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菩萨悟后转依如来藏与发起慈悲
2015-08-06 22:36:45  类别:明心见性
有几位明心的菩萨提到悟后转依如来藏“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后,会有无法发起菩萨慈悲的疑惑。末学惟恐部分有这种疑问的菩萨长时无法释怀,以致影响佛道修学,故不揣孤陋,谨以个人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菩萨明心后既然找到如来藏而有所转依,理应转依如来藏心体的全部。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鉴机照用”的无漏有为性。
参禅人常说:“明心证空,见性证有”,但如来藏的有性却不是只有“佛性”而已。以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就能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于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另一方面更可看到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可观察祂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的无漏有为性,也就是祂所出生无漏有为及配合七转识所产生有漏有为的种种法。所以经中说“不住无为、不尽有为”,这正是如来藏全面体性的写照──心体虽有著清净无为的体性,但却不会住在其中成为无有作用法的“空无”;祂还有著不尽不断种种无漏有为法的体性,只是这一切的有为法不是一定都在三界六尘世间。所以,从这里来看:菩萨明心后如果只转依如来藏的清净空寂体性,其实是有所偏的!或者说这样的明心菩萨是还有著三界六尘的执著──深层意识还执著于三界六尘的有,惟恐被三界六尘所转,而要转依如来藏的空性;这跟声闻阿罗汉的执著外境实有,恐再被外境所转而继续轮回生死,故急于入无余涅槃求解脱的心态,严格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说到这里,可以进一步来谈谈“菩萨发起慈悲”的问题。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第十中说: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
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而真正的慈悲须缘于对“众生平等”的深刻体验。但如何说“众生平等”?唯有从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如来藏,才能说众生平等。如果只看一切众生的五阴,必有美丑、高矮、胖瘦乃至聪明愚痴,如何说其平等?假使要强词夺理而说:“一切众生终归寂灭,没有一众生不寂灭,所以众生平等。”那这种灰身泯智的平等,如何能让人生起慈悲心来?只是,一般菩萨虽然依明心发起的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能现见一切众生的根本平等所在,却要如何进一步转为三大阿僧只劫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这应该就是读书会当天那几位明心菩萨提问的疑惑所在。
首先末学认为:那还是要回到前述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性来观察。前面说如来藏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我们不妨现前观察一下,这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慈悲”吗?因为祂恒是这样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在为“众生”做事,从某个层面来看,不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这个“慈悲”的心性〔注1〕也是明心的菩萨应该要同时转依的才对!否则将只是部分转依,并不圆满。
其次,还要靠明心发起的初品少分妙观察智,去观察众生之所以会有种种苦,就是因为不知不证本有涅槃解脱的生命实相──如来藏,却认生灭不实的五阴为常、为我,执著不舍,让各自如来藏含藏无数染污种子,终致世世现行不断,恒于三界流转生死,轮回不已,才会受种种苦。菩萨观察至此,因而兴大慈悲,为众生说第一义谛法,令得有因缘证悟实相,度脱生死轮回,真正拔除苦痛,得究竟安乐。这才是菩萨大慈悲的真正意义,也是真正慈悲发起之所由。菩萨也依此悲愿而“留惑润生”,世世受生,继续救度众生,继续佛菩提道的修学。当然菩萨断尽思惑后,到了七地念念入灭尽定,如来藏中连最后一分得以“留惑润生”的思惑种子都灭尽了,也应当会入无余涅槃的;所以要靠 佛加持的“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才能入八地继续进修直到成佛,那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由是缘故,证悟如来藏以后,应该对如来藏的无漏无为性及无漏有为性,作全面的转依,自然不会偏空而忽略了祂鉴机照用、随缘应物的大功德,就不会偏在祂的虚空无为、真如无为而趣向灰身泯智的本来涅槃部分,就会发起大悲心而想要救护众生,想要接引众生同入佛菩提道。
-----------------------------------------------
注:未成佛之前,以如来藏的无记性来说,当然不会生起慈悲,慈悲应该只与意识相应。此处但就如来藏无时无刻、无私无我的随缘性,来比量为“慈悲”。
下一篇:见道明心是打开成佛之道之大门
上一篇:大乘如来藏正法是释迦佛弘传的祖师心印法:明心、见性、解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