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四圣谛—苦圣谛
2015-08-23 23:45:37  类别:三乘菩提
我们现在就正式的进入说明四圣谛的一一谛的内涵。
我们先来说明何谓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呢?苦是三界中生灭的无常的有漏有为法。那为什么会称为圣谛呢?苦,每一个人都知道苦,有的人因为求不得苦,有的人因为生活困苦而感觉到苦,这个都同样都是苦,但是这个苦是不是圣谛呢?为什么佛弟子所认识到的这样子的苦才叫作圣谛?为什么一般的众生所知道的苦不是圣谛呢?这个苦对于众生来说的话,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苦里面,有的人在苦中作乐,根本他不知道他就是在苦里面;凡夫外道也有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凡夫外道所知道的苦,大部分都是不离于我所的苦,也就是离不开对于财色名食睡求不得的苦,大部分都是离不开这些苦。圣者有圣者所知的苦,圣者所知的苦,这个才是叫作圣谛。所以,如果不如实的了知苦的内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灭这个苦,不如实的了知如何去修学灭苦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的道理,这样子就不是圣者所知;这样子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没有谛,有苦没有圣谛。所以,不是说知道苦就是圣谛,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实是知苦而没有圣谛。
《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弥勒菩萨在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说只有圣者在诸谛当中,只有诸圣者——诸修行的圣者,在四圣谛苦集灭道诸谛当中,如实的观见,如实的了知,这样子才能够同样成为是谛。是诸圣者在苦集灭道的修行过程里面,如实的了知苦,如实的了知了苦的内涵,如实的了知了苦生起的原因,如实的了知了这个苦生起的原因如何的去灭除,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修行;这样子的如实了知、如实的观见,这样子才能够成为谛。弥勒菩萨又说:“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所以,一切愚夫他是不如实知、不如实见的。诸谛之所以要名为圣谛,必须要如前面所说,是如圣者,是如实了知、如实观见的;所以,知道苦不一定是有圣谛。所以苦,有对于苦不知不觉者,有对于凡夫外道所知的这样子的苦;但是,四圣谛当中所说的圣谛是圣者所知的苦,是圣者所知的苦才叫作苦圣谛;如果不是圣者所知的苦,这个就不名为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苦圣谛呢?苦圣谛它就是四圣谛当中的第一圣谛。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必须要对于苦圣谛的如实了知,才有办法往前去探究这个苦所集起的一个原因,乃至于想到说如何的去灭苦,乃至于去探究如何的去修行;所以,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个圣谛。对于苦圣谛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也就是说,必须要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如果不是如实知、如实见三界六道的苦报的内涵,就不能够成为圣谛。那三界六道的苦报,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就是去了知我们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因为由于有情的这个世间还有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因为业烦恼的势力所起;那这个世间就是受苦的地方,这个世间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谛。
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苦圣谛的内涵,最主要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有这七种苦;生苦、老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它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五蕴而来的,是因为众生执着于五蕴,这个根源是因为五蕴炽盛来的,是因为五阴炽盛。所以,前面的七种苦,再加上因为执着于五阴的这个五阴炽盛苦,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八苦”。这个就是众生轮回于六道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
这八种苦果,我们从生苦开始来探讨,那什么叫作生苦呢?什么叫作生苦?什么是为生的这个苦所逼迫的?所以生苦,第一个,就是因为生为众苦所逼,也就是说,生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的;第二个,生这个法是余苦所依。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它也是余苦所依。
那何谓出生的这个法它是众苦所逼呢?因为我们在母胎当中,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在内热煎煮的状况之下身形渐成,而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受到生脏跟熟脏的夹压;这样子犹如夹压地狱,压入地狱一样,俱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所以就犹如夹山地狱一样;所以在母胎当中,处于母胎当中,因为内热煎煮的关系,所以犹如处于狱中。这种状况,母亲只要喝一杯热食的话,灌注其身,就令胎儿就像入到热滚滚的汤锅里面去;那母亲只要喝一杯冷水的话,喝一杯冰冷的水,那胎儿的身体就犹如寒冰切体;当母亲饱食之时,迫逼身体痛不可言;母亲饥饿的时候,因为腹中了了空空,所以胎儿又像倒悬一样,像倒挂一样受苦无量;乃至于到满月的时候,要出生之时,因为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因为头往下向产门,如两石夹山,犹如夹山地狱;在出胎以后,因为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针刺灸,难以言喻。胎儿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皮肤非常细嫩,只要有微细的这样子的冷风的接触身体,或是说有粗重的东西接触到身体的时候,就犹如刀针,刀刺、针灸刺痛着他的身体,是难以言喻的。
第二个,生是余苦所依。生为什么是余苦所依呢?因为有了这个身体的出生以后,所有的其他的老苦、病苦、死苦都接踵而至;也就是说,老病死苦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出生以后,所以才会紧接着有老苦、病苦还有死苦。所以,生苦不仅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也就是说,生苦它的道理,不单单是说你出生的这个自体是苦;而且它也说,因为由生而引起的种种身心上的苦受,这个都叫作苦,这个都是属于生苦所摄。也就是说,除了你自体出生的这样子的苦以外,加上因为你出生了以后,所引生的这样子的老苦、病苦、死苦;因为这样子诸苦接踵而至,因为这样子的诸苦接踵而至,所以说它是余苦所依。所以,生苦是包括自己的苦,也包括引生其他的苦。
我们再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老苦呢?老苦也是有两个道理:一个是增长的意思,一个是坏灭的意思。
老苦的增长的意思是什么样的道理呢?也就是说,当我们众生由少至壮,也就是说当我们出生以后,从有生命开始,从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地羸弱,举止动静不得安宁;举止动静不得安宁,所以让你这个老逐渐地慢慢地增长;因为你增长,而造成的这样子的一个老的这样子的一个苦,这个就是因为增长所得来这个老苦。
第二个是坏灭。老苦的坏灭的义理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由盛去衰来,精神耗减,所以生命的日渐短促,逐渐地到达毁坏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人从出生以后,经历了婴孩位,经历了幼童位,经历了少年位,乃至于中年位、老年位,乃至于到耄耋位,到耄熟位,这个色身由原来的强盛的这样子的一个阶段,一直到衰弱的阶段,慢慢地头发白了,牙齿也掉落了,由原来盛壮的色身,慢慢逐日地衰弱下来;身形也慢慢地变得弯曲了,双腿也变得慢慢地不听使唤了,身体也觉得粗重,而唿吸的气息也慢慢地急缓,慢慢地上扬,走路的时候,身体也慢慢地没有办法非常平稳,只能够靠着拄着拐杖来走路;逐渐地肌肉慢慢地萎缩,皮肤也慢慢地松垮了,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也多得像麻子一样;这个时候五根渐渐地在毁坏,而且慢慢地趋于成熟烂坏,我们的颜面色泽也慢慢地变得丑恶,这就是老。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增长,经过了这样子的一个坏灭的过程,让这个色身逐渐地趋向于熟烂,趋向于成熟、烂坏,这个就是老的一个过程。那在这个时候,我们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也觉知到这个老的这样子的痛苦,因为觉知心也跟着领受了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跟心理同时在感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领受;乃至色身跟心理都共同生起了强烈的热恼,这个热恼、忧戚、忧悲恼苦,全面的领受着老的痛苦,这个就是老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老是因为我们烂坏以后,成熟烂坏,由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心理,同时地在感受,同时地全面地领受了这样子的一个强烈的热恼;因为色身跟心理的坏灭,所以引起了忧悲恼苦,这个就是老的痛苦。
老苦----老是因为由于增长跟坏灭的两个原因,所以让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心理都同时地在感受,而且是全面性的在领受,乃至于色身跟心理,都是共同的生起了强烈的热恼;因为这样子的热恼,所以产生了忧悲恼苦,所以全面的领受着这个老的这样子痛苦,这个就是老苦。
接着我们要说明一下,何谓病苦呢?病苦也是分成两者:一个是身体的病,一个是心理的病。我们分成这两种来说明。什么是身病?身病就是说,我们有情的色身,我们众生的色身,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所组成的;如果这地水火风四大,如果不能够调和的话,那众病就会丛生。所以我们的病,是因为地水火风四大不调而来的。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就会产生各种的病痛:地大不调的话,身体就会僵硬沉重;如果是水大不调的话,身体就会虚浮肿胖;如果是火大不调的话,就会遍身蒸热高烧,或遍身受冷少温;如果是风大不调的话,就会全身颤掉倔强。所以我们的身病,其实都是来自于地水火风四大种的不调和,所以造成这样子的一个病痛的一个情形。那什么是心病呢?心病是由于四大的变异,所以产生的各种身体上的疾病;因为身体上的疾病,所以引起的心理上种种的苦恼,而忧悲恼苦,忧切悲哀。这个就是苦所造成的这样的一个情形。
那什么是病苦的内涵呢?我们说病苦是由身病也有心病来组成,实际上所展现出来有哪些现象呢?所谓的病,就譬如说,我们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还有唇舌痛、齿痛,还有颚痛、咽痛就是咽喉痛,或是说气喘、咳嗽,或是说喝了就吐、喉咙生茧,或是说羊癫痫、瘿疮,或是说像女人的月经流溢,还有胆有火气、身体烦热、枯藁瘦弱,痔疮等等这样子的下病等等种种病,这都是从触觉而产生的苦触;那这种苦触,同时也不离开心的感觉,留在人身中的感觉,这个痛苦就称为病。这个病从身苦一直到心苦,由身跟心同时的来领受这样子的痛苦。而痛苦的意思就是说,有情生病的时候,当身体触到了这样子的苦受,由于身苦痛的缘故,也导致了心也感受到苦受;而且是身心全面性的感觉到苦痛,身体跟心理都全面性的领受的这样子的苦受。因为病的苦受,所以身心都共同的烦躁起来;不但烦躁起来,乃至于产生壮大的烦恼;乃至于因为烦恼忧戚,全面的领受身与心的壮大的烦躁,这个就是因为病所带来的苦。
所以病的这个苦,就是因为来自于我们四大不调,来自于我们的四大不调,由于我们的身体领受了这样子的苦,而我们的心理也同样的跟着领受了这样子的苦,而且是两者共同的全面性的领受了这样子的苦;因为领受了这样子的身病的苦,所以起了壮大的烦躁,起了强大的烦躁,这样子因此而产生了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的忧悲恼苦,因为由身与心,因为身病所引起的这样子的苦,所以这个就叫作病苦。这个就是病苦最主要的内涵。
什么叫作死苦呢?现在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死苦。死苦也有两种状况:一个是病死,一个是因为外缘而死。那什么是病死呢?病死就是由疾病而寿尽而命终。就是因为生了疾病,所以寿尽而命终,这个是病死;是因为由前面所说的这样子的病苦,因为病的原因所产生的寿尽的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就叫作病死。死苦的另外一个状况,是因为外缘而死,因为外缘而死所产生的苦,这个叫作因为外缘所产生的死苦。因为外在的恶缘的逼迫,譬如说因为水灾、火灾、风灾,或是大水,或是地震,或是其他的种种天然灾害;或是因为意外,譬如说汽车的灾祸,或是说机车的灾祸,或是飞机失事,或是船舶沉没;乃至于被人杀害,或是自杀,或是说药物中毒而死等等的死亡,这个都是摄属在属于外缘而死的一个死苦。
那死的意思就是说,当许多种类的有情众生,他们命根结束的时候,显示的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也用尽了、破坏了,命根因死亡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这个就称为死亡。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的苦受,遍身领受的苦受,感觉死的苦,整个感觉死的苦,心理领受到死的苦受,全面领纳死的苦受,感觉到死的苦出现了,也全面性的感觉到死苦的内容;接着是身与心同时全面性的领纳死的苦受,面临死亡的时候,身体有烦躁的觉受,心理也跟着烦躁,并且全面性的领受死苦的烦躁,身与心都同时全面性的感觉死苦的烦躁,进而身与心都共同的生起了壮大的烦躁;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烦恼忧戚,忧悲恼苦的领纳了身与心共同都有的这个壮大的烦躁的觉受,而专注在全面的感觉到身与心都有壮大的烦躁的觉受。所以,死苦是因为我们寿命渐终,是因为外缘的缘故,让我们在死的过程里面,身体领受了苦受;因为遍身领受了苦受的过程里面感觉到死的苦,所以心里也领受了死的苦受;让身心同时的领受了这样子的一个死的苦受的时候,而生起的一个烦躁的这样子的感觉,进而让身心都生起了这样子的忧悲恼苦;因为这样子的忧悲恼苦的领受,因为死亡的过程而领受了这样子忧悲恼苦的领受,这个就是死苦的内涵。
#p#page_title#e#
紧接着我们要说明一下,什么叫作怨憎会苦。怨憎会苦也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我们从事相上来说,第二个是从理上来说。怨憎会苦为什么会称为怨憎会苦呢?从事上来说,有哪些怨憎会苦?从理上来说,又如何的去说明怨憎会苦呢?
从事相上来说,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有怨恨的仇敌,或是说憎恶的坏人,或丑陋之人,或无缘之人,或无赖借贷之人,或债主等等,因为我们心中希望他们长时间的远离,不希望跟他们接近,但是因缘的缘故,偏偏的巧聚在,跟他们聚集集合在一起;因为这样子不愿意跟他们聚集在一起,而偏又不得不跟他们聚集在一起,而领受到心理上的种种的苦受,乃至于因为心理上所领受到的这样子的种种的苦受,而引生身体上的这样子的苦受,这个就称之为怨憎会苦。这样子所谓的怨憎会的这样子仇恨的人,跟憎恶的这样的坏人,跟丑陋的人还有无缘的人,也就是说你不想遇见的这些人,而你偏偏又不得不去遇见他,这样子的怨憎会苦,我们是从事相上来作说明的。
如果从佛法的理上来看待怨憎会苦的话,什么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怨憎会的地方?这个最主要是在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何谓内六处呢?就是有不可爱的眼根,有不可爱的耳根,有不可爱的鼻根,有不可爱的舌根,有不可爱的身根,有不可爱的意根,有这不可爱的六根这内六处,有不可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些不可爱的六根,聚会在同一个三界有情之中,同聚在一个人的身体之内,或同时聚在一个有情的色身之内,收摄为一体,和合为一体,共同熏习一切法。这些不可爱的六根,共同相聚在一起,便会使众生流转生死而不得出离;所以六处和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成就了怨憎会的痛苦。但是,大部分的众生还没有进到佛法的修行的时候,几乎没有办法观察到因为内六处所引起的怨憎会苦。其实这个怨憎会苦,这个内六处的怨憎会苦,它其实也是影响了我们对于事相上的怨憎会苦。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因为对于不可爱的六根的一个执受,对不可爱的六根的一个执着,所以才会去引生外界的事相上,譬如说刚刚所说的仇恨的仇敌,或憎恶的恶人,或丑陋之人,这样子不愿意跟他们相会,这个都是来自于对于六根的这个不可爱的执受,所引生出来的怨憎会苦。
所以,因为有这样子的成就了六根的怨憎会的痛苦,乃至于有情有对身外的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同样这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因为有对于六根的贪爱,所以会对身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触,它的觉受,对这六尘的了知,对这六尘的思量,对六尘的贪爱,也是同样这样子的道理。因为这外六尘的聚会和合,而使众生流转生死不能断绝,所以外六处也是不可爱的,所以这个外六处也是怨憎会的一个内容;这个不可爱的外六处和合在一起,而使人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外六处的和合也是怨憎会。所以,内六处、外六处,这十二处的和合都是怨憎会。
而所谓的怨憎会的苦,就是在说,众生这个不可爱的六处怨憎会的时候,身体就会领受痛苦的觉受,接着心中也会领受痛苦的觉受,紧接着,进而身体跟心中都会专注而全面性的感觉到,身心当中都有痛苦的觉受,这就是 世尊所说的怨憎会苦的意思。所以,怨憎会的这个苦,最主要是在说众生不可爱的六处的怨憎会。对于众生这个不可爱的内六处,跟这个不可爱的外六处怨憎会的时候,身体就会领受着痛苦的觉受;因为身体领受着痛苦的觉受,所以接着心中也会领受着痛苦的觉受,进而身体跟心中全面性的去感觉到,心中、身中都有着痛苦的觉受,这个才是真正的怨憎会苦的真正的道理。
所以怨憎会苦,从事上来说跟从理上来说,都是在指着都是由六入,再从六处所引生的这样子的一个怨憎会苦;乃至于因为六处,因为身心的这样子的一个痛苦的觉受,紧接着引生我们对于事相上面,对于怨恨的这个仇敌,憎恶的这个坏人,丑陋之人,乃至于我们不愿意遇到的这些人,因为因缘所致,不得不与他们相遇的时候,而引生的这样的心理的痛苦,而且生理的痛苦;这样子的怨憎会苦,其实根源都来自于对内六处跟外六处这样子的怨憎会的苦,这个就是真正的怨憎会苦的道理。
我们接着来说明一下,什么是爱别离苦。何谓爱别离苦呢?我们也是从事相上,还有从理上来说明这样子的道理。
从事相上什么是爱别离苦呢?从事相上来说的话,爱别离苦又可以分为生离跟死别两种。什么是生离呢?生离就是说,自己亲爱的人,跟自己亲爱的人,希望能够常相左右,能够常相聚会在一起;但是因为有可能谋生的因素,或是说战祸、刀兵劫的因素,或是说水灾、火灾的因素,或是说因为工作调差,或是因为冤狱等等诸多的因素,所以使得两个不想分离的人必须要乖离分散;因为这样子不愿意分离而必须要乖离分散,而引起的心理上种种的苦受,这个就是爱别离苦。这个是因为我们生离所引起的苦受。爱别离苦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死别。就是因为我们临死之时,必须要离开眷属,离开色身,离开种种贪爱的世间财物,所以心中会生起强烈的爱别离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临死之前,都必须要面对离开亲爱的眷属,离开父母兄弟姊妹,乃至于子女,乃至于要离开色身,要离开种种贪爱——所贪爱的这些世间的财物;因为为了要离开这些眷属,为了要离开所贪爱的世间财物,所以心中生起了强烈的爱别离的痛苦。因为不愿意离开而必须要离开,所以生起了这样爱别离的痛苦。
这样子的爱别离的痛苦,从理上来说也是有它的这样子的一个更深一层的道理。从理上来说,何谓爱别离苦呢?从理上来说,就是在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也就是说有可爱的眼根,可爱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当这六根互不相属分散了,六根不能相应的时候;六根互相分离了,六根不能聚会在一起,六根不能互摄,六根不能共同熏习一切法,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和合在一起,这就是苦。乃至于对于外处的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与外六尘别离,也像这样子的痛苦。众生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和合而成,而这六界假使成为不相干的六界,不再聚合为一体,身中的六界就不能再相应了;六界分散别离,六界不聚会为一体,六界不再互相摄持,六界也不能共同熏习一切法,六界不和合在一起,色身就坏灭了,这就是苦。因为色身的坏灭所产生的这样子离开色身的苦,这个就是爱别离苦的其中一个道理。
那什么是爱别离苦呢?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这个爱别离苦从事相上来说,有生离,有死别。从理上来说,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也就是说,众生这个可爱的眼根、可爱的耳根跟可爱的鼻根、可爱的舌根跟可爱的身根,对这个可爱的六根,互不相属分散了。众生执着贪爱渴爱这六根,这六根因为没有办法再聚在一起了,它是相属分散的,六根不能再相应,不能再互相唿应,不能够再互相起作用的。所以六根慢慢的互相分离,六根不能聚会在一起,六根不能再和合在一起产生它的作用的,那六根不能互摄,六根不能共同的熏习一切法;因为我们所熏的一切法,其实都是透过六根触六尘,乃至于六识在这个地方去作了别来运作的。因为六根、六尘、六识的和合运作,所以才会熏习一切法,当我们六根不能聚会在一起,六根不能互相含摄,六根不能共同的来熏习一切法,这样六根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和合在一起了,这样就是苦。
除了对内六处这个六根的分离的这样的苦的觉受以外,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于外处的六尘的触,外处的六尘的觉受,外处六尘的了知,外处六尘的思量跟外处六尘的贪爱,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与外六尘的别离,也像这样子的痛苦的话,这个也摄属在爱别离苦。为什么呢?这个六尘是,我们众生都是由地、水、火、风还有空、识六界和合而成的,但是这个六界假使成为不相干的六界,不能再聚合为一体;众生之所以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和合,是因为众生必须要使用这六界,他才有办法生存在这个世间,当这个六界没有办法互相和合,这个六界已经不相干,不能再聚会在一起,那身中的六界就不能再互相相应了;那这个六界分散别离,没有办法相应而分散别离以后,六界就不能够聚会为一体,六界不再互相的摄持,六界也不能共同的熏习一切法,六界不和合在一起,色身就坏了,这就是苦,就是爱别离的痛苦。也就是说,当众生要离开地、水、火、风、空、识,也就是说,地、水、火、风、空、识要散坏,而你不愿意散坏,这个就是爱别离的痛苦。
众生的身中有内六处,有外六处,有内六界,它互相别离的时候,身体领纳到这样子,内六处、外六处还有这个六界互相别离的这样子的痛苦;身体领纳这样子的苦受,心中也领纳了这样子的苦受,也了别这样子的痛苦的觉受;甚至因为心中领纳、了别这样子的痛苦的觉受,而感到身体跟心中,都专注而且全面性的感觉到爱别离的痛苦的觉受,这就是 世尊所开示的爱别离的痛苦。所以,爱别离的痛苦,一样是从理的角度来探讨的话,所有的一切爱别离,一样是从我们的内六处、外六处跟六界所引生出来的;因为有内六处跟外六处的贪着,乃至于对于内六处、外六处分离的时候,你不愿意分离而产生的爱执,因为它要分离,但是你不得不去接受它的分离,这样子所产生的苦受,这个就是爱别离苦。
什么叫作所求不得苦呢?何谓所求不得苦呢?我们也是从事相上的求不得苦,以及从理上的求不得苦,来探讨这一部分的问题。
所谓的求不得苦,从事相上来说它包含了三方面,包括了人、事、物三方面。在人方面的求不得苦,有哪些求不得苦呢?譬如说要求好妻好夫、俊男美女,要求配偶或是说要求子女,或是说要求父母长寿,或是说要求好子媳,或是说要求好女婿,或是说求弟妹等等,但是因为所求不得而产生的苦。为了要求配偶、求子女、求父母长寿,或求好媳好婿,或求好弟妹,而求不得所产生的苦,这个是因为事相上面,人所求不得所产生的苦,这个也是一种求不得苦。那物方面呢?譬如说求田产、求钱财,或是求骨董珍玩,或是说求房舍、求舍宅,或是说求古今名画,求来以后而不能存;求不得,或是说求来以后而没有办法能够保存它,这样子就是属于求不得的苦。所以,物方面的求不得苦,有对于物的求不得的苦,也有对于物求来以后没有办法能够永远的保存它,没有办法永远的拥有它,没有办法永远的占有它,因为这样子产生的苦,这个也是求不得苦。那对事方面的求不得苦,有譬如说求职位的升迁,或是说求调职,或是说求官司的胜诉,或是说求冤狱的平反,乃至于求名声,求浪子回头等等,但是所求不得。如是诸多的世间事务,因为心中产生爱乐,因为求之而不可得,因为求之而不可得,因此而生起了心中种种的苦受,这样子就称为求不得苦。这个是求不得苦在事相上面所产生的这样子的一个道理。
第二个是从理上来说。从理上来说,什么是求不得苦呢?也就是说,从佛法的道理来讲的话,就是在说众生都有出生的法相,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的这个法。“想要让这个我不出生”,但是众生想要这个我不出生,但是不能因为你想要让这个我不出生,就能够成功的。因为众生的这个我的出生,是因为众生因为烦恼种子,因为过去受生的业种未断,所以必须要受生死的轮回;所以,不是说你要求我不出生,你要求生天,你要求我不要烦恼,就不会有烦恼;所以众生要求我这个我不出生,那个是不可能的,那必须要透过如法的修行。所以,如果要求这样子的我不出生,而不如法修行的话,这个也是求不得苦。那生这个法是这个道理,同样的老这个法、死这个法,也是这样的道理。也就是说,众生求出生不可能,求生、求不出生,也不是能够自主的。
同样的道理,众生对于老这个法,要让众生不愿意老去,这个也是不可能的,让众生不会死去,这个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愿意老、不愿意死,这样子求不得而产生的这样子的苦恼,产生的忧悲恼苦,这个就是因为生或是老病死苦求不得所产生的苦,这个也是一种求不得苦。不但是求离老死而不能离,乃至不能离开忧悲恼苦之法,即使想要使自我不忧悲恼苦,即使想要使自己远离忧悲恼苦,也是不可能因为心里想要离开就能够如愿的。所以,众生要求离苦而求不得,这个就是求不得苦。也就是说,当众生有所求而求不得的时候,不管是你求生或是说求死,或是说求不生,或是说求不死,或是说求老,或是说求不老,乃至于求你不忧悲恼苦,而求不可得,这样子所求不可得的话,所产生的苦,这个就是求不得苦,也就是所求不得苦。
同样的,如果有众生觉得出生是快乐而可爱恋的,而想要让自己出生以后可以恒常久住而不变异,也就是不可能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就能够成功的。甚至于想要使心中生的思想成为常住而不变异,也就是说,让你这个想法变成是常住而不变异,这个也是无法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子就能够成功的。这样子种种心中想要成就的事,却都没有办法如愿成就,这个就是 世尊所说的求不得苦的道理,这个就是所求不得所产生的这个苦的道理。
#p#page_title#e#
讲完求不得苦以后,我们就要进到什么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说,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它最主要的根源,它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众生对于五阴的执着,所以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五阴炽盛苦。为什么五阴炽盛是苦呢?
我们先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五阴。五阴又叫作五蕴,为什么会成为阴呢?而为什么又会成为蕴呢?因为阴是遮盖的意思,遮盖了什么东西呢?是真如实性被遮盖住了,被什么东西遮盖住了,被无明所遮盖住。被无明所遮盖住,被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产生的无明所遮盖住,所以就称五蕴为五阴。因为是被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所遮盖住,所以它称为五阴。为什么这个五阴又称为蕴呢?五阴又称为五蕴的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蕴是聚集,是积聚后有的种子,是积聚了后有的种子,所以称为蕴,积聚了出生后有的种子,所以五阴称为蕴。其实五蕴就是众生的身心,五蕴总括起来——色、受、想、行、识,其实就是函盖了身心两个法,也就是名色,所以五蕴它就是众生的身心。
为什么这个五蕴它会产生对众生逼迫的苦呢?为何五阴炽盛它是苦呢?这五阴——别别阴、各各阴,对众生如何产生逼迫的苦呢?我们一个一个来作说明。
第一个,色阴炽盛的话,会造成四大不调。这个我们前面所说的病苦,病苦是因为四大不调而来的,所以色阴炽盛产生的四大不调,所以四大不调会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的话,领纳分别;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会使诸苦变本加厉。众生会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对受阴的这样子的领纳分别去贪着、去执着,产生变本加厉的这样子的一个结果,这个就是受阴炽盛。那什么是想阴炽盛呢?想阴炽盛是因为想像追求,而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色阴的四大不调,对于受阴的领纳分别完以后,因为在这个当中去作思惟、想像、分别、追求,所以进而会产生怨憎会苦,会产生爱别离苦,乃至于产生所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为什么也会是苦呢?行阴炽盛的苦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因为我们想像追求,因为想像追求以后,而有怨憎会、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诸苦的这样子的一个领纳想像,追求分别完以后,又起而造作了身口意行诸业。因为想像追求,所以造作了这样的流转的诸业,身口意行的诸业,所以再度的种下了未来的苦果之因,这个就是行阴之苦。那识阴,为什么识阴炽盛是苦呢?因为有识阴的原因,众生对于识阴的执着,所以流转生死,永无尽期。
这样子的五取蕴,其实它是刹那刹那迁流变坏的,为生时、病时等众苦之所聚集;也就是说,五蕴其实就是生老病死苦,乃至于引生后面所说的想像这个爱别离、怨憎会,乃至于求不得诸苦,所以总摄一切诸法,总摄一切苦法。因为所有的一切苦法,所有的一切苦性,都是因为五蕴炽盛所产生的,所以我们称五蕴炽盛是苦。也就是说,因为前面的七种苦全部都是总摄于五阴之苦,所以,真正要解决这些苦,必须要从观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才有办法解决这样子的一个苦。也因为这样子的道理,所以我们说,五蕴聚集了这些苦,所以说五蕴炽盛是苦。
我们从这边可以了解到,生老病死是属于身苦,也就是说我们这八苦里面,我们把它汇归起来,生老病死苦它是属于身苦;而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它是属于心苦;而五阴炽盛则是总括身心二苦。前面的七苦,是过去所感之果;而后面的这一个苦,是总括身心诸苦而说的,是因为现在起心造作,是未来得苦的原因。因跟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痛苦没有了期。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依声闻解脱道来修行,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这些苦,应该要依这样子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才会有解脱之日;或是说必须要依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行,依大乘佛菩提道来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够解脱八苦的系缚,更能够永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话,想要离开这七苦乃至于这八苦的烦恼,要离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苦这样的烦恼,唯有依止两种方法,一个就是解脱道的修行,一个就是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才有办法解决这样子的困难。
所以,《中阿含经》里面,在《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舍梨子尊者如是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中阿含经》卷七)意思是说,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也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
苦圣谛是由于生、老、病、死苦,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还有五阴炽盛苦,总括而来是这个八种苦,就是苦圣谛所说的内涵。生、老、病、死苦它是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是属于心苦,而五阴炽盛是总括身心二苦。这个前面的七苦是过去所感之果,后面的这一个苦总括来说是身心诸苦而说,也就是说是现在起心造作,是未来得苦的因。因跟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的,所以痛苦就没有一个止期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必须要依止着声闻的解脱道,或是说大乘的佛菩提道,才有办法解脱这八苦的这样子的一个烦恼。
所以,《中阿含经》里面舍梨子尊者才会这样说: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这样子的圣谛,它是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也不是颠倒的;这个真谛审察确实,合于这样子的谛,合于这样子的苦圣谛——这个诸谛,圣者之所有,圣者之所知,圣者之所见,圣者之所了,圣者之所得,圣者所觉悟的;这个是说苦圣谛真正的道理。
所以,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也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的。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性;而解脱道二乘人,他灭尽了五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它并不是断灭空。这个如就是在指说,这个真如本心,祂是真实的,祂是实在的,所以这个苦谛它是不离于真实而如如的这个自在的本性。这个苦圣谛也不是颠倒想,因为是依于如,所以它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的审察觉思。这个苦圣谛不是臆想思惟来的,而是对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八种苦真实真正的这样子的一个正理,详细的审察思惟,确实以后得到的。所以,综合这样子的一个思惟、观察、观行,综合如上八苦的真谛,这个八苦的真谛,这个是圣人所有,是圣人所知,是圣人所见,是圣人所了知的,是圣人所证的,圣人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 世尊说这个是苦圣谛。也就是说,是因为圣人如实的了知,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知、所证的、所真正觉悟的内容,才能够说为是苦圣谛。如果不是这样子的情形的话,就不能称为圣谛,那个是只有世间苦而已。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  第3-6集 四圣谛—苦圣谛》 正文老师开示
下一篇:成佛之道简介
上一篇:人间佛教之佛法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