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个人修学应知2
1、安置佛堂2
2、如法供养3
3、礼拜5
4、忏悔6
5、发愿7
6、求佛菩萨加持8
7、回向8
8、其它8
二、入寺应知10
1、参访寺院应知10
2、居士入寺应知11
3、烧香祈福应知12
4、拜佛、问讯、供果与上香应知13
5、听闻法师讲经说法应知14
6、存经、诵经与持经应知15
7、谒师、称呼与请益应知16
8、入大殿应知19
9、入斋堂应知19
10、挂单应知20
11、着装应知21
12、在佛寺过夜应知22
13、其它22
三、应知佛事24
四、日常生活应知25
1、吃饭25
2、走路25
3、居家26
4、交友28
5、待宾29
6、务工29
7、务农30
8、经商30
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31
居士,梵文Grha-pati,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但在今天,我们普称一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的在家人为居士。居士还有另一种称法,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又,《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第二、戒具足,第三、施具足,第四、闻具足,第五、慧具足。《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
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需依世俗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加和谐、美满,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共同迈向佛道。
那么,居士该如何将佛法的修学、内证显示于外,并依佛所制定的戒律、威仪生活,在生活中又该遵守哪些基本的礼仪呢?下面,我们对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将其中不如理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供广大初学者参考。
一、个人修学应知
居士在家修学佛法,也应如出家人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修学目标,制定每日的功课,并从起床时的第一个念头开始,保持内心的观照,念念在佛,心心在法,自觉将日常生活佛法化,在一切行中修集福德、定力、智慧,并消除我执、我慢与性障,以早日成熟证道因缘。以下是一些修学中的善巧方便和仪轨,若能善用则可作为修道助缘。
1、安置佛堂
若有条件,居士可在家安置佛堂。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借佛坛之庄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并使访客有见闻随喜之机缘;藉观佛、点灯、上香、献花、礼拜、供养、念颂等日课承事,使身口意全体投入佛事中,积集道业资粮,并回向众生成佛,长养菩提心。
佛堂以安於专室为理想。如为多层之建筑,宜设於顶层。若无专室,应择寂静处,或可闭门静修之室。房间不足,亦可在卧室用布幔隔开,或用橱隔开,划一小部分作为佛堂。佛坛的坐向,视主尊而定。如为净业行人,当以阿弥陀佛为主,应坐西向东。如无适当方向之壁面可资利用,亦可不拘於此,选择光线充足、行者较易专心瞻仰的壁面即可。
1)佛堂佛像的安放
主要根据所修的法来定,以庄严、清净为总原则,切忌纷然杂供。安置方法通常为:
两层:上层中间为佛像,左为大乘经典,右为塔,以此代表佛的身、口、意,下层为各种供品。
三层:上层同上,中层安置菩萨像或护法,下层同上。
家庭供奉佛菩萨圣像,不需太多、太杂、太乱,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以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家庭多半是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任择其一即可。
佛像应择如法做者。尽量避免以易碎材料(如陶瓷)做成者,以免不慎造成损毁。一般而言,应请完整而有底座者。但遇久经大德供奉之古董佛像,虽肢体略有残缺,仍可请领继续供奉。立体佛像,如为中空者,应先请大德为之装藏,以经咒、舍利、珍宝、松柏等填满,再开光。如临近无大德可请,仍可先安奉,待将来之机缘,再为之开光。
壁上悬挂的佛像,通常依法身、报身、化身;或佛、菩萨、辟支、罗汉之次第而分高下或左右。也应考虑到各像之形式及大小,以排成美观对称组合。同一排之圣像,可有两种排法:①以右为尊:从壁面之最右边(即行者面壁时,行者之左手边)排起;②以中间为尊,再依次轮流安置於其右边、再左边,顺序为:864213579。注意:西方极乐世界图一般可安於阿弥陀佛像之上或下方,而不宜排於其侧。
2)经架之位置
一切诸佛皆由法出生,是故经咒一般安於佛像之上方或两侧,以示尊重。亦可安於佛桌上以供奉之。惟於经上,不可安放他物。如果只有一个书架,无有专门之经架,则应将佛经置於顶层,佛学论著及梵呗、五会念佛等录音带其次,再下为世间书籍。有心流通佛书、佛像的行者,可於经架上设一流通栏,或置一流通经像的专橱,安於佛坛附近或客厅,供访客自选自取。
3)法器之安放
佛桌上可安放各种法器,如木鱼、引磬等,於佛像之前方或两侧。念珠可右旋三圈绕成莲座,而使父、母珠直立此座上,以安置之。用以计算佛号或礼拜次数的计数器,亦可安於佛桌边上。大礼拜所用之长板,小礼拜之拜垫,习定用之坐垫,可安於供桌前方,如供桌下空,则平时内藏,用时方取出。
2、如法供养
《佛说法集名数经》云:“云何七种最上供养?所谓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所以供佛、礼佛、忏悔、发愿、回向应作为每天必做之事,最上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可超劫精进,早成佛道!
然一般人为对佛菩萨表达虔敬的心意,非常重视供物的内容与相关礼节。其实,供养佛菩萨最重要的是供养心,鲜花素果主要是为了传递出内在的敬意。已经证得大智慧的佛菩萨,并不会贪恋人间的美食与香气。所以对于处理供物的细节,诚敬是最高原则,只要保持佛堂与供物的清洁即可。
供物并不需要一应俱全,可以就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例如对香过敏的人不一定需要点香,可以只准备干净的供水供佛。
关于上供的行仪,主要是在将花、果、香、水或其他食物供养佛前,行问讯礼,先将供物举至眉心,再放置于佛前即可。
(1)香炉:供桌中央可置香炉。炉内宜先置香灰或细砂,或者先暂用米,等将来香灰积多了,再筛过以供插香。或供燃檀香粉及檀香木,方法是先燃香粉,然后渐添切成小条之香木。如果防香烟熏壁,可用有盖之卧香炉。线香如中途停熄,不可再燃,但可做卧香再燃。不可在香未尽时拔起熄之。不可用形如线香之小电灯混充供香。若租用他人房室,不宜点香,至少应置檀香木三、五块於供桌上。香炉在处理上,没有特别的禁忌,以保持香炉干净为原则,不要让香灰堆积在佛桌上,并要常擦拭香炉,不要让香炉外观看起来油腻不净。
(2)灯:供桌之左右侧可供灯一对於佛像前。以有莲座或龙座等庄严之供灯为佳。最好是用小红灯泡的电灯,维持常明不断。
(3)花:供桌两侧应供花瓶一对,以不易打碎且有花饰美观的为佳,例如景泰蓝瓶。瓶中供花以时新之鲜花为佳。或者以人造花插成美观之摆饰。遇有鲜花时,另以他瓶供陈。原则上,只要是没有特殊异味的新鲜花朵,都可以用做佛前的供花(有刺的玫瑰花一般只可供护法)。如果供养的是香花盘碟,可将花朵承装在干净的小盘碟内。如果所供养的是瓶花,为了避免佛桌的桌面凌乱,在选择花材时,不妨挑选花瓣较不易掉落者。瓶花插成美观状后,应将最美方转向受供的佛像。
(4)水与供杯:香炉前可陈供清水一杯或三杯。至于承装供水的供杯,目前市面上常见有三个一组的供杯上,大部分写有“佛、法、僧”或“戒、定、慧”的字样;也有附有《大悲咒》或《心经》的单只供杯。一般来说,只要是干净未用过的杯子,都可以用做供杯;而用做供杯的杯子,便不再另做他用。
(5)食物:因为大乘佛教所行的是菩萨道,希望能利益所有的众生,不要因杀生而与众生结下恶缘,所以供佛的食物应该采用素食,一般则可用水果代替。各种时新果品、食物(素食),皆可供陈。供时应默念偈诵:“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僧,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
(6)供品之添换:香一般可早晚课时随供。香炉中换下之米,可全施鸟雀。鲜花应每日换清水,随时取出凋萎者。人造花可於数个月后换一次。供水在早上供养完后,或早课结束时,即可连同供杯撤离佛桌,将供水倒入日常饮水中饮用。各种食品供陈之后,经一柱香,或课诵后即应取下,以免供久陈腐,反而遭罪。自用之食物也可先供佛再领用。取下食品时应换供一段香或一朵花,并念偈诵:“愿以此香花,赎回所供食,诸佛常加被,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
#p#page_title#e#(7)供养的程序:一般在家供养佛菩萨的程序,除了供灯常点不熄,其它多依着供花、供果(或食物)、供水、燃香的顺序。在供养后,可以直接做早课,然后在课诵结束后撤除食物与供水,将桌面清洁干净。
预备供奉用的香、烛、米、火柴等,可储藏於供桌抽屉内或供桌下,以方便取用。火柴有毒,不可放於供桌上。若家中有小孩,慎防他们玩弄火烛,可收藏於其他高处。
(8)旅行或迁居时之处理:出门旅行时,最好能请人在佛坛依旧代供,自己在外每餐前也先以食品遥供再领用。若无人可代供,可先观佛坛圣众化光入自己心中,然后取下会变坏的食品、鲜花,熄灭烛火,倒去清水。在外每饭前先供随身所携圣众,或於食用时想成是在供养心内诸圣。回家后再观圣众由心化光出来,回到所供像内。
迁居或佛坛迁室时,先观圣众化光入己心,再移动佛坛之一切。等佛坛重新安好,再观圣众化光返回像内。
3、礼拜
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又言,拜佛可得五种福德:(1)后世得端正色好,(2)得好音色,(3)得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涅槃道。对修行而言,拜佛时五体投地,极利于消除我慢;拜佛时一心忆佛、念佛,专一精进,极易达到净念相继,所以也是修定的一种善巧方便。因此,佛子当精勤礼佛,多多益善。
礼佛前,先要净(洗)手,上香(或叫拈香)。上香的方法如下:
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放下,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右,念“誓度一切众”。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拜佛之前,先合十。合十动作解说如下: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掌尖应该向上,以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为准。掌的高度当胸,双肩放松。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2)双掌置于胸前,身体自然弯曲,约呈90度。
3)身体自然直起,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拜佛方法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佛方法详述如下:
(1)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2)身体下弯,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4)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5)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6)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7)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
此为一拜。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即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并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礼佛毕,头再略一低,手便撒开而退。
一般人会在佛前顶礼三拜,然后一问讯,这是佛教的“一礼”。正规的“礼佛三拜”,应该是“三礼”,因此是要拜九拜的。
备注:常见有些初学,在问询时,不是结大三昧印,而是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置于眉间。此印佛教中无忧记载,故不可取,佛子应特别注意。
4、忏悔
《普贤行愿品》中云:“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镇疑。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么,为什么普贤菩萨要发愿尽虚空际的忏悔业障呢?既然这样的忏悔无有穷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行持呢?”虽然从胜义谛的层面,如果执著于业障的事相或显现本身,那是不可能完全清净的,因为幻化的世间原本就没有增减,只是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如幻的显现来去生灭、自他一异等戏论而已,如果明了了这个根本,业障本来就没有真实的产生过,所以也就不存在消灭的必要了。虽然我们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在无明之习性面前,我们却显现的非常的脆弱和乏力,对于我们的贪心、嗔心和慢心,我们始终无能为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发自真心的忏悔自净我们无始以来所造就的无尽业障,并真实地发愿接受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力。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忏悔才能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交互感应。就好象一滴孤独的水,会显得非常无力甚至会瞬间干枯。但如果融进大海之中,其力量就是整个大海的力量了,这可是无穷尽的啊。所以我们要发愿,要忏悔。以忏悔而自净业障使心性发明。以发愿鼓动自心力与诸佛相应。忏悔是在十方虚空无量诸佛菩萨面前的一种直白的悔过心声,能真实地发露于外,则必然自成一种推动自我向上的鞭策和力量。
当然,佛子每日观行时,或历缘对镜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一些具体的不如理作意的想法或习气,因而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要知道这是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成就的,今已发现,当立即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拟定忏悔文,至诚发露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也可参考如下忏悔文进行通忏:
“弟子○○○无始劫来,因无明,以六根攀六尘的见闻觉知心为我,身、口、意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弟子性障深重、习气深重、业障深重,身、口、意犯下了杀、盗、淫、妄、酒,自赞毁他、诽谤三宝、破和合僧、讲四众过、故嗔、故悭等十重戒。今在佛前至心发露忏悔(把所犯过失在佛前如实发露)……
恳求诸佛菩萨摄受弟子,哀怜弟子,放光加被弟子业障消除、性障淡薄,,以后永不复造。福慧增长、善根增长、道业增上。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修学正法,早日明心见性,早证菩提,愿生生世世广行菩萨道,利乐有情,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催邪显正,救护学子向正道,早成佛道。”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常观罪福性本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亦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如此常常发露忏悔,则业障可望迅速消除,性障淡薄,心得清净,以利办道。
5、发愿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发愿的重要性。
佛陀有一位心子叫“舍利佛”。这位尊者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邮差。有一次,他在旅宿一破庙时,无意中见到过去佛的壁画,便心生欢喜地发愿:“如果我在未来能得见这么伟大的人物多好呀!”因此发愿,舍利佛便积下了成为释迦本师身边弟子的因缘。
又发愿的重要性可举例说明如下: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一定会问,您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那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修福而没有发善愿,就会造成业障。所以不论是在是修任何福报之前、中、后,都可以发愿。
又,发善愿,要发大愿。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也就是说,如果修福,发愿给自己或家人,只有三生的福。如果发愿给一切众生,是百千万劫的福。所以发善愿时,当要发大善愿。
又,有人虽然发大善愿,可是只发一半。如何说呢?您发愿给一切众生。但没有说明,给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成就什么。这就是只发一半。 这也是会造成果报不圆满的。因此,我们要说得很清楚。例如:我依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业障消除,福慧圆满,早成佛道,广度众生。
又,如何过去有修过福报,但是不懂得发愿,怎么补救呢?有方法的。也就是现在重新发大善愿。
皈依三宝时我们都发过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菩萨的通愿。此外,诸佛菩萨也都有自己的别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等。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佛菩萨前发愿,请佛菩萨见证,并努力修学,以求尽快成就。如有的同修发如下愿: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
也有戒子发如是愿:“我某某至心发愿:愿此五戒功德,不堕三途八难。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众生,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得闻佛乘;悟无生忍,证不退位;还入娑婆,化诸有情;亲觐弥陀,永断生死。”
6、求佛菩萨加持
佛子在修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是我们无始以来所行、所作造成的,这常常令我们感到很无力。为此请佛菩萨加持,帮助我们增长智慧、消除性障,是一种方便、善巧。佛菩萨有很多度生愿,如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等等,都曾经发愿帮助众生修行成佛,所以只要我们有求,佛菩萨必定有应,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请佛子善用为妙。
但是求菩萨加持的时候,心里要懂得一切随缘,要有耐心。要求菩萨把你的善缘尽快现前;帮助你把业障和恶缘多做提示,以便尽快改正,以减少或者抵消惩罚。这一点很重要。记住求菩萨加持的时候心地要平和,只有自己的心地平和、清净了,菩萨的助缘才会明显,不然就感受不到。
7、回向
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回向有多种。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也甚多。
(1)依般若空之说,若了无回向者、回向法、回向处之心相,方可谓真回向。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回向品(大八•五四八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1)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3)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p#page_title#e#(3)于华严经疏卷二十六中,澄观列举十种回向之名,而总括为三:1)菩提回向,即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2)众生回向,即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3)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除上述八种回向外,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二回向则通于果(即菩提回向)及实际回向。
(4)依净土宗之说,回向有二: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之功德于众生,而愿共生净土。2)还相回向,已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期共向佛道。
(5)道绰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1)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2)回因向果。(3)回下向上。(4)回迟向速。(5)回施众生悲念向善。(6)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
而最常见的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是说愿把我修行的功德全部给众生,使大家离苦得乐,死后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佛子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别回向,以增强其效用。每次回向后一顶礼即可。
8、其它
(1)佛桌上不可乱放杂物。佛桌上平时应当擦拭清洁,除放置佛像、香炉、佛灯、烛台、花瓶以外,其他物品千万不可放在佛桌上!
(2)为了安全,香炉上的“香脚”(即燃烧完的香枝)应该在每天早上擦净佛桌时拔掉,并收集成袋后,再拿到寺庙的金纸炉内烧掉!佛前供花,要每天换水一次;若花已谢了,不可再摆设,应拿掉晒干,再丢弃于干净的大河沟内,或埋放于山上,勿让人践踏。
(3)供佛用的花,千万不可供在佛桌上后,即不去动它,任其瓶内水臭了、花谢了,才要换洗,如此实是不敬。本是香花供佛,最后却犯了污染三宝之罪,得不偿失!所以既然发心供佛,定要时常保持佛桌上干净无染,如此方具功德,不得不慎!
(4)点香供佛时勿用口吹,勿用鼻闻。佛前点香,只插一枝即可,不需执着几枝。有人执著一定要三枝才可,代表去贪、嗔、痴。其实,要戒除贪、嗔、痴三毒,是平时在心上修行的功夫,不是插三枝香就可以去除的,经典上亦无此记载的。法无定法,心诚为要。若无诚意,好香礼拜亦枉然,若有诚心,无香礼拜亦可感!有偈曰:“千烧香,万烧香,心中无诚,空烧香。”所以佛前献香,应尽量选真材实料的上等香,勿用化学香料的香供佛,但每次只插一枝,勿插多。若香火势大而不能熄灭时,用手振动即可熄灭,不可用嘴巴吹。点香台的火种,亦不可用嘴巴吹之,仍以手或扇打熄为宜。 此外,也不可用嘴巴吹三宝物。凡佛桌上有灰尘或香灰,一定要用干净抹布擦拭干净,不可用口吹掉灰尘,尤其经典上有灰尘时,更不可用嘴吹散,要用干净布擦拭之。
有人点香,为试闻香味,将香拿至鼻孔一闻,再插到香炉内,这也是相当不敬的,造了盗佛香罪。所以凡香经鼻闻之后,决不可再供佛,此点要谨慎不犯!
(5)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尤其在上完小便后,应用卫生纸擦吸小便处,不让余尿污染衣服,双手要再用肥皂洗手,不得马虎。
女信众在月经期间根据体质情况,休息之余,仍可诵经礼佛,只不过在诵经礼佛时,要把沾过经水的污手洗涤干净,以表示信仰的虔诚。
在吃食方面,拜佛前,请勿吃食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以免口气污臭,对佛菩萨不敬!
(6)凡正式皈依三宝、受过戒的弟子,在对于佛法未有确实的认识之前,不可以阅读外道的书刊,不得再学习命相、风水、符法、问神、卜卦等等各种外道学术,否则会造成方向的误导。对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寺庙、道场,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进入教堂、寺庙、神坛,当以鞠躬合掌问讯为礼。
(7)如果家中原供有关公,妈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时,不可由于信佛、学佛而把他们立即废除,应该逐步进行。先将佛菩萨圣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两旁,不必另设香案、烛台。因为一切善神、祖先都会护持三宝且亲近三宝,供设佛菩萨圣像之后,他们也能成为三宝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迁移佛坛和佛堂之时,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视为古物而予以保藏。
(8)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并不需要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则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处,改以较佛坛为小的祖坛,单独供奉。例如寺院规模较大者,都会另设有往生堂,专供往生牌;寺院规模较小者,即以大殿佛坛的两侧供置长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对祖先表示慎重终追远的孝思,也能显出对佛菩萨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别于慎终追远的孝思。
(9)请购了佛菩萨的圣像之后,一般人大多崇尚举行开光仪式。以佛教的观点而言,开光仪式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因为佛菩萨像只是用来当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萨的感应启遍在,而以圣像作为致敬的物件,若无圣像,便无可作为礼拜、供养和恭敬的物件。通过类似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本身。所以,圣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
(10)香灰及损坏的经像、法物,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实,只要选择清净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属制品,则收藏起来,过了若干时日,就可作为古董或破旧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