中有竖出竖超,法相三论为竖出,华天密禅为竖超,净土门中有横出横超;以诸行往生为横出,是系自力;以念佛往生为横超,是系他力。”(《杨仁山居士遗著》P.330,真宗教旨第三号)  
法然之净土宗或亲鸾之净土真宗,皆主张只要信“念佛往生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即是以他力而得成就往生之业”,以所谓的“横超”认定他力往生到极乐净土即刻成佛,也就是亲鸾所说的:“谨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盘之极果也。”(亲鸾,《教行信证》P.179)而以此主张:自力修学圣道诸行者,应舍圣道门唯信他力之念佛往生净土门。  
法然说其净土宗是实教,超越了诸宗之法门,其所依据者乃是认为:选择本愿念佛之行者,于此土舍报,往生于极乐世界时就能够顿悟佛果,认为 阿弥陀佛所修证之佛地真如,与众生没有自他之别,但是又包含了众生;如此说为于平等性中无自他差别。因此,法然说行者念佛时也同时熏习著佛的真如与自己的真如, 佛之真如已是果德圆满,力量比较强,所以 佛将其真如之功德力,以称名念佛为本愿,而让行者于称名念佛时就是同于佛之真如实体之用,这样就是他力的精神所在。由于其行者是乘著 佛之本愿而念佛,于生极乐世界时即刻能同于 佛真如实体之用而顿悟得佛果。法然主张这就是实教,依于 佛他力本愿之实体,念佛者乘著此他力本愿之实体就能得他力本愿之化用,能以此“称名念佛”之少因,可得极大之佛果,以此称名念佛之浅行而能悟究竟佛地,因此说其选择本愿念佛之净土宗皆非权实渐顿诸教之所摄。法然必定是认为“一悟即至佛地”,说圣道门之顿教是证果刹那究竟,悟道一念圆满,而此种利根人万中难得其一;更说所谓圣道门之渐教,要备修万行、渐感佛果,修行时长,成佛路远,所以劝他人要舍圣道门,入其所主张选择本愿念佛之净土宗门。  
法然不知“理则顿悟,事则渐修”之理,更不知 佛所说“只有顿悟如来,无渐悟世尊”之理,除了最后身菩萨之顿悟及眼见佛性所证者为佛地真如佛性以外,其余尚未证得意生身之菩萨,顿悟所证者皆是因地之真如—自心如来阿赖耶识。顿悟此自心如来以后,断除了烦恼障相应之我见及所知障相应之我见,以所证之般若慧渐除烦恼障之现行与随眠及所知障之随眠,如此之行持,称为事上之渐修。任何一个宗派所行之法门或有不同,然而“顿悟理、渐修事”之次第与理路必定相同,纵然是 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亦不会离于此次第与理路;因此法然之净土宗或者亲鸾之净土真宗,所说依他力得横超横截之论,乃是妄想之见,与佛菩提道之事实完全不符。往生至西方极乐世界之菩萨,个个皆拥有色、受、想、行、识五阴,具足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异熟识,五阴十八界具足时即不离于三界,仅是受到 弥陀世尊之威德力摄受而能报得与 弥陀世尊同量之寿命,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同时也尚未证得佛果,因此哪有所谓横超三界之处?
选择本愿念佛法门成立之前提,乃是认定 弥陀世尊唯以持名念佛为摄受行者往生之本愿,排除其余“修诸菩萨行或十善业之行”为摄受往生本愿。其所依据之经文为《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乃 弥陀世尊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如来所,所发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然于《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四页举出时,却故意省略掉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经文语句,声称此愿乃为 弥陀世尊之本愿。而十九愿所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强行将此愿所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解释为其余诸杂行,妄说为非 弥陀世尊所选择者,妄说为弥陀世尊所舍之人,而取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之念佛为往生之本愿。  法然如是说:“……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经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夫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之义者,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者……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即今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故云选择也。”(《选择本愿念佛集》P.16~17)  对于此说之错误,杨仁山居士于一百多年前早已有所评论:“摄取专属取而不言舍,选择则有取有舍,语意不同……以选择取舍之心,测度 弥陀因地。弥陀因地果如是乎!般若为诸佛母,般若现时,命根意根俱不相应,即证无生忍。不但不起净秽二见,即佛见法见,亦不起也。菩提心为因果交彻之心,诸佛极果,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集(编者案:指《选择本愿念佛集》)并菩提心而舍之,不知以何为佛也。”(《杨仁山居士遗著》P.333~334)虽然净土三经为法然与亲鸾创立宗门所依之经典,然而却处处只“选择”符合其意之经句而说是 弥陀本愿之意,其所“选择”之经句即是《无量寿经》之第十八愿,并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略过不提,对于 世尊于《阿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与《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九品往生者之所行所作,皆认为是修杂行者,说为 弥陀世尊方便之愿,说为非 弥陀世尊所选择之本愿。诚如杨仁山居士所说:“以选择取舍之心,测度弥陀因地”也,其所以如此,乃是不明白圣道门之内涵与净土之真实义理所致。  
法藏比丘于因地所发之菩提心与成就佛道、国土之大愿,皆依金刚心如来藏而得以成就,依此金刚心,于无量数劫广植福德,勇猛精进修学一切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常奉行所发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以修学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及妙觉性诸功德璎珞大庄严而具足众行,令诸众生于极乐国土功德能够成就,能悟入自心如来而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次第进修菩萨道行。广行六度波罗蜜,也教人行六度波罗蜜,于无央数劫积功累德,也依此金刚心得能成就、化现清净之国土。 弥陀世尊为菩萨时之所行与教化众生,皆不离于六度波罗蜜、不离于金刚心如来藏之法,也就是真正圣道门之法。因此弥陀世尊不可能于其众愿中仅选择一愿为本愿;二十四愿或者四十八愿,愿愿皆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从弥陀世尊于因地时所行之一切菩萨行中,可以得知: 弥陀世尊摄受众生要发菩提心、行六度波罗蜜、证悟自心如来、修一切种智等圣道之行,绝非如法然所说“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为本愿,只要有普通之意识思惟能力者,就能判断此说实在荒谬至极。  
而亲鸾所认知之金刚心是如何?他说:“故真实一心,是‘金刚真心’,金刚真心是名‘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亲鸾,《教行信证》P.122)只要其一向宗之门徒能信“念佛往生为 弥陀世尊之本愿”,于 “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信心就是“真实信心”,也就是具足了“金刚真心”,这其实只是意识心,不是金刚心;亲鸾承于法然之想法,认为信佛之本愿,即能于称佛名号时得到佛本愿之实体金刚真心“佛地真如”之用;如果仅是称佛名号,但是没有信“称佛名号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如此称佛之名号就不具金刚真心。因此其门徒于战场上与人作战时心不畏惧,有所谓“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的坚定求死之心。  
又净土真宗第十一号教条内容为:“诸式入社之后,口授面禀。”(《杨仁山居士遗著》P.332,真宗教旨第十一号)法然亦说:“无口传而见净土者,见失往生之功德也。其故者:往生极乐之教,上劝龙树、天亲,下至末世之凡夫、十恶五逆之罪人。然而,自身是最下之罪人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自生卑下心,思往生不定,而不得顺次之往生。是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见善人之分;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分。如是见定者,决定往生之信心坚固,而乘本愿得顺次之往生也。”(《法然上人文钞》P.29~30)又说:“乘他力本愿有二,不乘亦有二。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一者,造罪时不乘。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如此想时,则不乘也。……次,乘本愿之二相者:一者,造罪时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法然上人文钞》P.31~32)  
从法然如上之语,已可清楚了知,学其宗者必定要口传,此口授面禀之语,不免令人要疑为:“汝乃造恶之罪人,汝应信之,此方为 弥陀世尊本愿摄受之人。造罪之时,只要称念 阿弥陀佛圣号必定可乘 弥陀本愿而往生。”因而于战场上之一向宗信徒心中坚信:“即使杀人也是 弥陀世尊本愿摄受之恶人。”无论男女大人小孩,都无畏惧于上战场,“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号志之产生,也不需惊讶了。  
以 弥陀世尊于因地所发之愿,及所行之菩萨万行,可以了知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绝非即是日本净土宗或净土真宗选择本愿念佛所主张的:“弥陀世尊排除余行,独尊念佛为往生之本愿。”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者;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者……等等修学大乘法者,于此娑婆或者他方世界之菩萨,都是 弥陀世尊所摄受上品往生者,乃至中品修学二乘法者及下品造诸恶业(除谤正法)者,皆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所摄受往生者。净土三经所说义理,一定要全部采信,怎可片面的选择小部份经文,再以此片段经文曲解为是 弥陀世尊本愿之选择?而排除其余修学圣道门者?而将此土之圣道门加以否定?而妄解下品往生为真正之圣道门  
杨仁山居士对于净土真宗独尊第十八愿之评论如下:“贵宗所奉者大经第十八愿……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见,七日持名减至一日,又从一日减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无可减矣。大经下辈生者,正是此机,其上辈者,是十九愿所被之机,今云十八愿为正定聚,十九愿为邪定聚,此即大违经意。十八愿末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凡与经意相违背者,均是谤法。观经下品下生,十恶五逆回心即生,未收谤法,盖谤法者与 弥陀愿光相背也。今判十八愿所被之机,生真实报土,十九之机,止至化土。此等抑扬,未知何所依据?请将经文确证,一一指出,以释群疑。”(《杨仁山居士遗著》P.332)  
杨仁山居士此段之评论已突显出净土真宗信徒,于 佛所说净土三经之断章取义、断句取义、曲解佛意之不可理喻处。净土三经皆是由 释迦世尊所说, 世尊所说必定三经义理通达、前后一致,为顺众生不同根机,诸佛菩萨有其方便善巧随机施教,其所施设之方便善巧必定不离于圣道门之所依心—金刚心如来藏。依于如来藏,以本际、实际、穷生死蕴等名相,为心量狭劣、不发菩提心、不求无上道法、求自己了断之二乘人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依于金刚心如来藏,以非心心、无心相心、菩萨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等名相为勇发菩提心、不畏惧生死苦、愿自利利他、求无上正等正觉之菩萨,说如来藏之般若、唯识、一切种智甚深微妙之法。乃至为一切凡夫说行十善业、持戒等人天善法,无不是以众生可得法之心量为因缘,教导众生逐步趣向圣道,难道要说 世尊所说之人天善法与二乘之解脱道与大乘之佛菩提道法,皆不顺 弥陀世尊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本愿?而独独以 弥陀世尊之第十八愿才是顺佛之本愿所摄受者?实在是荒谬得无以形容。  
世尊于《阿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无量寿经》:“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世尊于此三经所说,皆是一致性的说出 弥陀世尊本愿所摄受:“发菩提心、至心发愿、至心回向”三辈九品往生之法。 世尊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各品位之众生依其往生前,于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或者人天善法等所修所为,决定其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住之品位(详细内容第三章第一节已有解说,此处不再重复),此因缘果报亦是圣道门所含摄。而修学选择本愿念佛者,倘若不曲解经意、不谤佛,亦能持戒不造诸恶,并且有菩萨根性者,仅依 弥陀世尊之第十八愿修学念佛,能修得念佛三昧得净念相继者,可得上品下生;若是口中念佛,造作诸多不善之业,例如日本一向宗之门徒参与暴动、杀人造恶,如此乃是 佛所说下辈往生之人,如何能说此等往生者至极乐世界即得成佛、得大涅盘?此部份将于第五节“评本愿念佛之证”,再作详细之申论,于此不先赘言。
再者,弃圣道、归净土,绝非 弥陀世尊之本愿,于极乐净土中, 弥陀世尊所摄受往生而得出离莲苞者,尚有人仍须修学二乘法者—中品往生之人;亦有修学大乘法者—上品往生之人及下品往生之人;亦有他方国土诸菩萨,往生极乐净土者,亦不离圣道门而在极乐世界持续地地增上进修,现见净土三经所载如是。杨仁山居士于此亦破斥云:“极乐净土由 弥陀愿力所成, 弥陀既发大愿,勤修圣道方得圆满。经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此’此即圣道之极则也,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良有以也。以净土为入圣道之门,生净土后,则一切圣道圆修圆证;若在初修时,言舍圣道,便是违背净土宗旨矣!净土门以三经一论为依,切须体究经论意旨,方名如来真子也!”(《杨仁山居士遗著》P.329)  
选择本愿念佛所依之教,一方面狭隘了 佛于经中所说之教理,一方面也曲解了 佛于经中所说之真实义,同时也断句取义的自立宗旨,如此才是真的不顺 佛意之人;于圣道门之内容无所知,因此也就不知道净土因何而成。更大胆的设定《无量寿经》是 佛之真实教,《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是 佛之方便教;能顺其说之本愿者为正,不顺所说之本愿者为邪,顺其所说之本愿者方得往生;以这样的教义立宗,日本一向宗之发展历史可以告诉吾人:此选择本愿念佛之法义与行门,非是真正之佛法,乃是日本战国时代背景下,地方势力支配群众之手段罢了。  
 
下一篇: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三节 评本愿念佛之“行”
上一篇: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一节选择本愿念佛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