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正行
爱语和四摄法
2015-08-04 18:54:09  类别:菩萨正行
平實導師說愛語是度眾生,跟眾生廣結善緣最重要的方式。
《瑜伽師地論》卷46〈18菩薩功德品〉說:「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CBETA, T30, no. 1579, p. 547, b4-5)
瑜伽師地論說愛語是四攝法中最殊勝的,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愛語就是為眾生說法或布施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
因為「齊人不食嗟來之食」,在春秋時代的齊國有一個富有人家在布施飲食給飢餓的窮人們,他有一次要布施飲食給一個人,但是他布施時對那個人的口氣很不好,說:「喂!拿去吃吧!」對方覺得受到侮辱,寧願餓死也不吃了,結果真的就活活餓死。
可見我們布施時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愛語」,如果朋友有難跟我們求助,我們布施錢財給對方時是把鈔票丟到他臉上,或是口氣很差,很不恭敬,這樣對方一定會覺得很難堪,而我們布施給對方的恩情也會大大打折了,甚至根本沒有恩情了,這樣我們攝受眾生的功德就很難圓滿。
或是如果一個徒弟去問師父佛法,師父一開口就大罵:「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這樣徒弟以後都不敢問師父問題了,而師父攝受眾生的功德也大為降低,想必這位師父他成佛之速度一定會很緩慢。
因此我們不論做財布施、或是做法布施都要「愛語」,講話要和藹可親,應該要有關愛之心。
不可以在布施的時候開口罵人或是輕視人,要以和緩的語氣,要用關愛的眼神,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與溫暖。
平實導師說,我們跟眾生面對面交談時,以及在網路上跟別人對話或作佛法布施時,都要「愛語」,注意口氣要好,口氣要委婉、柔軟、親切。
如此可以跟眾生廣結善緣,而且這也是攝受佛土最快又不必本錢的好方法。
《雜寶藏經》卷六云: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 2,是名第三果報。」
白話解釋:「第三種布施是言辭施:對於父母、師長、出家修行人與在家修行人,凡有所言說皆是溫言軟語,不口出暴厲惡言。這樣布施的人,他捨壽以後,未來世受身時,他是言辭善辯而了達;凡是他所言說的話語,眾人普皆信受;未來成佛更得四種無礙的辯才,是名第三種布施的果報。」
平實導師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p229-230
「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要利益眾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所以我們出來弘法,是法施;從來不收人家錢財納為己有,我們並且出錢贊助來買講堂,是財施;使人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相,捨壽面對生死時無所畏懼,就是無畏布施。四攝的第二法是為眾生說法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然後,當眾生正在為佛教做事時,我們不可置身其外,要與眾生共行,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的行為,並且又與眾生共同為佛教正法的永續流傳而做事,對眾生有利,叫做利行。利行等事都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現在的佛教,也利益未來世所有的佛門學人;但是做這些事情時不必單獨由自己做,可以與眾生共事一起來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這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就是四攝法。」
口业真的后果很严重,然而很少人会注意口业。为什么我很小心口业?就是因为知道果报严重,若不是真正的事实,我就不说。我也曾在书中透露,过去多劫以前因为诽谤一个人,虽然那时我和对方同样是比丘,但是我当时心性不够好,有一点争胜心,就说:「其实他的证量也没有什么。」对方虽然那时也还没有悟入,好歹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虽然我只是这样简单轻视一句话而已,舍报以后就变成老鼠,所以口业是很厉害的。当然,多劫前被我诽谤的那位比丘,将来一定会比我早成佛;虽然他那时的证量比我今天还要差很多,但今天的证量也许已经很高了!我今天说这件事,已经不算诽谤,因为没有跟他争胜的意思,而且他也不在现场,而我刚才也是以善心来说他现在修证是比我高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往世我曾因为轻嫌证量比我高的人一句话,转世就变成老鼠了!虽然他当时也没有开悟,第四禅的功德纵使比不上开悟的功德,却也是不可轻视侮辱的。而我当时只当一世老鼠,还没有成年就死在猫爪下,但因为有努力修福及忏悔,死后又立即回到人间来,从此以后心中有这个种子的功德影响着,说话时都不敢随便扭曲或将高谤低。
所以造口业是很严重的事,但是当代佛教界有很多人都没有警觉,甚至连他自己造了口业都还不知道。我们会里有的人则是知道自己正在造口业的,只是不信口业的果报,因为他们不曾看见往世造口业以后所经历过的果报,到这一世时全都忘了,所以心中怀疑不信。但我最多只是在讲课时提一提,不会逼着那些人来向我忏悔的;因为心中不信因果的人,再怎么逼着他们也没用。】(《楞严经讲记?6?4第八辑》P169~170)
言乃心之声也,因此重视我们的起心动念,随时反观自己的不如理作意并调整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如理之作意调整的越多,我们的修行之路就会越顺畅。
下一篇:如何现观第七识意根的虚妄
上一篇:菩萨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