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 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中,有关“熏习”的真实道理。如果能够正确掌握熏习的道理,就可以配合我们的正知见,在历缘对境之中,精进于各种善净法的熏习,而远离种种不净法的染著。这对于我们的修学速度来说,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家都要了解这方面的法义。
首先我们看圣 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大乘起信论》卷1)这里一开始,圣 马鸣菩萨就引用世间法的事相,来解释熏习的道理,让大家可以很快就能掌握重点。他说:就好像是世间的衣服本身并没有臭味,也没有香味,但是随著众生用东西去熏它;熏过以后,衣服就有那个能熏之物质的香味了。譬如有人在衣柜里面放了茉莉花,放了兰花,那他穿出来以后,人家靠近他时,就会闻到他所穿的衣服有香气。这样的世间现象是大家都可以亲自观察与体验到的,因此中国古人也有这样的说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由世间法事相上的譬喻,就可以让我们大略掌握熏习的意思。
有关熏习的涵义,在《成唯识论》卷2中,圣 玄奘菩萨也作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也就是说,熏习可以使得与该熏习相应的种子能够生长,也就是使得该功能差别出生或增长,因此将来便能够因为种子遇缘现行而产生作用;而熏习的法要能够成就,就必须要有能熏与所熏的心,两者一起搭配才能成就,就像前面说的譬喻:能熏是花的香味,而所熏是衣服。那以八识心王来说,能熏就是前七识,而所熏是第八识如来藏心。
而在圣教里面也常以熏习的道理,来强调修行人不可以懈怠而要精进于染污法的远离,这样才能超越生死之流而得到解脱受用。譬如在《杂阿含经》卷16中的开示:【常会、故常生,相离、生则断;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当离于懈怠,卑劣之精进;贤圣不懈怠,安住于远离;殷懃精进禅,超度生死流。】因此,如果常常接触熏习染污法而执著之,便会使七转识出生不清净之身口意行;特别是初学者,必须要尽可能远离染污法,才能够逐渐降伏性障烦恼,这也是修学上之基本道理。因为众生无始来之贪爱等我执烦恼,势力强大,在接触染污法的时候,便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借由亲近善知识,亲近正法道场学习正知见,才能让自己产生足够的力量而能分分离染得净。而这其中也强调要不懈怠,这样才能使自己串习于出离之清净法而超度生死之流。
另外一个熏习的重点,譬如在《持世经》卷1中的开示:【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名能得念力,何等四?亲近善知识、常修习深法、常乐至诸佛菩萨所、常乐请问修习智慧。】这里所开示的四种方法,都是隐含著熏习的道理;如果能够常常作,就可以得到念力,而让自己心中能够忆持正法,系心不忘,并且心心念念安住于正法之上,将来就能够得到解脱受用以及智慧的增上。上述《持世经》的开示中,重复的用了“常”这个字,这显示了熏习的重点,除了必须是熏习正确的知见及善净法之外,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能够长时间不断的去作、去熏习,这样才能够引发足够的力量,让自己能够往前快速推进。这也是一般所说的“串习””,因为串习的关系,能够增长善恶业的力量,成为“强力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时常熏习错误知见的人,就会使这些邪见常常占据他的内心,而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因此,即使有因缘遇到正法,通常也是很难接受,而无法以理智来思维简择,这在修学上便产生很大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是相当普遍,因此知见方面必须非常小心谨慎,随时要虚心请教善知识及比对圣教量。
而在解脱道中断我见的初果人,最久的需要经过七次的人天往返,才有办法断尽修所断的我执烦恼而出离三界之苦,这也在说明熏习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熏习善净法确实需要下决心而长时的去作,才能让力量一分一分展现出来;例如在《阿含正义》第三辑中 平实导师的开示:“譬如断我见后仍不能断我执者,应当长期以正法思维观察熏习而灭之,乃至历经七次的人天往返才证得阿罗汉果,讲的正是熏习之法。”(《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75)所以修行确实是需要能够忍受种种逆境,才能难行能行。而菩萨在历缘对境或利乐众生的过程中,遇到有烦恼现行的时候,也不用太自责,因为这正是观行转易烦恼种子的机会。我们可以配合正知见来思维这些烦恼,都是要有因缘才能生起,缘散即灭,因此体性不坚实,生灭无常;也观察烦恼的出生,都是因为种种执著与无明所造成,或者缺乏慈悲心,因此它是染污性的,同时也有许多的过失;既然烦恼是生灭无常之法,非真实可得,因虚妄想而生,也障碍修学,那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因此我们就可以配合这样的现观,而分分转易烦恼种子成为善净种子,这正是菩萨在五浊恶世中快速修行成就的重要原因。
再来我们来看在论文里面提到的“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因为如来藏真如心本身是离见闻觉知性的,从来不分别善恶,所以祂是无记性。相对的,七转识却是有见闻觉知性的,也显现出能够了别善恶的体性;因此七转识当然是能熏的心,就譬如能熏衣服的物质。心真如既然是无记性而不分别善恶美丑,则譬如是被熏的衣服,能受到七转识所造作的善染诸法所熏;就因为心真如是清净法,完全没有贪染或厌恶性,因此祂才能没有简择地收藏一切种子,而让因果得以成就。因为心真如完全不会因为祂所收藏的种子而被染污,因此说祂“性非是染”,这样才能成就其收藏种子的功德。有时候我们会用“宝瓶”来形容清净的心真如,一般众生的心真如宝瓶内含藏许多染污的种子,虽然心真如的本性清净,从来不与有漏法相应,但是祂出生的七转识,却会与祂所收藏的染污种子相应而不断的贪染。因此众生就必须透过善净法的熏习,而使得心真如所含藏的种子逐渐转变清净,也使得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心行变成都是清净性的,这样才能够逐渐转变成内外俱净;也就是心真如宝瓶本身是清净的,加上宝瓶里面所含藏的种子也是清净的。
而从论文里面所开示的“无明、染法,实无净业”,让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要透过善净法熏习而成就佛道,确实是需要非常久远的时间。因为无明包括烦恼障的一念无明与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这两个法都是不清净的。因为一念无明本身就是染法,会导致众生不断的六道轮回生死;而无始无明则会导致众生对法界的真实相永远无所了知,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这两种无明,都不能成就清净业的法,所以说它们其实都没有清净业。因此要达到究竟的内外俱净,成为佛地的真如境界,就必须经由长劫的修行,来净除染污种子,与断除无始无明;这些染法与无明非常深广,尤其无始无明上烦恼更是极为难断,绝对不是一悟就可以成就佛地的究竟清净性,这就是真如缘起的道理。因此菩萨们必须依教奉行六波罗蜜,而逐渐增上其修证的清净性与层次,一直到最后身菩萨,才能在人间经由八相成道而成就佛道,这也是大家必须要有的正知见,才不会被别人所误导。
接下来,在论文里面提到“真如熏故说有净用”,因为前面说“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也就是无明与染法本身不能直接成就清净的业用,为了要有善净法的增长,便需要透过清净真如法性的熏习,也就是要转依这个第八识的真如法性,在历缘对境中能够依第八识的体性来安住,这样就能使得无明和染法在人间逐渐地被清净。当你开始转依第八识的真如体性安住之后,你就会开始逐步地修正自己的卑劣性、污秽性与染污性;由于这样修正的关系,就会使得你在三界染污法当中,产生了清净自己心真如中所含藏种子的作用。所以身心开始转变,功德力用也逐渐增长,这就是说,心真如的熏习,开始有了清净的功用。
菩萨在悟后,因为能够现观自心真如的清净性与七转识之染污性,因此使得转依的力量能更加生起,能够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凡是遇到的事情,或者是有习气现行时,就立刻加以修正;修正以后,心真如所含藏的种子就变得更清净了,就多增加一分的清净性,两次现行以后就有两分的清净。这样不断的累积,延续修正七识心行的过程,那就使得你的自心真如所含藏的七转识的种子,开始变得更具清净性,这就是以心真如的体性回熏七转识,也是菩萨在证悟后,所应进修的事业。但是以心真如的体性来回熏七转识,说穿了还是你自己在熏习自己,正是因为你本身有智慧了,知道实相的清净性了,所以开始转变自己;转变自己的结果,就使得体性从来不变的心真如的内涵,也就是祂所含藏的七识心的你自己的种子变清净了,因此就使得你有了对于染法的清净力与作用。无明就这样一分一分的断,三界爱就这样一分一分的断,所以说真如所熏的缘故,就产生了清净的力量与作用;而尚未证悟的菩萨,可以经由善知识的开示而了解这个道理,因此也可以有相似转依的功德生起。
上述真如熏的结果,可以让种子越来越清净,这其实也就是识食的道理;也就是七转识在六尘诸法中,不断熏习的结果,最后都由第八识如来藏来收藏。在《阿含正义》第二辑中 平实导师有这样的开示:“识食之理,于唯识学中,即是熏习之义也!凡有识食之法,皆名熏习;熏习成就之后,即是成就如来藏中种子,执藏于如来藏中,名为识食;于今世或未来世中待缘而现,即名种子生现行之意。今世、往世造作种种善恶业行而成就识食者,即是现行熏种子之意;如是唯识学中所说熏习之理者,即是识食之义……。”(《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581)因此,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一方面是执藏种子的心体,一方面祂的不生灭与清净自性也可以成就真如熏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来藏在佛道修学中的关键性角色,包括佛法的架构与修学原理都是以这个心真如为中心。
而也因为如来藏中内含的种子不同,使得 佛世尊所生出来的七识心,与凡夫的七转识大不相同,所以祂就被称之为佛,我们就被称为凡夫,或者被称为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这就是《金刚经》里面一句很有名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因为三乘所学的无为法内容有差异,同样是修无为法,有人成为阿罗汉,有人成为辟支佛或缘觉,有人成为菩萨、成佛;之所以会有三乘圣人的不同,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说,二乘圣人不证如来藏,只有菩萨追随 佛陀修学才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也因为所修证的无为法内容有差异,也使得三乘贤圣,他们的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有差异存在,因此导致种子现行后,有七转识之清净性与智慧上的差异。
最后为了加深诸位观众的印象,我们再引 平实导师在《楞伽经详解》第四辑中的开示,来与诸位共勉:“习种性者其义有二:一为贪瞋痴习性仍重,犹待修除;二为般若见地仍极粗浅……未至通达位,于般若及唯识种智虽得胜解而未通达见地,仍待熏习;以此二缘,名为习种性者。”(《楞伽经详解》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97)修行路上如果满足了初信位到十信位的功德,就进入初住位中,乃至菩萨悟后有许多仍然在七住位至十住位的范围之内,这些都含摄于习种性之内;因此无论是贪瞋痴性障烦恼方面的修除,或者是智慧的增上修证方面,其实都是亟待努力熏习的。所以必须在“习种性”阶位中精进熏习善净法,逐渐远离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之后,才能进入十行位之“性种性”的层次,而在十行位中将你的“菩萨性”,在身行、口行、意行上面显发出来,乃至长养扩大,这些都是必须经过熏习的过程。
今天我们大略讨论了熏习的道理,尤其对于尚在十信位与十住位的菩萨,特别需要精进熏习善净法,而众生在成佛之前都是可以熏习的,因为尚有种子的生灭变异;而能够信受如来藏正法,也让我们确信熏习的种子能够完好的执藏,因此凡有熏习、凡有所作皆功不唐捐。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高正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