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经文均节选自《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的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回向位还是修这六波罗蜜,但已是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地的入地心。
从初地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地的精修法布施波罗蜜,到六地的精修般若波罗蜜完成六地满心,七地再加修善巧方便波罗蜜,八地加愿波罗蜜,九地加修力波罗蜜,一直到十地满足智波罗蜜。但这些对你们来讲,那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六波罗蜜;因为这从明心前就要修,到明心后还要再修,一直到十回向满心为止。所以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犹如佛在先前说明供养六方,又说六方就是六波罗蜜;佛说若能供养六方,这个人就能增长他的财富及寿命。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
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看见有人来求,心中要欢喜快乐,明知道他是来求你布施,你就或起、或迎、或礼拜、或施床命坐,客气有礼的请他先坐下再说。这个床现在叫做椅子,古时的床字就是椅子的意思;古时没有椅子,矮矮的床就是座位。古时禅师的禅床,你别以为是一张床,其实只是比较大的椅子。这就是说,有人来求布施,我们要喜悦快乐的接待他。来请求的人,不论问或不问布施的因果,你都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赞叹布施的果报。你知道对方不好意思开口,你就问明他大约需要多少钱财,然后布施给他,接着就赞叹布施功德与福德:布施给普通人,来世还可以获得千倍之报,所以布施功德很大。他听了,以后也会学着布施的,他自己也会检讨:“我变成人家布施的对象,别人未来世更加有钱财,我一直接受别人布施,未来世怎么办?”他就会省着花用,并且自己想办法赚钱,再反过来布施。所以布施时不必问太多,不必给人难堪,就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告诉他布施的福德。他听了一遍没感觉,听两遍就会有一点点感觉,听上三、五遍就全都有感觉了。将来他会跟着你的脚步走,就会努力去赚钱来布施,不会一世老是享用伸手牌的财物,未来世中也会很有福报。若能借着布施而使受施者后来也变成布施者,再转度别人,他也可以得利益;然后也会用这个方法再转度别人,使更多众生同得利益。所以前人谘问、若不谘问,你都为他们赞叹布施的果报。
若看见有恐怖的人,应该要救护他们。你想:“我有什么力量?”那可不一定。如果有个人正好被逼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事很常见,是富人懂得行善、乐施饮食。
菩萨虽然不断的布施,心中却不是为了未来世的福德果报而作,也不期待:布施以后会有被布施的人在将来日子好过时回报于自己。也不欺诳众生。布施时也不可以欺诳受施者,譬如布施了一袋钱财给急需的人说:“这五万块钱给你应急。”其实里面只有三万块钱。人家受你救济,当然不好意思当面点数目,可是后来发觉数目不对,心中一定很不痛快,觉得吃了一些闷亏:三万块钱是得了,可是平白多了两万块钱的受施名声。这就是欺诳众生。布施时不可诳骗众生,而且还要赞叹三宝所有的功德,他以后富裕了,也会懂得供养三宝,正法就可以永续流传。布施时“不以斗称杂于异贱”,布施大麦时就全部都是大麦,不要在其中夹杂稗粟。又如白米有分等级,不可表面是一级米,里面一半是三级米,否则就是“斗称杂于异贱”。布施一斗的米粮时,要表面与里面都一样,若是里面夹杂着异样而低贱的米粮,就是欺诳于人,成为伪善。
菩萨除了这样以外,也不可乐于酗酒赌博贪欲。身为菩萨却每天要喝半瓶老米酒,人家看了说:“什么菩萨?每天都是喝得脸上红通通的,酒味熏天。”失了菩萨的威仪。也不可以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有惭有愧的人才懂得羞耻,懂得羞耻的人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这不是恶法。有惭有愧既是善法,就不必怕人家知道;所以做错事时要当众发露,发露就是惭:羞于对人。羞于对人时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呢?那就是发露。发露正是面对过失的最好方法,当别人到处宣传你的过失,你不如干脆自己说了,别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论再有谁去到处讲,人家都会反对那个人:“他都已经自己讲了,你还讲他干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要记得以后别再作坏事。“惭”是发露,“愧”是永不复作;所以有惭有愧是好事,能够这样修,才有资格说是菩萨。有惭的人知过能改,无惭的人知过却故意不改,就会再加上好多的遮掩言语与动作。有智慧的人,发觉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就赶快修正;没智慧的人则是再用十句话来遮盖它,后来十句话都被人拆穿了,就再编造一百句话来辩解,那多辛苦?因此菩萨要修惭耻之德。
虽然因为往世的布施而导致这一世很富有,但心中不可生起放逸之心。你们要修成一个习惯:看见了路上检破烂、检旧纸的人们,要以和善之心与他们搭讪几句,虽然没什么好谈的,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好像检得不少呢?”与他稍微聊几句,他也会觉得人间还是有温暖的,不是所有人都夤上欺下的。这也是你的善心啊!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必轻视穷人家!有钱财,其实没什么可以傲人的,只不过是往世有个好因缘,布施对了,所以今天家财万贯。有的人往世很会挑福田,看准了就一大笔钱财布施,对于其它的福田都看不在眼里。这种人在这一世会很有钱,但他会瞧不起一般人,更瞧不起穷人,我也遇见过这种人。这部经中将会说到布施的因果,你若懂了,就可以判断某些人过去世的布施因缘,后面佛都会教导。我们就算这一世很有钱财,也不要放逸,更要善待穷苦人;要常常用你广大的福德,多行惠施;要施恩惠于众生而作布施,但是布施时心中不要生起侨慢心。如果能依照佛的这些教导,从不惜一切财物施于他人,从常做利益之事开始,到最后的多行惠施、不生侨慢;常有这种心行相貌的人,就是真能供养布施波罗蜜的人。
布施与福报间的关系,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不懂,他们想:“我赚钱好辛苦,这钱还要拿去布施?”但他们越不肯布施,未来世中就会永远只能赚辛苦钱。布施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想要有钱的话,应该检讨:现在世为什么没钱可用?福报又是如何来的?其实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正因为往世都不布施,所以这一世就都没有钱财,老是贫穷。想要把贫穷布施出去,就把部分钱财送出去;只要维持生活没有问题,多余的就随缘随力去布施,未来世就有福报而脱离贫穷了,这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不要有恶念恶心,那就是把恶法也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了知布施的因果,知道果报无边,就是把无明布施出去了;能这样修般若的人,未来证悟就有机会了!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瞋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不悭吝。不诳众生,如法求财,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见穷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怜愍一切。见作恶者,能为遮护;见作善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远离瞋恚之心,或时暂起,觉生愧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讲记接着说持戒到彼岸。戒波罗蜜怎么修呢?佛说:如果有人能清净他的身行、口行、意行,就是不作对众生不利的事,口中不说对众生不好的事,意识心行想的都是对众生有益的事,这就是净身口意。并且常常修学调柔心地的方法,让自己的心地越来越调柔。心调柔了就不作罪过之事了。假设不小心误做有罪之事,要常常生起愧对他人、悔责自己的心。并且要相信这些罪业会使自己当来之世得到恶劣的果报。对于所修的善事,心中应当生起欢喜;可是对于小罪也要当作未来会有极重果报,假设误做了小罪的恶业,心中会有恐怖,忧虑悔恨自己怎么会做了那种不好的事?菩萨始终不会打骂众生,也不会对众生起瞋而加以记恨,更不会去恼害众生。众生心中在想什么?菩萨知道了就先起善心,不必等到对方开口相求,自己先起善心体谅他,说些让他不会再难过的话。开口与众生说话时,语气要柔软。
#p#page_title#e#看见众生时,心中要生起爱念之心。为什么要生起爱念心呢?请问你们对子女爱不爱念?(大众回答:爱念。)当然爱念啊!菩萨如是想: “一切男人为我子,一切女人为我女。”无量世以来,谁没当过你的子女?菩萨有时想:“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你无量世以来的父母,为什么不该爱念?所以菩萨见众生时,心中应该要爱念众生,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是菩萨的子女、父母。菩萨还要知恩报恩,应该知道别人对自己有恩,也应该要记得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并且在知恩以后还要懂得报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成为菩萨了,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做不到,那都只是假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应该知恩报恩。报恩时不可吝惜:“十年前他救济我的时候,才不过一包白米,我现在回报他一百万,好像太多了吧?也许回报一百包米或五万元就够了!”都没有想到:如果十年前不是那一包白米,自己早就饿死了!还会有今天的钱财吗?现在有好几亿钱财,回报对方一百万元,一点儿也不超过,都不必计较那一包白米经过十年后的利息有多少;若没有当日受救济,就没有今天的富乐日子,所以报恩时心不吝惜。世俗法也有一句话:“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这才是菩萨。 持戒的菩萨绝对不可欺诳众生,求财时应当如法。儒家说,商场做生意应该逐什一之利,十块钱的物品可以赚一块钱。若是租店面来经营生意,可能不只要什一之利,但也要有个分寸,所以菩萨应该要如法求财。求财得利以后要乐作福德,继续增长自己世世的福德。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要常常用来度化众生;有机会修福德与功德时,应该让众生也有机会同样来作。有的人是很善心,就是有一点私心,有一件好事要去作时很怕别人知道,他想要一个人独立完成,不让他人参与。这是善心中带一点儿私心。菩萨应该把所有功德用来常常度化众人,当你得到某一个善法时,从这个法生起受用了,这就是自受用的功德;接着要以这个功德来度化他人,千万别怕人家知道自己现在所学的是可以真正开悟的法;即使后来真的开悟了,也不想让其余同修们知道,怕他们将来也会与自己一样证悟,将来就没有可以傲人之处了。这样就不是菩萨心了!看到穷苦人,身代受之。穷苦人如果正在拉着人力车,你若有时间与能力时,就推他一把,帮他上坡,这就是身代受之。如果他家里有事,也请不起人帮忙,又没有办法自己完成,你就帮他作一.些事,帮他完成。
菩萨要常常修怜愍之心、慈悲之心。“慈”就是给予快乐,常常愿意给众生快乐;怜愍众生就是修悲心。看见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羞于见人,就帮他遮护,并且要劝导他不再做:“你这件坏事,我不跟你讲出去,但是你以后千万不要再做了。”他就不会再做了。有人如果被公布了,他就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名声都已经坏了,干脆就一世干到底。”那就不好了,为了救他别再犯过,所以你要帮他遮护。若看见有人做善事,则要赞叹他的功德;他们不懂佛法,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所以你就帮他说明,议他知道所做的善事未来世的果报。如果他正在行善时,有你可以帮助之处,就帮助他完成。譬如说,有的人造桥铺路,你刚好有空,这件事情用不着你的钱,你就去帮他做,这叫以身力往营佐之。“营”就是帮他经营策划。假使自己不是自由身,要为家里做事、要为公司做事,但是却要帮别人自在,譬如别人有事无法解决而不自在,你就用闲暇时间去帮助他解决。
常修远离瞋恚之心,就是说,要常常让自己处于不生气的状态。如果有时暂时起了愤怒之心,要赶快觉察,就可以生起愧对别人的悔责心。说话时应以真实语、柔软语来说。真实语就是不打诳语,有一种说话的方式也算是诳语、不如实语;譬如转述一件事情时,故意只说前一半或后一半,保留另一半不讲,使听者产生误会,意思往往会颠倒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甲开车不小心撞上了一个女人,他每天去医院照顾她,后来两人日久生情就结婚了。可是你若只说一半:“某乙被某甲的车子撞过一次,住院住好久,你知道吗?”后来结婚的事情就不讲了。那么别人听起来可能会认为那个女人一定到现在还是恨死某甲的。其实人家现在是恩爱夫妻呢!所以只讲一半,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也算是误导他人,也是妄语的一种。所以,叙述事情时应该呈现全貌,若只讲一半而产生误会时,这个因果你可得要自己承担。讲事情时也不可以掐头去尾,只讲中问一段,这就是有心误导他人的不好心行。所以叙述一件事情时,一定是全部都讲,这样才叫实语。
与众生往来言语对谈时,要以柔软语来说,千万不要大声诃斥。你若大声诃斥时,众生可能不会接受你的好意,所以不但要实语,还要软语。并且还要远离两舌和无义语:如果有两个舌头,一个舌头专门说奉承话,然后背后用另一个舌头专门说他坏话,这也是两舌。通常都解释为搬弄是非:去某甲那边说某乙讲他的坏话,去某乙那边说某甲讲他的坏话,挑起两人的恶意与对立,就等于是有两条舌头。可是对一个人当面说好话奉承,背面就诽谤他,这也是两舌:专门说虚假言语,前后不一。菩萨说话时也不可以讲无义语,对大乘法中的学佛人来说,所说不及第一义,就是无义语。如果菩萨常常都能像这样,从清净身口意,到远离两舌及无义语,有这种法相的人,就是能供养戒波罗蜜的人。
〖“善男子!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及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诃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观瞋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瞋,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忍波罗蜜。”〗
讲记佛又继续说忍波罗蜜:如果菩萨能清净身口意业,纵使有众生以大恶事加诸于他身上,他也不会瞋怒怨恼,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会生起,始终不会以恶言恶行来回报众生。若是众生以大恶事加于他身上以后,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悔恨自己造了恶业而前来谢罪,菩萨当场就接受了。如果菩萨看见众生时心中常生欢喜,若是看见众生作恶时,心中就生起怜愍心。对于能修忍辱行的人,为他赞叹修忍者未来将得到的善妙果报和现得的平安果报。并且软言诃责常起瞋恚心的众生,为他解说生起瞋恚心之后,在未来所得的果报会有许多痛苦,以及对他不利的地方。如果自己修忍辱行时,应当先面对怨家来修忍辱行,这是因为众生修忍时,往往是先从眷属先修忍的。众生对自己的眷属较能修忍,纵使眷属对他有时有不好的言语或行为,他仍愿意接受;但若是不相识的人说他一句坏话,那可大起瞋心了。为修慈悲心,所以反过来,要先针对怨家来修忍,所以佛说:“先及怨家”。
并且还要以智慧来修忍:要观察五阴是众缘和合所成的。如果五阴确实是众缘和合所成,根本没有真实我在接受众生的不合理对待。如果是和合所成的五阴在接受众生的羞辱,又何必生起和合而不真实的瞋心呢?这是从比较简单的智慧来说修持忍辱,也就是分解法。譬如说,有人开口来骂说:“你是畜生!”你就想:“‘你’这个字跟我无关,因为 ‘你’只是一个声音,不是真的我。‘是畜生’三字也一样,我只要不把这四个字连结在一起,把它们拆开来看,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都拆开了就没有意义,所以他骂得很大声时也只是耳边风。在你还没有证得般若以前,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消气。又譬如说:就算四个字连结起来,“你”字也不是我,那也没关系,骂的不是我,骂的是“你”,那就不必生气了。还可以用另一个办法拆解,你可以把五阴拆解了:他骂的是这个色身,可是色身不是我,由他骂去;他骂的是觉知心,觉知心也不是我,因为觉知心是无常的、假合的,由他骂去。觉知心是与色身、四蕴和合而成,才有觉知心,既是假的,就随他骂去。他骂到的只是我五阴中的一小部分,又不是全骂到我,生气干嘛?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把骂拆解掉,难堪就过去了。这是用比较简单、比较粗浅的方法来化解怨气。这是对还没有证得般若的人而说的,因为优婆塞戒是初学者所受的戒,所以教导初学的道理。
又应该再深观:瞋恚心是未来无量世中,不断轮转而受无量恶道痛苦的因缘。因为众生沦堕恶道中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恶人才会沦堕的,有时善人也沦堕恶道的,这都只是因为不能安忍。许多人行善一世,但往往因为一件小事情不能忍,起瞋心而在盛怒之下杀了人,就下恶道去了。这种事情是世间常见的:左邻右舍都说他是个大善人,却因为一件事情忍不住,生起瞋心而忍不住就把人杀了。有时是因为没智慧而不能生忍,譬如:“末法时代的今天,证初果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何况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竟然有个萧平实敢说他可以帮人断三缚结,还说他可以帮人证法界实相!”这一气起来:“这萧平实一定是妖魔。”骂起来了!当某人所说的法是真实法时,那他该怎么办?其实是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因为没有智慧而全然相信错悟的大法师,被误导之后不曾详细加以探究,就因为先入为主的信受大法师的谬说,所以就就开口毁谤,那就变成毁谤正法、毁谤贤圣,后果堪虑啊!但他其实是好人,只因为被误导而不能安忍于正法,便成就了未来无量世恶道受苦的因缘。所以沦落三恶道的有情不一定都是恶人,所以菩萨有时去地狱中度众生时,往往也可以度得几个有善心的人;他们只是因为不能安忍,一时生瞋就造恶业而下去了,所以忍非常重要。一切佛弟子都应当深观,若有经过深观,就会知道:瞋恚心会是未来无量世在恶道中受苦的因缘。所以菩萨若暂时生起了瞋心,就要赶快生起惭愧心;要生起恐怖心,恐怕不能安忍而造了恶业,就会下堕三涂,所以要以恐怖心而对起瞋心的事情生起后侮心。所以经中佛说:菩萨乃至犯了无量的邪淫,他的罪都远不及对一个众生起瞋。这是因为菩萨就算犯了无量的邪淫,那些与他邪淫的对象在未来世中,都会跟随他而修学佛法,会对他言听计从。可是一日一对一个人生瞋,就断了那个人的慧命。共同邪淫的人,未来世遇到菩萨时,一定会见了就欢喜,愿意跟他学法。所以,菩萨宁可犯邪淫罪而下堕地狱,也不许一念生瞋而对众生辱骂。但这道理不可乱解释说:“喔!那可以去邪淫了。”这只是做一个比较罢了!若是犯了邪淫罪,照样沦堕,所以不许乱作引申解释。所以,如果身为菩萨而受了菩萨戒,或者发了菩萨心而行菩萨行,若是有时会生瞋,应该赶快除掉生瞋的惯性。即使将来你弘扬正法时,有人无根诽谤你,也是不许生瞋的。
我们弘法到现在,一直都有一个前提:一向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但是去者若主动回来了,我随时都会接受,没有一人不被接受。只是难得有人回来,但若能真的回心转意而回家,这个人可就是不得了的人,因为他从此再也不会犯错了,他已经是有惭有愧的真修行者。有惭有愧是不必羞于见人的,惭与愧都是善心所,不是恶心所。西洋古典小说中有一本书叫作“红字”,不晓得诸位有没有人读过?有的请举手!喔!还有蛮多人读过,可以证明我不是编派的;我是在中学时读过的,印象很深刻。书中说有个女人犯了邪淫罪而被判了刑,大家都轻视她,后来她就在狱中行善;如果我没记错,因为这是我十几岁时读的,我那时很喜欢读古典文学小说,甚至但丁《神曲》我都读。她在狱中行善,后来被提早放出来,但是有个条件,她必须穿着一件囚衣,囚衣上绣着一个很大的红色A字,表示她曾犯了邪淫罪,现在是将功赎罪的犯人。可是她继续不断的行善,从不休息;最后她身上的大A字变成了善人的代表字,A字已经不是原来邪淫的意思了。
同样的,如果有惭有愧,生恐怖心、悔心;如果是我犯的,我就赶快忏悔,从此常常当众讲:我以前走错了路,犯了过失,内容是……,你们都别跟着我犯。”这样一来,原来所造的恶业就被转成善法了。当我到处为人宣讲自己过失的故事,到最后这个恶事就会变成善法了。最后人家说:“这个人真不简单,不断的把自己的糗事公布出来,这个人都不顾自己的面子。真是有勇气的人,是大丈夫。”因为祂都没有脸,无我的真相哪还有脸?这一定是亲证无我的人。就像那个大红A字一样,那身囚衣反而变成一件人人最尊敬的衣服,大家远远看了就恭敬她。菩萨正应该如此,万一有一念生瞋了就不好;所以如果有人谤法之后又回来了,我们很欢迎,可是大家都不可形诸于颜色,都要当作他从来没有做过谤法的事,要认为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只是出去晃一晃而已。所以假使有人随着杨先生他们谤法之后又回来了,大家都不必作任何的招呼,当作他都没有离开过就好了!
#p#page_title#e#因此特别要交代大家:未来世你们弘法,或这一世当了亲教师弘法,多多少少都会被人毁谤,除非你不出来弘法;因为你弘扬的法与人家误会了的佛法都不一样,所以会被毁谤才是正常的。如果不被毁谤,那是反常的,因为现在不是佛住世时,在末法时代的弘法者,多数是误会般若真义的凡夫大师,当你出来弘法时讲的法却是第八识如来藏,不同于他们一致认定的离念灵知意识心,怎有可能被他们接受?所以你出来当亲教师时如果被毁谤,还是得要接受他们的无理狡辩行为,因为这是末法时期的正常行为,当你心中接受了,就没有所谓生气可言。并且应该把般若拿出来用: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没有诽谤可言;从断三缚结来看,也没有诽谤可言。你如果从般若来看,既没有诽谤者,也没有受诽谤者,两者都没有了,还有诽谤这件事?那你生气作什么?所以你只要生起怜愍心,为他们把正理说清楚,让走入歧途的人都可以回到正道,这样就够了,但不必起瞋。
所以我们不起瞋,我们反而起欢喜心,感谢人家愿意扮演那个角色,让我们有机会把更胜妙的法理讲出来,利乐今时以及后世的佛弟子们。因为有些理,我们没有计划要讲;我们会安排照进度一直讲下去,那些法理都不可能会去谈论到。而且有些法理的内容也不方便谈,可是被情势所逼了,就不得不谈一谈,让现在的佛教界知道:般若中的道种智有多么胜妙。大家也会因此而对末法时代修学佛法产生更大的信心。这也是借试金石来试验,看是不是真正的黄金,让大家再三的看到正法被检验而对正法更有信心,所以反而是一件好事。所以在事情刚发生时我就讲过这些话,今天也证实我当时说的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写书辨正回复时,不曾起过一剎那的瞋心,反而是以感恩的心来写;虽然笔锋照样很犀利,但心态却是很愉快的。如果不这样训练自己,你将来成佛时只能在人寿八万岁时来成佛,当人寿百岁时你就不敢来成佛了。若起悲愿而想在人寿百岁时成佛,就得要有心理准备。
你们看释迦世尊还被人种种诬谤,还有个女人每天到了傍晚世尊在讲经时,就走进精舍中去,故意众目睽睽给人家看到;等到人家都走了,她最后一个才走,都不让人看到她离开了。到明早人家要来听经时,她又故意绕到后面再从精舍中走出来,让人误以为她是在精舍中与世尊一起过夜的。然后就在腹部绑个木盆子,越绑越大,最后就当众诬赖说那是佛跟他怀的孩子。弄到释提桓因(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就变只老鼠把绑着木盆的绳子咬断,木盆掉下来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几个月来的怀疑,都是这个女人的诡计。当大家都在怀疑时,佛也不解释,真的能忍,忍辱功夫一流。你们看世尊还要被众生这样侮辱,只因为断人财路:外道的供养减少了,有很多圣弟子出现而瓜分了他们的供养,他们不高兴,就来设计抹黄。
人天至尊尚且会被诬蔑,何况我们呢?所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弘法时被诽谤才是正常的;所以人家诽谤我,我都不关心,但是在法义上一定要辨正:欢喜的辨正。为什么我会被毁谤?很简单!挡人财路。人家本来广受供养,大家恭敬礼拜,崇拜到不得了,现在供养变少了,顶礼时的表情也是觉得:“你这位师父好像真的没有悟。”(大众笑)所以他们当然气我,所以这都正常,我都接受,怎么骂都没关系。所以你们要学着接受。如果还接受不了,送给你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是。”记住!众生本来就是这样。如果众生不毁谤你,那才怪,那就不叫众生了,也一定表示你弘扬的法是与他们一样落在意识心境界中。既然你弘扬如来藏,而他们证不到,那么大师们一定鼓动众生毁谤你,你何不接受算了?不然你成天生怨气,你气死了,人家还不必赔钱呢!所以大家都要有智慧,我们生气了就会障碍自己的道业。我们不生气,面对事实好好去辨正法义,把诬蔑转变成一场佛事、善事来利乐有情。
所以,我们台南共修处的法义组师兄们,在这一次法难事件中,大家都很欢喜:幸好有这个事件,我们才能写出这二本书来,使自己的见地提升了不少。心中都很欢喜,反而感激他们发动法难;所以他们心中有欢喜而无瞋心。这就是我们大家应该有的心态,今天藉这个机会告诉你们,你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作为自己的借镜;未来修忍,将会更成功。但是成功以后,不必与人家比较:谁修忍修得比较好?如果别人有人修忍修得很好,我们要随喜赞叹,因为你如果不随喜赞叹,你就离他越远了,你随喜赞叹就表示你跟他差不多,所以“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就表示你修忍确实修得好:与他一样好。佛说:如果有人能像我这样做到的话,他的身口意行法相如此表现出来了,你善生应该知道:这个人是真正能供养忍波罗蜜的人。
修忍不容易,忍有很多种;能忍于众生的恶形恶状,也是忍。有人报名禅三,我们观察他的因缘现在还没有成熟,就将他延后。延后一次没录取,他很不高兴:“我不参加了,禅三共修都不录取我。”就离开同修会了;这不正表示我们的判断真的很正确吗?有的人是一次禅三没有悟,两次禅三没有悟,三次禅三也没有悟,心想:“都在跟我刁难,不让我悟!”这样就生气了,那表示他开悟的因缘真的还没有成熟,所以他一直悟不了,还真是正确的示现。也有人明心后,求见性报名,连续四次、五次乃至第六次禅三都让他去,连着参加六、或七次,破纪录了!可是我看他见性的因缘没有成熟,不敢引导;因为引导出来了也是一定看不见的,那他这一世就都没希望见性了,可是他想:“老是刁难我!我来这么多遍,都不肯让我见性。”怎么不想一想:人家报名很难录取,你每一次报名都录取,连着六、七次都录取,从来没有别人曾经被这样看重的。所以他无法见性,还真的有因缘。这显示修忍是有很多种层面的不同。
还有一种忍是很难忍的,就是法忍。二乘法的无生忍很容易忍,因为把“我”的内涵,从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详细为你解说以后,只要现前观察以后就很容易生忍。但大乘的无生忍很难忍,因为找到了如来藏:原来是他,怎么也想不到是祂。可是,你要能忍:原来我都是假的,入了涅槃时是把我灭掉,结果是祂独自存在,那我这样证涅槃有什么意思?“我被自己完全消灭了!”他不愿意把自己灭了,忍不住!这就是常见外道见还没有断除,所以无法于解脱道生忍。但是般若的忍更难,证得如来藏时:“唉唷!怎么这么平凡实在。”一点儿奇特的神通境界都没有,和悟前以为悟后会有神通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无法生忍。特别是打听来的,更不能忍;因为体验不够,智慧出不来。但是这个还容易忍,最难忍的是修证内涵,其中有许多不能讲的;但是若是生来口没遮拦的习惯,一不小心溜了嘴,就讲出去了。我过去几年总是这样,现在改过来了所以能忍。更难的忍是诸地的无生法忍,那些现观境界都不许讲,你胆敢讲出去,试试看!绝对受不了。
但是一定要能忍而不受悲心影响、不小心讲了出来,这个才是最难的。也就是说,修忍时要把握分寸:对众生的恶劣能忍,叫做生忍;二乘无生忍,层次高了些;大乘明心时的无生忍又更高,再来是无生法忍,层次最高。所以,忍有不同的层次差别,诸位也应该先有这个观念存在,将来才不会出问题。因为犯戒,即使是犯了十重戒——除了诽谤三宝——十重戒中任何戒犯了,罪都比不上无生法忍现观境界的泄漏。你们不知道那个厉害,但诸地菩萨都绝对不会去犯,因为他们都知道严重性。所以忍,诸位要有这个观念:证悟了,要能忍得住。当你忍惯了,有一天也许你在素食店用斋,旁边也许正好有两、三个人正在讲开悟的内容,讲得天花乱坠;你一听,差点儿就喷饭,可是你绝对不会看他一眼;因为你忍惯了,安于忍法了。所以,如果有时我在外面用斋,旁边有人讲禅时讲得天花乱坠,我总是当作没听到,连瞧一眼都懒,因为实在无法为他们讲什么!讲了也不一定会信受,有什么好讲的?所以有人写文章骂我,说我无法跟诸方大师对话;我还真的没办法跟他们对话。如同想要请大学中教微积分的教授去向幼儿园学生讲微积分一样,要怎么讲呢?可是有的幼儿园学生夸口说是最懂微积分的人,大学教授会跟他对谈吗?没办法对话啊!所以这也是事实。因此你们如果出去会外无法与别人对话时,你也要接受:你悟的是第八识,他又没有悟得,专要以离念灵知意识心来逗上第八识,要怎么讲?你们懂这个道理以后,也是出生了一些忍法,这却是法上的忍。接下来讲供养精进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讲记什么是能供养精进波罗蜜者的法相?如果有人能在利乐众生,以及修学佛法上面,不生懈怠心,对于坐卧等乐不受不贪,也就是不贪睡,也不贪静坐的享受。如同做大事时的功德力,和经营小功德小事时是一样的,不论所作的功德业是大是小,都要有始有终的完成。正在做时不观察饥渴寒热、时与非时。换句话说,明知道做了这些事一定会很快饿肚子,并且可能人家供给的三餐,也有不能相继的时候,也愿意接受。一般人总是认为:出去做义工时,主事者应该负责供应饮食,如果延误或没有供应,就老大不高兴:“哼!我帮你做义工,竟然连一顿吃的也没。”世俗人更会抱怨说:“我帮你做义工,你送饭来还送得不情愿,还要晚来一个钟头。”但是菩萨去做义工时,不要管这些,也不观饥渴寒热,大热天也好,寒流来也好,照做不误;不管它什么时节因缘,该作就去做。但也不因为这样就反过来轻视自己:“我只是个小义工啦!羞于见人;我又不是大总管,又不是主事者。”千万别这样想,少了一颗螺丝钉,飞机还会栽下来呢!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所以不要轻视自身。大事还没有完成之前,更不要在半途生起后侮之心,心中嘀咕: “我如果不来参加,今天也不会这么累。”不要生起后悔之心。不论大事小事,做完了以后,自己心中庆幸:“我终于能够把它完成。”这也是精进,正是利益众生的精进,并且要赞叹精进所获得的果报。
精进一定有果报,不精进也有果报,所以六度之中一定会有精进这一度;也就是劝大众修学佛法要有长远心,别像剃头担子“一头热”:学佛一年,佛在心田;学佛两年,佛在眼前,不在心中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更遥远了!有的人索性回到世间法去了。我们看见过很多人是这样,所以这样的人未来世成佛的时间将会很长远:以一劫为一劫,来过完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人有时以一生为一大劫,一夜、一天、一世、一剎那为一大劫,这样过三大无量数劫而成佛,这叫作长劫入短劫。所以精进有这样的果报,因此我们大家应该要精进。
菩萨得财应该如法,不如法所得的钱财,不是佛所认同的;有的人初学佛,是学佛以来只有十、百、千生,并不是已经学佛十、百、千劫的人;他说是要种福田,却向别人借钱不还来种福田,这叫不如法得财。菩萨不然,得财要如法,不以伤害众生的方法来得财。得了财物以后,使用时应当合理:多少供养父母。并衡量:多少比例来利乐众生、多少比例护持三宝、多少比例做某些事,都应该合理。有人做事不合理:只有一千万元,不考虑未来,只顾今天,所以买个房子用掉八百万,再去买一辆两百万的车子来开,生活的所需……等等都不考虑,这就是不合理。虽然今天有钱了,但是应该先积蓄生息,但他却不积蓄,全部把它用来享受。更不合理的是寅吃卯粮:看见别人开好车子,他就去银行贷款两百万,买高级车来开,以后就一直无法翻身了。所以得财以后应当有合理的分配,佛在后面也会说到这个。
若看见有人邪精进,在邪法上精进;这种人很多,你们读过《狂密与真密》就知道了。譬如宗喀巴说“每日八时”,要每天十六个钟头精进修行双身法,那就是邪精进。见到这种邪精进的人,应该向他们说明将来所得的恶果,让他们知道要远离恶法:如果乐空双运成功了,自称成就报身佛果,那他得要下地狱。我们应该告诉他,善教众生,令修正精进,要教导他回到正法来。我们精进的教导众生,精进的为邪精进者说邪精进的恶果。这件事情所做未竟,绝不中途放弃。“绝不休息”的休息二字是说休止以及停息,不是说做累了休息,意思就是绝不中断的,一定要使众生离开邪精进。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如果你所修的是真正的善法,不必管别人在旁边闲言闲语,能把握自己的方向精进用功。佛说:如果有人能这样精进,他就是能供养精进波罗蜜的人。
#p#page_title#e#〖“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不乐愦闹贪着卧具,不乐听说世间之事,不乐贪欲瞋恚愚痴。先语软语,常乐出家教化众生,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见怨修慈,乐说定报,心若逸乱、生怖愧悔。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讲记接着说供养禅波罗蜜,是谁能做得到?做到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相?如果有人能清净他的身口意,心中没有污秽的思想,口所说言不说恶事,身体所行不造恶事,并且乐于处在空闲无事的地方,譬如山洞或山中,或者住在树下,或在空的房子中打坐修定;不乐于喧闹的地方说话嬉笑,也不贪着于高广大床或乐于过度的睡眠,也不乐于听别人说世间法上的事情,心中始终不乐于贪瞋痴。如果与人说话,一定是柔软语,不会对众生粗言恶语;并且先语,有一句成语叫先意问讯,就是自己先起善心来问候人家,不像有些人心中有慢,不肯先向别人间候。先语也是说,知道对方心中所想,当他正在痛苦时,不去触忤他的羞愧、痛苦之处,先安慰他,而且用平常话与他讲话,不挑起他的痛苦,顾念对方的心理状况,体恤他的心情,这叫先语。
“常乐出家教化众生”,若想快速的修证无生法忍,最好世世出家。因为世世出家利益众生会比较多,福德增进会更快速;除非说法错误而误导众生,否则总是以出家身来教化众生最容易,也容易摄受很多众生来信受你、跟你学佛法,所以应该乐于世世出家教化众生。除非你已经到了该修断习气种子的时节,否则就该尽量世世显现出家身,教化众生会比较多。如果是开始进入修除习气种子的阶段,就要现在家身了;因为众生看到你只是在家人,却说深妙法,个个都不服气而会痛骂你,就容易使你的习气种子现前,就可以快速的消除掉。以前很多人希望我出家,现在很多人庆幸说:“还好老师您没出家。”我说:“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对。”(大众笑)“又好像都对。”因为他们的看法说:“如果您出家了,还会有这些法难吗?不可能啊!您写出这些深妙法的机会大概就不多了,我们就少学很多了。今天真的很好!我们可以多学了很多妙法。”看来我没出家倒是对了。但优婆塞戒是对在家初机学佛人说的,所以要劝他们常常出家教化众生,这样就可以摄受很多众生。接着说,自己教化众生时,应该先要使自己的烦恼轻薄、轻微,脾气就比较小,就容易摄受众生。既然教导学人要烦恼轻薄,自己却是烦恼厚重,又如何能教导众生离烦恼呢?
但是末法时代,不是大家都像我这样的!末法时代会有一种善知识,他尽管脾气蛮大的,也喜欢人家供养他,但他是真的善知识,只是难得遇见这种菩萨。你们未来世如果没有遇到我这种人(没什么脾气,也不贪求人家供养、礼拜),而是遇到那种菩萨,你可别说:“他的脾气这么大,修行一定不好。”千万别起这种念头。也别说:“他好喜欢人家供养,供养少一点就不太高兴。”你都不必管这个,只要他有深妙法给你,只要他的法是正确的就够了!钱财乃身外之物,能在他手下明心了:譬如未来世你遇到一位师父,他帮你明心前,你一定要先奉上一千万元供养,否则不帮你开悟,你就努力去凑齐。我告诉你:值回票价好几倍。只要一个明心就值回那些钱财了。假使我自己永远悟不了,假使我有能力筹到一千万美金,换个明心也值得,要记住这一点!因为明心之后最懈怠的人,也不过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阿罗汉而出三界,而且还亲证法界实相。假使遇到那种善知识,不管他脾气多大、多么贪钱财,我们努力供养还是划得来的。但是想要遇到有道种智的善知识就很难了,虽然善知识因他的证量高胜而不贪、不瞋,利乐众生,烦恼轻微,但不是所有善知识都这样的。
看看《华严经》中的大善知识,有的还要剁别人脚后跟;因为他当大官,遇到始终教不好的恶人,就剁脚后跟处罚,免得再害人,这就是当宰官的菩萨,华严中不是说有这种菩萨吗?所以,菩萨遍于种种众生之中,士农工商统统都有。也有菩萨示现为出家的外道,譬如萨遮尼犍子大菩萨示现外道相,如果佛不讲清楚,又有谁能知道呢?说句难听的话,如果维摩诘不是因为佛说他是等觉菩萨,我告诉你,今天的众生仍然会照谤不误,这就是五浊恶世无眼众生。因此,衡量善知识,先别管别的,也别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只要他的法正确就可以了;不论他的烦恼多重、贪瞋多重,那是他个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取他好的法,不管他不好的部分。如果他不贪不瞋,对你好得不得了,可是给你的法是邪法,你还是要赶快走人;即使他每天送你一万块钱,要你去学法,也得赶快走人,因为他害你堕入断常二见,乃至害你成为大妄语者,那是地狱罪!贪他每天给的一万块钱而去听经,其实是在舔利刃上的蜜,所以衡量善知识时要有智能去判断。
佛说应当乐于出家教化众生,但是自己的烦恼也应该修除。若不能断除,也应该轻软微薄。既然要修禅定,烦恼重就没办法进入禅定境界,一定要先超离恶觉观。恶觉观正是证初禅的遮障。如果有四禅八定具足了,你只要帮他断我见就够了,他当场就会成为证得灭尽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不必教导他亲证实相以后才成为大阿罗汉。这是因为他四禅八定具足时,就是已经把我执我见都降伏了,只是智能不够而使我见不能断除;但是已经把我见我执都降伏了,这就是四禅八定具足的功德。恶觉观就是贪着欲界中的觉观,欲界中的觉观就是五尘,主要是指欲尘:男女欲。断欲的人,离欲而不起贪的人,只要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就可以发起初禅;因为无相念佛的功夫很好时,可以入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又离欲界贪,初禅就自然发起了,真实超离恶觉观,也叫作离生喜乐地。但这个离生不是离三界生,是离欲界生,这就是修禅定。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初禅修证的原理,每天在未到地定中耗时间,有时入定三天三夜才出定,但是初禅始终证不得,就是因为他没有离欲界贪,所以未到地定功夫尽管很好,初禅永远不现前。但是有更多的人把欲界定中一念不生当作是第四禅,这是我们十几年来常常看见的。若能这样出家教导众生,自己也如说而行、离恶觉观,就是真修禅定的人。
在修学禅定以外,还要见怨修慈。看见怨家时不要起厌恶之心,要修慈心:愿自己能利益怨家。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遇到怨家时多是扭头不看,错身过去以后,心想:“今天真倒霉,又遇到他。”甚至有人还在心中想着如何报复,这也是恶觉观,一样会障碍初禅的证得。所以菩萨不应当如此,应当见怨修慈;并且要乐于为众生解说修定会得到的果报。譬如证得初禅就可以生初禅天,若是初禅善根发时遍身具足,并且后来次第具足八项乐触,往生后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如是,把禅定境界从初禅向上说到非非想定去,这叫作乐说“定报”。万一不小心,自己心放逸散乱,就赶快生起恐怖惭愧悔恨的心,因为你所得的禅定果报可能已经失掉了。这些定的果报都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如果你们有人曾经初禅遍身善根发,你就知道初禅天的天身了;但是你如果不继续保持定力,那个初禅天的天身就会渐渐消失掉,你的乐触就不见了;如果再把定力修回来,乐触就回来了,你就知道初禅天身又回复了。这都不是虚假的,是可以证验的;只要你有因缘,就可以证验它,因此确实有定的果报。如果知道了禅定果报,当你心中放逸散乱时,当然会生起恐怖愧悔之心:好不容易修得的,竟然会失掉了。
如果看见有人修邪定,要为他说邪定的罪过。邪定,譬如西藏密宗讲的禅定。在此要为大家特别说明:西藏密宗所讲的禅定都是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他们把双身法中专心享受性高潮时的一心不乱境界当作禅定的正修,说这时的一心不乱境界就是佛教的禅定境界,又说:“想要成就报身佛的快乐果报,要修的禅定就是这里面的第四喜境界,四禅八定的修行不能成佛。”所以,你们如果看到密教的喇嘛们写的东西,他如果写“佛教禅定”,你要把它改名叫“外道禅定、淫乐艺术”,那根本不是佛法中的禅定,正是邪定。我们把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打字,已经贴在网站上快要一年了!因为大陆那些喇嘛们一直诤论说密宗没有这一部论,说宗喀巴没写过,想要继续骗人说他们藏密黄教没有在修双身法。好嘛!我们就干脆把它打字出来贴上网络,让全球的华人都可以看见、读到。他们若不否定我们,我们还不做这事儿;他们极力否定,说是我们编造出来的,那就把它弄上网络,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骗人的;他们要是仍然不信,可以去问达赖喇嘛。我们把它贴上网的目的是要让藏密学人知道藏密的“佛教禅定”其实是邪定。
也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把《狂密与真密》四辑都上网,让全球都可以读到它,并且也在英译中,想让洋人都知道密宗并不是佛教;这就是为他们说邪定的罪过,希望能救他们。如果他们都能知道那个罪过,全部转回正定中,那就表示我萧平实善化众生置正定中,也遵昭一佛这句话的指示了。现在有很多人不敢修双身法了,藏密有很多行者开始在考虑,有的人已经先溜了。学比较久的,因为对喇嘛供养得不够多,也因为生得不很美,所以喇嘛不愿把双身法教她,不愿跟她共修。有的人如今庆幸说:“还好!还好!我如果为了要得到西藏密宗的密意,不但要供养喇嘛很多钱,还要失身于喇嘛。”我们算是拯救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暗中感激萧平实,因为没有被误导而破戒失身,还有机会赶快回到正法来,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如果有人能像这一段佛语这样,这人就是能供养禅波罗蜜的人。
当然有人会想:我们都在修般若,如今也开悟了,老师您什么时候要开始教禅定?我说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有人也许想:“正觉同修会到底有没有禅定可学可证?”我告诉你:“有!”那些离开的人说:“正觉同修会只有修慧,没有禅定。”我告诉你:“有!只是还没有准备开始教。”外面曾经有人宣称说已经得二禅,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但是我们检查他所写的书,所讲的录音带,连初禅的境界都讲不出来,何况二禅?可是我们这里至少可以教你初禅、二禅,有实际上的证量,可是外面谁得了初禅?我不是在自赞毁他,而是在告诉你们:不要轻易被那些退转者所笼罩。初禅的实证境界,我早在大约十年前就讲过了,我们还有一套“小止观”的录音带,似乎有六十几卷;当时他们还拷贝几十套留存,有少数同修现在手里都还有,并且是精装的盒子,共有三大盒精装,所以那时早就讲过初禅的内容了。
一般人讲初禅,都是只能依文解义而说;想要讲内容,你没有体验,要怎么讲?但是,你去看那些自称证得初禅、二禅的大法师、大居士们,有哪个人讲得出来?别说初禅,连未到地定都讲不好,因为这是牵涉证量的事情,没有现量证境就无法讲;譬如初禅的乐触是什么状况?根本就形容不出来,但是我们都已讲过了,录音带都还保存着。现在只是收起来不讲,因为我以前一开始也教禅定,有的人就一天到晚打坐,甚至在外面开车时开到荒郊野外,觉得安静,他也在野外车上打坐,坐到招惹鬼神来附身,我还得要每天早上去荣总长青楼为他开示,里面还有一位“台北市长”,每一次见到我就叫我师父,他一天到晚在里面为人说法;我去里面时,他就不说法了,倒要听我说法;这都是因为知见不够而强修禅定,喜好有境界法,就出生精神性的疾病了。
想修禅定,必须先有基础:要有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还没有准备好就去修,很容易出差错;出了差错就很难救,有许多人出差错以后是一生都救不回来的,要老死在精神病院中。所以,我们不是不教禅定,是因为两个原因而暂停:第一、这些禅定的基础,大家有没有具备?第二、佛菩提道的进修,禅定是放在三地心修的,是二地以后的事,大乘菩萨的成佛之道本就如是。当然,也可以先修得初禅、二禅,有自受用;至少人家讲禅定时,你可以不被他笼罩。只要修到二禅就好了,因为从初禅到二禅就已经函盖禅定的三三昧了:初禅是有觉有观,初禅后是无觉有观,二禅是无觉无观,就已经有三种三昧了。以后谁要是没有禅定证量、乱瞎掰,一定瞒不过你,这样就够了。
但是将来缘熟了,我们还是会再度教禅定的,只是现在不想教它。但目前不教,不代表我们没有禅定,我们禅定跟般若一样的胜妙,也可以傲视各大道场。虽然今天讲得夸口一些,可是我没有脸红,因为确实有那个证境,也能如实宣讲,为什么要脸红?如果没那个证境,全都瞎掰乱编,被人家戮破了牛皮,就得要脸红了!所以修学佛法,应该要照次第来,要如实而修,不可打妄想欺瞒大众。我讲这些话,也是要让你们对正觉都有信心:我们不但有最正确的般若慧学,也有真实的禅定证量,不是瞎编笼罩人。这样就不会被那些退转者妄说笼罩而狐疑不定。
#p#page_title#e#这里讲的六波罗蜜,是外门修六波罗蜜;即使四禅八定具足了,仍然是外门广修六度波罗蜜,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六波罗蜜。因为这是初阶行法,连菩萨戒都还没有正受,只是为正统的梵网等菩萨戒正受前的前方便,所以叫做《优婆塞戒经》。因此禅定的初禅、二禅修证,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其必要性,因为可以先得到一些受用,就可以安定心情在佛法中了。毕竟证悟是比禅定更难修证的,若没有好因缘遇到真善知识,穷修一世也是悟不了的。但是禅定的修证,也该有时节性的观察:应该在什么时间来修学最好?如果性障降伏或修除了,想要证初禅是很容易的,前提是五盖要先伏、除。可是那些人贪瞋痴慢疑都还很重,五盖都不除,而宣称他们已证得禅定,天下没有这种事。今天是先给大家知道禅定修行的基本观念,以后因缘成熟了,我们再来教。但是在因缘成熟开始教禅定之前,诸位要先把五盖给降伏或断除。可是想要先把五盖伏、除,要靠智慧:解脱的智慧及般若的智慧。靠这两个智慧配合,三年五载把它伏、除了,将来修学初禅、二禅就事半而功倍。我当年修二禅是事倍而功半,很辛苦!后来发觉当年如果晚几年再修就会很轻松。我不希望你们像我花掉那些冤枉时间,所以先告诉你们。现在知道了,从今天开始把五盖好好的伏、除,将来因缘成熟教禅定时,你要证得初禅将会很快的,二禅确实很难,但是初禅很快,特别是你们有无相念佛的动中的功夫,会很快的。这样听了,对你们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讲记佛说到第六度了: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不犯十恶业道!|反而勤修十善业道,而且要努力修学一切世间之事;因为菩萨必须在五明中求,所以菩萨不能荒废世间事。而且,说句老实话,诸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其实也都不离世间事,发起诸地满心现观的因缘都是在世间法中,往往一件看来好像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你的智慧与福德因缘都具足了,就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因缘,你突然问起了一念: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由这上面证得初地、二地的现观智慧。但都是在世间稀松平常的事相中,也都是世间常见的事;所以也得要了知这些世间事。而且,想要成就佛道,必须具足五明;五明大部分都是世间法,只因为你有了般若实相的智慧,把这些世间法配合起来,五明就具足成就了,一切种智就圆满了,所以佛说菩萨要“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但是学世间事时,要于贪瞋痴的境界,心不贪乐;可是了知世间事了,不贪也不狂、也不乱其心,以外还要怜愍众生,常常想要帮助众生如同自己一样的亲证。作了这些事就能供养般若波罗蜜吗?还不行!还要善于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这么多人你都要善于供养;既然身为在家菩萨,本就应当如此,要这样再加修不放逸。
并且对众生要先语软语,不欺诳众生。讲话时要能体谅众生的心情,都以柔软语来说,并且要说诚实语。而且要能为众生分别邪道、正道的分际:如何是正道?如何是邪道?其中的差别在哪里?都要说明清楚,并且要说明修学正道和邪道所产生的善报与恶报有何不同。但是自己要常常乐于寂静,不到处攀缘;若是还没有进入诸地,还得要常常乐于出家修道,能以世间事来教导众生:虽然出家了,却懂得一些世间法,配合佛法来教化众生。如果看见有别人修学佛法胜过自己的话,心中不会产生嫉妒之心。如果知道自己胜过别人,也不因此而生起侨慢之心。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受到苦恼,心中也不忧愁。如果有喜乐,心中也不会产生欢喜或贪爱。如果有人能这样做到,这人就是能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这还不是亲证般若波罗蜜,只是供养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
想要亲证般若波罗蜜,先要能供养般若波罗蜜;想要供养般若波罗蜜时,要怎么供养?就是这一段所讲的全部内容。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孝顺公婆,那就是没有能力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看见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有难,不肯救助,就是没有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因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就是从这里来的。能供养般若波罗蜜之后,才能亲证般若波罗蜜,所以供养父母、师长、和上的事行,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修学正确的般若波罗蜜的正见,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正因。
什么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呢?也就是性障已经远离了!如果能作得到佛在这一段经文所说供养的内容,就表示你的性障远离了,表示你已经有了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再加上亲来正觉讲堂修学正确的佛菩提道,两年半精进共修时该修的福德修了,该除的性障除了(因为除性障也是福德之一),再加上正知见已经熏习完成,那就表示你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和正因都有了,所以去禅三时就可以证悟般若了。要具足这些条件,才能算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已经供养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亲证的时节因缘到来了。如果去了禅三共修还是没办法悟,就表示你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仍然不够,还得要遵照佛所开示这一段经文的去做。因为去到禅三共修时,一样的机锋给你,一样的方向与方法,别人能参出来,你参不出来,那就是你的因缘不足,就是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还不够。下山后再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下一回可能就参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回第二梯次明心的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位是第一次参加禅三而破参,其它十二位都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禅三才明心的。这表示他们后来有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所以参禅者应当善观自己的因缘。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讲记善生童子一开始就问供养六方的事,佛说供养六方不是外道讲的那种六方,而是六度波罗蜜的供养。现在佛说六波罗蜜的每一度各代表一方,但是这六方的每一方中都有四件事,这就是进入六度原理与因果的开示了。布施波罗蜜有四件事:第一是调伏众生,第二是离对,第三是自利,第四是利他。接着解释说:悭是舍不得布施,惜是惜财,想要把财物留在身边。如果有人对财物不生悭、惜之心,也不分别受施对象是怨家、或是亲人,以平等心惠施;也不分别目前是适合布施的时候,或是不适合布施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布施,时时都乐于行施,就能调伏众生。若是分别怨亲之相,就不能调伏怨家;若分别时与非时,也不能调伏众生,因为能与怨家解除怨仇的时候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怨家,应该亲送礼物表示亲善;若不被接受,就多跑几遍,具足显示诚意,铁石心情也会领受到你的好意,这样不就调伏怨家了吗?表面看来是你去委曲求全,其实是你调伏了他——以柔软的身段克服了刚强。
能以布施调伏众生以后,接下来说第二件事:离对。佛说:于财物不过度爱惜,才能行于布施;能行于布施,才能离开悭贪吝惜的恶心。这个恶字,不是世间人讲的邪恶,而是说它对修行是不好的,所以叫做恶;能离悭恪恶心,就是离对:不再面对悭恪心了。换句话说,如果对财物有悭贪吝惜之意,我们的心就是面对财物而被财物所系缚了,这叫作有对。能于财物不悭不吝,就是于财物离对,离开相对所贪吝的对象,所以叫做离对。
第三件事是:起念准备布施时,以及正在布施时,和布施了以后,心中都欢喜自己能布施,而不产生后悔布施的心。这种人能离悭贪的缘故,欢喜布施的缘故,所以未来无量世中将会享受人间巨富之乐,乃至生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甚至由于离开我与我所的贪着,所以又亲证了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第四件事是:有了自利,当然也应该会有利他的功德,所以因为布施的原因,能使他人离开饥饿渴苦及世间财物缺乏的痛切逼恼所以布施的本身不但可以自利,而且也能利他,这就是布施一方的四件事情。
〖“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讲记持戒波罗蜜也有四件事:第一是能庄严菩提,庄严菩提的意思是说,从优婆塞戒的五戒、菩萨优婆塞戒,乃至正统的菩萨戒,这些戒法都能作为无上正等正觉修证的初地根基,这叫作庄严。换句话说,想要修证佛菩提,而且能通达见道的功德而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首要条件就是要受戒,不光是布施。布施是让你具足入地的福德资粮,但是还要以戒的清净受持,来作为进入初地的根基。如果戒不能持好,一心想要进入初地,那是痴人妄想。我们在很多年前就讲过了,要进入初地有三个大条件:第一、广大的福德资粮,第二、要有入地所需的道种智,第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当然是要戒法受持得很好。换句话说,得要有道共戒;但是道共戒还不容易得,要从哪里开始?要从取相戒开始。但不管是取相戒或是道共戒(取相戒是指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都是取戒相为戒的),都是以取相戒作基础的,先要身口意行清净了,才可能见道而发起道共戒。所以先要戒具足了,也就是取相戒及道共戒都受持得很好,然后才能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是进入初地的三个条件之一。有了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等三个条件,只要加上勇发十无尽愿,也就是增上意乐,就能入初地。所以戒是修学无上正等正觉——佛菩提——的初地根基。因此说,能好好的受持菩萨戒,就是菩提的庄严,就是庄严菩提的基本方法。
第二,既然受了优婆塞戒乃至菩萨戒之后,还要能远离恶戒。这是在取相戒上面来说的:先由取相戒,让身口意行清净之后,终于能见道。见道时,一切恶戒就不能再拘限你了;因为见道时三缚结一定断灭了,诸方附佛法外道所施设的戒法,譬如藏密的金刚戒——三昧耶戒——道理是对或错,你都能了然而知;他们所施设的戒是否落在戒禁取见中,你也很清楚了知。当你很清楚了,就能了知都是恶戒了。了知是恶戒时就不受它们影响,可以确实远离恶戒,不再面对恶戒,就是戒波罗蜜的初步离对。还要进一步:无戒。一般人受戒以后说:“我受了戒,就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但菩萨戒与声闻法是不同的。声闻法是一点点都不许犯的,譬如《维摩诘经》中的天女菩萨说法,诸天感动护持而散花,所以天花乱坠。这时菩萨根本无所谓,花若停在他的宝冠上,他无所谓;若在两肩上停住,他也无所谓;正因为都无所谓,所以天花都粘不上身。阿罗汉们看到天花落下时,心中就开始恐惧了:“那天花若落到我身上粘住了,我是比丘阿罗汉(比丘尼阿罗汉),这身上有花在,真是成何体统?”因为有这个心态,天花落下时就纷纷粘在身上了。这就是菩萨与声闻特别不同的地方。
声闻是受持戒法之后,只要身口不犯戒就没事,心中若有习气种子现前而有虚妄想,都不算犯戒;但是菩萨不管这些,菩萨可能身、口犯戒,但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是为了护持正法,犯戒也无所谓,菩萨是心不犯戒的。所以菩萨受持戒法,跟声闻不一样,因为菩萨证悟后无戒可持,也无戒可犯。所以我们说禅宗证悟之后,不取相戒、不非戒取戒…乃至不取佛戒;因为佛戒也是针对蕴处界身心而施设的戒法,都是戒身口的行为。但是证悟如来藏之后,转依如来藏的心真如性,哪里还有戒可持呢?所以是无戒可持的,是不取相而受持戒法,所以乃至佛戒也不取,这时就叫作无戒了。当你远离恶戒,无戒可持,乃至无戒可受、可犯时,那不就是离对了吗?
有对就落在世间相中,离对就出世间了。所以有戒相可持的人都是凡夫,因为他们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证悟的菩萨无戒可持,因为不落在蕴处界身心相中;但是无戒可持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所以他依证悟的功德而自然不犯重戒,道共戒是没有戒相的。所以能持戒的人,从取相持戒而远离恶戒,一直到证悟后的无戒可持,都同样是离对。这才是戒波罗蜜:由持戒而到解脱的彼岸。如果有戒可持,他是未到彼岸的人,还在此岸中生死,所以才有戒可持。
第三,受持戒法以后,能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这就是自利。受持五戒不犯的人,他若愿意修行十善,可以得往生欲界天之乐。如果受持五戒而不行善,至少可以保住人身,来世还在人间享福。如果因为持戒而容易修定,发起禅定时就有定共戒了,也可以生色界、无色界天,也是天福,所以由戒可以得到人天之乐。如果你得到道共戒,当然是无上乐:或在解脱道上有所修证,或在佛菩提道有所取证,这都是有道共戒的,所以是无上乐,这就是从戒波罗蜜中得到自利。
#p#page_title#e#第四,得戒之后,能以自己所受的戒体布施给一切众生无畏,称为施无畏。因为持戒而布施与众生无畏,众生于你都不必担心,不必恐惧你会加害于他,所以众生对你无恐无畏,这就是你施给众生无恐无畏,让众生于你身上一切离苦获安。即使是你的怨家过去曾经严厉的糟蹋你、陷害你,他从此以后也都可以安心、笃定的知道:不会受到你的报复。这叫作咸令一切离苦获安,这就是利他。如果证悟之后不能这样做,那表示你还一直停留在真见道位,仍然没有发起相见道位的功德。
证悟之后,应该进修相见道的功德,使道共戒具足发起,也应该转进诸地。当你证悟后,不管过去有谁对你严重陷害,你都可以不生起一念报复之心,还愿意在法上帮助他,这样你才可以称为已经进入相见道位,乃至进入诸地;不然就表示你永远都还停留在真见道位,也就是说:悟后五年了,你还在禅三的境界中,没有长进。所以有一天你出来弘法,有人抵制、否定、毁谤你,但他后来愿意回来跟你学,你还是要能欢喜接受,没有一丝一毫的排斥之心;应当如此,才是正法的证道者。如果这人以前得了我的法,还无根诽谤我,我就把他点油做记号,永远记得他的坏处,那就表示我修行不好。你想要当个修行不好的人呢?还是要当个修行好的人?如果要当修行好的人,就不要记恨于亏负你的人。将来不管有谁出去行脚参方,当他们倦游归来时,你都会同样热诚的对待他,不认为他是永远离开了,而认为他只是出去玩一玩、逛一逛而已。心中确实如此看待,这样你就可以欢喜的安慰自己说:我是持戒而能利他的人,不是修行不好的人。
在世间法上随顺众生心性而去作报复的事,其实是很不利自己道业的;这是把自己往下拉,是向下沉沦了。这一些知见,大家都应该有;因为你们迟早都会出来度众生,若这一世没有出来度众生,下一世也会出来度众生,这是佛菩提道中迟早都要做的事,所以这个知见与观念,诸位现在都要先建立起来。能先建立起来,未来世或这一世起,就能开始超劫精进而把长劫入短劫中,这不就能自利也能利他吗?所以佛法真正胜妙的地方,都是可以自利也能利他的,都不只是单纯利他或单纯自利。所以菩萨是在利益众生中,自己迅速的成长。所以是摄受众生时,其实是众生帮助自己快速成长的。要在什么地方才能快速增长佛菩提?就是要在五浊恶世中。你若去到诸方清净佛土修行,想要成就佛菩提是很长远的事,因为利他的机会很少。若去极乐世界,在那边能为谁作无畏施?人人都是本来无畏的,都不需要你作无畏施。所以你在这里持戒清净一天的功德,胜过在极乐世界持戒清净一劫,因为那边没有人需要你作无畏施,你不能成就无畏施的功德,但你在这边一天的无畏施,就确实对众生有一天的受用。这个道理诸位也得了解,别一天到晚老是抱怨:“你们都是五浊恶世众生,真的好可恶!”你要知道:是因为他们五浊的关系,才能帮助你迅速成就佛道,所以他们是你的逆增上缘,是帮你迅速成就佛道的因缘,应当如是观。再加上前两周说的“众生本来如是”,那你在这里就很好混了,什么事情都可以不以为意,专心的利乐众生。利乐众生就是自己成长的最快的方法,因此持戒也有四事。
〖“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既修忍已,能离瞋恶,是名离对。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忍因缘故,人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讲记接下来说忍波罗蜜,忍方也有四法:第一是庄严菩提。忍能庄严菩提,是说因为能安忍的缘故,所以能修善法。不要把善法作了太狭义的界定,因为善法有很多种。譬如世间善法:慈济功德会救济众生的贫病,这是世间善。这世间善,菩萨也不能偏废,有因缘遇见了,还是得做。在进入了义正法之前,得要无量世修世间善。世间善法修集满足了,就会生起一个念头:“难道我们修学佛法,就只是在救助众生贫病等世间法上面吗?”不能满足于世间善法了,这时会起心动念:“应该还有出世间善法吧?”这时开始探究起来,表示你已经与一念无明或无始无明相应了。这时候就会去探讨:如何证得解脱果?这时就是与一念无明烦恼相应了!若是探讨如何了知实相而证得佛菩提果,就是与无始无明相应了!就会开始寻找出世间善法的修行法门了。但是在修世间善上面修忍,对一般人已经很不容易的了:往往去利乐有情时,众生还会嫌他送给的财物不够多,他心中就起瞋了:“送给你财物就很好了,还嫌少!真贪心!”这种忍,对世间善人已经很不容易修了。若是出世间善,那就更难忍了!
因为一般人修证解脱道时,总以为说:“我将来可以出三界。”等到真正亲证解脱道时:“原来我不能出三界,是我灭了以后,背后的如来藏出三界,那我还努力修行干嘛?”心中很难安忍下来,所以听到真实的二乘解脱道妙法时,很不容易接受,宁愿安住于离念灵知我见中。现在普天下的大师不都是这样吗?都是想要以觉知心我、作主我进入无余涅槃中。当我们告诉他们说:“觉知心的我跟作主的我都要灭掉,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中,所以是如来藏本来就涅槃。”他们听了都不能接受,就想:“修到最后,结果是努力修行的我仍然不能入涅槃,那我白修行干嘛?”不能接受!所以解脱道正理的安忍也真的是不容易。
佛菩提道的安忍就更难了!参禅是要找一个法界的根源,祂就是法界的实相。可是找到最后说原来是祂,这么稀松平常,心中就不能安忍了!没有办法接受是祂,希望觉知心、作主心的自己就是法界的实相,所以又回去认离念灵知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我:因为离念灵知心会感觉到自我是确实存在的。然后再来安慰自己:“我觉知心只要不执着自我,这样让自我继续存在而不执着,那就是实证无我。”结果还是我与无我继续纠缠不清。然后更大胆的妄言:“我们证佛地真如,比你们正觉同修会更高。”结果是什么佛地真如呢?还是离念灵知,只是回到意识上而已。然后再以离念灵知意识为中心,来找经论资料自圆其说:“你看!经论上讲,佛地真如可以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可以跟善十一心所法相应,离念灵知正好可以,所以是佛地真如心!”但问题是:他的离念灵知却跟恶心所法、烦恼心所法相应,为什么不检讨一下呢?
佛地真如与善十一及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时,仍然是第八无垢识,不是第六意识。当他们否定了阿赖耶识,未来还有无垢识、佛地真如吗?不但要有无垢识,还得要有清净法界与大圆镜智,他又要怎么说呢?请问:“你证得佛地真如时,你的大圆镜智在哪里?你若有大圆镜智,就一定会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怎么会讲出‘阿赖耶识心是生灭法’的荒腔走板言论来呢?”所以不管什么大师:从这里出去的大师,或者外面的大师,我早就把他们的后路断定在那边等着;结果都跳不出去,一一落在我的手掌心里面,他们都逃不出去。所以说,佛菩提的忍更困难,因为是法无我的无我法,我见复萌的人是无法安忍的。无我性的如来藏非常的平凡与实在,在因地时无比的平凡,非常的实在;所以有些人不能安忍,忍不能成就。这些都是出世间忍。
很多大师把无生忍、无生法忍讲得太玄了。忍其实就是接受的意思,接受了就叫作忍。二乘菩提的无生忍就是说:我的十八界都灭尽了,就是无我,就叫作证得无生;能忍于自我在未来世中永远都不再出生了,就是二乘法的无生忍。换句话说,对二乘解脱的正知正见能接受了,并且现观蕴处界我都虚妄而不想再让自己存在,就叫作二乘菩提的无生忍。除了二乘无生忍以外,还有大乘所证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阿赖耶识的本来无生;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证得大乘的无生忍。所以不要把无生忍想得太玄、讲得太玄,若能接受如来藏的无生,就是证得大乘的无生忍。什么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就是现观万法从十八界来,而十八界都从阿赖耶识心体出生。能现观万法都从阿赖耶识来,所以证实一件事实: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如来藏,如来藏无生故一切法无生。你能安住于一切法无生的现观智慧,能接受了,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就这么简单!不要把无生法忍想得太玄了!所以忍就是接受,打心里面真实的接受,就是生起忍法了。
可是这个忍真的很难修,世间忍就不容易了,出世间忍又有三乘菩提的忍,那就更难修了。这个忍,要以什么为根本?以善心为根本。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依菩萨道来讲,固然以布施、持戒为先,但是同时还得要能忍:忍于善法。忍于善法之前,要先能忍种种苦。因为修学佛法是要离欲的:离世间法的种种顺流,要逆流而上,所以得要安忍。若不能安忍,别说出世间善,连世间善都修不了。所以说,因忍才能修善,能修善才能得世间善乃至出世间善。能得大乘出世间善,就能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忍波罗蜜能庄严菩提。
第二,离对。既然能修忍波罗蜜——能修安忍到彼岸——就能远离瞋心及恶心。能离瞋心、恶心,就表示不再面对瞋心、恶心了,这就是离对:让觉知心离于瞋恶的攀缘。离瞋、恶,对一般人不是难事,怕的是有时因为某种状况而被激怒时不能安忍,所以起瞋。起盛大瞋心的缘故就会控制不了而造恶,使得一切功德皆失,将来还要下地狱受无量世的痛苦。常常有左邻右舍都赞叹的大善人,往往因为一时不能安忍,压抑不住极不合理对待而生起的大瞋,结果得要被判刑去坐牢,来世还得要偿还恶果报,这也是不能安忍。与瞋、恶法面对而不能远离,就障碍道业;远离了就无对,所以修忍就能离对:远离与瞋、恶的面对。
第三,自利。因为修学忍波罗蜜的缘故,所以能得人间的快乐、天道的快乐乃至出世间法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能安忍,就是俗话说的 “明哲保身”;事不关己,你就不需要强出头。你可以用别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公理正义,但不一定要自己强出头,除非你有大威德力。能如此,在人间就可每天快快乐乐的修道。能安忍不再面对瞋、恶,来世也不会堕落三恶道;此世善保人身,能继续拥有修行的工具,继续修菩萨道,何乐不为、何乐不忍呢?能安忍,所以能不理会外境,因此就能证得禅定,来世得色界天乐;能安忍,所以能修学种种世间善,就可以得欲界天乐;能安忍于二乘菩提的无生乃至大乘菩提的无生,就可以得世、出世间的无上乐,这些都是自利。
第四,利他。由于忍的因缘,大家见了你都生欢喜心、都生起善心,心得调柔,这就是利他。当你能安忍,从来都不瞋眼怒语,大家看了你都不会皱眉头,也不会对你大声叱骂,心得调柔,都喜欢见你。他们见了你总会想起来:“我以前与某人共事,都要很小心说话,否则就会挨骂。”所以他见你就有喜心,就生起善心,很喜欢与你共事,那不就调柔了吗?这就是因为修忍而利益了别人,所以忍也有四法。
〖“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教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讲记接着说精进到彼岸——精进波罗蜜——说精进这一方也有四法:第一法是庄严菩提。精进而庄严菩提是说:因为精进修行一切善法的缘故,所以能修集一切善法;菩萨四宏誓愿,其中一愿是“一切善法无有不修者”,所以要修一切善。既然一切善法无有不修者,当然得要精进;由于精进的缘故,能让人中途不懈怠,更不会废除修善。正因为精进的缘故,修诸善法而不懈怠,所以能获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精进波罗蜜能庄严佛菩提。
第二是离对。修学一切善法时,由于精进波罗蜜的缘故,能远离种种恶法,也能远离一切懈怠放逸心,这就是离对。如果不能精进修诸善法,就会继续与恶法、放逸、懈怠面对,不能离对。
第三是自利。精进修学善法的精进,本是善法,所以精进二字不用在恶法上面来形容。如果在恶法、放逸法中很努力,这不叫精进,有时我们就用邪精进来形容它。其实邪精进不是正确的用法,因为精进二字只用在善法上面,所以邪精进是方便说,与精进的本意不符。佛说,因为精进善法的关系,所以能获得人间的快乐、天界的快乐,乃至世、出世间的无上快乐,这就是自利。又因为精进的关系,所以能教导众生修学一切善法,能令众生远离一切恶法,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的第四法:利他。
〖“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p#page_title#e#讲记在禅这一方,也有四个法:第一是禅定波罗蜜能庄严菩提。这里讲的禅是禅定,不是禅宗的般若禅,而是讲禅定。禅宗的禅是般若波罗蜜,是下一段经文讲的智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禅定为何能庄严菩提?因为禅定是制心一处的善法,所以定的义涵很广,不光是在四禅八定上面说的。凡是于某一法心得决定而不转移,也可以称之为定,所以定的义涵很广。在诸经论中,对于定,常常是这样的界定:心得决定。我们先来谈一谈心得决定,这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于禅定的境界能够决定而不转移。譬如粗住:粗糙的安住于心一境性中,就是证得欲界定。于欲界五尘中制心一处而不攀缘,就是粗住,是欲界定。当然欲界定也有它的持身法,这等以后讲禅定时再来说明。粗略安住下来以后就会渐渐转入细住境界中,就是渐渐的离开欲界觉观,能安住而不转移,这就是未到地定。但因为这只是降伏欲界烦恼的功夫,没有对欲界贪真正的断除,所以初禅仍然发不起来。换句话说,五盖没有断除或降伏时,只能得细住,不能发起初禅,但也叫作定。可是因为未到初禅地,所以叫作未到地定,这也是心得决定的一种。如果未到地定的功夫很好,能把欲界贪爱断了,在家菩萨是断贪心而不是断身行,断贪心时,在行住坐卧中,初禅突然就现前,从此远离欲界生,所以叫做“离生”喜乐定;因为有乐受,所以名离生“喜乐”定。这只是离欲界生,不是离三界生,但也是得定。至于初禅以上,一直到非非想定,也都是心得决定。心得决定而不移动,所以叫做禅定。
佛法中还有许多的三昧,无量的三昧都称之为三昧,三昧(三摩地)也就是定,可是这些三昧都不是四禅八定境界,但因为于某一法中心得决定,决不动摇,所以叫作三昧:定。所以定也就是三昧,定的涵意是很广泛的,不能像一般大师把它界定在狭义的四禅八定上面。禅定波罗蜜讲的禅定正是狭义的禅定境界,于四禅四空定中已经心得决定。由于心得决定的禅定力量,所以帮助菩萨们获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果证,所以说禅定波罗蜜可以庄严菩提。因为禅是静虑,定是制心一处,所以合名禅定;若是修习禅定境界而不懂静虑,就无法发起四禅、四空定,所以禅定的修证也得要有静虑的正见。但静虑不光只是四禅八定上的静虑,因为其余的智慧三昧也是要有静虑的功夫;反过来说,四禅八定虽然偏定少慧,也还是得有静虑;如果没有静虑,就无法从欲界定转入未到地定,无法从未到地定转入初禅,也无法从初禅转入二禅前的未到地定,无法转入二禅乃至非非想定。所以禅定虽然偏定而心得决定,仍然必须有静虑才能证得;由静虑与心得决定,就合名禅定。
这种禅定的说法,可能诸位没听过,书上你也读不到。这是因为有般若的智慧,加上禅定的证量,所以能告诉你们这个道理。你们了知这个道理,将来要修证禅定时,就容易修了。当然下手的方法还很多,以后正觉寺完成了,另外开课再来说,不然光是这一段就要讲到明年去了。因为这种静虑和心得决定、制心一处的关系,所以能发起了禅定力,配合般若智慧而有了波罗蜜,获得初地智慧境界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能庄严菩提。
第二是离对。正因为禅定力量的关系,所以能修无量善法,因为禅定生起时就表示五盖已经降伏了,当然能修无量善法。在证得禅定以前也要修习无量善法,因为要先降伏五盖或断除五盖,也就是把性障修伏或修除;禅定发起了当然就可以离开恶觉观。恶觉观有许多的层次,从初禅来讲,欲界五尘是恶觉观;以佛法来讲,西藏密宗的双身法就是标准的恶觉观,所以藏密喇嘛法王们永远无法证得初禅,不管他们禅定功夫多好,永远都只能在未到地定中安住,永远起不了初禅。因为欲界恶觉观没有断——欲界贪没有断——都不离五盖,所以藏密的祖师们都不可能有人证得初禅境界。离欲界贪是发起初禅证境的首要、也是基本条件,而他们都不离欲界贪,所以都不可能获得初禅证量,以上就更别说了。菩萨因为修学静虑和心得决定,所以能修无量善心而离开了恶觉观,所以证得初禅。也因为修无量善,离开初禅的三尘恶觉观,所以离开初禅而进入二禅,乃至这样次第离开各种不同层次的恶觉观,进入非非想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就是离恶觉观;不必再与恶觉观面对了,所以叫做离对。所以恶觉观也有很多种的层次差别,现在不谈它。
第三是自利。“修舍摩他因缘力”就是修止的因缘力,所以常乐于寂静。修学禅定必须有止有观,没有止就不能住于定境中;止就是舍摩他,观就是毘婆舍那。若无观慧,就会永远停留在最低层次的“止”境界中,不能转进;所以修禅定的人得要有毘婆舍那的配合,就是要有观行能力的配合,才能够转进。转进上一个禅定层次之后,又得要有舍摩他的力量,才能安住于上层次的定境中;所以止与观是互相配合增上的。能修止的缘故,所以能定于一境而不散乱攀缘,因此常常乐于寂静的境界。由于乐于寂静境界的关系,所以心能调伏,就能安忍于无生忍乃至无生法忍,因此能得到人天乐乃至无上乐,这就是自利。
第四是他利。由于修学禅定的关系,所以能断诸众生的贪欲瞋恚狂痴之心,这就是利他。因为你能以禅定自利时,就能发起他受用的功德;没有人在证得初禅之后不能教人取证初禅,也没有人在开悟之后不能教人开悟,更没有人成佛之后不能教人成佛;所以当你证悟后,一定能帮别人悟入。证悟之后若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帮别人开悟,一定只有一个缘故,就是观察众生证悟的因缘不成熟,就像广钦老和尚那样,也像大觉禅师那样,没有把法传承下来,因为他要求的是得法者要具足因缘。所以菩萨有自受用功德时,就必然会发起他受用功德,即使像周利盘特伽那样,至少也能让人对他生起敬仰之心来供养他;他因为受供的缘故,就请舍利弗尊者来代他说法,也是有他受用功德。所以,不能说有谁得到自受用功德之后,不能发起他受用功德的,所以能自利就必然也能让别人得到利益。所以当他能够离对,离恶觉观,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时,也可以藉自己所修禅、定的种种三昧来帮众生,教导众生断除贪欲、瞋恚及痴狂之心,这就是利他。
〖“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讲记智就是般若,佛法中所讲的智慧通常是说般若,只有在二乘菩提中才会说是解脱的智慧。般若若单纯的翻译作智慧就会有过失,所以玄奘菩萨就音译而不作义译。因为世间法也有许多的智慧,不光佛法中有智慧。你讲智慧,很多人就会误将世间法的智慧当作佛法的智慧,现在佛教四大山头正好是这样。所以证严法师说:“你只要精进的利乐众生而生起欢喜心,并且都不退失于布施心及欢喜心,那就是初地菩萨。”(大意如此,详见证严着《心灵十境》)都不必证得如来藏实相,也不必证得一切法无生的无生法忍,她把世间智慧当作出世间的智慧,而且当作世、出世间的智慧,与真实佛法差太远了!圣严大法师也说:“你只要把一切烦恼都放下,放下了就得解脱。”(大意如此,详见圣严法师的多种著作)这就是把世间法上的智慧,当作二乘菩提出世间的智慧。连二乘菩提智都误会了,何况是大乘菩提的般若实智呢?所以般若还真的不宜翻作智慧,还是用般若两个字好。这里说世、出世间智慧的波罗蜜,这一方也有四个法:第一是庄严菩提。庄严菩提的意思是说,因为修学佛法中的真实智慧故,所以证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果报,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能庄严菩提。
有一位法师在电视上说:“解脱道就是一佛乘。”这真是末法啦!真的只能说:这就是末法。这种说法并不是从他们开始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大众答:印顺法师)正是印顺法师!他把般若经的义理解释作“一切法空、缘起性空”,是把大乘的佛菩提拉下来,用解脱道来解释,那么一切阿罗汉都应该可以自称成佛了,但是明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这是历史事实,所以显然佛果与阿罗汉果是不同的,当然法义也就有所不同了。可是,如果印顺是以正确的解脱道来解释般若,那倒也还好!偏偏他们所说的解脱道却是断灭见的解脱道,又同时是常见外道见的解脱道,根本就不得解脱。阿含解脱道,最多只能断除分段生死——出离三界生死,不可能成佛的,因为还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还没有一切种智。如果说解脱道的究竟地就是一佛乘,那就意味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成佛之前已经有很多圣人成佛了,因为诸阿罗汉也应该都称为佛了,因为解脱道就是阿罗汉所修证的法,而解脱道又是这位法师说的一佛乘。不过他在电视上说过也就算了,如果他胆敢写书说: “解脱道就是一佛乘。”我们就得要出书指名道姓的辨正法义了!这是一个大题目,一定得要辨正。可是诸位返观佛教史:释迦佛入灭之后,有哪一位阿罗汉敢或曾自称是佛?没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乃至三明六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都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成佛;因为他们都没有入门,佛菩提道的证量仍然是零,距离佛地非常遥远。所以这样的大法师在电视上大放厥词,也真的不得不令人感叹:“世尊的遗法竟然会被弘传到这个地步。”所以诸位还真的是任重道远。
你们来帮我共同挑起这个担子,这个担子还真的不轻,但是比起最后五十二年或最后八十年的弘法任务,现在这个担子还算是轻担。佛说:到正法即将坏灭的最后几十年,如果有人胆敢出于人间,宣说如来藏妙法,这是世间最难的事情,这比你挑起须弥山都还要重;在最后那八十年以后,佛教就永远都不会再有证悟的人出现在人间了,都只剩下类似藏密或今天的大法师把不正确的解脱道当作成佛之道了,再也没有人会信受如来藏妙法了,空有佛教寺院及僧人表相,而无正法存在了,所以说佛教末法已经灭尽;当然那时弘法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也必然会被所有佛教寺院及僧人、信徒全面否定的,那时佛教界也已经没有一人能信受如来藏妙法了。所以今天我们挑这个担子虽然不轻,但比起月光菩萨、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那时的重担,还算是轻的了。所以诸位还可以欢欢喜喜、勉为其难的和我一起来挑担吧!
只有修学佛菩提,才能成就佛道,而佛菩提含摄了声闻解脱道,具足佛菩提与声闻道、缘觉道的法,才能称为一佛乘。解脱道只是二乘菩提,不管他们怎样自我高抬、脸上自我贴金,都没有用,因为这是法界及佛法的事实。因为二乘菩提的声闻四念处解脱道及缘觉因缘观解脱道,修到最究竟时都只能断除我见与我执,极果只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若不证得如来藏,就没有丝毫法界实相智慧可言;若不具足证得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没有一切种智,就不会有四智圆明,就不可能成佛。修学般若波罗蜜的内容,正是亲证如来藏而得般若的总相智,悟后进修别相智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则是先要深入般若诸经中现观非心心、无住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能获得初分道种智而进入初地,再继续进修十度波罗蜜而具足无生法忍果,一切种智具足时才会有四智圆明的佛地智慧,这才是标准的、佛所说的成佛之道。修学般若波罗蜜能使人证得初地乃至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这一方能够庄严菩提。
第二是离对。由于修学世、出世间智慧,所以能远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使得一切烦恼于我们不能得自在,而我们能于烦恼得自在,所以不必再面对烦恼了,这叫作离对。诸位要是不信,我们可以略说一下:二乘菩提只是出世间智慧,不是世、出世间智慧,因为他们无法证实十八界及万法都从无余涅槃的本际中来,他们无法现观一切法及十八界都从如来藏来,所以不知法界万法的真实相。二乘无学圣人都无法证实这个法界中的事实,因为他们连如来藏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能证实?但是你们从禅三回来,我还都要求你间举出事实来帮我证明:万法都从你们所证的这个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这显示世间法的智能你有了:“知道十八界的虚假,所以有出世间法智慧。”而世、出世间的智慧你也有了:“如来藏本来就涅槃了——我仍在生死之中时祂就已经是涅槃的了。我证得涅槃时,我仍然不能入涅槃,而涅槃是本来就已经是事实上的存在了!因为涅槃就是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的独住境界而已,而我已经现观如来藏的独住境界了,所以是亲证涅槃了。此刻开始,无妨我继续生死,祂继续涅槃,所以无妨我证得涅槃之后有我继续生死。”
阿罗汉们听到这个说法时,只能怀着疑惑心而不敢质疑,因为完全听不懂。所以只有佛菩提中才有世间、出世间智慧,这是二乘菩提没有的,是声闻、缘觉的解脱道所没有的智慧。所以二乘无学圣人的智慧不能证得初地果位,更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佛菩提的具足亲证者才能成佛。你们这一回禅三破参回来的人,只是才刚出生的狮子儿;但是我这一说,你就听懂了,你可以在听我说法时同时现观确实是如此的:“萧老师真的没骗我。”但是阿罗汉、辟支佛都听不懂,所以他们有出世间智慧,没有世、出世间智慧。由于亲证这种胜妙智慧的缘故,所以能于烦恼得自在,烦恼却不能于我们得自在。阿罗汉于烦恼不能自在,所以阿罗汉们出去托钵时若看见漂亮的女众,就得赶快转头,他们不可以看,恐怕习气种子现行而落入烦恼中;但菩萨照样看,漂亮就漂亮,漂亮的是谁?不但是假的,其实都只是如来藏所现的,但是如来藏有漂亮吗?你说:“如来藏才漂亮哩!因为你永远找不到祂,我找到祂了所以漂亮。”可是如来藏没有漂亮与丑的差别,丑与漂亮都是假的,转依了如来藏哪有漂亮可说?因为转依了如来藏,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可说,还会有漂亮的女人啊?所以菩萨都无所谓。
#p#page_title#e#而且菩萨也很习惯观看漂亮与丑陋的女人,习惯得很!没什么感觉!所以菩萨比丘证悟后,托钵时遇到漂亮的女主人时照样平常心的看待,可是不会生起烦恼:不怕被迷惑,不会常常想起那个美丽的女人。阿罗汉就起了烦恼:“我千万别看。”所以阿罗汉能于烦恼得自在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而且都只是于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得自在,只于三缚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得自在,其余都不得自在。菩萨不然,能于烦恼中得自在,而烦恼于菩萨不得自在;烦恼影响不了菩萨,所以菩萨是离对的。阿罗汉既然不敢面对漂亮的女人,表示他心中有对。阿罗汉很怕天花落下时附在他们身上,这表示他们心中有所对,不是离对的。但是你们看菩萨们,天花尽管下来都无所谓,越多越好,都是庄严佛法,因为心无所对,所以天花落到菩萨身上就自然掉下地去;但是落到阿罗汉身上时就都粘住了,因为他们心中有所对,不能离对。
第三,自利。菩萨证得的般若是可以离对的,当然能自利。怎么自利呢?能除烦恼障、除智慧障。除烦恼障是能降伏三界惑,对于我见、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都能灭除;但是菩萨都不畏惧、害怕三界法,所以不像二乘圣人:“冰淇淋很好吃,我不可以吃,万一吃了以后起贪,离不开我所贪,那该怎么办?”菩萨不然,照吃而且赞叹:“好好吃!好好吃!”吃完了,过了就没有了,因为那个好吃也只是自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内相分而已,何曾吃到外色冰淇淋的味道?阿罗汉认为吃到的确实是外色的冰淇淋,所以心想:“我不能吃它。”怕万一起贪而落入外法中起了贪爱,那要怎么办?这就是阿罗汉。但菩萨都无所谓,再好的食物送来了也照吃,再好的天衣取来也照穿。你们看看观世音菩萨的天衣,那可是价值无量亿金,照穿不误,有什么关系?假使谁要,立刻可以奉送,应念又变现一件,都无执着或厌恶心,这就是菩萨。
你把价值无量亿金的天衣送给阿罗汉们,他们推都来不及,恐怕起贪而退回三果中,又得要继续轮回生死一世。而菩萨无所谓生死,生死即涅槃,管他什么生死不生死,只要能利乐众生,能让正法久住就好,没有所谓生死、离生死的问题:正在生死当中时,也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使未离胎昧也无所谓:“反正二、三十年后,我照样再破参,有什么关系?”都无所谓。可是阿罗汉就怕死了!菩萨正因为有断烦恼的局部或全部的关系,也把所知障破除或随分断除了,所以能得自利。由于破除所知障的关系——分断所知障——当然可以渐次断除烦恼障。所以初地菩萨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这也是除烦恼障。他只是不想入无余涅槃而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是没能力断除,所以他也是除烦恼障的,这当然就是自利。
第四是利他。能自利就能利他,因为能教化众生,使众生心同样的调伏下来,也可跟随菩萨一样的断除烦恼障、断除智慧障,这也是利他。所以般若波罗蜜也有四法。说完六度六方各有四法以后,佛要开始摧邪显正了,开始要辨正法义了。在佛法中,自古以来一直都会有人,而且也可以预料到一定会有人这样:说来说去都在讲“相似佛法”,不是在宣扬真正的佛法。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得一塌糊涂。所以开始作法义辨正而破斥一些相似佛法。佛开示说:
〖“善男子!或有说言:‘离戒无忍,离智无定,是故说有四波罗蜜。若能忍恶不还报者,即名为戒;若修禅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离戒无进,离进无戒,是故戒即精进,精进即戒。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即精进,精进即施,故知无有六波罗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进是因,持戒是果;三味是因,忍辱是果;然因与果不得为一,是故应有六波罗蜜。”〗
讲记有人不信六波罗蜜,只信有四波罗蜜;有人说有五波罗蜜、三波罗蜜,不必一定要六波罗蜜,所以佛说一定要具足六波罗蜜,也必定这样。有些人自作聪明,听他说法时从表面上看来,他似乎是对的,没有人会想到他说的法是错误的。这就好比藏密黄教的应成派中观,也就是达赖喇嘛的藏密黄教,就是印顺、昭慧法师说的一切法缘起性空——灭相真如。你初一听:“对啊!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可是真的对吗?实际上不对!因为他只取佛所说法的局部,排斥阿含诸经中其余的佛法,他们不是全部依止而宣讲佛法的。佛所说的缘起性空是依涅槃的本际而说蕴处界及万法缘起性空,佛在四阿含中是这么讲的,从四阿含到大乘诸经中都是这么讲的。但是印顺他们却把涅槃的本际割除、舍弃,专讲一切法缘起性空,说这样就是原始佛教的正法。还没有通达佛法的人初听时会认为:“对啊!一切法缘起性空,经中也讲缘起性空。”所以就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一直到我们出来点破了,大家才恍然大悟说:“原来错了!”原来错了!但是中国佛教徒已经因此而错修几十年了:几十年中盲修瞎炼。
对于相似佛法,我们应该效法佛的做法:要把相似佛法揭穿,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相似佛法会误导众生,害众生永远无法取证佛法真义。本来佛法应该是:有亲证的人开示指导以后,听闻学法的人就可以亲证,佛法应当如此。你们看经中佛说法时,每次说法完了,有人得初果,有人得二果,乃至有人得阿罗汉,有人得无生法忍。可是为何末法时这么多大师不但说法,而且写了很多的书出来以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得无生法忍?且不说无生法忍,乃至连得初果的断我见都不能,连我见都断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法被说错了。
所以我们去禅三共修时,破不破参还是其次,至少你得断我见回来,至少你得跟我断三缚结。本来佛法就应该如此,所以禅三没有破参的人也可以很欢喜的回来,因为至少得到初果断三缚结的功德了,那也是很好的。假使有人是第一次来听我说法的,刚听到我讲这些话时,可能会生起烦恼,当下不好意思走人,五分钟、十分钟后耐不住了就会走人。所以真正的善知识出于人间,确实有利有弊,听不下去而走人,也就是弊。听了不信,回去就开始毁谤:“唉呀!萧平实多么猖狂、夸。,多么狂妄!”就变成毁谤贤圣,这就是弊。有利呢!有信心而留了下来,去到禅三时愿意让我杀死,而且让我杀得欢欢喜喜,被我杀的人也欢欢喜喜;一个个自我死掉了,而且死得很欢喜,佛法本就应当如此。所以你们也别小看没有破参的人,至少他们也断了三缚结回来。
同理,凡是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可以让人亲证的,不可能听闻之后却不能证;但是相似佛法就会害人永远无法取证声闻果,也永远无法取证佛菩提,所以佛在世时才会不断加以破斥:一旦有人错说佛法了,佛陀都会找来错说佛法的比丘加以告诫及改正。对外道也一样,六师外道诽谤佛法,世尊是人天至尊,竟然也纡尊降贵而一一亲到各大城去加以破斥。你不能说:“唉呀!世尊你已经成人天至尊了,人家毁谤你一两句,为什么就要去破他,这么没有度量?”不是这个道理。我们从来允许人家评论我们的法,但是如果评论错了就会误导众生,我们就必须响应,不然会有很多众生被他们耽误;如果评论得有道理,我们就虚心改正,只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谁对我们的评论是有道理而值得我们修改法义的。但是我想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就是说十年之内,可能还是没有具分量的佛教界人士敢写书评论我。
最近有人写了一本书来说台湾的佛教,可是只能写四大名山,写李炳南老居士,但是连现代禅都不敢写;这样的书写出来,未来的佛教史学家会说这个人没胆识。在当代有一个现代禅那么闻名,他不敢写;还有一个后来更有名的、人人侧目的萧平实,竟然都没有写到,这哪儿算是台湾的佛教史?后代佛教史学者会说这样的台湾佛教史完全没有分量。所以这样的书,写了不如不写,我的看法是这样。既然写书出来,一定要让它使后人认为是值得一读的,是对当代的佛教史具有参考价值的,不然写了做什么?只能说是奉承罢了!后代的史学家会作这样的评论。所以我们都不看近期的二、三十年内的事,我们要看五、六十年后,几百年后乃至几千年后的佛教史评论。一定要经得起考验,才是能让佛教正法永续流传下去的正法;不必为了取悦于当代人而写,而是为了能够长久的利益众生,长久的护持正法而写,一时的利害得失根本不需计较。所以当上恶人也就当了,会受诽谤损害就受了,都无所谓,不必计较。连自我都虚假了,还要计较我所的名闻干什么?只要于正法有益,于众生有益就去做。
同理,我们不可以说:“世尊!您是人天至尊,六师外道不过毁谤您一些法,您何必遍到各大城去破?”不能这样讲。借着六师外道的谤法恶缘而去作辨正,就可以转变成佛事而度了许多人证悟。我们写《护法集》,八年后的今天(编案:此书出版时已经是十年了)有许多人离开了月溪法师的邪法;我们又写了《狂密与真密》,又使许多人认清了藏密的本质而离开了藏密的邪法。虽然四大山头联合印顺派及藏密,对我们作了很大的抵制、诽谤、中伤,那又有什么关系?对我来说,这些都没有关系:我们既不求名也不求利,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众生能离开邪法、离开相似佛法而回归正法得到利益,那就够了。我们有没有利益,何必计较?有损害也不必计较。如果我们被损害了一,能使众生得到了十,我们受损害是值得的,何必要计较损害呢?同理,佛也是不计较辛苦,所以佛去破斥六师外道,破斥了以后就度一批人成为阿罗汉、成为菩萨。六师外道又走了一、两百公里,到别的大城再谤佛,佛就让他们去谤,谤到很多人都听他们诽谤过了,佛才又徒步一、两百公里,到那个大城再破六师外道,又度一批人成阿罗汉、成为菩萨,就这样一城又一城的转恶缘为佛事;所以有智佛子不可以妄评说:“佛陀真没有度量。”因为这不是度量的问题,而是为利乐众生而作的;所以,佛得要破斥相似佛法。
现在我们来看佛怎样破斥相似佛法。有人说:“如果离开了戒就没有忍可说了,如果离开了智慧就没有禅定可说,因此说:‘戒就是忍,智就是定,所以有四波罗蜜,没有佛所说的六波罗蜜。’”他把持戒跟忍辱合并起来,把这般若与禅定合并起来,所以他说没有六波罗蜜,只有四波罗蜜。从表面上听起来似乎是有道理的:离戒无忍,你能持得住戒法就有能忍,所以忍就是戒。听起来好像也有道理。现在这种相似佛法也很多,你们看各大道场,不都是这样吗:“要开智慧、要开悟,就得修禅定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很稳定时,那就是开悟了。”这其实是把般若度与禅定度合并起来的,不合佛陀的六度波罗蜜。台湾的佛法比大陆进步二十年,都仍然是这样子,大陆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写出真相,说明禅定与禅宗的般若禅是不同的,大陆读者的反应是两极化的,诽谤的人说:“萧平实的书不能读,你一读就会上当,一读就会相信他,所以不能读。”(大众都笑)可是有智慧的人说:“若是一读就会相信他,就表示他说得太好了。”另外一种人赞叹说:“萧老师的书没有到大陆来以前,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佛法的修证就是要证第八识,原来解脱道的修证就是要把我断除,从来都不知道;都说一切法空,觉知心认定自己是无我性的,说这样就是般若、就是开悟;有的大师则说要每天静坐,坐到一念不生时就是开悟;都不知道般若的开悟是要亲证阿赖耶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一直到萧老师的书进来以后我们才知道。”所以大陆各大道场会抵制我们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各大法师本来都是开悟的圣者,现在我说没有证得阿赖耶识就不叫开悟,害他们供养减少了;徒众们礼拜他的时候,心中也都怀疑说:“我这师父到底有没有开悟?”所以那一些性障重的大法师们就受不了,当然要抵制我们正法。
但是真正在学佛的大道场,他们就有智慧而信受了,开始把如来藏妙义弘扬起来。所以相似佛法在台湾现在是普遍存在的:“喔!开悟,开悟就是要打禅七,禅七就是要一念不生。”这样把禅定意识境界当作般若禅的证悟了,所以他们都变成五波罗蜜了。
还有人这么说:“如果你能忍得住恶法,对恶人施加于你身上的恶行,不会生瞋而回头还报于对方,那你就是持戒者,所以忍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如果能修禅定,心不放逸、一念不生、不攀缘、不妄想,能放下一切,这样就是证得般若智慧了,所以禅定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说:戒就是忍,禅定就是般若,所以只有四度波罗蜜。”这经文中还真的是二千五百年前就把现在台湾、大陆佛教的禅宗给料定了!如今台湾与大陆各道场中,到处都在打禅七,不都是这样吗?都在修一念不生,说一念不生境界很稳定时就是开悟了。
#p#page_title#e#所以有些人胡乱主张:“持戒就是忍辱,智慧就是禅定;离开了持戒就没有忍辱,离开了禅定就没有智慧,由此缘故,智慧就是禅定,禅定就是智慧;若离开了持戒就没有精进,离开精进就没有持戒,所以持戒也就是精进,精进也就是持戒;所以离开布施就没有精进,离开精进就没有布施了,所以布施就是精进,精进就是布施;所以没有六波罗蜜,就只有一个波罗蜜。”但是佛说:是义不然。
为什么不对呢?佛开示说:般若智慧是因,布施是果。为什么智慧是因,布施是果?一般说布施是因,未来世得福报是果。可是这个果上面有因,这个因上面还有因,以上面的因来看后面的因就成为果了。为什么你懂得要布施,懂得要种福田?因为你有智慧。有什么智慧呢?有福田的智慧,有布施的因果智慧。为什么人会乐于布施?因为知道所有世间的果报都从往世布施为因而得,没有往世布施的因,就不会有此世间法的富饶果报。这一世的富有,是由上一世的布施来的;下一世想要富有,这一世也得要布施。因为是“田得果报”,是福田,所以种下善种以后,未来世就可以收割而得福果。“田得果报”,因得果报:是以布施因及福田而得果报。你有这个智慧,所以乐于布施;所以智慧是因,由智慧因而行布施时,布施本身已经是智慧因的果了:是以智慧为因才产生了布施的行为,所以布施是果,智慧是因。
有的人没有这个智慧,始终不肯布施,但是他很会求神,每一次去求就会有财,可是始终都留不住,因为他过去世都没有布施,求来的财也不是他的,只是因为他去向神巴结,所以就先挪给他用,正主儿出现时,还得要还给正主儿,所以他始终守不住求来的财。世间财就是这样子,都是“田得果报,因得果报,财得果报”,这在前面说福田时佛已经讲过了。所以智慧是因,布施是智慧的果,智慧与布施不可混为一谭而说只是一度。同样的,以布施的智慧为因,后得解脱即是果;以布施的智慧为因,后得佛菩提的证量是果;所以般若不能跟布施合而为一,必须分开为二度。
又如精进是因,持戒是果:为什么你能持戒?因为精进嘛!有精进心所以戒法才能守持得住,没有精进心时,戒心就守持不住,所以精进是因,持戒是果,精进与持戒不能合并为一度。又如三昧是因,忍辱是果;因为心得决定为因:于忍辱这个法心得决定(三昧),知道忍辱的果报而心得决定;决定不移了就是三昧,所以三昧才是因,由此而能确实忍辱时已经是果了。为什么能安忍?因为你心得决定,所以你能安忍,心不决定就不能安忍,所以禅定三昧与忍辱不可混同为一度;因与果绝对不能合为同一个。由此以观,一定是有六波罗蜜的。
〖“若有说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义不然,何以故?戒从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恶:为众修善,忍无数苦,无量世中代诸众生受大苦恼,心不悔退,是故离戒应有忍辱。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也,智慧即是毘婆舍那;舍摩他名缘一不乱,毘婆舍那名能分别。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慧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如来所以最初先说擅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波罗蜜。施时能忍舍离之心,是故次说忍波罗蜜。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施时心一,无有乱相,是故次说定波罗蜜。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
讲记如果有人这么说:“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持戒,所以这二度不必分开,可以合并为一度,所以实际上忍辱与持戒本质上就只有一度。”有人这么讲的话,佛说:这个道理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戒是从别人身上得到的,是依不犯他人而获得戒德的,忍辱却不一定。譬如说,受戒一定是要依于别人已经得戒者而求受戒,所以是从他得;持戒时也一样,要面对别人身心来持守不犯,才是持戒,所以也是从他得。但忍辱不一样,譬如有人从来都不受戒,可是他仍能忍受众生的种种恶言、恶语、恶行,这与“持戒等于忍辱”的说法显然不同。当然也有人是因为持了戒,所以能忍受别人的恶行而不回报,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持戒就一定是忍辱,或说忍辱就一定是持戒;因为有人根本不曾受过戒,但别人对他种种身口意的恶行,他还是能安忍,类似受持自性戒一样,虽然本身没有受过戒,还是能忍恶,所以不必一定受戒以后才能忍恶。也有人一样是有忍而无戒,譬如有人忍受无量的苦恼,只是为了利益众生,甚至于无量世中代替很多众生受大苦恼,但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悔恨以及退转。譬如现在慈济功德会中也有很多人这样行善,他们多数人没有受菩萨戒或五戒,但是也能为众生做很多的付出,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事,可是他们并没有受过戒,所以离戒也应该有忍辱。有时甚至众生觉得他的服务不够好、财施不够多,没有满足众生贪求的心,就说一些风凉语,可是他们多数人在表面上也能忍受,所以他们不是因为持戒而修忍,完全是因为慈悲或行善的信念而修忍辱。所以说离戒也应当有忍辱的,不一定要因为持戒才能忍受众生的恶言恶语,因此不应该把持戒跟忍辱合为一度。
接着又谈到定的部分。佛又说:善男子!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舍摩他——止——是说他使自心决定不移而能安止于所缘的一个境界,譬如安住于一个信念、一个观念,或一个境界而不摇动,这就是止。但是一般所说的止,含意比较狭隘,是专讲打坐修定,缘于一境,心不散乱,这就是一般所说舍摩他。毘婆舍那叫作观察,观察就是分别、了知、了别;不论是有语言文字相的了别,或是离语言文字相的了知,都是毗婆舍那——观。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话说,佛法的修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决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别、善能观察。若无止观并行,就没有佛法修行可说了!所以无分别智是很多人误会了的,都错把修定求一念不生当作是实证无分别智的行门,他们只落在“无分别”三个字上,却把无分别智的智字给忽略了,所以一天到晚要求徒弟们打坐修止,要一心不乱、一念不生,说这样叫作无分别,说是统统无分别时就是智慧。
真是这样的话,白痴也可以叫作智者,石头木块也应该可以叫作有智,因为无情比白痴更无分别,更应该有无分别智。但无分别智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误会了。无分别智是既要有无分别底,也要同时有能分别底,了知无分别心的无分别、清净、真实、涅槃境界,而仍然保有能了知的觉知心,才可说是有智慧,否则就成为无分别而无智慧了!所以亲证无分别智,是要你证得一个无分别的心,可是与分别心——觉知心——同时同处,你能观察这个实相心从本以来就不分别,才能称得上有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无分别而又有智慧,才是无分别智。你有了了解实相的智慧了,而实相心是对六尘中的万法全无分别的,你了解这个实相心就是法界万法的根源,了解祂与万法的关系,确实了知法界而出生了智慧,就叫做无分别智。所以无分别智一定同时有观,不是只有止而已。
止就是证得无分别心时,心得决定而不摇动,这就是止。你依无分别智而能观察实相心的无分别性、自性性、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实相性,表示你同时保有观的作用,才可称为智,所以是无分别而又是智,合称为无分别智。观的本身就是智慧,若是止于一念不生的境界上,就不能观察到实相,不可能生起无分别的智能,而只是一心无分别,那只能叫作无分别,不能叫作无分别智。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证,是止观同时、止观具足的,二乘菩提的修行同样也是止观具足的。所以一定有止也有观,止的部分讲的是定:心一境性、缘于一境、心得决定而不变动;观的部分讲的是慧:了别慧、了知慧。所以佛说:由于这个缘故,我在十二部经中说定和慧是不相同的,因此止——定——是第五度,毘婆舍那的观是智慧,所以属于第六度,因此一定有六波罗蜜,不应该把持戒和忍辱混为一度,不应该把禅定和般若混为一度,所以一定有六波罗蜜。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如来最初先讲布施波罗蜜。
为了调伏众生,使众生在布施时可以远离悭贪之心,才接着再说持戒波罗蜜。众生在布施时能接受财物离他而去,能安忍于舍离财物之心;有这个安忍的心作基础,表示他有能力持戒了,才为他说忍波罗蜜,如果他不能忍受财物舍离而去,布施时心中老是怀念着已经布施掉的财物,就表示他不能安忍于舍离之心。这样的话,要求他持戒就持不好,要求他忍辱也不容易忍,正因为他能有舍离财物之心,所以才又为他说忍辱波罗蜜。又因为他布施时,能起欢喜心乐于布施而不观察时节,能一切时施,所以才为他说精进波罗蜜,因为他有这个基础了。有些人布施是要观察时节因缘的:今天下雨了!不方便布施。或者明天心情不好,也不想去布施。得要天气不冷不热,心情也正好,才愿意去布施,他总是先观时节。真正的菩萨不然,只要遇到可以布施的因缘,他就不管别的事情,心情好坏也不管,天气晴雨也不论,遇到可以布施的因缘时就做布施,这样才说他已经有了精进的基础了,可以教他努力的精进于佛法,所以才为他说精进波罗蜜。
他在布施时是决定性而不犹豫的,叫作施时心一。初机学佛者在布施时,大多是一面布施、一面打妄想:“布施钱财,来世会得很多福报,到底真的、假的?”心生怀疑,心不决定,没有止;所以心中老是不断妄想,以散乱心在布施。如果有人心得决定——确实相信布施的因果决无怀疑——所以布施时心中没有乱相,也就是说他对布施的因果已经心得决定了,有决定性了,所以为他说定波罗蜜;要依这个决定性再往上进修、往上发展,才能安住于一境而不攀缘散乱,渐渐发起禅定,所以才在这后面为他讲禅定波罗蜜。因为他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后世的果报,只是作为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作为成佛之道的行门,所以他不受生死乐;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性,所以接着为他讲般若波罗蜜;因为他布施的目的不在求世间生死有为的快乐,已经有了修学出世间法的基础了,所以接着跟他讲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吝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为忍波罗蜜。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名为禅波罗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为智波罗蜜。善男子!菩萨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静六波罗蜜,是不为难;在家能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讲记佛说:“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你仍然存在的当下,就证实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实相心自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永离两边而且本无生死、体无生灭,这才是住于涅槃的实际,那个实际当然就是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你的十八界都还具足存在,就已现观祂住在无余涅槃中,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这就是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正的到达涅槃彼岸:无妨继续五阴的生死,但是当下已经在涅槃彼岸了。
可是二乘圣人不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等他进入无余涅槃时,他自己又已经灭尽了、不在了,如何能到彼岸?所以根本就没有到达彼岸,因为他没有接触到涅槃中的境界。会外人听了我这么讲,比较没智慧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我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所以跟二乘菩提不一样。二乘菩提是只要你心性好,福德修集不多也没关系,只要虔诚的相信三宝就够了,依教奉行好好去观行而把我见我执断了,便成就解脱果。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因此,菩萨布施时不求内果报、也不求外果报。内果报是布施时心有所求:我现在布施了,应该会让我变得很健康,都不要再生病。一旦生病了,就怪天、怪地、怪佛、怪菩萨,这就是求内果报。求外果报就是布施时心中期望三年、五年后可以发大财,买大别墅、买劳斯莱斯,这叫作求外果报。
#p#page_title#e#但是菩萨布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也不观被布施的对象是福田或者非福田。在这里,福田被作比较狭隘的定义,只讲功德田、报恩田,众生中的贫穷田就暂时不函盖在里面。譬如畜生,你到野外时看见一只猕猴肚子饿,叽叽呱呱的叫着乞求,就布施面包给牠;但是猕猴不能回报你,所以牠不算是狭义的福田。若从广义来讲仍是福田,这叫做贫穷田;但从狭隘的定义来讲,贫穷田不算福田,因他此世无力回报你,所以名为非福田。有些人专门选择福田:整整一世都很有钱,可是没有布施的习惯;你教他布施护持正法,为他讲了老半天,他说:“好吧!我一次给你啦!”你很欢喜,心想:一次都给,大概没有一百万,也有十万元吧!结果拿出来的是台币一千块钱,意思是说:以后不要再找我布施了!我就遇到过。但是他这一世很有钱,是怎么来的?是过去世选择大福田,就一次布施很多钱下去,别的福田都不愿意布施。所以他这一世没有布施的习惯,却仍然很有钱;但他来世就没什么钱财了!这叫作观察福田。
菩萨行施时大多不会这样,除非说他刚学不久而且很穷,仅有的财物布施前,心中希望未来世有很大的福德可以好好利乐众生,所以故意选择一个大福田而整个投进去,他仅有的财产可能只有一、两万块钱。但因为田胜,所以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投进去,又有至诚心而没有丝毫后悔,所以下一辈子一定很有钱财,因为他以至诚心种了大福田。可是很多人这样在种福田时种错了,种对福田的人很少;因为多数人没有能力分辨真假大福田,通常是看哪个道场大、哪位师父名气大。所以,想要选择到大福田,还得要有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就只能碰运气,碰上了大福田时是他运气好,因为他过去世与那位大福田结过善缘,所以他见了就喜欢,虽然对方名气不大,他因为喜欢就种了福田。
但是菩萨若想道业很好,就要养成布施的习惯,所以就没有观察福田或非福田的习惯,一体行施。如果一定要先选择或观察大福田才愿意布施,那么他一定是新学菩萨,才会挑选福田的大小,无非是为来世的收获而考虑。就像种田一样,一般人选择肥沃的田多种一点,贫瘠的田就不想多种;除非他闲着没事,种子又剩下很多,才会去种贫穷田。众生大多如此,但菩萨只要遇到了有布施的机会,他就种福田,不管是贫穷田或功德田、报恩田。这就是说,他不求内、外果报,所以不先观察是福田或非福田,只要有因缘就布施。
菩萨布施一切钱财时,心中不会吝惜,也不会对以前做的布施后悔:““我以前在某某山某师父那里,傻傻的一次就护持一千万、五千万;早知道有正觉这个大福田,我当时就不要布施,留到这里来布施,岂不更好?真的好可惜。”但是菩萨不这样想,布施后就把它忘掉了;即使那些福田是很贫瘠的,你来世还是可得很多倍的世间福报,还是划得来的,所以没关系,仍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才对。就把它忘掉,别再记着它了!既然前面佛已经讲过:因为是福田,种了田必得收获。所以说“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一定有来世的大福德跟着你的。既然一定是你的福德,就别管它是来世的一千倍、一百倍收获,就不必再去想了。不断回想,只有增加懊恼,结果又少了随喜的功德,只剩下福德了!所以不要再去懊侮,从此以后欢喜的看待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这种傻事我也做过,在仍有胎昧的情况下,我当年也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证悟出来,要是早知道了,就把当年护持某某山的那些钱财,留下来护持我自己开发出来的福田,可以多印一些书来利益更多学人。但我若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必再管以前布施的福田是大、是小,布施以后不必吝惜,也不要再去回忆或懊侮。
布施时也不要选择时节:“我一定要在农历年前——年关——才做布施。”等到年关到来时已经寒冷很久了,真的穷人有一些早就被冷死了。所以不要选择时节,不必一定等到过年。菩萨布施不选择时节施一切财,而且心不吝惜,所以才叫作布施到彼岸。没有执着而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从来不想布施对未来自己的福德有什么影响,因为不考虑自己而无执着,所以不被我所系缚住,就是到彼岸。
“乃至小罪”,受持菩萨戒以后,乃至小戒,所犯是很小的罪,宁可丧身舍命也不要犯小戒,能这样做,他对生命已经没有执着了,这表示他真的是持戒到彼岸,因为我执断了。乃至二字表示前面有些省略不说的部分,所以还是有些戒相与精神没有全部说出来,比如有人来骂你,或是打你几拳,都不要因此而犯戒,这些都得要自己注意到。所以说乃至有恶人刀割你的身体,也能忍受,安忍下来而不起瞋心,就当作是布施内财,能这样就表示他对色身的执着消失了,觉知心对自我的执着也消失了,他不觉得这是羞辱或痛恨的事,所以这时被割而不起瞋心,就说他忍辱到彼岸了。
还有人整整三个月中,以同一首偈赞叹佛陀而不休不息;不管是长偈或短偈,把它编上旋律,在佛前合掌瞻仰着,口中不停的唱赞,三月之中都不休不息,就叫作精进到彼岸。因为怎么苦怎么累你都不计较,只为了赞叹佛陀的功德,这就是对佛具足信心而无顾念自己,就是精进到彼岸。因为三月之中不休不息,一直赞叹,都不睡觉,只有极精进的人才做得到,所以这样叫精进到彼岸。
“具足获得金刚三昧”,这金刚三昧不是讲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它是有出有入的三昧,是生灭性的,所以不是金刚性的,金刚性的三昧叫作法界大定。法界大定不出不入,永远不出于定,永远不入于定,才是金刚三昧,这种定是不可破坏的。其实不管你悟或没悟,你都有这金刚三昧,只是你无法找到祂,不能安住在里面而已。有的人也许不信: “哪有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早就找到了,怎么会没有?”但是正因为你没有找到,所以你没有金刚三昧,不能安住;其实祂本来就在,就像如来藏本来就在,你不能说祂没有;只是因为你没找到,所以说祂不在。但是找到了以后,你去观察,不论是谁,其实都在三昧中。修四禅八定一定有出定时,也一定有入定时;纵使修得非非想定,生到非非想天,八万大劫中一念不生、住在定中;但是八万大劫过了,还是又出定了,这一出定就下堕人间或三恶道去了。可是金刚三昧是什么?先要知道什么叫作金刚?只有一个法是金刚,就是如来藏,再也没有别的金刚了。你证得如来藏时,现观如来藏的金刚性、不可坏性;现观之后能安忍而不退失、不退转,这就是证得金刚三昧了。
这里说“具足获得金刚三昧”,表示说对祂的别相也有了知,所以不退转;若不了解祂的别相,被人家几句话一恐吓、一笼罩,就退转了!退转就不能安忍于金刚三昧,就表示还没有具足证得金刚三昧。所以我们现在禅三的勘验,要让你弄得非常清楚,并且还要保证不退转,所以现在禅三勘验标准升级:不是我要你不退转,是你要保证你自己不退转。如何保证呢?你要自己证明祂是实相心,证明祂是法界万法的根源;你也要自己证明祂的金刚性:祂为什么不生不灭?由你来帮我证明。你若能帮我证明了,表示你对这个理已如实知,就等于你向我保证: “我某某人不会退转了,谁都拉我不动。”这样就叫做具足获得金刚三昧,但这也只是见道而已。当你具足获得这个金刚三昧时,表示你能安忍而不摇动,心不摇动就是心得决定。心得决定时就表示你透过这个静虑(禅就是静虑)已经到彼岸,所以叫做禅波罗蜜。
佛接着又说:善男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就具足六波罗蜜了,所以才称为智波罗蜜。换句话说,六波罗蜜的具足圆满,是入地以后的事,但是入地以后具足六波罗蜜也是方便说。因为纵使七住位安住不退,开始内门六度万行,都还只是内门六波罗蜜,还没有到达增上三学的地步。增上学,很多人把它乱解释。增上学有三种: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是二地满心的事,能操控自己的内相分,所以戒行清净而不会侵犯任何人,才叫作增上戒学。一般人还没有悟就说他在修增上戒学,那都是大妄语。因为悟了都还没有办法修增上戒学,得先要有初地满心的无生法忍,才有资格开始修增上戒学。增上学的第二部分是增上慧学,增上慧学的修学,始从初地开始,到二地满心的增上戒学成就,也还是依靠增上慧学而不是靠禅定功夫成功的。到了三地满心的增上慧学,就必须要配合增上心学了。
增上心学就是地上菩萨所证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与五神通,让觉知心可以和如来藏所蕴含的增上心功德相应。三地满心菩萨的四襌八定、四无量心和五神通,功德不可思议,绝非俱解脱的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没有无生法忍,三地满心菩萨有无生法忍,所以功德不同。譬如大阿罗汉没有能力转变自己的内相分,他也不像三地满心菩萨有能力去转变别人的内相分(虽然三地菩萨没有职权转变别人的内相分,但他有那个能力);一切三地满心菩萨都有能力,但大阿罗汉们没有一人做得到,因为连听都没听过,哪里能做得到?所以三地增上慧学的完成还要靠增上心学,然后次第进修到五地。五地还要在禅定上再转进,要使四禅八定变得非常胜妙,就要靠增上慧学来使他的增上心学转胜;五地的境界相先完成了,才能使六地的无生法忍圆满;诸地的修证是环环相扣的,不可能跳跃的。到六地满心的增上慧学成就了,六度才算圆满。接下去加修四度,才能成为等觉菩萨。要先到达六地满心具足成就六波罗蜜,这才叫做智慧到彼岸。
六地满心时不得不取证灭尽定,这其实是三地满心就可取证的,可是三地满心菩萨不愿进入灭尽定中。三地满心时已经四禅八定具足了,凡是具足四禅、四空定的人,只要断我见就可以进入灭尽定中;可是这三地满心也很奇怪,他竟然进一次灭尽定都不愿意。只要入一次就是取证了,可是他不证,一直拖到六地满心时,因为必须证灭尽定才能满足六地心,他才不得不进去安住一会儿。你们看:菩萨们与阿罗汉多么不同?真是大不相同。如果是俱解脱大阿罗汉,他每天托钵回来,用过斋、洗过钵,脚洗一洗,树下一坐又入灭尽定去了,他是不能一天不入灭尽定的;菩萨却不这样,都在无生法忍上面用心。三地满心就可以取证的灭尽定,他却是拖上很多劫到六地满心时才入。到这阶段,算是六波罗蜜满足。
既然证了灭尽定,能实际进入有余涅槃的境界中了!因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就是证灭尽定而成就有余涅槃的,慧解脱是断我执而成就有余涅槃。俱解脱证灭尽定而成就有余涅槃,可是这个六地满心菩萨可厉害了!他证了灭尽定,竟然还能保留一分思惑,你说厉害不厉害?阿罗汉如果要证灭尽定,一定要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否则入不了灭尽定;但六地满心菩萨竟能保留一分思惑,而能入灭尽定,阿罗汉们无法想象,这其实都靠菩萨悲心所发的无上悲愿才能做得到。因为无余涅槃的境界与灭尽定极为类似,而菩萨早就证知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境界了,所以他实际上是智慧到彼岸了。
有人说修定可以解脱,但是修定其实不能解脱的;因为所谓的定解脱、俱解脱,其实都还是靠智能而得解脱的,禅定只是助缘而已。当你四禅八定具足时,我只要帮你开示蕴处界的虚幻,你也当场现观了蕴处界的虚幻,就可以当场在我面前进入灭尽定。甚至也可以这么说:“老师!我看你住持正法这么辛苦,看了很痛苦,不忍再看到,所以我现在想要入涅槃。”我会说:“汝自知时。”你就可以当下走人了!三界中再也找不到你了。只要有具足四禅八定,就可以在断我见的当下入灭尽定、或当场进入无余涅槃;但是入灭尽定或入无余涅槃,是由定而入的呢?还是由慧而入?请问:断我见是慧还是定?(大众回答:是智慧。)是慧啊!因为断我见的智慧而使他当场取证灭尽定或无余涅槃,所以只有智慧能得解脱,禅定没办法解脱;灭尽定其实不属于定,还是靠智慧所得到的结果,但是却必须以四禅八定的具足作为基础。所以般若与解脱道的修证,都是靠智慧。说句不客气的话,四禅八定的取证也都是靠智慧,不过那是世间慧。
说个简单的比方:很多人自以为证得初禅、二禅,但是结果呢?连初禅的少分都讲不出来,问他一句说:“初禅为什么叫离生喜乐定?初禅真的.离生了吗?”他说:“真的离生了。”“怎么离生?”“证得初禅就出三界了。”证初禅能出三界啊?你们看!差这么远!证初禅只是离欲界生,那个离生喜乐是讲离欲界生而产生了喜乐,因为初禅人有乐触在身。但是这几十年来,究竟有几许人知道这个境界?就我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那些大善知识写出来的书中都没有证量啊!又譬如说二禅等至位中是无觉无观,你们明心的人大概会想:“无觉无观大概就是如来藏离六尘见闻觉知的境界。”也曾经有人这么解释,他就这样打坐,坐到昏天黑地,什么都不知道了,就说他证得二禅了,真是天晓得。
#p#page_title#e#真的啊!色界天的天人都晓得:他根本没有入二禅。我也晓得,因为他那个境界叫作未到地定过暗,坐到昏天黑地去了。二禅中,我告诉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是惟觉法师讲的清楚明白,因为他其实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都在五尘中鬼混,从来不离五尘。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相,绝对不是昏天黑地,而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可是那些自称证得二禅的人,乃至自称证得四禅的人,谁知道他有二禅、四禅的证境?只有天知道,不能证实他们有。他们自以为有,但我知道他们没有,因为他们讲出来时都讲错了!也都只能似懂非懂的讲一点点,总是遮遮掩掩的不敢讲很多,都不敢像我明明白白的大量讲出来,当然没证量。
二禅等至位中的无觉无观,并不是像如来藏离六尘那样的无觉无观,而是离欲界五尘觉观,所以叫作无觉无观。且不说证量,光说文献上至少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中已曾写过,他们至少也该把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拿出来自我印证看看。要夸口之前至少也先打个底嘛!连个底稿都没有就夸口,那会被人家戳破的!至于夸口的是什么人,我们就不用戳破他。所以,不论是解脱道、佛菩提道,乃至世间法的三三昧、四禅八定都得要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你是摸不进去的。纵使证得初禅具足了,你也转不入二禅,都要靠智慧,都要亲自去弄很久才会知道其中的差别。现在你们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都为你们说明了:当初破参后想修禅定,我把《释禅波罗蜜》读过以后,我也嫌它讲得含糊,又去找阿含部的经典,但是阿含的经典翻来翻去就只有四个字,无论找到哪里有讲初禅、二禅的,都只有四个字:“住一识处。”后来我就从这里整理,才终于摸到了方向,才有办法转进,不然是转不进去的。当你能转进去时,你已经经过了中间定——无觉有观。这时初禅的有觉有观、中间定的无觉有观、二禅等至位的无觉无观,这三种三昧境界你已经都了知了。然后就会使得你的无生法忍又更上一步,因为欲界天的境界知道了,色界天的境界也知道了,当然魔天的境界你也知道了,因为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境界就是魔天的定境:魔是未到地定果。
到不了初禅境界的人,一定要掉下来住在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中,专门享用别人变化的东西,那不是魔又是什么?所以说这个部分的了知、解脱道的了知、般若的了知及一切种智都靠智慧,不是靠修定去拚来的。修定只是把你的觉知心加以降伏,让祂安住下来缘于一境而不虚妄的攀缘而已。所以六地满心既取证了灭尽定,随时能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仍在而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当然他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者。不要说六地的智慧到彼岸境界,光是你们明心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那些二乘大阿罗汉们就想不通了,除非他回小向大来参禅而且证得如来藏,不然他们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思惑还没有断尽,就已经到彼岸?怎么想也想不通啊!而且还是本来就涅槃,不是修行以后才有涅槃的,他们绝对想不通;因为他们认为要断了思惑才算证涅槃。连二乘无学的大阿罗汉都想不通的道理,你想想看:凡夫的印顺、昭慧法师、宗喀巴能懂吗?当然更不懂了!所以智波罗蜜非二乘圣人所能想象的。
这一段经文中说:布施时不记挂一切,都无所著而不间断的行施;并且以一偈赞佛不断,三月之中都不休息、不睡眠的持续赞佛,由精进波罗蜜而证得金刚三昧,心得决定时就是禅波罗蜜;这样心得决定是指什么?当然是指行者精进修行施波罗蜜乃至精进波罗蜜而悟得如来藏了!当他认定无误,心得决定而不犹疑时,就是禅波罗蜜;心得决定而不摇动时,般若实相智慧就开始出生了!那就是智波罗蜜了!我们禅三不也正是如此吗?
然后佛再次做了结论,赞叹你们这些在家菩萨们!因为你们真的值得赞叹。佛说菩萨有二种:一种是在家,一种是出家。出家以后要清净六波罗蜜并不困难,因为是专业修行者,对世间事无所挂心,容易修行;但是在家人想要能清净六波罗蜜,这就很困难了,因为在家之人有很多恶因缘缠绕的缘故。譬如有时父母反对,有时配偶反对,有时子女反对,每个人反对时都各有反对的因缘。父母反对是怕万一你学到后来出家去了,他们年老没个依靠。配偶反对是万一你学到后来出家去了,放他一个人孤零零的,老来无伴;因为子女不见得可靠,老伴才是最可靠的,所以他也不放心,就会障碍你。子女也有他们反对的理由: “你修菩萨行,把财物都布施掉了然后出家,留给我什么?”所以在家之人修布施波罗蜜时,就有很多障碍。可是出家以后,不管信徒供养多少来,全都布施出去也不会有人来障碍你。
但是现在也会有人障碍的,有人说:“师父啊!你布施那么多!以后你走了,我们道场怎么办?”这些出家徒弟倒担心起来了。其实都不用担心,佛的这一件福田衣穿着,只要不贪,随便怎样都过得去。所以仍然要说在家之人比较多恶因缘。佛在世时,比丘、比丘尼都是托钵行乞的,很多人是随便走到哪里,就树下坐下来过夜了!到了明天早上就为众生说法,说完了又去托钵或者人家送来供养,常常是这样的。不像现代出家了以后拥有很多钱、很多地皮、……等等,这是古时没有的。这是中国后来百丈清规制定了以后,出家人开始自耕自食,而且可以有寺庙财产等等,已经不同于四方常住共有的了!这在佛世是没有的,也是因应中国的状况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佛陀在世时出家人没有任何恶因缘。如果要说有恶因缘,就是倒霉而遇到善星、六群比丘他们,所以说出家菩萨要清净六波罗蜜比较容易,在家菩萨因为需要营生,家里也是有眷属的,所以不容易清净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