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
第036集 三种无想定
2015-09-04 14:20:58  类别:入门起信一
蔡正礼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 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
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所谓的四禅中的无想定,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他的无明,也是他的妄念。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天的这样的禅定力才是解脱,这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 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
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而解脱。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 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
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够有初禅以上,乃至二禅以上的禅定力,他就可以凭借著他的解脱智慧入无余涅槃了。所以显然解脱最主要的力量,是在智慧力,也就是他的解脱的智慧,而不是在禅定力。当然有了智慧之后,你禅定力更高也很好啊!可是最关键的并不在于禅定力,而在于智慧力;若有禅定力,纵使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如果他不断我见,他照样不得解脱,他还是照样不如一个断我见的声闻人。所以净无想道,其实是隐含了这样的意涵,可是如果没有智慧,是没有办法发现这样的智慧的。
我们可以继续看,悲智他本身所说的,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无想定,虽曰不念一切想,却并非完全无想思、无知觉。如经云:‘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中阿含经》)‘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中部阿含经》)无想定,尚有‘念无想界’之一想一念。如经云:‘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无想界。’”(《中阿含经》)(网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悲智他所引的,其实就是我们上一集所引的《中阿含经》的内容,而且我们根据上一集所引的经文,就可以来证明所谓的“入无想定,想知不灭”,其实它说的是非想非非想定,所以当然是意识心的觉知不灭。可是这里也同样有说到这件事情;这里有说到,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这是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显然它已经在这里说,这是有为而且是有所思维,所以显然这是有漏有为的一种禅定而已;所以它当然不是一种真正清净解脱的一个禅定,所以他还缺乏了断我见的功德,缺乏断我见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它是有为的,而且是有所思维。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经文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想定,是可以获得解脱的。可是他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了解经文,已经这么清楚地告诉他。
好,那我们接下来,来跟各位介绍《阿含经》里面的确有说到,有所谓四禅里面的无想天,而且这四禅里面的无想天,它是没有觉知的,而且是无想无知的。可是这也是悲智这位先生他最为迷惑,而且极力反对说有这样子的无想定存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在《长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经文:【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这是《长阿含经》的卷8里面就有提到,有所谓的一身一想,这是遍净天,这是属于三禅的遍净天,因为三禅里面,有所谓的少净天、无量净天,还有遍净天;举遍净天作为代表,来代表三禅。再接著就说到所谓的复有众生无想无觉知是无想天,而且是第五个众生所居处的地方;然后接著后面就谈到四空定里面的空住处,这是第六个众生所居住的处所;从这个次序就可以知道,这个无想天它所说的,就是四禅的定力所安住的境界,而且在这个境界里面,在这个无想天里面,他是无想而且是无觉知的;所以无想无觉知,所以在这里面是因为六识皆灭,所以当然就是无想无觉知,所以这里所谓的无想天的这些天人,所依的定力就叫无想定。
同样的《长阿含经》卷9还有同样的经文:【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阿含经》经常重复这些经文,就是在确定说,这个经文是没有错误的,所以说两次都是同样的说法,所以就证明说有所谓的无想天。这些天人所安住的定力就是无想定,在这个禅定里面,他是无想无所觉知的,所以他是完全不了知境界的,因为他六识皆灭,所以这样子才是真正对于无想定正确的理解。
可是这个悲智,他的文字障还真的很严重,所以他又举了一个律部的一段经文,可是他又有节略了,把重要的意涵去除掉,想要来移花接木,来扭曲经文的意思。我们看看他怎么说:“再比如:‘声闻弟子一念中。极多能知一世……是输毗陀前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寿五百劫。以是故说一念中知五百劫。’”(《律》) (网名悲智者所著《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这位悲智先生,他就举了律部的一段经文,然后节略了一部分,然后他举的意思就是说:声闻弟子里面有一些人,能够一个念头里面就知道一世,而且很多人都能够这样知道,而且他还举例,就有这样的一个叫作输毘陀的人,他之前在无想天,然后在无想天命终之后来到人间,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他可以一念之间知五百大劫。所以他认为说,因为他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所以就是说在这五百大劫里面,他就是有觉知心存在的。其实错了,因为如果我们详细来看律部的经文的话,其实他所举的这段经文,刚好可以证明,在这个五百大劫里面,输毘陀其实他是没有念的。
好,我们来看看,真正完整的律部里面,是怎么说的:【长老输毘陀语诸比丘:“我能一念中识宿命五百劫事。”诸比丘语输毘陀:“何有是事?声闻弟子一念中极多能知一世。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输毘陀灭摈驱出。”佛闻是事语诸比丘:“汝等莫说输毘陀是事过罪,何以故?是输毘陀前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寿五百劫,以是故说一念中知五百劫。输毘陀随心想说无罪。”】(《十诵律》卷59)
其实如果我们从这段完整的经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是因为这个输毘陀,他说他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中间的事情,可是声闻人都反对这件事情啊!其他的比丘就告诉他说:“声闻弟子里面有很多人,可以一念之间就知道他一世是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人很多啊!”就他经过那一世,很快就知道了嘛!譬如人寿一百岁,一念之间就知道我从小到现在经过哪些事情;这个有禅定力的人是可以作得到的。可是这个输毘陀说:“他一念可以知道五百大劫。”人家说:“哪有可能这样子,你又没有殊胜的断我见的功德。”所以他们说他没有过人法啊!既然没有过人法,你说你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的事情,你显然就是妄语啊!所以就把他灭摈驱除,让他不能当比丘了。
佛陀听到这件事情,就跟这些比丘说:“其实你们不要说输毘陀他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这输毘陀本来他的前身是在无想天里面,然后他命终,命终之后生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在这个无想天里面,他的寿命是五百大劫的,可是也因为他五百大劫里面,他才一出生,在无想天里面才一出生,知道他在无想天之后,他的六识心就灭了、就无所觉知;可是等他寿命终了,要知道自己在无想天中要命终了,他最后一念又出现了,然后马上命终,然后生到人间来,可是在中间的五百大劫里面,其实他是没有任何的念头,因为他的六识心都灭了;因为六识心都灭了,所以他对于他的五百大劫里面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在五百大劫里面,无所觉知啊!所以他能够一念知五百大劫的事情,就是因为在五百大劫里面,没有任何事情嘛!因为他的六识心都灭了,所以他就说:“我这个五百大劫里面,我只要一念就知道。”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这个五百大劫里面都没有念啊!所以 佛陀说:“这个输毘陀,他是随著他自己的心意,随意而说,所以他这样说也是老实人,所以这样是没有罪过的,所以不应该把他灭摈,把他赶出去的。”
所以这句话说,一念中知五百劫,其实刚好在证明,在这个五百大劫里面,他的觉知心是灭的,所以他只有出生的那一念,跟要命终前再出生那一念,就这两念。他说:“我在无想天中,然后就下生,就命终,下生在人间。”所以在这个无想天中,他当然知道他所经过的所有事情啊!因为他所经过的所有事情,那五百大劫里面,就是他的觉知心不存在嘛!这样的事情,当然一念之间他就完全了知这五百大劫里面所发生的事情,那就是他没有那个念嘛!因为他六识都灭了嘛!所以这个悲智先生提出来律部的这个文字,其实刚好证明无想天中确实是没有觉知的。可是有很严重的文字障的悲智先生,反而拿来证明,想要证明无想天中是有念的,而且这一念里面,可以知五百大劫。其实这个真是一个佛门里面的一种笑话,还好他不属于佛门,如果佛门有人把这个东西拿来说,跟他主张一样的话,那真的是一桩大笑话。可是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对于所谓的法界实相不能了知,而有种种的虚妄想的时候,这个就称为妄念,而且称为妄念有相。因为他不能把这样的虚妄想灭除掉,所以就产生了很严重的文字障,乃至本来这个文字是否定他的,结果他竟然要拿来证明他自己,而且还要把它中间的一些重要的部分去除掉,想要移花接木,来证成他自己的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详细去阅读的话,就可以知道,他所举的东西,刚好证明他自己错欵,可是他竟然无所觉知啊!所以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除了所谓的两种无想定的这个意涵,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无想定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所谓的三三昧里面的无想定。因为三三昧就是所谓的:空、无相、无愿,有时候这个无相三昧,也称为无想三昧,这个三昧又称为定,所以也有时候,也会把它翻成是无想定。好,我们来看看,在《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的经文:【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业,亦是须菩提比丘;行无想定,除去诸念,所谓耆利摩难比丘是;入无愿定,意不起乱,所谓焰盛比丘是。】(《增壹阿含经》卷3)而这里有提到所谓的“行无想定”,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无想定其实就是无想三昧呢?因为它前面有说到,所谓的恒乐空定,所谓的空定,其实就是讲的是空三昧,后面又有所谓的入无愿定,其实就是所谓的无愿三昧;所以无想定有时候也在代表这个无想三昧,也就是三三昧里面的无想三昧,所以说在《阿含经》里面,其实无想定这三个字,其实就我个人所理解的,就有这三种意涵。这三种意涵,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慢心,能够愿意相信 佛陀的言语,他就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他可以发现,其实这个无想定的意思,是彼此不同的;因为没有慢心,而且也愿意跟随善知识来学习,这样子他就不会被自己的慢心高涨所遮蔽了。
我们如果说,根据上面所举的这个悲智先生,他所举的这一些文字,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实他对于无想定这三个字,对无想的意思,其实他有很严重的误会,如果说无想是他所认为的,是有想知存在、有想知不灭的话;那这样无想的涅槃,岂不是也应该要有觉知心存在了吗?如果说涅槃里面还有想知不灭,表示这涅槃就不寂静了嘛!就不符合所谓的三法印里面的“涅槃寂静”法印的真正意涵,因为还有境界的丛闹嘛!
#p#page_title#e#
好,那因为时间到了,所以我们这一集,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
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下一篇:第001集 起信论导读(一)
上一篇:第130集 如来藏如如而三身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