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础
居士学佛常用礼仪(二)
2016-02-23 12:58:32  类别:佛教仪轨
二、入寺应知
1、参访寺院应知
参访寺院,应该熟悉寺院的规矩,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参观,要注意哪些礼节,如何去礼佛,遇到法师该怎么办,怎么才能不影响僧人的作息。一般来讲,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了解寺院的作息时间,大部分寺院都订有开放时间,平时在早点过后到晚上安板(安板:寺院就寝前的讯号)之前,都欢迎访客前来。但若遇上特殊活动则会另有办法。
(2)到寺院参访要先到“知客处”。知客处是访客来寺院应到的第一站,那是寺院负责接待访客的单位,除了可以协助参访者了解寺院建筑与熟悉环境,还会提供多种服务项目。因此,参访佛寺先到知客处一趟,告知来访目的或寻求帮助,不但不必担心会走错地方,还可取得佛寺的相关资料与近期活动。借由知客法师的引导参访,访客可以很快地熟悉佛寺的环境。
(3)参访寺院时,应该做到:勿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衣冠整洁;勿乱动乱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及寺院的宗教活动;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两侧拜垫上进行,不可占据中央大拜垫,因为此乃寺院住持所用;勿强行要求参加僧人的传戒、诵戒活动等,也不要有意无意偷听僧人传戒和诵戒;未经允许,勿进寺院禅堂,也不要随意到僧人闭关的地方去,特别是女士们到男众寺院更需注意;勿在寺院内谈情说爱等。带着小朋友一起参观佛寺院时,要特别提醒他们不要因好奇随意乱闯,或是四处追逐跑跳。而寺院的任何东西,即是一花一草,都不可以任意挪动,尤其不可以私自带走,因为对寺院来说,所有的物品都属于十方常住物(常住物: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不是单属于某一位出家人或某一个寺院,自然也就更不能由访客据为己有。
(4)参访寺院时,如果进入大殿礼佛,在入大殿礼佛前,应先整衣、脱鞋、脱帽,然后以祥和平静的缓慢步伐,身无长物地进入大殿;如果该寺院不用拜香,则不可勉强,若是带了食物、鲜花要供佛,则可交至知客处,由寺院统一处理。
2、居士入寺应知
(1)作为佛教的在家居士,入寺准备做些什么,应该事先定好计划,或是拜佛,或是听法,或是问候师父……最好不要盲目地前来。譬如你是来供佛的,那么你可以带鲜花、水果、素菜等等,但是也不必带太多供品,重要的是带来一片虔诚心。甚至你可以不带任何供品,只用欢喜心供佛,或者发心到寺院里帮忙做点事,这也是很好的供养。
(2)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入佛寺时,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且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3)入寺后,首先上殿拜佛。陆续到各殿堂上参拜也可以,直接到大雄宝殿参拜也可以。拜佛后,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4)凡入佛寺,遇师父应双手合十,弯腰问讯:“阿弥陀佛!”不可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师父赔罪,皆说“阿弥陀佛!”而不说“谢谢或对不起”。 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不可说“再见啦!”或“Good Bye!”
3、烧香祈福应知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等日,广大群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然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依理而行,才能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满其所愿。
(1)烧香的含义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具体讲,烧香的含义有四: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之意。
所以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不一定要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只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希望其能够依教奉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早证菩提。所以供养佛菩萨不一定要烧香,也可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及一切日用所需供养,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而所有供养中,法供养的功德最大,所谓法供养,也就是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在日常生活常忆念佛的功德,待人处世中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2)烧香祈福可以如愿吗
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祈福、求财都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所谓烧大香就发大财,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
佛教导我们的,是要最终悟入佛的知见,成就解脱、菩提二道。所以,初学佛时烧香拜佛祈求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如何如何,还可以理解,但如果总是这样,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样还是在执著世间的福报,与佛法出世间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与我们的本体——如来藏的体性也不相应,因此在修学上就很难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心胸宽广,志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拜佛时也应心心念念在祈求佛加持自己早日消除性障、断除我见、培植福德、增强定力和慧力,乃至明心见性,并引导一切有缘众生走上正确的修证。或者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正法久住,一切众生都能沐浴佛法的恩德,让人间变成净土。
4、拜佛、问讯、供果与上香应知
(1)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2)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拜佛,因为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著拜佛方所。
(3)拜佛时动作应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而诈现威仪。
(4)拜佛姿势要庄严正确,不可倾斜不正。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心中念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三遍。礼拜完后,再作一问讯。一个人拜佛心诚,他的拜佛姿势定庄严又肃穆,看了自令人起恭敬之心的。
(5)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或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6)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7)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8)有人手执香拜佛,皆头不拜,只用双手抖香拜或手执香拜而已相当不雅观。若不会执香问讯,正确的拜香应是头向前一拜而手拿香亦同时向前一拜,连续三拜即可,拜时要缓慢而显庄严。
(9)供佛的鲜花、水果、时蔬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10)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进寺院就烧一大把香到处去插,好象有任何一个香炉没插到就不安心。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点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在香炉中间,默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默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将香插好后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11)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12)若在佛堂绕佛,应注意前后左右的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齐整。绕佛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应直行念佛.眼睛平视正前方,绕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5、听闻法师讲经说法应知
(1)听法的时候,最好先把要紧的事情提前处理好,然后随众礼拜入座,这样闻法时才能心无挂碍。如果有出家人在听法,在家居士要坐在出家人的后边。
(2)最好能提前几分钟到场,恭候法师,不应迟到早退。如果听法迟到了,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然后再进去。或者有急事必须提前离开,也应如是行礼后出来。
(3)进法堂或讲堂听讲应服饰整洁。执经本应如法。坐姿端正,抬头挺胸,正坐摄心,不可左顾右盼,不可拄腭支额或趴桌伏卧。不可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咳嗽难忍应用手帕或衣袖掩口。
(4)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应生殷重渴望心,专注听讲,如理思维。应把自己的手机关闭或调成振动,不要让手机铃声妨碍他人,更不要随意接听或拨打电话。
(5)听法之后,最好再去大殿礼佛,如果没有时间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地向大殿一问讯再走。
6、存经、诵经与持经应知
佛法从恭敬中求,对法的尊重是开启智慧的根本。诵经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故应该对佛经等佛所说法心存恭敬,如法供养,不可轻慢草率。
(1)经书放置需轻拿轻放,排列整齐有序,不能与世俗典籍或杂物混杂,当敬法如敬佛。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或置于腋下。
(2)团体诵读应随众,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参加法会或早晚课诵,经本一定要用双手捧起。无论何时诵读佛经,切不可卷执经本,或将佛经拿来随意折角、对折。
(3)若是独处诵读,在诵佛经前,先要清洁案几,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边诵读边吃东西。须严肃恭谨,如同佛就在眼前为我们说法一般。读诵前要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前或诵经中途若有杂念妄想,最好先将经本合起来,静坐或起来拜佛,等心静下来再读诵。读经要字字理会义解,与身心相应,不可有口无心。
(4)诵读时若有条件最好用经架,上面加一条经帕。阅读时打开,读诵完毕经本要用经帕盖上。诵读佛经时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着墙壁、坐在摇椅上面晃荡,这都是轻慢放逸的表现。桌上除了要读诵的经本、供佛的香炉,以及照明的灯具之外,不应该放水、水果、饼干或其它零食。
(5)诵经中途若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应将经典合起,然后合掌答礼或起身迎客。经典未合就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嬉笑怒骂,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当然也不必因为经未诵毕有人打扰而心生烦恼。中间停歇,应该用经书上所附的书签线作记号,若没有书签线,宜用书笺或干净的厚纸做记号。最好不要用香枝或点过的线香“香脚”作记号,香或香脚的颜色可能会污染经书。
(6)经书上面有灰尘,要用干净的纸张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经书上涂写、做记号。不得用经本作垫子写字。
(7)读经时或在诵经之处不能大笑,不可以随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喷嚏时,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经典。
#p#page_title#e#
(8)经典破损,要想办法修补,使经本常保如新。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在大香炉或洁净处焚烧,将余灰置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经书不要从页角翻,这会使书页折角,翻页时要轻巧,以免损坏。
(9)早晚课诵拜佛时,经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团上。执经行走时,应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经书下缘,食指贴在经本两侧。拇指压住经本正面。两手向上举齐胸,不可单手拿着经本前后甩动。手捧经书不可向人礼拜,也不可以让出一只手向人问讯或打招呼。持经本时,将经本端高齐眉,以示崇敬。
(10)参加法会诵经或早晚课诵时,拜佛必须听从悦众师父引磬的声音。唱诵念经时不可错板拖腔,要符合法器节拍。
(11)若有人诵经或礼忏,勿在旁走动、拍照。凡我们诵经、礼忏,若心至诚,除调伏自性、体会经义、忏悔造业外,也能感召法界有情、天龙八部来听经,让他们得闻佛法,心生法喜,消除业长,植种善根,皆大欢喜。然而有人不懂这个道理,见人家在佛前诵经或礼忏,他就若无其事、大遥大摆地从前走过,或在旁边走动,如参观古董似的;也有一些初学,在道场举行盛大祈福消灾法会时,拿着照相机,如入无人之境,东旋西转地拍照,破坏道场的庄严,相当不雅。即使是佛寺请人拍照摄影留念,也应指定拍摄者站在法会道场的两旁,左右拍照即可,以免庄严的道场遭受破坏。
(12)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须先净手,放案上端坐阅读,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7、谒师、称呼与请益应知
(1)初入客堂,应先拜佛,然后顶礼知客师。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知客师三拜。”法师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2)拜访师父时,到房间门口先弹指或敲门,得到师父的许可才可以进去。若不应声,则表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不得强入,可即离去。若有门帘,出入时应该轻轻掀起、然后轻轻放下。在师父面前要整肃威仪,不可轻慢唐突,亦不可嬉闹喧哗。若得到法师许可进入法师寮内,一切信件文书,概不许偷看,也不得到处乱翻。与法师谈话要专心,不可打妄想。法师饭时、眠时及洗漱时不应打扰。
(3)要常请教师父经义,以求慧解。请开示时,应预约时间。有疑惑向师长请教,必须起立。每次听完师父的开示,要顶礼谢恩。师父的教诲训示应该随顺,不可违逆。如果被师父指责,不能起嗔恨心,应该好好反省,向师父软语忏悔。不得踩踏师父的影子。
(4)受过五戒、菩萨戒的弟子,路遇师长,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与师父距离不可太近,不得闪避而过;见到不认识的出家人,不一定要开口打招呼,恭敬地合十表示问候;见到熟悉的出家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如果他德高望重,就应该礼拜。礼拜出家人的姿态和拜佛相同,一般是顶礼三拜;但如果师父表示“一拜好啦”或者“不用拜了”,那你就听从他的话,不要强行继续礼拜。顶礼师父应面向佛位或正位(很多人在佛堂顶礼师父,无论师父站在那个方向,都朝着师父的身体跪拜,这是不合乎礼仪的,应朝着佛像方向跪拜才对;若无佛像,亦应朝着入门处所对的方向跪拜!)。在师父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时皆不宜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常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妥当,应特别注意!
(5)与师父谈话时,不得面对师父,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于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
(6)随侍师父时,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师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不得对师父不敬。弟子与师父同到师公或师伯处拜见时,作徒弟者,不得跟师同时礼拜长辈,应待师父先礼拜后,弟子方可依序礼拜。师问话,当实答。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轻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师父所用的座位、床及衣、物等等,皆不得用。
(7)凡供养师父物品或供养现金,当胡跪、双手高捧齐眉;受师赠法物结缘时,亦需胡跪接受,表示恭敬之意。有人不知此礼节,身材高大,却站着上供,似居高临下,较为不敬。故身材高者,平时应站立师父身后两步距离,不可与师平行站立。
特别应注意的是:奉饮食于师时,食物要洗净;若是我们吃剩的饭菜,或拜过鬼神的食品水果,不可拿来供养出家人,是为不净罪,未来会堕入脏地。出家人是僧宝,能为我们开示佛法,引导我们悟入佛的知见,乃至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所以我们应常存恭敬心,以洁净的食品、物品供养他们,使之衣、食、住、行无缺,如此则福德无量!
(8)不可在师父面前谈无益之事或说别人的是非过失。在师父面前不得抓痒,若打哈欠或喷嚏应当以袖遮口。
(9)不可直呼法师名讳。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称呼法号时不可直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
(10)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11)要见住持必需提前联系,自己联系或请客堂联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12)男众居士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女众居士也不可一个人去比丘师父寺院,应该有两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13)到寺院道场,不应该胡乱走动到处窥视,即使房间的窗户没关好,也不可以探视。要找某人,应该在客厅等候。
(14)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外,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法师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与之谈话。
(15)若自己已手持佛像时,不得向人行礼、打招呼;而且佛像须持放在腰部以上,一定不可低过腰部。
(16)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
8、入大殿应知
(1)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
(2)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也不得戴帽子入殿。
(3)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先跨进去。
(4)进了大殿当立即低头礼佛,如果我们在右边,就地在右边礼佛,在左方,就在左边礼佛。拜佛后当即退出。许多在家众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不在中间拜,佛祖会看不到他,这是不对的。
切忌进入大殿后高视佛面、溜达观赏、东张西望,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数远处而观,方合乎礼制。
(5)于佛殿内共修禅坐时,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不可箕坐。
(6)殿堂内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7)在大殿内尽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若在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
(8)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说话,不可在大殿内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也不要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行游走。
(9)带去供佛的香或有剩余可以交给香灯师父,不可随意放在供桌上。
(10)有人礼佛,勿从前面经过,你从前面经过,不是等于在拜你吗?我们凡人是无福消受人家礼拜的,而且对佛也甚不敬。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拜佛时就要尽量靠近佛桌面前拜佛,不要离得太远,免得大家要绕一大圈从您后面而过。
(11)拜佛以后要按照顺序排队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鸟兽散。
9、入斋堂应知
(1)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
(2)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应洗手,不能用脏手握食器。过堂用斋时碗筷应该排列整齐。一般过堂用三只碗,左右各一只,后面摆一只,三只成“品”字形,左后边的一只盛饭.右边的一只盛汤,后面一只盛菜。
(3)用斋时不可散心杂话,需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4)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如果不是过堂,坐圆桌或方桌用斋时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谦逊。用勺或匙盛菜应适量适度。用筷子夹菜.只应该夹向自己这一面,不要站起来夹菜。盛汤时勺或匙不要向碗盘顶心挖取。共用的餐具里面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去翻搅。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腻余沥必须沥尽,才可以去菜盘或汤盘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声。吃饭时不能讲话,咳嗽应转身向后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肴。吃饭碗中不留饭粒。不对人剔牙齿。饮食知量,不可有剩饭菜。
(5)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晚上若用药石,仅需合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吃饭时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饮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摇脚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头就食。吃饭时不得讲话,也不能嬉笑。吃饭时不要剔指甲里面的污垢,不要搔头,不要撕手脚等处剥落的皮肤。菜中倘有杂质或异物,不可让邻座看到让别人起嫌心。徐徐进食.不可满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遗落饭菜,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不得喝汤出声,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别人接过碗去添饭,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饭来吃.饭后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6)有的寺院规定用斋后碗筷要自己洗,则应认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腻不净。
(7)在寺庙内用食后,当提捐献。若寺庙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食其所备与众生结缘的素食筵席,也须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否则有偷盗食之果报,当慎之!
10、挂单应知
(1)居士挂单时要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如皈依证和身份证。挂单房里如有同参生病要关心照顾,及时报告云水堂寮元师父或客堂知客师父。探病、照顾病人时,心中应该默念偈颂:“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2)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3)要节约用电,不得钉破墙壁或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准时参加早晚殿。出去必须报告。访人先敲门,让入方入。不携宠物入寺。
(4)不可在寺院抽烟,一时难以完全戒烟的居士,在寺院也要尽量减少抽烟量,而且只能在厕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许在寮房或公众场合抽烟。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许吸烟者挂单。
(5)挂单房里有人睡觉,不可捉物发声或大声言笑。
(6)洗浴时,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毕应当清洁浴室令净。洗澡时不得与别人谈笑,不可以唱歌。
#p#page_title#e#
11、着装应知
(1)到寺院衣服整洁即可。尤其女居士入寺,应当保持庄重、朴素的仪表,不要化浓妆,不要穿光鲜、亮丽、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裤、背心袒胸露背,如此既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又会引起来参拜信徒的非非之想,扰乱寺众清修。
男子进到佛堂拜佛,应将裤管塞到袜子里,以防止体上不净之毛掉在佛堂内,污秽佛堂净地。出家人裤管要用松紧带绑起来,亦是防止不净之体毛掉落在佛堂内的,此点希望男子特别遵守。
(2)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要穿海青,受过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着衣先净手,不净手不得触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两手不可下垂前后摆动,应该将两手迭掌,放在胸前。穿着缦衣坐下时,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时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拖地或被踩到。
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长跪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3)入厕勿穿鞋。应将鞋子脱下,换穿厕所内专用的木屐或拖鞋进厕。因将自己所穿的鞋入厕,鞋底会沾污垢,若再进入佛堂会污秽圣地,不得不慎 。万一遇到厕所无预备专用木屐或拖鞋,可赤脚进厕,出厕后再洗脚亦可;若穿鞋进厕,出厕一定要洗净鞋底后,方可入佛堂礼佛。经上说“入厕不净者,不得入佛堂礼佛,不应饭食,不以坐僧床,不可与众行,因身不净,所持咒法,皆无效验”,学佛者不可不知!
12、在佛寺过夜应知
佛门本是修持圣地,照规定是不允许在家人过夜的。但往往师父慈悲、行方便,所以我们应该洁身自爱,以免犯过。
(1)同处一室应知长幼大小,要温文有礼软语相悦,互相赞叹劝勉,不得粗恶恼人,假使失语冒犯,应当软言忏谢。同房间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时,不得打扰别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应该念出声音。
(2)在佛寺内洗脸、刷牙、漱口吐水要轻缓低头,不可进溅旁人。也不得面向佛金身或出家师父,免犯不敬。
(3)在寺院里住宿,不可以大声喧哗。关灯前应先观察询问同寮准备妥当与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齐。晚上熄灯休息之后,应该保持安静,尽量不要说话,也不要随意在寺院内行走。
(4)按照佛门礼仪,应非时不卧。凡卧不得赤体,应合衣而眠睡眠,并采用“吉祥卧”的姿势(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随意):向右侧身而卧,手放平并枕在头下面,“卧似一张弓”。如果不习惯一直保持“吉祥卧”,翻翻身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应该练习着采用“吉祥卧”。以这样的姿势睡眠,符合医学道理,心脏、胃部等内脏不容易受到压迫,对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有明显好处。
(5)躺下来之后,应平静、欢喜地进入睡眠。睡前还应该忆念三宝,想佛、法、僧的无量功德。也可以想人世无常,生命在呼吸之间,应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精进学佛修道。
(6)起床后要整理好衣被,把房间打扫干净。
此外还应了解,应知熄灯时间打开电灯看经书或交谈闲聊,不但扰乱出家众睡眠,又犯盗用常住物之电力罪。出家人一般早上都起早诵早课,大部分都在四点以前就起来,他们晚间睡眠都很短,不像在家人可睡足八小时的,入寺庙一切作息都要遵照寺内之规定,不得随便。若真的有事,要开灯也可以,但须缴电费或自由捐献功德金给寺庙,当作电力费用,才不亏欠常住,免受果报!
13、其它
(1)若带小孩到佛寺拜佛,一定要管制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等法器,乃龙天耳目,千万不可让小孩把玩敲打,否则罪过很重。寺中钟鼓也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2)一般居士之间互称“师兄”、“师姐”;对于受过菩萨戒的,称“某某菩萨”;对年长的菩萨戒子称“老菩萨”。只要大家都觉得能接受即可。居士间一般只谈论与佛法、修行有关的事,而且重要的事情说一说,不重要的就不用说了。不允许谈论四众是非,而且应极力避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妄语和没有意义的绮语。
(3)居士见面时当以双手合十为礼,口称“阿弥陀佛!”合十是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甚至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人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
合十应用的场所还包括: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以表达谦逊与恭谨;当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
(4)寺庙之物不分价值,皆属十方所送。因此一针一线,不得取用;山上之水果,不得摘取。在寺庙打一通电话,应投一块钱入公德箱。若受师父馈赠物品,也得捐款于功德箱内。
(5)寺内不得嚼槟榔。嚼槟榔非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会污秽圣地而惹罪衍。
(6)在佛寺内用物要节省。凡在寺庙内用水、用电、用物应尽量节省,不得浪费。如有人洗手后,不将水龙头关好,任其流水;亦有人在寺内过夜乱开灯光,离开室内,亦不将灯关掉;尤其每到寒暑假或有学生到寺内进修用功,或社会人士参加公职考试,常借住寺庙自修,就有不爱惜灯光之现象。浪费公物是人不良之习性,若不改进,所受果报大矣!还有一种人,他在这寺庙捐献不少钱,就认为寺内之物皆他所有似的,一入寺内就乱用公物,有时还打长途电话,都不用缴钱,浪用公用十方物,其罪无边无量。应知纵使你在寺庙捐献一千万元,就连打一通电话一块钱你都要照付,捐一千万元是你的功德,而打电话用的电话费是公家付的,是不相干的,所以公私要分明。
(7)在佛寺内协助工作后,不可私带物品回家。很多人发心到佛寺义务帮忙法会上的工作,如厨房洗菜、洗碗、扫地等工作,大家作的很辛苦,等法会完毕后,会剩下一些菜或干的素料,如木耳、银针、香菇,剩菜有时很多吃不完,有些师父不知戒规,就自作主张,也为酬谢大家的辛劳,就大包小包化整为零,一包包的分给帮忙的人拿回家食用,如此犯了盗十方物之大罪。这种情形,相当严重也很普遍的。每家佛寺内的食品是常住的,不应分给他们。若饭菜食物实在很多,吃不完,可发配给大家,但要大家自己将物易出钱,投入功德箱内,算是用钱向常住买了这些所值剩下的食品,这样就不会负因果造业,两全其美。居士发心来佛寺帮忙工作,纵使工作中打破碗筷、花瓶,或打破其他佛寺物品,还是要照常赔钱,再买个新的来补换的,如此可得圆满,功德无量!
(8)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有些人每逢假日或法会,到寺庙拜佛后,就漫不经心,将佛寺庙作观光地区,大声喊叫,乱跑乱跳,将纸屑果皮乱丢。尤其是卖东西摆地摊的小贩,用扩音器在庙前大声叫卖,以招揽香客,甚至十八般武艺尽出,将神圣庄严的寺庙弄得乱糟糟的,真是罪过!不知踏进佛寺内,是为了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所以需心荐恭敬、虔诚,保持威仪庄严之相,以示对诸佛菩萨之恭敬,方得感应。否则非但不能消除业障,反而会犯下不敬三宝之罪!有心修行者,当慎之。
三、应知佛事
佛事,俗称法会,根据其意义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发扬、赞美佛功德之事,上求佛道、下益众生之事,推显宇宙真理之事。因此,佛事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只为超荐、度亡,而实应以更积极、更宽广的角度看之。
目前佛教寺院主持的佛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佛菩萨圣诞日、成道日、涅磐日;
2、祖师忌日;
3、祈求全民安泰法会,如仁王护国会(仁王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祈雨祈晴会(请观音经、)、禾苗生长青苗会;
4、救六道众生苦难法会,如斋天大会(天)、无遮大会(人)、焰口与蒙山(鬼)、放生会(畜牲)、地藏法会(地狱)、水陆大斋会(六道普渡)等。
5、修行法会,如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会、三坛大戒)、定(金刚禅定会、佛七)、慧(讲经法会、佛学讲座、禅七、禅三等)、忏悔(水忏、大悲忏、梁皇宝忏)等。
6、祈福法会,如千僧斋、玉兰盆法会、光明灯会、报恩会、消灾增福会。
7、荐亡:追悼会、超荐法会等。
8、其它,如传法法会、晋山大典、朝山等。
以上各种法会,都有其固定的礼仪。佛子参加佛事时,须知所有佛事无非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出发,只要以至诚心,如法如仪行事,均能感受到佛事中的功德利益:诵经功德不可思议、忏悔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佛菩萨感应不可思议!此非迷信,而是有其确实的感应事迹。
四、日常生活应知
1、居家
有些在家居士认为学佛的人就必须要看开,不应执著于物质和亲情等,所以有能力去赚的钱,却不去赚,与自己家中子女眷属也无法建立和乐关爱,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也是应有的礼仪。
在家居士既然在家修行,就应以家为庙,要按佛的教导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处理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是忠诚,第二是理解。忠诚,具体表现在相互之间没有多少隐藏的秘密。理解更为重要,如果缺乏理解,夫妻之间很可能陷入冷战,甚至发生白热化的冲突。心平气和地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对于在家的居士,丈夫对于妻子有十条应知的事:一、不可于他人前指斥妻子;二、除家庭日用支出外,当另有所给予;三、妻感觉不快时,当设法体贴之;四、妻烹调菜肴,当留心赞美之;五、妻之思想及行动正当者,应对之表示发生兴趣;六、应欣赏妻之优点,相机赞扬之;七、妻做小事如补袜之类,应表示感激;八、遵守佛教十善戒,不可破犯,以身为妻作则;九、策励妻子精进净业,求生极乐世界;十、劝妻奉行众善。
从对策关系出发,妻子对于丈夫,也有十条应知的事:一、于夫所营业务,不可干涉其自由;二、设法使家庭生活,发生兴趣;三、烹制菜肴,时时更换口味;四、室内必须洁净,勤洒扫;五、夫收入减少,经济困难时,或失业时,为妻者应泰然处之,宜体贴宽慰丈夫,切不可作埋怨语;六、对于夫之父母或至戚,应表示恭敬亲昵;七、服饰宜朴净,用财要节俭,家庭开支不可浪费;八、有时与夫意见不一致,应委曲顺从;九、遵守佛教十善戒,坚持毋犯,以身为夫作则;十、劝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同愿求生极乐世界。如果夫妇间彼此都这样做了,那就可以夫妻恩爱,和谐相处了。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需要以“五事”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第一、必须维持父母的财产。第二、供奉父母使父母没有缺乏。除了物质供给,保障父母的吃、穿、住、身体健康外,还要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要让他们了解人如何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了解佛陀所说的一些教义——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使其减少烦恼和执著,这是心的健康。第三、在做事之前,要先告诉父母。第四、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对父母所做的事,要恭顺,不可忤逆。如果父母所做的事不对,违背道德,要勇于建言,婉言相劝。第五、父母正命不能违背。父母亲教的事,若不违背道德范围,就要去奉行。
但是父母也要慈爱子女,教育子女,最好是运用佛法,告诉他因果的道理,这样会帮助他成为一个正直、勇敢、前途光明的人。佛陀开示,父母亲慈爱子女必须要具足五项:第一、禁止子女恶行。做父母亲的一定要辅导、教化子女,让子女没有恶的行为。第二、输入于善。包括一定要去行善,让子女保持一颗慈爱的心。第三、使子女修学业,帮忙子女修学业。为人父母亲一定让子女修学业,教育子女学业进步,让子女有进修学业的机会。第四、选佳偶。父母要帮助子女选个好配偶。第五、适时能让子女主管家务等事,训练其有家庭观念,有责任感。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应该仰望父母,这种仰望绝对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内心的尊重和感恩。
婆媳关系不好是社会上常见的问题。分析起来,婆媳关系不好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婆婆和儿媳经常互相埋怨。如果婆媳关系不太好,可以从现在开始改变,注意对方的优点,学会赞美对方。告诉你一个诀窍——除了在当面赞美,在背后赞美效果会更好。
居士,应当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来谋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业(包括渔业及荤菜馆等)、盗业(包括赌业及走私等)、淫业(包括酒家、舞场、妓院等),其他的或农、或工、或经商、或教,都是可以选择的。《优婆塞戒经》云:“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就是说有了收入,必须量入为出:一分用为家计的生活,二分为营业的资本,一分为家中的储蓄。这样来计划家庭的经济,实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学了。
在家庭经济基础巩固了以后,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居士还应用多余收入福德修集——供养三宝及慈济众生。因为是三宝是福田,在三宝所种下福德,未来可以收割福德果实。世间如果想要在未来半年拥有许多粮食,你就得要种下稻子、高梁、大麦;不肯下种而每天翘着二郎腿等着收割,是不可能的。在出世间法中说的修集资粮与世间法中说的“行善得福报”是一样的道理:福田下种了,未来就得福果的回报。然而如克扣了父母的所需,减少了子女的营养,节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费,降低了仆人的工资等等,拿来供养三宝,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对方的心许,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动。
此外,居士应该时常亲近三宝。但如不顾家庭事务,放弃了对于父母子女及夫妇的责任,专来亲近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经尽了对于家庭的责任。因为,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和乐,否则的话,你的家人,因为不满你的不顾家庭而只顾三宝,他们不但对你起反感,也连带著对佛教起反感。这样一来,你本是为了恭敬三宝,却使你的亲人变成了三宝的反对者,这是非常不幸的事。居士是菩萨道的实行者,菩萨是以救度众生为要务。如今,你把自己的亲人,拒之于三宝的千里以外,还谈什么救度众生呢?
#p#page_title#e#
总之,一个居士,首先要变换自己的气质、修除自己的习气,再来佛化家庭,乃至佛化社会、拥护三宝,切不可毁谤三宝。
2、交友
佛教的居士应该与良师益友交往,最好交往比你素质高的人,亲近那些比你更有智慧、修养和文化的善友。这样,朋友就可以给你做一个好榜样,带动你不断地提高。如果你发现一个朋友心念不正,为人谄曲,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你最好马上就理智地远离他,但也不要对他起嗔恨心,应该衷心祝福他能够变得品质高尚。
在家居士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五事”相对待:
(1)布施:布施包括二种,一种是财的布施,一种是智慧、经验的布施。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必须做到的。朋友之间经济许可者,应该互相帮助。甚至不单是朋友而已,还应该帮助社会,做利益社会的工作等。对于佛法,若朋友的因缘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时,应该热心引导他、教育他,让他能够接受。
(2)爱语:朋友之间,要经常互相赞叹、互相勉励,只要是出自于口中的赞叹和勉励,对朋友的精进与毅力都会有所帮助。朋友失败或遇到挫折时,应该以语言安慰,千万不可用恶语,恶声对待。
(3)利行:朋友之间应该多为对方设想,不管是出钱出力,需要的时候,只要做得到的,就应该去帮助别人。
(4)同事:如果觉得自己的事业或佛法比较好,应该在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传授给朋友。这样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进,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一方对另一方按五事的要求去做,另一方也要按五事对待自己的朋友,这“五事“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朋友不被诱惑:朋友之间有责任互相保护和提醒,使其不被社会恶事引诱,不掉落陷阱。
(2)已被引诱者,保护其财产:朋友已受恶习影响,屡经劝阻无效,这时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上,设法保护他的财产,避免影响他家庭生活,另外在他改过自新重新创业时,还有资本再来。
(3)为其恐怖时之依处:朋友最需要的时候,应该设法安慰他、帮助他、照顾他,给朋友有一个依靠,这是朋友之间必须做到的。
(4)于不幸时不离舍:朋友遭遇事情不幸,事业不幸或生命不幸的时候,不可眼见朋友的不幸而离开他,不予理会。既然是朋友,就应该患难与共。
(5)尊重其子孙:朋友不幸去世,应该尊重他的子孙。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来帮助处理家产的问题,处理他的后事。但做事情时不能只按自己的主观思想来做,应该尊重他的子孙的意见,让大家都觉得圆满。
3、待宾
居士接待宾客,除最初问答来意后外,以后的谈话应该以佛法因缘及善恶因果等为主,免谈政事、战事、讼事及世间一切无益杂话。如果居士怕客人不知怀情,最好在客厅贴一告示,写明:“吾家学佛,不谈世事,不用荤酒,不敢歌唱,不伤生物,不用卜筮,不问相命,不奉邪教。恐慢宾客,特此预告。”凡待客饭菜,须用素食,不得杀鸡宰鱼。万不得已,如父母、兄弟,尚未深信佛法之类,买市中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之肉陪之。
如果陪客人在家中四处观看,最好先到佛堂,然后再到林园堂阁等处观看。此外,应该在各处张贴经中的觉世语句,而且客厅中的屏联也应该用经中的觉世语。如果有机会,应该问能否念佛戒杀、行佛法,客人愿意则可,如果不愿意不能强加,而且不能称赞自己而诋毁他人。居士待客,不得陪客人琴棋歌唱及博弈等事。客人离去时,应该以经书,念珠等赠之。
如果是长老、法师、诸大德来到家中,应当礼拜迎接,还要让家人一一礼迎。离开时也应当礼拜送之。《梵网经》云:“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需,尽给予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4、务工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每一位在家的佛教徒,都必须要去承担接受的。经济发展,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但是发展经济必须要取财有道。佛陀曾教示在家居士要谋职业,稳定经济基础。佛陀开示在家子弟谋求经济的职业很多,有士、农、工、商,包括书写、算画,一切的技术等都算正当的职业。综合起来,除非是违背道德行为的职业,否则,都可以去做。为了自己享受,为了自己经济稳定,反而让别人承受痛苦,这种行业都不能去做。
至于务工,有善知识云:“居士司工,工赀既定,无他希望,正好依佛行持。惟身手皆宜勤作,心地恒应光明。凡念佛持咒,参禅作观,于劳动中正好用功,盖身手已成习惯。如缝织等,虽不注意于事,亦不失手伤物。惟有一种须用意者如配药、裁割等,则不能如是,斯可于晓夕行之。观夫世之易于专心者,莫过于司工人,盖无多深虑也。余在杭州,见杭之妇女同堂工作,皆同声念佛,闻之敬佩不已。常见他乡风俗,往往以淫词歌唱为乐,殊非仁俗,望各处同仁,在在提倡,如杭之所行,则虽恶乡,亦必化为仁里矣!”
由此可知,凡聚众工作时,如采茶、采菱、卷棉等等,皆可于中言谈佛法及念佛等。若工人很多,最好结社念佛,联络感情。久之,众人见其忠良,亦心因之而受感化,共同迈向佛道。
5、务农
居士务农,不劳心思,正好依佛而行。惟当细心锄挖,不得伤虫蚁。若偶有误伤,当即念佛念往生咒,助其往生。回家后,当于晚间向佛前忏悔,免其再误。
凡下种时,应念偈云:“种无情物,当愿众生,种诸善根,萌菩提芽。”
凡芟草时,应念偈云:“芟诸乱草,当愿众生,除诸烦恼,证净法身。”
凡锄草时,应念偈云:“吾今锄草除恶业,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锄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唵•逸帝律尼,莎诃。(三遍)”
凡收获时,应念偈云:“收此稻粱,当愿众生,福慧两足,受净法乐。”
若逢干旱,宜于家中诵《请雨经》或《华严经》。若植森林,载诸荆棘,应念偈云:“植此森林,当愿众生,除嗔恚心,长菩提树。”
凡催耕牛,不得打骂,应教云发菩提心。家有子侄,应常教诫,不得打鱼捞虾,自亦不得游猎,不得放火焚烧山林同前。
6、经商
居士经商,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不得卖假货,不得缺斤少两,不得瞒关税,不得欺老小。不得经营屠宰业,不得经营酒业,不得经营戏妓业,不得经营鸡鱼等生物业。不得贩卖男女奴仆,不得贩卖刀网等伤生之具。
凡请帮工,须预先说明依佛行为,否则不雇。凡教商徒,一直要以佛法开导,可借免偷瞒欺哄。凡诸货物,当记一显明号码,不得折扣。客如不受,任其去,不得生愤恨。货到无本,不得生贪图。货坏廉售,须明示,不得遮蔽。不放账,不负债,心地自然清净。不蔽伪,不欺哄,性天亦极明显。
在家居士如果能做到这些,虽经商也不算贪婪。
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
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避世,就是苦修;戒规是一种束缚,让人很不自由。事实上这是误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经藏,亲证佛法,就会发现:学佛其实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行中修证自己的心性、改正自己的习气,从来不离世间;礼仪戒规其实是帮助我们远离无明困扰、解脱世间烦恼、驶向智慧彼岸的航船,也是一切贤圣自觉后的行为依止,本来如是,没有任何束缚的感觉。我们只是暂时还没有到达那个境界,所以才生起这样的妄想。
记得有个同修在讲到持戒时打了一个比喻,说就好像一对痴情的恋人结婚了,为了保证婚姻的幸福,他们一定会高高兴兴地维护婚约、忠诚对方,虽然比起单身来行为上有所不同,但是却很开心。学佛其实也是一样,我们的目标是成佛,是坐在礼仪戒规这条航船上修行而驶向解脱、智慧彼岸,那么我们能够嫌航船束缚我们而丢弃它吗?当然不能。所以居士当在一切行中欢欢喜喜遵守礼仪、戒规,同时现观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的苦、空、无常、无我,努力修集福德、消除性障、修习定力、增长智慧,断除我见、我执、我慢,乃至明心见性,快快乐乐地步入成佛之道。如此,岂不乐哉!
说到在家居士的修行,佛陀跟修建祗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老说,能够具足四种的乐趣:第一、能享受以正当方法获得足够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用正当的手段去赚钱,经济稳定,就有安全感,不会被钱所困扰。第二、能将所挣的财富慷慨的用于自己及家人亲友身上以外,还能够做种种的布施善行,服务、回馈众生,从这之中也能够获得快乐。第三、无负债之苦。第四、可度清净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恶业的生活。因为自己本身经济丰富,不用打妄语,不用身体做不正见的生活。虽然这四项当中,有三项是属于物质的,但是最后佛陀还是慎重的提醒给孤独长者,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比起来,不及精神享受的十六分之一,在家修行的人更要重视精神的享受。
对于佛子来说,精神的享受无过于依佛陀及善知识的教导,清净身口意行、实证解脱与菩提二果。而严持礼仪戒规(包括三归、五戒、菩萨戒)正是断除异生性、实证声闻初果乃至佛菩提果的基本保障。《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由于戒律的受持清净,众生才有具足五善根的可能,然后才有希望取证声闻果乃至佛菩提果。
佛在《中阿含经》卷10中有经文明说:心解脱与慧解脱的过程,其实仍然是以持戒不犯作为解脱的基础。以持戒为基础,严守不犯,使心地自然离欲、自然厌恶五阴我,见道与修道的业果方能有成。所以持戒是极重要的,是一切学佛人——不论修学解脱道或佛菩提道——都很重要的基本行止。
又,佛说持戒有种种功德。例如,持戒能:(1)不后悔,(2)得大财聚,(3)得善名称(声誉),(4)在大众中没有怖畏、羞惭,(5)临命终时不昏昧,(6)身坏命终生善天趣,(7)成为修定的依止(助缘)——容易得定,(8)证(得)涅槃的基础。还有很多功德无法在此一一列出。然而,破戒、犯戒则有追悔等种种过失,并且有堕落恶趣、地狱的种种过患。其中因果甚深极甚深,居士不可不知。
感叹末法时代,学佛者多研究佛法,多在经典上求知,而忽视了戒规之重要,每每犯戒而不自知,故不能具足定力、智慧,纵研究千经万典、贯通三藏,也是知皮毛而已,难以深入、圆融!至于提取证声闻果乃至佛菩提果就更遥远难及了。
本书略谈了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其实都是以饶益众生为根本而展开的,其中包括五戒、十善乃至部分菩萨戒在日常身、口、意中的具体显现,摄属律仪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为劝勉初学的居士或虽久学而尚未熟悉此戒规礼仪的在家众能够真修实证,了解自己应有的行持而不犯威仪,并将所学佛法知见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做个庄严而如法的学佛人。如是,则正法必定得以久住而继续利益无量众生。
至诚祈愿一切大众皆能严持净戒,直至菩提,了脱生死,永享极乐。
阿弥陀佛!
下一篇:寺庙巡礼
上一篇:安坐祈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