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第071集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一)范正雯老师
2017-08-07 13:01:19  类别:常见外道法--广论(一)【共130集】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这一集我们要略谈的题目是“《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希望与您结下良善殊胜的法缘。关于宗喀巴以及应成派中观的诸多错谬,在孙正德老师的著作《中观金鉴》有深入而精辟的评破,这里也有部分引用,欢迎大家请阅广传。
四圣谛十六行,又可称为四圣谛十六行道、四圣谛十六行观、四圣谛十六行相观、四圣谛十六行相等。由于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时,一一谛又各别有四种差别之行相,共有十六种,所以称为四圣谛十六行。
四圣谛十六行是三乘菩提非常重要的修学内容,一般说四圣谛十六行,大部分偏向于二乘菩提在谈四圣谛十六行,但是大乘菩提一样得修四圣谛十六行,所以四圣谛十六行是三乘菩提所共同必修的内容,只是修学的内涵有所差异。二乘的四圣谛是依于观行现象界蕴处界之苦集谛而来修道证灭谛;但是,大乘是依著背后有一万法根源如来藏实相心来说四圣谛,以如来藏心体为核心,除了观行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而断我见、我执,并亲证如来藏实相心,以及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来成就道种智,最后完成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
因此,不论二乘或者是大乘行者想要证得解脱,都必须断除五蕴之我见、我执、我所执烦恼才能解脱。在断烦恼的智慧差别上,小乘以现观现象界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生起四圣谛十六行等解脱慧来断除一念无明;大乘则再加上亲证如来藏心,而生起的实相般若智慧来断除无始无明。因此,透过四圣谛十六行作观行,是断烦恼得解脱的法道,只是大乘与二乘四圣谛十六行道的名称虽然相同,但是所证、所断的内涵却有同与不同的差别。因为大乘行者是转依如来藏而修,不仅断除二乘该断的烦恼障所摄一念无明,同时也断所知障所摄的无始无明;地上菩萨更断除了二乘圣人无法断除的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的上烦恼,所以大乘行者所证的智慧内涵远远超过二乘行者。
因此,对于四圣谛十六行的道理必须如实了解,才能所修之道无谬,所断之苦集无谬,所证之涅槃无谬。否则,若是以五苦蕴为乐,以五蕴我无常为常;所应断除的我见、我执不断不除;或是将错误的识阴中意识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涅槃心,以非涅槃而计为涅槃,那么将堕入外道凡夫邪知、邪见中,永远不可能实证解脱与成佛。为了想要使行者对于四圣谛的义理正确明了,所以在经论中于四圣谛每一谛各以四行作为细观,四谛合计共有十六行,十六行观察明了,就能正确修学四圣谛而没有错谬。
那么四圣谛十六行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瑜伽师地论》说:
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瑜伽师地论》卷34)
藉由无常、苦、空、无我的四行来观察苦谛的相貌。苦谛就是三界六道的苦报,众生无始劫来在三界六道中不断轮回受苦,这些苦主要有八苦与三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炽盛苦;其中五阴炽盛苦是前面七种苦的根源,因为众生贪爱执著于五阴的这个五阴炽盛苦,就有五阴不断轮回出生于三界六道的苦报。而八苦不离苦苦、坏苦、与行苦这三苦,因为八苦本身就是苦,所以称为苦苦;八苦会变异坏灭,所以是坏苦;八苦运行的过程就是行苦。其中微细的行苦,就譬如打坐中一念不生的不苦不乐定境状态,这一念不生定境似乎离开了乐与苦,所以没有苦苦;这一念不生定境似乎持续没有变化,所以没有坏苦;但是事实上,当意识处在一念不生的定境过程时,意识还是继续不断地缘于定境法尘而一直生灭变异著,因为生灭变异,所以还是有行苦的,只是这比较微细,一般修行人如果知见错误或观行不足,往往就把打坐中一念不生的生灭意识定境,当作是不生不灭如来藏实相心了。
接下来,我们透过苦圣谛四行,也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四行,再来详细观察苦谛的相貌。第一,无常行:原来这些八苦与三苦都不离五蕴种种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诸行苦,因为有五蕴诸行出生合会,就有八苦与三苦的五蕴诸行苦;而五蕴诸行是众缘和合而生,但凡有生就必有灭,所以五蕴诸行会变异、坏灭,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刹那生、刹那灭,因此确认五蕴诸行是生灭变异无常行。第二,苦行:再观察既然五蕴诸行是因缘所生无常之法,由色受想行识五法暂时蕴集而有,是无常之法,非可乐、不安隐、不自在,所以五蕴诸行是苦行。第三,空行:又再作观察,五蕴诸行有生等苦,而五蕴“我”是不真实存在的—以为我有身、我有了别的心识、我有感受好像有一个我的存在,其实也是不真实存在的—所以五蕴诸行是空。第四,无我行:因为有“色身”所以说到有我,因为有“识阴”而说到有我;“我”是随著色身和识阴组合施设而有,仅此而已,所以五蕴诸行无我。
那么八苦与三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苦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不断招集苦,而有苦的积集呢?如实现观而了解苦圣谛四行以后,就必须进一步观察集圣谛“因、集、起、缘”四行,才能断除苦的原因。第一,因行:首先要了解造成八苦与三苦的原因就是爱;这个爱包括对于欲界五欲财、色、名、食、睡,五尘色、声、香、味、触,以及五蕴我的贪爱,乃至于色界爱以及无色界爱。总括来说,都不离五蕴我见、我执、我所执之贪爱,而苦集谛的背后,因为有如来藏实相心的存在,由于五蕴我见、我执、我所执之贪爱,于是使如来藏中现前,以及未来生苦的种子增长、成熟、出生。因为这个爱具有能够引发增长成熟而出生未来后有苦的作用,所以就是因行。第二,集行:爱又能够润发三业,招集三界有,感当来世苦,所以就是集行。第三,起行:当爱熏三界后有种子成熟,生起现行得三界有情身,受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就是起行。第四,缘行:爱不仅引现前及当来苦,又能以爱为缘发起种种苦集烦恼,生一切苦,所以就是缘行。
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诸行如实现观,就能悟入灭谛“灭、静、妙、离”四行相:第一,灭行:首先了知苦阴乃是根源于对五蕴之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贪爱,可以如理作意去息灭苦集,就是灭行。第二,静行:一切五蕴苦灭证得解脱无余,是二乘无余涅槃;以大乘法所证智慧来说,此乃是第八识如来藏独住境界,是为涅槃寂静,就是静行。第三,、妙行:这样的灭静第一、无上,是佛法殊胜妙行,不共外道凡夫异生,是为妙行。第四,离行:这样的妙行是常住不变的解脱真理,出离三界一切苦,就是离行。
对于灭谛四行如实现观了知以后,就能了知对治苦集之道谛“道、如、行、出”四行:第一,道行:首先能够了知如何修学三乘菩提法道来真实对治苦集,就是道行。第二,如行:并且能如实修学三乘菩提法道对治苦集,就是如行。第三,、行行:修学三乘菩提法道,实际断除后有一切苦集,就是行行。第四,出行:修学三乘菩提法道而最后证得趣向涅槃、出离生死的功德,就是出行。
以上是经论中对于四圣谛十六行正确的阐述,但是宗喀巴却认为四谛十六行在二乘解脱道不必解释,留到大乘再来说就好。譬如宗喀巴提到:
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卷7)
宗喀巴的意思是寻常的中士道(也就是他所说的二乘解脱道)不必解释说明,宗喀巴认为这是大乘当中所修的慧学,在上士道(也就是他所说的大乘)再来说就可以了。
有一位日常法师,这位法师一生专门在弘扬《广论》,解释说:【关于灭、道二谛,宗喀巴这里没有说。因为本论是经过下士、中士引导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里边啊,把这个灭、道二谛有更圆满彻底地说明;既然更圆满彻底地说明的话,这个浅近的暂时搁在那里。】(《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稿日常法师)日常法师其实完全不理解宗喀巴的真正想法,宗喀巴会这样说,其来有自,是因为宗喀巴根本不愿意相信二乘菩提四圣谛的十六行道能使人断尽三界贪爱证得解脱。因为如果以二乘解脱道的四圣谛十六行道作为下手处,如实观察修行,最后必定是断除五蕴之我见、我执、我所执,那么必然与他所坚持的意识细心为常住心的主张冲突,也必然与他所说的大乘法止观的男女双身修法中乐空双运即身成佛的立论矛盾;所以宗喀巴从来都不愿意弘扬四阿含诸经中的四圣谛十六行道,这里于是先避开,留到后面他所扭曲的大乘止观男女双身修部分再来谈。
这样的说明,可能您还不是很明白,我们再举宗喀巴另一部著作《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可以更清楚明了宗喀巴真正的想法,宗喀巴说:
论曰:“由受缘生爱,彼等受仍有。”此即显示余道(十六行道)能断余烦恼现行,而不能断爱之理,……自宗于受断爱之理,如入行论云:“若时无受者,受亦不可得;尔时见彼义,何故爱不灭。”谓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如是修习,方能断爱。(《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2)
宗喀巴的意思是,缘于受而生起爱,那么如果生起乐受则起不离爱乐想,而如果生起苦受就起速离苦想;因此,凡是在顺心境界生起乐受的这个受因,一定会生起贪爱。想要断除领受五根触五尘所生的贪爱,只有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依止这样的无自性真实义见而修道,才能断除缘于受而产生的贪爱,否则一切爱都不能灭除,也就是不能证得解脱的意思。所以宗喀巴才说:此即显示余道,也就是十六行道,能断于烦恼现行,而不能断爱之理。这句话,宗喀巴言下之意就是:四圣谛的十六行道只能断除贪爱以外的现行烦恼,不能灭除贪爱。很明显地他认为:修学四圣谛十六行道,无法证得解脱。这是宗喀巴应成派中观自己所创造的论点,严重违背了 佛与菩萨所说的二乘解脱道正法,与四阿含诸经所说的声闻解脱道大唱反调。因为,蕴处界没有真实体性,是生灭法,不是本来无生之法;是生灭有为无常的法相,没有真实无生、常住的法体。宗喀巴不能证明声闻的解脱涅槃不是断灭法,因此宗喀巴必须在承认识蕴(特别是意识)的无常以后,重新再宝爱意识自我,而错误主张“粗意识无常生灭,细意识可以常住不灭”,以细意识来观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就能灭贪。这是宗喀巴将虚妄法的意识觉知心,妄想建立成为真实常住法性者,所必走的不归路,却是永远无法走出活路的死胡同啊!
为什么宗喀巴会坚持意识细心为常住心呢?因为宗喀巴不知道二乘涅槃的真实法相,不相信五蕴灭尽以后,有空性心如来藏独存自住于本来涅槃体性中,不再出生三界五阴。因为他否定了第八识的存在,恐惧断尽五阴以后,将落入断灭空中,所以无法断除我见;我见未断的缘故,所以必定会思惟著:如果将五阴中的觉知心意识自我灭尽,就没有能证涅槃者,也没有所证的涅槃,将会成为断灭空。也就是说,宗喀巴不知、不解、不证 世尊所传授的二乘解脱道,不能理解声闻人为何灭尽五阴就是证无余涅槃;不相信五蕴灭尽以后,有空性心如来藏独存自住于本来涅槃体性中,于是片面的将识蕴中的意识心增益体性,以意识心缘起生灭的有为空、无常空,想象为具有不生不灭、本来自性清净、本来涅槃寂静的空性体性。
总结来说,宗喀巴认为:不灭尽五蕴后有,只要能理解有一个意识所摄的细意识我常住,不必实证这个细意识我;并且必须安立观一切法无自性、自性空,才能断除三界爱,才能证得涅槃得解脱。如果有人依阿含正理而说:“以四圣谛十六行道为所缘,能断尽三界爱,解脱于生死轮回。”宗喀巴便否定这样的道理。
宗喀巴于《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自创见解说:“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如是修习,方能断爱。”主张只有缘于观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以这样的见解修道才能够断除三界爱,否则就不能证涅槃、得解脱。但是他自己却不能解脱于受与受者,同皆系著于欲界最极粗重贪著的男女欲爱,极力追求男女合修时的第四喜淫触,与自宗所倡“应当见受者及受都无自性”的宗旨大相违背。宗喀巴也都不能解脱于意识我见之系缚,主张有一分意识常住自性,主张淫乐中领受乐触的离念灵知意识心常住而有自性,显然已堕入自己所破斥的受者意识心中,也都落入受的自性中,自语相违;这样空谈能见受与受者无自性之人,竟然反过来否定 世尊四圣谛十六行的正当性,以自创的邪见而毁谤四圣谛正法,堕于见取见之恶见中而不自知,以见取见而毁谤 世尊的四圣谛教法。所以,《广论》是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教!
最后提醒大家: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说的持戒清净,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与女信徒合修双身法,大家可别被骗了,而误以为是佛教中所说的持戒清净。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第一单元,今天为大家说明到这里。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72集 广论四圣谛十六行的错谬(二)范正雯老师
上一篇:第070集 从“苦灭圣谛”看“完整的广论” 白正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