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优婆塞戒经》专为在家菩萨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的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陀如是开示之目的,实因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罗蜜,都以行施为首要。然而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由是缘故,佛为菩萨弟子四众宣演此经,令得知悉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于此部戒经中,佛为菩萨四众细说“布施与菩萨世世不断之可爱异熟果间之因果关系”,解说极为深入;若能了知其义者,即可不退于菩萨六度,是故选取此经而为菩萨四众详解之,欲助当代、后代菩萨四众。
复次,此经亦详说第一义谛之真义,故于业行之说明中,宣示异作异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义;如是正义,于一般经典中难得一见。若能确实了知其义,则于行施之际,既可不执着于未来世必将获得之菩萨可爱异熟果报,亦可继续行施,修集广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坏世间法,导致家属及世人之侧目,令菩萨修施易得成功,道业因此而得帮助;
此外,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
又如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其中之因缘果报正理,亦有详细说明。并且特别说明: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人行于大施而不得解脱分,悉皆各有其原因。若人能细读此经,并且深解其义趣者,则求二乘解脱之道,轻易可得;然后进求大乘菩提,易得入道,未来成佛之道历然于心,终无疑惑。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的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回向位还是修这六波罗蜜,但已是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地的入地心。
从初地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地的精修法布施波罗蜜,到六地的精修般若波罗蜜完成六地满心,七地再加修善巧方便波罗蜜,八地加愿波罗蜜,九地加修力波罗蜜,一直到十地满足智波罗蜜。但这些对你们来讲,那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六波罗蜜;因为这从明心前就要修,到明心后还要再修,一直到十回向满心为止。所以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犹如佛在先前说明供养六方,又说六方就是六波罗蜜;佛说若能供养六方,这个人就能增长他的财富及寿命。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
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看见有人来求,心中要欢喜快乐,明知道他是来求你布施,你就或起、或迎、或礼拜、或施床命坐,客气有礼的请他先坐下再说。这个床现在叫做椅子,古时的床字就是椅子的意思;古时没有椅子,矮矮的床就是座位。古时禅师的禅床,你别以为是一张床,其实只是比较大的椅子。这就是说,有人来求布施,我们要喜悦快乐的接待他。来请求的人,不论问或不问布施的因果,你都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赞叹布施的果报。你知道对方不好意思开口,你就问明他大约需要多少钱财,然后布施给他,接着就赞叹布施功德与福德:布施给普通人,来世还可以获得千倍之报,所以布施功德很大。他听了,以后也会学着布施的,他自己也会检讨:“我变成人家布施的对象,别人未来世更加有钱财,我一直接受别人布施,未来世怎么办?”他就会省着花用,并且自己想办法赚钱,再反过来布施。所以布施时不必问太多,不必给人难堪,就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告诉他布施的福德。他听了一遍没感觉,听两遍就会有一点点感觉,听上三、五遍就全都有感觉了。将来他会跟着你的脚步走,就会努力去赚钱来布施,不会一世老是享用伸手牌的财物,未来世中也会很有福报。若能借着布施而使受施者后来也变成布施者,再转度别人,他也可以得利益;然后也会用这个方法再转度别人,使更多众生同得利益。所以前人谘问、若不谘问,你都为他们赞叹布施的果报。
若看见有恐怖的人,应该要救护他们。你想:“我有什么力量?”那可不一定。如果有个人正好被逼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事很常见,是富人懂得行善、乐施饮食。
菩萨虽然不断的布施,心中却不是为了未来世的福德果报而作,也不期待:布施以后会有被布施的人在将来日子好过时回报于自己。也不欺诳众生。布施时也不可以欺诳受施者,譬如布施了一袋钱财给急需的人说:“这五万块钱给你应急。”其实里面只有三万块钱。人家受你救济,当然不好意思当面点数目,可是后来发觉数目不对,心中一定很不痛快,觉得吃了一些闷亏:三万块钱是得了,可是平白多了两万块钱的受施名声。这就是欺诳众生。布施时不可诳骗众生,而且还要赞叹三宝所有的功德,他以后富裕了,也会懂得供养三宝,正法就可以永续流传。布施时“不以斗称杂于异贱”,布施大麦时就全部都是大麦,不要在其中夹杂稗粟。又如白米有分等级,不可表面是一级米,里面一半是三级米,否则就是“斗称杂于异贱”。布施一斗的米粮时,要表面与里面都一样,若是里面夹杂着异样而低贱的米粮,就是欺诳于人,成为伪善。
菩萨除了这样以外,也不可乐于酗酒赌博贪欲。身为菩萨却每天要喝半瓶老米酒,人家看了说:“什么菩萨?每天都是喝得脸上红通通的,酒味熏天。”失了菩萨的威仪。也不可以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有惭有愧的人才懂得羞耻,懂得羞耻的人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这不是恶法。有惭有愧既是善法,就不必怕人家知道;所以做错事时要当众发露,发露就是惭:羞于对人。羞于对人时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呢?那就是发露。发露正是面对过失的最好方法,当别人到处宣传你的过失,你不如干脆自己说了,别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论再有谁去到处讲,人家都会反对那个人:“他都已经自己讲了,你还讲他干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要记得以后别再作坏事。“惭”是发露,“愧”是永不复作;所以有惭有愧是好事,能够这样修,才有资格说是菩萨。有惭的人知过能改,无惭的人知过却故意不改,就会再加上好多的遮掩言语与动作。有智慧的人,发觉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就赶快修正;没智慧的人则是再用十句话来遮盖它,后来十句话都被人拆穿了,就再编造一百句话来辩解,那多辛苦?因此菩萨要修惭耻之德。
#p#page_title#e#虽然因为往世的布施而导致这一世很富有,但心中不可生起放逸之心。你们要修成一个习惯:看见了路上检破烂、检旧纸的人们,要以和善之心与他们搭讪几句,虽然没什么好谈的,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好像检得不少呢?”与他稍微聊几句,他也会觉得人间还是有温暖的,不是所有人都夤上欺下的。这也是你的善心啊!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必轻视穷人家!有钱财,其实没什么可以傲人的,只不过是往世有个好因缘,布施对了,所以今天家财万贯。有的人往世很会挑福田,看准了就一大笔钱财布施,对于其它的福田都看不在眼里。这种人在这一世会很有钱,但他会瞧不起一般人,更瞧不起穷人,我也遇见过这种人。这部经中将会说到布施的因果,你若懂了,就可以判断某些人过去世的布施因缘,后面佛都会教导。我们就算这一世很有钱财,也不要放逸,更要善待穷苦人;要常常用你广大的福德,多行惠施;要施恩惠于众生而作布施,但是布施时心中不要生起侨慢心。如果能依照佛的这些教导,从不惜一切财物施于他人,从常做利益之事开始,到最后的多行惠施、不生侨慢;常有这种心行相貌的人,就是真能供养布施波罗蜜的人。
布施与福报间的关系,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不懂,他们想:“我赚钱好辛苦,这钱还要拿去布施?”但他们越不肯布施,未来世中就会永远只能赚辛苦钱。布施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想要有钱的话,应该检讨:现在世为什么没钱可用?福报又是如何来的?其实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正因为往世都不布施,所以这一世就都没有钱财,老是贫穷。想要把贫穷布施出去,就把部分钱财送出去;只要维持生活没有问题,多余的就随缘随力去布施,未来世就有福报而脱离贫穷了,这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不要有恶念恶心,那就是把恶法也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了知布施的因果,知道果报无边,就是把无明布施出去了;能这样修般若的人,未来证悟就有机会了!
(杂品)第十九
现在六波罗蜜说完了,接下来讲(杂品)。(杂品)就是说,主要是教导我们佛弟子们要建立正确的心态,未来世修菩萨道时才好修,所以有(杂品)第十九的开示,善生童子为我们做了这个因缘: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
“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善男子!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讲记佛陀现在为我们开示布施的因果原理了。布施有因有果,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果?众生的福报又是从哪里来的?众生在世间的福报,一定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所以人固然应当要努力求财,但是应当如何求财?这一生份内有多少财?都是有因有果存在的。份上不该属于你的财,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份上该是你的财,你只要努力去赚,一定可以得到。所以有人辛苦一世到老的钱财,都买不到一户公寓里的一间厕所;这种人很多,所以年纪老了都还在租房子住。有人努力做生意,大家都不看好,可是他投资下去就赚钱。有的人脑筋太好了,计划又很周详,别人没看到的他都看到了,可是一投资下去就赔钱;以同样的计划为老板做生意时,却又大赚特赚了。有人傻傻的投资,一生就憨憨的赚,并且还非得要他赚不行,天下就是有这种事。所以财物的获得,一定有它的因果存在。所以有人先贫后富,有人先富后贫;又有人先贫后贫,有人先富后富。为何会有这些差别?这都有缘故的,都从过去世布施的种种差别,产生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现在开始就是要讲这一方面的因果,这对我们大家都是切身利害关系所在,所以还得要继续用心来听。
善生童子请问世尊说:“菩萨既然已经修了六波罗蜜,他能为众生做什么事?”佛简单的开示一句话说:“具足六波罗蜜的菩萨,能拔度沉没于苦海中的众生。”想想看:六地满心菩萨具足六波罗蜜了,他的福德很广大,诸天天主见了他都还要向他顶礼;他既有财又有眷属,又有名声、智慧,也有大阿罗汉所得不到的禅定,这种菩萨当然有能力救拔沉没于苦海的众生。我们今天还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到的,譬如最近大陆索达吉喇嘛正在骂我,印了邪见书籍强言狡辩,一直流通出来骂我;假使我今天有六地的证境,就每天晚上入他梦里去教他忏侮,三天说不转,三个月总也说转了!他每天梦见了,一定会赶快写书公开忏悔。但这种众生,目前我们无法救拔他,因为在这方面还没有修证,六地满心菩萨就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虽然也救拔沉没苦海的众生,但是只能针对学人,俗人就救不来。索达吉是个俗人,单凭法义辨正是没有办法救他的。他到现在还在书中主张意识是不生灭法,是因为宗喀巴书中这么讲,所以他就信以为真了。这种俗人,我们无法救拔他,但六地满心的菩萨们都能做得到。所以六地菩萨满足六波罗蜜,能救度沉没苦海众生。所以地与地之间的证境相差很大,所以初地菩萨见了二地菩萨都会很恭敬的,等你们有一天到了初地时就会知道了。越往上越有恭敬心,所以九地菩萨见了十地菩萨就更恭敬了,等觉见了诸佛又更恭敬。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对财物生起悭心而不肯布施,在佛法上生悭心而不肯教导别人亲证,在食物上面生悭心而不肯施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人一定过去无量世早已得到既愚痴、又贫穷的果报,未来世还是一样会得痴贫的果报。于财生悭就是布施时一直舍不得,考虑又考虑,还是舍不得,这就是悭。假使考虑了半年以后总算布施出去了,这还算是好的,因为他终于还是布施了。可是有人生悭是考虑半年以后:“我还是留着自己用。”这是最严重的于财生悭。于法生悭就是不肯为人说法:说法时都只把他知道的法义为你讲一半,不愿意全部让你证得。不是因为佛告诫的密意不许讲,而是怕你学了跟他一样有智慧,这就是于法生悭。于法生悭的人不可能得到佛世尊的加持,他的增上慧学不会增长;你就知道这人一定未来无量世得愚痴报,永远都不能使慧学长进。于食生悭是不肯布施食物,有的人很奇怪,你教他布施财物五万元、十万元,他从来面不改色、乐于布施;可是当他在吃食,你不可以向他盘中分取食物,要是一伸手夹他盘中的食物,他就很生气;但他毕竟还有做财施,若是财施、食施都不做,未来世中就会得贫报及痴报。于食生贪,表示他从畜生道刚来人间不久。譬如有人家里养狗,当你被外力威胁时,牠拚了命也为你去拚,可是当你给牠食物以后,不可以再拿回来,否则牠就跟你翻脸。所以,于食生贪是层次很低的悭心。
有智慧的人会想:“我十万元都布施了,还看在这一、两百块钱的食物吗?”“你要的话就统统拿去,我口袋里有的是钱,再去买就好了。”智慧是不一样的。于食生悭的人在未来无量世中还是会继续得到痴贫之报,都是因为智慧不够。由于这个缘故,佛说菩萨在修行布施到彼岸时,要做对自己有利益也能利益众生的事。对自己有利益并不是在眼前的小利益上着眼,而是要顾及未来的无量世,才是真的自利。若是当下有利而导致未来多世的痴贫之报,可真是不利了。菩萨做的事情是未来多世对自己有大利,眼前也能利益众生,也能使众生未来因为你而得利益,因为你有到彼岸的功德,未来世他们也会听你的话而修学佛法六度等:只要他们这一世吃了你的食物,未来世你说话他们都会信受。有些人没有智慧分辨正法、邪法,可是就因为过去世吃过你布施的食物,常常接受你的请客,所以你这一世说话他都信,这不就是“未来世也能利益他”的现成事例吗?
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你对他根本不计较,所以他心中就放宽心了,你就使不自在的他因此得到自在,所以布施有这样的功德。由这个缘故,就知道乐于布施的人,一定会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也会因此而相信:持戒必定有持戒的因果,这样的人就能成就布施的善妙果报。
如果有人说:“布施其实都是意在做,意在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双方沟通;所以通常布施时要有身与口,否则布施就不能成功了,所以说要有身口意具足才能布施,因此说布施不是单由意识、意根就能实行的,而是由五阴具足来布施的。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布施,或为了让他人得到利益而布施,或为使自己与他人同得利益而布施,都一定是要具足五阴的。如果一件布施只是利益别人,对自己没什么利益,也是要双方都有五阴。如果对方都只有意根、意识,而你也只有意根、意识,要如何做财、法、食等布施呢?必须是身体拿财物布施,才能成功;若是法施,也得要嘴巴说法,才能成就布施。这样具足身口意而布施,就能具足三种利益:自利、他利、自他利。但这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具足五阴的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的修行法门。若不是具足五阴的布施,都只是空思梦想,根本就不是布施。譬如西藏密宗观想亲属、好友、无量的世人得到他观想出来的食物或财宝,其实只是意识的行为,并没有身与口去实际布施;如此假施而说能得到实质的福报,就不符合布施的因果了!这样观想布施一世,来世仍然没有布施应得的福报,因为违背佛说的五阴行施与五阴受施,不符布施因果,有智慧的人都不该相信他们的观想布施行门;这种人修观想,只有在四无量心成就时,才能在配合禅定证境的情况下产生福报,但是与布施所得福报并不相同。假使喇嘛们继续坚持观想的布施有布施的实质,那么就请密宗的学法者以后供养喇嘛们都改为观想喇嘛们广受你的布施吧!请喇嘛们都别开口再向信徒们索取财物供养了!所以,即使是以身力帮助别人,也要靠五阴;以五阴来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如果不以五阴来做布施,光靠观想的布施,福德就不能满足,就无法庄严菩提之道。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严菩提之道,就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的正果,而且还有余果。
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的烦恼,都不牵挂,甚至晚上闹个小偷,你大声的说:“又布施给一个人了。”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警察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的。”这个小偷未来世,当他不当小偷了,永远都会跟着你学法;即使继续当小偷,他也不敢再偷你的。这不是自利、他利、自他利了吗?所以你远离烦恼,他未来世也会跟着你远离烦恼。当你向警察说:“是我送给他的。”他心中很感激你,心中一定会接受,说:“人家是送给我的。”他没罪而接受你的布施,成为你所种的福田,你未来世将得千倍之报。所以聪明的你干脆说:“是我布施给他的。”免了他的罪。自他二利,何乐不为?生意要会做,算般要会打。这种生意营利,最高的利率都比不上,而且稳赚不赔,谁都抢不走;未来世缘熟了,他自动送上门来,求你要他的钱,真的有这种事。我退休之前,不想赚钱了,可是人家还非要我赚不行,就有这种事。所以被偷了,记得随喜功德,你就开口说:“我是送给你的,你别说是向我偷的。”你未来世就多财巨富。你如果起了瞋心说:“我非要定他的罪,让他去关不可。”结果你只是被偷,他未来世就算偿还你也没有几倍,因为你不是布施。未来世就算还给你时,也是不情不愿,你收回时也会是老大不高兴,这一世何不就大方一点?所以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就是布施的自利正果。
#p#page_title#e#可是布施还有余果:未来世得长寿,色身健康有力,而且生活安乐,并且很有辩才。别人都无法对你颠倒是非,你说出来的法,他们无法强行扭曲,因为你广有辩才,这就是布施的余果。假使我没有辩才,不必说写书破斥别人的邪见,别人在我出书之前早就找上门来扳倒我了。以前也曾有一位会外的某老师,托人警告我:“你们的法不对,要立刻关门,不许再弘法了。”那些退失菩提的人也常常私下否定我说的法,有同修劝他们说:“你既要否认老师的法,何不先去跟老师谈一谈?”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说:“老师很有辩才,我们辩不过他。”其实我哪有辩才?我只是有法财,我的法财很多,无量无边,他们要讲什么法我都可以跟他讲,是法财多,其实我的口才不好。如果这就叫作辩才,那我就可以算是有辩才,所以别人无法把我说的法义强行扭曲。这些辩才从哪里来?也是从往世不断的一世一世修来的。所以,有人明心了还会被人家笼罩退转,都因为没有辩才;而辩才的来源其实就是法财,法财则要从法施做起,所以出来当老师做法施,是使法财快速增加、使辩才迅速提高的最好方法。
辩才对佛弟子很重要,若有辩才时修集福德很快,在护持正法上修集的福德最大,这是法布施的福德,在一切布施中福德最大,若能出来当亲教师,弘扬正法、破邪显正,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会超过你过去无量世所修的福德,因为法施最上。《金刚经》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金刚经》中的一句偈为人诵念或为人解说,福德无量无边,胜过布施满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可以演说很多法而使人改变邪见乃至见道,福德不是更大吗?所以如果有能力,发愿在同修会中当亲教师,尽形寿做法布施,是最好的盘算。当然要先称量自己的格调合不合?份量够不够?假使都可以,发这个愿是最好的。但是都得要从义工开始做起,犹如想当总经理,得要从工友或职员开始,循序磨练上来。
佛说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都是布施的余果,正果就是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如果过去世常常布施,即使没有遇到大福田而做布施,这一世至少也不会很穷,不会一穷二白,至少生活是过得去的。有的人可以得很多钱财,但他不想去赚,因为他觉得目前拥有的已经够了,修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四十几岁时就退休了,不想再赚钱了!留一些福德在未来世再用;然后学佛了又开始做布施,再赚一点法财与后世的世间财,未来世的法财与世间财就这样一直累积起来,犹如滚雪球一般:每一世都享用一点点,但每一世都增加更多,到最后成佛时,福德就无量大,这样才能迅速成佛。不要把上一世修集的福德,在这一辈子全部用掉;也不要这一世再修一分福德,下辈子又全部用掉,这样哪能成佛?福德始终都不满足。成佛需要很大的福德,所以菩萨一定可以多财巨富而不乐于享用,所以每一世都赚取部分钱财来修道弘法,但是大部分都累积起来供作成佛之资粮。
二乘解脱道是不必修大福德的,但菩萨必须为未来世的多财巨富福德而行布施。如果不这样做,来世照样没有钱财可以布施,或者所能布施的钱会很少,福德资粮就不容易满足。福德资粮不满足,正法的修证就不容易提升,所以布施是菩萨行中很重要的法,对二乘人来讲则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菩萨生生世世要与众生在一起,生生世世要大力的利乐众生,所以菩萨得要有很多的福德——能世世获得法财与世财的福德——而且要越修集越多。因此多财巨富和远离烦恼是同时要重视的。而且寿命、色力、安乐也都是从具足五阴的布施中获得,若不是具足身口意而布施食物给别人,让别人的五阴获得长养,就不会有来世的健康色身与力气的果报;若不是以身口意五阴布施无畏,让众生的身口意五阴得安稳,就不会有此世的特别长寿与安乐;若不是以五阴来做法施,让众生的五阴亲得法益,就不会有此世的法财具足与辩才,所以布施时除了远离烦恼及来世多财的正果以外,还会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等余报,但都要以施受双方都依五阴来施受,要具足身口意的布施为前提,才能获得布施的正果与余果,不是观想布施就能成就施的正果与余果。
接着佛说:布施是以什么为因而成就殊胜的果报?布施的胜果有三种因:财胜、田胜、施主胜。第一、有人布施而得到胜果,是因为胜财:他所布施的财物殊胜。有人布施的心态不太好:以自己吃剩的食物用来布施,以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去布施,这叫作劣财。胜财是先预留下来专供布施的,不是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并且必须是以良好的物品布施,这才是胜财。若是以钱财在正法最需要时大力护持,就是法供养中的胜财供养,来世将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大福报,这是以胜财而做及时施;由于胜财及好时节,所以得到特别重大的胜果。
第二、田胜而得胜果:有人布施时选择的福田很殊胜,所以后世得到胜果。田胜,前面说过三种田: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功德田、报恩田有大福德,种这一类的福田,就是田胜;譬如沃田与瘠田不同,种沃田的人收获就很多,反之就没什么收获。贫穷田,譬如遇到一只癞痢狗,你每天布施食物给他,这叫贫穷田。如果每天上门去找到宏志老和尚或宽道法师,每天送上一个盒餐,虽然不算是胜财,但是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田胜的缘故,你来世就得大福德。这种胜田僧宝就只有我们正觉同修会中才有,或是从我们正觉告长假出去的僧宝,会外是不会有的。因为他们是证悟的僧宝,这就是田胜。所以同样以一百元去布施,不管他护持什么道场或法师,你若以这一百元来供养我们这二位师父,来世果报是相差很大的,因为福田的胜劣相差很大,所以未来世你所得到的果报绝不相同。这个部分,随后佛将会再说到,这就是田胜而得到胜果。
第三、施主胜而获得胜果:譬如凡夫布施饮食,与初果人布施饮食,二人后世得到的果报大不相同;若是证悟的菩萨去施食与众生,那又不一样;诸地菩萨布施饮食而得到的果报又大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施主胜的缘故:施主越殊胜,后世得到的果报就越殊胜。同样是凡夫,也有施主胜不胜的不同果报情形存在,譬如有人地位很低,必须巴结上司,否则日子不好过;所以他虽然布施了,可是施主不胜,现世果报很低劣,后世果报也低劣。可是另一个布施给上司,上司觉得他很不错,喜欢他;又因为他很干练而没有私心,又肯为整个机关来考虑,所以上司因为他的行施,就对他有所赏赐:升官了。他与上司的布施都是施主胜,不是互相巴结,这叫做施主胜。但是这三人的布施,后世所得到的果报都会不一样的,这也有差别,这叫作施主胜故得到胜果。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圆满——声闻道的四加行圆满——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好福田,名为田胜;在这些功德田布施都是田胜而得胜果。另外有一种人,他是因为布施的财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这叫作财胜。譬如同样布施一餐救济贫穷,有人布施的是色香妙味的食物,有人就只是二十块钱买二碗白饭,酱油淋一淋,弄一点酱菜就布施了!但你施食时是很精致的食物,后世的福报与另一人就大不相同了,这是因为财胜而得胜果。另外一种人是施主胜,譬如这位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很淳浓的信心,不夹杂异心异见而绝对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具足了布施、持戒、闻慧,所以他布施时也能为人略说佛法,那就是施主胜,因此而在来世得到殊胜的布施果报。所以布施的三种不同,会使人得到不同的胜果,这也是诸位应当了解的。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讲记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道的法传给徒弟,这也是法布施。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数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未来能否见道,能否次第圆满的修道乃至能否成佛,都与布施所生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先了解布施的种种变相与因果。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
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时也一定要经过那个人才能得到,自己的福报是被他人控制的;因此应当要自己亲手去布施,不要透过别人。并且在布施时要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果报昭昭不爽,不可抱着怀疑心而布施,以免减损后世的福德果报。并且要时节而施,当别人正需要时布施给他,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对这笔钱已经不很急需了才去布施,果报是不同的。譬如有人正需要一笔钱救命,你舍不得而说:“我现在没钱。”过了两、三天,想通了:“我还是帮助他好了。”那时再送去时,已经不是救命,而是帮他办丧事了。虽然他的家人因为贫穷而接受了,但后世所得的果报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还得要懂得时节施。《水浒传》中不是有个宋公明吗?人家都叫他“及时雨”,对他非常感恩戴德。因为别人正需要时,他就会来帮助,所以他的武艺虽然不很好,文才也不是顶尖的,计谋也不佳,可是大家都拥护他,正因为他是及时雨:每次大地干旱时就送雨来了。菩萨更应该有宋公明的及时雨心态,当众生正需要时就及时布施,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再来补救;所以时节施很重要,这也有后世的因果。
至于如法求物而布施,当有人来请求我们布施某种财物,但我们手里刚好没有,那就代他去向别人求,或者去买来送,不要推说没有,因为他可能求不到,而你去代求就能求得,就解决他的困难了!为人求施时,也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譬如廖添丁劫富济贫,是不正当的手段,也会有不同的因果。所以凡是布施时都记得要具足这五点:至诚心、亲自去做、要有信心、要把握时节,所布施的财物是如法取得的。
佛说:“善男子啊!以至诚心来布施的话,他后世会得什么样的果呢?”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是因为有人布施时总是用下巴看人:“你要什么?”这就是不至诚心而布施了。有人去道场供养某大和尚时,他一定要大和尚接待他,必须将他引入接待厅中,召集很多寺中的重要干部来赞叹他,才愿意把支票拿出来开,不管他开出来的支票数目多么大,都是不至诚心而施。如果以至诚心来布施,此人未来世得到的果报,与不至诚心的果报大不相同。以至诚心来布施时,他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很广泛的,不会只局限在某一种果报中。譬如有人说:“我家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真的很有钱,银行存款很多,可是家徒四壁,什么都舍不得用。当他想要享用时,往往有很多遮障出现,使他无法享用成功。如果是至心施,家中什么财物都会有,所以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象马、牛羊、田宅、奴婢,乃至多饶眷属,这就是至诚心布施的美好果报,与某些人不至诚布施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
#p#page_title#e#如果有了至诚心,再加上亲自去布施:自手施,不是透过别人的手去布施,那就更好了!诸位要懂得这一点:亲自布施会有什么果报?佛说至诚心而亲自布施的人,除了原来的财物果报以外,是未来世所得的金银财宝……等财物,你能随意自在的使用,不会受制于他人。譬如有些人很有钱,可是自己没办法随意使用,必须经过第三者同意盖章才能使用。有人是要父母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子女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非亲非故的某人同意才能用;像这样的有钱,还真是用得很不痛快。所以除了至诚心布施以外,还得要亲手去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不必任何人同意,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具备了这两种条件而布施,应该再加上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的因果。布施的因果是:未来世一定会得到大量福德,获得世间财物的果报。若能绝对信受布施的因果,未来世不但很有钱,而且你的父母、兄弟、亲戚乃至跟你同宗的族人,乃至一切众生都会爱念你,不会生嫉妒心说:“他凭什么会这么有钱?”有些人有钱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他,虽然他也很努力在讨好大家,可是大家总是不喜欢他。有人只是小小的布施一、两千元,人家就想念他一辈子;而他每次都布施十万、二十万元,可是别人仍然不喜欢他,这是因为他过去世布施时没有具足布施因果的信心,布施时的心态就会有犹疑,所以后世众生、宗亲、眷属乃至父母对他都不生爱念心,他虽然很有钱而且每月好几万元供养,父母就是不喜欢他。所以除了至心施、自手施,还要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一定有福果,后世就多得果报:一切人都爱念他。共修过堂时结斋都要唱: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没有人是布施而不获其利益的。所以施时得要有信心:所做的一切布施一定会在未来世得到利益。乃至也有现世就得到利益的。但是最好不要冀望现在世回收,因为现世所得的回报,利息很少,所以应当留到未来世。而且这一世既然有许多钱财可以布施了,还想要更多的钱财做什么?也用不着。
除了这三样以外,还要加上时节施:正当众生需要时,你就像及时雨一样赶来帮助;要像宋公明一样,在众生最需要时布施。具备前三个条件了,再加上及时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是:本来手里刚好没有钱,正需要一大笔钱做某种特别事业时,钱就刚好进来你的手中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有的人很有钱,可是他偏就用不上:正好需要钱财时,偏偏自己的钱都刚好不在手上。譬如有人很有钱而存在外国,本来预计在台湾这一年大概用一百万元就够了,往往正巧有一件大事需要用另外一笔大钱,可是他正好无法提领到国外的钱。或者说像以前,以前在台湾早期存定期存款,要提前一个月通知银行,你才能领到钱,否则不能解约提钱,那时要用钱就没办法了。如果过去世都是像及时雨一样的时节施,当你正需要时就会刚好有人送钱过来,这就是所需之物随时而得。若你正需要一头牛来耕田,就会刚好有人不想种田而卖了田地,他的牛没有地方养了,就送给你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所以布施时不要像放马后炮一般,应该在别人正需要时,或某一件事情正好需要这笔钱时,你把握住时间送去,你便成就后世所需之物随时而得的福德。
最后是要如法财施,布施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譬如从妈妈抽屉里偷一万块钱去布施,就是不如法得财。如法财施,除了上面所说的果报以外,未来世还会加上特别的果报:国王、盗贼、大水、大火都不能侵夺你的财物。如法布施,譬如以良好的食物布施,不是以残坏的食品布施;由于这个因缘,未来世可以获得好色身。我就是上辈子没有常常施食给众生,大部分是做法布施,因此这一世色身从小就不太好,到现在还是不很好,一直都不太有力气。所以我这一世见了饥饿畜生时就买好食物布施,是想弥补这个缺失。用好的食物、好的物质布施,未来世就会有好的色身或是好的财物果报。
如果是以香来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好的名称:善名远闻。如果是以好的味觉,譬如好吃的食物,使人味觉感受很好,不是只有鼻子所闻的香,而是舌头所尝的味道很好,未来世大家看见他都会喜欢他,听到他的名字时也都会喜欢他,会产生爱重之心。俗话说“吃人的嘴软”,众生吃了你的好食物,当然会爱重你,不可能再说你的坏话;听到你的名字,当然会喜欢的说:“这个人很好。”如果是以好的触觉来布施,譬如以细致的衣服,布料很好的衣服布施;或是布施好的床褥、好的棉被,都是好触。以好触来布施,未来世的色身将会获得上妙的触觉:穿的、睡的、用的都是触感很好的物品,不会是粗糙不精致的物品。
以良好五尘的物品来布施,接受你布施的人,他的五阴得到滋养而获得寿命的增长,他的色身得到力气,使他的身心得到平安而安住下来,他一定会对别人宣说你的好事。说了你的好事,也可以帮助众生发起善心,所以他也多少得到一些辩才;因为这个缘故,你未来世同样也能得到,所以来世寿命长远,色身也有力气,而且身心平安,生活快乐,辩才无碍,所以佛特地交待菩萨们要具足这五法来布施。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五点:至诚心,亲手施,信施因果,时节施,如法财施。这五点千万要记住,因为这会影响到你们未来世菩萨道的资粮。
〖“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蓏,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
讲记有人这么说:“布施于佛塔、佛舍利塔、阿罗汉塔、菩萨塔、或者布施于贤圣像前,不能得到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因为你的布施没有人领受到,所以没有后世应得的福德。”但是佛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说是不正确的呢?因为布施的人有信心的缘故。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十足的信心而做布施,由于这个缘故,应得这五个果报。”这就是前面的至心施、信心施乃至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佛又说明:譬如有比丘修集慈无量心。修集慈无量心时都是观想,由观想而得到慈无量心的成就,是由信心而得福报的。但是他在观想怨家、亲眷、一村、一城、一国乃至一世界、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受乐,当他观想众生受乐时其实众生并没有在受乐,只是他观想所成的内相分而已,但是他也一样可以获得无量果报。譬如菩萨证悟之后,具足初禅又把慈无量心修学成就了,那他后世可以生为大梵天:初禅的第三天。也就是去当初禅天的天主,不是梵辅天也不是梵众天。这是因为他的慈心广大的缘故,使他的心地改变了!心改变了,所以他得到大梵天的果报,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但是不能获得财物布施的果报。同理,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绝对的信心时,虽然只是于佛塔、佛像前供养,还是同样可以获得无量的果报。就像证悟后发起初禅而证得慈无量心时,可以成为初禅天的天主;同理,布施于塔像等等,也应该得到这五种果报。譬如有人种下稻子、五谷,但种下去的五谷一定不会出生瓜类果实;同理,布施于佛塔、佛像、大菩萨塔、大阿罗汉塔,因为都是福田,所以能在未来世获得种种物质上的果报。所以我释迦牟尼说:“因为福田而得果报,因为布施的物资财物而得果报,因为布施时有布施的主人,所以由施主得到果报。”意思是说,举凡布施时一定是有财物、有所施的对象、有信心、有施主,所以布施必定有其因果:施必有主,财必有主。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布施有两种:一种是法布施,第么种是财物布施。如果是佛法的布施,后世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换句话说,如果是做法布施,也就是为人说法,也会有财、法二报,意思是在未来世佛法的修证上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若是布施的佛法是错误的,是引导别人大妄语,是残害别人法身慧命的邪法,未来世佛法的证量也会在错误的方向有大幅度的增长,不断的深入邪法中,这就是熏习的果报及回报的道理。但是为人宣说正确的佛法,只要能正确的演说一场,不只是未来世在佛法上有大增长,而且还会同时获得财物上的增长,法布施有这样大的功德和福德。想想看:出来当亲教师,未来世的福报会如何?可真是不得了!因为我们的亲教师可不是只有讲一场佛法而已。如果自己的财物不多,无法大力财施,但是有能力说法,可以发愿将来当亲教师努力度众生;悟后为众生宣演正法以后,会在未来世得财、法二报。
如果是做财物布施,后世就只有很多财宝的回报。如果未来世要做大事业:想在佛法中做大事业,只做法施就可能不太够,那也可以在法施过程中再布施一笔钱出来,补强财物布施,我正是这样做的。这是希望后世能有资财用来利益更多的众生、能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必靠别人护持。菩萨修行财施与法施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要使众生远离苦恼,因为佛法的布施,教导众生断我见、断我执,以及取证生命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使得众生有智慧了,就可以远离苦恼。你用财物来布施,他们也可以解除长时期或短时期的财物匮乏苦恼,所以财法二施都可以让众生远离苦恼。而且布施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众生的心可以调伏下来,若众生心不能先加以调伏,想要让他们进入佛法就很不容易。所以菩萨为众生说法之前,往往还先提供一些布施;就像我们同修会代表诸位不断的印行结缘书,让大众生起欢喜心。一本结缘书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六、七十元;这只是印刷成本,没有计算著作权及人工成本;如果加上著作权及人工成本,那就不只这些钱了。我们这样布施,众生拿到书时,看到这么精美的一本书:纸张又好、印刷又好、装订又好、设计也很好,众生拿到了会想:“这一本书要很多钱才印得出来!正觉同修会还真的用心良苦,我不应该辜负人家。”所以他会好好去读。细读以后思惟清楚就远离烦恼了,而且心得调伏。除非情执深重、故意颠倒法义的是非,否则一定会远离烦恼而且心得调伏。心调伏以后,不就被你度了吗?他们虽然不一定会来会中学法,但也可以自己在家中努力进修,把过去所得的邪知邪见全部丢弃,回归正见中,那也算是调伏,也算是远离了苦恼:远离了我见的烦恼。所以菩萨修法施和财施目的就在这两点。
〖“善男子!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
讲记佛又说布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无畏布施,第三、以财物布施。若以佛法布施,第一种譬如教令别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或者教他出家修道,要白四羯磨。“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出家、修道的意思,这就是以佛法布施。第二、为了破坏众生的邪见而为众生宣说正法,譬如当代大师们都教导说:“我们的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了。”这是邪见,他们这样教导众生时就是邪教导。若要进入无余涅槃中,佛说要灭尽十八界;但觉知心只是意识心,十八界所摄,这个觉知心一念不生而保留着,你怎么入无余涅槃?你听到大法师们乱说法误导众生,就告诉他与众生:这个说法不正确,并教导他们把这个我见断掉。要让他们知道:觉知心是不能进入涅槃境界中的,进入涅槃是要把自己灭掉,只剩下涅槃的本际独存。这样教导众生及大师们,让大师与众生们都了解这个道理,这就是法布施:“破坏众生的邪见而说正法”。如果能再为大家讲解般若的真实义——法界的实相,这当然更是坏众生邪见而说正法。
第三种是为众生分别宣说真实法与不真实法,那当然是专讲佛菩提的正道。佛菩提正道中说什么是真实法?只有金刚心才是真实法。金刚心就是如来藏,除了祂以外,一切法都可以被破坏。因为只有一个金刚心可以出世间,只有这个金刚心是不能破坏的,而且是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因此只有祂才是真实法,其它都是可破坏法。譬如山河大地岁月最长远,但也会坏;乃至最顽强的意根照样可以坏:在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时都会坏灭而不再出现。所以都叫作非实法,菩萨必须要为众生解说非真实法有哪些?为什么都非真实?才是为坏邪见而说正法。
#p#page_title#e#若有人提出问题:“意根如何能坏?”你说:“可以!入无余涅槃后就坏掉了!所以祂非实。”“意识为什么能坏?”你说:“后脑杓打你一棒就间断了,这就是坏。死后永断,不能去到未来世,这就是坏,所以不真实。”众生听懂了,再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法呢?如来藏是真实法;你闷绝了!或你将来死了!祂不死,还在。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意根与意识都断灭了,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是真实法。”这样就是为众生条分缕析加以分别。详细的解说就是分别说,你为众生详细分别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法,就是以法布施。
第四种法施是宣说四倒而不放逸,什么叫作四倒?这很容易记住的,只要你今晚听我说过了就能记得住。四倒是四种与正见相颠倒的看法,真正的正见是常、乐、我、净:是说第八识真实的常,真实的乐,真实的我,真实的清净。对这四法如实了知,就是离于颠倒了。四倒的意思是:众生没有智慧,把非常当作常、非乐认作乐、无我认作真我、不净认作清净,所以名为四倒,所以四倒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见。
譬如索达吉喇嘛、印顺、昭慧、星云、证严、达赖、宗喀巴……等人坚持意识心是不生不灭的,那就是非常而误计为常,因为从医学常识、阿含教理、生活常识中都可以了知意识心是众法为缘而生的生灭法,夜夜暂断,死后入胎时就永断不现,此世意识不能去到未来世,所以是永断的;但是他们都颠倒计度为常,就是非常计常;然后又因为证不到如来藏,就把如来藏否定,谤为无常的、子虚乌有的虚妄法,诬称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系列经典是说虚妄唯识法。以上两种邪见合起来就成为第一倒:非常计常、常计非常。
意识觉知心根本不是究竟快乐的心,因为祂会生灭,也常常会与痛苦相应,不是究竟乐的真实法;也因为会生灭,所以会与无常苦痛牵扯不清;他们把这个非乐法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实究竟乐的心,所以是非乐计乐的颠倒想。特别是索达吉与达赖、宗喀巴等藏密人士,认为意识觉知心可以修四喜,可以有时住在第四喜的行淫最大快乐中,所以误认为真实乐,不知道这不是究竟乐,也是无常的乐,也是苦中作乐,所以索达吉他们都是非乐计乐。然后又将如来藏究竟安隐而离诸苦的究竟乐,说为虚妄法而不是究竟乐的真实法,又成为乐计非乐。合起来就是非乐计乐、乐计非乐,这就是第二倒。
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我,打你一棒就暂时断灭了!又只有一世存在而不能来往三世,是没有常住我性的心,是无我法,怎么会是真实常住的我呢?把无常性的意识觉知心认作真实我,.所以就说粗意识或细意识是常住法,那就是无我计我的颠倒想。真实我只有一个法,那就是无蕴处界我性的如来藏,祂常住不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灭除祂,乃至十方诸佛威神之力合为一个极大力,也无法毁灭任何一个有情的如来藏心;因为祂常住不灭,不像意识与意根都可以灭坏而无真实我的体性,所以如来藏才是真实我;可是索达吉喇嘛、印顺、昭慧、星云、证严、达赖、宗喀巴……等人都把虚妄的意识我误计为真实我,反而把常住的真我如来藏否定,就成为我计非我。二者合起来就是第三倒:我计非我、非我计我。
这个意识心只要现起时,永远与六尘混在一起,不可能离六尘而独自存在;因为跟六尘常在一起就难免会有贪染,当然是不清净的染污心;必须极努力修到如来地时才是清净的,所以意识心是不净的;但是他们把染污的意识心认计为清净的心;特别是索达吉等密宗喇嘛们,把最污垢的淫行中第四喜的觉知心意识,误认为最究竟清净的心,而昭慧、星云、证严、圣严等人近年来却都与喇嘛们走在一起,公开承认藏密也是佛教的一派,都是不净计净的颠倒者。只有如来藏是离六尘的,所以祂根本就不会有贪爱染污,而祂所含的染污种子都是七识心所有的,都与祂不相应,所以如来藏才是真实的清净法;但是他们却都不承认如来藏才是究竟清净法,而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的不净心,正是净计不净的颠倒人。他们只认意识觉知心有时短时间的清净而说是清净心,这就是不净计净。所有藏密法王、喇嘛们一个个都跟索达吉一样,都说离念灵知就是真实的清净心,都说正在享受淫乐时的一念不生觉知心都不起语言文字妄想,说那时的觉知心就是清净心。又譬如宗喀巴说双身法中的淫乐第四喜的觉知心就是真实清净心,那真是颠倒到极点了,已经是没有办法形容的愚痴和颠倒了,真是不可思议的愚痴颠倒,这就是不净计净。只有如来藏是清净心,他们却说是不净的外道神我,成为净计不净者。综合他们的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就是第四倒。
诸位今天听了,只要记住常乐我净四字,把每一个字颠倒过来,譬如常字:常计非常、非常计常,然后举例说明。四字都一样的讲,这样就会讲四倒了,你就可以做法布施了。你们可以把我概略的说明加以发挥,条分缕析的举例说明,就可以为人宣说四倒的正义。凡是有人说常乐我净时不是讲如来藏的话,都叫做倒,只要与常乐我净四字相反的就是四倒。你能把真实的不颠倒详细说给众生听闻,就是解说真正的常乐我净,就是在弘扬最胜妙的如来藏法。你可以再加上不放逸法劝导众生:“你现在懂得什么叫做四倒了,也知道诸方大师落在四倒中了,你就要赶快远离,从此要改修正法,从此要不放逸的修证正法。”能这样为人宣说,就是有善巧方便的法布施。
如果有众生心中恐怖畏惧,或者恶王想要残害他,或有狮子、虎狼要咬他,或是遇到大水、大火、盗贼,使他产生恐怖和畏惧,你身为菩萨就应该救济他们,也就是说,假使菩萨有大威德时,应该让众生离开恶王、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的威胁,这就是无畏布施。
菩萨对财宝已经破除了悭贪之心,所以不吝啬,因此对于自己拥有的财物宝贝,不论是好的、丑的,拥有很多的或拥有很少的都可以布施而不悭贪吝惜。有时以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或以树林泉水、水井、奴婢仆使来布施。古时印度社会制度分阶级,所以奴婢都属于主人所有的财产,是可以布施出去的。古时的印度,女人也是男人所有的财物;就如同基督教的耶和华讲的:女人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古时的印度正是这样,所以男人有权利把妻子布施出去。包括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种种财物,乃至自己庭院里的草、木、水、石头,都称求者意而布施。也许有人想:“石头哪有人要?”但是石头也可以卖钱的,一车一车的卖去砌房子;甚至有的石头一颗要卖几万块钱,有的石头甚至一敲开里面都是宝石,那可不仅仅几万元;譬如拇指大小的一颗顶级祖母绿,你想要多少钱?这不也是石头吗?所以不要看到石头就说那不值钱,现在你想要买一颗石头放在庭院中,两尺见方一颗石头,你想要多少钱?还得要花上一、二千元,所以石头往往也有人要。这些财物都要称求者意, “称”就是说让来求的人心得意满,这些都是财物布施。
又譬如建造僧坊,就是建造出家法师们所住的房子、房间;以及另起别房,譬如附属的茅房、灶房、柴房,布施给出家之人,也是财施。但是有两样不能布施给出家人:大象与马。出家人不骑马、驴子、大象,比丘、比丘尼如果骑上驴子、大象,像什么样子呢?外道也会诽谤说: “坐在众生背上,奴役众生,真不慈悲。”所以不布施马与大象。因为出家人也不可以用大象来工作。印度出家人不种田、不割稻,所以不用!牛或象来耕田或拉车。至今印度、泰国、缅甸都还是不行的,因为出家人慈悲为怀,所以不可奴役众生,外道也会诽谤,所以说唯除象马牛羊。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法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除掉,所以就会拖累你。”每次想要布施时都要斟酌再三,总是考虑了很久很久才能下决定布施,这就是悭贪之心拖累了布施。“第二、从来不肯修布施行”,以前没有常常布施,所以第一次布施时都会很困难。如果布施习惯了,就不会有困难。当他第一次布施以后,受施者很感激他,他想:“人家很感激,感觉很不错哩!”心中就很快乐,以后受布施的人又遇见了:“某某人啊!真的感谢你喔!感恩、感恩。”心中觉得:“被人家感恩,还真的是满心欢喜。”渐渐的欢喜心出来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布施。到后来布施习惯了,无所谓欢喜或不欢喜,可是久不布施时就会觉得别扭,布施已经变成一个习性了,就没有拖累布施的恶法了,所以得要经常修布施。“第三、轻视所布施的财物太微小”,因为轻视小物,所以就会拖累布施行。有时去到某个道场时,刚好口袋里不方便,只能护持三百元,真的不好意思拿出手,就会很少有机会可以布施了,因为要凑到满意的数目,总是要一段时日的,这样一来,布施的习性就不容易养成了。所以不必管布施财物多寡,有缘遇到了就拿出来布施。“第四是求世报”,也会拖累布施行:求世间果报的人会这样想:“我布施给他,他将来会不会回报我?我布施给他,他会不会一生感恩我?”有时被布施的人因为时间久了就忘了,后来遇到时若没有再对他说一次感恩,他心中就想:“都把我给忘了!”这都是求世报,那么布施的心就不容易再发起了。
这四种拖累布施的事情,用两个法就可以破坏掉:第一、修无我,第二、修无常。既然无我,还要悭贪做什么?连自我都是假的,假我所有的东西当然更是虚假的,何必悭贪呢?就比较愿意布施了!又想:布施财物以后会使福德累积到下一生,下一期生命不是还可以用吗?反正这一世的我也是假的,也带不到下一世去,那就愿意修布施了,不必再悭贪了。既然无我,被布施的人也没有真实我,双方都没有真实我性,又何必理会布施的财物是多或少,财物的大小就不必管它了,反正做了就是了。既然无我,有什么果报可说?舍寿前就算得了果报,那也不是真正能得,连自我都是假的,何必去求更假的世间果报?所以修无我与无常,布施的四累就破除了。如果单修无常的话,那更简单:“这些财物都带不走。既然带不走,我悭贪做什么?不如留一些给自己的未来世用。留给子孙,子孙也不会保障我未来世可以好好享用。”你留给子孙,子孙也不感激你。子孙会想:“你死了,本来就该给我的。”既然是无常,带不走,不如留一些给未来世的自己用,那就得好好的布施了。所以用无常观,轻小物、求世报的不好心态也都可以对治的,就可以使自己的布施心提起来,能欢喜的布施。
如果想要喜乐于布施,要破除五件事:第一、瞋心。不要因为布施时,对方嫌少、或嫌财物不够好,你就起瞋心。如果能对治了瞋心,就不会让自己对布施生起烦恼。第二、不要起悭心,把悭心破除,就不会再讨厌布施了。其实说穿了,布施不是在布施财物,而是在布施悭贪,把悭贪随同财物一起送给别人。别人为什么要你的财物?因为他有悭贪嘛!(大众笑)你为什么不要那些财物?因为你对那些财物没有悭贪,所以那份财物就代表悭贪,所以布施出去的财物都是悭贪。你把悭贪布施给别人,以后双方熟悉了,有情分了,再慢慢教导他:“你也应该布施悭贪。”这样子就把自他双方讨厌布施的心态破除了。第三、要破妒心:“我布施十万元给他,他有了十万元,我反而没有了十万元,反而不如他了。”还真是傻呢!竟然嫉妒对方有那十万元,产生了妒心。但是产生妒心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往下拉,是向下堕落;烦恼轻了才能往上升华,烦恼重了当然是堕落。我们以前讲《楞严经》时不是讲过“情与想”了吗?情多想少就堕落,想多情少就上升,嫉妒心正是情而不是想,所以要把嫉妒心破掉。第四、不可太爱惜身命,如果贪惜身命就会想:“我的财物并不多,布施出去以后身边只剩下一千万元,万一老了得重病,医药费用拌一千万元,那我要怎么办?”还真想得太多了!人家手里有十万元存款时就说:“我够用了!多余的几千元就布施了。”他有一千万却还嫌少。有时杞人忧天:“万一地震把我的房子震垮了,我要再盖房子时没有钱,那该怎么办?”这就是借身命,结果就没有办法乐于布施了。第五、不相信布施的因果,所以就不肯布施了。“佛说布施给盲生,未来誉还得百倍之福报,到底是真的、假的?”不相信布施的因果,所以每次布施之前就怀疑,怀疑到最后就留着自己用,拿不出去了。同理,想要去做义工时心中也想:“我去做了这些义工,真的有未来壮的福德果报吗?”怀疑的结果,做义工时就懒懒散散而不能生起欢喜心,后世应得的果报就变差了。所以对布施的因果要深信,才能使得自己的布施修行不被障碍。破除这五件事,就能常常乐于布施。
#p#page_title#e#常常乐于布施的人就可以获得五件功德受用:第一、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破除了这五件事而常乐于布施的人,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在人间想要遇到真正的圣人一直都很困难,因为末法时代冒充的圣人太多了,真是数不清了!譬如藏密说法王有四、有五,活佛可就漫山遍野了!但不管是法王或活佛,都是假的,有哪一个喇嘛是法王?至少要修到十地时才能称为法王,但他们有谁是法王?都是还没有见道的凡夫。所有的活佛也都是凡夫,都未见道:二乘断我见的见道与大乘亲证如来藏的见道都没有。至少要证得法身如来藏,才有被称为活佛的基本资格。否则都是尚未发起法身慧命的凡夫,哪能称为活佛?其实每人身上都有一尊活的佛,当你证得法身如来藏了才能叫作活佛,他们都没有证得,当然只是凡夫,所以都是假的活佛。所以藏密行者遇到的所谓圣人,其实都是假圣人。为什么他们会遇到假圣人?因为他们过去世修集资粮都不肯真实布施,他们修集福德资粮时都用观想的:观想出许多米、许多财物,观想了很多以后再观想别人接受他的供养。结果是什么都没供养(大众笑)。这样到底是有没有布施呢?结果是没有布施。因为那都是他自己的内相分,没有具足身口意的布施,当然没有见道、修道所需的福德资粮,当然会遇到假名圣人。肯布施才会遇到真正的圣人。
第二、乐施的人,一切众生都喜欢看见他,也喜欢听到他的名号,一听到时就会说他是大善人,大家都称赞,所以有大善名。
第三、常常乐于布施的人就会产生威德,他也许个子矮矮小小、干干瘦瘦的,但是大众都喜欢他,因为他是好人,多数人受过他的恩惠;即使从来都无求于他的陌生人,也会认同他,因为好人总是不会让人讨厌的。如果有个呆子,一天到晚拿新台币来送给你,你会讨厌他吗?就算他再怎么呆,你也不会讨厌他的,大众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时人家也会想:“这个人钱财无量,乐于布施,也许哪一天我有什么需要时也可以求助于他。”人都会这么想。所以大善人不管去到哪里,谁都会喜欢他,他得到许多人的爱戴,当然就有威德了;因此这个人走入大众中时,不会生起怖畏心。
第四、得到好名称。善名可以逆风而扬,不像香味只能顺风而飘。
第五、庄严菩提。修学菩萨的法与道,必须以福德为基本;若没有修集福德,佛菩提就没办法修证,这跟解脱道大不相同。解脱道的修证不需很大的福德,只要过去世曾与正法结了缘就有机会修证,也许无量亿劫以后遇到曾经结缘过的圣人而获得解脱果。可是佛菩提道得要有福德做基础,因为佛菩提要以福德及智慧来庄严,两法缺一不可。乃至等觉菩萨福德那么大了,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那时内外财都施,修足大福德以后才能成佛;所以想要庄严菩提,就得要乐于布施。到了等觉菩萨的阶段,要眼睛就挖给你,要手就砍给你;要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就送给你,你要我的命,我就把命送给你,所以说“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连等觉菩萨都还要这样广修福德,我们还在这个因地,怎能不修福德呢?所以想要成佛,就得要有无量的福德来庄严你的佛菩提,所以第五说乐施的人可以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讲记佛说当菩萨的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的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布施。若能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就称为一切施。永远都以清净心来布施给接受的人,也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计较所施财物的多寡,即使身边正好财物不多,也能拿出来布施,这叫作一切施。自己所珍爱的宝物也能破除悭心,舍弃出来布施给需要的人,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求回报,也是一切施。布施时不先观察是不是功德田?也不观察是否为贫穷田而不兼有功德田?遇到是福田就布施了,这叫作一切施。怨亲等施,即使是怨家有困难而拉下脸来相求,也同样愿意布施,不单单布施给亲眷,所以叫作一切施。菩萨布施财物时有两大类的施物:第一类被布施的是众生,譬如布施象马牛羊鸡鸭等等。第二类是布施非众生类的财物,譬如钱财田舍车乘药草及非动物性的饮食等。在这两类被布施的财物中,众生的部分包括自己的身命都不吝惜,就是一切施,能布施内财是很不容易的。
谈到布施内财,有一点要特别提出说明,你们也应该转告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舍寿时捐赠器官,这是立意良善之举,但是有一点得要让他们明白:布施内财是大事。虽然他们不是活着时布施,是死后布施,但在医师判定为脑死时,他是不是真的脑死?这是大有问题的。像我们有位同修,医师宣布说他脑死,已经走了,就向她的配偶说:“是否可以把帮她维生的管子都拔掉?让她死亡?”她同修问我,我说:“别忙着做这件事,弄个不好,你可能会成为杀人!等我去看了再讲。”这位被医师判为脑死的植物人,我进了加护病房,却可以方便与她沟通;因为我有道种智,我有很多方便善巧跟她沟通,所以我判定她还没有脑死,意识仍然存在而可以与她沟通。所以我出来向她同修讲: “你不可以做这件事情,要不要走,由她自己决定,她自己还没有准备要走,你不能代他决定。”后来出院了,医师还说是奇迹,她还回来同修会看我,有时也回来正觉讲堂听经。所以真的不能太大意,因为医师没有道种智,判断并不一定全都准确。当时她只是器官障碍而无法表示意思而已,并不是真的走了。就算脑死而说走了,意根和如来藏也还没走,假使那时开膛破肚、捐赠器官,她不就要痛苦死了?生起瞋心时可能就因此下堕三涂了!如果你们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已经签下死时捐赠器官的同意书,请他们一定要在同意书上补上捐赠的条件:“必须在我呼吸、心跳停止前五分钟,先为我全身麻醉。”不然到时候意识还在 (因为息脉停止后最快也要一、两个钟头以后,意识才会断绝)。假使息脉刚停止,意识其实都还在时,都没有先麻醉就开割器官,亡者将会极为痛苦,但是那时他又动不了而无法表示意思,那时生起极瞋恨的心,痛到极点而起瞋恨心骂天毁地、也一定会痛骂证严法师没有告知将会有这个痛苦,可能会因此而妄谤佛、法、僧三宝而下堕三恶道。一心行善的结果却是下堕三恶道,那不是很冤枉吗?所以请诸位记得提醒他们,记得在捐赠器官的同意书上加注这先行麻醉的条件。将来医师要是宣布他脑死(那时其实不一定已经脑死,因为医师也有可能宣布错误,所以医师如果没有道种智,很可能害人无数;以为是在帮人,结果却是实质上杀人:杀一个人去帮几个人),必须在心跳停止前先打全身性的麻醉剂,然后拔掉仪器管子而使息脉停止,那时意识虽在,也知道人家在割他的色身,但他没有感觉到痛,就不会生起瞋心,就会以欢喜心来接受器官捐赠的事,就能成就他们的人天善业果报。这确实是大果报,因为他是施内财而救别人的命。但是这件事情要请大家决定布施内财时,必须注意到。如果你们将来要去签那个同意书,我不反对,我会赞叹,但是记住要加上这一点:在心跳停止以前五分钟先注射全身麻醉剂量。然后要割要刚就随他们,记得加上这一句。
布施众生色身时,自己的五阴也算是众生,所以等觉菩萨……们包括自身都不吝惜,就叫作一切施。菩萨布施时是以慈悲、怜愍的心来布施,所以叫作一切施。既然是怜愍心,不会因为是怨家就不布施,所以叫作一切施。菩萨摩诃萨在布施之前,心中决定要布施了,正当布施时及布施以后,心中都不后悔;布施了就不再去想它,这样叫作一切施。有时菩萨假使以不清净的物品来布施,那也是为了让被布施者生起欢喜心的缘故。不清净之物,譬如众生肉:有人很喜欢吃羊肉、牛肉,凡是肉案子上买得到的肉类,你就买了布施给他,方便度他入佛法中。有人喜欢吃葱、蒜,你就送给他,为了让他生起欢喜心,你才能为他说法。如果你布施的财物,他一看就讨厌了,你还能为他说法吗?还能接引他入佛法吗?所以有时菩萨以不净物来布施,只是方便行,所以有开缘。
至于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这些是使众生沉沦的器物,菩萨摩诃萨绝不会拿来布施。譬如布施酒,众生喝了酒,会心性迷乱。但是有时也有开缘而可以布施酒,譬如某人必须紧急外科开刀,但在野外并没有麻醉剂,只能用烈酒来当麻醉剂,那你就设法求来布施。开缘的事都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是善事。如果是花天酒地的人,他要求你布施一瓶酒给他喝得烂醉如泥,当然就不布施了!纵使你在学佛之前,家中收藏了很多好酒,一杯也不能布施给他,因为那只会害他。同理,毒、刀、杖、枷锁等物,若是确实用来帮助众生的,就可以开缘而布施,否则都不许开缘,遮止和开缘一定要把握好,要以智慧来把握。但这些物品多半是拿去做不利众生的事,所以原则上都不许拿来布施。
也不应布施不清净的食物和药物给病人,譬如有的食物已经长霉了才拿去布施,他想:“我先把它洗一洗,反正洗了就看不到。”草药也是一样,不要放到已经有一些霉味了才拿去布施。西药的保存期限有三年或多过三年的,若是保存得很好,一直放在低温而无阳光处,如果偶有超过半个月、两个月、一年的,马马虎虎还可以用;如果保存得很好,一直都摆在冰箱中,那就没问题。如果已经过了十年,又没有放在冰箱里,或者某些药物的特性是不许超过一点点时间的,还把它拿来布施,那都是不清净的药,不能拿来布施给病人。也不可以劫夺他人的财物,而用来布施,乃至一钱之微也不可以抢来布施,因为都是不清净的钱财。
菩萨在布施时,虽然自己是很有自在力、很有威德,但是始终不斥骂他的仆人、使用人,也不打他们,不让他们生起瞋心和苦恼。而且布施时一定要如法财施,依照前面所讲的五个要领去布施,也不可非法求财而布施,也不求现在世或后世的果报。因为当你心中生起未来世会得布施的快乐果报时,心中其实已经没有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所以菩萨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意思就是教你要有智慧:不但布施后要有福德,还要有功德。假使心中想:“我今天赠送一个肉包子给癞痢狗,来世得百倍之报,我来世至少可以拥有一百个肉包子。”那你就少了功德。你根本就不要想它,那一百个肉包子的福德绝对跑不掉,无人可以夺取。但你不想那个福德时,你就没有挂碍,就多了一样解脱的受用。福德是绝对跑不掉的,因为佛说施必有主,既然你是施主,未来世的福德当然该你得,谁也得不到。那又何必想它而少了功德呢?
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永远离两边,所以有本来解脱的功德。凡是离两边的句子都可以拿来用,把所有的两边都各加上个不,那就是涅槃。因为佛说:不生名涅,不灭名盘;不增名涅,不减名盘……。所以涅槃永远是离两边的中道,中道就是涅槃的功德,这是从亲证涅槃本际而现观得到的。可是涅槃的本际要怎么证?祂很微妙、很难证,所以众生证不到,连印顺也是用意识思惟来揣测涅槃,所以印顺法师对涅槃描写了一大堆(当然现在跟我比起来就变成一小堆了,因为现在网站上搜寻涅槃这二个字,听说我批注的涅槃法义最多,没有人敢把涅槃写这么多、写这么详细:从各个层面把它写出来,因为涅槃微妙,除非亲证,写越多就越会有过失出现),可是他根本就不懂涅槃。
#p#page_title#e#因为亲证了,所以我们继续讲:“说我们还没有入涅槃就先证得涅槃;阿罗汉证得涅槃,可是其实却入不了涅槃、证不了涅槃:他们可以入无余涅槃,其实却没有证到涅槃,而他们也没有入涅槃;我们没有入涅槃,但我们却入在涅槃中,却亲证涅槃。”没有人敢这样写,我们就敢写啊!这有什么关系?因为涅槃法界的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的,法界的实相本来如是。所以现在听说我批注的涅槃法义是最多的,听说上网站搜寻的结果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诸位就姑妄听之吧!这意思就是说,涅槃很微妙,没有多少人确实知道涅槃,连定性二乘阿罗汉都无法像我们对涅槃知道这么多,所以说涅槃很微妙。所以你证悟了,成为菩萨摩诃萨了,智慧超过二乘无学圣人了,就要有能力深观涅槃的功德与微妙。
涅槃有什么功德?有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这不就有四个功德了吗?至少你能为人家宣说这四个功德,就能利乐有情,能接引众生信受佛法而进入佛法中来,这当然也是涅槃功德的一种:你自己得到涅槃功德的自受用,也产生了度众的他受用功德了,这也是涅槃的功德。你悟后讲了出来,还没悟的人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甚至阿罗汉们,当你讲到不入涅槃就已实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你说不断思惑就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他们真的听不懂,这不就是很微妙的智慧吗?你们应当如是次第深观,当涅槃的功德与微妙都观行过了,烦恼罪过也观察过了,接下来心中还会求什么呢?当然只剩下求佛菩提一件事了!此外更无别求。
禅宗有个公案:古时的大中皇帝在太子位而逃难时;因为皇位被篡夺了,他的皇帝老子预先为他留了一副戒牒和僧衣,因为已经算准会被篡位,就事先交代他:当皇宫被攻破了,你就赶快开启锦盒。他拿起锁子打开了,中有戒牒、剃刀、僧服,所以连法名都有了,他就请随从赶快帮他剃了发,穿起僧衣逃出宫外。后来就住在寺院中当沙弥。后来他遇到黄檗禅师刚悟而寄居在同一个寺院,那时黄檗禅师正在礼佛,他心中想:“开悟了还要礼什么佛?”所以就向黄檗禅师讲:“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礼什么佛?”黄檗起身就打他一掌:“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如是礼佛!”(大众都笑)你们笑得这么大声,是因为懂了意思;可是你们有些人不懂这个意思,那就找你的亲教师问去,但是要小心挨一掌。就是这样,这就是菩提。到了这个阶段,你这两个方面都深观过了,当然别无所求,只剩下佛菩提值得追求;因为其他的都只是一世之事,佛菩提的具足亲证却是永续而无穷无尽的。所以此时除了菩提之外,更无所求了。
菩萨布施给贫穷人时,虽然是以财物布施,其实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正因为有钱财,才能布施贫穷;若没有钱财,又如何布施贫穷?所以施贫穷时要起悲愍心,因为对方接受了你布施给他的贫穷。若是布施给福田时,要生起欢喜、恭敬心,因为福田有三,除了纯粹的贫穷田以外,有一部分是功德田,还有一部分是报恩田。既然是这样,对功德田与报恩田当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报恩。又因为是功德田,让我们可以具足未来世的广大福德资粮,所以更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布施。有些愚痴人,供养了师父三、五万元,就出去说:“我师父都是靠我供养的。”这么愚痴!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如此。布施给亲友时,不可以生起放舍之心:“这个亲友一天到晚要跟我求财。”不要放舍他,你就多少布施给他,让他能解决眼前的困境。正因为你这一世常常接济他,所以未来世见了你,他就跟定你了:见了你就没来由的欢喜,就是愿意跟定你,不管别人对他怎么好,他还是跟定你。同理,有些人过去世,我没有对他们布施过,但大法师们往世对他们布施过,所以他们就一定会笃定的永远跟大法师走,永远不会来跟我。这一世,终于有一二本书布施到他身上,未来世才会跟我学法;所以度众生并不是一世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世又一世这样连续下去的,就像演连续剧一般,每一集是一世,这种佛菩提的连续剧,演到成佛时暂告一段落;但是成佛之后度众生仍然是不终止的。所以不应该对任何人生起放舍心,即使是无根诽谤你而抵制你的人,也要把真实法义写出来送给他,让他懂得思惟辨正法义的正邪,舍寿前有机会在佛前忏侮;即使是暗地里忏侮都是好的,所以你要为他写出来,多少都能利益他,这就是不生放舍心。
如果看见有人来求乞,我们应当善观察,知道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财物,随他所需而送给他,不需要等到他开口。如果有亲友很穷、或者负债累累,借不到钱而来找你,那你就三千、两千元送给他,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要等他开口。有人面子薄,不好意思开口;甚至于有些人面子薄,想借一些钱,可是嘴还没张开,脸就先红了,你就不必让他难过,先送给他。也许有人想:“钱财要送给人家,还得要这样委屈自己。”但是佛说:“不等待人家开口求,你就布施,这样后世可以得到无量倍的果报。”有这种好处给你,而你布施的钱财不多,只是二、三千元而已,但是未来世得无量倍的果报,所以应该不待求即施。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讲记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贪,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虽然心中不气,可是却生起舍离求财者的心,希望不要再见到来求财的人,这是中品人。还有一种人,他深信布施的业和果报,所以对财物不生悭吝之心,观察财物是无常,带不到未来世去,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如果有财物能施给求财的人,心中就很欢喜;如果没有财物可以给对方,他心中就很愁恼;所以他就以自己的力量去帮求财者求得财物,给那个求财者,这个人就是上品的施主。请问诸位:你想要当上品施主、下品施主、还是中品施主啊?这可得要自己斟酌了。
还有一种下品施主,看见有人来求财物时,他就把脸转到别的方向去,不看来人。如果来求财的人说:“你怎么都不理我?”他就加以毁辱,这就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当别人来求时,他也布施了,可是布施时是抱着轻贱之心、不敬之心,轻视对方:“你就是这么穷,还得要我来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看见人家来了就知道是要来求财的,没等到对方开口就先布施了,并且布施时是以恭敬心来给与,这就是上品施主。有智慧的人会想:“既然总是要给,何不给得爽快一点!”既然给了又责骂、轻视人家,对方回去以后可能一点人情都没有了!既然要布施出去,不如留着一份人情在;布施以后竟然没有人情,那不是很愚痴的作法吗?所以看来还是应该要当上品人。聪明人一定要当上品人,明知道他来了就是要钱,明知道你非得要三千元才能满足他,就不必等他开口,见了就先递过去,欢欢喜喜给他,他也好记住你这一份人情。布施了以后,你心中就不必去想有没有人情,反正人情一定在。人情在了,你再去想有没有人情,那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就像吃过饭、肚子饱了,就不必再去想:“我已经很饱了。”这样就有布施波罗蜜了,就是上品人。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心态,不然的话,为了求解脱而去布施,反而被布施给绑住了。
接下来还有三品:还有一种下品人是为了现世的果报,所以去布施,比如拿钱来买好名声,这就是为了现世的果报。若是为了利益某一个人,希望他来年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位,这就是现报而施,都是下品人。还有一种人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譬如他听说布施给一条狗,比如布施一条香肠,来世可得一百条香肠,他为了来世的后报而布施,这就是中品人;若不是学佛人,能为了求来世果报而行善,也是很好的,所以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他根本不在意现世有没有回报,也不在意来世的回报,纯粹是因为是悲心,怜愍众生穷苦,所以愿意布施;他不是求报而施,所以是上品施主。
还有一种下品人,为了报恩而布施,比如以前有人帮助过他,所以他现在一帆风顺,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恩人——报恩田;这是报恩而施,不是为了悲心而主动布施的,所以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是为了业果,是为了下辈子能获得大福德果报,或是为了消除上辈子所造的恶业,所以这一世去布施,这些都属于修善业或除恶业而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上品人,他是为了法藏,是为了修集福德资粮成就菩萨的道业而布施的;因为菩萨的道业与解脱道不同,菩萨的道业是属于佛菩提,佛菩提道业的法藏修证,每一阶段都需要有许多福德资粮,越往上修越要更大的福德资粮;所以他是为了法藏而布施的,不为求世间果报而布施,所以是上品施主。这样看来,如果说人家有恩于你,而你不肯去回报布施,那就是连下品人都不如了,因为下品人还肯为了报恩而施,可是有恩于你的人,你若都不回报,那就连下品都排不上了。
还有一种下品人,他是畏惧上位的人势力比自己大,所以不得不去巴结,这种布施是下品。还有一种中品人,他不是为了巴结对方,因为对方跟他是平等的,他只是为了与对方结善缘而去布施的,这是中品人。如果是上品人,他不选择亲人或是怨家,平等看待而布施,所以是上品人。还有一种下品人,人家来求,他明明有钱财,却推辞说:“我没有钱啦!我穷得很!”口中说没有,这是下品人。中品人其实有很多钱财,人家来劝募善事:“你布施一万元好啦!”他说:“唉呀!我没那么多钱啦!我布施五千块好了。”这就成为中品了:多财言少。还有上品人,有人来劝募:“你布施一万元好不好?”他想:“这件事情很重要,一万块元可能太少了,我捐十万元好了。”少索多与,是上品人。
一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人,本是下品施主;但是还可以再分成三品人:最下品人看见有人来求他布施时,他就心中生起恶劣心,又起瞋心责骂对方,这就是下品中的下品人。下品中的中品人,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不会起恶心、起瞋心骂人,但是他会直接说:“我确实没有钱,没有财物可以给你。”直接明说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下品中的上品人,他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可是看见人家来求时,他对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觉得很惭愧,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来,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下品人,以这些不同的心态与作为而再分成三品。
佛接着总结说:下品施主是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的。所以我们有时会说:如果是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不可能一穷二白,连一个小布施都做不出来。从来都不布施的人,或者说来到正觉讲堂一直都不护持正法的人,来学了三年妙法竟然都没有护持过一毛钱,这太荒唐了!菩萨绝对不可能穷到每天买一包凉水的十元、十五元钱财都没有。如果每天省下一包凉水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块钱,总是能多少护持正法的;只要有心,不可能完全没有能力护持的。在台湾不可能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如果真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一定不是菩萨行者。菩萨行者不论初学、久学,过去世对布施都很习惯,这一世怎么会一穷二白呢?如果有正当的职业,纵使每天花一包饮料钱都觉得很奢侈,不然一周买一瓶饮料来喝,总也会有的;把这钱省下来,每个月也可以布施几十元、一百元吧!可是三年共修下来,一毛钱的护持也没有,义工也从来都不做,这样的自了汉,根本不是菩萨心性的修行者,要求我录取他去参加禅三,那我可真对不起别人了!人家既做义工又护持正法,我没录取他,却录取那个自了汉去,真正对不起别人!可是我绝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所以下品施主是表示他从来没有布施的习惯,连护持正法都不肯了,何况去布施给众生?更难了!当然这种人一定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我们会说这种人还没有菩萨性,这样说他,就是诃责。
#p#page_title#e#如果是中品人,他会布施的,虽然有时布施不很情愿;贤圣们看见这个人布施时不情不愿,觉得他没智慧,所以就会怜愍他;因为怜愍的关系,有时偶尔也会给他一个布施贤圣而得大果报的机会。如果他逮到机会布施了,可能就有因缘证悟实相。另外一种人,一切贤圣看见了都欢喜,因为他真是菩萨种性,不会吝借钱财,每遇到正法都会不遗余力的护持;所以贤圣们总是会想办法帮助他,看他有没有证悟的因缘;就算没有很好的因缘,也会制造一些小因缘给他,帮他悟入,一切贤圣都是这样的心态。当你证悟了以后,也会有同样的心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这样的想法,一切贤圣乃至诸佛都是一样的想法。诸佛不会因为你供养很多黄金,祂就起欢喜心。你供养祂,祂起欢喜心,是因为看到你的菩萨性已经发起了。为了你的菩萨性发起而生欢喜心,不是为了你供养的黄金。你供养三大牛车的黄金,祂也用不着。譬如佛陀早期也是住在山洞中或树下坐着过夜的,后来有人供养精舍了,才住在房屋里。不论是在山洞或在树下坐夜,或在精舍中坐夜,佛都不在意,所以不是因为有人供养大量黄金而欢喜,是因为看见供养者的菩萨性生起了所以欢喜的。佛告诉我们上中下三品施主,目的就是指示我们:想要成就菩萨的道业,成就佛果,应当要明白布施的真义;应当以上品施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佛之道就可以快速的成就。如果都是以下品施主的方式在做,成佛之道得要具足三大无量数劫。若是上品施主,可以长劫入短劫,修证佛道可就迅速多了。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物布施了以后,也不产生悔恨之心,不考虑布施以后财物会丧失殆尽,也不轻视自己的财物是不好的、轻微的,也不轻视自己布施的一切身行,不观察时节因缘,也不观察来求布施的人身分高低。常常心中念着这个求乞的人生活难过,就好像已经饿了很久而心中只想着食物一般的急迫。这个善男子能够这样体谅求乞者而布施,他就懂得亲近善友,懂得前往谘问、接受正法的教导。凡是有看见来求布施的人,总是会心生欢喜,就好像家中失火时能把财物救出来,是非常欢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家里失火而能迅速把财物救出来,你的财物损失就减少了。我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譬喻呢?因为三界就是个火宅,你的财物如果一直留在身上,舍报了也带不去未来世,就等于被大火烧掉一样。”
你把带不走的财物拿来布施,下辈子不但回到你身上,而且还能增加很多孳息,那就好比从火宅中把财物救出来。所以布施就是把钱财分散到很多地方收藏起来,来世就一一收回来。有智慧者应当这样想:今天布施了食物给一条狗,未来世会回收一百倍。佛在前面有说过:为什么布施以后来世得财?因为受施者是田,因为布施者是施主,因为布施的是财物,所以未来世就一定有福德果报。把财物抓在手里,死时全部不情不愿的交给子孙,或者欢欢喜喜的交给子孙,结果是子孙一世很好过,但下辈子的你很难过,因为此世不行施的结果就是来世无福报,你到底要哪一种?所以我的看法是:一部分留给子孙,一部分布施出去。这样也对得起子孙:“我有留财物给你,没有全部布施出去。”我总是有留给你,就算是你来要债的,我这世把债还清了。但是我又有部分布施出去了,布施出去的财物,就成为未来世行菩萨道的世间资粮,来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办道,这不就是“如失火家得出财物”吗?以后布施时要记得佛这个开示:“财物布施出去了,我已经把部分钱财救出火宅了,下一辈子还是我所有的。”若能这样信受而记住,一定会生起布施的欢喜心:“布施了以后欢喜赞叹,说财物留在身上会有很多的过失。”不如把它留到未来世,生生世世修菩萨道时都有资粮:每一世修集很多的福德,每一世都用一点点;再继续布施修集更多的福德,继续每一世只用一点点;一直滚雪球滚下去,福德的增加速度就变得很快,想要成佛,不快也难。这就是说,布施要“如失火之家得出财物”一般的欢喜,要赞叹布施,也说财物留在身边有许多过失。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在世时布施做得不多,他考虑到未来世的福报,所以预先写下遗嘱:“我的财产有一半要捐到什么慈善机构去。”可是死后家人把遗嘱给撕了、烧了,一毛钱也不布施,他希望得到未来世的福德资粮就落空了。与其留到死后再施,不如在自己手里布施出去,就有确定的把握了!特别是在临命终那几年,或者病得正重还有一口气在,坚持自己亲手布施、至诚心而且时节施,免得到时候子孙们看了说: “这么多钱布施出去,我们这一世不是少了很多钱用吗?”他们可舍不得了。所以舍报之后,子孙依照吩咐去布施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或是只作极少分的布施。如果肯依遗嘱取一半去布施,那可真的是孝子贤孙了!一般状况是:你想要布施一千万元给某某慈善机构,但是子孙以五百万元帮你布施出去,五百万元留下自己用,你就得要欢喜偷笑了!算是很孝顺的了!因为他们没有学佛,也不信布施的因果,又加上私心,肯为你布施五百万出去,就已经很有良心了!别想他们会完全遵照遗嘱去做。所以应该趁自己还有一口气、还能决断时,亲自布施;因为布施有主,你是施主,未来世得布施果报的人当然就是你。托子孙在你死后去做,来世想使用钱财时还得经过他的手才能使用,不是好作法。
佛接着说:布施以后要生起欢喜心,就好像把这一世的钱财寄托给一个善人,不会私吞了你的财物。世间的善人有时也会有起贪念而私吞的事,如果你没有亲自去要回来,也没有立下字据而交代别人,他就私吞了。但是布施的善果不会被私吞,因为施的因果就是如此,而你是施主。所以你寄托给这位接受布施的大善人,他是一定会在来世加上很多倍归还给你。所以凡是有人来向你求布施,你要当他是被寄放财物而不会私吞的大善人,因为他变成你的福田了!不管他是贫穷田、报恩田、功德田,他只要开口向你求财,就成为你所寄付的大善人,你就告诉他: “你今天真的是我修集功德的因,我今天可以远离悭贪之心,都是因为你来求我布施的因缘,所以我就把悭贪之心布施出去了。”但是最后面一句话,留在心中讲就好,千万别说出口。因此要对来求布施的人,生起亲爱之心。已经布施了,还要教导他如法守护求乞到的钱财,不要让他拿去花天酒地。还要教导他殷勤修行:修供养三宝之行。
菩萨像这样快乐、欢喜的修行布施以后,渐渐就可以远离一切放逸之心。虽然有时甚至以自己的身分内财身体器官布施给求乞者,始终不会在心中生起一念的恶心,反而因为这个缘故,更加的增长了他慈悲喜舍的心,而且不会轻视接受布施的人,也不会心中生起自高之心,因为对方是我们的福田,是我们未来世获得广大的世间可爱异熟果的福田,所以不该高慢来待人,而且自己欢喜的庆祝:“我还是有钱财可以布施的。”布施时要起欢喜心:“我有钱财可以布施,满足求乞者心中所想要的。”也可以借着布施来增长信心,不怀疑善业的果报。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擅波罗蜜。”〗
讲记佛说:如果能观察钱财是无常的,无法永留;而且观察众生时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独生子,能这样想的话,这个人就一定能布施于乞求者,他就不会被悭贪的垢结所动转,他乐于布施的心行会像须弥山那样坚固的安住,而所有的境界风都无法动转他,这种人是真正的菩萨,能作为众生的归依。如果有人能这样做到,他就具足布施波罗蜜了。接下来佛开始说布施的因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瞋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吝、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讲记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把我所烦恼分分破除掉了,所以说布施能破烦恼。学佛本来就是要破烦恼,结果却连我所的烦恼都破除不掉,出家后专修佛法了,却老是想要获取更多的钱财土地,你说他还能破我见的烦恼吗?连我所烦恼都破不掉了!所以破我见烦恼、我执烦恼的先决条件,就是先破我所烦恼。而我所烦恼最基本的烦恼就是钱财,名闻与恭敬则是其次。
第二、因为布施而能发起种种善愿:布施而发种种善愿,就是想要使后世趣向善道而且不虞道粮缺乏,所以乐行惠施。没智慧的人乐施时是为了发恶愿,想要在来世获得广大福报与威德,用来报复仇人。发善恶愿就是乐施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因为想要藉布施善行而得到安乐。常常有人疾病缠身,世间医师都治不好,他就发大愿,面对佛、菩萨圣像,有时是去求神发愿: “如果能让我这个病好转痊愈了,我愿意布施一百万元。”后来病果然好了,他就去还愿。可是发愿时若去跟鬼神发愿,可千万要讲清楚;有人为了求财,去向鬼神发愿说:“你如果让我中了乐透,我愿意为你塑造金身、帮你盖庙。”第二天果然中了乐透奖,中多少钱呢?三千元、五千元,连塑造金身都不够,何况是盖庙?当然是无法还愿的;可是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曾中过奖,又一直疾病缠身。本来只是没有钱财,现在是无财还加上疾病缠身;因为他对鬼神发了愿,要帮他塑金身、盖庙,鬼神让他中了乐透奖,他没有去还愿,心想:“我才得到三千元、五千元,哪有能力帮你盖庙?你又没有给我得第一奖。”但是鬼神才不管这些,一旦帮他中了奖,就得要还愿。所以对鬼神发愿时要讲清楚:“你如果让我中了第一奖,得到一亿元,我就帮你盖庙。”这种人是因为拜鬼布施反而不得安乐了;所以向鬼神求愿、发愿时要讲清楚,否则因为那个布施求愿反而招得未来不如意。
第四个乐于布施的原因,是因为知道布施可以使未来每一世都有很多财宝,安乐无忧,别人都抢不走、骗不走,因为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无贪的心就叫作布施。”也许有人说:“我心中没有贪啊!可是我也没有布施。”其实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从来不布施的人就表示有贪嘛!恻隐之心谁人无之?总有遇到众生困难时,一定会有布施的时候;当时若是无贪之心就一定会布施,所以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为什么又说无贪的布施就是业呢?为什么无贪的布施会成就善业?业不是只有恶业,也有善法业,所以布施所成就的业也是有善恶性不同的。佛开示说:因为布施的财物就是有作之法,把财物布施了正是有为有作的法,布施既然是有作的法,当然是业;有为有作的财物施出去了,也有施者的身口意行,也有受施者的身口意行,一定已经具足布施的法;具足了布施法的条件:施者五阴、受者五阴、布施财物,具足成就布施,才能说是无贪。无贪的善心经由布施,就把我所烦恼给断除了,由布施的缘故来破我所烦恼。也就是说:既然能真心修行布施,这个人一定可以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如果是下品施主,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中品施主,中品人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上品施主。有一天总会想通:同样是布施,作下品人不如作中品人,作中品人不如作上品人。人家说习惯成自然,布施习惯了就不骂人了,不骂人就变成中品人;中品人布施习惯了,反正看见谁来都得欢欢喜喜布施,就不会再生起不悦的心来,就提升为上品施主。所以布施能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因为他最后有智慧了,懂得成为上品人,愚痴就破除了;并且未来可以引发他证得佛菩提的因缘,所以无明愚痴也跟着破除了。
#p#page_title#e#为什么说布施是业?因为布施是有为法,布施者会得善果,但也会问接引生恶行而生恶果,所以布施是业。接着佛说:为何会因为布施而发种种不同的愿?因为人在布施之后,能因布施的福德而发起种种善愿、恶愿;若是因为布施而发善愿就得善果,若因布施而发恶愿就得恶果。为什么布施会有不同的果报呢?这都是因为誓愿力量的缘故。布施后发起善愿:“我现在布施在三宝中,福德很大,我以这个大福德,愿生生世世在菩萨道修证上顺利而无遮障。”这是发善愿,由于这个誓愿力,就从布施的大福德使誓愿产生了力量,这个善愿的誓愿力可以让你世世修习菩萨道而没有遮障。有的人反过来,他是为了恶愿而布施,想要藉大布施的誓愿力而造恶业来报复;所以经上有说:有个比丘为了对付一个有大势力的鬼神,所以他大力供养三宝,供养三宝时发起恶愿: “愿我来世当更有力量的神或天主,誓愿毁灭那个侮辱我的鬼神。”后来他果然成功了,威德力比那个得罪他的鬼神还要大,就把那个鬼神加以凌辱,使鬼神死亡,但这比丘也因此恶业而下堕恶道,这就是因施而发恶愿。因为布施于三宝中会得到大福德,这个福德当然也看布施的物胜、心胜、田胜而定,田胜而布施大时福德就大,田胜而对弘法的誓愿力也大时威德也就增大。佛的威德从两个部分来:一是一切种智的威德,另一部分是福德上的威德。没有人福德能超胜于诸佛,因为诸佛在等觉位百劫之中极力的修集福德,所以没有人能胜过,所以福德无量广大,所以诸佛不是单只有智慧上的福德与威德。有人为了达成某一种恶愿而做大布施,未来世成就了,恶愿也会跟着成就,他就得到恶果,都是因为布施后所发的誓愿力的缘故,所以佛说施即是业:引生善恶业。
为什么因为布施能得到安乐果报?这是由于布施的缘故而得到人天乐乃至无上乐。人天乐是说未来世得到世间财物或名利的回报,人天乐包括生欲界天中享福。无上乐的获得是因为布施后随即以布施的福德发了誓愿,愿自己不久的将来可以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这就是无上乐,由布施而得。为什么说因为布施而可以多饶财宝?“多”是说财宝数量比别人多,“饶”是说多到用不完。为什么能多饶财宝呢?是由于布施求愿的缘故,来世希望拥有的金银财宝田产房舍,乃至所需要的牛羊象马等等畜生,都可以如他所愿而获得。
所以佛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人乐于布施,这个人可以坏除五种不好的法:第一、破除无因无果的邪见。第二、破除对法界因果的怀疑,他会相信法界中布施的因果,乃至由相信布施的因果而渐次闻始相信修道的出世间因果。第三、可以坏除放逸之心。第四、可以坏除悭吝之心。第五、可以坏除瞋恚愚痴之心。远离这五种恶法以后,自然而然心中生起了欢喜心,就会因为欢喜心的缘故,得到更高的可爱异熟果报,乃至于获得真正的解脱。”从这里就知道布施的重要。特别是对于菩萨道的行者来说,这布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菩萨所证得的佛菩提果和解脱果都要从布施中得。
“这个人现在世可以得到四种果报:第一、一切众生都乐于看见他,乃至怨家也乐于看见他。”因为怨家也没有理由来攻击他,怨家也会想:“这个人很乐于帮助别人,欺负过他的人他都愿意帮助,我将来如果有需要找他,他也会帮助我。”所以怨家见了他也会喜欢他。“第二、善名流布遍于四方。”当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一定会说:“这个人是大善人。”就竖起大拇指起来赞叹,所以这个善名会宣流布散到四方去。“第三、当他走进大众中,没有恐怖畏惧之心。”因为大家都受过他的好处,没有人会对他起不好的心行;即使有人尚未得到他的好处,也不敢诽谤他,因为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谁愿意去唱反调成为众矢之的呢?“第四、一切善人看见了都会认同他,所以都会喜欢与他亲近。”不会拒他于千里之外,所以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如同现代有狮子会、扶轮社,以行善为主要宗旨。如果有人加入会中,可是造桥铺路、做善事,他都不肯出“分子钱”,会员善人当然都会讨厌:“每次要派分子来做善事,他都不愿意出钱。”就把他驱逐出会,善人都不来亲附他。如果每次行事时大家分摊各出几万元,可是你自己还主动加倍出钱,结果是未来每次要做善事时,大家都喜欢邀请你参加,都会亲附你,一定不会把你给忘记了,这就是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讲记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除而被辨正法义时,觉得名闻利养受损而诽谤正法,这就是客尘所生的烦恼),若因客尘烦恼而不能安忍就造了谤法大恶业,因此堕于地狱;这位乐于布施的人,也可以远离地狱众生应受的痛苦。他是修学佛法而不贪财、不贪色,却会下堕地狱,原因就只有一样:毁谤正法。为什么会毁谤正法?因为善知识说:觉知心、意识心是虚妄心,如来藏才是真心。而这位施主一生乐于布施,却不信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是妄心,坚决认定离念灵知不是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心,所以他心中不服,就毁谤正法与善知识。他即使毁谤正法而下了地狱,虽然处在恶处,却因为广作布施的功德很大,做了很多大善业,福德很大的缘故,在地狱恶处时也是不饥不渴的;他就不需求取食物与饮水,就不会受烧红铁丸与烧融铁浆灌口之苦。地狱众生多数是因为饥饿,所以寻找食物,就感应狱卒前来,以烧红了的铁丸塞进他的嘴吃;因为很口渴,想求水喝,就招感了狱卒来,把他的口钳开,灌进烧融了的铁浆,当然都是从上到下统统焦烂。可是这位常修布施行的施主,因为在人世时布施很多,所以谤法、谤贤圣后出生到地狱时,不饥不渴就不求吃、不求喝,就不会感应狱卒来塞他吃铁丸、喝铁浆,就没有这两种苦。所以大力布施的人造恶后,与不曾布施的人造恶业而下堕三涂的待遇并不一样:这很公平。虽然从地狱身的一生看来似乎不公平,因为他有特殊待遇。所以说,谤法有谤法的果报,但谤法之后仍然保有布施的果报;可惜的是他的布施福报用在地狱中免苦,而不是在人间享福。
地狱报受完了,再把人间布施的余福用到畜生道中,怎么用呢?当他地狱果报受完了,来到旁生当畜生,所需易得:牠想要吃肉就有肉,想要吃鱼就有鱼。又譬如受生为国王的大象,想要甘蔗就有甘蔗,希望披戴璎珞就有璎珞,这就是牠以前在人间布施的余福:所须易得,无所匮乏。如果畜生道报完了,再去饿鬼道时可就不一样了,他受饿鬼之身时,不会如同一般饿鬼常受饥渴,他常得饱满,不必与别人争夺污秽之物,这就是大施主造恶业后的余福果报。我们都要有智慧,布施以后所得的福德不要在地狱中用,也不要在饿鬼、畜生道中用,而要在人间享用:除了自用以外,还可以庄严佛菩提、利益众生。所以布施是大好事,但是千万不要谤法;不知道的就闭嘴不讲,心中也不要自己胡乱妄想,很单纯的安住在一个状况中:“这不是我所证得境界,对或不对我都不知道,所以我不要对这个法下定论。”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他布施的果报还是存在,就不用到三恶道中去享用,可以在人间享用;保住人身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施主未来世得到的是人身,他会长寿,绝对不会活到三、四十岁就死掉了;而且色身有力气,不会一天到晚瘫在床上,他能照顾自己生活起居;并且生活也过得很安乐,没有什么忧愁担心的;再加辩才无碍,能为众生说法,或在世间法上有辩才而能做种种论述。如果修学佛法时,可以具足信心、具足戒行,也可以具足布施波罗蜜,还可以得到二个最好的法:多闻和智慧。
又因为多闻与智慧的关系,可以再转生好的果报:有一天听到闻所未闻的胜妙法时,不会生起烦恼,不会诽谤。诸位!你们想想看:你们当初刚读到正觉同修会的结缘书,不会妄加诽谤;虽然我们所写的《邪见与佛法》说:“阿罗汉未证淂涅槃。”你们读了不会毁谤。但是我知道有很多人刚读到《邪见与佛法》时,一直在诽谤:诽谤了好几年,后来才忏侮。这仍算是很好的人,懂得忏悔。有的人在结缘书架看见《邪见与佛法》,干脆就收去烧掉。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都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多闻,智慧不能增长,所以听到闻所未闻法、读到闻所未闻法时生起烦恼。也有很多人进入同修会之前,对成佛之道网站好奇,因为听到人家骂说:“这个萧平实不晓得是什么样的邪魔外道,弄得本来平静无波的佛教界乌烟瘴气。”他不知道我们是激浊扬清,只是好奇而上了网站去看,结果一看就上瘾了。才知道是闻所未闻的胜妙法:“很难遇到的正法给我遇到了。”他就进来学了,你们之中有很多人是这样来的。有人是读到了书就相应了,这表示你们过去世曾经是多闻的人,不是少闻寡慧者。少闻寡慧者一听到和一般说法不同时,他不会分辨双方的法对或不对,他会依先入为主的观念而直接否定掉,生起烦恼,就造作破法的恶业:收集正法书籍而当作邪法书籍去烧掉。如果乐于布施,在布施行中会渐次提升自己的层次;以后除了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除了信、戒、施以外,一定会有二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多闻和智慧。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施主胜于一切众生;由此道理说:你这一世有很多钱财可以布施,或有布施的习惯,就表示你过去世曾经做过很多的布施。
常常修行布施的人,纵使处于恶劣的年代中,他也不会跟着众生去造恶业、做恶事。当有恶法在他身边出现时,他终究不会随顺接受的。乃至出生在怖畏恐惧之处,心中也不会有恐怖之心。假使他因为布施而不造恶业,所以出生于欲界天,他也会有十件事情比别人殊胜,就是五根超胜于一般的欲界天人,所获得的五尘领受乐报,也超胜于一般的欲界天人,所以说有十事殊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布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讲记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者对他起爱念之心;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他就被这个念与贪系缚了。他不追求世间名声,也不想因为布施而免除怖畏;如果他以布施去追求名声,就被名声所系缚;如果为了免于财物被夺的怖畏而布施,就被我所系缚了。有智慧的人布施后并不希望一切善人因此而面见他、亲附他;也不希望、追求人天善法的果报,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被我所系缚住了。
有智慧的人布施之后,能观察两件事:第一、自己以不坚固的财物转换成坚固的法财。第二、不随顺于悭贪吝啬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舍报了,所布施的财物都不会追随自己去到下一世,既然带不走,何不自己亲自布施给众生呢?布施了以后,下辈子还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应该自己亲手欢喜的布施。我今天不应该随着财物的布施失去而生起烦恼,反而应该因为财物被我亲手布施出去以后,将会在未来世回到我身上来,因此而生欢喜心。
修学布施的人,如果想要增长布施的层次,应当先试炼一下自己的心能不能乐于布施,那就先以身外之物来布施,布施到自己的心已经调伏了以后,觉得自己有能力布施内财了,那时再发愿把身体的器官布施。譬如有人两个肾脏都很好,他愿意布施一个给众生;肝脏非常好,可以割一部分布施。但这应该从外财的布施开始,逐渐再转到内财来布施,不要一开始就布施内财,然后再来侮不当初。所以应先从外财做起。由于这样有智慧的布施,就可以得到两个法上的果报:第一、永远可以离开三界诸有。诸有是指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归类而说三界诸有。第二、可以得到正解脱。
#p#page_title#e#为什么讲正解脱呢?因为有很多解脱是方便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譬如有人说:“不管别人怎么骂我、欺负我,都不会生气,所以我解脱了。”这是世间法上的解脱。有人说:“我只要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看,心都不动,觉知心就这样进入无余涅槃中安住。”那叫作假解脱,不是正解脱;因为我见、我执都没有断,不是正解脱。正解脱与方便解脱、我所解脱不同。方便解脱是方便说,不便骂他是大妄语,就说他是方便解脱,这是客气的说法。若是我,就当面对他讲:“你这样说会成为大妄语的,应该要修正。”所以正解脱跟方便解脱大不相同。因为正解脱是断我见、我执,乃至菩萨证得诸地果报,才是正解脱。
对布施的修行,应当这样看待财物:譬如有人要走好几千里远路,身上背着很多很重的金银珠宝,当然到不了目的地。如果只走上一、二公里,背上五十公斤的珠宝也愿意。可是如果要徒步走上三百公里,你就得考虑了:“我还是把一半送给好友吧!因为太重了,一定走不到故乡。”财宝也一样,远行时身荷重担的财宝,疲苦劳极,舍掉一分就有一分快乐。你不服气的说:“我舍掉二十五公斤好了,背二十五公斤上路。”可是我告诉你:二十五公斤还是很重,你要不信的话,试试看:我们的结缘书一大箱大约二十五公斤,你背背看,走上两公里就好,一定会气喘吁吁几乎要虚脱了。所以还是得要再布施,那时真是舍之则乐。修行布施者就以这样的信心和观念,看见有人来求布施,就舍财与之。舍财与之以后心生喜乐,也应当这样来看待。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快乐自在’。这样深入观察以后,想要使自己不会像贫苦人乞讨时遭人白眼、生活困苦,自然就会常常把心放在布施上面了。”穷人向人伸手乞讨,还不一定能够得到财物,往往招惹人家辱骂:“你这个人好手好脚,为什么不去工作赚钱?”如果是残障者向人乞求,有时还是会被人带着异样的眼光布施,背后还会说:“可怜喔!不晓得上辈子造了什么业?”这样深观以后:“我来世可不要当贫穷人。”那就会记得布施而远离贫穷了。看到那些有钱人,身旁很多人巴结他、簇拥着他,就算说话没道理,别人也赞叹他有道理,你想:“我未来世如果要度众生,没道理硬说有道理,硬要把他拉入佛门中,众生也得听我的。”看来很需要来世很有钱,所以心想:“我未来世还是应该要豪贵自在才好啊!要离开贫穷之苦。”来世想要豪贵自在,那该怎么办?当然是布施嘛!由于这样深观的缘故,就把心绑在布施上面,常常乐于修行布施。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一个人其实是有钱财的,可是当他看见有人来求财时却说没有钱财,他说话是怕别人向他请求布施,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把他来世贫穷而没有功德的果报先为大众说明了。”佛讲这一句话很重。这个人明明有钱,却推说没钱;这话讲久了,这一世真的会变得没钱,来世当然更会没钱了。如果有人请求你随喜功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虽然没有钱可以帮忙,你就说:“可惜,我今天刚好没带钱出来。”你就不要说:“我很穷,我没有钱。”否则真会把自己讲穷了。你就赞叹说:“这次的功德就让你做吧!你真是大施主啊!”就赞叹随喜,来世也有随喜的福德,别人听了多少赞助一些,你也算是帮助这件事情成就了,来世也得到一分福德,也会有一点钱:口惠实不至,来世也有福德。再怎么贫穷,这个随喜功德总能做得到,来世也得到一小分福德。所以千万不要开口说:“唉呀!我很穷,我没钱,我做不来。”当他这样讲时,就已经把自己未来世的贫穷跟薄德先告诉大家了。如果这样做,就是放逸的人。
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没有钱财,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切的水与草,哪个人会没有呢?以饮水布施也是施,身口意具足的解除别人的口渴,所以舀一碗水布施也是布施。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法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汉就在那边等她。阿罗汉有脚不自己去舀,故意要让老婆婆去舀水来布施给他,就是要让她种福田。老婆婆布施了一碗水给他,他就为她咒愿:“愿您来世得大福德。”难道你没有水可以布施吗?布施给众生一把草,你难道也没有吗?一定做得到啊!如果真的没有钱,你去向牛布施:割几把草送给牠吃也可以。牠吃了你的草,你来世得福德;不但如此,牠来世若生到人间,遇到你时还要当你的徒弟,见了你就跟定你了,所以说“一切水草人无不有”。
富人虽然容易布施,可是一国之主也不必然就能布施。有人当了国王不但不肯布施,还要横征暴敛;有人虽然是贫穷,也不一定就无法布施。为什么呢?最贫穷的人既然能活下来,他至少也有少分福德中应有的饮食,当他吃完后把碗、盆用少量水荡涤一下的浓汁,在舍弃时不乱泼,用来布施给那时正应该饮食的毘虫,也可以得到福德。用荡涤汁的遗弃来布施,也可以得到少量福德。如果有人做馒头、面包,揉面板上剩下的少许面粉,细心的清扫搜集起来布施给蚂蚁,也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天下最贫穷的人,难道每天吃一些面包或做一些面包时,连一点点如同灰尘一样的面粉屑都没有吗?天下有没有人每天吃三揣面 (三揣就是抓三把面作为三餐:三揣面就是三团面),没有人每天吃三团面而生命保不住的。既然每天还可以吃三团面,把所应吃的一半分量来布施给求乞的人,也可以布施的。
即使是最贫的人,难道他会贫穷到连衣服都没有吗?如果他有衣服难道不能从衣服上拆下一条线来布施给别人绑痈疮?古人长了疮,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用线从痈疮的根部缠住,让血液无法流到痈疮中滋养长大;第二天再把细绳拆开,重新缠紧一点;让痈疮每天都得不到血液滋养,缠到后来,痈疮就掉下来了,这是古人治痈疮的方法。最贫穷的人难道没有衣服吗?如果有衣服,看到别人长痈疮在身上,也可以抽下一条线布施给他绑痈疮,还是有能力布施的人啊!如果有衣服,难道没有能力检一件比较破的剪下一些绑成灯炷送给别人点灯?如果能做好灯芯,送去荒废了的寺院中,在佛像前把它点起来供养,这也是布施,未来世也得无量福德。
佛说:“善男子啊!天下之人有谁会贫穷到没有身体的呢?”只有一种人是没有身体,就是无色界的天人,可是他不是天下,他在天上,所以天下的人没有穷到没有身体的。“如果有身体,看见别人在造福、修福德时,应该以身体前去帮助;心中欢喜而没有厌倦,这样的人也叫作施主,未来世也可以得到许多福德。”有时因为你有时间,时间也可以布施;或者有财物……等等可以给别人,或者因为具有超越于别人的特殊身分,或超胜别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来布施,就应该动身前往帮助。 “由于这一些因缘,我释迦牟尼常常身往护助:我在接受波斯匿王食物供养时,不但咒愿波斯匿王未来世福德无量,也同时咒愿贫穷人所得到的福德与波斯匿王相等而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麤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讲记佛说:“善男子啊!譬如有人买香,他买的香不论是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燃烧的香,这四种香,如果有人接触到或者来买的人、卖香称量的人,都同样嗅闻到而没有差别,但是这些香不因为是买者或称量者或接触者而有差异,还是一样散放出香味来,不失毫厘。修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布施的财物、身力,或多或少或粗或细,或者只是随喜心,或者亲身前往佐助,或者有人在很远的地方看见、听到而随着心生欢喜,由于心是平等性的缘故,所得到的果报就没有差别:同样都有福德。”所以平等心很重要,但怎么样是平等心?在悟前总是不平等的,你得要悟了才是真平等。所以悟了之后,纵使自己身边刚好没有财物可以共襄盛举,也应该以欢喜心来随喜赞叹,坚固其心:坚固自己与布施者、见闻者的布施心。并且以法界实相的平等心来看待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亲观布施的三轮体空,都无所得与所失;现观三轮体空时,你赞叹布施,当然就平等平等了:布施者布施了以后所得也是空,未来世施主获得广大福德时的身分也是空;我在这边赞叹时也是空无所得,所以其心平等。既然排斥或行施都是平等,不如加以赞叹,赞叹了以后未来世也得福德,也与布施者平等平等。他布施财物,我嘴上布施赞叹,我也得福德,所以也是平等平等。能如此现观,才是真的平等心;能在事上理上观察都平等,这时你随喜功德一样可以获得部分布施的果报,所以佛说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因为其心平等的缘故。
如果自己没有财物,看见别人布施时心中就不欢喜,产生了嫉妒心;又不相信布施的果报,就怀疑种福田的因果到底是真的、假的?佛说这个人就是贫穷人,因为他不能生信、不能欢喜。不能生信、欢喜,每次看见别人布施时就郁郁寡欢,甚至有时会讲:“你别布施那么多了,留一点自己过生活。傻瓜!为什么要布施那么多?”这会造成未来世自己的贫穷,因为他连随喜的福德都得不到,这人就是疑于福田的薄福人,这人未来世就是贫穷人。别人布施时,即使是去布施给非正法的道场,你也该少讲话;只要那个道场不谤正法,他讲他的法,你弘扬你的法就好,不必去阻止别人布施,除非那是个残害众生法身慧命的邪法。
“如果有人财宝很多,自在无碍,当他有因缘遇到好福田时,但他因为心中没有对布施因果的信心,所以无法奉上供养,这个人未来世也将是贫穷人。由于这个缘故,有智慧者就随着身上或多或少的钱财,依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布施、给与。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获得人间、天上的快乐,乃至无上的解脱之乐——佛菩提的修证之乐。所以我释迦牟尼佛在契经中这么说:‘有智慧者自己观察到只剩下一抟食,如果自己吃了可以维持生存,若全部布施给别人时自己就会死,这样的状况下还是应该布施。’何况有很多的食物或者钱财呢?”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p#page_title#e#讲记佛开示说:“有智慧者应当观察财物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的缘故,所以无量世以来每一世都会遗失、损坏、耗减,所以没办法得到真正不坏的利益。虽然世间的财物是无常,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拿来布施而做出无量的利益,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要悭惜这些无常之物而不布施呢?有智慧者还应观察:世间如果有持戒、多闻的人,由于持戒和多闻因缘所产生力量的缘故,可以获得人天乐乃至阿罗汉果,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却无法因为证得阿罗汉果就远离饥饿口渴等苦。”证得阿罗汉果了还是没办法的,只有往世的布施使他成为阿罗汉以后,可以远离饥渴等苦。“如果有阿罗汉始终得不到房舍居住而必须住山洞或者树下,也得不到衣服、饮食及睡卧所需的床铺,乃至生病了所需要的药物也得不到,就表示这位阿罗汉是过去无量世以来都不做布施的因缘,才会这样子。即使是破戒的人,如果往世乐于修行布施,纵使不慎造作恶业而堕于饿鬼道、富生道中,但他在饿鬼道中不会当饿鬼,而是当有财鬼,常得饱满。”有财鬼,譬如土地公;城隍爷不但是有财鬼,同时是大力鬼;又如有应公、石头公、大树公,都是有财鬼。祂们因为过去世修行布施,但是一时气愤而不慎造作了恶业,才会堕于鬼道中。所以佛做个结论说:“除了布施以外,不可能得到二个果报:第一、自在,第二、解脱。”因为布施可以获得世间富乐,无人能劫夺,所以自在。因为布施,所以远离我与我所的系缚而得解脱。
“持戒不坏的人虽然可以生欲界天中享福,但因为不修布施的缘故,生到都界天时却无法得到最上妙的食物,他得到的欲界天食物不如别人;他也得不到微妙璎珞来庄严色身,他得到的璎珞是下劣品。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求得世间的快乐,乃至解脱道或佛菩提道无上乐,应当乐于布施。有智慧者应当观察生死无边无际,在无边生死中由于布施所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际的;因此菩萨应该为了断除生死而修布施,不该为了求来誉的快乐而修布施。”
“还要这样观察:虽然在人间当转轮圣王而富有四天下的土地,所受的快乐是无量的,但是仍然不应该当作是真实乐。”因为普天下一切财物都归他掌管了,所以能享受人间最大的富足和快乐,可是世人不知这种快乐是无常的法,总以为是常而不坏的,却还不知道满足,还想要求得更多的快乐。假使这个地球都让他拥有了,他还会希望把月亮占为己有,进而扩之还想要把整个太阳系、整个娑婆世界都占为己有,乃至想要再占有忉利天主的宝座,如同经中说的转轮圣王因此贪心而失去一切,轮转生死不绝。“菩萨有这样的见地,就会想到自己应该为无上乐而修行菩萨的布施行,不应当为了人天的快乐来修菩萨行。因为这些财富、快乐都是无常的法,都不是真实法,而且都有边际,因为终究会失去。”因此应当常观财物是无常,应当修学佛菩提道、解脱道来亲证自在解脱的境界,以不坚之财来换取坚固的法财。(详续第六辑中解释)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
(上承第五辑(杂品)第十九未完部分):
〖“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受者。’应反问言:‘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复应语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阴。’若言:‘施阴此处无常,谁于彼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种子常耶?是无常乎?若言常者,云何子灭而生于芽?若见是过,复言无常,复当语言:‘若无常者,子时与粪、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长?’若言:‘子虽无常,以功业故而得芽果。’应言:‘五阴亦复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粪为作了因。’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而今水、粪,芽则增长,是故本无今有。”〗
讲记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空的邪见出发,认定没有所谓的因果可言:因果也是空。但是我们倒想请问:“正在生病痛苦时,受伤时,为什么不叫空?为什么要咬着牙根在那边痛苦得不得了?”这些痛苦难道是无因自生么?所以般若不是讲这个空。
有人说:“五阴无常,来世所得的快乐异熟果报也是无常,因为都是五阴,所以用不着布施,所以不需要供养三宝,也不需要护持正法,因为一切法空。”既然一切法空,你印顺又何必剃发着染衣、出家现僧宝相呢?一切都是空,你就不需要出家,也不用修行、研究佛法了,反正最后都是空嘛!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从般若系的经文来看,好像是他讲的这样;《金刚经》大家耳熟能详,文字表面看来好像也是这样,但是其实都是他错会了,因为般若系的经典都是在讲常住不坏而无生死的真实心,所以六百卷般若浓缩简约成《金刚经》,再浓缩简约就成为《心经》了,《心经》讲的正是常住不坏而不堕于一切法中的真实心:一切法从真心出生,但真心常住的同时却不堕于一切法中。
有人误会般若真义,当作是凡夫所知解的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提出这样的说法:“布施的施主,接受布施的受施者,布施后得到快乐的人,乃至因为布施而在未来世得到快乐享受,都是五阴,可是这些五阴都无常。既然都是无常,请问:布施者及受施者,有谁在布施当中接受了布施?”他们提出这个道理,表面听起来好像跟般若经讲的符合,这就是表相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他继续说:“虽然都是无常而没有真正接受布施的人,可是施主布施以后,善果也不会消灭,所以实际上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接受施舍的人。”听来似乎有道理,因为佛似乎常常说一切法缘起性空,《金刚经》读到最后似乎什么都空掉了,可是实际上佛说的不是一切法空,佛说的法空有个前提:一切法空是依能生宇宙万法的理体、宇宙万法的根源,来说现象界的一切法空,而不是把万法根源的前提丢弃来说现象界一切法空。他们误会了就提出这样的说法来:“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布施的人,一切都空无实质,但是布施以后善果也不坏灭。”《妙云集、华雨集》…等书中不正是这样说的吗?结论就变成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布施者。请问: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些钱财布施出去,是布施假的啊?是丢到水里吗?不!丢到水里至少也会咚的一声!竟然布施了钱财以后都没有意义。
佛开示: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反问他:“有没有布施与接受这回事?”如果他说没有;明明有人接受布施,拿了钱就可以生活下去;又为什么你们这些大师接受了数十亿、百余亿的布施,道场就可以建起来了?既然你建起大寺院,而你现前有五阴存在,你的五阴也接受了一百多亿元布施了,怎能说没有布施这件事呢?只有从实际理地——从真如心、如来藏——自身的立场,才可以说没有布施这回事;在未证真心如来藏以前,都无法现观三轮体空,一定会落在五阴中,因为都落在离念灵知识阴中,所以对他们而言:世上的布施是确实存在的,是确实有施者、受者、施事的。佛这一问:“有没有布施与接受布施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说了,只好改嘴说:“布施就是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就是‘我’。”佛教导我们:“你应该对他说:‘我也是一样:布施就是布施,确实有布施这回事,而我就是五阴。’”接受布施的你也是五阴,正在布施时的我也是五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布施这回事呢?所以,悟错了的人,不论说什么话,都是动辄得咎。悟了就可以讲:“没有布施这回事。”等他跟着你说没有时,你就当面说有;他又跟着你说有时,你就说没有。因为你怎么说都对,永远是两面兼顾,他们却一定落在一边。
听到佛这么说,他们改嘴说:“布施这个五阴是无常的,谁在布施中接受了布施?”他又提出这个问题来反问。这问题比较复杂了,佛就说:“你详细听好、详细听好!我现在应该为你说真实布施的道理了。”就以问代答:“种子是常还是无常呢?”不管是五谷或水果的种子,种子是常还是无常?这话不能随便答,答无常也是问题,答常也是个问题。但真正的佛法就不会落在一边,所以“如果说种子是常,应该种下土里,水浇了,阳光晒了,它也不会生长的,因为常是不会变异的,可是种子种下去以后,为什么种子消灭而出生了芽?”所以不能说种子是常。他们如果看见这个过失就改口说:“种子是无常,不是原来说的常。”这时要为他们说明:“如果种子是无常的话,在种子的阶段中,施了粪、水、泥土、人功,为什么就可以使芽能增长啊?你说它是无常,无常就应该已经坏掉了,不该在给它粪、水、土、人功以后它就增长生芽。”这一听又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答了,只好又改口说:“种子虽然无常,但是因为有人功为它施与粪、土、水,所以才能发芽,乃至得到果实。”现在他们终于讲出来了:原来布施必须是要有五阴的。我们就应该为他说:“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世你布施了,就是给与人功、粪、水的加功用行了,所以这一世自然就会生长、发芽乃至结果实,你就得到布施的人间可爱异熟果报。”所以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可说五阴是无常,也不可说是常;都要看时节因缘,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凡是说法都有一个前提,不能把前提割弃了而说某一法的结果,没有因的果都不是正理。
如果他又改口说:“因为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所以人功、水、粪等,都只是作为了因而已;是种子中先有芽,才能生芽。”现在那些退失的人不也这么讲吗:“阿赖耶识中早就已经有佛地真如了,只要把佛地真如找出来就成佛了,这才是真见道。不用像同修会一般见道后再去修道;所以,一悟就悟得佛地真如,这样的开悟才是真正的证悟。同修会证得阿赖耶识而说证悟,那是大妄语,死后要下地狱的。”那就好像说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那就请大家把种子剖开,看其中有没有芽?那就请他们把佛地真如拿出来。拿得出来吗?拿不出来嘛!就像种子中拿不出芽来,一定要有水、粪、土、人功,再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长芽。同理,一定要在悟后再经过修行,才能把阿赖耶识因地真如性转成佛地真如性。所以阿赖耶识中没有佛地真如,但也不能说没有,就像种子中没有芽,但也不能说没有芽,要加功用行再等候时间到了。
这人说:“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人功、水、粪只是做了因而已。”但是佛说他的道理错了,因为“了因所了,物无增减。”了因所了是什么意思?所了是未来的果,可是了因只能了之前的因,不能成就后来的果,所以他不懂真理。后来的芽、树、以及果实都是果,可是了因所了的并不是这些果,了因所了的只是种子,不然怎能叫作因,而要说是了果了!了因所了的是因,所以了因无法使得种子增减;可是明明种子发芽之后,物有增减:发了芽,有了根,有了干、茎、叶、花、果,确实有增减。但是了因所了的是因而不是果,了因所了之时,物仍然没有增减。正因为它所了的是因而不是果,所以“多则多住,少则少住”:种子聚集了一堆在那里,种子不会再变多,也不会变少;聚多则多、聚少则少,种子永远都保持固定的数量在那里。一定得要有人功种下去以后,再加以水、粪,才会增长为芽,物才会有增减。所以只要加上人功、水、粪,芽就增长了,所以后来的物:芽、苗、树、花、果,都是本无今有的。布施的果也一样,也是本无今有的,不能说布施所得的福果是本来就有。若布施以后未来世没有生出福果,那是种子的问题,就要从了因下手探究了,所以了因所了的只是布施的因,不能了布施的果,所以不可能在布施时就立刻得到布施的福果,福果要到未来世去得。想要吃果子也是一样,必须种子先种下去,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果实,不能刚种了就要吃水果,不是拿到橘子种子时就可以吃橘子。
〖“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犹如然灯,明多见大,明少见小。’是义不然,何以故?犹如一种,多与水、粪,不能一时一日增长人等、过人。若言:‘了因虽有二种,要待时节;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时’常,是故不应作如是说。善男子!子异芽异,虽‘作、得’异,相似不断;五阴亦尔。善男子!如子业增芽,芽业增茎,茎业增叶,叶业增花,花业增果。一道五阴、增五道阴,亦复如是。若言‘如是异作异受’,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
#p#page_title#e#讲记对方又改口说:“了因有二种:一种是多,另一种是少。如果了因多,所看见的果报就大;了因如果少,看见的果报就小了。就好像点灯一样,把灯燃起来时,明很多的话,看起来灯焰就大;明少的话,看起来灯焰就小。”这叫作模拟错误,所以佛说他的道理不对。譬如一颗种子,你给它很多的水、很多的肥料,也无法在一时之间或一天之中就使它增长到和别人种了一年的果报一样多,也没有办法超过别人所得到的收成。所以众生的虚妄想真的太多了!种下了种子并且施肥、浇水以后,本来就要等它发芽长大、开花结果,你才能有果实吃。修行也一样,你证悟了就是菩提种子刚种下去,接下来要加功用行而等候时间到达,不能说证悟了当下就要成佛,因为你不是最后身菩萨——不是大树开花结果在等待成熟时。人家以前修了三大阿僧只劫,到了最后身菩萨位,所以能一悟成佛;他们想要把过程省掉,妄想一悟就证佛地真如、就成佛,那是妄想。可是为他们解说了,他们仍然不信,只好用这个比喻:别人今天去把果树洒了水以后,顺便收了果子吃,但人家是二年、五年前种的;他们却今天种了种子,洒了水、肥料,就想要在今天吃到果子,只能说是愚痴人。所以他们的说法不对,所以佛说:好比一颗种子,给它很多的水与粪,仍然无法一次、一天就长成果子。
如果他们又改口说:“了因虽然有两种,可是要等到时节到了,才可以有结果,物少就了少,物多就了多:布施的东西少,了因就少;布施的东西多,了因就多。了因多,未来士得果就多;所以我说了因不增,你布施再多,了因还是一样。”这道理仍然讲不通。为什么不通呢?因为你这个外道说“时”是常,既然你说时节(四大外道中有一种外道是以时节为万法的根源,所以他们主张“时”是常。我们主张万法的根源是如来藏,如来藏心体是常,他们则说“时”是常:一切法都从时节来,时节因缘到了你就出生了,时节因缘到了你就死了,而不是如来藏所含藏的业种为因缘,这就是时节外道。另有一种外道是极微外道;还有一种是大种外道,说一切有情都从四大来),这外道说:时节到了,种子自然就生长,跟你说的道理无关。佛反驳说:“你所讲的时节是常,既然是常,不该时节到了就发芽长果子。”因为常是不变异,你讲的时节是常,又怎么可以变异而生芽?必须如同我们证得的如来藏体常而含藏种子非常,才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是常,就不该有变异,不能变异就表示它没有作用,没有作用还能生芽、长果吗?所以你这位时节外道讲的“时”既然是常,就不应该如你所说的种子能生芽、果。
佛接着开示说:“善男子!种子不同,芽也不同!种子时与长芽时不一样,所以不能说种子等于芽。”如果种子等于芽,卖豆芽菜的人就省事了,可以把绿豆、黄豆拿来当作豆芽卖,可省事了:给买家一百颗绿豆、黄豆就行了,让买家回去自己泡水,因为种子就是芽。但是一定会被人骂神经病!所以说子异、芽异。但也不可说完全不同,因为人功造作及未来所得的果实虽然并不一样,但却是相似而不断的,它们之间有延续性、关联性。所以,虽然子异芽异相似不断,既不能说异,但也不能说不异。五阴相续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世的五阴造作了感应出生为人的业,死后种子就由如来藏运作而有中阴身,就去出生为人。过去世造作的业因成为种子,这个种子所得的果报是死后应该当畜生,下一世就当畜生去了,所以五阴是有前后世延续性、关联性的,不是完全无关的;因此不能说上辈子的五阴不是这辈子的五阴,也不能说上辈子的五阴就是这辈子的五阴。因为这辈子的五阴是从上一世的五阴延续下来的:如果不是上辈子的五阴造作了应得人身的业,今天不会成为人。但是这辈子的五阴与上辈子的五阴毕竟不同:上辈子也许当皇帝,这辈子却成为弘法者;虽然前世造作善恶业的五阴,与此世承受善恶业的五阴相异而不是同一人,但是却相似而前后世延续不断,以前世五阴为种子,由如来藏衍生出此世的五阴果实,所以不能说前后世的五阴一定相同或一定不同,所以是相似而不断,五阴正是这样。
佛又说:就像种子转变以后成为芽,不能说芽与种子不是同一个,但也不能说是同一个。就好像说种子有能生的功业,所以增长了芽、芽增长了叶子,叶子所造作的业就是增长了花朵,有花所造作的业就增长了果实。同理,一道五阴增加了五道阴:在人间如果修的是畜生道的业,喜欢欺负别人、弱肉强食,下辈子就当畜生,成就了畜生五阴;在人间阴狠毒辣,总是用阴险的诡计来算计人,死了就去畜生道当毒蛇,因为他阴险毒辣;前世的人五阴与后世的畜生五阴相似而不断。在人间修的是天道,打坐修定而证得禅定,下辈子就生到色界天。在人间持五戒行十善而不修禅定,下辈子生到欲界六天中。如果在人间造作地狱业:谤法谤贤圣,下辈子就出生到地狱去。心性多瞋,喜爱与别人打打骂骂的,死后去当阿修罗。在人间时有钱却吝啬而不肯布施,下辈子就去当饿鬼,饿火中烧、口吐饿火。这些都是由一个人间道的五阴而成就五道的五阴,不就是“一道五阴增五道阴”吗?但是下辈子受可爱异熟果或受不可爱异熟果的五阴,其实正是今生的我们,相似不断而延续过去的,所以后世的五阴与此世的五阴心性就会有相似性;因为有相似性,过去世的我与这一世的我就有连贯性,所以才会说:过去世我做了善业,所以今生的我拥有财富与地位;过去世我悟了好几世了,所以我今生想要开悟就很快;过去世我都没有悟过,所以今生要开悟就很辛苦,悟了智慧也不容易增长。这些都有原因:前后世五阴相似不断。过去世的我虽然不是今世的我——色身与觉知心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二个身心——但今世的我却在接受过去世我所给与的可爱或厌恶的异熟果报。虽然这一世的我不能去到未来世,可是要想一想:由你这一世我所作业而产生的下一世不同的你,是想要受苦还是受乐?所以菩萨所证的解脱之中确实有果报在前后世中连续着,前世与后世五阴不一样而有相似性、延续性;因为有意根的你会去到未来世。一道五阴增五道阴,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他又改口说:“像你这样讲,那就是异作异受了!因为过去世的你与这一世的你并不是同一个;过去世的五阴做了善事,由这一世的五阴你来享受,两人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是异作异受。”佛说:“这个道理是你讲的,不是我讲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你的外道法中,你认为做事情的是我,你说的我则是觉知心,可是你又认为接受果报的是色身,不是觉知心;既然心做了善恶事,身来接受善恶报,身与心不同,而你都不说是异作异受;而我说的是过去世五阴作业,延续到今生,由此世的五阴来承受,同样是五阴身心,不是身与心的不同,你怎么可以说我这样说是异作异受?”所以外道不能说自作自受、异作异受,只有佛可以说“自作自受、异作异受、非自作自受、非异作异受”。
接着佛又说譬喻:譬如受不杀戒、持不杀戒的是你过去世的觉知心我,因为过去世那个觉知心受、持不杀戒,所以这一世的色身得妙色,所以前世的心与此世的身有前因后果存在;不能像你把祂们切割成两个,所以你所说的法主张异作异受,前世心与此世心是二个有情而无因果关联,那就成为“受者无因、作者无果”了!你的说法有这种过失。
为什么成为受者无因?因为这一世的你与过去世的你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一世的你平白无故继承了二十亿财产,就是受者无因。过去世的你造作了很多的善事,而不能在今生接受善业果报,那么过去世的你造作了许多善事的结果就成为作者无果了,所以你不能主张异作异受,你的道理讲不通,有过失。所以心与身不得说是异,前世的五阴与此世五阴也不可说是异,应该说非一亦非异。不可说异作异受,自作自受。
〖“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复应问言:‘汝身我异,身受饮食被服璎珞;妙食因缘得好色力,恶食因缘得弊色力;是好恶色若属因缘,我何所得?若言我得,忧愁欢喜,云何不是异作异受?譬如有人,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赢瘦,见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尔,阴作阴受,相似不断。”〗
讲记如果外道又说:“如你所说:前世觉知心我做了,后世色身来接受果报。我也是这样说:这个觉知心做了善恶业,由那个色身来受果报,所以我说异作异受,应该没有错。”如果外道这么说了,我们应该这样问他:“你所说的是色身和觉知心二个我不同,是两个我;觉知心造作业行而由色身来接受饮食、披妙衣服、佩戴璎珞。这就有问题了:吃营养食物的因缘而得到有力气的色身,吃恶劣、没有营养食物的因缘而得到没力气的色身;可是吃好食物或不良食物是色法,只与色身有关,而与觉知心无关,那么不吃而饿了很多天以后,应该觉知心仍然很精神而不会没精打采的:觉知心与色身二者之间如果是属于因缘法而完全没有关联的,那么觉知心与色身的强盛与否,就都应该完全取决于食物。那么色身的多日不食而表弱,又与你觉知心精神萎靡有什么相干?可是为何色身吃好的食物,你的觉知心就变成很有精神?吃很不好的食物,为什么觉知心就没有精神?色身不吃食物而不能生存时,就应该与觉知心的你无关,觉知心就应该可以单独的继续存在运作。可是色身吃好食物,觉知心的你就会有精神,若二者是异而无关,那么色身进食,又能使你觉知心有什么所得而变得很有精神?你如果说二‘觉知心我因为色身得了好食物,所以觉知心我得到了精神;色身得了不好的食物,所以觉知心我就没有精神,我就忧愁不欢喜。’你因为色身有好饮食而使觉知心得到力气,所以就因为色身得或不得食物而忧愁或欢喜,那又怎能不说是异作异受?就好像有人为了有力气,所以就吃酥;酥很有营养,他长久服用之后,身上得到大力气,色身也越来越光釆。另有一个人身体赢瘦,都没有力气,当他看见酥时心中很欢喜,但从来都没有吃,只看就能得到大力气与好色身吗?”
如果他说:“色身衰弱的人如果只是看着酥而不服用,色身与觉知心都是无法得到力气的。”我也是一样的道理:色身与觉知心是同一个人,但若光只是觉知心看了欢喜是没有用的,还得要色身去吃了以后才会有力气,然后觉知心就有精神了!但是你说的色身与觉知心是异,是不同的二个人,那么色身所做服酥的事,觉知心我又如何可能得到力气?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你说的觉知心与色身是二个人,这二个人是没有关联而不相似的,所以觉知心吃不到好酥,心想着接受好酥而无法吃它;心想着吃酥而不是由色身食用,色身仍然无法强健有力,觉知心与色身都无法由心想服酥而得到力气的,因为二者并不相似,必须要透过融通妄想而由色身服酥,觉知心才能有精神;所以我释迦牟尼所说的法不是你说的那样。我说的是这一世五阴服酥而而由同一个五阴承受力气与精神,我说的是前世五阴造业而由后世五阴承受业果,前后世的五阴相似而不断绝。我说的是前世有色身与觉知心,五阴具足造做业行以后,下辈子还是一样有五阴的色身与觉知心,同样有色身与觉知心一起来受果:是身与心一起造作善恶业,由下辈子的身与心共同接受善恶果报,与你外道讲的色身与觉知心相异的说法不同。所以我说前后五阴相似不断,虽然前后世不是同一个五阴,但却是相似而不断绝的延续下来。”
就好像政府一样,以前清朝与外国人签订的条约,民国以后的政府都要概括承受,不能只接受某部分,而拒绝别的部分。同理,上辈子五阴干的恶事,此世五阴没理由不接受,因为是前后相似而延续下来的,这叫做相似不断。否则大家今生就都不用学佛了,因为这么辛苦学佛以后是由下辈子的五阴得果报,那你要不要学呢?还是得要学啊!有的人也许想:“好极了!萧老师说阴作阴受,前后世不是同一个五阴,那么这一辈子为了求各种世间的快乐,恶事可以干尽,反正下辈子受苦的又不是我。”但请你想一想:如果上辈子另一个五阴的你干了恶事,你今天还能在这里学法吗?当然今生是当一条猪,准备让人家宰杀了吃,有谁愿意呢?没有人愿意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意根从无量劫前的无量上辈子一直延续到今生,未来还要去到无量世而成佛,这样观察的结果,恶业还能做吗?结果还是意根的你要去未来世接受!想一想:要意根的我下辈子去接受,那我还不如多做一些善事,免得受苦。这不就想通了吗?这就是佛说的阴作阴受、相似不断,前后世有连结性而不断绝。
〖“善男子!若言‘五阴无常,此不至彼而得受报’,是义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异作异受、无作无受。即作即受者,阴作阴受;异作异受者,人作天受;无作无受者,作业因缘和合而有,本无自性,何有作受?汝意若谓:‘异作异受,云何复言相续不断?’是义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是故可言异作异受、即作即受、无作无受者。”〗
#p#page_title#e#讲记大乘佛法就是这么妙,外道若跟着佛陀讲“即作即受、此作此受”,那也是错误的,他们若改说“异作异受”也是错误;但大乘佛法不论怎么说都可以通,二乘法中可就说不通了,更何况外道?外道如果这么说:“五阴是无常的法,这世的五阴不会去到未来世而得受报。”佛认为:“外道这么说是对真相没有妨碍的,因为在我释迦牟尼的法中,有时说即作即受,有时说异作异受,有时又说无作无受。即作即受是说:五阴所做的业行还归五阴来受报业果,同是五阴所做而由五阴承受,所以叫作即作即受。如果是说异作异受也可以讲得通,因为我释迦牟尼的法中说:由前世人身做的善业却是由后世天身来接受善果。”,比如这一世的人身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是由人做;下一辈子由天身的你来承受善果,这就是人作天受,这不就是异作异受吗?“如果讲无作无受也可以通,我释迦的正法中都可以通,因为作业的人由于作业而得到好处,或者恶处人所做的恶业而在后世得到恶果,不论是造业或受果者,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根本没有常住不坏的自性,都是缘起性空,那还有什么作与受可说呢?如果你这外道提出质疑:‘既然你说的是异作异受、人作天受,怎么可以说相续不断?’你这个质问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譬如有人把毒药放在牛奶中,这牛奶经过提炼变成奶酪,又经过提炼变成生酥、熟酥,最后提炼成醍醐,可是到了醍醐的阶段已经不是牛奶了,也不是中间过程的奶酪、生酥、熟酥了,但是醍醐却还能以毒杀人,所以吃了醍醐的人照死不误;可是毒药在牛奶的阶段时,与乳酪、生酥阶段时并不一样,更与熟酥、醍醐时的情况都不一样;虽然都不一样,但是毒药经由牛奶、奶酪、生酥、熟酥到醒醐,身虽不同而乳到醍醐是次第相生、相似不断的,其中的毒素也随同移转而一直存在,所以这毒还是一样能杀人。”
同理,五阴也是一样的:上辈子的五阴就好像是牛乳,这一辈子的五阴叫做奶酪,下辈子的五阴是生酥,下下辈子是熟酥,再下下辈子是醍醐,可是你所修的善恶业种子还是存在,除非已经受偿了果报,不然种子(毒素)是一定会继续存在的。所以前后世的五阴虽然有异,可是前后五阴次第相生、相似不断,就不可以说上辈子与这辈子的五阴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是前后次第而生、相似不断的缘故。所以我们佛法中讲异作异受也可以通,讲即作即受也可以通,讲无作无受也可以通。你若讲异作异受,譬如前后世不一样:前世五阴造作善业、护持正法,今生的五阴就可以开悟,这也是异作异受。讲即作即受也可以通:上辈子造业的是五阴,这辈子受果报的也是五阴,同样是五阴,所以是即作即受。而且异作异受之中,还有个意根是从过去世的五阴延续到这一世来的,那么即作即受也讲得通啊!如果从实际上来看,上辈子的五阴接受快乐的果报,此世的五阴也接受快乐果报,两个五阴都是无常,都是因缘法,都缘起性空,所以也都没有谁造业、受果,所以无作亦无受。
也许有人说:“有啊!如来藏做的啊!而如来藏一直都是同一个,前后世都没有不同。”可是如来藏能做吗?不都是色身做的吗?无形无色的如来藏怎能做任何事呢?正是色身做的啊!怎么能说是如来藏做的?可是若没有如来藏,你色身还能做吗?也不行!还是得要如来藏;所以,到底是有作还是无作?结果是“非有作、非无作”嘛!前世的我所造的业行,都要由此世的我来承受果报。譬如你说:“我到正觉来,终于开悟了!”请问:“开悟这回事是不是缘生法?”(大众答:是!)是啊!你开悟了是由七识心王证悟的,但七识心都是可以坏灭的,由此看来开悟也是无常法。你如今开悟了,但你的如来藏有没有开悟?(大众答:没有!)也没有悟啊!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祂哪有开悟可说?所以也是无作无受的。你上辈子护持正法,这一辈子开悟了,这样看来也是没有开悟的;如来藏不坏,可是祂离见闻觉知所以无智慧可说,所以没有开悟;你有开悟,但你是虚假无常的缘生法,那么究竟是谁开悟呢?开悟这件事和智慧又是谁受的呢?所以也没有受可说。可是没有受之中,又不妨有开悟这回事,也不妨有接受了开悟智慧的人。所以从理上来讲,只要你悟了实相,种种道理你都讲得通,都由着你说;别人说有,你就说没有;别人说无,你就说有。这就是开悟的好处。(大众笑……)所以开悟这件事还真的很重要。
由这些道理,在佛法中可以说异作异受,也可以即作即受,也可以无作无受。但是在外道法中,不管他们说了哪一种,都有过失;在大乘佛法中,不管说哪一种都没有过失。但这佛法是指了义佛法,不是讲表相佛法。表相佛法的三种菩提智慧,随便哪一种说了都会有过失,都会被我们评破,如果他抵制我们正法的话。但我们说出了佛法,别人无法评破;他们如果硬要评破,就会被我们再评破。大乘证悟的佛法就妙在这里,因此,在大乘法中一个布施的法,也可以是很胜妙的法。可是曾经有谁讲过这种布施的胜妙法呢?没有!现在诸位知道这个布施的胜妙法了,出去为人讲布施时,要藉布施来度他们,不要再让他们在外道法、常见、断见法中打混了。若遇到有人喜欢布施,你就为他讲布施的即作即作、异作异受、无作无受道理。善心的请问他们:“你布施了以后,有没有施主?有没有受者?有没有布施?”就为他谈这个道理。如果他讲:“布施三轮体空,你还讲什么布施?”那就得请问:“三轮如何体空?三轮的空是从哪礼体起的?”他答不出来,你就开始为他宣说;这样一来一往的讲下去,非得要半天工夫不可,那你就度他入佛法了,他就不会再一直从表相佛法着墨,回去以后就会思考。当时他可能跟你争辩得面红耳赤,回去以后平心静气下来就会思考了:“某甲说的还真有道理,明天再去问问看,到底他是怎么学的?士别三日,以前的门外汉怎会今天佛法这么通达?”他一定会想来跟你问,你就有因缘帮助他开悟了:“我等了好几天,你今天才来。”这就是他亲证了义法的时候到了,这时不论从哪一个法,你都可以引申到一切法实相上面来,所以见道在大乘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若离五阴者,无我、我所。一切众生颠倒覆心,或说色即是我,乃至识即是我。或有说言“色即是我,其余四阴,即是我所。乃至识亦如是。”若有说言‘离五阴已,别有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无常、无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阴不名我所,乃至识亦如是。众缘和合,异法出生,故名为作,实无异作:众缘和合,异法出生,名为受者,实无异受;是故名为无作无受。”〗
讲记如果离开了五阴色受想行识就没有我、我所;我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五法都是我,我所是由五阴所拥有、占有的种种事物或心所法。一切众生都是因为颠倒邪见而遮盖了觉知心,不知道真实相,所以有人说:“色身就是真实我。”有人说:“受苦、受乐就是真实我。”有人说:“能觉知、能想事情就是真实我。”有人说:“思想事情的过程就是真实我,做事情的过程就是真实我。”有人说:“能见色、能闻声,乃至能知一切法的心就是真实我。”有人说:“身外的虚空就是真实我。”
佛说:“如果有人这么说:‘离开色受想行识,在身外另有一个真实的色身我。’这种说法真的没有道理,因为在我释迦牟尼的佛法中,色身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色身是无常法,身外的色身也不是能造作一切法的真实我,它也是不自在的色法故。”这个身外的“色我”不能造作一切法,不能做一切事,色身是做不来、做不到的;如果没有了觉知心,色身还能做种种事情吗?若没有了如来藏,不论是身外色身或现前这个色身,还能做一切事吗?都不行啊!所以色身无作,没办法做任何事。色身也是无常,为什么呢?因为色身并不是自己能单独存在的法——不能自己独自存在——必须依靠他法才能存在,所以色身不是真实常住的我。身外及现前的色身如是,受想行识也都如是,都不是能自己单独存在而不灭,所以受想行识也都不是真实我;受想行识虽然不是真实不坏我,所以说非我,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受想行识称为我所,因为受想行识正是众生我,而不是被众生所拥有的,所以不许称为我所。所以有人说:“色身是我,其余四阴是我所。”这个道理也是讲不通的,因为受想行识四阴并不是色阴所拥有的,所以这是讲不通的。而且色身本身就已经是无常无作而不能自己独存在的缘故。
“乃至识亦如是”:若有人说:“识阴即是我,色受想行四阴即是我所。”这也讲不通,因为色受想行都非常住我,都不是能独自存在的自在法,都是必须依他法为缘才能存在的不自在法,所以识阴不能把色身等四法执为自我所有的法,当然色阴等不是识阴的我所。色受想行四法为什么都非我、非我所呢?因为色受想行识四阴都是无常、无作,而且也都不能独自存在的缘故,而识阴自己也一样如此。也许有人说:“你说的这个道理,我不信受;因为明明觉知心就是常住我,吃喝拉撒来往去止都是觉知心我,祂是确实存在的,恒住不灭的。所以你说识阴觉知心无常、无作,我不能信受。”那我请问你:“觉知心是常?是无常?是有作还是无作?是能作还是不能作?”所有佛弟子都应该要思考这个问题,你若不加以思考而确实了知,我见根本就断不了,又怎么证悟比觉知心更高层次的常住实相呢?一定悟不了!
所谓觉知心是什么?我们来检点一下吧!眼识能做什么?就只能见色尘,眼识不能吃喝拉撒;而且无常性,还要靠眼根与色尘为缘才能出生及存在;依众法为缘才能出生及存在的眼识,显然是无常性的,无常的眼识怎会是常住的真实我?所以觉知心的第一部分功能显然不是真实我。耳识呢?耳识只能闻声啊!耳识也不能吃暍拉撒行来去止,也是要依耳扶尘根与胜义根及声尘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的,不能独自生起及存在,那么耳识怎能叫作真实常住的不坏我?当然也是虚妄法。同样的,鼻、舌、身、意识也都只能分别六尘中的四尘而已,而且都要靠根与尘为缘才能出生及存在,所以也都是无常的法,都不是自己能单独存在的自在法,那你识阴六识能做什么呢?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叫作 “无常、无作”,都不是自在法故。只有不必依靠别法而自己就能单独存在的法,才可以称为自在的法。识阴的六识既然都不是自在我,要依靠他法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是无常法,怎么可以把其余四阴据为我所呢?你识阴六识又不能出生另四阴,怎么可以把其余四阴据为我所?没有道理啊!所以识阴就是觉知心:眼识、耳识,鼻、舌、身、意识。这识阴既然是以根尘为缘才能出生、才能存在的,怎么可以说识阴的我是常住不坏的我?然后又把色受想行四阴据为我所?这个道理当然讲不通。所以说,众缘和合、异法出生,就名之为作。
眼耳鼻舌身五识及意识合称为识阴,这六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名为有作的法,是由众缘造作而成的法;并且出生了以后,这六识与众缘都不一样,所以叫做异法出生,所以称为众缘造作而成的法,所以名之为作。为何说异法出生呢?譬如眼根与色尘相接触为助缘,所以出生了眼识,可是眼识出生以后却与眼根及色尘不一样,是以和众缘相异的法相而出生的,所以是众缘和合而成为异法出生。有谁会说“我的眼识与眼球、色尘一样”?绝对不会一样嘛!如果眼识与色尘一样,这个说不通,而且在《楞严经》中世尊早就破斥过了!眼识如果就是色尘,那么眼识成为色尘时还能了别色尘吗?若有人说“眼识即是眼根”时,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说眼识也是众缘和合、异法出生。耳识,鼻、舌、身识乃至意识觉知心,也是一样;意识得要有意根、五色根再加上法尘,要有这六根及法尘配合,才能在人间出生觉知心意识,但觉知心不是法尘也不是意根及五色根,觉知心出生以后与六根及法尘完全不同,所以也是异法出生。觉知心既然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异法出生的,当然是被造作出来的,不是自己已经存在的法,不是自己本来就在的法,所以不自在而名之为作。其实觉知心也无异作|不是别人造作出来的|而是由你的如来藏配合意根造作出来的,所以也可以名之为自作。
觉知心和其余四阴共同造作了种种事,怎么可以说是异作呢?明明就是你做的:你杀了人,不可以说没杀人;你布施了,不可以说没布施。虽然布施是三轮体空,而可以说是无施主、无受者、无布施事;但是布施以后在未来世一定会得到可爱异熟果,怎么可以说没有布施?所以也不能拨无因果。有人学佛以后总是排拨因果,排斥因果;拨无因果以后就会造恶业,谤法的大恶业都敢做。但是识阴乃至色阴都一样是众缘和合,异法出生,所以都是被作出来的法;既是被作出来的,没有异作,那是谁作的?是过去世你的五阴造作了善恶业,就由这一世五阴的你来接受善恶报。过去世造善恶业的人是众缘和合,异法出生;这一世受善恶果者也是一样众缘和合,异法出生,由种种的缘出生了这一世的五阴,来接受可爱或可厌恶的异熟果报,就有了受者,虽然前后世五阴不相同,但其实还是同一个人所造、所受:由过去世的五阴造了业而延续下来,这一世的五阴就去承受业果,所以前后世都是五阴受,就不能说是异作异受。由于众缘和合、异法出生,也由于众法为缘,皆是有作之无常性空,所以虽然前后世相异,其实并无异受,因此也叫作无作无受。
#p#page_title#e#明明已经是自作自受了,为什么又名为无作无受?因为真正受果报的并不是五阴,真正受果报的还是你的如来藏,因为五阴是无常法,怎么可以说五阴是真正受报者?可是五阴无常而说没有受报,却明明是五阴在痛苦、快乐啊!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祂不受苦乐,所以不是如来藏在受苦乐;但明明是上辈子的如来藏才能来到这一世,祂才是受报的主体,可是祂又不受苦乐,所以说“非有作有受、非无作无受”。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实无异作、实无异受”,就叫做无作无受。所以无作无受还真的不好理解,今天诸位听过这经中的解释就能理解了!所以今天受可爱的异熟果报:终于开悟了,好高兴!其实也甭高兴,因为是你过去世的五阴护持正法,所以今天有这五阴开悟的果报。若是还没有悟呢?也别灰心丧志,因为过去世的五阴没有好好护持正法,所以这一世就悟不了。那该怎么办?是否要去怪上一世的五阴为什么没有好好做?若要怪上一世的五阴,不如怪现在的自己:为什么我这一世没有好好护持正法来补足证悟所须的福德?所以,既然悟得这么困难,不如怪这一世的自己,因为过去世的五阴灭了,如今没有一个可以让你怪的人。而且过去世的五阴延续下来就是你这一世,那你就得要怪自己,还能怪别人吗?当然不行!所以怪来怪去,总是要怪自己。
所以学佛都不该拨无因果:“无作无受,五阴是无常,过去世都灭了,这一世又何必辛苦的造作护法的正行?因为一切法空。”现在世这一句拨无因果的话说得好,下辈子可就受得好。(大众大笑……)所以!非异作异受、非自作自受,无作无受当中却有作有受,这就是真实佛法。
〖“若汝意谓:‘异作异受,何故此人作业,不彼人受俱有五阴?’是义不然;何以故?异有二种:一者身异、二者名异;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异,是因缘故身口应异:身口异故,造业亦异;造业异故,寿命、色力、安辩亦异;是故不得‘佛得作业,天得受果’。虽俱五阴,色名是一,受想行异。何以故?佛得受乐,天得受苦;佛得生贪,天得生瞋;是故不得名为相似。色名虽一,其实有异;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为一义者,一人生时应一切生,一人死时应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义者,是故不得异作异受。”〗
讲记所以法不能单取片段来理解,必须要全面的理解、全面的宣演。如果只做片段的理解、片段的宣演,就会误导众生。“你这外道如果说二‘异作异受的话,为什么此人作了业以后,不会有另一个人共同受一个五阴而同时存在?’”这外道真会胡思乱想,他听到人作天受的异作异受道理,就说:人现在正在作业,就应该同时有一个受报的天身正在受果。或者应该造善业以后,会有一个天身同时在人身中受善果。真是误会了!他提出这个问题来,佛说:“这个道理不对,因为‘异’有两种。”外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就干脆多讲一些。我们也常常这样,人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他回答五、六种内容;但若是不理性的人,那就可以免了!佛说:“异有两种:第一种是色身不一样,第二种是名不一样;第一种不同譬如佛得,第二种不同譬如天得。佛得与天得,色身不同,名词也不同;所以由于这因缘而说身与口应该也不一样。身与O不一样的关系,所造的业也不一样。所造的业不一样的关系,所以得到的寿命、色力、安辨也各不一样。所以不该说:‘佛得到的是作业,而天得到的是果报。’虽然佛与天都同样有五阴,色身一样是色阴,但是佛与天的受想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佛得到了五阴是受究竟的乐,可是天得到五阴却是要受轮回生死苦。”所以佛得到人身或天身,都是究竟乐,因为连变易生死都断尽了。但是天得到了五阴可就苦了,一定会有五衰相现,心中就想:“我的天主宝座快要被别人抢走了,我的五百天女也将会被人抢走。”心中有苦,所以天得五阴则是受苦。同样是五阴,同样是身:佛得受乐,天得受苦。
如果诸佛认为自己确实有得五阴,那就是生贪;如果诸天确定自己有得到五阴,就会生瞋。你如果请问诸佛说:“世尊啊!您有没有得到这个五阴?”你想祂会怎么答?祂会跟你说有得吗?一定是非得非无得。如果诸佛说有得到五阴,我告诉你:佛已经生贪了!对五阴生贪才会说有得。实际上诸佛来人间或在天上示现,所拥有的五阴都只是因为悲愿而来受生、利乐众生,所以诸佛都没有得五阴,如果佛认为有得五阴,那么佛就是生贪而有我执了。天人,比如说色界天人,你问他:“你有没有得五阴?”他会说有,除非他是菩萨往生为色界天人,否则天人都会说有得。可是天得五阴就会生瞋,菩萨得天五阴则不会生瞋。你对色界天人不恭敬,他就会生瞋。色界天人已过了欲界境界,剩下瞋与无明;所以色界天人的标准表现就是有瞋。所以外道纵使证得了第四禅,出了定以后他会用下巴看你,当你去求见,他就下巴抬得高高的:“你是谁?”(大众笑…)。你如果说:“哼!你这个人瞋心这么大,我才不相信你有第四禅。”他马上就气起来了!佛得天身时,不会这样。诸佛认为都无所得:去取色界天身只是为了利乐天人、利乐诸地菩萨。祂无所得,如果佛有得,就是对五阴生贪了。可是天得色界身五阴,就会生瞋。所以佛所得的身或五阴,以及天所得的五阴,不可以说相似,必须诸佛在天界得最后身菩萨位,在天界得五阴,然后示现来人间受生成佛时,才可以说前生五阴与成佛时的五阴相似;一定是前后连贯而说相似,不可同时存在的二个不同有情五阴而说相似。换句话说,你的五阴不能跟我的五阴前后相似,因为你的五阴与我的五阴不是前后相承的,所以因果业种不相承受,所以外道异作异受的道理是不通的,所以外道不许说异作异受。因为外道的异作异受是:我布施了,你现在随即得到福德果报。这是由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人得到布施的福果,是邪见。一定是我布施了,下一辈子的另一个五阴我,前后相似相承而得福德果报,不能是相异的二个五阴同俱而有异作异受的事情,所以佛门讲的异作异受与外道讲的异作异受全然不同。
所以色与名虽一,其实有异,诸佛在人间示现的五阴,天人在天上同时示现的五阴,二者色身虽然同名为五阴,其实不同,因为不能相承,也不相似,所以异性。必须是人间五阴造作了善业,下一世生天才能说是相似;有前后世的连贯性,才能说相似,否则即是有异,不能互承因果。但在佛法中,虽然色与名同样叫做五阴,其实仍有不同,所以也可以身作心受,也名为异作异受;但外道以不同的二个同时存在的人,而说因果可以互相继承的异作异受,是与佛法的异作异受完全相悖的。
“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同一个法,有时由佛得到时,说它是白色的,若由天得这个法时却说是黑色的;譬如佛得价值无量百千金的妙天衣仍然是白法,但若由天人得到时就生贪,别人想要强行得到他的胜妙天衣时,他就生瞋,贪瞋都是黑色法。都是因为二人的五阴不同、不相似,受想行识的心行也都不一样,所以佛得白色、天得黑色,因此不能说是同一,所以因果的造作与承受,不该是外道所说的异作异受,不可能是某甲造业而由同时存在的某乙得果;必须是前后相似不断的五阴来造业与受果,而前后世的五阴相似而不是同一,才能叫做异作异受,不能像外道所讲的:二个同时存在的不同有情五阴,可以互相得到对方的果报。外道异作异受而成就善恶业因果的道理,不能成立。
“若以名同为一义者,一人生时应一切生,一人死时应一切死”:所以,如果以“名同”就认定为同一义二名称同样是五阴,佛也是五阴,天也是五阴;你也是五阴,我也是五阴,既然同样是五阴,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都是同一有情。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因果了:那么一个人出生时,应该一切人都同时生;一个人死时,一切人都应该同时死,因为同是五阴而成为同一有情嘛!那就应该同时死了!所以佛讲的同与异,千万不能混淆。譬如经上常常讲:一切有情共有如是如来藏。有人误会了,就把它解释为:大家共同拥有一个如来藏。误会就大了。“共”的意思有时是说“同样”的意思,所以“共有”是“同样拥有”的意思,是同样的拥有同样体性的如来藏,不是共同拥有同一个如来藏。
如果是共同拥有同一个如来藏:当我出生时,你们应该与我一起出生;当我悟了,你们应该与我同时悟,那就不必来听我说法,不必参加禅三求悟。将来我死时,你们也应该跟我一起死;那么十方世界某一有情出生时,应该所有有情同时跟着出生;某一有情死时,所有有情都应同时死,这样才能说是共有同一个如来藏嘛!因为共有同一如来藏时,大家的善恶业与智慧种子都相同,当然业报也会相同:那么我吃饭时,你们应该大家同时吃;我讲话时,你们应该同时讲。但是在法界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一定是各人有各人的如来藏,但是各人的如来藏都同样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各自持有不同的善恶业及无记业种子,才会说一切有情“共有”——同样的拥有——同一体性的如来藏;所以我悟了,你也被帮助而开悟了,二人各自的如来藏都同样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真如性,但是咱们二人的智慧无妨不一样,高低层次无妨不相同,受报也将继续不同。所以不应该因为名相一样叫作五阴,不该因为佛说前后世同样有五阴异作异受,就学外道说:你作了善恶业以后由我来领受,或说我作了以后由你来领受,所以外道说的异作异受不得成立。
由此真理来看藏密的传说:密勒日巴把别人的痛苦移到自己身上来代受。可行不可行?(大众答:不行!)不行啊!所以那是外道妄想法,只有外道才会那样说,有种智的人都不会那样说。所以他们说谎都是不打草稿的,今天就被我拆穿了!因为各人的如来藏不同,所以各人都拥有自己的无记有为法种子,虽然各人拥有的这些种子功能名相都一样,但是却都只能由自己来承受:你的痛不能移到我身上来,我的痛你也不能代受。所以只能经由发愿而在不同的时间点帮你承担而消除,不能在你已经开始承受以后来当场帮你代受,所以没有当场代受痛苦的法。所以从如来藏来看,迁识法根本就是胡人讲的,不是正人说的;如果胡人不听劝止而继续坚持的说了八遍,那就是胡说八道。虽然是通不过检验的,但你如果没有道种智,你也无法检验他。所以我这一世刚悟时想: “也许他说的可能是真的。在我还没有把握之前最好不要否定他,以免万一是自己悟得太浅而否定了,就成为诽谤贤圣了。”当时虽然有疑,但只有般若总相智及少分别相智时,是没有能力判断的;还得要有种智,才能判断密勒日巴的说法是藏密后人编造的胡说八道。
所以佛法还得要不断的深入,不是找到如来藏开悟而得到般若总相智就没事了;也不是见性了就没事,悟后还有很多事。所以没悟以前都没多少事,悟了反而事更多;因为悟后要学的法太多了,需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去修;所以悟了以后事更多,不是悟了就可以对我说“再见”;反而是开悟以后还要每周来跟我见面,因为悟了以后才会发觉要学的法太多了,尽形寿都学不完的;所以菩萨即使到了等觉位,还要常常亲近十方诸佛,因为相差太遥远了!这样的知见与证量才是真实佛法。所以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佛法,说悟了就不用修行,那就是常见、断见外道。所以,外道若不肯接受“一人生时应一切人同时生,一人死时应一切人同时死”,那他们当然就不可再主张他们的异作异受谬论是正确的。
〖“汝意若谓:‘汝亦异作异受,我亦如是异作异受;若异作异受,应同我过,何故不见自过而责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我异二种:一、次第生亦次第灭,二者次第生不次第灭。是生异故,灭亦复异,是故我言‘异作异受,此作此受’,不同汝过。譬如有人欲烧聚落,于干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缘故,能烧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问之:‘汝弊恶人!何因缘故烧是大村?”彼人答言:“实非我烧。何以故?我所放火,寻己灭尽;所烧之处,一把草耳。我今当还,偿汝二把;其余之物,我不应偿。”是时村主复作是言:‘痴人!因汝小火次第生火,遂烧百里至二百里。辜由于汝,云何不偿?”虽知是火异作异烧,相续不断故彼得罪。善恶五阴亦复如是,受报时阴,虽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续而生,是故受报。”〗
讲记如果外道又说:“你所说的也是异作异受,我也是一样讲异作异受,如果是同样的异作异受,那你应该和我一样有异作异受的过失,你又是因什么缘故而看不见自己的过失,却来责备我?”外道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我所说的异有两种:第一种异是说次第生,而且也是次第灭,又叫做异;第二种是次第出生但不是次第而灭。譬如昨天的我不同于今天的我,因为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思想不必全然一样,色身也一直在新陈代谢。据医学家说:人的细胞新陈代谢,十年就全部代谢完毕,所以十年前的色身与现在的你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作次第生、亦次第灭。觉知心也一样,前一剎那想的是某事,下一剎那又想另一件事,剎那、剎那变异不断,所以也是异;所以前一分钟骂人时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复一分钟的觉知心却要承受被人回骂的痛苦感觉,所以是异作异受,我讲的是这种次第生亦次第灭。第二种异,我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次第生而不次第灭:是次第相生但不是次第灭,因为觉知心种子刹那、剎那次第生起,种子剎那变灭而觉知心一直都还在:所以上一分钟骂了人,这一分钟挨打痛苦,种子次第生灭而觉知心不次第灭,觉知心还在。所以有两种异。同理,次第生也次第灭,所以有异;譬如上上辈子五阴、上辈子五阴次第而生,但都不是同一个五阴,所以有异。而这一辈子现在的五阴还存在不灭,五阴种子次第相生,也在次第变灭,但是现在五阴并不次第灭,仍然还在啊!所以我释迦牟尼所讲的异有二种。因为生不一样的缘故,所以灭也就不一样了!由这个缘故,所以我说异作异受,我也说此作此受,但却不会像你外道讲的异作异受有种种过失。”听不懂或是口服心不服的人就会说:“唉呀!你真的是能言善道。”其实不是能言善道,只是因为理通了所以能为人说法。所以无妨像我:一个在小时候一直被人家敲脑袋斥骂“你怎么这么笨”的小孩,今天写出来的书是哲学、佛学教授们应该要细读的。这其实不是因为我口才好,而是因为实相正理通达了!如果能够通达了,你也会跟我一样的,佛学、哲学教授们也会和我一样的。所以佛法中所说的异作异受、此作此受,不会像外道一样有过失。
#p#page_title#e#如果还听不懂,再举个道理来讲:譬如有人恶心想要烧毁村落,就去上风很远一、二百里外,在干草中放一粒黄豆大的小火,可是这粒小火次第转生,就向下风灭了又生、灭了又生,一直烧到一、二百里外,把村落给烧掉了。村主就去探究火源的来处,一直找到一、二百里外: “原来是从这里烧起的。”就去寻访放火的人:原来是某甲放的火。质问说:“你这个弊恶人,是为了什么因缘把我们大村给烧了?”某甲答得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是我烧的,因为我所放的火,放过不久就灭了、不在了,我放的火只烧掉一把草;后来接着烧过去的火都不是我放的,那是原来的火灭了又有新生的火烧过去的,所以不是我烧掉村庄。我放的火只烧掉一把草,如今我最多就是赔给你两把草;你们村里烧掉的其余财物,都不应该由我来赔偿。”村主斥责说:“你这个愚痴人,正因为你放了那粒小小的火,然后才有次第的出生了新的大火,烧到一、二百里外,所以村落被烧掉了。这个过失是由于你,你怎么可以不赔偿啊?”虽然这村主以及放火的人,都知道某甲所放的火是异作异烧,某甲所放的小火虽然不即是烧掉大村落的大火,但是因为前后相似而相续不断,所以放火的某甲就得到放火的大罪,要全部赔偿。
前后世不同的善五阴与恶五阴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是要前后相似而延续的才可以说得通。所以受报时的五阴,虽然并没有做什么善恶事,但是因为从过去世做善事或造恶业的五阴,前后世次第相续的相似而生,所以后世五阴要受报。如果那个外道说的法可以通的话,那么法院要先关门了,警察局也要关门,因为杀人是昨天的我杀的,你不能抓今天的我啊!但是这没道理嘛!如果外道的理可通,那么法律就不能判罪于今天的我,只能判罪于昨天的我,也不能拘提今天的我去服刑。正因为有前后相似的延续性,所以十年前某甲造了善事,今天表扬他;十年前的某乙干了恶事,今天处罚他,都因五阴相续不断所以受报。
〖“譬如有人与他共赌:‘执炬远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当输罚负。如其到者,我当输汝。’执炬之人至百里已,即从责物。他言:‘汝炬发迹已灭,云何于此从我索物?’执炬者言:“彼火虽灭,次第相续,生来至此。’如是二人,说俱得理,何以故?如是义者,亦即亦异!是故二人俱无过失。若有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俱无过失。”〗
讲记接着又举例说明:譬如某甲与某乙共同赌博,某甲向某乙说:“你要拿着这火把远行走到一百里以外,这一把火如果到不了那里,你就要输给我所罚的欠物。如果火能送到的话,我就输送罚物给你。”输,现在我们讲输赢,赢就是拿进来,输就是拿出去;所以现在你们心中所想的输与原来输的意义不一样了,所以“我当输汝”,就是“我应该输送财物给你”。某甲很聪明,他认为:“某乙现在点燃的火很快就过去了,去到百里外时已经不是同一把火了,一定要输出财物给我。”某乙想:“这火一定可以到那边还不会熄,还是同一把火,因为前后相似相续,不可说不是同一把火;所以我到了百里外时,当然有理由向他索取责罚的财物。”二人有不同的二种想法,所以才会赌嘛!这拿着火炬的人到了一百里时就说:“我已经把火送到了,你应该输送罚物给我啦!”可是某甲说:“你的火炬点了以后,不久就已经灭了;你拿到百里外的火是后来的火,并不是当初点火时的原火,你为什么还来向我要罚物呢?”拿火炬的某乙说:“当初点火时的火虽然已经灭了,但是那把火次第相续生灭,相似而生,一直都没有断绝过,所以你应该输给我财物。”这两人说的其实也都有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观点来说而已,这道理就是亦即亦异。因为百里外的火与出发处刚点起来的火虽然是异,但是也是即啊!是原来的火相续相生而相似的延续下来,并没有中断过;如果中断了再点,你可以说是前后不相续而成为二把火,但它一直没有中断而相似的延续下来,所以说亦即亦异,所以这两人说的都没有过失。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说前后世不是同一个五阴而说异作异受,或从前后世相续相似的两个五阴而说即作即受(自作自受),这二个人的说法都没有过失;这是因为前后世不是同一个五阴所以异作异受:前世五阴造业而由后世五阴受果;也是因为前后世相续不断而相似,前后世不同的五阴是有关联的、不间断的延续性存在,所以说是自作自受:前世五阴造业而由后世五阴受果。佛法中两种说法都没有过失。
〖“譬如此彼二岸、中流,总名恒河;夏时二岸相去甚远,秋时二岸相去则近,无常定相,或大或小;虽复增减,人皆谓河。或有说言二 ‘此不是河’,智人亦说:‘有异不异”:五阴亦尔,智人亦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汝意若谓:‘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义不然;何以故?若神是河,何故复言河清河浊?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浅?到于大海,可度不度?譬如有树则有神居,若无树者神何所居?河之与神亦应如是。是故,彼此二岸、中流,次第不断,总名为河,是故可言即之与异;五阴亦尔。譬如有人骂辱贵胜,因恶口故脚被锁械,是脚实无恶口之罪,而被锁械!是故不得决定说言:异作异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讲记又比如说,此岸与对岸,以及中间所流的水,合起来称为恒河;可是夏天时雨水暴涨,此岸与彼岸相去很远;到了秋天没有水时,两岸相去又很近,所以没有常恒而固定的恒河表相,因此恒河表相或大或小四时不同。虽然恒河大小有增有减,但人们都会说它是恒河:虽然有增有减,都是恒河。但有人依水大时的恒河而说水小时不是恒河,有人依水小时的恒河而说水大时不是恒河。有智能的人听了也这么说:有互异也有相同的地方。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有智慧的人也会说“即作即受”,但也会说是“异作异受”,因为前后世的五阴也是有所增减、变异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二个道理都可以通。但如果片面的落在一个定相上面来说即作即受或异作异受,那都有问题。
如果外道这么说:“所谓的恒河应该说此岸和彼岸是土,中间流着的是水,这都不叫恒河,应该说恒河神才是恒河。”外道假使这么说,这道理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呢?佛说:“如果恒河神就是恒河,又是什么缘故常常有人说‘现在恒河水清了,现在恒河水浊了’?”如果恒河神就是恒河,就不该说恒河神有时清、有时浊,所以不可说恒河神就是恒河。“如果恒河神就是恒河,为什么恒河又说有此岸、有彼岸?也有中流?又说中流有深浅不同?又如何可以说恒河有的会流到大海,有的部分不流到大海?又说有的地方恒河可以度过去,有些地方的恒河太遥远而度不过去?”如果恒河神就是恒河,就不应该会有这些差别。“又比如说:有树就有树神居住,却不能说树神就是树;如果没有树的话,哪种会有树神?同理,如果不是有恒河,怎可能会有恒河神?所以不能说树神就是树,也不能说恒河神就是恒河。由这道理,必须是此岸与彼岸及中流合起来,加上流水次第不断,才能说它是恒河。”由于有此岸、彼岸、中流、以及中流的流水相续不断,才可以说岸与恒河、水与恒河、中流与恒河是一是异,“由这个缘故才可以说‘即之与异’”。即就是同一、异就是非一。“同理,五阴的一异道理也一样。”五阴有色身,有受想行识,这五个阴相和五阴亦即亦异,所以不能单说识阴、或者色阴是五阴,但也不能说识阴或色阴不是五阴。
又譬如说有人愚痴而去侮辱、责骂了贵胜之人,因为恶口就被贵胜之人运用权势把他脚镣手铐,用锁链锁住了。但是他的脚其实并没有恶口之罪,恶口的是他的嘴啊!可是脚却被锁住了,所以不能说口与脚无关,所以不能说是异啊!但也不能说口与脚是一啊!如果是一,明明脚与口不同,不可说脚就是口。同理,五阴有异作异受、有即作即受。有智慧的人可以说即作即受,也可以说异作异受;但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许说即作即受,也不许说异作异受。有智者可以二者都说,都无过失:若说即作即受,因为都是五阴,所以嘴巴骂了人,身体的脚就被锁住了,这就是即作即受,都是五阴。没有智慧的人说即作即受,就不能成立,因为嘴巴骂了人,嘴巴没有被锁住,脚却被锁住了。所以即作即受与异作异受,要看你怎么说,不能执言取义。
〖“譬如器、油、炷、火、人护,众缘和合乃名灯明。汝意若谓‘灯明增减’,是义不然。何以故?灭故不增,来故无减:以次第生,故言灯增减。汝意若谓‘灯是无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油无常故,有尽有烧。如其常者,应二念住;若二念住,谁能烧尽?是故智人亦复说言“灯、明,即、异,五阴亦尔’:明即六入,油即是业;油业因缘,故令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有此。如有人说阿坻耶语,是阿坻耶久已过去,不在今日:世人相传,次第不灭,故得称为阿坻耶语。智者亦说二‘是阿坻耶语,非阿坻耶语。”虽复是非,俱不失理。”〗
讲记“譬如点灯器具、其中装的油及灯芯,以及所点出来的火,再加上有人工来护持它,不被风吹熄或灯油干尽,这四缘和合起来才能叫作灯的光明。你这外道的意思如果说:‘前后的灯照光明有增有减。’这道理是讲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灯的光明是前后剎那、剎那不断的灭失,所以不能说灯光有增;可是灯光剎那、剎那灭失后,又继续有每一剎那的光明递补上来,所以前后剎那的灯明并没有减少;但是因为灯的光明是次第而生、次第而灭,又是次第不断的填补上来,才可以说灯的光明有增有减,不可在没有前后次第灭失、次第增补的情况下,单说灯明有增或有减。你的意思如果说:‘灯是无常,油是常;油多了光明就增多,油少了光明就减少。’这个道理也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油是无常的关系,所以油会烧尽,不能说油是常。如果油是常,应该会有二种想法常住于人间。油永远烧不尽,所以油常住;或者油永远不能烧得起来,所以油常住。如果是油不能燃烧的话,应该油变不出光明来;如果是油永远烧不尽的话,它就应该永远不能燃烧。如果是像这样二念常住的话,是谁能把油燃烧、烧尽?所以有智慧的人也这么说:‘灯和光明二者是即也是异二没有灯就不会有光明,所以光明与灯是即;但是也是异,因为光明会灭掉,而灯还在啊!所以灯的光明不等于灯,所以灯与明亦即亦异。’同理,五阴和一一阴的关系也一样,是即也是异。”
所以色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和色身是即也是异,有智慧的人都可以这么说。没智慧的人说手就是色身,就会有过失:每一个人都不该叫作人而都应该叫作手,所以亦即亦异双到的道理也应该了解。在五阴中,说哪个部分是明呢?明就是六入;因为有六入,所以众生才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如果不是六入,众生就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说六入就是明。既然明就是六入,六入无常,所以清楚明白即是无常。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是六入,正是无常。如果不是六入,哪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在六尘中明白清楚,正是因为六入,所以佛说“明即六入”。
“油即是业”:油让灯的光明持续不断,同理,业让众生的五阴前后世相续不断,所以众生可以继续生存在人间三十年或五十年、或八十年、或一百年不等,都因为业(油)的关系。
“油业因缘,故令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有此”:往世造作护持众生生命的善业,今生得长寿;往世造作残害众生的恶业,今生十几岁、二十几岁就死了;都是因为油(业)的因缘而有众生五阴的增减不同,所以说油即是业;都因为业而让众生的五阴可以持续存在、世世相似相续而不断绝。由于油(业)的因缘而使灯明不断:由于业的关系而使众生的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此差别,才有不同众生的六入光明差别。
譬如有人说阿坻耶语,我们就把它当作河洛话来比喻好了。河洛话是就是今天的闽南语、台湾话,也是两千年前中原黄河洛阳地区的语言,简称为河洛话;两千年前的河洛话在当时人说过以后就已经消失了,可是我们现在台湾仍然在讲的话为什么还叫作河洛话?是因为世人相传次第不灭而来到二千年后的台湾闽南地区,现在我们仍然在讲着,所以二千年后的现在我们还在讲的话就可以称为古时的河洛话。阿坻耶语是古时的话语,古人讲过后就不见了,为何现在还有人在讲阿坻耶语?河洛话也一样,两千年前中原的话,当时人讲过就不见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台湾话还叫作河洛话?都是因为世人前后相传、次第不灭,所以现在还是被称为河洛话,与古时河洛地区人民说的话一样。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阿坻耶语的人就说:“你讲的是阿坻耶语,他讲的非阿坻耶语。”虽然两个人说的都同样是阿坻耶语,但有智慧的人可以对某甲说“你讲的是阿坻耶语”,对某乙的阿坻耶语却说不是阿坻耶语:二种说法都对。因为某甲讲的是相传到现在而没有改变的阿坻耶语,某乙讲的虽然同是一模一样的阿坻耶语,但已不是古时的阿坻耶语了!古时的语言已经过去了,所以是异;相似不断的流传下来而无改变,所以是同。从不同观点而说有同有异,如此来说是、说非都对,俱不失理。
#p#page_title#e#〖“五阴亦尔,亦可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有人巨富,继嗣中断,身复丧没,财当入官:有人言日:“如是财物,应当属我。’官人语言:‘是财云何异作异属?”是人复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孙,次第不断,云何是财不属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智者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讲记佛说:“五阴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说是异作异受。譬如有人非常富有,但是他身边的继承人中断了,他自己也死了,依照法律,他的财产应当收入官方所有。”如果有人很有钱,但他没有直系卑亲属的继承人,可以由直系尊亲属来继承;如果也没有这种亲属来继承,旁系亲属的兄弟姊妹也可以继承,配偶都可以和这些人共同继承。如果连配偶也没有,所有的法定继承人都没有了,就没有继承人了。这富人的所有财产,就会由地政机关通报国有财产局公告,公告定期期满时还没有继承人出面表示继承,就全部收归国有,登记为中华民国所有,管理人就是国有财产局。古时也一样,都没有人继承了,财产就要没入官家所有。可是后来有人出来主张:“这些财富应该归属于我。”官府当然要问他:“这些是别人的财产,为什么今天你要来得这些财产?”他提出证据证明:“因为我是这位亡者的第七世孙子。”古时继承权大概没有规定期限,所以就没有现代的法律名词:时效完成。当第七世孙提出证明,官家查核的结果:这人果然是亡者的第七世孙子(就是民法上的直系卑亲属),当然可以继承财产。因为是一代又一代继承下来而次第不断,继承人就可以说:“为什么你官府可以说这些财产不属于我呢?”官府只好又把财产发还给他。同理,五阴也是一样,年轻时做的善业,二十年后的五阴虽然完全不同了,你可以说: “二十年后还是同一个身体。”虽然因为新陈代谢二十年以后,已经完全更新为另一个身体了,但仍是同一个人。也许你说:“觉知心在二十年后仍是同一个心。”但以前的觉知心与现在的觉知心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前后二十年的觉知心,心性、智慧都显然大不相同。而且二十年前的觉知心,是依当时的五色根为缘而有的觉知心;现在这个身体已经全部转换过两次了,此时的觉知心则是依现在已变更过二次的五色根为缘而有的;所以知识不同了,个性与人格也有些改变了,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二十年前的觉知心与色阴造作了善业,现在人家来报恩:“大恩人啊!请你收下台币一千万元。”就因为当初你的几万块钱帮助,使他的事业整个扭转过来,现在赚大钱,有好几亿的身价,一千万对他来讲是个小钱,现在捧了一千万元来报恩,你有权接受。但二十年前的五阴做的事,现在由你这个五阴来接受,显然二十年前后的色阴与觉知心等四阴都大不相同了,所以是异作异受。但又是即作即受,为什么呢?因为前后五阴次第相续不断,二十年前的你辗转变成今天这个你,次第相续而相似不断,所以有智慧的人可以说是即作即受,但也可以说异作异受。没智慧的人就无法这么说了,他怎么说都会被有智慧的人破除,但是有智慧的人同样说异作异受,或同样说自作自受,都可以通。譬如智者说:“法离见闻觉知。”没智慧的人就会错了意:“法离见闻觉知,所以应该打坐入定,把六尘都忘记而不摄受。”就成为白痴。有智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法有见闻觉知,不是木头、不是完全无知。”因为实相心虽然不了知六尘而离见闻觉知,却能了知众生心行,极为伶俐。可是没智慧的人跟着讲就错了。所以智者与愚者说法,同一种法相名义的内涵大不相同,所以有智者说:“五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但是外道也这么讲时,他的意思却有过失,所以会被破斥。
〖“汝意若谓:‘五阴作业,成已便过;是身犹在,业无所依;业若无依,便是无业;舍是身已,云何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过业,待体、待时。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殖是子,是子根茎叶花生果,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
讲记佛说:“你这外道如果说:‘五阴所做的业,不管是善业或恶业,做完就过去了;可是色身还存在,业过去了却没有所依;业如果没有所依,就是没有业存在;那么舍离了这个色身以后,为什么下辈子还会得到果报呢?’你这外道的说法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已经过去的业,都要等待受报的主体与时节因缘;并不是业造了以后,立刻就出生果报。譬如橘子的种子,它是因橘树而出生,然后才有果实从酸味渐渐转变而甜起来的;人们为了要获得橘子而种下种子,这种子从生根、发芽、长茎、生叶、开花、初结果时都不酸,但是时间到了、果子成熟了,橘子的酸味就发出来了。这橘子酸酸甜甜的酸味,不能说本来没有而现在才有,也不能说没有缘就可以产生酸甜味,而是过去本有橘子果实的种子因缘,加上种种的外缘才有现在这个橘子的酸甜味道。身口意的善恶业也是同样的道理,是由原来的身口意业成为业种以后,再加上许多外缘才能成就业的果报。如果质问说:‘业是住在哪礼呢?’这业住在过去世中,但过去世的业行消失了以后成为种子(成为业报的功能差别)以后,等待时节因缘和受报的身器,就能领受果报了。”
不要把业解释得很玄。有的人说业种时,就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一直点上去,这样形容业种。这里把业种为大家简单的说明,给它一个直接的名称叫做势,就是势力。势力,若以物理学的名称来讲就叫作惯性。惯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太空中,动的永远继续动,转圈圈的永远在转圈圈,所以地球一直在转。但地球转速会变慢,因为有空气、有水而产生阻力,所以它渐渐会慢下来的,在理论上是这样。但什么时候才会慢下来?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与水而产生阻力,地球自转是永远都不会变慢的,这就是惯性。当业行正在进行时就叫做业,做完了哪里还有业?但是做完之后会成为一种惯性。就好像在太空中丢一个东西出去,这东西离手之后就永远一直不断的动,永远不会停下来,直到它直接或间接的遇上了别的物体为止,原来的动势才会终止或被改变;所做的业已经过去了,可是造业的势力|——一种习惯性——将会恒常不断的存在着。同样的,往世造的身口意善恶业已过去了,可是那个惯性势力会继续存在,这就是业种。
譬如往世好几世常常当刽子手,当惯了以后在今生投胎成为一个女人,可是她看见每一个人时都会不自觉的先衡量对方的脖子。她亲口告诉我,说她看见每一个人时,都会先衡量那个人的脖子好不好砍(大众都笑)。这就是业:惯性的势力。所以业行虽在往世已经过去了,但那个势力还在;所以无量世以来都很喜欢吃众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里,他看到众生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牠可不可以吃?好不好吃?”这就是业的种子——业的功能差别。
业虽然在过去世消灭了,但势力还是存在的,可是必须“待时待器,得受果报”。要等待业种成熟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还要等待报器——受报的工具——下辈子得到的五阴,由那个五阴去受报,成为异作异受。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欲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欲界天身果报,时节因缘不成熟,所以报器的欲界天身因缘就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及待器。器就是器具,我们的色身就是修道的器具,所以才叫做道器,同时也是受报的器具。蚂蚁、蚯蚓都不是道器,牠们不能修道,纯粹是受报的器具。同理,业的果报得要待时待器,才能受果报。佛说:“譬如有人为了身体有力气,就吃生酥、熟酥、醍蝴或上妙好药,或者希望色身更加健康而吃补药,要经过时间,譬如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经过一段时节以后,才能变得很有力气、很强壮;那时补药或醍蝴虽然已经消灭而不存在了,但是时间到了,也就是累积到一个程度以后,补药功能就发出来,有了好力与好色;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业行做过而灭失了,但是复世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受报的器具色身也有了,就会承受善恶业的果报。”
最后佛讲了一个譬喻:“就好像小孩子年纪还小,他学走路、说话、吃饭,虽然所学的都是念念生灭,不断的过去、不断的消失,他所学的这些有为无记业并没有住处,但是一直到他年老百岁时,照样还会走路、吃饭、说话,这些无记业的种子并不会消失掉。同理,往世所造的善恶业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消失而没有住处,但时间到了、因缘成熟了,就会自己去接受果报。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说:不是五阴作、五阴受,但也不能说离开五阴而有受、有作,所以不能说不是五阴作、五阴受。”
虽然过去世的五阴不是这一世的五阴,称为异作异受,但又同样是五阴所作五阴所受,所以也是即作即受。而且每一有情也有能来到这一世的部分,譬如意根:过去世的意根被意识引导而反过来主宰着意识去做种种善恶业,过去世的意识能分别而使意根完成了那些善恶业;转生来到这一世,意识与色身虽然不同,意根却仍然相同而在受报,所以既非即作即受、也非异作异受,是即作即受、也是异作异受。佛说:“如果能了了通达这个道理,那你未来就能获得无上果。”事实正是如此,所以不管谁对我说即作即受,我都说错;他改口说:“那就是异作异受。”我说:“那也错。”他又说:“再不然,就是即作即受、也是异作异受。”我说:“那也错。”因为他都会有破绽,我都可以破他,只因为他没有通达;但是我若只讲一种即作即受,他也不能破我:我只讲异作异受,他也不能破我;我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他也无法破我。这就是因为通达的关系,就能把即作即受从这一方向讲,把异作异受从另一方向讲;非即作即受、亦非异作异受,再从另一个方向讲;也可以再从另一方面讲即作即受即是异作异受。如果你能通达,而且是了了的通达,那你就获得无上的菩提果了。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五
(杂品之余)第十九之余
〖“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讲记接下来还有(杂品之余),从布施来说种种法。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地、十地菩萨大菩萨主持的道场,他却又出生了悭心,又在那大菩萨身上寻找过失:“这位八地菩萨怎么冬天还要穿衣服?怎么夏天还会流汗?他为什么也要吃饭?吃了还要去拉!这叫八地菩萨吗?有问题哩!”寻求菩萨的过失了。然后又想:“听说八地的在家菩萨自己应该很有钱,可是他虽然什么都能舍,又能教人家舍财布施,但为什么不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妻、子全部捐出来?”人家大菩萨已经捐五亿、十亿元了,他觉得还不够,还说菩萨剩下的两百亿元都要全部捐出来,说是这样才够,才算是大菩萨,就想:“我看这个菩萨好像也不是真的八地菩萨。”求菩萨的过失了。
#p#page_title#e#然后又观察自己准备布施的钱财:“哟!我这十万块钱是很辛苦赚来的,为什么就这样去供养他?”又不愿意供养了。后来就因为这个缘故,下一世想要赚个十万块钱还真的很困难,所以后世就“为之受苦”啊!或者终于遇到大福田、良福田,他却说:“布施没有果报,没有未来世得到多少倍回报的事,也没有布施这件事,也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因为统统是无常,我何公布施?所以他也不必接受我的布施,都是冉常,反正他得了我的钱财,他还是会用掉。”就这么讲,其实目的是护惜自己的妻、子、眷属,目的只是为了累积钱财,想求得富有的名声;所以看见财物多了就生欢喜心,总是把财物当作是常住不坏的,这个人就叫悭垢之人,悭贪而又心行污垢。这个垢就是烦恼,能染污诸众生的心;就由于悭心因缘,对身外之财尚且不能布施,何况出于自己身上的内财?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行,他的布施是没有所求的,不是为了求报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完成某件事情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护惜悭贪的人,希望悭贪者能守住财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下一世出生到天上,或保持在人间受乐而布施。常常有人是为了下辈子日子好过而布施,有人则完全是为了种福田而做布施,布施的目的只是种福田,想要未来世继续很有钱,所以才会有一句话:“福田可以不种,却不能造恶业。”这句话本来听起来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句话就变成不好的意思了:这就是求有的心态。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种福田,求后世有大福德。可是有智慧的人布施,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求后世的三界有快乐,也不是为了想要获得善名流布在外,纯粹是为了求证菩提、利益众生。
有人布施是为了求好名声,古人说:“百金买屋,千金买邻。”他是“千金买屋,万金买名”,就是为了成就善名,有智慧的人不这样做。菩萨也不是畏惧恐怖落到三恶道受苦而求人天之乐所以布施,也不是想要使某人的某件事情成功而做布施,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布施,更不是因为钱财已经失掉了就当众说是布施了;其实失财与布施不同,他安慰自己当作是布施,但仍然不是布施,而是另一个因果。有很多人被偷了、遗失了财物说:“就当作布施了。”但其实当不过的。因为你若被偷,偷者未来要偿还你很多倍,所以你不是布施,因为你没有直接或间接表示布施的意思;所以他得到的财物不是接受布施而有,是偷窃而有;除了未来世要偿还多倍以外,还有窃盗的性罪存在,来世要往生三恶道;所以你自己口说布施,仍然抵不过他的窃盗罪。如果有人失窃财物而说是当作布施,那就是为失财而布施。
布施时也不该因为家中某一类财物太多而用来布施,因为这意思不一样;假使某种财物太多了,仍然应该以至诚心而布施,千万别在心中想成“财物太多了、不想要了”所以布施出去,这会牵涉到布施的来世因果,所以不以多有而行布施。也不为不用而行布施,有人布施是因为某种财物他用不着,所以把它拿来布施,用得着的就留下来不布施了,那就是为了不用而布施,智者不为不用而施。菩萨也不可为家法而施,有人是因为历代都是修善之家,家法规定:早上起来必须洒扫庭除……等等,其中有一样是每月必须布施几次,这是他的家法。有智慧的人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布施而做布施,而是因为乐于行施、乐于利益众生。也不为亲近某人而去布施,因为那是有所求,不是为利益对方。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也是为了想要使别人跟他同样的见贤思齐而生起布施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布施是圣人本来所应该修行的法道,也是为了想要破坏种种烦恼的缘故而修习布施,最后更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而断三界有的缘故而布施。
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乃至有人对识阴执着,这五阴中的每一阴都无法断除;请问,他如何能灭除十八界?灭不了十八界,又如何能入涅槃?有的人十八界死不掉,所以他参禅时是要寻找如来藏的,结果找来找去始终只能找到意识心的变相,都不能舍离十八界。他不能舍十八界,找到很多种的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的变相,譬如说离念灵知,也是意识心的变相。这样就永远证不到涅槃的本际,所以要能舍,才能证得涅槃的本际;这就是布施我见、布施我执、布施我所。身外之财是我所的执着,认定全部五阴常住不坏或认定其中一阴常住不坏,譬如取离念灵知识阴而认定为常住不坏,就是我见;执着五阴中的某一阴或十八界中的某一界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执;我所执、我见、我执都灭掉了以后,才能取证二乘涅槃。假使能把我所执、我见都布施了,才能证得如来藏,而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现观涅槃的本际。现观了涅槃本际的本来无生亦无死,就方便说是进入涅槃的本际了,就是与涅槃本际同在一处的菩萨,这就是“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而行布施。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二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讲记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多,佛接着又开示说:菩萨布施时一定是远离四种恶法的,否则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同样是布施,我们要当菩萨的布施呢?还是要当俗人的布施呢?有智慧者自己可以简择。佛说菩萨布施时不会破戒而施,譬如偷盗他人财物或克扣父母供养来布施;也不会心存疑网——怀疑布施有没有因果——而布施。有人是因为邪见而布施:“我布施以后可以得解脱。为什么得解脱呢?因为我财物出去以后,可以交换解脱。”只行善而不断我见的努力布施者,就是这种邪见。他不知道是借着把我所、我见、我执布施掉的实行而得解脱,他是要保持自我存在而得解脱,这就是因于邪见而做布施,菩萨远离如是邪见。菩萨也不会因为悭吝而做布施,譬如在布施时心中大大的不舍:一个小小的财物要布施出去,都得要思考老半天,最后才能忍痛的下决定布施出去。这正是无可奈何的布施,就是悭吝的布施。
菩萨布施并且远离五个法相而布施:一、有人布施时一定要先选择对象有没有道德,他只想布施给有道德的人。这本来是好事,但这却是俗人所做的布施行,不是菩萨依平等心所做的布施。二、有人布施时口中会说善、说恶,譬如他去某甲道场布施时说:“我就是不要去某乙道场布施,他那里不如法。”接着就讲了一大堆某乙道场不如法的事相,这就是施时说善说恶。菩萨不论是去哪里布施,都不说别的道场恶事,不会说:“他们都嫌我布施的太少。”即使以前去那边布施,人家嫌他小气,所以他布施时不被敬重,但他可以不讲。三、布施时不选择种姓;有人去供养三宝时还真的是高低眼:这比丘以前是很有身分地位的人来出家的,所以红包要包多一点;那比丘以前在市场里作小贩,没什么地位,又不识字,所以供养的红包薄薄的就够了。这叫作选择种姓的布施,心不平等;菩萨则是一体看待,同样布施。四、布施时不轻视来求布施的人,因为人家来求你布施,这是送上门来的福田;若是手头不便时,多多少少也要布施一些,手头方便就布施多一点。送上门的福田,不必你辛苦上门去找,为什么还要轻视他?五、布施时不大声言语辱骂。有人布施时的口气不太好,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我们用平等心看待,不要有不好的口气。这五法是我们布施时应该远离的。
为什么佛要讲这么多呢?因为会产生未来世得果时有所差别。所以佛又交代,犯了三件事情而布施,未来世无法得到胜妙的果报。同样是布施,别人得的果报好,他得的果报却不胜妙:第一、刚开始发心布施时说:“我决定要布施给你一卡车的粮食。”可时后来想:“一卡车要好几万元,我看不用布施那么多,给他半卡车吧!”人家问说:“不是一卡车吗?”“唉呀!我刚好手头不便啦!抱歉!”这叫作先多发心,后则少与。这样一来,同样是布施半卡车粮食,一人是一开始就说是半卡车而至诚心欢喜的布施,他是先说一卡车而反悔后,再以不至诚心布施,那他未来世得的果报,就不如人家胜妙。为什么会有胜妙与不胜妙的差别?这有原因,后面佛还会说明。
后世果报不胜妙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布施时本来说好要赠送一卡车粮食,可是他打开了仓库,专门选那些已经放上一年多的陈年稻谷,已经有一点霉味了,其中甚至有些还长了米虫;这是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所以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第三、布施了以后心中悔恨: “那时要是不承诺就好了,结果今天要损失一卡车粮食。”他心中这样想、悔恨。正因为悔恨,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了。既然决定了,既然已经布施了,就欢欢喜喜的布施,未来世果报就会很胜妙。同样是布施,已经布施出去了,就无法再从头来过,未来世将要得到的果报是不胜妙的,不如就欢欢喜喜的面对,来世得到胜妙的果报,不是更好吗?所以你们不管过去在什么道场布施过,都不要再去侮恨:“唉呀!早知道正觉才是正法的话,我在那边护持了那么多钱财,好可惜哩!要是当时就拿到这边来,不是更好?”你就不要再去想了,要把这个想法丢掉。因为你记挂在心中时就成为心中的负担了!你不要再想它,凡是布施都是很好的,只要不后悔,来世都会得到胜妙的果报。譬如以前在别的道场护持了一万元,你未来世应当得十万或百万报,但是因为后来悔恨的关系,来世要得到福报时会历经很多的辛苦,果报就是不胜妙的。所以现在不要再悔恨了,要这样想:“我很欢喜,因为来世都是有好的回报。”因为以前不管在哪里布施,未来世的十万、百万倍果报,都会得的很顺畅;你根本不必动脑筋,人家自动送上门来给你赚,这就是胜妙的果报,所以请大家把心念转一下。既然已经布施了,不如就把它转换成胜妙的果报,千万别再心生悔恨。佛教导我们要有智慧,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教我们这么多,我们要懂得吸收、随时受用。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己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r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人,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人’,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侨慢施,柔濡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若求果施,市易无异。”〗
讲记佛又说,如果布施时犯了八件事,布施以后就无法成就布施的后世上妙果报,将会得到布施的下劣果报:第一、布施以后总是看见受施者有很多过失。这个事相常常会有,诸位要反观自己有无这种习惯。以前你们在很多道场布施过,没去布施以前还没事,觉得那个道场好像很清净的样子,后来常常去那边布施就看见某甲比丘有事故,某乙比丘尼也有事故,就常常看见他们有过失,那就不好了。我们不要去观察他们有什么过失,只管护持就好。我们其实也有一些证据、数据,知道某些道场中有什么事情,但我们从来不讲出来,因为那是他们个人身口意行的行持,与我们无关;我们着眼点只在法义的正确或错误,只在意他们有没有误导众生?是不是以外道法来取代佛教正法?我们的着眼点在这里,所以我们不谈他们的身口意行;除非他们对我们做了攻讦的行为,为了维护正法,我们才不得不做一点点的回应。所以当你们以前在任何道场布施,现在知道他们有很多事情不如法,但是千万别去想它,也不要去宣扬,就把它忘掉;最好是忘得一乾二净,即使故意要想都想不起来,这样最好。不然你以前在那些道场的布施,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
第二、布施时心中不平等的布施,后世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这种事情很多,有很多居士们去到寺院供养住持和尚一百万元,可是他们供养其余常住比丘时只是一人一千块钱,差这么多;这不是平等心的布施、不是平等供养,这就是心不平施。他们想:“我供养住持和尚很多钱财,所以每次讲经说法时都会给我留着最前面的好位子,大力供养其余比丘都无法得到这个待遇。”所以他就只做象征性的供养,这叫做心不平施。
#p#page_title#e#第三种、布施以后要求人家帮他做事。以前有个很有名的道场,有位女居士要供养住持和尚,那住持和尚后来都不接受,不管她供养五十万、一百万、一百五十万,他都不收。他对我说:“我要是收了她的供养,她就会向我要求一些条件。”所以那住持和尚就不收她的供养。这女居士的布施供养就叫作施已求受者作。供养三宝,不要为了求三宝回报什么,否则后来就供养不成了。
第四、布施以后很欢喜的到处去宣扬自己的布施功德:“我昨天护持了师父五万元。”到处去讲!人家护持了十万、二十万都没有讲,他却一天到晚的讲,一年后还在讲:“我去年护持了五万元。”弄到天下人皆知,这叫做喜自赞叹:唯恐人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来世的果报就不会胜妙。我们有好多同修布施都是默默的做,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护持正法了没?因为我都不关心、不过问。除非有别的因缘而被人赞叹出来:“某某人太发心了,……。”我才会知道,因为我从来不管这些事。有些人护持了讲堂以后往往会说:“你萧老师欠了我的情。”(大众笑)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你本身求见道时应修集的福德;你证悟的福德够不够,就看你对正法的护持。当然护持有很多种,而见道资粮也有很多种:定力、慧力……等。单是福德就包括性障的消除,护持正法的事情做了没有?而护持正法就有两个部分:一、钱财的支持,支持正法去做事,因为没钱也做不了事;二、努力做义工。但不论是护持钱财或做义工,都不是为我做,而是为你自己做的;护持讲堂也是为你自己护持,不是为我护持。若没有人护持,我就收山回家自修,从此就没我的事了,可以轻轻松松修我自己想要修的。他护持了讲堂,全部清楚的入帐,我从来都不曾得到一分一毫的钱财,怎么会是我欠了他一份人情呢?所以不要护持了佛教以后说:“佛陀啊!我护持了你的佛教。”然而佛教是你的,不是佛所有的,若没有佛教的存在与弘法,你就无法获得生死的出离与般若的证悟;所以一切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佛做的,更不是为我做的;所以布施了以后,不必来向我讨人情。
譬如禅三中如果有遮障:本来明明是整理得很清楚的,怎么一进小参室,脑袋就变浆糊了。监香老师一问,结结巴巴的讲不清楚,监香老师越听越迷糊,不晓得你在讲什么,那就表示你有业障。对这些人,我都说:“你去佛前忏悔及发愿。但忏悔什么内容以及发了什么愿,都不必告诉我,我也不想知道。”当他确实在佛前忏悔及发愿以后又来小参,可就通透了。这叫作开期票,向佛菩萨开期票。有的人刚才至诚的发完愿,回到座位一坐下来就通了,接着就通过小参了。这是先发愿,后来再补做,都是因为佛菩萨很慈悲。有的人对同样的问题,上回禅三考不过去,这回禅三却能七通八达而且讲了一大篇给我听,真是有道理,这就是大力布施护持正法而得佛菩萨加被,智慧开始出生了。所以布施以后,不必欢喜的到处为自己赞叹,因为那是你自己见道所必须有的福德资粮,是为自己做的布施;假使到处去赞叹自己,反而会损减自己的见道资粮,会障道的,所以佛说不得成就上果。
第五种布施的过失而不得上果,就是人家来求布施时,刚开始不愿意给,就说没有钱财;后来人家求很久了,才终于允诺布施。也就是说,这个布施不干脆,不是以欢喜心来布施,未来世就不得上果。
第六、布施以后还开口骂人。诸位当然不会,但在世间却常常看得见。有人去求布施,施主布施了以后,就开口骂:“你以后可别再来找我,老是要钱!”这就叫作施已恶口骂詈。本来是未来世可以得很好的布施上妙果报,这一骂以后,未来世得到的就不是上妙果报了。
还有第七种人,布施了以后说:“你将来假使有钱了,要还我两倍。若是没钱还,就当作是布施吧!”这个是条件交换,纵使人家后来没有钱财还他,他未来世应得的布施果报将不是上妙的。
第八、布施了以后,心中老是怀疑这《优婆塞戒经》讲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布施以后,未来世真的有百倍、千倍、万倍、十万倍之回报吗?真的这样吗?”因为怀疑的关系,这疑业、意业将会导致未来世受报时的果报不上妙。但最不好的果报是佛所说的:犯了这八件事的施主,将很难亲近诸佛,也将无法亲近贤者与圣者。贤圣们看了就会想: “这位施主是布施果报的主人,却当得这么不情不愿。”贤圣们会觉得他不好相处,所以诸佛贤圣见了都不会生起欢喜心,还有机会见道吗?
接着说明净施: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我现在说的是真实故事,他后来果真得到六百万元了,刚刚好是六百万元,不多也不少;但是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他有个当兵的儿子死了,抚恤金、保险金,林林总总加起来刚刚好六百万。所以他拿到六百万时,仰天痛哭、侮不当初。所以布施时应该以现有的钱财来做,有多少就做多少,千万别发愿说:“如果再让我赚到两亿,我就来布施。”可不晓得那两亿元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获得?所以应当如法得财布施,不要用不正当的想法取得钱财来布施。如法得财的布施才是净施,净施就可以得到后世上妙的布施果报。
有人观于财物无常:不可能长久的保持在身边。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也是净施。财物最多只能让你保管四十年、五十年,不超过一百年,最后还是别人的,你都带不走。世间财绝对带不走的,来世的钱财要另外设法积存,否则来世的自己将会没有钱财可用。聪明人会把此世的无常钱财转换成圣财而带一些去未来世,这圣财有什么妙处?佛还会在后面继续开示的。
有人是为了破烦恼所以布施,他是为了破除悭贪,破除我所的执着,所以修行布施,这叫作清净的布施。也有人是为了清净自心的因缘,希望自己的心地常保清净,这叫作清净的布施。
还有一种人更深入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与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的?这样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都是无常法,但可以转变成圣财而由自己拥有,别人不能剥夺,因此而可成就道业。观察清楚了,再来观察:自己布施的因缘,将来可以得到什么胜妙果报?布施给狗、布施给人、布施给外道修行者、布施给佛法中的修行者……等,未来世将会得何等果?思惟清楚了,然后再观察:所谓布施其实也不外就是十二入,就是十二处;于十二处有入,就是在六根与六尘之中产生了六入,所以有六法——六尘——的入,布施不外如此。总归一句话:布施就是十二处中的六入。布施的我、受我布施的人及布施因缘和未来世的果报都是十二入;既然都是十二入,那就是无常;无常就不需要执着,就于布施事相中得解脱,再也不会被布施这件事情所系缚了。如果布施以后,心中老是想:“我有在布施,我布施做得很好。”那就被布施绑住了。能这样观察而行于布施,这个人就叫作清净布施,是有智慧的清净布施,这样的人布施时也能为众生说法。
如果于布施时对被自己所布施的福田生起了欢喜心,他这样想:“就像是所有被布施的福田们所求的功德,我也是像这样不断的追求功德。”所以布施给妻、子、眷属、仆使时,心中出生了怜愍心。布施给贫穷人时,是为了毁坏对方的苦恼,不是为了求得对方的恭敬、感激。布施时不追求世间法的果报:不会想着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胜妙果报。也不去想布施以后,对方将来日子好过以后,会如何回报自己。而且要破除侨慢心来布施,不要以傲慢的心来布施。要以柔软心及温和委婉的口气来对受施者说话及行施。并且不为求三界有的果报来布施,而是为了求得无上的解脱而布施。虽然知道布施有很多的上妙果报在未来世等着我们,可是却同时深入观察:未来世接受布施的胜妙果报也是生死法,在生死之中有很多的过失,也可能会不慎造作许多恶业而有了罪业。在这种正知见中去做布施,使自己不会求三界有而做布施,就是“深观生死多过罪施”。并且布施时不观察受施的福田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次等的、最差的福田?都不做观察,有因缘遇到了就布施。如果能依照上面所讲的正确心态和知见来布施,布施的上妙果报一定会一直追逐着他,就好像小牛紧紧的跟随母牛不舍一样,所以是布施果报之主,称为施主。
对布施的上妙果报都不必去挂念,要以清净心、无所求心来布施,这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这样未来世就会有布施后应得的上妙果报;既然施果会紧紧跟随着施主,又何必去牵挂?如果知道布施有上妙的果报,为了求胜妙果报而做布施,这就是在做交易,和世人在市场交易一样了。所以,用不坚之财,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你享受,何乐不为?
佛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位僧宝又是明心了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冉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但要只得这个福德,你还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挂它?何不多加一个功德?”要怎样得功德呢?就把不牵挂、不求有……等等妙法告诉他。这就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等他进入佛法之后,再告诉他:“你不要执着,就多了一个功德。”这都是好意。
〖“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讲记佛陀教导你不要执着,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果报。虽然不必执着,但你总不该懵懵懂懂的去布施。老是说未来世可以得上妙果报,到底又是什么上妙果报?总得说清楚,否则岂不是在骗人吗?现在佛明白的说明:譬如布施财物,这道理就好像世俗人为了求色身的生存、性命的存活,所以去耕田、种作,随着他种下的种子而在未来获得果实。譬如种下一棵稻子,发芽长出来果实以后就回收了几百颗的稻子;这都是先要施出稻米,才能在未来获得许多的稻米。布施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布施的是财物,而受施者是田,布施的你就是施主,所以你在将来就会收获果实:随着你所做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他们接受财物布施以后,就得到性命色身力气及安乐,所以也有力气与人家说话及辩解。受者在受施以后可以得到这些果报,同理,施主在未来世当然也会得到这五种果报:来世得寿命长、色身健康、有力气、生活安乐、有辩才。
如果是布施给畜生,来世可以得到百倍的回报。不能说:“我今天买十五块钱的肉包子请一条狗吃,明天马上就得百倍回报。”因为还没有到结算的时间,生利息的时间还没有完成,所以得要结算的时间到来时,才能得果,当然是死时结算而去下一世收受果报。布施给畜生时即是布施于贫穷田,因为牠这一世不能回报你,而你在来世将会得百倍之回报。如果布施给破戒者,不管是在家、出家的破戒者,你布施后,来世也得千倍之报。换句话说,如果供养他一万元,来世会得到一千万元,这生意真好做(大众都笑)。先用世俗法来说明:生意好做就可以做,稳赚不赔;因为施果如犊子随母,别人都抢不走,还可以带到未来世去。先有了正确的观念,接下来再说:要观察五阴无常,施主、受者、布施统统无常;这样正确的观察以后又得到解脱于我所的功德了,可以说是两者兼具,太好了!
若是布施给持戒不犯的人,未来世可得十万报:布施给他一万元,未来世得到十亿元的大报。受施者都还没有见道,只是持戒不犯就能得十万倍的回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者,可得百万倍的果报。这个离欲者是指证得初禅的外道。因为他比持戒不犯的佛门凡夫修证层次更高,已证得初禅离生喜乐定,从此远离欲界生,有功德在身,所以布施以后在来世得百万报。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就是说四加行完成,但还没有证初果:他已经观行到最后阶段,可是还没有下定决心认定自己的观行结果,所以成为向道者,他的我见还没有真正的断除:你若布施给他,可得一千亿倍的果报。如果布施给断我见的人,断我见在我们同修会是稀松平常的事;断我见就证初果、断三缚结,但是我们还要再加上明心,要进一步证得法界的实相;这个智慧境界,别说是初果人,连阿罗汉都不知道;你若布施给这种人,来世可得无量报,就不只是千亿倍了。布施给初果人就已如此了,若是施给向斯陀含(即将进入二果)的人,也是无量报;乃至菩萨明心见性、诸地,一直到成佛的各个阶位贤圣,布施给他们都是无量报。佛很具体把布施的上妙果报对大家说明了。
#p#page_title#e#如果布施以后,心中生悔,就不能比照这样的福报。所以大家以往在其它地方的布施,都要用欢喜心来看待,都别再起后侮的心了。布施后是一定会具体回报的,也是确实可以观察的:若有一人小时候手里没什么钱财,可是他一直都愿意很慷慨的布施他仅有的财物,虽然他家里确实很穷;但我告诉你,这孩子未来将会很有钱。小时候他家很穷,是因为他的家人没有福德来享受他的福报。所以他小时候很穷,但长大以后他将会很有钱,而他的家人享受不到,因为那时他们已经分家了。你可以从小时候看他,就知道这个人过去世的行为。他小时候一直没有财物,却也愿意全部慷慨的布施,这个人一定是往世一直有布施习惯的人,是生性如此。如果生性如此乐施,就知道他过去世常常布施。常常布施的人,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钱财追着他来,因为他是往世的施主:施果的主人。这就是布施的果报所在,因此布施不是一个空空洞洞的说法。
如果布施没有因果,今天就不会有我在这里说法,因为我绝不可能四十几岁就退休专修及实证了,因为我没有继承任何财产,但是长大后却有一些财物追随着我,使我衣食无忧,才能退休专事修行及出世弘法。若布施没有因果,世间人就不该有贫富差距存在,应该大家都一样穷或一样富。可是为什么会不一样?很常见的一个例子,譬如有一对父母很有钱,他们舍报后的财产平均分给三个孩子,可是三个孩子后来的发展相差很大:一个变得非常有钱,一个只是守住原来的财产,不多也不减;另一个则是努力经商而不花天酒地,可是却都败光了。你说有没有因果?有!这就是布施的因果。我们也常常看见有人很会烧香求神,常常准备了供品,买最好的香去求神,求过以后一段时间钱财就进来了,赚到手了。但是一定有个现象:守不住钱财。因为他的钱财是求来的,不是他分中应该有的,只是暂时借给他使用;等到往世的施主来到时,这些钱马上就得还给人家。所以他常常得而复失,都是没几年就不见了,都因为那不是他该有的钱财。如果他是从过去世布施而分内应该有的福报,谁都抢不走的,他就会永远守得住。从这些事相,我们可以在很多人身上清楚的看见布施的因果确实存在。诸位以后有闲暇,有心情的话,不妨去观察看看。
〖“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讲记既然要说布施的因果,就应该让大家了解:福田的殊胜与低劣,施主所得的回报就一定会有差别;如果都没有差别,就不是法界的真实平等之理。这就好像在世间法上讲平等,到底是要讲立足点的平等呢?还是要讲齐头式的平等?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是齐头式的平等,那就不是真的平等!有人辛勤努力,又加上聪明才智,使得许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能顺利成就;有的人懈怠懒惰,又没有才智,因此连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都做不成。这两个人是不是让他们同样在佛法的证量上有同等的果证呢?所以齐头式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依立足点的平等,凭着个人的努力及才智的胜劣而产生修证上的差别,才是真正的平等。同理,一样的布施,但是对象不同,所以因为福田的胜劣差别,必然会导致施主未来世的果报有所差别。既然要说明布施的因果和它的原理,这个道理当然就必须为大家说明,所以佛说布施给畜生,来世得百倍的回报;乃至布施给证道者,来世的回报都是无量倍。这意思只是为了分别说明福田的胜劣差别。但是在修学佛法上面,如果始终都以这样的分别来做布施,将只会在世间的果报上有较好的回报,但在佛法的修证上就会变成自己障碍自己了!所以佛还得要再从布施的世间法果报回归正法来说:从事相上回归于解脱的道理上来讲。
所以佛接着说,如果能以至诚心生起大怜愍来布施给畜生,以及一心恭敬的施于诸佛,两者所得到的福德是相等的,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是从理上来说的,虽然在来世的世间法果报上还是有差别的,但在佛道的修行上所得的功德是相等的。前面佛所说,以财物布施畜生得百倍的回报,就好像以寿命、食物财物、力气、安乐、辩才来施给众生,施主未来世同样是在寿命……乃至辩才各方面,都各获得百倍乃至无量倍的回报,道理还是一样的。所以事相上的百倍乃至无量倍回报是固定的,但是心态上不必去执着百倍或是无量倍。所以在修行的心态上不必执着回报,而实际上一定会有倍数的差别不等,但在修道的福德上其实都没有差别。所以佛说:“我释迦牟尼佛也曾布施给舍利弗,舍利弗也曾经布施给我;但同样的布施、同样的食物,我布施所得到的福德多,不是舍利弗布施给我以后获得的回报多。”
照道理讲,舍利弗布施于佛应当是无量报,佛布施给舍利弗同样也是无量报,但是这中间终究还是有差别:田胜不如施主胜。佛要表示的就是这意思。在前面佛有开示过三种胜:施主胜、施物胜、福田胜。如果三者俱胜,所得的果报将会无法想象,不能思议。但舍利弗施于佛时,那是福田胜;佛施给舍利弗时是施主胜,施主胜则胜过福田胜。这表示等觉菩萨更应该布施给众生,证道的人更应该布施给众生,而不是众生更应该布施给证道的人。一般学人悟后会想:“我现在证悟了,是胜福田,众生应该供养我。”佛的意思却不是这样。你证悟了更应该布施给众生,因为你若受人布施,是田胜,对方因为你这个福田胜妙而得到无量福报。但你若继续布施给众生,你未来的福德更大,因为你是施主胜。所以阿那律尊者眼睛瞎了,没办法缝补他的僧衣,他就开口说:“有谁愿意修福?来帮我缝补僧衣呀!”佛说:“我来帮你补吧!”补好了!阿那律尊者想要为修福者祝愿,就问:“你是谁呀!我帮你祝愿。”世尊说:“我是释迦牟尼。”阿那律尊者吓了一跳:“世尊!您还要修福吗?”佛说:“修福永远都不嫌多呀!”这就是因为施主胜,所以佛的福德永远用不完;经过三大无量数劫所集的大福德成就了,但是却又继续在修福,永无穷尽、不断的在修福,所以诸佛当然是福慧两足尊。因此,施主胜,远胜过福田胜,所以悟了之后,更应该努力护持正法,这才是有智慧的人;因为施主胜,所以每作一件护持正法的事情,都是无量福报。没有悟之前努力护持正法,那是福田胜;因为我们这里是了义而且究竟的正法,函盖三乘菩提法,所以是福田胜;但是你悟了之后再来布施护持,这就比悟前的护持更殊胜。因为这时你已经有两种胜处了:福田胜及施主胜。而且正觉又是最胜良福田,正是两种都殊胜。这样心中盘算一下,这算盘就会打了!佛讲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你们就懂得了!施主胜的功德,导致所得的未来世可爱异熟果报,将会远胜过福田胜,这就是较量悟前与悟后的布施功德。这布施的原理诸位都要懂,要不然,一辈子学佛布施到舍报时,还不知道布施的功德和福德有什么差别,岂不冤枉?世尊怜愍我们,所以为我们把布施的福德与功德都较量清楚。诸位今天听了佛这一段开示,以后就大有福气了,知道怎样可以使未来世再继续行菩萨道的福德资粮比这一世更加广大、充满,来正觉讲堂听经就大大的值回车票钱了。
〖“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以净物施已,以是因缘多饶财宝,生上种姓,眷属无量,身无病苦,心无忧怖:所有财物,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设失财物不生愁恼,无量世中身心安乐,云何说言受恶果报?若未施时生于信心,施时欢喜,施已安乐;求时、守时、用时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施主乃得如是善报,云何说言得恶果也?”〗
讲记这一段是对布施的因果提出辨正,如果有人说:“接受布施者若以所得到的财物来做恶事,他所做的罪会殃及施主。”佛说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施主布施时是为了破除受施者的苦难,不是为了使受者做有罪的事而布施,所以施主布施以后,应该要得到善果。接受布施者以所得财物去做恶事,那个罪业自然会灌注到受施的造业者身上(锺:灌注也),罪业及不到施主身上。施主如果以清净微妙的财物布施,未来会得到好的色身,人人所乐见,善名四方流布,所求世间的果报都能如意,并且可以出生于上妙种姓之中,所以施主的布施,不能说是恶事,怎么可以说施主布施了以后,受施者以所得财物造恶就会让施主得罪呀?施主布施了以后,心中欢喜而不悔恨,并且因此而可常常亲近善人,所得财富自在使用,并且能出生到上族种姓之家,甚至于从人天乐乃至出世间法的无上乐都能获得,因此而远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可以得到这样的妙果,怎么可以说因为受施的人把财物拿去造恶,就使得施主得到恶果报呢?
施主若是自己亲手布施,将来出生到高尚种姓家中,可以遇到善知识,也会多饶财宝,眷属也能成就种种妙乐;并且因为自手布施,所以来世能用也能施,无人能遮障他,所以一切众生都心生欢喜而乐于遇见他,都会恭敬他、尊重他、赞叹他。所以施主假使如法以五个要领去布施,他受到的果报是这么胜妙,怎么可以说施主布施以后会得到恶劣的果报呢?施主如果已经清净的布施了,由于这个因缘导致未来世多饶财宝,出生于上胜种姓之家,眷属无量,身无病苦,心中也没有担忧恐怖的事;并且他的布施是如法的布施,所以他所有的财物,国王、盗贼、水火都不能侵夺;就算是偶然损失了财物,也不会产生忧愁苦恼;因为如法布施的缘故,所以无量世中,身心安乐,怎么可以说施主布施以后,会被受施者的恶业所干扰、所影响而得恶果报呢?
施主在布施前对布施有信心;布施时欢喜,施后安乐。在求布施的财物时,得到财物而守护时,使用财物来布施时,心中都不苦恼。如果以衣服布施,未来世可得到上妙色身;如果是以食物布施,未来世可得到超越于常人的力气;如果以灯明布施,未来世可得清净妙眼;如果以车乘布施,未来世色身会得到安乐;如果以房舍布施,未来世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都不会缺乏;施主既可得到这样的善报,怎么可以说布施以后,受施者以财物做恶就使他得到恶果呢?因此只要如法布施就好,不管受施者以获得财物去做什么恶事,都与我们不相干。但若明知受施者已在破坏正法,也知道他们会将所受财物用来破坏正法,就不该布施了,否则就成为帮助破法的共业;这与受施者暗中拿去花天酒地、做诸恶事不同,应区分清楚以免后患;但若不知破法者即无过失,非故意故。
〖“复次,施主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从用生福。又复从用:人能转用,僧能增长,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日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随顺求者意施,是人于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净心,财物、福田悉清净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若为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环玔严身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若有说言“离于布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离财得施,离受有施’,不离悭惜成布施者,亦无是处。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为戏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为施。若人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若人如法以财布施,是人未来得无量福,有财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微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人、天。”〗
#p#page_title#e#讲记佛说:施主如果于诸佛身上布施以后,不管佛对他所布施的财物已用或不用,果报都已经决定了。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常常有人供养应身佛以后,希望当场看见佛使用他所布施的财物。譬如布施了一件僧袍,他希望佛当场穿起来;如果不当场穿起来,他心中就有疙瘩: “我布施了以后,佛到底有没有使用?如果没有用,我就无法得到无量报。”他有罣碍,所以佛特地开示说:“如果施主在佛身布施了,不管佛在后来有没有使用,果报都已经确定了。”所以未来若亲见应身佛时以食物供养了,不必要求说:“佛陀!请您当面吃完嘛!”不必要求,因为果报已定;这个道理,佛接着会说明。如果是布施于一般人,以及僧宝身上,则有两种福:第一、从使用而生福,第二、从接受而生福。所以既然用也生福,受也生福,那就不必一定要求说:“师父呀!你先吃一碗给我看看,我好安心。”不用!你布施了,只要师父收受了,你的来世福德就有了,只要他接过去或颔首点头说:“好!接受你布施。”那么你只要往桌上一放,师父领受了,你就有福德了,并且是领受时福德就确定了!所以说从用生福,从受也生福。
为什么呢?佛解释说:施主布施时已经把悭吝之心破除了!而僧宝受施时或使用时就是破除了别人——施主——的悭吝,这就是从用生福。施主布施时是从受生福,从僧宝接受你的布施而产生了福德。僧宝是帮你破除了悭吝,因为他接受布施时就把你的悭吝破除了一分,所以你产生了福德。又如以财物来供养时,佛说从用也可以生福,譬如你布施财物于僧宝身上,即使受施的师父自己不用,但他可以转用;因为转用所以你也能生福。而且僧宝接受你的布施,更能使你的福德更加增长,不同于一般有情。菩萨布施了以后并不牵挂自己后世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回报,也因为心中不追求未来世在世间法上的布施果报而无烦恼;并且不以能使别人生起烦恼的原因、不以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原因来布施,也就是菩萨布施时对自己没有负担,对受施者也没有负担,都无烦恼,所以能得到无上清净的果报,叫做涅槃。
如果施主的布施,是会使受施者生起烦恼,这样的布施,施主将来无法得到无上净果的涅槃。有人布施是为了使人生起烦恼的,譬如他去某道场,这位师父是真正开悟的人,他供养一大笔钱上去:“师父呀!拜托你一定要帮我证悟。”师父心中起烦恼了,因为也许他的慧力不够,也许他的福德不够,受供的师父要怎么办呢?也许这一大笔钱布施了以后,他的福德还是差一大截,这时师父到底要受他供养好呢?还是拒绝好?让受施者生起烦恼了,这个布施就会使他不能证得无上净果。如果心中有所求:“我一定要藉这个布施而得到开悟。”就表示我见根本断不了,要怎么开悟呢?要怎么得涅槃呢?如果心中无所求,供养就是供养,一百万元奉上:“师父!请受我无上供养。”根本就无所求,师父问:“你想要得什么?”你说:“我没想要得什么,就是供养。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如是供养。”师父听了想:“唉!这个人好!这个人心无所求,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人要断我见是很容易的事。断我见以后帮他开悟明心了,也绝对不会退转,不帮这种人开悟,那要帮谁?”世间法、出世间法莫不如是。
你不求出头,完全无所求,护法龙天看你根本没有私心,不把你推出来,那要推谁出来?假使心中有所求:“我一定要步步增上,最复要当个领导人。”护法龙天一看:“这人私心这么重,还能用啊?”祂们就故意使你没因缘成就。出世间法是这样,世间法也一样的,强求来的都会出问题。你越是无所求,护法龙天自然而然就推你出来。若是心中一直在想:“我应该如何、如何,一定要达到领导者的无上身分地位。”这就是“我”还没有死掉。“我”没有死掉的人,还能领导僧团吗?还能领导清净法众吗?当然不行!所以,以起烦恼因来布施,当然无法得到无上净果名日涅槃。不以能起烦恼的清净因来做清净施,就能获得无上净果,名日涅槃。而且佛在阿含中也说过佛法背俗:“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佛法与俗法是相背离的,因此不求世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这样的布施才能得到无上净果,名日涅槃。无我、无我所,不是涅槃,那是什么?
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光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态,诸位一定要建立起来,不管你买了什么食物回家,要吃之前先想:“我有没有供过佛了?”不管什么物品都先供佛,供了再撒下来用,未来福德不可限量。想想你一个月要吃多少食物,这些食物都先供佛,这样一辈子下来,福德可就很多了!每天都这样上供,一生如此上供,福德的累积还不够快吗?所以饭菜烧好了就先供佛,供佛过了再吃;再怎么穷,再怎么没钱而不能布施,这个布施总能做得到吧?除非已经饿死了才会做不到;这样子,未来世也得无量福德啊!因为田胜的缘故。若是这样一世、两世、三世、四世、十世供养下来,想要开悟大概福德资粮都够了吧!你总不能再说:“我真的没有钱,所以无法布施。”再穷也穷不过饿肚子吧!但是既然仍旧活着,就表示没有饿着肚子,那么三餐的饮食何不都先供佛?供了再撒下来食用,这福德就不得了了。
因为立誓每日施食的缘故,若能不违誓约,就有大福德而具备了微妙智慧的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所以这个人也可以称为上施主。上施主就是施主胜,如法的供养或布施就是施主胜,若再加上福田胜,未来世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也可能没几世就有因缘悟道。所以菩萨要养成习惯:在外面买了一罐鲜奶回家,先别忙着喝,先供一下;买了一包饼干、一块面包回来,先供上去。这也不必让你多花钱,反正你自己要吃,佛又不偷吃了你的(大众笑:)。但是当你供上去时果报已定,为什么不做呢?何乐不为呢?今天从佛的开示中,诸位又学到这个好办法,得要好好用,不必另外多花钱,又让你得到广大的福德。能如法供养,你就可以成为上施主;不但如此,未来还可以成就微妙智慧的因缘;因缘成就了,悟就是迟早的事了。
如果能随顺来求者的意思,你就布施给他——称求者意——在未来无量世中不论哪一世,一定所求如意。不论是来世求财、求子、求事业、求禄位,都会圆满达成。这都是从称求者意而来的,所以你未来世就可以这样得,所求如意。有很多人一生所求总不如意,不论他求什么都得不到;这就是因为往世别人来求他帮忙,他是拔九牛之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焉,这一世当然就没有办法求财、求事、求家庭如意了。若有人来求,我们能力做得到时就做,以后无量世中就能所求如意。
如果以清净心来布施,而且用来布施的财物也是如法求财而得,不是不清净的钱财,并且所布施的福田也是清净福田时,这位施主未来世将会得到无量果报。但是请不要用这一句话去衡量某些菩萨,譬如维摩诘大士在世时,你看他田园庄宅眷属圆满,你说:“维摩诘大士就只有这一点福报吗?”不然!因为多数的福报是要留着成佛的,所以不会在等觉位那一世全部取出来用光,所以别看表相。所以有很多菩萨们来到人间如法求财时,当他求到某一个阶段就不再求财了:“福报不要用尽,别全部都赚到这一世来,赚来了又带不走,这一世赚到这里就好,过去世布施该得的福报只要用这些就够了,剩下的都留着未来世继续用。”所以就不想再赚钱了。很多菩萨都是这样:明明还可以继续赚,但他却把事业结束而专心修行去了!这就是说,菩萨世世都有无量报可以得,但是不想全得,想要把大部分留到未来世去;这样一世一世继续布施而累积上去,成佛的资粮就比较容易具足。把往世应有的福德全部实现在这一世而留给子孙,那不是聪明人。留给子孙的,只要让他够用就行,要为自己的来世福报准备一些,这才是有智能的人。所以每一世都使用一部分,留大部分去未来世,世世又继续布施累积越来越多,这样来累积成佛的福德,又可以得到无量果报。但是不要从表相上去衡量,因为菩萨的身口意行难料、难思啊!
如果菩萨供给他的配偶、子女、奴婢衣服和饮食时,都是以怜愍心、欢喜心来给与,未来一样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菩萨又观察自己的田地、仓库常常有老鼠、麻雀来侵犯,乃至把谷米弄得很杂乱,散满了地上,但是菩萨不生气,心中永远生起怜愍心:“这些老鼠、麻雀坠到旁生道中,真是可怜!”心中又想:“这些老鼠、麻雀因为我的财物才能活命,所以我有福德。”这样想而心中欢喜,就不跟烦恼相接触了。如果有人是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当要知道,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如果菩萨为了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环圳等严身之具(环就是手环,圳就是戴在手臂上的厚厚宽宽的黄金饰物,上面镶了珠宝更加庄严。这在古印度比较常见,现代已经少见了。譬如文殊、普贤、观音菩萨的手臂上都有手钏 ,如果有人造作这些庄严色身的饰具或种种器物,做了以后心生欢喜,在自己还没有穿戴使用之前,就先拿来布施给别人,这叫做如意而施:如自己所欲而在想布施时就随即布施了。因为如意而施的缘故,所以菩萨未来世会得到如意树。得到如意树的意思是所求如意:要娶个漂亮善解人意的妻子,或女菩萨想嫁个英俊体贴的丈夫都能如意;想要广大的房舍也能如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就是得如意树。
如果有人说:“不做布施也可以得善果。”世间没有这个道理!又有人说:“不用财物也可以布施,不需要有领受者也可以成就布施。”这叫作不离悭贪、爱惜财物而想成就布施的人,这也没道理。离财得施,是预破什么外道呢?诸位知道吗?(众答:密宗的观想布施)正是密宗的观想布施。西藏密宗不是都打个手印就观想吗:“你们要观想出很多的米花,再观想很多众生来接受布施。”他们自设的四加行中有这个方法,观想成功了就认为自己的布施很有成就了,他们只对喇嘛做实际钱财的供养,对诸佛菩萨都是用观想的布施,想要省钱的达成布施的福德,这叫作自欺欺人!根本连一个物品都没有布施:无财。又无身口行于布施,也无受者身口意行接受布施,只是在密宗行者的心中想象而已,这样是布施了什么?谁接受了布施?都没有呀!这就等于画饼充饥。当你肚子饿了,他心中想象一顿美食来供养你,你的肚子其实都没粒米受用;如同画一块饼请你吃。可是他们观想无量天人来受他布施,就误以为真的有无量天人来受施;其实他心中观想出来的天人与食物都只是他的内相分而已,不曾成就点滴的布施福德;所以佛说“离财得施,离受有施”的人,都是不离悭惜心的吝啬人,如是成就布施者“亦无是处”。
佛说布施一定要有三件事成就:施者五阴、受者五阴、所施的财物。藏密的观想布施却是三者都没有,假使超度法会时不准备食物而只用观想的一大堆食物施给鬼神,可是鬼神得不到,祂们会说:“你们西藏密宗修行者个个都是吝啬‘鬼’!”(大众笑:)鬼神是鬼,藏密行者也是鬼:吝啬鬼。可真是鬼文荟萃了!这叫作秀才人情,口惠实不至。如果有一个人一天到晚老是说:“我送给你一百万,我送给你一百万。”可是每次都只是在纸上写着一百万三字,就送给你,你一定会笑坏肚子。藏密以观想而想要成就布施行,都是“离财得施、离受有施”,不离悭惜而想成就布施,佛说“亦无是处”。
如果人家缺乏时尚未开口求施,而你主动去布施,这就是不求而施,未来世多获宝藏。可别在人家已经得到一大堆米了,你还要再送他一大包米,可就送得不是时候了!要在众生正当缺乏白米时,你刚好送了一大包白米去,这就是乏时施。或者他只求你一包米,你主动的送给他两包;或者他求的只是普通米,而你送给他上等米,乃至教导众生: “你如果欠食物,就来找我。”这是教他索施,教他来向自己求索。或者自己定期前往探视而行布施。有的人因为面子尊严而不好意思开口,你就算算他快要断粮了,就主动送上门去:自往行施。若有菩萨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应当要知道他未来之世多获宝藏。所以若看见别人珠光宝气,钱财极多时,千万别羡慕,也不需要怨叹自己,要想人家过去世就是做了这些不求而施、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施等善业,所以此世珠光宝气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他这一世珠光宝气,却不懂得布施时,你却要心生欢喜:“我终于懂得布施。”因此而为他怜愍,因为你未来世多获宝藏,他未来世将一无所有。眼光要放远,不要只看当前。以前有位文学家发迹了,进入上流社会;但因他的祖先不富有,又没有名气,他是第一代发迹,所以在宴会中被人瞧不起说:“我们已经三代都很富有了,你却是从你这一代才开始的。”当众羞辱他,他怎么答呢?他说:“我们家族的兴盛是从我这一代开始的,但是你们家族的兴盛却只到你这一代为止。”(大众笑:)所以大家都不敢再讲话了。菩萨也应当这样想:他们家有钱到他为止,因为他不懂得布施,未来世将不会怎么好。你很懂得布施,就知道:“他的富有是到这一世为止,我的富有则是未来世中会世世兴盛起来。”当然应该心生欢喜,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菩萨出言吐气应当要有智慧,不要当那个最后一代的富豪,要开始当世世富有法财、世间财的菩萨。因为能如法的及时施,所以当知这个人未来世多获宝藏,甚至非宝之物到他手里都变成宝。
#p#page_title#e#佛曾讲过一位灯指比丘的因缘:他的指头很奇怪,会放光;后来家贫,想要为人背死尸赚钱生活;不料他第一次背个死尸去弃尸林丢弃时,那个死尸竟然紧抱着他不放;他使尽方法都没办法弃舍身上的死尸,就无法回到城里;后来历经很多困难终于入城,很晚了才能背着死尸偷偷回到家中,不料那死尸就自动掉到地上,全身变成黄金。他好奇的剪下手指,不料黄金死尸的手指却自动再长出来;越剪越多,积满了房子,就又变成很有钱的人,所有弃他而去的亲朋眷属全都再回来依止他了!后来他看开了,把钱财全都散尽而出家,在佛陀座下成为阿罗汉。这都是因为往世行善才有这种果报,但是别人抢不走:当别人来抢他的黄金回去时,都会再变回死人的手脚;半夜里盗贼偷了死人黄金出去就变成死人身体,都不是黄金。当他需要用钱时就又剁下死人的小指头去卖了,又可以享用了,别人都抢不去。后来佛就说明他过去世的善恶因缘,所以有赤贫受苦及后来的大富果报,这就是《灯指因缘经》的记载。所以菩萨善行布施时,后世非宝之物来到他手里也都变成宝物了!别人认为是废物,到他手里就变成生财的宝物,所以菩萨布施时要注意到很多细节,因为每一件事及每一句话都是有后世因果的。
佛又开示说:不可为了戏笑而布施。戏笑是不好的,菩萨应当避免。特别是布施时,千万不要以戏笑的口吻来布施,以免受施的众生觉得受辱。譬如有人来求布施时,施主戏笑的说:“你如果敢当众脱光了衣服,我就给你一千块钱。”这样的施财就是戏笑的布施。其实脱光衣服并不一定是恶事,菩萨浑身上下没什么不能见人的;佛甚至说:若菩萨梦见自己一丝不挂,理所当然的走在街上,这是即将进某地境界的预兆。我以前梦见过几次,梦中走在街上觉得很自在,看见所有人穿衣服而自己一丝不挂却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你已经转依如来藏了,所以觉得这没有什么。假使证了理以后还在这上面有牵挂,那就有问题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平常不轻易脱衣?是因为菩萨应有基本的礼节威仪,众生才会接受。可是如果天气很热了,我也无妨打赤膊工作,这有什么好羞人的呢?心清净才是重要的,身体每天洗刷得很清净、装扮的很漂亮,但是心中不清净,老是想歪了,那才是不清净。众生不知道,总是心生颠倒;菩萨不然,可以打赤膊为众生拖车、拉犁,但心地是很清净的。
有位师兄曾经与我一起在大热天工作过,我一直都打赤膊,他则是为了恭敬我而一直穿着上衣,我却打赤膊与他在石城一起刷油漆,这位师兄现在还在这里听我说法。我认为在家菩萨在没有第三者同在的大热天里打赤膊工作没有关系。但是睡觉时不许因为热就打赤膊,我曾被警告过的,还是应有基本威仪的。所以戏笑而布施,不是菩萨应该有的行为,因为众生会觉得受辱了。所以戏笑施不算是真正的布施,不要以为也有布施的福德。
非福田施,也不算是布施,譬如观想一大堆金银,再观想有佛来接受供养;但是观想来受供养的佛并不是真佛,只是自己的内相分而已,所以观想受供的佛并不是福田,所以这种布施不是真实布施。又如以食物供养石头,请问:“石头是不是福田?”石头不是福田,供养石头就成为供养非福田,所以也不成就布施的福德。供养树木、河流等道理都是一样的。若把食物放在树下供养,这叫施肥,不叫布施,因为树木不是福田。若如此供养时有感应,那是寄居于石头、树木的鬼神受了供养,他们也属于福田的一种,但不是无情能受供养,因为都属于非福田。
不信因果的布施也不是布施。所以布施时要相信布施的因果,才会有布施的福德,所以大家都要有智慧。当人家随喜功德说:“你这个布施真不得了,未来福报不可思量。”你可别怀疑的说:“有吗?会吗?”应该说:“是不可思量!不可思量!”那才是真的布施,不信因果的布施就不叫作布施了。这些布施的过失,佛都为我们说了,我们都应该要记住,不要没有意义的布施;或是做没有福德又没有功德的布施。
如果有人专在良福田上布施,不乐于常常布施,专挑好福田,他未来世得到果报而有钱了,却还是不会喜欢布施。我曾经向一个人讲过,那是十年前的事,我说:“你这个人啊!如果有机会布施的话,你一定是精桃细选,桃了再挑,你才会做;你不会遇到谁需要布施时你就布施。”他反问说:“你怎么知道?”我说:“你的个性就是这样,所以你会有钱,但是你不会有布施的习惯。”真的被我料中了,他就是这种人;日子很好过,但你要找他布施却不容易。可是如果确有一个很好的福田,当他觉得是很好的福田时,他会突然问大手笔投资于布施,但是不会再做别的布施了。假使很有钱的人却一直没有布施的习惯,你就知道这种人上一辈子是专挑良福田的人;一定是别人告诉他:“某某法师是悟得很透彻的法师,是证悟的大福田。”他就去很大笔的供养一次,以后就不再来布施了!你若告诉他说:“你看那边法师办道很辛苦,都没有资粮,你布施一下吧!”他将会一毛不拔。有钱人而一毛不拔的就是这种人。将来假使我们会里有一位师父很有名时,这种人就会来大布施一次。但他们都不会再作第二次的布施,也不会布施给别的小法师。佛说这种人未来世得果报时不乐于惠施,会使他不乐修道;即使后来发心想要修学佛道,但他的道业也会受到障碍,佛说不乐惠施的意思就在这里。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义正法的道场,但绝对不要后悔,要有欢喜心,才不会未来世福果常耗不集。
如果有人布施的财物是使眷属起烦恼而得到的,譬如把眷属应该有的财物强行拿来布施,或者偷偷拿来布施,或者把眷属每个月应该得的财物克扣下来布施,未来世虽然也会得到布施的大果报,但是色身会常常病苦;这是因为眷属并不乐意,他却强行拿来布施,让家人生起烦恼,所以他未来世虽然有钱财,却会常常病苦不断。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却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把父母每月的供养给停了,把妻子应该有的供养,奴婢应该给的薪水克扣减少用来布施,这种布施不是善人之施,而成为恶人了;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因为不是他自己该有的钱财而强行取来布施,所以不名“义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布施,在初学人中常常可以看见,所以佛说这种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也是不知恩、不报恩的布施。父母生我、养我,妻、子照顾我,奴婢为我服侍,他们都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可是我克扣了他们来布施,就成为不知恩、不报恩的人。不知恩、报的人,未来世虽然因为这一世的这种布施而可以得到财宝,但是得了以后常常会遗失,没办法留得住,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拿来用;因为他是让人起烦恼而布施,是用别人分内该有的钱财来布施的缘故,所以来世钱财仍然该由被克扣的人行他那里再接收过去,而他未来世也将多病多苦。
如果有人如法求财,然后如法布施,他未来会得到无量福德,而且所有的钱都可以随意使用,不会被人遮障。如果有人不如法求财,而且布施时不如法布施,换句话说:他都透过别人来布施,不是自己亲自布施,布施的钱财也不完全是自己的钱财,这样布施以后未来世虽然得到了财物的果报,但是他所得到的福德果报都要依靠别人才能得到。换句话说,他未来世求财赚钱都得要依靠别人才能赚钱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单凭自己就赚不到手,并且大部分要归别人所有。譬如有人帮老板赚钱,真是赚得不亦乐乎,可是当他想要自己全得所赚的钱财而自己当老板时,就赚不了钱了,社会上有许多这类人,他们上一辈子就是克扣亲属的钱财而布施的。所以他如果问你:“为什么我帮老板赚钱都有,我自己赚就赚不到?”你就说:“因为你上一辈子布施不如法,是克扣亲属应有的财物去布施,所以你这一辈子,只好帮老板赚钱,每年领赏金:领几百万、几千万赏金。但是自己当老板时就赚不了钱了,只能由老板在那边坐享其成,因为你往世布施的钱财,本是老阁分中该得的。”所以他没有办法,得要帮他老板,然后每年领个一千万、两千万的奖金;他若不信邪,自己去经营事业就失败,老板也开始赚不了钱,两败俱伤:回到老板那边,大家又开始赚钱了!这叫作“虽得果报,恒赖他得”。
他所依靠的老板如果舍报或离开了,他也就只好跟着贫穷下来,他的财物无法留在手里,所以布施还真的有许多地方要好好的较量。有智慧者,深入观察人间的种种快乐,乃至天上的种种快乐,或者转轮圣王的快乐,虽然是很微妙的,但是这些快乐终究是无常的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得人间、天上、转轮圣王的快乐而做布施,应当求佛菩提之乐而做布施,将所有布施的福德全部回向佛菩提道。这样既得世间法的福德果报,也可以得到出世间法的种种法乐,才是有智慧的人。接下来还继续较量布施: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生信无疑,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是故法施胜于财施。”〗
讲记法布施不是出家法师的专利,在家菩萨们假使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正法,也应该努力弘传了义正法,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是不分出家与在家的。我们常常鼓励同修们说:如果口才便给、智慧胜妙,有能力的话,应出来当亲教师。亲教师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当亲教师至少要五官正常,总不能说嘴歪眼斜,人家看了说:“这样的亲教师,到底过去世是造什么样的业?”所以至少要五官正常,不必五官端美,至少要正常。如果像马英九市长那么英俊,那是更好(大众笑),但至少要正常。一切布施以法施为最胜妙,可是如果上得台来讲话,每一句话结结巴巴的,众生想要听你一句佛法布施,听了老半天才能猜测出来,那也不行啊!或者说智慧不够,许多法都会讲错,那也不行,所以当亲教师要有基本的条件。我们希望的亲教师:第一、没有私心,第二、脾气不要大、性障要少,第三、身体正常,第四、口才便给,第五、要有智慧,说法不会说错。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发愿来当亲教师,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但不是每一个人发愿了就能做得到。如果上得台来结结巴巴的说法,大家听起来很难过,如何学得好呢?要怎么当亲教师呢?所以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衡量自己条件适合,就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佛法的布施远胜一切布施。
《金刚经》大家都会背,如果有人以一个四句偈为人解说,另外一个人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结果是用四句偈做法布施的人,福德远胜过无量财宝布施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遍布一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珍宝来布施。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可是这样无量珍宝的布施,还不如四句偈的法布施,想想:法施的功德有多大呢?所以佛说,布施有两种(这是把无畏施暂置不谈,单说二种布施):第一、财物布施,第二、佛法的布施。财施是二施中的下等布施,法施才是上等的布施。如前所说,财物布施已经不得了了,但是与法布施相比较,却变成下等了。
什么是法布施?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导别人具足对三宝的信心,具足持戒之法,具足布施的知见,能让听法的人多闻,而且产生了智慧,这叫作法布施。佛说:四种佛弟子;出家、在家等四众都应该作法师来教导众生。能为人说法者就是法师,但法师不一定是僧宝,僧宝也不一定是法师;有可能是僧宝而不能说法,譬如阿罗汉周利盘特伽,正是大僧宝而不是法师。佛法布施,可以提供纸墨教别人来书写经典,或者自己亲自书写如来的经典,然后送给别人去读或课诵,这叫作法布施。依照这样的意旨,请问诸位:“你们有没有做过法布施?”(大众答:有!)有嘛!因为你们来助印宣讲正法的书籍;以前是用写的,写得很慢;你们来助印,我们用机器一直印出来。写一部经典,或者写一本书,那要抄多久?尤其我的书大部分都很厚,难得一两本小小的,你要抄到何年、何月?现在不需要抄呀!“我要助印三百块钱。”三百块钱可以印几本了,你知道吗?我们《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现在已经不是第一版了,所以不用制版……等其它费用,所以一本才三十元左右的印刷成本,你助印三百元就有十本可以利益十个人了,这个福德真大!有人就看见这一点,所以他专门助印,我们就一直把它流通出去,这也是法布施;今世不能当亲教师,未来世想当弘法者,助印正法书籍就是为未来世弘法而作因缘的,但这一世也成就了间接的法施。
#p#page_title#e#所以,法布施不单只是亲自为人解说。假使口才不好,不会讲话,人家问起法来,你不太会解说,就把我的书送他:“你问这些问题,我助印的这本书中有说明,请你看书。”这也成就法布施了,不但来世有世间财物果报,又加上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能得的果报是:未来无量世得好上色,每一世都不会长得很丑,身体也很健康,这就是得好上色,并且是未来无量世中都如此。因为众生听你说法,或者因为你送给他的正法书籍,他读过就得到法了,就开始断除瞋心;因为帮助众生断除瞋心的关系,未来无量世中你就得上妙色。瞋心影响色身很严重,且不说长时间,只说短时间就好:正在生气时,整个脸是铁青的,医学家说生气时身体会因为化学作用而产生化学毒素。因为每天生气,一直产生毒素,身体就越来越差。你做法布施而使众生断除瞋心,他的心情越来越安祥,身体将会越来越好;他身体越来越好,回报到你身上的福德就是你未来无量世身体也会很好,所以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
众生闻法之后慈心不杀,因为你赠送的书中说:对众生要有悲心,如果没有悲心,杀害众生,未来世得恶色身,羸弱色身。他信了就开始断杀,生起慈心;由于这个因缘,投射到你这个施主的未来无量世中,就是得寿命长,不会五岁、十岁就中夭,一定是长命百岁。众生闻法之后,不再去偷盗别人的财物,由于这个因缘,施主在未来无量世都是多饶财宝。众生闻法以后,心开意解,所以乐于布施,就有更多人得到了财物的布施,就不必挨饿受冻,大家身体就有气力。很多众生有气力,原因是从你教导他而来的,因为你做了法布施,虽然你没有布施财物,但照样有布施财物的福德,所以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
这样看来应该说:我过去世很少叫人布施,所以我这一世没什么力气。因为我说法都是在了义法上讲,很少讲布施,从来不曾大力鼓吹你们布施,所以我今生讲这一部经还真讲对了。(大众笑:)我的习性就是这样,往世与今世都很少讲布施;我自己努力在做布施,但是我很少劝人布施,说法时也很少劝人布施。我不习惯开口请求别人出钱护持我弘法,如果勉强开口就会耳根热起来;小时候母亲叫我取两块钱去买酱油,我到了店里开口时耳根都会热起来,不太敢向老板要求酱油,都不会想到那酱油是用钱去换的。所以我不习惯开口向人要钱,从我这一世出来弘法以来一直都是这样,所以早期学人来学法时,我都是半年内就让他们明心或见性了!从来没有教他们说:“你要光修集福德资粮,要先去利乐众生。”所以来学三个月、六个月就帮他们明心了!也有人三个月、六个月就明心又见性,都没有教导他们要先修布施。但是为了正法的永续流传,也为大家的道业着想,我想是应该改变一下了!
我过去世也是这样,又因为往世都是出家身,所以度的出家弟子大多是不修布施行的声闻人,努力修过布施行的出家弟子不多,倒是有很多在家弟子努力修布施而护持正法;但是我往世的出家弟子远比在家弟子多,他们大多重视身分的表相,大多不乐勤修布施行;由于我往世不鼓励弟子修布施行,因此就无法从受施的众生身上回馈到我此世很康健、有力,只能是病痛不多而已。因为好几百年来都这样做,而这一世以在家身来做这件事,也较需要大众护助,所以这一世就稍微改一下,讲这部经典来宣扬布施的好处,希望大家都能身心健康,我未来世也可以健康一点,有力气一点,就不必将粗重的事情都要劳烦别人动手。所以你们在度众的法布施过程中,如果是有谈到布施时,众生因为你的法布施而了解布施的因果与得福的道理,他就去布施,结果是众生有了力气,不必挨饿受冻;那位布施者是财施主,你成为法施主,所以他能得到的来世健康有力,你在来世也会得到健康与大力。
众生闻法断诸放逸,有了精进心,努力修学;不放逸的结果就不会产生种种色身上的病苦,所以身为法布施的施主,你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不会得到放逸所得的病苦。众生闻法之后断除了愚痴心,由于这个因缘,你这个法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可以得到无碍辩才;因为你这一世不断的为人说法,众生听了你说法之后就生起了很多智慧;在智慧上布施的回报是未来世会更有智慧。你未来世既然更有智慧,当然就有无碍辩才,谁要来与你辩论都赢不过你。这是我走过来的路,是现成的例子:因为我过去世常常说法,虽然我通常都不当住持,但是我常常说法让人家有智慧;所以在世间法上的辩论,我总是觉得口才很不好;可是上得台来说佛法,滔滔不绝就一直出来,这就是法布施所获得的果报。小时在家中,我那几位老哥都说我笨;可是如今一谈到佛法,谁都拿我没辄,这就是法布施的因缘。
几年前也有人得了我的法,但是对眼见佛性不能信受,他认为明心就是见性,就扯我的后腿、背后否定我。有人说:“你去跟老师辨嘛!你讲得这么有道理,去跟他辩认吧!”结果真的来找我,谈眼见佛性的事情,我就为他解说了很多,回去了人家问他:“你跟老师辨论的结果怎么样?”“没办法啦!老师口才太好了。”天晓得!我哪有什么口才?我始终都觉得自己口才很不好,可是法为什么没有人能推翻?两个原因:第一、法正确,第二、因为法布施而得到无碍辩,所以他们讲一句话错了,我会写出一篇文章来。就是这样,所以去年退转的那一批人增加一个第九识,我可以写出三百多个理由出来,只要两个晚上、一个白天就写完了,为什么呢?就是从过去世做的许多法布施来的。所以你如果努力几年后可以有亲教师的条件,盍兴乎来!你就发愿而努力去做,让你具足那个条件,将来出世弘法就能成就法布施的功德,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得了无碍辩以后,就表示你的法义通达了,未来要成就佛道就更快了。
所以,想做法布施的人,如果口才不便给,才智不好,就助印,把好书助印出去。如果没有钱财助印,也可以做法布施啊!不单你们,我也是每周来都扛一大箱到处去流通,这也是法布施。(编案:上网说法也是法布施,但因为平实导师为了防止计算机档案被入侵而不与网络联机,所以不曾上网阅读或说法,就漏讲了这一项现代独有的法施。在这里顺便提供给大家参考)所以法布施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是为人说法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说: “我没有力气,扛不动书箱。”那怎么办?可以劝人来修学正法!这也是法布施,法布施有很多种方式。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做,十世百世以后渐渐的就能为人说法;因为这样做的关系,未来世会渐渐变得辩才无碍,最后就可以亲自为人说法,这都是法布施。众生听闻你说法,或者藉由你的因缘得到了正法书籍而去阅读,生起信心而无怀疑,由于这个缘故,法布施的你,未来世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就会很清楚、究竟。自然会知道:为什么要信佛法僧?为什么要皈依佛法僧?你对自己学佛而能具足信心的原因在哪里呢,你也会很清楚,就不会再摇摇摆摆、心不决定。教导别人持戒而施给众生无畏,以及法布施而使人生起闻慧,都会得到财物的果报,不是只有财物布施才会有财物回报,所以说佛法的布施胜过财物的布施。
〖“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脓、或有食粪、或食血污、呕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虽以不净荡涤汁等施应食者,然有遮护,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慈怜愍故。若有祀祠,谁是受者?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
讲记佛说:“如果有人这么说:‘儿子修了善法,他的父亲却做种种不善恶业,但是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种种善事,所以能庇佑他的父亲不会坠落三恶道。’如果有人这么说,这道理是讲不通的。”所以有人说: “祖上积德,福荫子孙。”那是不对的,因为业是随个人自身而受报的。可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因为共业的缘故,这叫作物以类聚、人以类聚:绅士不会去和小人交朋友。同样的,这对父母是有福德的,感生的子女也会是有福德的子女。除了一种例外——报恩和索债。报恩者,譬如父母本身没有其它的福德,但过去世有恩于人,那个人愿意生作他的子女来报恩。索债者,就是父母往世常作布施、很有福德,但过去世曾经欠了某人一大笔债;他们布施得福德,但也有欠债,人家来要债就生作他的子女。除了这两种例外,通常父母有福德时,感生的子女也是有福德的,通常是如此。所以子女来生到他们家中,是因为有福德能继承他们的产业,所以生到他们家中,不是因为父母行善而庇荫子女;所以“父作不善,子作善法”,不能庇佑他的父亲不堕三恶道,因为身口意业各别异故,各人所造善恶业都要由各人亲得,不能通用。
所以子女修善法,而父母作不善业,子女的修善不能帮助父母不堕落三恶道中,主要原因是:各人造业、各人承受;善业如是,恶业也如是;因为父亲所造的身口意业是恶业,儿子所造的身口意业则是善业,两者所造的业性各各别异,怎么可能由儿子的善业来使父亲不堕恶道?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因为父子二人都是有福德的人,都是心性良善的人,所以气味相投才有因缘投胎在他家中。但这不是因为父亲行善而使他的儿子得福德;儿子是因为有福德,所以来继承他的事业家产。如果说父亲行善,儿子就一定能得到庇荫,那就不该有“很善良、很有钱的员外却养出了败家子”的事例;也不该有大善人却生个儿子疾病缠身,年未及长,就中夭了!所以父亲所造的恶业,儿子所造的善业,都是各自承担互不相代,因为造业者各别异故,所造的身口意业也是各别异故,不是同一个人所造的业当然不能互相继承;否则就同于外道法的继承原罪邪说了,那就不符合法界的真理了。
假使父亲造了恶事,丧命以后堕落在饿鬼道中,这时子女再为他荐福、追福,帮他布施来回向给他,他就可以得到福德的回向。但这是他死后子女为他做的,已不能改变他的正报,只能改变他的依报;为他追福只能让他在饿鬼道中衣食无忧,但不能免除饿鬼道的色身与大环境正报,所以他还是要继续生存在饿鬼道中。如果生前子女为他偷偷植福也一样,子女在他生前私下拿他的钱而以他的名义布施,也是一样的道理:他造了恶事,不能因为子女私下以他的金钱行善来抵偿恶业;行善有行善的因果,会在饿鬼道中实现他的金钱布施所得的福报,但是他所作的大于布施福德的饿鬼道恶业——譬如轻谤贤圣数句的恶业——仍不能免除,还是照样要堕落在恶道中,只能在饿鬼道中享受其它饿鬼享受不到的待遇:脓、血、涕、唾易得。所以善恶业不能相抵消的。若他死后已堕落到饿鬼道去,子女为他追福,可以使他依报获得改善:环境比较好,食物易得,受苦较少;但是正报的饿鬼身与饿鬼道的环境仍不能免除,要继续在饿鬼道中生活。
如果父母生前是行善者,死后生到欲界天去了,他的子女再为他追福:以他的名义作种种布施,或请了道士来准备许多的冥纸,弄了一大堆饭菜一起供养,他不会接受的。他绝对不思念你所供养的食物与冥钱,因为他在欲界天上,有甘露等妙食,远胜妙于人间的食物;饿鬼道的冥钱在天界也用不着,天界也不需要用钱,所需之物自能随意而得;所以子女请了最好的名厨,以一百万元一桌的饭菜供养他,他也不稀罕,不会来受供的;因为人厨终究比不上天厨啊!欲界天的酥陀妙味,人间比不上的!当他用过了酥陀妙味,再也不会思念人间的饮食了!所以佛说天上成就种种胜妙宝,因此子女为他作任何的追福,都是无意义的。如果他造恶业而入地狱了,譬如杀父母、杀人、放火、诽谤正法及与贤圣,都是地狱业;这时子女为他追福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受重大苦恼时,一心一意只想免除凄惨的痛苦,没有时间想到孩子为他追福所应得的物质享受。在地狱中全都如此,特别是无间地狱有五种受苦无间;譬如身上所受的痛苦没有一处有空缺,又如痛苦到极点而死亡了,业风一吹又随即活过来,立刻再受全身极苦,求免痛苦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想到你供养给他的食物呢?所以造大恶业而堕落地狱的人,为他追福也是得不到的。
#p#page_title#e#也许有人想:“如果是小恶业,往生到畜生道去,我们帮他追福,能不能得到?”一样是得不到!因为生到畜生道去,和重新出生为人是一样的,因为他的正报得不到你为他追福的福果。譬如他投胎为人时,你帮他烧很多的纸钱、弄一大桌饭菜作冥供,他完全得不到,因为他在人间而不在鬼道嘛!怎么可能得到?同理,生到畜生道去也是得不到的,因为他的正报使他无法得到冥界众生应得的供养,所以佛说“畜生与人中亦复如是”。如果有想:“人中也不得,畜生也不得,天界也不得,为什么单单生在饿鬼道能得到追福的福报呢?”这是因为他在生前就有爱贪及悭吝心,希望把所有的财物、粮食都据为己有,不愿意分给别人;甚至于宁可让食物坏掉也不愿布施,世间就有许多这类人啊!正因为这种悭贪、吝惜,才会堕落到饿鬼道中。当他落到饿鬼道中,这个悭贪的习性会完全现行,所以每天想:“我在世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用,都存起来,结果我现在什么都不能享受到。”常常思念欲得,常悔本过:后侮当年省吃俭用,自己都舍不得用,也舍不得送给别人,真是愚痴。侮恨自己不懂得享用,也后悔不曾让亲人享用,今天在饿鬼道中当然更会想念生前的财物,所以儿子为他追福时就会心念相应,他就可以得到。
还有一个原因使他能得到子女的追福:他在世时什么布施都没有做,如今有的是时间,一天到晚都在找食物,这就是饿鬼道。如果生在地狱中,就没有时间想了!逃避苦难都来不及了,就没时间思想饮食等福报享受的事啦!至于欲界天,除了胜妙的宝物受用不尽以外,他享乐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想念人间的子女为他追福,人间的食物或钱财他都看不上眼的。所以只有饿鬼独得追福。
如果所作的业是出生到其余五道中,而人间的眷属为他超荐,就只有其它已经落在饿鬼道的祖先们才能得到;凡是出生到其余五道的眷属,譬如生到人间、天上、畜生道或鬼道以外的修罗道,都得不到追福的;若是生在饿鬼道中,或者生为饿鬼道中的修罗,如果人间眷属懂得为他追福,堕落于饿鬼道的祖先眷属就都可以得到;但是若有人间的亲属愿意为饿鬼道中的祖先追福,那也可以得福。譬如有人在超荐一位祖先时,假使刚好有一条狗仍然保有宿命通,牠知道你超荐的祖先是与牠有深厚因缘的人,牠就会咬着食物一直要参加超荐,想要把食物放到供桌上,那你就得让牠放,因为牠也是这位祖先的眷属;牠知道是在超度落饿鬼道的祖先,牠虽然堕落畜生道中,但今天刚好有福报,得到一大块食物,又知道你这边在超度,牠愿意参加,你就得让牠参加。不可以说:“哎呀!你拿这个东西,那么脏,供养什么?”不能拒绝的!即使很脏,落到饿鬼道的祖先手上还是欢喜得不得了,因为很难得啊!饿鬼道中很难得到食物的,所以还是得要接受。若有生在人间以外诸趣而超荐堕落饿鬼道中的亲人,凡是堕落饿鬼道中的亲人,皆悉得之。由于这个缘故,有智能的人都应该为饿鬼道的众生多做一些福德啊!
所以我们禅三举办的开始与结束,虽然只放小蒙山,但是食物准备都是非常丰盛,都是用大脸盆、小脸盆装的,总是怕他们用不够。这是因为鬼道众生能得冥食的缘故,我们就藉这个布施来为打三者增福,因为都是大家护持的钱财买的;这也让他们对我们在道场的共修不起烦恼,减少债主的遮障。每当我们去办禅三,他们就会知道又有供养了,就不会来遮障大家,所以我们护三菩萨们才要那么辛苦准备小蒙山的大量供品。禅三结束时还要再请他们大吃一顿才算圆满,正因为他们饿鬼道的众生能得,所以诸位在禅三期间的遮障就减少了。这也算是为饿鬼勤做福德。
如果是以衣服、食物、房舍、床铺,以及平常生活所需的物资,供给佛门出家者及外道在家的贫穷乞士,再由他们咒愿——持咒再加上祝愿——使饿鬼道中的祖先或众生得到福报。因为供养修行人,加上持咒祝愿的缘故,所以被祝愿的饿鬼道的先人或众生就可以因此得到大势力。有大势力的缘故,所以布施给他的财物、食物,其余饿鬼就无法抢夺,所以他就随施随得。所以超荐祖先时,自己的能力还是有限啊!除非你已经证道了,在没有证道之前,最好还是请比丘、比丘尼来做:看有哪个寺院,请师父们来办总是比自己办好!这是因为加上了供养三宝大福德的缘故;你如果已经见道了,那就不在此限。但是千万别请那些否定正法的出家人来做,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出家功德,反而还有破法的大恶业;误请他们来超荐,那不是反而拖累先人了吗?又如不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不信有阿弥陀佛的印顺派法师们:慈济、佛光山、昭慧等法师们;请他们来超度先人往生极乐世界,怎能成功呢?当他们正在超度你的先人去极乐时,心中却可能是不断在怀疑:“印顺导师说极乐世界不存在,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我宁可相信印顺法师说的;‘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所以今天只是如礼行仪,纯粹是做法事、收供养而已!”那你请他们做法事超度,能超度成功吗?而且他们又是否定如来藏的破法者。可是却仍然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事实呢!
言归正传,为什么饿鬼经由出家在家的修行者来持咒祝愿以后就可以随施随得呢?因为“生处尔故”。因为他所出生的地方就是这个样子,在饿鬼道中,饥火焚烧,所以心心念念只想一件事情:“食物”,所以才叫做饿鬼嘛!但是饿鬼道中也有几种不同,我们上周《瑜伽师地论》还正讲解饿鬼的境界呢!饿鬼有好多种,但是这里没有时间,且不谈他。饿鬼众生的食物各各不同,有的饿鬼只能吃脓血,别的食物都不能吃;有的饿鬼只能吃粪,有的饿鬼只能吃血污、呕吐、涕唾。但是饿鬼如果有前世的子女藉由修行者,也就是心地清净了的出家人来为他追福,譬如供养三宝而回向给他,请僧宝为他做一场佛事追福或放蒙山施食,就可以得福而有大势力,就能随施随得。如果他是专门吃脓血的饿鬼,有子女请修行人帮他追福祝愿,那他得到的脓血也会变成上妙色味,这就是福德。在饿鬼道中,如果没有子女为他追福,他就可怜了,甚至于连脓血都得不到。所以为饿鬼的先人追福,他们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特别是经由清净的修行者为他们追福。
在饿鬼道中,虽然有人以不净荡涤汁,譬如吃过饭以后,用少量水在碗里冲一冲,以碗中的残渣布施给饿鬼,他们都得不到,因为有遮护的缘故,那是饿鬼道中的大福德鬼或大力鬼应该吃的。一般的饿鬼是吃不到的,一定会被有势力的鬼抢夺去,所以“竟不得食”。虽然如此,丢弃荡涤汁的施主也有福报啊!因为施主是以慈心、怜悯心而丢弃荡涤汁的缘故,而虫蚁也能得到食物。所以没有人不能布施的,所有人每天总要吃个半碗、一碗饭吧!碗里的残渣总不会伸长了舌头舔干净吧?所以把碗用水荡一荡来施给饿鬼,也可以得福德啊!若是欲施饿鬼,就在舍弃荡涤汁之前,先持咒呼请饿鬼,然后在清净的土地倒下去,顺便为他们做三归。由于这样的施主心慈悲,有怜悯心的缘故,也得福德。这样看来,世间根本不可能有人是无法布施的。
有人间:“如果有祭祖,在宗祠或其它地方祭祀的话,这个布施是该由谁来得到供品呢?”佛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做供养布施,就由那个地方的饿鬼众生得到;如果是靠近树林或在树林中供养布施,就由树神受供。如果是在房舍中,当然是由坚牢地神,就是我们台湾话讲的“地基主”鬼神来受食。每一个家宅都有一位鬼神,台湾世俗人不都有人每逢初一、十五就要拜地基主吗?其实就是经中讲的坚牢地神啦!凡是有人居住的舍宅就会有坚牢地神,都是由较有威势的鬼神来担任,祂在宅主烹调食物时就有饮食了,但是祂也有义务保持家宅清净,不让其余鬼神进来,除非是由家宅主人邀请进来的,或是落入鬼道中的祖先,祂是不许让别的鬼神进门的,这是祂的义务,也是权利;所以你在房舍中供养布施,就由这个舍神获得。若在河边布施,就由河神得;在泉水边布施就是泉神得,井边布施就是井神得,乃至山中布施就是山神得。堆与阜,堆是比较小的土堆,阜则大一些,也都是鬼神住的地方,就看是在什么地方上供布施,就是那个住所的鬼神得到。所以不论在何处祭祀,也都可以得到福德;因为能让接受供养的鬼神、饿鬼产生了欢喜心的缘故;所以常常祭祀的人所得到的福德,是可以帮助他色身不受恶鬼加诸横难,也可以获得未来世财物上的回报。
〖“若说杀生祀祠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擅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应用香、花、乳、酪、酥、药。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二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若有恶人、毁戒、怨家、不知恩义、不信因果、强乞索者、大势力人、健骂詈者、得已瞋恚、诈现好相、大富贵者,施如是等十一种人,名不思议。”〗
讲记有人主张:想要得福报,应该杀猪、宰羊来供养鬼神,但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为什么呢?因为从来没有看见有人把很臭的伊兰树种下去以后,可以生出很香的旃檀树。就好像中国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种豆子得瓜类。同理,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杀害众生是凶事,要得福德是吉事,用凶事而想要得到吉事的果报,叫作颠倒。从今以后有人要杀猪公拜神祈福的话,请你们告诉他:“你应该改用香、花、乳、酪、酥、药供养,不要再杀猪公啦!因为杀绪是凶事,你要祈福却是吉事,用凶事来祈福不可能成就吉事。”要告诉他吉事与凶事不能互相成就的道理,若只是教他用香花奶酪酥药供神,他不会接受的。假使知道杀生是凶事,他听到凶事与吉事不相应的道理,就能听进去了!所以教导众生时得要有智慧。
若为亡者追福,当然这个亡者一定是指落到饿鬼道的亡者;如果你的亲人(不管是直系尊亲属或旁系尊亲属),他在世时没有作过恶业,也没有诽谤贤圣或正法,而且一生行善布施,那你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堕落饿鬼道,那就不需要为他追福了!因为他一定会生在欲界天或人间,就不需要再为他追福,因为得不到的。如果他是已经见道开悟了,他舍报前又没有谤法,没有诽谤贤圣,那他当然不会落到饿鬼道去啊!也不需要为他追福。至于在祖师忌日时祭祀祖师,他们根本不屑一来啊!除非他悟错而大妄语。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照例上供,他来不来是他的事,上供是我们的事,这是为人弟子本来该有的基本行谊嘛!如果亲人不是生到饿鬼道中,那你三天两头或者每年去找某某师父帮他超荐,到底要超荐个什么?难道他悟后还会生到饿鬼道去吗?或是你在昭告世人“我那位证悟的亲属往生到饿鬼道去了”?超荐是希望他赶快舍离饿鬼道去往生的嘛!他悟了以后又没有谤法、谤贤圣,为何要认定他生到饿鬼道去?那你请人超度他,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如果他发了愿,重新生到人间来,你还帮他超荐,你是希望他赶快往生吗?那不是祝他早死吗?如果他已经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你还三天两头帮他超荐,是希望他在极乐世界赶快死掉吗?所以超荐这回事还不好随便作欸!还得要先判断先人亲属是生到哪里去了?先判断好了再来作事才好。若是悟后没有发愿去极乐或来人间,那一定是生到欲界天了!那你再帮他超荐,到底是好心、还是恶心呢?是希望他赶快死而回到人间来吗?还是希望他从欲界天下来享用这个食物呢?可是他根本看不在眼里,欲界天酥陀妙味用惯了,他会说:“人间的食物好脏啊!”譬如你在人间,假使有一条狗从野外叼了一块肉来供养你,牠认为是最好的肉类,那你吃不吃呢?又比如一只老鼠抓到一条蜈蚣,牠认为是极好的食物,牠抓来供养你:“某某菩萨!这妙食供养你!”你吃不吃呢?一样的道理,欲界天人看见人间的食物,觉得味道不够好,也不清洁,他吃不下的;那你超荐他,请他来吃人间的不净食物,是想要做什么?所以要超荐先祖时,还得先判断清楚他生前如何?应该生到哪里去了?我需不需要超荐他?只有判断确定亲人真的往生到饿鬼道去了,才需要为他追福。这时就要看时节了,佛说有三时最好超荐:春天在二月,夏天在五月,秋天则是九月;因为这三个时节追福,饿鬼道的众生最容易得到。
如果有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给别人;后来这位施主命终了,他的福德将会使他未来世中由于所布施的财物,而得到同样的财物,但是数量非常多,而且随着他的需要任意使用,时间或长或短都由他自己来决定。换句话说,他在来世所得福德都不可能被人劫夺,所以福德不断的出生而让他获得受用。而这种福德将会追逐着他,如同影子追随一个人一般,永不离开。
#p#page_title#e#有人说:“他未来世所得的福德,在他来世命终时就会失掉了。”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福德的失去,不因为他一世舍报就失去了,必须是他应得的财物已经都用坏了,或者他根本就不想受用应有的福德,所以就不去赚取而保留原来的福德,使福德不实现,才可以说是福德不追随他。很多修行人都是这样啊!过去世修了很多福德,这一世很容易赚钱,但他赚到一部分以后,觉得已经够一世使用了,就不想再赚了,这就是把福德寄存着不用,寿命终时福德又带到下一世去。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有人是把一世应有的财物都赚到手,福德已经全部实现了!但他不用来利乐众生、照顾亲属,只是积聚着,一世当有钱人,那他的福德就失去了!因为福德已经全部实现而又不用,当然福德就失去了,舍报也带不走,就永远失去原来的福德了。所以修得的福德,赚到够用就行了,想要布施的钱财也有了,以后过生活也够了,要修道的资粮也有了,那就不必再赚了,其余的福德都留着未来世再实现,福德就不会失去。若把所有福德都实现了,赚到了五亿元,但是都不用而储存起来心中欢喜,还没有舍报之前福德就已经失去了。所以佛说有两个时候福德会失去:第一是物坏,表示那分福报已经用完了;第二,赚来了却不运用它。所以说福德于二时中失,不因为命尽而失。因为若能好好运用福德,就可以增加后世的福德,命尽后可以把此世布施的福德,以及尚未实现的福德转到未来世去,所以非命尽而失。如果有出家人效法在家人一样,在每一次过年或者重要节日,把饮食在野外丢弃布施给饿鬼们,这是随顺于世俗法而做,这不是真实的布施。假使出家人效法在家人做这种世俗法的布施,那是相信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中都应该修福德的缘故,但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如法的。
如果在家菩萨们能随着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都能乐于布施、常常布施,这就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因为同时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如果有人能以自己的内财——身上的器官——来布施,或者说服他的配偶、子女把所看重的珍贵财物布施给众生,这叫作不可思议的布施。如果有十一种人来乞求布施,而你能照样的布施,也是不可思议的布施,这十一种人就是恶人、毁戒者、怨家、不知恩义者、不信因果者、强乞索者、大势力人、健骂詈者、得已瞋恚者、诈现好相者、大富贵者。这十一种人通常是大家都不愿布施的对象,譬如恶人大家看了就讨厌,但是你愿意布施给他,那就真是不可思议的布施。第二种人是毁戒者,小戒不断的犯,甚至于重戒也是有时会犯一、两个,总是忏悔了又犯,这叫毁戒者。一般人听到是毁戒者,就用不屑的眼神去看他,怎么还可能奉上供养呢?但我们仍然应该布施!除非他的毁戒是破坏正法、诽谤贤圣。
若是怨家,就更没有人愿意供养,因为想到怨家就气愤了,当然不愿布施;有人虽然不讨厌也不气愤,可是心想:“我去布施给怨家,搞不好还招来一顿臭骂:‘你看我没钱啊!’”当然,假使是怨家自己来求施,那就没问题了。如果有人是不知恩义的:你布施给他,他照样对你诽谤,绝不改变,一般人大概第二次就不会再布施给他了。确实有些人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当人家布施给他财物时,他的口气真的不好:“放在那边吧!”财物放好了,你跟他说话时,他也没给你好脸色,连道谢都没有。这种不知恩义的人,如果有哪位慈济委员愿意第二次、第三次再去,一直持续不断,这位委员可就真的是不可思议施啦!第五种人是不信因果的人,学佛的人通常都不喜欢这种人;也许你今天布施给他,明天他却背后还说你坏话:“昨天才送来三千块,比上一次还少!真是小儿科!”有人家告诉他说:“你这样诽谤人家是有罪的欸!”他说:“哪有这回事!”你若下一回还是送三千元而不是五千元的话,他照样诽谤你;假使这种人你还愿意布施,那你就是不可思议的布施者。
第六种人是强乞索者,他不对你说好话求乞,不论你愿意或不愿意,他就是硬要;一般人遇到这种人,总是心烦气躁,谈都不跟他谈;可是你仍然愿意布施,那就是不可思议施啦!还有大势力的人,仗着权势来强求;但你如果要当菩萨,就得要心中欢欢喜喜的给。第八种人是一天到晚恶口恶语,出口就先送你三字经,然后就嫌东嫌西、骂来骂去,从来不对你说一点好听的话,这种人当然一般人都不愿意再布施给他,但你还是得欢喜的布施。还有一种人是得到财物以后还生气,你送去一万元给他,他还不高兴:“我三天前就需要,你到今天才送来,什么意思啊!”送给他一万元还要被嫌太慢,这就是得已瞋恚。还有诈现好相的人,就是很虚伪的人;每次你送财物去时都对你说赞叹的话,把你讲得多好、多好。等你一转身就在背后开始骂你了,这叫做诈现好相。最后一种人更不应该,他已经很有钱了,却老是希望你送钱给他,让他越积越多,这就是悭而又贪的人;天下就有这种人啊!大富贵了还要贪小便宜,或者希望别人不断的布施给他,这真是世间最不知足的人了!可是他若向你开口要钱,你就说:“我布施一千元给你吧!”也是给他。但不必多,锦上添花没什么意思嘛!你送再多的钱给他也是嫌少的,因为他本来就万贯家财,你再送他一万元,他也看不在眼里,他只是喜欢愈积愈多罢了!他如果嫌少,那就拉倒!这样也是布施啊!这十一种人你都能够布施的话,表示你的布施波罗蜜修得有成绩了!
〖“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讲记佛又继续较量布施,佛说:“一切布施有三个根本”,所有的布施不离这三个:“第一类是施给贫穷人,这是因为怜悯心的缘故。第么类布施给怨家,这是因为不求回报的缘故”,明知道施财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你,但你只是不想与他再结恶缘,只是修集福德及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类是施给有福德的人,是心中喜欢他、恭敬他的缘故,并无所求。骗有福德的人就是报恩田及功德田,或者说世间有福德的人,那就可以细分为几种;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施给福德的人,是因为你心中见了他而有欢喜,也尊敬他的缘故,所以做布施。这三种是一切布施的根本。
“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很多年中不断的供养三宝,都是自己在做;虽然未来世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但是自己做不如劝别人共同和合来做。”所以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做成,能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做最好;而自己节省下来的部分,另外再寻找别的植福因缘,再找别人一起做;这样做的人,未来世不但很有福德,而且还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及佛法上的眷属,未来世做事时绝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所以亲眷、法眷都很多,所以佛说“不如劝人共和合作”。
“如果有人对于自己所有的财物觉得太少而不便布施,或者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觉得不够胜妙,因此羞愧而不肯拿出来布施,怕人家笑话,这个人就会增长未来世的贫苦。”福德愈增长愈好,贫苦就免了!因为若增长了下一世的贫苦,又会导致下下世的贫苦,不断循环下去;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布施太少而不好意思。譬如我们出版社也常常接到人家划拨二十块钱、五十块钱的助印款,不是美金,而是台币!但是我不曾皱过眉头,我都用欢喜心来交待入帐及提领给同修会。二十块钱转入同修会前,邮局已经先扣了五块钱手续费,同修会开一张收据出来,这三联单收据的成本就要好几块钱了,我们再加上一个信封,贴了五元邮票寄回去,人工就不要算,还是不够成本的。这就像税捐稽征处课房屋税一样,凡是一百五十元或两百元以内的房屋税,都不向你课税了,因为不够成本啊!有的房子很老旧了,房屋税只有一、二百块钱,他开个单子,再加上人工成本及邮资,算一算真的划不来,那就免征了。但是我们不可以拒绝人家种福田的心意,一定要用欢喜心来看待,因为他这二十块钱、五十块布施了,未来世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啊!那我们就不该因为不够成本而皱眉头,应该为他欢喜:来世有大福德可以作为行菩萨道的资粮了!所以他很聪明,我们也欢喜的祝福他。有的人可能知道被扣了划拨费用,再寄收据就不够成本,所以会写明:“收据免寄!”但我们原则上还是全部都要寄,因为这也是帮他证明:他所护持的这二十元、五十元真的种到福田里去了,不是落到私人口袋去了,他心中也欢喜,这也是利他。所以有智慧的人会想:因为过去世布施少,这一世福报就少;为免下一世福报继续少,遇到良福田、大好福田时,不论钱财再怎么少,也要把握机会种福田啊!这可以改变未来世继续贫穷的果报嘛!别小看这二十块钱,进到正觉同修会这个大福田来,未来世可是无量报欸!想想看,我们能够阻止他修福德吗?不行的!所以连一句轻嫌的话都不该说,都要以欢喜心来完成他的植福大业。虽然二十块钱划拨进来,划拨费就要扣掉五块钱了啊!剩下十五块钱(那张收据的成本大约十块钱,因为那是三联复写的,比较贵;现在不晓得有没有便宜一点,以前印得少就比较贵),然后寄收据回去时邮资再加上五块,刚好就没了,还赔上信封及人工成本;但我们还是要为他欢喜:他懂得种大福田,未来世不再是无福人了!知道划拨款项会扣划拨费的人,就会特地写明免寄收据,但我们照样要寄,因为这是健全会计制度的必要方式。接着要说明不同的布施情况会产生未来世果报的不同。第一种是施与心俱皆平等:如果有两个人共同布施财物,共同布施给一个福田,他们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恭敬心、欢喜心布施给同一个福田,这两人未来世所得的果报都不会有差别。
第二种情况是财与心同样平等,但是田不平等。三个人各以同样多的钱财及同样恭敬的心去布施,但因为他们去布施给三位法师时,福田的优劣有所不同,因为那三位受供养的法师,心性与证量都不一样,就成为福田不相等了!譬如一位是已经见道开悟了,心性好得不得了,性障都不见了;另外一位也开悟了,可是不良习气还很重!性障还很重;另外一位根本就没有开悟,仍是凡夫。三个福田的证境功德都不一样,那就随着所供养的福田功德高低不同,导致布施者未来世的果报不一样,这就依所供养的福田胜劣而有不同了:如前所说,供养到没有开悟的人,来世是十万报;若你供养到一个开悟的法师,那可是无量报的啊!因为福田殊胜的缘故,果报就与其它人不同;虽然三位施主的财物和供养时的恭敬心是完全平等的,但因为福田有差别,所得的果报就有差别。
第三种情况是:福田及施主的供养心都低下,都不胜妙:这时就依这三位施主所供养财物的多寡胜劣来决定果报的胜劣了;供养的物品比较好的施主,未来世得到的福德果报就比较殊胜,这就是“财物胜者得果则胜”。
第四种是:被供养的福田及用来供养的财物都低下,但是三位施主中,其中一个施主的恭敬心特别殊胜,所以他在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就比另外两人殊胜。
第五种是:福田及所供养的财物都一样殊胜,可是三个施主中,其中一人心中并不是以欢喜心、恭敬心、至诚心来布施的,结果就导致他未来世得到的福德果报比其它两个人差。
所以不同的布施情况会有不同的来世福德因果,诸位知道这个因果道理以后,就懂得在布施时要以至诚心及良好的财物,同时也要选择好福田来布施,千万别错选了破法者或严重违犯十重戒的坏田来布施。这个道理得要让大家了解,才不会对布施的因果蒙昧无知,否则就会像某些人广种福田时却是成为种毒田,来世将只能收获巨毒的果报:此世以钱财帮忙传播外道常见、断见的小毒,来世会有百千倍的回报,那就变成大毒了。
虽然知道不同的布施因果,但是菩萨在布施时却不可追求最胜妙的福德果报;意思是说,要尽量以能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与心态去布施,但心中不要去贪求果报。因为福果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消失掉,那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而障碍了自己的道业呢?所以佛说“定知此因必得果故”就不需要去牵挂或贪求果报了。
〖“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吝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四天下中,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净。不见果报能预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财已,能坏悭吝,舍已思施。既舍施已,心不生悔,复能分别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p#page_title#e#讲记佛又说:“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对于有恩报恩的道理他也不懂,他也不贪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只是爱惜色身、性命、财物,贪着心很重,像这种人就不可能布施啊!有智慧者深入观察一切众生,他们在追求财物时是不惜身命的。”俗话说:“赔钱的生意无人做,砍头的生意有人做!”只要能侥幸赚钱就好,被抓到要砍头也无所谓啊!可是如果万一这个生意做下去一定赔钱,不会被砍头他也不做啦!所以众生求财物时可以不惜身命去做啊! “这样观察了以后,这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赚得的财物应该能分出一部分施舍给别人。如果能这样观察,也能这样做的话,当知这个人乃至连色身性命都能舍的。”因为为了赚一世所能拥有的钱财就可以不惜身命,那么为了赚未来世的无量大财,难道不可以不惜身命吗?所以他是有智慧的人啊I?“如果有人很悭吝,连身外之财都无法舍,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更怕死。”这很容易判断啊!如果这个人很吝啬,那你就知道这个人很怕死;这种很吝啬的人,你如果用刀子逼他,他就会舍财,因为他怕死嘛!肯做大布施的人,往往为了义气、一句话,他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舍身舍命都没关系,就只是为了要履行那一句话。你去观察这种人,他平常对财物也不会看重,朋友需要什么财物,只要他有,都愿意拿出来。所以悭吝财物的人也是怕死的人啊!从这里很容易看出来的。但是可别听了这句话就老大不欢喜,因为这是佛讲的,不是我讲的啊l?“如果有的人为了布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得到财物用来布施,这个人就是大施主。”因为他连命都可以不要,只为了要布施就能不顾性命去做,当然是大施主啊!
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种下未来世贫穷的种子,未来世贫穷种子怎么种的呢?我们先要知道贫穷的原因,就不会再去种它了!也就是说,有人得到财物之后,一直都很贪恋那些财物,太过于珍惜那些财物了,都不肯布施,那他就是已经种下未来世的贫穷种子,所以未来世贫穷种子就生长发芽,他就只好继续贫穷了。所以世尊在契经中说:“南阎浮提洲的人有三件事情胜过其它三大洲;第一是勇健、第二是有忆念之心、第三身口意行清净。什么是身口意行清净呢?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天眼来看见未来世的果报,但是能为未来世的善净果报,预先种下清净因、福德因;他看不见却愿意去做,所以叫作心行、口行、身行清净。第二个念心,就是念念想着布施啊!有这个心,所以南阎浮提洲的人不惜身命而求得财物之后,却能够把悭吝之心破除;并且布施财物出去以后,还想着下一次有什么机会再来布施。”
我们会中的同修们大部分是这样的人,我们的会员同修们都不是大企业家、大官、富贾,但是大多愿意布施。我们同修们都不是好几千万好几亿身价的人,可是正觉寺土地一买,五十万、一百万就捐来了,这比大企业家捐上一亿、两亿的心还要大。譬如我们的同修们,有好多是公务人员、劳工阶级的升斗小民,能这样发起布施心,真的很不简单啰!这叫作“不惜身命求得财已,能坏悭吝”。这样大笔布施了以后(对我们同修会来讲都是大笔金钱啦!对慈济来讲都只是小钱),但是布施了以后,哪一天他又看见一本书:“哎呀!这本书太好了,我要再助印!”五千元、三千元又拿出来,这就是佛说的“舍已思施”,这就是念心啊!我们同修会中很多这种人啊!所以你们能破参明心,都不是没有来由的。你们就是有这种心性、有这种念心啊!
什么叫勇健呢?布施了以后心中不后悔,甚至去年法难时也完全没有后侮,人家说:“你护持了那么多钱,但是正觉这个法有问题欸!”他说:“我不后悔,我布施了就是布施了!”这叫作勇健:舍施已,心不生悔。并且还能一一的告诉对方:“你们不知道啦!我们同修会才是真正的良福田啦!你去那边护持的叫作非福田啦!”有这样的心就是勇健的心。这种人在会中多不多呢?很多哟!当时必然免不了会有些人犹豫不定,但是到最后还是庆幸:“还好!我没有离开同修会,没有跟着他们走错路!”后来还是能分别正邪啊!后来还是继续又种大福田啊!这就叫作勇健!这三种心是阎浮提的众生才有,其余三大洲的众生都没有,所以说我们阎浮提洲的人,虽然身形与世间法的果报都不如其它三洲,但我们这三件事情就远胜过他们很多倍了。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诃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善男子!智人三时不生悔心。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三者不贪着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着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观察,如是行施,当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罗蜜。是故我先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
讲记佛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啊!布施了以后会出生后悔的心,是因为有三件事情而产生的,第一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所以布施了以后就后悔:‘这么多钱,我要是留下来,今天可以买车子啦!可以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情!’”这就是于财贪爱,所以布施以后产生了悔恨之心,有了后悔。“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去问别人:‘我已经做了这件布施,你看做得好不好呢?’但是因为承受了别人的邪见,因此后悔了。”外面也一样,常常有人护持正觉同修会以后,去问某些道场的住持法师,他们就讲:“你千万不要再去布施了,那个是邪魔外道。”他心中听了就很恐慌!就后悔:“哎呀!我当初要是没去正觉讲堂布施就好了!”(大众笑:)一直到后来读了我们很多本书以后,发觉是那些住持法师错了,是正觉讲堂的正确,这才讲出来,所以后来就不后悔了。可是有些人听人家说:“你在正觉布施是帮助邪魔外道破瓖正法,他们的书也都不可以读,读了就会中毒!”所以他们根本不读,不读就会尽未来际世世永远后侮。他们却不知道在正觉种福田的人,未来世已经有无量报在等着他,有无量的福德在等着他,却平白失去植取大福的机会了!正是因为他们听信谗言而不肯来正觉讲堂学法及布施啊:这就是因为谘承邪见,所以布施以后产生后侮了。“第三,他布施以后,看见受布施的人把钱财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受施以后反而造恶业,来世将遭受灾害,因此后悔:‘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要布施给他了!’以后他对布施就没兴趣了。”这叫作看见受者产生过失能生悔心。
“还有三件事情使人布施以后会后悔:第一,布施以后恐怕家人知道以后会诃责他,因为家人的诃责很严厉,他心中就会想:‘我这个布施好不好?恐怕不太好。’心中就后悔了。第二,自己恐怕财物布施完了,以后生活没有着落,叫作畏财尽受苦。第三,看见别人布施了以后却没有好报,反而事业失败或出了车祸,所以他后悔布施。”可是他们不晓得三世的因果:这一世的布施是要下辈子才得果报啊!他在某个大道寺院布施以后却出了车祸,那个车祸事件是因为他过去世伤害了人,所以这一世遭受车祸的果报。布施的果报不是在这一世马上现报的啊!就像去银行存款,早上存了不能下午马上就要领利息啊!得要存款到期了才能领得利息啊!所以看见别人布施以后受诸衰恼,而不知道因果,就会对自己曾经布施产生后侮了:误认为布施没有善报因果。有智慧的人在这三件事上都不会产生后悔的心。所以布施了以后如果有三件事出现,不论是前三件事或后三件事,都能不后悔的话,那你真的是有智慧的人啊!家人诃责就让他们诃责去,布施还是照做不误,那你就是有智慧的人啊!
佛说:“另外还有三件事情是有智慧的人做的事:第一、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常常亲近善友,就不会谘承邪见了!第三、不贪着财物就不会畏惧财物布施完了以后会受苦!这就是有智慧的人。相信因果的人还有两件事情,从这两件事情能如实的相信因果:第一、从他闻法,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听受布施因果的道理,第二件事情是听受布施的正确因果道理以后,自己还要内心中深入思惟,看看那个道理对不对?”思惟以后发觉佛在经中所说的布施因果真的正确,那就能够乐于布施而使得自己生生世世都广有福德。
佛说:“亲近善友也有两件事情会获得利益,第一、很深刻的从深心中相信善友所说的布施因果,第二是从善友那边得到真实的智慧。想要不贪着财物,也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要观察无常。”自己的五阴是无常的,财物也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保留在自己身上,因为自己的五阴不可能永远完好的存在。财物可以存在银行保管箱中,但是如果再来一次旧台币换新台币,如果再来一次以前大陆的金元券、银元券:要带着一麻袋的金元券,每一张都是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金元券,装满了一麻袋才能买到几斤的蕃薯。那时的钱不是算面额,而是用秤重的,真恐怖!那你今天存入银行一亿元,到明天这一亿元可能就买不到一颗蕃薯了!所以财物真的无常啦!什么时候你的银行存款会变得几乎没有用处,那也不知道。有些经济学家一直都很担心美元,因为美元在几十年前就取消了金本位,学经济学的人就懂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准备的,就是只是一个数目字,如今只因为全球都不愿意让美元变成无用,以免金融崩盘而产生全球性的经济、产业崩盘,所以大家都在支持。但是政府发行货币必须要有准备:以多少黄金或白银等有价财宝做准备。以黄金做准备就叫做金本位,白银做准备就叫做银本位。你想:“安啦!台币有金本位的准备啦!”但我告诉你:台币也不完全是金本位了!一大部分是用美元做准备的啦!那你说:“我就存美金存款吧!”可是什么时候美金存款会坏失?大家都不知道!所以财物无常,很难讲的;经济学家担心了几十年的美元,现在还是担心,不晓得会不会出现美元崩盘,谁都不知道。你说:“那我存黄金总没有问题吧!”就建地窖专门买黄金存起来,看来似乎是常!黄金不腐蚀,永远不会减少啊!可不晓得哪一天被人家偷挖了;就算没有被偷挖,不晓得哪一天忽然舍报了,也不归自己所有了,恐怕连子孙都不知道藏在哪里呢!哪里有常?连山河大地都无常了,财物还会是常吗?五阴还会是常吗?能观无常,心中就想:“布施了吧!反正这一世来时也没带钱财来,死了以后也带不走;既然如此,这一世够用了,有钱布施总是强过被人家布施吧!”想一想,有道理,量力而为就去做了!这一世有钱时,要记得把下辈子要用的钱财先准备好;可别这一世很有钱,下辈子是穷光蛋,那就愚痴啦!可是世间确实有很多这种愚痴人啊!他想:“我这些钱财统统要留给孩子,一毛钱也不准受损!”留给孩子很多钱,他舍报时很得意:“我有这么多钱留给你们,你们可要帮我看守好喔!”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些钱都不再是他的啰!他下一辈子变穷光蛋,都因为这一世一直累积而没有布施啊!下辈子没有福德了,结果是生到饿鬼道去,每天与别人抢脓痰吃,还不一定抢得到。世间就有很多这种愚痴人,所以菩萨一定要常观一切法无常。
第二、“要观不自在”:财物不自在。因为财物永远都会有“有福德的人”准备在后来接收,怎么会自在呢?财物永远都是归属于施主所有的,它不会一直自在的由一个人拥有。那么人就自在吗?人也不自在啊!你今天再怎么有福德都一样,再怎么想办法也控制不住啊!总是要舍寿而移交给别人的,全部移交给子孙或别人以后,未来世的自己是不是准备要当穷光蛋呢?脑筋要先盘算一下啊!若想要让自己未来世得自在,当然这一世要先布施嘛!才能在世间法上得自在啊!所以不贪着财物的人一定是能观这两种法,才能不贪着于财物。
佛又说:“施主如果能像这样观察,像我说的这样来布施,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施主能具足修行布施波罗蜜,所以我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一段经义之前,曾经光讲过有四种波罗蜜差别:第一种人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第二种人是有波罗蜜而不是布施,第三种人是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最后一种是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这就是佛法中常有的四句分别,四句分别是法界中的定律;你如果有智慧,有很多法都可以拿来做四句分别。什么叫作有布施而非波罗蜜?眼前就可以看得见:慈济功德会上下共同做了很多的布施,有没有波罗蜜呢?没有!因为她(他)们走印顺法师的路线,公然把如来藏否定掉了,哪里可能会有波罗蜜?印顺又说:“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证的。”只能想象的怎么叫做波罗蜜?连我见都断不掉,我执也断不掉,因为他主张意识细心常住不坏而联系三世因果,那就是我见不断嘛!这样哪里会有波罗蜜?三乘菩提的见道都没有啊!慈济人跟着这种邪见在修布施,所以说她们只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尽管她们每天很欢喜的去布施,仍然与欢喜地的实证无关,仍然是“有布施、非波罗蜜”。慈济的委员、会员们正是具体的代表者。
#p#page_title#e#第二种人有波罗蜜——可以到彼岸而度过生死——可是没有布施,这就是定性阿罗汉,特别是指辟支佛;因为阿罗汉有时候还会随缘而做法布施,但有些阿罗汉是从来都不做法布施的;若是有法布施,那也算是有布施也有波罗蜜。可是辟支佛受供养以后,示现个神通飞走了!施主见了满心欢喜:“喔!我供养到圣人了!”但他不做法布施的,从来不说法。所以是“有波罗蜜非是布施”。他们能到彼岸而解脱生死,但是没有布施。
第三种人是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那是谁?是谁?(大家回答:我们!)对啊!就是你们嘛!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啊!用你们捐助的金钱印出好多的书来布施给众生,这就是有布施啊!把正法书籍印出来利益众生,既有财施也有法施,两者兼得啊!但是你们也有波罗蜜啊!因为涅槃的本际、涅槃的实际你们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都还不知道涅槃中是什么哩!但你已经知道涅槃中是什么了,所以你也有波罗蜜也有布施啊!这就是菩萨啦!所以当菩萨虽然辛苦,但是胜过二乘圣人多多啦!
但也有人是非布施、非波罗蜜,那就是悭吝的凡夫;他们永远沉沦生死而到不了彼岸,也悭吝而永远不肯去布施,就是“非布施、非波罗蜜”的世俗法中悭贪的人们。所以菩萨在世间法上都会过得去,绝不会一贫如洗;因为菩萨生生世世学习布施、行布施行,所以每一世资生之物都不虞匮乏。今生又遇到了正觉同修会正法,我见断了,三缚结断了,涅槃的实际又抓在手里了!你明心回来就一定已经把涅槃中的实际抓在手里了!我确实没有骗你啊!等你回来了说:“哎呀!老师说涅槃的实际,明心了就抓在手里,还真的没错哩!”那时你就说:“嗯!我真的是菩萨,我有布施,我也有波罗蜜!”这样,当然我们要好好恭喜你了!你也应该可以自我庆贺一下。如何庆贺呢?以至诚心、欢喜心再护持正法,再修集进道所需的福德资粮,让未来世的异熟果更加的可爱,谁见了你都欢喜,就又可以继续做财施与法施了。
〖“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
讲记布施时应当同时以正法之理教化众生。佛说菩萨布施时应该具有的智慧有三种: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衣食住行所用的资生之物,凡是身体以外的财物都是身外之物。第二种有智的施主是舍内外物,他不但舍身外之物,连色身的器官也能舍,所以有智慧。第三种是能舍内物、也能舍外物之后,并且有解脱智或般若智来教化众生。这三种施主都各有不同的困难程度,对诸位来讲,能舍外物是简单的事,但是对某些世俗人来讲,要舍外物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观念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的每一个钱都要打四个结,都用四个结绑死了!这是以台湾话形容一个吝啬的人,要教他舍身外之物,真的是非常困难。舍内物,就是施舍色身中的器官,这就很不容易施舍了!有人想: “那简单啊!人家来求头发,我就剪给他啊!”这也算是身内之物啊!可是如果求某一位女众当场剪光施舍出去,那也难啊!光说男众就好了,有好多人想要剪光头发以前总是思索再思索,甚至有人思索了好几个月还是剪不下去,后来只能剪个小平头,还是无法理光头啊!所以这三千烦恼丝还真的不容易剪啊!光是要舍发都不容易,何况是内物?若能舍内、外物,就不简单了!
若是临死时舍内外物,我在这里还要重复再提一下:如果你们有亲朋好友在慈济签了器官遗赠同意书,请他们务必附带一条:“要割器官以前,要在心脏停止前五分钟先打麻醉针,做全身麻醉。”不然到时候息脉停止了,可是意识觉知心还在,那时疼痛难忍而生气起来,心中大声诅咒天地,诅咒证严法师及施刀的医师,瞋心大发而下堕恶道,可别怨我知道内情而没有先说。我现在把话先讲在前头,诸位要是有亲朋好友签了同意书的话,请告诉他们,救救他们;免得到那时医生说他脑死了,其实意识都还很清醒,然后就被活生生的开割,没有麻醉的开刀,无比的痛苦啊!但那时色身都无法动,无法表示意见,就只好怨天尤人:生起大瞋而怨怪诅咒证严及操刀的医师,然后就下堕三涂,真是冤枉。所以请大家千万要救他们,请“大家一起来救大家”。
舍内物确实不容易,但是佛弟子不应该以此为足,还应该在舍外物、内物时,要同时教化众生:看见贫穷人而想要施钱财给他,必须先要求他:“你能皈依三宝吗?你能受持斋戒吗?”已经穷慌了、饿慌了,那时口不择言的说:“能!”他想:如果对你讲不能,也许你就不肯施舍了,所以通常会说能,那你就为他说明三归依,让他理解皈依三宝的意思;讲完了就帮他受三归依。三归完了要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斋戒就是八关戒斋或持五戒。就告诉他:“持一天的八关戒斋,你能不能做到?”他如果说“可以”,那你就告诉他八关戒斋的内容,然后要求他:“你皈依作三宝弟子,就每月持一天的八关戒斋。”然后就施舍给他三千元、五千元。他心里欢喜:“我受三归、持八关斋戒一天,还可以有这么好的收入!”就接受了。
如果他说:“我无法三归,受八关斋戒也做不到。”那就另外问他: “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能不能随我说几句话啊!这几句话是;‘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涅槃寂灭。’”他如果说:“这个容易,我可以说!”因为不必受八关斋戒,只要讲几句话,他一定会接受,那他就跟着你讲这三句话;讲完了先别布施,要为他解释清楚,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涅槃寂灭的意思。诸位在外行施,先要想一想:我能不能讲这些法?这还真的不太容易讲。一切法无常比较容易讲,一切法无我也比较容易讲,可是一切法为什么是涅槃寂灭?要是没有证悟般若而生起总相、别相智慧,就讲不来了!想要讲这些法,还得要先明心,才容易做得来,可见明心真的很重要!如果能这样教导众生然后布施,功德、福德无量广大,所以应当要赶快求明心啊!然后要思惟整理为何一切法涅槃寂灭?现观完成了!就能为受施者宣讲。教完了这些法,他听进去了,然后就布施钱财给他。
如果前面的上等、中等受施者的事情都做不来,这是下等受施人,他说:“我只能说‘诸法无常,诸法涅槃寂灭’,我没有办法说‘诸法无我’。”因为他现在饿得慌、穷得慌,这个“我”正在作祟啊!他没办法接受“诸法无我”啊!所以他会这样讲。他说:“其余两个法我可以讲!就是这句‘诸法无我’没办法讲,因为我现在难过得很,‘我’明明痛苦的存在,怎么会没有我呢?没有我怎么会痛苦?”这时你说:“没关系!你既然不能说‘诸法无我’,那你就先讲其余两句!”等他讲完了,再对他说:“你能不能说‘诸法都没有真实的法性’?”他就跟着说:“诸法都没有真实的法性!”你就告诉他,诸法没有真实法性的道理。又从诸法的内容开始讲,讲到最后是蕴处界我等法都没有真实法性,他还是不得不接受“诸法无我”;教完了就布施钱财给他,这就是菩萨的度众方便。如果你能这样布施,就真是个大施主。
请问大在何处?(有人说:法大)只这么三千、五千元布施就大啦?人家有几亿元在布施哩!刚才我们张老师说“法大”,确实是法大嘛!所以我们悟圆理事长说我们是大道场,不是道场硬件大,而是法大。你能这样布施,就同时已经做了了义法的布施了,这样布施时也正是同时作法供养,所以叫作大施主。佛说能够这样教化众生,而且不单是对亲人眷属,乃至对冤家也一样无所选择的这样布施,就叫作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知如是食药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瞋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瞻养,慎无责恩;差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转施余穷乏者:若能如是瞻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智慧者如果有财宝、财物时,应当这样修行布施,如同前面所说的兼以教化来修行布施。如果没有财物,就应当以布施的道理,辗转教导其余有财物者,让他们来做财法二施。如果有别的施主已经先知道布施时应同时做法布施,而不需要你来教导他的话,你当时如果没有钱财,就应当以自己色身的力量前往辅佐,帮助他做财、法二施。如果本身穷苦而没有财物,又想布施,也可以读诵学习医术与药方。依凭自己学来的医药知识来帮助人。”若在现代,尤其是在台湾,必须先取得医师执照才能为人诊病及开药方,否则就是违法;违法的事就不能做,不可以辩解说:“佛这么交待我,你法律不应该办我!”可是法律并不信佛,而且佛有讲过:我舍寿之后,大戒不许改,小小戒可以因时因地而修改!意思是说:我所未制戒,于他方所应行者则当行;我所已制戒,于他方不得行者即不应行。如是小小戒可以因应地方国法民情而舍、而增。所以学戒时别被戒相绑死了,要依照佛陀制戒的精神来持戒。万一私自为人看病而被起诉了,法官判刑,只能接受;因为法官也无可奈何,得要照判,因为法律规定就是如此嘛!如果私自为人免费看病是不可行的,那就设法考取医师执照,也能为人廉价的诊病处方、救护众生身病,也是布施啊!另外,譬如种种咒术为人治病也是可行的,只要是义务性质的,并不牵涉医疗法规,就可以为人持诵某些咒法治病,这是没有财物时的变通布施办法。
“自己没有钱财时,可以为众生求得钱财来请医师看病,再去求别人施舍药物、药汤来为众生治病;只要众生有需要,就布施给他。照顾众生疾病时,要以至诚心来看顾,还要带持着患病的众生,以食物供养他,让他有体力好得快一点,并且还要请医师帮他治疗;若自己有能力,就自己帮他治疗。并且劝导有钱财的人去买药材来和合作成种种的药,譬如药九、药粉或者煮成药汤。假使自己已经读诵医方而通达了,也可以到处去看有谁生病又穷苦无钱去看医生,就去帮他们看病;然后案方诊视,依照他们的病征寻找出药方,再详细观察病状的根源而为他治疗。治疗众生病时也要善知方便,不能单以自己的想法而坚持不变,要以种种方便来对治。”众生的习性千差万别,有时你为他诊治得很清楚,他偏偏就不信,还提出一番歪理来跟你辩论,说他最懂自己的身体,说你诊断不正确,所以菩萨为人诊病时要有种种方便善巧。
“虽然诊病时众生病处往往是不清净的,但不要因此生起讨厌之心。当病人的病加剧时,应当知道他的病加重了;假使病状有损减时,也应该知道病减轻了。也要知道给病人吃的食物及服用的药物,是能增加他的病呢?或者能减轻他的病况?都要详细的了解。如果病人要求的药物或食物是会增长他的病,就要有方便善巧,用适当的譬喻,随顺众生的心性而委婉为他说明,让他了解这些药物及食物会增加他的病况,不要骗他说你手中没有这些食物或药物;应当据理为他说明清楚,以免误会。如果实际上有这些药及食物,却骗他说没有,他可能心中产生瞋恚心,认为你欺骗他、不肯给他,可能因此导致他的病势加重。如果知道他的病治不好,一定会死,也不需要明说,免得增加他的恐惧。只要板导他,教他皈依三宝,教他要念佛、念法、念僧,还要勤修供养三宝。如果可能,再为他解说:‘这一世的病苦,都是因为在往世作了不善业的因缘,这一世才会有这些苦报,所以你现在应当忏悔罪业。’有些病人听到这一些话,往往会生起瞋息心,自认无罪,只是倒霉而生病,就会破口大骂,说你咒他往世做过恶事,”
#p#page_title#e#以前不是有人女儿被害死了,有人告诉她:“妳女儿过去世一定是作了什么恶业,现在遇到了讨债者,所以就被人害死了!妳就别再伤心了!”她听了很生气:“你凭什么说我女儿过去世造恶业!”她那个女儿还蛮有名的,诸位大概就知道是谁了。其实因果很难说,也许她的女儿这一世被害死,只是恶人造因而不是自己往世恶因来完成被害死的果。有智者可以加上另一层面的说法:“也许过去世是这样,但也许没有造恶业,这一世被害死就变成恶人对她造恶因了!那个恶人不但要下地欢,他未来世回到人间时,还会在某种因缘下不得不还给你女儿这一命。人死既不能复生,而这果报对方也逃不掉,妳就尽量放宽心,别哭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她也会比较心平气和,比较能接受三世因果。这时就该顺便讲一番因果道理,让她相信因果,这也是菩萨的方便善巧啊!
佛接着说:“如果病者不能接受因果而生起瞋心,躺在病床上还对着你大声叫骂”,你说这个人该病、不该病?(大家笑:)但是你也不必对他说破,不必对他说:“你看!你看!你就是该病嘛!”(大家笑:),这话就不必说,佛说要“默不报之”。当他大声骂起来,你就去倒杯茶水给他,弄个好吃的食物给他,让他知道你对他并无恶意,“千万别舍弃他,仍然要好好瞻、养”,瞻就是看顾他,养就是弄食物养护他的身体,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讨人情说:“我对你有恩惠,每天看顾你,还弄食物来养你。”不必要这样说,因为他大声愤怒的叫骂时,你对他说: “我是在照顾你欸!我有恩惠于你欸!你还骂我!”不必讲这些话,这就是佛说的“慎无责恩”。
“差已犹看”:他的病好了,你还要三天两头去看他,看过一段时间没事了,才可以放心,因为“恐后劳复”;恐怕以后病又发起来,你还得要辛劳的、不断的又为他奔忙,所以一定要把他的病已经治到真正的痊愈。如果看见他果然病已经好了,身体平复犹如本来健康时,我们心中应该要生起欢喜心;不要开口去讨人情:“我对你这么好啊!你没什么回报我吗?”如果他是必死之病,治不好,后来死了,就设法为他殡葬,要借着为他殡葬的机会对他的眷属及参加葬礼的职事们说法。
瞻病时,绝对不许用增加病势的食物或药品布施给病人。如果病人的病已经痊愈了,他很欢喜布施财物给你,你可以当下接受,再把它转施给其它贫穷人。但是要交待诸位:接受时要当下告诉他:“我会将你的财物转施出去。”有些人心地不是很淳厚,他会这样想:“这是什么佛弟子?还说是在修布施行呢!我送财物,他就接受了。”他会这么想,避免他生疑谤法,就当场告诉他:“我接受,成就你的布施功德和福德,但是我会帮你转施出去。”转施以后再告诉他布施到哪里去了,免得他心中生疑谤法。因为现在的众生很多疑的,像我们这么老实的人已经很少见了,所以老实人现在已经是稀有动物了。譬如去年年初法难时,那些跟着他们离开的几十位法师们就是会相信谣言,因为有人向他们讲: “萧平实在同修会中不晓得搞了多少钱财,你们知道吗?”他们就信了!就因为信这句话而怀疑我的法,就这样跟着杨先生、法莲师等人退失掉了!众生真是多疑啊!但是我既不经手钱财,也不管帐,那要怎么搞钱呢?所有人供养红包我又不曾收过!那要怎么搞钱?那除非管钱和管帐的人合起来送钱给我,但他们要怎么对帐目交待?我们只有一套帐目,不像某些大道场另有一套帐,个人又都有在收受供养;既只有一套帐目,假使送了钱财给我,那么这些钱去处是哪里?总不能在帐上记说萧平实领了三百万元吧!那该怎么办?所以我特地设计了这样的会计制度,谁要在会中搞钱都没办法的,所以那种说法也是诬蔑了会中的会计组和财务组同修,这是很不好的无根诽谤;可是那些法师真的没智慧,听了就心疑、就相信,所以就退失而跟着杨先生离开同修会了!因为相信别人的无根诽谤而对我不信,所以对法就生疑而退失了嘛!
所以,当你治愈了那个人,他布施财物给你,你接受了就要当场告诉他:“我会帮你转施给需要的人。”几天后或者十几天后,还要为他说明转施到什么地方去,是哪一天转施出去的;否则众生会疑,跟着就会谤法,这一点也请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对穷苦人、有病者,你能够这样瞻养治病,那你就是大施主。因为不但能够委屈自己而为众生做事,付出财物并且还能把法布施给他们,那你真的是大施主。这就是真正在求证无上菩提之道的人啦!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崄处所须,若板若梯若缘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负担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磴,津济渡头施桥船栰。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花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崄处,辄前扶接令得过崄。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无床座,以草为敷。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谓多饶水草,无有贼盗;宣说非道,多诸患难。”〗
讲记佛说:“有智慧者求菩提时,假设自己有许多的财宝,也应当读诵医术和药方,并且要做看护病人的病房,让病人安住,要具足医病所需的饮食、汤药、药丸等而供给之。”当然这是讲以前,现代就不允许个人这样做了,除非是开医院。古时为什么也要懂得医术与药方呢?这是对医师所作的诊治正确与否,交待病人所吃的食物、服用的药物适不适合?你也要知道大概,在医师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你可以帮忙注意到。所以有医师主持时,你也得要懂一点。如果道路有凹陷不平或者突出地面的障碍,或者道路不直、太狭窄,都应当修整拓宽,并且除去石砾及竹木等刺;如果路上有狗粪牛粪等等不净之物,就把它除掉。在那些道路危险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古时的状况),需要装置某些物品或木板、梯子,或是方便攀缘的对象、绳索,要布施出来做好。如果在很空旷很长远的路途中,就在半路挖井,准备绳索与水桶,并且在井边多种果树成林,让行路渴乏的人可以在树荫下休息,万一很饿时还有些果子可以吃。并且在需要洗脚的地方把设施都做好,在没有树木的地方就建立一些木桩,让行路人可以绑牲畜。
如果是有人挑着重担行远路,就为他们特地做一些挑重担者可以休息的地方,并且要做基埵——基础土堆。为什么做基埵呢?因为有人桃得很重,挑累了一日一放下来,休息后蹲到地上想要重新再挑时就挑不起来了,那你就先做两个平台,每两个一对,两个平台中间空出来;当他们挑到这里时只要稍微蹲一下,就可以把重担放在那两个基埵平台上;等一下休息够了要走时,不必蹲在地上,只要稍微弯一下腰就可以挑起来了,这对挑重担远行的人是很好的设施,所以要做基埵。并且还要建造旅客需要住的房舍,其中还准备了净瓶,装了净水、盆子、蜡烛、油灯、床铺,以及睡卧时所需要的器具,譬如棉被……等等。在臭秽之处,他们无法踩过去,就为他们做桥;若没办法做桥,就摆上大石头作磴,让路人可以踩过去。如果在有河流的地方,就为路人做桥;若没办法做桥,就布施船或竹筏、木筏;如果行路人不会使用船筏渡河,自己渡不过去,你就亲自帮助他们渡过去。若是老小羸瘦的行路者,气力衰弱;或者虽然是青年、壮年人,可是生病了,气力很弱,没有力气的话,你就牵挽帮助上船,并亲自帮他们渡过去。在马路旁边则要建立休息用的塔,塔边种花、种果树。如果看见有恐怖畏惧的人,当他们被恶人追赶时,要出面救他们,并且覆藏他们,然后用财物及好话来劝诱解说,让恶人欢喜接受,放过被追捕的人或猎物。
假使看见行路人走在危险的地方,你就搀扶他,或伸手接引他过来,让他可以越过危险的地方。如果看见有人失掉了所有的土地,家庭也败亡了,就随着自己的能力方便,多少布施给他们钱财,还要用良善敦厚的言语来抚慰开导他。远行而来,很疲苦的人,可能连动转身体都不易了,你既然当菩萨,就得帮他清洗,甚至按摩他的手足,布施床座给他坐;如果当时不方便,没有床座布施给他,就弄一些草铺在地上让他坐着软一点、舒服一点。天气很热时,就用扇子帮他搧一搧;如果有大太阳,就用衣服帮他遮挡阳光;冬天时就布施一盆火给他,让他不会那么冷,再添加衣服给他温暖。这些事情要自己亲手去做,或者有钱财而教令下人去做,或者劝导亲朋好友共同去做。
如果是在市场中交易贩卖,都得要平准,不可以贪小利,不应在交易过程中互相欺骗;看见别人远行时,要告诉他们正路,指示歧路、岔路所在。所谓正路就是说,路上有很多的水与草,可以供养牛羊,不会在路上饿死,而且那一条路上也没有盗贼。如果正要走入岔路,就告诉他们:那路上没有水草,也有盗贼患难。不要让他们走上岔路。这就是说,在古时若真要专行布施,就得这么做。听到佛这样讲下来,你想: “这还真不是人干的。”所以才说是菩萨干的事啊!菩萨专门做傻人所做的事,我们十来年不就是这样吗?出钱出力还把无上妙法送给学人,却还要让人诽谤成邪魔外道,你说这是人做的事吗?当然是菩萨做的事啦!你不受供养,还想要把正法送给人家,可是人家还吐口水、诽谤你哩!但你还是要继续做,要想办法让正法愈来愈光明,前途愈广大,众生才可能因你而得大利益。因为这不是人干的事,所以才要菩萨你来干嘛!不然你怎么叫作菩萨?所以不该说:“佛这样讲,有谁做得到?”但就是有人做得到,凡夫菩萨就能做了!在古时若是做了这些财施、无畏施等事,还要同时做法布施,才能叫作大施主,所以大施主不好干,但是还得要想办法做。
佛所说的这些财施等事,现在已经有慈济在做了!就让他们继续做,等他们做够了时就会有证悟的因缘,如果还没有做够,他们这一世还要继续做,不该停下来;这一世若还没有做够,下一世还要再继续做;下一世没做够,下下世再一直做;也许他们有人还要再做上好几劫以后,做够了就会起心动念:“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当他做够了就会开始探索,没做够以前,还是会继续相信证严的说法,认为快乐的布施而永远不反悔,永远快乐的做下去,就是证得初地欢喜地,不改变而信受不移;等做够了就会开始省思:难道佛道就只是行善吗?这样行善与外道的行善有何不同?没做够以前,福德还不足,就不会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是过去世做够了,想要探讨了,所以这一世才会寻寻觅觅的找到正觉来;还没做够的人还会继续去做,一直做到他终于警觉:“我做了这么多善事了,难道佛法就只有这样而已吗?”他开始探讨了,迟早有一天会找到正觉来!那就只好期望正觉不但延续三十年、五十年,还要延续一千年、两千年,最好是可以延续十千年,那他们就有救啦!
这些都是身为在家菩萨所应该修集的基本福德,正是大乘见道的资粮。这些善事不做,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特别是大乘菩提证悟的福德资粮永远不能满足,想要开悟就很困难!纵使善知识有心帮忙,自己的福德资粮不够,帮忙悟了还是会退失谤法的。有时你们看看外面那些学佛人每天在世间法上利益众生,你很感动就大发悲心,想要拉他们进来正觉,但是没那么容易。因为了义正法与表相佛法不一样,他们得要把这些外门六度万行修足了,福德资粮够了才能进得来啊!接着再看凡夫菩萨位的他们还应该继续做什么?
〖“见人靴履、衣裳、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施人如意摘抓、耳钩,缝治浣濯招提僧物,谓坐卧具;厕上安置净水、澡豆、净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赎;凡所食噉,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见远至者,濡言问讯,施以净水,洗浴身礼,与油涂足。香花杨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毗钵罗、舍勒小衣。作涂油者,洗已复以种种香花、丸药散药、饮食浆水,随所须施;复施剃刀渡水囊等,针、缕、衣纳、纸笔墨等。”〗
讲记若看见出家人穿的靴子或布履、衣裳、钵盂(这不一定是指佛教的出家人,对外道出家修行人也一样看待,生活上的所需,在家菩萨们一视同仁的布施),如果有朽烂,或是故旧而快要坏掉的,不太好用了,就为他们缝补;旧衣就为他们洗清洁再重新染过,或者沾上臭味洗不掉时,就把它熏好再缝补。如果修行者的住处有鼠患、蛇患,或有壁虱、毒虫时,要能为他们除遣:把蛇鼠害虫灭除或赶出去。还要布施如意、摘抓,如意就是古时讲的“痒和子”,现在叫作竹如意;当冬天衣服穿得多时,或是老人家手脚不伶俐,手抓不到痒处,就用竹如意伸进衣服中抓痒,就觉得很如意,所以就叫作“如意摘抓”。还要布施耳钩,也就是耳扒子,耳朵痒了可以扒一扒。
#p#page_title#e#并且要为招提僧(招提僧是指常住于寺院中的僧侣,云水僧是一个人只有三衣一钵,用一个布囊装着简单的生活用具,到处行脚云游,走到哪里就托钵到哪里,晚上走到空旷处,找颗树坐下来就过夜了!招提就是寺庙,招提僧就是在寺庙中常住的僧人,招提僧物是指寺庙常住僧人的物品),你要帮他们缝治洗涤坐卧物,他坐垫破了、旧了、脏了,或他的床铺铺盖或垫子脏了、旧了,就帮他洗清洁、缝补整齐。并且要在厕上安置净水,让他们如厕以后可以洗手,还要准备澡豆或净灰土供用。古时没有肥皂,都是用澡豆。台湾以前也有这种东西,叫做“麻未子”(台语发音),年纪大的人才听过这个名词,那种树现在大概没有人种了,那个种子就像星月菩提子这么大,外面有一层厚厚的果肉,比龙眼稍微大一点点,摘下来再把果肉搓一搓就生起泡沫,滑滑的,可以洗涤污垢。我们小时乡下都是用它洗衣服。当时没有肥皂,所以有人把它采下来做成豆饼的模样,那个豆饼我们台湾话就叫做“爹枢”(台语发音),现在乡下人还用这个名词来指称肥皂。现在年轻人连听都没听过“爹枢”(台语发音),这物品就叫作“澡豆”。以前台湾乡下都有人加工做成饼状,要用时就撕一大块下来,可以洗手、洗衣服。现在可能已经没人在种了,那树的果实就叫作澡豆。
如果没有澡豆,就准备清净的灰土;也就是树木烧过以后留下的木灰,有时用草灰;没有混到泥土的就是“灰土”,并不是加上泥土;只因为它看来好像土灰一样,所以叫做灰土;但因为可以用来净手,所以叫做净灰土。这个东西用盒子装着,如厕以后把手沾湿,在灰土中沾一下、搓一搓,清水再冲一冲就清洁了。这两样物品叫作澡豆与净灰土。
如果是自己要用的衣服,或想要布施给别人的衣服,或是直接造作了僧服、钵盂及出家人所用的器具,都是在做好以后先供佛;供佛以后,如果是俗家的衣服就先让父母用一用,然后再自己使用,新的要先让父母穿一穿。如果是僧服,就请和上、师长先用,用过以后再由和上、师长赐下来自己再用。我过去世出家时都是这样,我都是先供上去,供佛供完了就送到和上房里去。因为人家布施给我,我穿不完,就先供佛、供师父,师父若不用而撇下来,我再送给师兄弟们,我自己穿得很简单,不贪着新的僧袍,已经是很久的习惯了。所以小时后我都讨厌上下两截的衣服,我喜欢长长的、轻飘飘的,下摆遇到风吹了会飘的衣服,小时候就喜欢这样。后来既没出家就喜欢长袍,仍然不爱上下两件的衣服,仍然喜欢僧服,但这一世大概没什么因缘穿它了。这是说,凡有所造,不论是衣物或其它用物都要先奉佛,然后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他们不用了再赐下来,我们自己再穿。
如果上供了佛,那就是佛物了,我们怎能再用它呢?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应身佛,一定要撒下来由人使用,那该怎么办?就用香、花来赎,想要撒下来用时得要向佛赎回:上香、上花,以香或花供佛而赎下来。因为供了佛就是佛所有的,你怎么又可以穿呢?佛所有的衣服你一定穿不得,所以要先用花或香来赎。这是规矩,诸位要会啊!所以我们很多同修都还不懂侍佛的规矩,以后遇到弥勒菩萨成佛时,侍佛的规矩可要懂得。侍奉师长的规矩,有很多同修也都不懂,因为我一直都没向你们讲过;虽然我自己从来都这样在做,但是我没有讲过,所以你们可能就不懂了!我不讲,是因为讲了就有嫌疑,人家会说:“你就是希望我这样来侍奉你啊?”我没有那个意思,所以干脆就不讲了,因为我从来都不计较这个,都无所谓。
你既然要当在家菩萨,就得依规矩来:凡是有所食噉(食就是吃的,噉就是要用咬的比较硬、脆的食物),都要先施给沙门,就是真正的出家人;沙门两个字专指佛教中的出家人,佛说只有佛门中有沙门,外道中无沙门。梵志是指外道的修行人,虽然他们没有圆顶,看起来好像在家人,但他们不在家里住,离家修行。菩萨要先准备一分施给沙门或梵志以后,才可以自己食用。若看见有人从远方而来,就以柔软语言问候: “沿途好不好?有没有遇到什么状况?”这就是讯:探询沿途有没有意外状况,“问”就是问他身心安好或不安好。然后再施给清净水,让他洗浴身体;如果脚很疲累乃至有受伤,就给他治疗脚痛的油,涂在脚上止痛消肿,并且在房舍中还要准备香花、杨枝。现在的人都不用杨枝了,改用牙刷。古时没有牙刷,都是用细杨枝,折下来用臼齿咬一咬,杨枝的纤维松开就变软了,就用杨枝的纤维来刷牙;其实应该说是半刷半剔。香与花是让那个地方庄严一些,不会臭臭烂烂的;再加上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这些都是清洁与庄严的用品。
蜜毗钵罗舍勒小衣,就是内衣一类的衣物,让他们可以替换。如果是做了涂油的话,让他们以香油涂身,涂完以后再用种种香、花、丸药、药粉,乃至饮食浆水,依他们的需要而布施。若是有出家修行的沙门,还要布施剃刀、漉水囊(滤水囊)。古时理发都是用剃刀剃,没有现在所用的电剪,所以要布施出家人剃刀;漉水囊就是滤水囊,出门在外行脚若口渴了,就在河中舀水到钵中,再用滤水囊滤过,避免把虫吃进肚子中;古人肠胃很好,蛋白质的来源也很少,所以喝水时不论喝到虫或鱼类,就咬碎吃掉,也是古时一般穷人的蛋白质来源。但是佛规定出家人不许吃,所以要用滤水囊先滤过;如果没有用滤水囊滤过就直接喝了,那就是犯戒。当然现在不需要滤水囊了,到处有自来水,很方便;并且也没有人喝自来水了,在外大多是买饮料来喝。所以现在滤水囊只是一个形式,有人就干脆废掉而不准备了!譬如戒刀现在也只是一个形式,都用不着了。还要准备针线及衣纳,衣纳是装衣物的布袋子。还要预备纸笔墨等,让他们书写使用。这些都是在家菩萨们外门应修的六度万行,也是擅波罗蜜。接下来佛又说:
〖“若不能常,随斋日施;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讲记佛又说,如前所说的清净布施,假使菩萨无法每天这样布施的话,也可以选择六斋日来布施。诸位记不记得六斋日是哪些天啊!有心人记得住,有些人大而化之,老是记不住,我教你们很好记的方法:你把每个月分成白月与黑月,白月就是初一到十五,月亮从黑变白,就是白月;黑月就是十六到月底,因为月亮从白渐渐变黑,就是黑月。然后只要记住白月及黑月的第八天及最后两天,这就是六斋日,很好记嘛!所以白月就是初八、十四、十五;黑月就是二十三与最后两天。从此以后只要记住是第八天及最后两天,这样你就弄清楚六斋日了!如果是月大,黑月最后两天就是二十九、三十,月小就是二十八、二十九,都是最后两天,这就很好记了。
菩萨如果无法每天这样行施,那就选择六斋日来做:如果看见有眼盲的人,就自己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说:“我扶你过马路!”然后再布施给他一根手杖,再指示他想要前往的方向。如果看见有人有痛苦了,譬如说他的财物遗失了,父母过世了,就施给他一些钱财,再用好话劝导,还要告诉他:“眷属无常不可久保,恩爱合会要当有离!”好好劝慰他:不可能有永久的眷属、不失的财物,他想:“既然无常,人生难免,只能接受了!”心中就不会再那么痛苦了I?这叫做“善于说法慰喻劝谏”。当他听受以后,再进一步告诉他:烦恼和福德的两个果报:“如果一直记挂着父母而痛苦不堪,这就是烦恼,是你所有的我所烦恼啊!”就从我所烦恼开始说,再告诉他我见与我执的烦恼,并且进一步告诉他:“你如果把我见确实断除了,你就有大福德了。”就告诉他:有烦恼时会得到什么果报,有福德时会得到什么果报,一一教导他。如果能这样修集布施波罗蜜,你就是清净的施主。关于布施,佛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