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第064集 苦圣谛 卢正娴老师
2017-02-23 15:24:18  类别:常见外道法--广论一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透过本会亲教师的演述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习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苦圣谛。苦圣谛是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苦;或说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或说六苦:就是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或谈二苦:有世俗谛苦、胜义谛苦;此种种不同的苦皆相互含摄。其中“苦苦”是说身心之苦,“坏苦”谈的是一切法坏灭之苦,“行苦”则是诸行无常刹那变异之苦。“逼迫苦”是说住胎、出胎之苦,“转变苦”谈的是老病死苦,“合会苦”是说怨憎会苦,“粗重苦”就是所谓五取蕴苦。“世俗谛苦”是说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也就是世间所了知的苦;“胜义谛苦”谈的是由圣人证得有漏诸行皆苦,因为有漏诸行皆不离五取蕴,不离五阴炽盛。如果您要广知苦相,请阅读《瑜伽师地论》所说有一百一十种苦;此中种种苦总归一苦,就是“五蕴炽盛苦”。
因为不知不解意识及意根的心行无常苦,心行不断则有变异,有变异则是苦,是行苦;像诸行苦,凡夫外道皆悉不知晓,宗喀巴、达赖喇嘛更不知,唯有真实证悟的人方能知道。又如宗喀巴、达赖喇嘛等人误以为觉知心安住于一念不起境界中,以此欲界定中之一心不乱意识境界,当作是灭尽十八界的涅槃境界,其实都堕行苦之中。宗喀巴、达赖喇嘛更以为双身法淫触境界是大乐,以为受乐时一念不生就是报身佛的涅槃境界,不知那是苦中作乐、乐中有苦,都不离行苦;安住于此境界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因为这正是生死轮转法。
在《中阿含经》卷7《分别圣谛经》中,舍梨子尊者如是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中阿含经》卷7)
《中阿含经》卷7意思是说: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也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脱道二乘人,他灭尽了五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它并不是断灭空。这个如就是在指说这个真如本心,祂是真实的,祂是实在的,所以这个苦谛它是不离于真实而如如的这个自在本性。这个苦圣谛也不是颠倒想,因为是依于如,所以它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地审察觉思。这个苦圣谛不是臆想思惟来的,而是对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八种苦真实真正的这样子的一个正理,详细地审察思惟,确实以后所得到的。所以,综合这样子的一个思惟、观察、观行,综合以上八苦的真谛,这个八苦的真谛是圣人所有、所知、所见、所了知的、所证的、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 世尊说这个是苦圣谛。也就是说,是因为圣人如实地了知所真正觉悟的内容,才能够说为是苦圣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能宣称为圣谛,一般人言说的苦只有世间苦而已。
意识的最细境界莫过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然此定中仍有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若知意识行苦、少分知意根行苦者,得断意识心行及意根受想而入灭尽定;若知意识行苦、不知意根行苦者,则断意识心行而入外道无想定。就如宗喀巴等人以思惟揣测之意识离见闻觉知境界为涅槃,正是细意识境界,本质无非是非非想定的境界;以意识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是意识粗心境界,本质是欲界六尘中的粗意识境界;以乐空双运时专心领受淫乐的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则是欲界中最极粗重的意识境界,是堕畜生道的因。因此说,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都是不解意识行苦的凡夫,他们都是我见俱在。
又如纯修世间禅定住于四禅及四空定的人,尚有细意识在,却仍不知意根何在;妄以为已证涅槃,因为尚有意根心行不断。就像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尚有意根住于此定,即灭受想定中;而于触、作意、思三个心所之心行未断,虽不触外境,但还未离行苦,只能方便说暂出三界。除非舍寿入无余涅槃,灭尽意识、意根与色身,不再受生,不再有意识与意根,十八界断尽不再续生,才可叫作永离行苦,以意识、意根灭已永不出现。
又菩萨已证声闻菩提,已证如来藏,已知意识、意根心行,以大悲心能离行苦而不离;这样留惑润生,发受生愿,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才可称名为已知大乘苦圣谛者。至于《广论》中所说的苦圣谛,只在世间上著墨,自始自终皆言不及义,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的心皆是识蕴,不知末那识及意识心行,不知意识的觉知性一念不生时仍是刹那生灭而不离行苦,故《广论》中虽称说行苦之名,其内涵却非圣者所证、所说的行苦。
像藏密他们被灌顶之前要受三昧耶戒,然后发誓永远不违越三昧耶戒;那要受持三昧耶戒,要以十四根本堕作为他们遵守的内规。受了三昧耶戒以后,假如发现到密宗的法义不对,然后不能认同这个双身法而退失原本所发誓的这种戒,后来不修行了就称说退了三昧耶;或者说已经受了密法,若是对于密宗的法义产生怀疑而作否定,他们说:“你这样是疑谤我们密藏,你就是破三昧耶。”这个就是他们所谓破了三昧耶戒。或者说没有得到上师的允许,径行自己去见闻圣教的口谕,就会说你违越了三昧耶戒。所以受了三昧耶戒以后,如果说不修双身法,那么就是退了三昧耶戒;如果说发现到有问题不学了,而表示意见了、提出质疑,就称为说是破了三昧耶戒。也就是说,如果不违越它的戒,受了三昧耶戒,就得一定要修行双身法,他们实质就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说的持戒清净,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与女信徒合修双身法,大家别被骗了,误以为是佛教中说的持戒清净。
再者,《广论》166页说:
由此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故名为徧行粗重所随。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
《广论》从五蕴炽盛文字上思惟,却不知意识与意根都摄在五蕴中,也不知意识与意根之念念生灭而有三受引发之想蕴,而有爱、离、舍心行,因此才有贪瞋痴三苦,都是意识及意根之心行,都不离行蕴之含摄。此意识、意根心行非常微细,非一般凡夫众生所能知晓。菩萨行大乘道必须先断我见,继而证悟阿赖耶识,并且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透过现观阿赖耶识的功德而产生的智慧,才能深入知晓意识行苦,乃至意根行苦。堕入六识论的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宗喀巴、达赖等人,不知五蕴行苦的道理,正是我见未断的凡夫,怎能称为佛教大师呢?
《瑜伽师地论》卷34:
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瑜伽师地论》卷34)
此是圣 弥勒菩萨依阿赖耶识的无所得来观行五蕴的空相,而说诸行苦皆空。又说:
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瑜伽师地论》卷34)
此亦是圣 弥勒菩萨从阿赖耶识真我来观一切行都是缘生相、无常相、苦相,由诸行皆不自在,而趣入大乘无我行。
菩萨证悟阿赖耶识之后,应该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实性、如如性,名为证真如、转依真如。透过对阿赖耶识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观行,以现观意识、意根乃是无常、苦、空、无我,来对治凡夫众生把意识及意根始终虚妄的体性认知为常、乐、我、净的四颠倒。因此《瑜伽师地论》卷55说:
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瑜伽师地论》卷55)
亦即以观无常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常颠倒,观苦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乐、净二颠倒,观空、无我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我颠倒。因此转依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观行,了知意识及意根行苦,而行菩萨正道,才算是大乘行者。并不是像藏传佛教宗喀巴、达赖等人,否认大乘佛菩提道的主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嘴巴却说:“我是大乘,我是超越大乘的金刚乘。”徒有嘴巴高声而说,却连小乘的断我见都无法实证,更没有大乘法的实证,并无实质的意义;凡有所说,只是笼罩众生的妄想邪说,有智者都可以依 佛陀圣教及理证的现观加以检验,知道《广论》的颠倒处而唾弃之,唯有愚痴迷信又无智的人才会信受。
像某些研读《广论》社团,成立许多教室让学员自己讨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像这类社团的学员,许多是大学院校的师生,因为前半本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撰饰合宜一般人,符合大学院校师生他们的看法,所以这类社团吸引了不少人。有一位日常法师令这个团体10年只读《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本书,严重违背了佛弟子们想要了解三藏十二部要义的心愿;就像《三字经》虽是中华文化的缩影,10年只读《三字经》一本书而期望能了解中华文化,这是何等的无明啊!
佛求道之前已观察到无常诸苦,但是因为看到众生的苦,才强烈地产生求道之意图,所以佛证智正觉前后的一切都是为了饶益众生。佛陀修道时,祂自己的观法,如《杂阿含经》所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经》卷1)
又说: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卷1)
佛教修证悟道之后,不可急想入于涅槃,否则实际上不能以二谛圆融的方式利益众生,这样就和声闻乘、缘觉乘并无两样。所以,佛陀告诉弟子或佛教修证者,证悟前及证悟后都要世世利乐众生作菩萨,继续修菩萨道,在无量阿僧只劫里、在无尽生死烦恼中永续利益众生。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等大菩萨,是基于了解众苦和宏愿而行菩萨道;学习佛法的弟子却必须从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无量心,并且启动六度四摄的大修行成为菩萨。想要得到无上智慧,并以利益众生的愿心,称为大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的,菩萨以及发大菩提心,和学人是否相信来世,是否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科学家、哲学家无关,只要自己想要得到无上智慧,并发愿永远利益众生,就能出生大菩提心和四无量心,并且配合六度四摄的修行成为菩萨。
总而言之,从这个“苦”来说,若不从大乘修学的正见下手,仅在世俗知见常识上来教育学人,最终仍会落入“苦中作乐”来误解修行。因此,不依阿赖耶识而说苦圣谛,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达赖与日常法师正是佛所破斥的这类人。
好的,因时间关系,留待下集再谈。
祝愿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卢正娴老师
上一篇:第063集 苦圣谛 卢正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