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
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
2015-07-27 09:38:57  类别:修十善业
《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
问一、学人色身转易问题:人说看气质长相可知其学佛有无成绩,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
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按一般世俗之认知而言,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此中最鲜明的呈现,即是许多团体的忠实成员们,对其领导者的仰慕称颂;即便是修行的道场,亦多有信徒倾心于其师之种种气质(例如安详自在、亲和慈悲、甚或令人慑服等)。从此一现象来判断,气质长相乃与福德有关。
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他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喜欢同一类的气质长相,乃至于其气质长相令一部分人甚为喜欢,却令另一部分的人甚为不喜的现象。以此常见的情形即可推知:气质长相仅是福德的众多展现方式之一;气质长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个人过去世累积了相应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缘顺遂,但是长相气质却不足以函盖其全部的福德,尤其不是观察其修行证果的依据;相对的,过去世累积了许多福德的人,也不一定会以此世人间大众所喜好的气质长相来展现。由此可知,以气质长相来评断福德的多少,是有偏颇的。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一。气质长相既然只是福德的展现方式之一,且福德又因菩提心之有无而截然不同,可见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有无成绩,并不恰当。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
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俗人重视外相,固然难免而可体解,学佛人却不能不以智慧为自己抉择正道!然则,欲度人者,不是应该因应对象的性情,善用方便而度之,正所谓“因势利导”吗?依一般世俗之认知,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或敬重;以此可知,学佛人若有出众的气质外表,即意谓着度人时会有加分的效果,从度众的立场来看,佛弟子难道不应该注重保养、修饰其外在,免得让世俗人讥嫌而影响度众?
是的!基于度众摄众的立场,佛弟子的确应该要有一定的“威仪”。然而威仪并不等同于长相,只要行者善修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度都努力如法的修持,这样即便是头发花白、状似老衰,甚至是外现重病者,照样能在行住坐卧中,显露出庄重、自在、与安住,这才是真正的“威仪”,才是佛弟子该关注之处;而增长威仪之道无他,勤修菩萨六度是也!至于以头发花白、状似老衰来非议学佛人者,正同于以能否示现神通(甚至是粗浅的鬼神法)作为佛法证量之俗人。对此我们应该深思,尽管神通可以使此类人信服,佛陀却不希望阿罗汉们任意展现神通;那是因为此类人通常离修道还非常遥远,阿罗汉们尽管能以神通摄之于一时,但因其心深着外相,必难以在解脱道上前进。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既已难度此类众生于解脱道中实修,作为菩萨道的初入门行者的我们,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摄受此类深着外相的众生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菩萨道呢?是故,对于此类众生,正应顺其因缘,待时节而度之,而非为其勤于保养光鲜亮丽的外貌;若因此而耽误了应该勤求道业的时间,那就是得偿失了。乃至历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劳的为众生的法身慧命、为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努力,这样日夜颠倒的生活能够不头发花白吗?但是为了众生、为了正法,这是菩萨该做的事情与行谊,亦是菩萨道行者道业增上的契机。所以从色身表相来看智慧及解脱的修证常常容易错会,当以实证的内涵与功德来论。至此,相信您应该已知道不能由色身容颜等执取为学佛有无成绩。至于“如何改良色身、使身心年轻化”,乃至“参禅前修之可否”,若发菩提心,具正知见修一切善法、次法,则事事无碍,皆不失精进,理应甚明;又观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好有无量好,皆属福德之业,可知相好庄严非不修也;然事有缓急,道有次第,法有多门,如何安心从现乐到后乐乃至究竟乐,就请您自行斟酌了。
问、第七识意根恒、审、思量,既然意根也「恒」,如何现观祂的虚妄呢?请亲教师们慈悲开示。 ¬
¬¬答:意根的「恒」,是说祂永远都在作用,除非是定性二乘人入无余涅盘,否则祂不会像前六识那样,有时不现行。意根虽然「恒」,但祂却是剎那变异的,而且祂的变异,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说祂虚妄不实。 ¬
如何看出意根是剎那变异的呢?例如,有的人与异性交往,刚开始的时候,也许非常的贪爱,可是密切交往之后,人家可能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他自己却变心了,也许是见异思迁,也许是久近狎昵而不复以彼为贵,总之就是变心了。生活上喜好的变化,就变迁得更快了,例如肚子饿的时候,喜欢油炸食品,一旦吃饱了,便望而生厌。原本追求的事物,往往厌离;原本厌离的事物,往往追求──这就是意根的变异性。
意根的变异,一者受到内外境的影响,如前述所说的见异思迁。二者受到如来藏流注的种子所决定。例如,一见钟情的恋人,日后往往成为怨偶,因为他们过去世,先结贪爱缘,再结恶缘,两人见面时贪爱种子流注,使他们莫名其妙的相爱,继起的恶缘种子流注,又使他们莫名其妙的憎恶对方。爱与憎,念念变迁,而且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怎能说祂是「真实我」?修行人若能经常如此现观与思维,自然不再认意根为真实我。而且意根普遍的执着一切法,在六尘境界中处处作主,反而不能在涅盘的修证上面作主,正是吾人流转生死的根本,当然不该妄认意根为真实我。
问三、时下青年学子诸多沈迷,应如何接引亲近佛法?
答: 沈迷于世间五欲之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而是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也不一定是青年学子才这样,而是大多数人都这样子。就算是现代许多身披佛陀僧伽梨,名声广闻的大法师一类的声闻出家众,也大多难脱沈迷于世间五欲的窠臼,才会公然与喇嘛亲近,暗中修习藏传佛教的男女双身法;这是近百年来佛教界被外道邪见所影响(如藏传佛教六识论双身法邪见),而造成知见错误;也是与每个人过去世熏修佛法的时劫长短,以及所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反而与时代背景,或青年与否,或出家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顶多是间接关系。本会的同修就有很多是早发善根的青年学子真参实修的亲近佛法、探究佛法,是故接引众生亲近佛法无须区分年龄对象或时空背景,但应该随缘随力而平等的接引众生亲近佛法。然而什么是佛法呢?是努力于慈善事业救济众生就是佛法吗?如果这样就是佛法,那基督教的救世军更应该是佛法了!还是提倡“心六伦”重整社会秩序就是佛法?那倒不如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还来得实际。那这样子儒家所说的就是佛法了?
可是这些都不是佛法而是世间法,当这些世间法夤缘于佛法而冠上佛法名相时,就成为相似佛法了;佛陀已经开示说,相似佛法的发展,最后必然会导致佛教正法的衰亡。这些相似佛法的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即已存在,起先是以老庄的清谈无为之学解释佛法;自宋朝以降,由于理学的发展,杂揉道家与儒学来解释佛法,蔚为时尚,更将真正的佛法扭曲殆尽。从唐朝开始,乃至到了宋明以后,以男女双身法为本质的喇嘛教大举入侵(美其名为“藏传佛教”),大力鼓吹不离淫欲而能证菩提,并将其男女行淫的双身修法冠上佛法名相,欺骗善良而无知的广
大众生,形成相似佛法中最恶毒的一支。今世的慈济、法鼓山、佛光山、中台山等各大佛教山头无不承袭自相似佛法的世间思惟,而且或直接或间接的与藏传佛教诸喇嘛们交流互通。而世间思惟本不离识阴六识之范畴,故相似佛法之弘传者必以意识觉知心为基础而落入断、常二见中;若再涉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双身邪淫法,则必将成就地狱恶业。而 世尊于四悉檀中也处处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世间善法,但是 世尊无论是说世论善法或解脱法、大乘法,都是以有一能出生万法之本体为前提而说,这个出生万法的本体是迥异于六识心的,是不堕三界六尘万法的,祂是万法出生的根源,叫作第八识如来藏,也叫作阿赖耶识、异熟识或无垢识……等名。
有关于了义正法与相似佛法之差异,此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请参阅 平实导师所著之《宗通与说通》、《邪见与佛法》……等书。所以,时下影响众生亲近相似佛法的最主要原因,除了上述各人过去世熏修佛法的善根福德因缘之外,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假名善知识的邪教导,以相似佛法蒙蔽了众生的眼睛而阻隔了众生亲近学习真正佛法的因缘。若要接引众生亲近佛法,这个佛法当然是真正的佛法而非相似佛法,要以这个前提为先;否则光看表相,就容易被相似佛法所欺骗,因此建立正确的知见乃是非常的重要;确立正确知见才能够学习正确的佛法,则应该使自己及诸青年学子建立简择的智慧,不迷信盲从,乃至不看表相、不落入僧衣崇拜,要以佛法的实质内涵正确为前提,以此为先来厘清了义正法与相似佛法之差异,再随缘随力的为众生解说以方便引度,这才是真正的接引众生亲近佛法。
问一、学佛一定得要持禁杀的戒吗?那么蚊虫、苍蝇、蚂蚁、蟑螂、鼠辈危害人类怎么办?学佛
一定要素食吗?药的成份如果有荤食的成份,素食者可以食用吗?(本文内容为、正觉电子报66期——般若信箱)
答:1.关于杀戒的部分分为三点说明:
(1)蚊虫、苍蝇、蚂蚁、蟑螂、鼠辈等虽然可能有损人类之健康或生命,惟此乃业力使然,致令其色身之长养与存活必依现行方式而得,并非其恶心作祟而刻意伤害人类。因此在面对这些傍生有情时,建议您一方面多观照其轮回三界、无法超脱,致令今时被视作“害虫”的苦,以克励自己精进求道、超越轮回;另一方面也建议您多观照其受制于业力而不得自在,多所匮乏却无能改变现状的苦,让自己即便是迫于无奈而不得不予以扫除时,亦能以此因缘,分分发起慈悲心。换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因为过度浪费,造成整个世界环境改变,站在其它生物的立场(如畜生道有情),人类对这些生物来说也是危害者,动物要杀人类难道不也有正常的理由了吗?难道要冤冤相报而永远轮回残杀下去,这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
(2)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1篇第3章第3节第1目“事行之一:三福净业”中,曾经针对类似的问题,作过开示,谨节录供您参考:“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著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3)关于戒的精神、戒的持犯判定以及其中的果报原理,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非常详细的开示,请您至各大书局请购,并详加阅读;另于《正觉电子报》第11辑、第30辑以及第39辑的〈般若信箱〉中,亦有针对受戒、持戒、犯戒等事项作出原则性的答复,请您一并参阅。
#p#page_title#e#
2.针对学佛人素食的部分,我们列出四点说明:
(1)学佛人素食最显见的目的,乃在借由不食旁生之肉,断除直接或间接引生之杀业因缘。此外,近年来针对素食的研究结果,不但发现了素食实际上对色身有许多帮助,更显示了为提供大量荤食而运转之相关产业(如畜养牲畜等),对目前的地球环境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从食物的供应越来越短缺的情况来看,畜养动物生产一份肉类,可能需要用掉九份甚至十份的食物(譬如谷类等);若是大家都素食,可以不必畜养供人食用的动物,那些省下来的食物就可以供应落后地区许多人类食用,免除他们挨饿的痛苦,也符合菩萨道。再从身体健康而言,肉食者身体大多偏于酸性体质,较易生病;素食者较符合中性体质,有益健康,故欧美人往往由于考虑健康的因素而吃素,名为健康素食。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素食不仅可减轻杀业、有益健康、供应更多粮食,更能透过降低污染,促进维护此土有情所赖以维生之器世间,因此于己、于他、于众,都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观念;佛弟子既以利乐有情为先,对于素食这个众皆有利之举,自然亦应奉行。(2)若您所谓的学佛,指的是亲近善知识、随分听闻正法以建立信心,请不必在意素食与否为学佛的条件;但希望上述的说明,能让您初步认识素食,并请您深入探索素食的种种益处,为自己做出最佳的抉择;若您所谓的学佛,指的是已对佛法生起信心,已在菩萨道上起步前行,则必须注意绝不能为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或促成杀业,造成现在或未来世修学正法的障难;除此之外,能否素食,就要看个人的因缘了。因此,对于这类型的学佛人来说,素食仍然不是学佛之必要条件,但却一定是道业成就的助缘,因此若无法素食,也应尽量以肉边菜为主,渐进式的来朝向素食方向前进,并且应在因缘成熟(例如周遭不再有眷属阻碍)之时,力行素食,成为自己长养慈悲心的一个助缘加行,也符合净土经所说“慈心不杀”的三福净业修持行为。
(3)道器为修行之本,若以素食为由,损及道器,以致不能顺利学佛,岂非舍本逐末?许多反对素食者多是看到现代加工素食品繁多,偏食人工加工的素食品而造成营养不均衡,非是素食本身的问题,而是经营素食者人为加工的问题。因此对于饮食营养的均衡,也是菩萨应该有的知见资粮。是故,若非为口腹之欲,且确为医疗护生所需而无可替代,则即便药物中含有肉食等之成分,素食者亦可开缘食用。但服用此类药物,对于佛道修行难免是会有一些影响的(尤以修定者为然);虽为治身病不得已之开缘,此中仍有微细因果问题必须承担,更不可借口治病,其实是享受肉食的美味,这样就是犯戒。因此佛弟子为治病而不得不食用含有肉食等之药物,当起忏悔心及回向发愿心,愿未来遇此恶缘时,能够转此恶缘成为佛道之逆增上缘,此乃是佛弟子之正办。此中之权衡,就需要您自己善加考虑了。
问二、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不至于匮乏。若还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学人当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够有因缘学习正法,必是往世与善知识结过善缘,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匮乏,所以此世应当更为努力的在布施众生、利益有情,乃至护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远离贫穷匮乏的业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学佛人,当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与行为,以智慧来面对环境及转变自己的命运。
再者,一般的在家学佛人,尤其是菩萨道的行者,还是得兼顾家中的生活、照顾一家老小,因此确实需要一定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之需而长养道器;因此,虽然是心向解脱、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专心修行,故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这还是必要的。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
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正法;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正法,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不会顺利,会因为家里成员的阻挠而有诸多障碍产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间法的工巧历练也是菩萨道必须要修集的资粮,因此当以长远观点来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来专修,也不必然能保证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长;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会因为工作而影响其修行。因为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须“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须福慧皆具,出家菩萨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证,许多的因缘是必须在世间法当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处于世间杂染法中,却能够依此缘之激励而能够对于解脱与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么角度来面对。所以,若是工作性质不是与恶律仪有关,因此不会影响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员若不是也在修学佛法时更是如此,因此摄受家人趣向解脱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萨应该要做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各类情况甚多,企望努力精进于佛道者,当以智慧为先导来衡量自己的状况,选择应有的作法,用长远心配合勇猛心的精进方式正确有智的修道。
最后,对于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问题,其实要供养、护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为之才算是护持、供养;财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还有无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经典说:【佛子!我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1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也都是护持道场、护持正法。甚至能够破除邪说,对于藏传佛教双身法的揭露,能够让众生远离这些邪淫的恶行,让众生不受邪见、邪教导的戕害,让众生远离邪见、邪教导的恐惧,这也是兼具法施与无畏施的广大布施之一;此一福德更甚于一般的布施,因为破邪显正、救护众生远离邪见乃是兼具财施、无畏施及法施之功德与福德。因此,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来布施才算是布施,端视大德个人因缘的不同,以己所能配合、付出的方式而定,当然若能既布施钱财,又付出身力脑力时间于正法,则未来的福德功德一定更大、更殊胜。
口业真的后果很严重,然而很少人会注意口业。为什么我很小心口业?就是因为知道果报严重,若不是真正的事实,我就不说。我也曾在书中透露,过去多劫以前因为诽谤一个人,虽然那时我和对方同样是比丘,但是我当时心性不够好,有一点争胜心,就说:「其实他的证量也没有什么。」对方虽然那时也还没有悟入,好歹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虽然我只是这样简单轻视一句话而已,舍报以后就变成老鼠,所以口业是很厉害的。当然,多劫前被我诽谤的那位比丘,将来一定会比我早成佛;虽然他那时的证量比我今天还要差很多,但今天的证量也许已经很高了!我今天说这件事,已经不算诽谤,因为没有跟他争胜的意思,而且他也不在现场,而我刚才也是以善心来说他现在修证是比我高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往世我曾因为轻嫌证量比我高的人一句话,转世就变成老鼠了!虽然他当时也没有开悟,第四禅的功德纵使比不上开悟的功德,却也是不可轻视侮辱的。而我当时只当一世老鼠,还没有成年就死在猫爪下,但因为有努力修福及忏悔,死后又立即回到人间来,从此以后心中有这个种子的功德影响着,说话时都不敢随便扭曲或将高谤低。
所以造口业是很严重的事,但是当代佛教界有很多人都没有警觉,甚至连他自己造了口业都还不知道。我们会里有的人则是知道自己正在造口业的,只是不信口业的果报,因为他们不曾看见往世造口业以后所经历过的果报,到这一世时全都忘了,所以心中怀疑不信。但我最多只是在讲课时提一提,不会逼着那些人来向我忏悔的;因为心中不信因果的人,再怎么逼着他们也没用。】(《楞严经讲记?6?4第八辑》P169~170)
言乃心之声也,因此重视我们的起心动念,随时反观自己的不如理作意并调整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如理之作意调整的越多,我们的修行之路就会越顺畅。
超劫精进的诀窍
当我们的心念除了自身的烦恼之外,其它的念头全部放在正法上面的时候,每一刹那我们都生活在三宝的加持之中!--这种状态久而久之,自身的烦恼心念就会被放在正法上面的心念所“转依”,我们就会渐渐清净、清明,身体和心念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超劫精进的诀窍!此外无他!这就是无始无明“转依”一念无明的道理。
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无始无明上烦恼的过程当中,会兼除一念无明的烦恼种子现行,对无始无明越是关注,消除一念无明烦恼就越快。因为,关注无始无明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为何我们贪爱色身?为何我们会有烦恼?为何我们会有贪嗔痴?为何我们会有私心?为何我们会感到无力对治刹那不断生起的妄念?为何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为何我们还没有成佛?。。。等等很多问题,在思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显然,就是伏除一念无明的过程,这就是佛菩提道的尊贵所在--世出世间法同时进步,持续的在转烦恼为菩提。由于一时甚或很久对这些问题思维不清楚的原因,我们会很郁闷,也就会被迫地渐渐习惯去观察这些问题的起因和落谢,以完成自己思维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思所成慧会持续增强,观行的修所成慧也会相应慢慢增强,心念转细、心量转大,证所成慧也会水到渠成。
这个道理,  佛在《胜鬘经》里讲得很明白。
平實導師說愛語是度眾生,跟眾生廣結善緣最重要的方式。
《瑜伽師地論》卷46〈18菩薩功德品〉說:「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CBETA, T30, no. 1579, p. 547, b4-5)
瑜伽師地論說愛語是四攝法中最殊勝的,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愛語就是為眾生說法或布施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
因為「齊人不食嗟來之食」,在春秋時代的齊國有一個富有人家在布施飲食給飢餓的窮人們,他有一次要布施飲食給一個人,但是他布施時對那個人的口氣很不好,說:「喂!拿去吃吧!」對方覺得受到侮辱,寧願餓死也不吃了,結果真的就活活餓死。
可見我們布施時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愛語」,如果朋友有難跟我們求助,我們布施錢財給對方時是把鈔票丟到他臉上,或是口氣很差,很不恭敬,這樣對方一定會覺得很難堪,而我們布施給對方的恩情也會大大打折了,甚至根本沒有恩情了,這樣我們攝受眾生的功德就很難圓滿。
#p#page_title#e#
或是如果一個徒弟去問師父佛法,師父一開口就大罵:「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這樣徒弟以後都不敢問師父問題了,而師父攝受眾生的功德也大為降低,想必這位師父他成佛之速度一定會很緩慢。
因此我們不論做財布施、或是做法布施都要「愛語」,講話要和藹可親,應該要有關愛之心。
不可以在布施的時候開口罵人或是輕視人,要以和緩的語氣,要用關愛的眼神,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與溫暖。
平實導師說,我們跟眾生面對面交談時,以及在網路上跟別人對話或作佛法布施時,都要「愛語」,注意口氣要好,口氣要委婉、柔軟、親切。
如此可以跟眾生廣結善緣,而且這也是攝受佛土最快又不必本錢的好方法。
《雜寶藏經》卷六云: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得四辯才 2,是名第三果報。」
白話解釋:「第三種布施是言辭施:對於父母、師長、出家修行人與在家修行人,凡有所言說皆是溫言軟語,不口出暴厲惡言。這樣布施的人,他捨壽以後,未來世受身時,他是言辭善辯而了達;凡是他所言說的話語,眾人普皆信受;未來成佛更得四種無礙的辯才,是名第三種布施的果報。」
平實導師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p229-230
「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要利益眾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所以我們出來弘法,是法施;從來不收人家錢財納為己有,我們並且出錢贊助來買講堂,是財施;使人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相,捨壽面對生死時無所畏懼,就是無畏布施。四攝的第二法是為眾生說法時要和顏悅色,不要老是板著臉孔看不起人;而且說話要柔軟,要慈愛,這就是愛語。然後,當眾生正在為佛教做事時,我們不可置身其外,要與眾生共行,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的行為,並且又與眾生共同為佛教正法的永續流傳而做事,對眾生有利,叫做利行。利行等事都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現在的佛教,也利益未來世所有的佛門學人;但是做這些事情時不必單獨由自己做,可以與眾生共事一起來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這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就是四攝法。」
前天的电视弘法也有提到「证悟所需的福德不够无法证悟,如果福德够的话那佛菩萨一定会帮忙我们开悟,因为需要我们来弘传正法。」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7
因此我们努力护持正法,证悟所需的福德够了,那一定可以开悟明心的,这也是许多已破参的菩萨亲身体会。
记得 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
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
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
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
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
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
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
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
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
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
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
除了布施、护持正法上的福德,
还有修除性障,修除五盖也是福德;定力也是福德之一,称为定福。
因此前五度都是福德的内容,有了福德才可能会实证般若,如果福德不够那就算悟了也很容易退转,道业无法增进。
福德不够的话修道时就容易遇到许多遮障,像有的人要来讲堂上课会遭遇许多困难,或是要上禅三时就出意外或生重病等等。
譬如一个人过去世如果跟很多众生结怨,那就可能被这些冤亲债主给遮障;
或是有诽谤正法的话,那这一世学法就容易遭遇不顺,或是怎么学都学不会;
这些都是根这个人的种子有关,种子流注出来的是过去谤法、造恶业的种子,这一世学法就会不顺,或被许多事情给遮障。
如果累积许多福德,像是护持正法和消除性障,那种子都是清净的,以及有许多善业的可爱异熟果报,那么学正法时就会比较顺利,在智慧上也容易进步,因为过去 有累积很多护持正法的福德,常常帮助众生也修学正法,使得自己所含藏的种子也是很顺利就能学正法,并且也可以很容易就听得懂正法,学法就会更加顺利了!
因此这些都是因缘果报的内容,而一切的善恶业种都由如来藏所执藏着,
我们修福德自己都可以得到这些果报,帮助众生在修行上进步,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在修行上进步,
就如同布施给别人财富,自己未来的果报就是会很有财富是同样的道理的。
另外开悟明心是菩萨大法,是要具足菩萨种性之人才可以得到的法。
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
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
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其它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
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并在法华经中被佛受记将来会成佛。
因此开悟明心必须要很多福德,甚至人天应供的定性声闻阿罗汉都不能明心,何况是一般没有福德之凡夫众生呢!
开悟明心是第七住位,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第七住般若正观现前,
也要有前六住的基础,前六住就是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第六住位时至少要断我见,这样才有机会明心。
下一篇:十业道有共戒行,有不共戒行
上一篇: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