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万世译经师----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2015-12-08 15:16:44  类别:十地
前言
公元二○○○年底,正觉同修会使用了新的开经偈:“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就在导师升座开始说法之前,大众合掌唱念著新的开经偈的当时,感得 导师法座发起八种动相。历经四年,同修会大众的法缘成熟, 导师已于公元二○○四年底(十一月九日)开始宣讲《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诘所说经》),以甚深微妙法音,点出“如来藏法”究竟义理,且加以细说引申,广利有缘佛子。此经开演了大乘别教法中已经证悟般若之菩萨智慧,微妙甚深,非有大智不能深知、不能细说也。
《维摩诘所说经》梵文原名为《Vimalakiirti-nirde"sa-suutra》,据中国各家佛典目录对于存本或佚本的记载,此经共有七种汉译本:一是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二是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三是西晋竺叔兰译《异维摩诘经》、四是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经》、五是东晋只多蜜译《维摩诘经》、六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七是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乃成为该经诸译本中较典雅者,流传久远、广阔。据其弟子“僧肇”法师〈维摩诘经序〉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而正觉同修会重印的《维摩诘所说经》正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正法”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
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 马鸣、 龙树、 无著及 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 佛陀正法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地上,即东土(中国)的佛法传承因缘。这一阶段大约是自东汉明帝(公元世纪初)开始,至东晋时代或齐末梁初(公元500年前后)之间。我们将以被尊称为“万世译经师”的鸠摩罗什菩萨(公元344年~ 413年)为代表,串联前后的史实,藉以说明此段“正法东移”的殊胜法缘:莫非是诸佛菩萨悲愍此间众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使珍贵的 世尊正法至今得以持续存在地球上!
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可知:佛法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汉地,约七十年后,佛教“僧伽”才入汉地传法。而汉人开始出家,也是在此之后的事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 年),明帝因为夜梦金色圣人,就派遣蔡愔和秦景等人,前往天竺(印度)寻求佛法,并请天竺僧“伽摄摩腾”和“竺法兰”等人来到汉地传法,这就是“汉地有沙门之始”。自此,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以迄于今。然而在那个早期的年代,汉译的佛典往往因为文化隔阂加上语言间的障碍而与梵本之原意有所差距,对于 佛陀真旨的弘传则实尚在启蒙阶段。
先说其一:“安世高”大师,本名清,是安息国(伊朗)的太子,博学多识,穷理尽性,自识宿缘,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安世高”精研《阿毗昙经》,修习禅定,尝游化西域各地;于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初年),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 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
再说其二:“支娄迦谶”(Lokaraksa,简称支谶),本是大月氏(中亚古国)国人。在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公元178年至189年译出了《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道行经》(又名《道行般若经》、《道行经》、《道行品经》)、《兜沙经》、《首楞严经》(说明禅法之要义)、《阿阇世王经》、《杂譬喻经》等,可说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娄迦谶”所译传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包括:《般舟三昧经》是构成大部《宝积经》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经》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经》。所谓“般舟三昧”即是“诸佛现前三昧”。《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大乘经典,其对后世的影响长远。其后约二百年,当时的 鸠摩罗什菩萨已受戒,并从“须利耶苏摩”学大乘法,而再以两年的光阴通达了大乘妙义,即是受了“般若经典”《放光经》(即《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属《大品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启发。
观之“鸠摩罗什菩萨”以当世之证量而译出《维摩诘所说经》等诸般若系经典,实为大乘佛法“如来藏法”之传人也。其后约两百年,正当是后继者 玄奘菩萨(公元602年~ 664年)的少年时期,跟随他二哥至“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教经典。 玄奘十一岁时即开始诵读“鸠摩罗什菩萨”所译传之《维摩诘所说经》与《妙法莲华经》,经由诵读大乘之启蒙,及学习《毗昙经》、《摄大乘论》等经论,乃深入思惟,而兴起西行求法之志,终入戒贤门下习《瑜伽师地论》而有后来归国编造的《成唯识论》之著述。由此可见“鸠摩罗什菩萨”传承“如来藏法”影响后世之深且远也。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借著叙述“鸠摩罗什菩萨”当世行化的事迹,作为因缘的主轴,来阐述这一前后约五百年的“东土正法”珍贵法缘。
历经半世忧患, 鸠摩罗什菩萨曾自述其“业累障深”。当一个人的一切都太顺利,没有太多烦恼的时候,他是没有动力进一步的去探究烦恼的根源的,因此没有机缘成就佛道。为了精修“菩萨道种智”,为了证得地上菩萨满心之现观,再来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恒时正念,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 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但在这一世,仍然藉缘示现诸多烦恼:诸如被胁迫、遭受戏弄凌辱、乃至被逼成婚,历经千百风霜等事,直到五十九岁才得入长安城“逍遥园”翻译佛经。正因经由如此人生历练的现观,而成其深妙般若的证量,乃能担荷如来家业。
业力影响我们非常之大。业力是无始以来熏习所成之习性产生的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了势力,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必须去承受各种际遇。但是,珍贵的佛法却能让我们经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以信愿行三力来改变业力。 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借著“业因缘”而发起“完全利他”之事业,示现烦恼相而度化众生。表相上, 鸠摩罗什菩萨虽是因利他而烦恼,实则是为利己道业之增长,是于菩萨道上地地增上。诚如《菩萨优婆塞戒经》 佛说:“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 鸠摩罗什菩萨一生弘法行化的“背后故事”其实就是这样。
本篇主要是参考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所撰《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第一,支谶传第二’,中卷第十四‘鸠摩罗什传第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万世译经师 ──“鸠摩罗什菩萨”,最后成为姚秦的“三藏法师”,传承了“如来藏法”的这一世事迹。又由于他此世处于篡位弑君、残民暴戾的暴君政权当道的年代,所以弘法非常困难,更令人敬佩。本篇有部分叙述,亦参考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菩萨诞生的家世背景
先从 鸠摩罗什菩萨的祖父说起。世纪初,天竺人“鸠摩达多”,家世显赫,世代为相,驰名遐迩。其子“鸠摩炎”天赋异禀、德性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感得东土(中国)文物繁荣兴盛,憧憬东土是他未来传扬 世尊“大乘方等甚深教法”的地方,在他即将继任父亲的宰相职位之时,毅然舍却了高官厚禄,而受戒出家了。
“鸠摩炎”随后越过葱岭,来到西域的龟兹国(汉时西域小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与沙雅二县之间),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他为国师。龟兹王“帛纯”有一个妹妹,即公主,字“耆婆”,已届双十年华,她才悟明敏,读经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公主身有红痣,依命相之说,必生贵子。当时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他的才华,才决意嫁给他。
公主与“鸠摩炎”结婚后孕育了两个王子,其中大王子就是“鸠摩罗什”。后来又生了小王子,名叫“弗沙提婆”。当公主怀“鸠摩罗什”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有一天前往“雀梨大寺”听经时,突然觉得自己通晓了天竺语,而且每天都深思著一些从来都没想过的深妙佛法,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那时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预言,公主所怀的是个有大智慧的圣人,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
公元三四四年,“鸠摩罗什”诞生了,此时公主却顿时忘了天竺语。“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梵Kumarajiva,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其父鸠摩炎Kumara,母字耆婆jiva,故兼取为名,义为童寿)。
菩萨与母亲一同出家学法
“鸠摩罗什”的母亲,即公主“耆婆”,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有一次,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无常,心亦无常,皆是苦本”,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炎”坚持不肯答应,于是她只好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鸠摩炎”只好忍痛答应了她。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又坚决不吃任何食物,“鸠摩炎”于是命人即刻为她剃度,她方才进食,隔天即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耆婆”一同出家,做了小沙弥,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当老师想要为菩萨解释经义时,没料到小小年纪的 鸠摩罗什菩萨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注:阿毗昙为大迦旃延所造之昆勒,龙树造《大智度论》卷十八(大正二五,页一九二中)提到:“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 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分别功德论》卷第一(大正二五,页三二上)亦提到:“阿毗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掫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而《增壹阿含经》序品中就提到“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阿难即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解释,由此一偈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菩萨的少年时期
由于 鸠摩罗什菩萨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菩萨的母亲深怕丰厚的利养,影响修行的道业,所以带著儿子走避他国。此时, 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九岁,他随著母亲渡过辛头河,到了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拜见了名德法师“盘头达多”(即罽宾王的堂弟), 鸠摩罗什菩萨依止他学《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共四百万言。“盘头达多”每每称赞菩萨的神慧俊才,罽宾国王听到了赞誉,想试试他,即延请 鸠摩罗什菩萨进宫,同时召集许多外道论师一同问难于菩萨,结果外道全被折服。因此,罽宾国王更加敬重 鸠摩罗什菩萨,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
当菩萨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不久 鸠摩罗什菩萨盛名远播,有许多国家争相延聘他,但菩萨都丝毫不动心。当时,菩萨的母亲带领著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 鸠摩罗什菩萨,非常惊异地告诉菩萨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普度无数众生。”
后来,他们母子到了沙勒国。 鸠摩罗什菩萨天天跟随母亲读经学佛。有一回,菩萨走进一间寺庙,看见一个又厚又大的铁钵,一时觉得好玩,便将铁钵戴在头上,竟然没有沉重的感觉。他心中暗自奇怪:铁钵的形体非常大,没想到我小小年纪,力气又不大,为什么居然能够戴这个又厚又重的铁钵而感觉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原本轻巧的铁钵,竟然变得奇重无比,他力气不够,不觉失手,铁钵立即掉了下来。菩萨母亲于是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菩萨回答:“因为孩儿的妄心对六尘有分别执著,所以铁钵有轻重的差别。现在孩儿已深深体会出‘境由心造’的义理,此后修习佛法再也不敢有散乱心了!”
菩萨的青年时期
鸠摩罗什菩萨跟随著母亲,在各地参学,先务小乘,后习大乘。不仅在大乘佛法方面更上层楼,而且名满天下。龟兹王还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 鸠摩罗什母子回国教化。龟兹国原属小乘的教法, 鸠摩罗什菩萨广开大乘法筵,听闻者莫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
此时, 鸠摩罗什菩萨正值二十岁,于是在王宫受戒,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Sarvastivada-vinaya)。又从“须利耶苏摩”谘禀大乘。乃叹曰:“吾昔学小乘。譬人不识金,以鋀石为妙矣。”乃广求大乘义要,受诵中、百、十二门论等。
不久,菩萨的母亲“耆婆”决心到天竺精进修行。当她要到天竺之前,欲辞别时,曾经对龟兹王“帛纯”说:“你的国运不久就会衰微了。”又对 鸠摩罗什菩萨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要怎么办呢?” 鸠摩罗什菩萨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 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我会受到火炉汤镬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的怨恨。”于是,菩萨的母亲“耆婆”只身前往天竺,勇猛精进,终于证得阿那含三果。
菩萨破魔干扰,初尝般若法味
鸠摩罗什菩萨则仍然留在龟兹国。有一天,他于龟兹“帛纯王新寺”的旧厢房发现了《放光经》。《放光经》即《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属《大品般若经》。当他展开经卷正要读诵时,魔来蔽文,突然脑筋一片空白,木牒上的经文也变成空白;菩萨知道这是魔力暗中作怪,读诵此经的决心更加坚固,于是魔力失效,经文的字迹立即浮现,他便开始勤习《放光经》。以后他又于“雀梨大寺”继续研读大乘经典。有一天忽然从内心里听到空中传来声音:“你是有智慧的人,怎么需要读此经呢?”菩萨说:“你是小魔,快速离去吧!我的心意,如同大地般的坚固,不可能丝毫被动转的!”魔力的一再干扰完全失效,于是 鸠摩罗什菩萨持续在龟兹国,读诵了更多的大乘经论。两年的光阴,已能通达大乘教法的奥秘。
龟兹王于是特为 鸠摩罗什菩萨建造了金制师子座,上面铺著锦绣坐褥,恭请 鸠摩罗什菩萨升座说法。但 鸠摩罗什菩萨却说:“我当年在罽宾国的师父尚未体悟大乘的妙义,我想要亲自为他解说,所以不能久留此地。”
菩萨以大乘第一义谛度师
不久之后, 鸠摩罗什菩萨的师父“盘头达多”,不远千里从罽宾国来到了龟兹国。龟兹王问“盘头达多”:“师父为何从遥远的地方,冒著跋涉山川的艰辛,光临本国?”“盘头达多”说:“早听说我的弟子 鸠摩罗什有非凡的体悟,又耳闻大王极力弘扬佛法,所以专程赶到贵国。”
鸠摩罗什菩萨知道了师父“盘头达多”到来,欣喜万分,先为师父讲说《德女问经》,此乃因为从前师徒二人都不相信该经所说的因缘、空、假的道理,所以宜先阐扬本经,以破迷启悟。(注:《德女问经》即《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此有德女于过去世 毘婆尸佛出现之时,即曾供养彼 佛。并宿世精进修行,历劫累世供养了 尸弃如来, 毘叶浮佛, 俱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如来。厚植善根德本。此经乃 世尊为此有德女开示,令悟解第一义谛。并授记她未来:一向以尊重心,承事供养,听闻正法,守护受持,复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回向菩提,然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曜劫中而得成佛,号法光曜如来应正等觉。)
“盘头达多”问 鸠摩罗什菩萨:“你崇尚大乘经典,是否曾见到什么妙义?”
鸠摩罗什菩萨回答:“大乘的道理比较深妙,阐明我空、法空的真正空义;小乘偏于局部的真理,有许多缺失。”
“盘头达多”正如当今许多佛教学者不解“大乘空义”,说:“你认为一切法皆空,非常可怕啊!哪有舍离‘有法’而爱好‘空义’的呢?从前有一个狂妄的人,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别出心裁,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狂人还嫌太粗,织匠勃然大怒,便指著空中说 :‘这是最细的棉丝!’狂人疑惑地问:‘为什么我看不见呢?’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就像我这么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是别人呢?’狂人听后喜悦万分,便付钱给织匠。现在你所说的空法,就像那则故事一样。”(按:外道法未能言及第一义谛,而以世俗谛之一切法缘起性空作为第一义谛来解说实相;现代的印顺法师也一样落入这种邪思中,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真义。)
鸠摩罗什菩萨于是苦口婆心,一再以各类微细比喻,详细说明大乘妙义,师徒之间往来辩论了一个多月,“盘头达多”终于信受了。
“盘头达多”赞叹著说:“师父未能通达,徒弟反而启发了师父的心志。” “盘头达多”便向 鸠摩罗什菩萨顶礼,说:“我虽是和尚在小乘法中的师父,但和尚是我在大乘法中的师父。”于是大乘小乘互为师徒,传为佳话!(按:《楞伽经》中,佛以各类微细比喻阐示“如来藏法”,一再破斥“一切法皆空”的邪见,可见大乘妙义真是甚深极甚深也,必须像鸠摩罗什菩萨大根器者才能解悟及证悟进去。)
菩萨成为镇国僧宝,前秦王慕德西征
鸠摩罗什菩萨的神思俊才,传遍西域,人人钦服。每逢讲经说法,西域诸王云集闻法,皆长跪于法座旁,并低跪为蹬,恭请菩萨踏著登上法座。
鸠摩罗什菩萨的名声不仅远播西域,也东传中国,成为各方争相迎请的镇国僧宝。前秦王“苻坚”素仰道安法师,今则渴仰 鸠摩罗什大名,亟思迎请。苻坚建元十三年,太史上奏:“在外国边境旷野上空,出现了一颗闪亮的明星,未来当有一位大德智人,会来到我国。”苻坚说:“我听说西域有位鸠摩罗什,襄阳有位释道安。那位外国的大德智人,一定就是鸠摩罗什吧!”
当时,鄯善国前部王和龟兹王弟,一同前来朝礼苻坚,述说西域有丰富的奇珍异宝,应效法先王,派兵讨伐,将之纳入版图,并谋求利益交换,希望未来能获得官职。前秦苻坚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二月,鄯善王等人又来奏请讨伐西域。于是次年九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偕同鄯善王、车师王等,率领七万大军,讨伐龟兹及乌耆诸国。
临行之前,苻坚在建章宫举行饯别宴,对吕光将军说:“帝王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那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此举只是因为太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我听说西域有一位 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擅长阴阳之理,是后学的宗师。我非常想念他。贤哲之人,乃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
吕光的军队刚出发, 鸠摩罗什菩萨即告诉龟兹王“帛纯”:“龟兹国运衰微了,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窘急之下,重赂狯胡以求救;并引温宿、尉头等诸国兵合七十余万以救龟兹;与吕光的军队决战于城西;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龟兹王“帛纯”只好出走。吕光的军队并连续降伏了三十余国,整个西域皆来归附于吕光将军麾下。吕光的军队浩浩荡荡以征服者的姿态开进龟兹王城,城如长安市邑,宫室甚盛。
菩萨示现烦恼相,为度化众生饱受百般风霜
吕光将军锐气风发,平复龟兹国后,另立“帛纯”之弟“帛震”为龟兹国王。吕光于是掳获了 鸠摩罗什菩萨,但看他年纪尚小,不知他智慧的高深,就把他当作凡夫俗子来戏弄。吕光强迫 鸠摩罗什菩萨与龟兹公主成亲, 鸠摩罗什菩萨苦苦请辞;吕光又命令 鸠摩罗什菩萨骑猛牛和乘恶马,想看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的恶心欺负, 鸠摩罗什菩萨始终胸怀忍辱,没有丝毫怒色;最后,吕光感到惭愧,才停止轻慢的行为。
当吕光要率军返国,中途在某山下扎营休息时。 鸠摩罗什菩萨说:“不可以在此地久留,以免全军将士狼狈不堪,应该赶快把军队迁往高原上。”吕光不信鸠摩罗什菩萨的建言,依然故我。当晚果然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积水数丈,将士折损数千人。此时,吕光方才暗自感受到 鸠摩罗什菩萨的料事如神。
鸠摩罗什菩萨又对吕光说:“这里还是凶险死亡之地,不宜久留,推算时运和定数,你应赶快率兵返国,中途一定可发现福地,适合居住。”
吕光这次听从了 鸠摩罗什菩萨的建议,迅速率军离开。当大军到达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时,传闻苻坚已被姚苌杀害,祖国“前秦”已灭,由姚苌建立了“后秦”国(又称“姚秦”)取而代之。吕光于是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就地自立为帝,国号凉(史称后凉),建元为太安,国都姑臧。
太安二年(公元387年)正月,姑臧的地方刮起大风。 鸠摩罗什菩萨说:“不吉祥的大风,显示将有叛乱发生,但不必劳师动众,自然能平定!”
果然,至吕光龙飞二年,张掖的临松、卢水胡、渠男成、蒙逊等人造反,公推建康太守“段业”为盟主。吕光即派遣爱妾所生的儿子──秦州刺史太原公“吕纂”,率领精兵五万前往讨伐。当时人人以为“段业”等只是乌合之众,而“吕纂”拥有雄厚威声,势必能够平定乱事。吕光也满怀信心去拜访 鸠摩罗什菩萨。鸠摩罗什菩萨却说:“我观察此行,并不能获胜回来。”不久,果然“吕纂”在合梨被打败。接著郭馨也起兵作乱,“吕纂”欲率领大军撤退,又被郭馨打败,全军覆没,“吕纂”只得仓促弃甲归国。
吕光非常器重大臣张资。有一次张资卧病在床,吕光十分焦急,延请许多名医来为他疗治,但是医药罔效;突然有一位国外的修行人,名叫罗叉,自称能够令张资病愈;吕光信以为真,赏赐罗叉许多珍宝。 鸠摩罗什菩萨知道罗叉骗人,就前往告诉张资:“罗叉不能治愈你的病,只有徒劳无功罢了!人的运数虽然隐微不见,然可由某些现象来测知。”张资服用几天药剂,便病故了。不久,吕光也死亡,吕光的太子“吕绍”便继承帝位;但过了几天,“吕纂”杀害了“吕绍”而自立为王,建元咸宁。
吕纂咸宁二年,怪事连连,“吕纂”却认为祥瑞,所以称大殿为龙翔殿,又把九宫门改称为龙兴门。 鸠摩罗什菩萨对“吕纂”说:“象征怪异的事即将发生,潜龙出游,龙属于阴类,出入有定时;但是近时常常出现,象征灾害要来临。一定会发生部下篡位的事,你应克己修德来挽回天运。”但是“吕纂”却不采纳忠告。
有一天,“吕纂”和 鸠摩罗什菩萨下棋。“吕纂”吃掉一颗 鸠摩罗什菩萨的棋子,吕纂说:“杀胡奴头。” 鸠摩罗什菩萨回答:“不能杀胡奴头,胡奴将杀人头。” 鸠摩罗什菩萨的话,含有影射意义,但是“吕纂”未能及时醒悟。吕光的弟弟吕保,有一个儿子名叫吕超,吕超的小字叫胡奴,后来果然杀死“吕纂”,拥立兄长“吕隆”为帝。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鸠摩罗什菩萨的预言果然不虚。
那时在东方,姚苌杀死苻坚之后,建立了“后秦”国,又称“姚秦”,拥有“关中”之地(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以长安为国都)。姚苌曾虚心再三请迎 鸠摩罗什菩萨莅临关中,但是凉国的吕氏王族,恐怕具有神奇智慧的 鸠摩罗什菩萨一旦为姚苌所用,将会不利于吕氏所建立的凉国,于是不准 鸠摩罗什菩萨东行。
姚苌建立“后秦”国之初,国势尚不稳定,积极培养太子“姚兴”。临终时,后秦已大业垂成,告诉“姚兴”曰:“汝抚骨肉以恩,接大臣以礼,待物以信,遇民以仁,四者不失,吾无忧矣。”姚苌死后,姚秦太子“姚兴”继位,勤于政事,延纳善言,孝治天下。 公元399年(后秦弘始元年) “法显”从国都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姚兴”又派遣使者到凉国再次敦请 鸠摩罗什菩萨来“关中”之地,依然徒劳无功。
同一时期,后凉国“吕隆”称帝之后,却多杀豪望,以立威名,内外嚣然,人不自保。魏安人“焦朗”乃遣使说服后秦的陇西公“硕德”计划伐凉。
菩萨历诸忧患,终抵长安。译经事业,群英会集
#p#副标题#e#
公元401年(后秦姚兴弘始三年)三月,在后秦国都长安的逍遥园,原来种植青葱的地方,竟然变为长岀了香芷,这件奇事被公认为祥瑞之兆,象征著大德智人即将到来。
同年五月,“姚兴”派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凉国“吕隆”,吕隆军队溃败,九月“吕隆”上表归降。凉国灭亡前夕,姑臧城之榖价斗值五千文,民人相食,饿死十余万人,尸横遍野,万分凄惨。由于后凉的政权不相信佛教,鸠摩罗什菩萨自从公元386年起,被羁押在其国都姑臧城十余年间,没有能够传播教义、翻译佛经,直到此时,终能前往“关中”。这时,菩萨已经五十八岁了!
同年十二月二十日, 鸠摩罗什菩萨终于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悦,以国师之礼待之,优宠备至。公元402年,“姚兴”恭请其入长安逍遥园“西明阁译场”从事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叡、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这年,庐山慧远法师于庐山结“白莲社”,首倡净土念佛法门。乱世之中,大乘佛法渐渐在中国兴起。
菩萨的译场,为当时“国主”姚兴所建之逍遥园(现为陕西草堂寺),是国家护持之国立译场,学人四事供养无缺。菩萨有三千义学弟子,如“僧叡”等曾受学于道安法师,早具声誉;翻译经典时,常常五百、八百人共同“详其义旨,审其文中”,译典品质很高,文风简洁流畅,便于读诵,所译往往“一言三复”,时人习诵者甚盛,对各宗派发展,助益颇大。
鸠摩罗什菩萨非常重视禅法的教授与禅籍翻译,摄取 马鸣菩萨、 鸠摩罗陀等家禅要,译出《坐禅三昧经》(又称《菩萨禅法经》)、《禅法要解》等禅经,对大乘菩萨禅法的弘通,立下深厚根基。
鸠摩罗什菩萨译有《维摩诘所说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佛说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经》、《菩萨藏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记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其次是《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记载,共译了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其中《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为初译,是首译大乘论典弘扬于中土者。
菩萨破斥格义之非,大法渊源始淳
佛法流传到中国初期,为了认识、讲说、理解上的方便,讲经者常用老、庄、儒家学说之义理名词,来比拟、配合批注佛法中的法数名相,称为“格义”(格是格量、称量的意思,称量佛经与外典,事义相类的义理),然而老、庄与儒家学说,皆不及佛法深广,如采格义,于理恐有违失之处,只能做为接引初机方便,不能当作佛法真实义。
道安法师当时即反对此“格义佛教”之风,到了 鸠摩罗什菩萨门下,更是排除格义之非,不再采“格义” 方式译经、讲经,格义风气才收敛下来。弟子“僧叡”法师亦深体汉译佛典之伤本乖趣,舛误失义,因而不愿受格义之限制,而在鸠摩罗什菩萨座下学习般若观、法华观、禅观与判释观,整理岀大乘佛教之真实义趣,以便协助进行正确的翻译工作。
鸠摩罗什菩萨既览诸旧经,了解旧译义多乖谬,皆由先前翻译时丧失原旨,与梵本原意差距甚大,于是由“姚兴”派遣沙门“僧肇”、“僧略”、“僧邈”等八百余人谘受 鸠摩罗什菩萨的教导,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大品经》,与《放光经》、《光赞经》,均属《大品般若经》)。 鸠摩罗什菩萨手持梵本,“姚兴”拿执旧经,两人互相对照校正,直到新文义理圆通,众心惬服,莫不欣赞,才肯罢休。“姚兴”的宗室:卫大将军“常山公显”与左军将军“安成侯嵩”,并笃信缘业,深信佛法,时常恭请 鸠摩罗什菩萨于长安大寺讲说新译出的经典。后来菩萨又陆续重译了《维摩诘所说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诸法无行经》等经。
就以《维摩诘所说经》来说,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时,将经文中的种种名相,例如:旧译的“无求”改译为“直心”,旧译的“善性”改译为“深心”,旧译的“弘其道意”改译为“菩提心”,旧译的“分流法化”改译为“回向心”。
因此,旧译的经文:“菩萨以无求于国故,于佛国得道,以不言我教照人民生于佛土。”这种类似老庄与儒家的说文,经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改成新译的经文:“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直接道岀佛旨,真是显畅神源,发挥幽致!
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旧译文中:或有译为“修治志性,不为颠倒”,或有译为“先当净于三垢,亦无所倚”者,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之新文则为:“深心坚固,用无所得故。”
又例如《妙法莲华经》经文中之旧译文:“惟为我等,讲演无上正道谊,愿弘慧见指示其处,当从如来学大圣教,以共劝进观察其本。” 鸠摩罗什菩萨重译后之新文则为:“世尊!亦当为我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自此,佛法深妙之理,得独立于老庄玄学之外,不致混滥,大法渊源始淳。
菩萨正六家之偏,般若真义得明
东晋时期,般若学说有六家七宗派别,所谓七宗是“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由本无宗分出,若不计,则为六家),莫衷一是,各有所偏,并未见般若全貌,所以 鸠摩罗什菩萨之弟子“僧叡”法师曾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另一弟子“僧肇”法师批注《维摩诘经》时造序曰:“《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
此即是说, 鸠摩罗什菩萨,翻译讲说性空般若相关经论,最能表达性空真义,没有格义之过与六家七宗偏而不圆满之失。
鸠摩罗什菩萨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虽以不自由的俘虏身分(表相上则受国师之礼,优宠备至)来到中国,由于精通中国语言,学养深厚,所以在翻译上自然能顺畅而圆融通达地传述文义,深受大众赞叹。
菩萨承先启后,影响历史深远
从 鸠摩罗什菩萨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所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 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从印度,他传承了: 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在中国,他传续给:僧肇、僧朗、僧诠、法朗一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 鸠摩罗什菩萨被尊为中国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
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根本经论;《弥勒成佛经》,是 弥勒信仰之所依;《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隋代“智者大师”根据其所译《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等部分,综合其它经论,宣讲解释“禅波罗蜜”,由其弟子法慎记录,而成为禅修宝典;《梵网经》,促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 鸠摩罗什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鸠摩罗什菩萨弘扬大乘教法,志在广演、阐明妙理;但观察当时中国的情况,不禁叹息说:“我如果下笔作《大乘阿毗昙》,恐不是迦旃子所能相比的。但是现在的中国,对于大法能够深识悟入的人很少,很难获得共鸣。我在此地,好像折断羽翼的飞鸟,将可作什么论著呢?”于是怅然而思虑著。(原文是“常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毘昙,非迦旃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后有外国沙门来曰:“罗什所谙十,不出一。”由此可见,鸠摩罗什菩萨具足深妙的般若智慧,其法义之妙理已经化现为文字流传者,还不到他内证智的十分之一。
后来, 鸠摩罗什菩萨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批注《维摩诘所说经》,其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他曾与庐山慧远法师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们之间的大乘义之问答,共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菩萨烦恼即是菩提,为诸众生得度脱故
鸠摩罗什菩萨所处的年代,篡位弑君、残民暴戾的政权当道,普天之下,皆以强大者为尊。姚秦国主“姚兴”时常异想天开,想让 鸠摩罗什菩萨为姚秦留下聪明优秀的人种,以期未来能成其富国强兵、一统天下之霸业。有一天对 鸠摩罗什菩萨说:“大师!您聪明超群,悟性卓越,是天下第一。如果您逝世了,法种便告断绝,没有人可继承。”于是,在姚兴命令下,鸠摩罗什菩萨被逼迫必须接受十名女子。此后, 鸠摩罗什菩萨不再住于佛寺僧房,另外迁往他处,供给丰盈。
此后,菩萨每逢升座讲说经义,常先自说:“譬如污泥中生长莲花,只须采撷莲花,不必沾取污泥啊!”(按:莲花喻菩提,污泥喻烦恼,五浊恶世中欲成就佛道,乃难行能行之事。《菩萨优婆塞戒经》〈菩萨心坚固品第九〉,佛陀对于菩萨作了定义, 佛说:“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由此段经文,足以证明鸠摩罗什菩萨为“实义菩萨”,绝非“假名菩萨”。)
当时有人对于 鸠摩罗什菩萨生起轻慢心,也妄想仿效。 鸠摩罗什菩萨便集合大众,来到盛满铁针的钵前,他面色凝然说:“如果各位能学我将这一钵的针吞下,就可以学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那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大众看见这稀有的示现,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
鸠摩罗什菩萨往昔在龟兹国,曾从“卑摩罗叉”律师学戒。当卑摩罗叉来到“关中”时, 鸠摩罗什菩萨非常欣悦,特地前往礼拜。“卑摩罗叉”不知道 鸠摩罗什菩萨已被“姚兴”逼迫接受十名女子成婚之事,就问:“你在汉地有殊胜的因缘,受法的弟子有多少人?” 鸠摩罗什菩萨回答:“汉地的经律尚不完备,新经和诸论,大部分是由我传译,有三千徒众跟随我学法。但是,我业累障深,故没有依照师父的教诲!”当时,有一位“杯渡”比丘,在彭城随缘度众,听说 鸠摩罗什菩萨在长安,竟喟然叹息:“我与他戏别了三百余年,仍杳然未期于今生能相逢,恐怕要等到来生再聚啰!”
菩萨示寂,所译经典之法味历代飘香
公元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法显”游历南亚、中亚29国,达15年,取道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回到山东崂山,返国后著《佛国记》。是年,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到姑藏 (即凉州),以后译岀《大般涅槃经》北本、《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及《菩萨优婆塞戒经》等。
公元 413年,鸠摩罗什菩萨自知时至,示寂之前,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的缘分而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要再到下一世去,恻怆岂可言喻!我自认闇昧,忝为佛经传译,希望所译出之经典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现在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原文是:“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八月二十日, 鸠摩罗什菩萨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依外国法执行火化;当灰飞烟灭,身形化了,唯舌不变。这正应验了他从前的誓愿,留给我们无尽的沈思和缅怀!
中国佛教史上, 鸠摩罗什菩萨贡献卓越,其所译大乘经典,以悟达为先,深得佛旨。自出经以来,其法味历代飘香,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由于其本身之证量,深会佛旨,历代因 鸠摩罗什菩萨所译出之经论,而启悟佛法者众多,著名的例证有:惠能大师悟于《金刚经》、中峰禅师等闻诵此经而有省发(但仍未实证如来藏而未悟入,故名省发),永嘉大师阅《维摩诘经》而悟,慧文大师读《中论》、《大智度论》而悟一心三观,开启天台教观心要。近代名士、贤圣僧俗等人,读 鸠摩罗什菩萨所译经典,而皈依佛教,护教护法,其数甚多。
菩萨所译重要经典包括:《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在历史地位上有“译界之王”美称。所翻译之经文,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信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著,并称关中四圣,合称“什门四圣”。
后记
根据《律相感通传》,时间上,溯自九十一个大劫以前,上一个大劫“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由毘婆尸佛(Vipasyin Buddha)开始算起,历经了尸弃佛、 毗舍浮佛。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大劫“贤劫”(the Bhadra kalpa)的最初四尊佛:拘留孙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叶佛,以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这期间,一直都有一位伟大的译经师,发了宿世本愿,生生世世要借著译经来弘通以上七尊佛的佛法,并执行护法护教,续佛慧命的大业。他,就是 鸠摩罗什菩萨──伟大的万世译经师。
鸠摩罗什菩萨的半生大多在五浊恶世的战乱年代中度过;但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为了 佛陀正法的弘传, 鸠摩罗什菩萨宁可受尽种侮辱而“为法忘躯”,换取佛法延续的可能。缅怀此位大菩萨的广大发心,面对经典,我们更应深深感恩珍重!
参考数据:
《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中卷第十四〉(梁 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撰)、《律相感通传》(唐道宣撰)、《开元录》〈卷四〉、《历代三宝纪》〈卷第八〉、佛教正觉同修会重印《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序〉、《菩萨优婆塞戒经》、《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朝日新闻创刊120周年纪念:佛教史年表》
 
------《正觉电子报第24-25期》  <鸠摩罗什菩萨略传>   正崧 整理
 

 

下一篇: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上一篇:菩萨道十地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