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我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什么是众生所执着的“我”;二是思考为什么这个“我”是虚妄的。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只有先认识了“我”,才能进一步去确认这个我的虚妄。只有认清敌人是谁,才能消灭他。所以要真断我见,就必须从认识“我”做起。
众生所理解的“我”,可以简单分为色身我与觉知心我。前者可以称为身见,后者才是真正的我见。
觉知“我”包括六识觉知心,所以认识六识觉知心“我”才是断我见中需要真正观行的重点,其中又以意识心为重点。
由此可知,断我见主要就是断除觉知心我见,不以六识觉知心为我,所以我们先要认识觉识“我”。要认识觉知心的“我”,首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相中去把“我”的种种表现找出来。
先恭录网上几位菩萨的开示如下:
一二三菩萨的开示:
“观行审视自己的非语言、非文字的心行,以及所作这些事情的背后真正的深刻法尘到底是什么……好好地观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在这些人事地物的生活中,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以着「我」在过日子。”
“好好地观行大小不同的五蕴境界相貌,…如是从早到晚,这样清楚一切都是因为「我」而产生诸多意识心相应的相貌,产生诸受,对于意识心相应的各种受,一一体验,好好地记录,好好地思惟,可以一日过后,自己到计算机前,或是拿起纸张,开始自己好好地检讨一日的心中觉得不妥之处,老老实实地检讨自己。”
网上某菩萨的开示:
“从自身之色受想行识于境界中现行之法相去观察思惟,如是去观察于何处何法说我,此我必定不离五蕴,此我必定六尘中与我贪我爱我慢我瞋相应。”(末学不清楚这是哪位菩萨说的,因为是转帖中摘的)
从以上开示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把这个“我”找出来了。
末学再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应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去观察“我”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习气所致,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其实都会带着种种“我”见在运作,而我们毫不自觉。末学试举一例。
如观察吃早餐中“我”是如何以种种身口意行表现出来的:
“我”感觉“我”饿了,所以“我”要去吃早餐。
“我”买了“我”喜欢吃的豆浆和油条,为了“我”的营养需要,又要了个鸡蛋。
“我”对老板说:“给“我”挑几根大一点的油条。”
“我”要老板多装一点豆浆,“我”又多加了两勺糖,因为“我”喜欢吃甜的。
“我”坐在餐桌前开始吃“我”的早餐,“我”觉得今天的豆浆很香、油条也很好吃。
“我”听到旁边用餐的人在大喊大叫,“我”看到他随手把纸巾扔到地上,“我”觉得他没有公德,“我”看不惯他的这种行为。
“我”吃完早餐,“我”觉得很饱了。
“我”去和老板结帐,“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我”和老板还价,老板少要了一块钱,“我”很高兴。
可以看到,不观察不知道,一观察吓一跳,光是吃一个早餐,就有多少个“我”在其中运作!其他如工作、生活、与别人交往中,处处都是充满“我”的运作,所以都是应该观察的对象。
二、观察在这些事情中种种我见是如何依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而产生的。
仍以吃早餐为例。
1、以色蕴为我:“我”饿了,是“我”的身体饿了,以身体为我;“我”吃早餐,是“我”的身体在吃东西,嘴巴吃进去,胃负责消化,肠道来吸收;“我”的营养需要,也是以身体需要作为“我”的需要,这些都是以色身为我;“我”觉得很饱了,是以身体觉受作为我的觉受。
2、以识蕴为我:“我”饿了,这是身识之觉受,以身识为我;“我”觉得豆浆、油条很好吃,这是舌识之觉受,以舌识为我;“我”听到旁边用餐的人在大喊大叫,这是以耳识为我;“我”看到他随手把纸巾扔到地上,这是以眼识为我;“我”挑选爱吃的食物、“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我”看不惯别人的行为,这些都是意识的分析、判断、思维、对比作用,这都是以意识为我。
3、以受蕴为我:“我”饿了,这是身体的苦受,以此苦之觉受为我;我看到别人的行为而不认同、进而不高兴,这也是以苦受为我;老板少要钱了“我”很高兴,这是乐受,以此乐受为我。
4、以想蕴为我:“我”感觉饿了,这是对身体觉受的了知,属于想蕴;“我”觉得今天的豆浆很香、油条也很好吃,这是依于意识与舌识等对食物味的了知,也是想蕴所摄;“我”看到、听到别人和行为和言语,都是眼识和耳识的了知作用,这都是落在想蕴中,以此了知性为“我”。
5、以行蕴为我:“我”走去餐馆、“我”挑选食物、“我”提出要求、“我”坐下吃东西、“我”和老板还价、付钱等,都是色身之行来去止或六识心行之运作,摄属行蕴。
由此观察可见,“我”见总是依于色受想行识而存在的,随时以五蕴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总是非常自然地以此五蕴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作是“我”而不自知。
三、观察在种种事相中因我见而产生的心所法行相之运作。
仍以吃早餐为例。
1、五别境心所法之运作:
欲心所:“我”要去吃早餐,“我”因觉饿而生起要吃早餐的欲望,要去吃点东西;“我”要吃喜欢的东西――豆浆和油条,这也是欲;“我”要老板挑大一点的油条、“我”要多加点糖,这都是有这个“欲”而想要去这样做。
胜解心所:“我”感觉“我”饿了,这是对于身识觉受的了知;“我”挑选食物,这是对于食物品种的了知;“我”看到旁边用餐的人在大喊大叫,随手把纸巾扔到地上,这是对于周围环境的了知;我觉得豆浆和油条很香,这是对于食物味道的了知。
念心所:我能直接去餐馆,这是对于餐馆位置的记忆,所以不必去寻找;“我”喜欢吃豆浆和油条,这是对于曾经食用过的东西的味道产生了记忆,能回忆油条的味道。
定心所:“我”坐在餐桌前开始食用,专注于品尝食物的味道,这是意识心专注于某一境界。
慧心所:我去餐馆,知道怎么走,不会去乱绕一大圈,这是对于道路远近的拣择分别;对于食物种类的挑选,知道要用油条来搭配豆浆,从营养角度出发,又加上鸡蛋补充蛋白质,这是对于食物性质的拣择分别;“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这是基于对油条的成本、价格,一元钱的购买力、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分别而作出的判断,这些都是慧心所的运作。
由此可知,意识心在了别种种境相时总是随时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的,因有如是五种别境心所法,才能了别六尘所摄之一切诸法,而与此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的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不论此觉知心在了别时有语言文字或无语言文字、在境界中有妄念或无妄念,本质都是意识心的变相,不离意识境界。
2、善、恶心所法之运作:
我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我”喜欢吃豆浆和油条,于食贪着;“我”喜欢吃甜,于食之味贪;“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我”和老板还价,于财贪着。
慢心所(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我”觉得扔纸巾的食客没有公德,觉得自己胜过于他,心中已经生起了慢心。
我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忿心所(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别人乱扔纸巾, “我”看不惯这种行为,心生气恼。
悭心所(谓施相违心吝为性):“我”觉得油条一根一块钱太贵,“我”和老板还价。
这样每天于所经历的种种事相中经常去观察,看这个我到底是以怎样的面目表现出来、在不停地运作着,一一境中都能清楚地知道这个我见是怎样与五蕴相应,怎样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在待人处事中又经常表现出哪些善、恶心所法。于此五蕴境、五别境心所法及经常相应之善恶心所法都能一一分明,确认这就是我的种种表现,就是我所具有的种种心行。
如此经常观察而能对此五蕴相、五别境心所法相及意识心的种种善恶心所都能了然时,才可以说是对什么是“我”、“我”到底以哪些为“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此才可以为下一步的思维和观察打下一个基础。
导师《识蕴真义》中法语:
“苟能实际观行而非纯依思惟,如是实际观行而确实了知如是觉知心即是意识心者,是名初知意识体性之人也,当知已得暖法丶顶法,而仍未断身见丶我见。正断身见丶我见之初果人,则是断除了意识觉知心常住不坏之恶见,即是了知意识心确属生灭有为之法者,方是断除意识心常住不坏之我见者,方是证得声闻初果者,方是大乘通教中之初果菩萨也!是故此时仍非是证果之人!是故了知觉知心即是意识心时,应当再进一步而观意识觉知心之生灭易断体性也。”
认识了意识我的种种表现后,接下来就是于种种境界中观察思维意识我的虚妄不实性,看自己到底是为何会把这个五蕴我当作是我,为何与五别境心所相应之意识我是虚妄不实的,真正在境界中去确认这个意识我的“虚假”。
饿了的是“我”吗?喜欢吃甜食的是“我”吗?吃油条的是“我”吗?在走路去餐馆的是“我”吗?不是我是谁?为什么不是我?
为什么要吃鸡蛋增加营养?是谁需要营养?是谁在吃鸡蛋?“我”需要营养吗?为什么要给“我”增加营养?为什么不给餐馆里的其他人也买个鸡蛋增加营养?
是谁看不惯别人扔东西?是“我” 吗?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想法?
为什么“我”会觉得价格太贵?为什么不愿意把钱给别人?为什么不会在乎别人给了多少钱?不什么不帮别人去还价?为什么是“我”的钱?
……
正藏菩萨的开示:
“ “我见”总与占有、把持相应,于此行为以及状态相对应的情绪表现为焦虑、不安、冲动、依恋、恐惧、得意、贪婪等,自我总是如此,在四面树敌,这个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我见把持的状态下,环顾四周,似乎四周都有很多镜子,每个镜子里都有“我”在,每个心念在缘外境时,都立刻以自我为中心,分出你我、取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孤岛,每个出口都有一个“我”在把守,所缘也就全部成为“我所爱、我所厌”,金刚经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立刻现前。。如此真得就成为“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完全没有发现原来自己是所有的存在,只是一个劲得蒙着头面,在那里无休止的画地为牢。”
一二三菩萨对于此观察之落实有一很好的方便:
“可以写一张对照表,将自己每天发生的不妥的事情,列在横轴,而百法中的相应善、恶心所,这些都把它们写在纵轴,自己将相应的部份打勾……写完以后,便可以在这个勾完的地方,将其中自己又觉得最重的心所法,予以加上不同的注记,代表这是马上要开始回想,要开始观察的地方,等到注记都做完以后,便开始一一去检视这些最重要的地方,要到初地,就不要放过,一一回想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所生起的烦恼的轻重,自己在这些烦恼中的不安、言行,这些事是最基本的,照理说,已经经过了勾选,应该可以迅速地在另外一张纸上写下这些的细节;这样便可以检讨,可是如果检讨出来,还是别人的「错」,这样的检讨,就是唐捐其功,因为法界没有这样的佛!”
末学试着将此表制作了出来,一并传上来,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参考。(附后)
以上是末学对于断我见观行的一点肤浅体会,供有缘师兄参考。可能有很多地方非常粗浅,或是有违正理之处,请诸师兄大德指正。
#p#page_title#e#末学 合十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 阿弥陀佛
南无 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导师 平实菩萨
身口意行与心所法
六种烦恼
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
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
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
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
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
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
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
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
二十一种随烦恼
忿。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
恨。谓结怨不舍为性
覆。谓于自罪覆藏为性
恼。谓发暴恶言尤蛆为性
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
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
诳。谓为诳他诈现不实事为性
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憍。谓于自盛事染着倨傲心恃为性
害。谓于诸有情损恼为性
无惭。谓于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
#p#page_title#e#无愧。谓于所作罪不羞耻他为性
不信。于业果等不正信顺
惛沈。谓心不调畅无所堪能蒙昧为性
掉举。谓心不寂静为性
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
懈怠。于诸善品心不勇猛为性
放逸。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
不正知。谓于身语意现前行中不正依住为性
悔。谓心变悔为性
睡眠。谓不自在转心极昧略为性
寻。谓能寻求意言分别思慧差别令心麤为性
伺。谓能伺察意言分别思慧差别令心细为性
思考与观行:由同事影响“我”之睡眠而意生恼,口出恶言,进而有前去辩理之身行口行,甚至对同事产生嗔怒之心,由此而失去忆佛正念,不能安住无相念佛中,种种行为皆以“我”之觉受而出发,我相、人相大起而不觉,因此种种而与以上勾记种种心所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