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
如何摄心才能使忆佛念相续不断?
2019-05-27 15:59:34  类别:念佛实修
一直以来无相拜佛功夫无法上手,是因遮障太多所致,后来发现这些遮障原来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执著而引发现起。因执著自我,所以就以为觉知心我为真实,以为内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为真实;因执著自我存在而对一切我所知境界以为真实,导致对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违顺己意想,又执著这些现象为真实,导致生起种种遮障。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种种现象的虚妄性----并无真实有能取所取;慢慢地了知觉知心我并非真实,了知一切我及我所也非真实,慢慢地藉由意识去说服意根接受这个事实。但因意根无始劫来计执觉知心为我----以为真实,不断地受觉知心误导而计执色身为我所----以为真实,计执种种五欲及六尘为我所有----以为真实,因有这些执著性,导致对我及我所引生出种种的烦恼及妄想。也就是因为意根的计执性,导致意识无法马上说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这些种种烦恼妄想的习气又让自己沉溺于五欲六尘之中,不知不觉地又去追逐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无法清净自己,从而无法排除对这些境界的执取,也就是无法修除对自我的执著,使得烦恼妄想攀缘不绝,而导致无相拜佛的功夫无法有所进展。
末学(注:作者)知此弊病后,就想出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弊病,来修除这些遮障,后来发现修除性障是一条捷径,而修除性障的捷径是植福;因在植福的过程中,您会面对种种身心的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地贪著与计执。又,常常在观行修除性障的过程中,难免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遮障,即使想说服意根去减低对一切境界的贪著执取,但往往无法成功,以至于常常随波逐流,追逐六尘无法自已,如此在无相拜佛的过程中,心行就常常随这些境界起伏,而使得拜佛的功夫无法上手。后来有因缘加入推广组,发现自己一旦对正法多付出一分,乃至对众生作种种无所得的施与,就会发现对自我的执著减少一分,如此烦恼妄想就少一分,相对地就多一分清净心,多一分清净心就少一分遮障,当遮障一分一分减少时,清净心就比较能够相续。
再者,又发现:当与众生结缘于行来去止,与人应对时,即使所面对的可能是不可爱的境界,也要诚实心、直心以对,一切身心所行皆要坦然以对,如此就对一切所行无有懊悔,如此就少一分遮障,少一分遮障时烦恼妄想就少一分,相对地就多一分清净心。当身行、心行较能清净时,以此清净的心行去作种种观行,理路上也较为清晰,也比较能合理地去说服意根,让意根接受这五蕴十八界一切现象是因缘生因缘灭;一旦意根接受此现象,就会承认十八界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个事实----也就是本来就是如此,是不变的道理。如此也会对觉知心我及我所的执著慢慢减少,对我所有的贪著也随之慢慢降低,甚至对觉知心我及我所就比较不会引生种种执取,比较不会引生对我所有的种种贪著,如此对觉知心我及我所少一分执取,所以就会多一分清净,多一分清净就能多一分净念相继。
也就是在不断植福的过程中,福德的资粮累积到什么程度,智慧也会随着提升到那个程度,如此就有智慧来修除性障;性障少一分,遮障随着减少一分,遮障减少一分,智慧又多增长一分,如此循环不已;因为性障是跟福德、智慧成反比的。当性障减少了,则烦恼妄想心就慢慢减少,相对地也较能有智慧来作种种观行,从而修除一分烦恼妄想,使得身行、心行多一分清净,清净心就慢慢能够相续;若此时作意来忆持一尊佛,也比较能够摄心而使此一忆佛的净念较能相续不断。慢慢地转入动中功夫,因为我们的身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行,六尘变动又会影响六根所行;所以当六尘变动不定时,六根亦随之追逐不停,就会引发六识不停地作种种了别,如风起波浪越滚越大,乃至无法停歇,导致在日常生活运为当中就无法与之同时摄心无相忆佛。所以如果想要在日常生活运为时,较能摄心无相忆佛,先要意识如理说服意根,收摄意根,让意根不随种种法尘的变动而追逐,能安住于此一清净法尘上,不动不摇,如此五根就会随顺于意根作意,不随五尘的种种境界而起舞,从而都(dū)摄六根。因为有之前的前方便----说服意根了知十八界的虚妄性,所以当六尘起起伏伏时,亦不随顺而引生种种攀缘,乃至亦不随顺种种法尘起伏而游走于妄想中,使得六识觉知攀缘心能安住于此一清净忆佛念,不随六尘的起伏而处于妄想烦恼中,不断地训练,使得忆佛念能够绵密不断。在行来去止的忆佛念能够绵密不断时,回来再无相拜佛时,会发现在拜佛的过程中,较不会随顺外面境界的影响,也不会随顺变异不停法尘的诱导;虽然身行起起伏伏动作不断,也不会因种种身行的变化而影响到心行;而心行尽管也一直在生灭、变异不定,但也无妨能摄心一处地拜佛。
但是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及体力一直在无相拜佛,其实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处于行来去止与人应对当中,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常常被外缘拉着走,等到了知此现象时又懊恼不已,所以意识祂是处于后知后觉的角色,祂是随着意根作意而起种种心行。所以,当所面对的种种境界变异不断时,如果同时想要让意识处于有忆佛念而绵绵不断,一定要有前方便----就是要让意识如理作意地说服意根;当然还要有福德的配合及性障的修除,才能有智慧去作这些观行而说服意根;还包括对“能知所知、能取所取是如何虚妄”的观行,包括“十八界是如何的虚妄而减少对自我执著”的观行,“如何减少对我、我所贪著”的观行。诸如此类的种种观行,就是要藉由意识如理如实的观行,让意根接受也了解到:一切现象界皆如是,皆无所得;降低对觉知心我、我所、我所有的贪著,如此就会降低对五欲六尘的追逐,减轻对内我所、外我所的烦恼妄想;如此在行来去止与人应对中,就比较不会因受到外面境界的影响而忘失此一忆佛净念。即使面对种种境界现起时,也知道这是觉知心自己在对胜义根自己所出现的相分作分别,是觉知心自己的事,外面境界只是一个诱因,不是主因,而此诱因也是生灭不实的虚妄法;当意根如实地接受此事实后,觉知心也随之能摄心一处地忆佛,不会随顺这些境界陷入其中而使忆佛念断续不已,也就是能够相续不断。
这种行来去止无相忆佛的功夫渐渐上手后,再回来观察无相拜佛时,可以发现:即使五根身行在不断、不停地与外五尘接触,五尘及法尘也一直在变异不断,而意根此时也比较不会去对种种法尘的变动作坚固的执取,比较不会随顺法尘的变动而引发觉知心的贪著。如此,六识比较不会去贪著六尘境界,意识也比较不会去贪著种种法尘,也就是觉知心我比较不会去贪著种种六尘境界,如是都摄六根;六识也不会到处攀缘妄想,而较能净念相继。慢慢也把一些有相的念舍掉,处于忆佛念存在时,不让它有表义名言出现,处于是有但不要有念头出现,好像是无但并不是空无的断灭;在无相当中知有这忆佛的念存在,不是空无、也不是有种种境相,处于无相又不忘失此忆佛念的存在。摄受心行于此一无相念佛境界中,随意根原本的作意去引导拜佛,如此拜佛时的一切身行,就能溶入无相忆念当中。
阿弥陀佛!
 
-----《正觉电子报第097期》 <无相拜佛心得>  叶昱宽居士

 

下一篇:无相拜佛、念佛,真好!
上一篇:通过无相念佛,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