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还有实际。实际,应该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都是现象界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现象界的法;可是这个现象界的法的根本,实际就是他真实的本际是什么?那从这个五蕴十八界才发展种种法,变成一切法,一切法的本际是什么?真实不虚的本际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真实不虚的本际就是刚刚讲的这个法体,含藏一切法种的法体,祂在法戒中恒不变异,祂的这个法定、法住、法性、法界,这些法都从没变异过,祂虚空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就如刚刚说的,祂法尔如是的意思是说,你不要问佛,也不要问善知识说:“到底无始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不是就是矛盾,无始劫就是没有一个开始,你还问说什么时候开始,它是不是就是矛盾的。到底什么时候我出现了?可是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我出现?如果是问佛的话,就是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你过去世的无量劫无量劫,到现在这一世,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说像孙悟空什么时候从石头蹦出来?因为你说有个点,就是那时候才开始,那就不叫无始劫,那个时候才有什么法出现,那这个法之前是什么,难道是解脱吗?不可能解脱的法突然会被染污,这不合刚刚所谓的法比奈耶,不符合!已经解脱的法,不可能突然会变染污,变成又轮回。所以菩萨继续在人间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修道的路,要这样走下去;一种是,譬如说三贤位的修证,十地的修证啊,一直到最后等觉妙觉成佛。这就有一个所修、所断、所证,他修了哪些内容?断了哪些内容?证了哪些内容?成就什么功德?到最后他自己出了三界,又入三界,这是一定要有内容可以检查的。
那么这里说得就是不思议界、法尔常住、虚空界。虚空跟虚空界是不一样的,虚空没有法,虚空只是一个色边色,一个名相施设。可是这个讲说这个心,这个法犹如虚空,不是你自己一般的肉眼说你能见的,这个法好象虚空一样。
这个部分跟后面说不思议界,因为祂不是你的意识所能思所能议的,这个法本身,叫不思议界。祂的内容,祂的这个总相、别相,乃至祂的种智,祂所含藏一切法的功能,祂本身具足的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五法、三自性,这些都不是你意识所能思议的,一定得是经过实证以后,有了教导,一样一样去了解。如果说你能思能议,那经典翻给我看,我就能知道,经典翻多了,我就能思议佛在说什么,那就简单,那好办喽,每一个人读经就好了,我们统统开读经班,不需要善知识,谁朗诵得好谁读得好,那不就可以了嘛,就可以马上成佛了吗?不是这样子的!这个不思议界如实告诉你,这个法不是像现象界的法这么容易的。现象界的法就是我说的五蕴十八界法,在现行中你所能够接触到的彼彼有情,一定是不离五阴十八界。这些现象界的法是可思可议的,你只要经过我跟你平铺直述,一一跟你列举出来,你只要认真地学习思惟观行,就能跟我所说的如实去同样地去了解,同样的等位去了解。可是这个心这个法不是那样子,这叫不思议界。所以祂是法尔常住的,法尔如是,不是经过什么演变,不是经过一个什么被佛创造的,祂从来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因为祂的关系,所以才有法毗奈耶的这样一个法戒定律出来,如果没有这个法的话,也没有法毗奈耶,真的!所以我们说认识了法毗奈耶,就要知道因为有这个法,祂是真实,祂是实际,祂是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在法界里说,祂是如是,所以才是人家说这个佛法是平等的。平等在哪里?不是平等在五阴十八界,而是平等在这个法体本身,一切有情都是这样子,不管是你在哪一道,这些法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说,知道了这个法以后,我们说不符合法戒定律的,那就是我们说的无因而生、无因而起的法。
有的人否定了第八识,否定了所谓的阿赖耶识,否定了如来藏,否定了能够出生一切法的因,认为只要有业,只要有业就可以去受报,不需要另外一个本体。他认为说:“这个第八识是创造出来的,如来藏是创造出来的,阿赖耶识是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刚刚讲这个法尔,就是一切不思议界法尔常住,这个法就是如来藏,祂就是一切法的本际,一切法的实际,祂的名称叫如来藏,是因为祂含藏了一切本来具足的功德,祂是可以让你成就佛道的,祂本来含藏功德,一切有情这个法,祂都具有,祂本来就含藏这个功德,含藏了这个让你成佛的功德。祂叫如来藏,祂又叫作第八识,又叫作这个本际,又叫作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貌,这一切法是从祂来的,从祂而来的。祂不是凭空有因有缘就能够成就的,那个有因有缘,只是因缘不能生法,这个叫无因而生,无因而起。如果没有法尔常住这个法,不思议界这个法的话,不可能说缘具足了法就出现了,这都是无因而生,无因而起。换句话说,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从我们从修证来说,因为我们今天大家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修学佛法。我们有没有人说,他是研究佛法的,请举一下手(没有人举手)。大家都是要修学佛法的,所以修学佛法一定是有修有证,不是纯粹研究,不是纯粹要去把经典读一读,把经典的意思揣测揣测就好了,不是!要真实让自己能够有修有证,能够断烦恼有修有证,能够到达一个里程碑,真的到达那里,就等于达法毗奈耶嘛,我们的目的就是这样子。
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今天你没有经历过修道的因,你说你开悟了,你说你是入地了,你说你已经证初禅了,这些跟实证有关的法,如果没有经过修道的因,那么都会造成违背法毗奈耶,违背法戒的一个业。这个业很重,这个比犯戒相还重,因为祂是你自己本身的不思议界的这个法,会自动帮你记录,自动帮你去依照你的业的因,业的因缘,业的自性,业的因缘,业的品类,自己跟着去异熟。不是你自己的意识心主张说:“我这样对,他这样说我不对”,不是你自己去主张的。我今天来说,什么人怎么样,也不是我说了他才那样的。例如说我今天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叫做刘灿梁教授,为什么我会提这个人的名字,这有原因的。因为说实在话,我们都是非常的、非常的去赞叹大家来学大乘法,大家有心来学大乘法,一心来向着佛道,我们都非常赞叹。可是今天在这一条路上,有人犯了这个法毗奈耶,有人破坏了正法的未来性,破坏正法未来弘传的根基,破坏一些有情的法身慧命,让正法的弘传的这个,未来受到一个很严重的破坏性的时候,如果说我们今天说我们是菩萨而视而不睹,不去做一个挽救他的行动的话,那我们跟你们说:“我们现在,我们是十住菩萨,我们是什么菩萨。”我们都羞于说这句话,因为那个不是一个菩萨,真正看到事情这样子演变以后,你视而不管,因为我们不是声闻,我们是菩萨,菩萨有菩萨该作的事情。那么经历过有一段时间,我们给了刘灿梁教授一个机会,我们希望今天我所说的一切,我都是希望在私下跟他说,私下跟他说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让他了解,他的过失在哪里?这个过失呢,希望他能够来面对他的过失,接着他能改变,改变怎么改变?那未来呢,他的未来是在哪里?他的未来可以怎么走?我们是要给他一个私下的机会,可是他不接受。因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我们的善意释放出去,可是他不接受这样的机会,因为昨天是最后的期限,昨天晚上最后期限,我等到昨天晚上没有等到,没有等到的话,我们也告诉他了,没有来的话我今天只好公开,可是我公开不也是为他好?我也是为他。为什么?因为今天如果说我是菩萨,可是我在这边乐于说人家的过失,那还算是菩萨吗?那不是,那是一个专门说人家过失的人,不叫菩萨。我今天是希望他能够得到一个利益,因为他虽然没有办法私下达成这件事,可是我们还是希望,希望达到也就是我今天所说,是针对这个过失在哪里?为什么他这样是过失?如果说能够如实把我的,如实把我所说的内容传达,或者说我的片子直接看了以后,就不会被误解,就不会被曲解。我们今天是为他好,私下为他不成,只好公开,这事我们也已经跟他讲过,我们也转告他了,说如果没有来的话我们会公开说,这个事情早就已经告诉他了,已经传到他的耳朵里面了,虽然他的选择是让他公开,所以请大家不要误会说,我喜欢在这边说一个人的过失在哪里,绝对不是,我不乐意去说人家的过失。因为我遵守我们的菩萨戒,菩萨戒是不能随便说四众过,可是我今天不是在说四众过,我是因为这些内容牵涉到的,相对的已经出现了过失的时候,我提出来是因为要让他看到,如果说了今天是怕被知道,我不用录影了,对不对?我偷偷的说就好了,还录影下来,我不是等于是,等于说作了事情,还让大家知道吗?你要说人家的过失,还让人家知道吗?所以我是说,我为他之处,曾经努力了一段,那么导师的指示是说:“那为他之处,没有办法,只好这么作了。”我希望今天的所说,都是为了让他的过失能够停止、停损,希望他的停损点就到这里。因为我不希望,我们刚刚说的,你的出发心要是学佛,又去求我们的大乘这样的实证,可是所作的一切,却是犯下违犯法戒,违犯法毗奈耶的,这个不好的一个因果,而影响的人又很多,那么将来这些人,如果将来这些人都变成不信正法,未来世会遭到不好的果报,那到底是我们若没有出来阻止,没有办法让这个事情赶快停止的话,那我们还算不算菩萨。所以说,菩萨的心性是不是怕惹事,但是不会专门去惹事,一件事情是你该作的时候,你就得该作,可是这个出发点,不是为了去说他不是,你这里不是,是希望他能够看到这个过失,以后赶快转变。因为,一转变以后,利益很多人,利益他自己,利益很多人,为了未来着想。所以这一段,需要面对过失的这一段,还是要面对的,因为菩萨是不怕犯过失的,是犯了过失,别人告诉你了,要去看是不是有过失?然后赶快去检讨,检讨了以后,我们会给他路走。可是他没有机会,没有机会让我们把路铺出来给他走,因为这个因缘没有成,没有成嘛,所以造成我今天只好藉这个机会一一说,我每一样所说的都有证据,我不是凭空说的,我都有证据。因为我们不是那种随意听来的就去说什么,但是这里面有重要的,重要的过失点,那个过失点在哪里?我是提这个地方,我不会去提个人的生活细节,不会!因为这个不是重点,而是在法义上以及实证上,这些部分大家一定要认清楚;因为今天就算是他成就大家能够认识对错的因缘,在成就了大家的功德以后,他能够修正,那他也是功德一件。我希望说了以后呢,不要只是想:“你为什么在这里公开说某某人?”不要只看到这一点,变成说我们的善意、我们的苦心都没有了;可是成就了大家的功德这一件,他又没有收到,不是很冤枉吗?本来我们是私底下来以后,我们就让他能够知道以后,就等于是希望能够摄受他,让他未来的路也是走得很顺畅,不要再去让别人跟他走的路是一样,不要再让别人不明不白的走了很多冤枉路,走了很多不应该走的路。所以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讲,这种不符合法界的第一义的部分,包括修证的部分,都是无因而起的无因而生的,都是违反法戒的,违反法戒不需要由我来说,不需要!不是因为我说了以后他才那样,而是本来已经存在,我们只是把他点出来而已(鼓掌)。请大家要理性的来看这一点,是把它点出来,等一下你才能够听进去以后有受用。甚至于说我们说,父母对你有恩,可是今天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你要怎样报恩,父母恩你要怎么报?是继续让他过失越来越重,生到三恶道去,还是赶快阻止他生到三恶道去?你的报恩是怎么报的,对不对?你如果今天说:“他有恩于我,接引我是学大乘法。”可是你要报恩嘛,应该是说这个恩没有错,我们也没有否定这个恩。可是你要怎么报答这个恩,要赶快阻止他,把这个停损点把它设定好,到这里为止就好。因为过去也许没有人来说,可是我们今天说了,今天说了以后,希望得到的是大家未来的利益,所以请大家,能够了解我们的用心。其实我们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希望能够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这样说。但是就算在这个场合,我还是仍然尽到说,还是从法上面以法毗奈耶的精神来告诉大家。所以接下来就是说,不管怎么样要记得,不符合法戒定义的东西,包括修证这个部分,以及说不可能无因有个果报啊,不可能无因有个什么啊。只要大家回归正法这边来的话,基本上不会偏差的。不要去落在这种情执上面的话,就不会偏差了。
那接下来就是要告诉大家说,依止于这个法比奈耶、法戒,依止于这个法戒,所以说,就制定所谓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八关斋戒、声闻戒、菩萨戒。那么这个呢,我们等一下再讲一下,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声闻戒、菩萨戒,有它的戒相存在。就是说它是如何如何,你不要这样这样,不然就会犯了过失那个叫戒相。那么这个戒相,就是我们刚说的,引导你不要去走岔路。就象那个蛇钻进那个竹筒一样,那个竹筒就是让你乖乖的这样慢慢走,走慢一点没有关系,不会犯过失嘛,不会偏差嘛。这一条竹筒虽然说你这样很难走,可是终究你走得是直的不会弯,所以戒一开始就是戒相,很难遵守,这边也不是那边也不是,不能发挥长才,老是要被这个戒所限制。可是这些戒相,终究是引导你,引导你的身口意行朝解脱的路,朝真正能够修证佛菩提道的路上走,这个是这样。
#p#page_title#e#那法戒呢,我们刚刚说的法戒因果律,它没有戒相的,它不是说有一个什么戒相来让你说这个就是法毗奈耶,没有,没有!因为我们刚刚说的一切法,法定、法住、法界、不思议界、法尔常住,祂哪有让你看到什么戒相?哪有看到什么戒相?没有啊。所以说,世尊在经典里面很多地方,一直在告诫说,告诉弟子:你要怎么修道啊,将来呢,你可以如何。譬如说,一开始就说:“你要多多的布施啊,布施能够让生天享福啊。你要能够学五戒啊,受五戒啊可以生天享福”。这个就是说,佛的一种方便施设,以后让他能够真的往上走嘛。享福以后他觉得可行以后,再告诉他:“那这个三界也不是常住的嘛,你应该求解脱。”那也是依照以法毗奈耶为主来讲,可是 世尊在经典里面,经常提到很多地方,都是依止于法毗奈耶,对于特别提到就是说,这个告诫就是哪个最重要呢?其实我们刚讲,一切法的实际,一切法的根本,就是这个如来藏。但是如来藏却不是二乘声闻所修所证的内涵,他们可以不知不证,但是却一样可以解脱。因为法界本然如是,你不证如来藏,你依照这轨则,本来就可以解脱嘛。可是你为什么来证如来藏?为什么?因为是菩萨嘛。所以声闻法跟菩萨法有不同,可是怎么样是菩萨?菩萨有菩萨的一个内容,才符合法毗奈耶。如果我们没有符合这个内容,我说我是菩萨,那就不对,那表示是还有误解。那有误解的话,知道误解就要修正。所以我们说,世尊特别重要的告诫,就是对这个菩萨法的这个如来藏,去知道这些知见,知道如来藏的知见,都有在告诫啊,说:“对于一切外道不信的,要挑经典错误的,都不能讲喔。”只是讲喔,不是引导开悟喔,知道吗?只是讲。你对不信的、对外道、对因果不信的,都应该讲什么?应该讲基础的因果律则,只能讲生天之论,对不对?只能讲戒论,只能讲基础的因果,修道这些因果,不能去讲到如来藏的,连讲都不允许讲的,何况说去引导人家开悟。那引导人家开悟,有很严谨的一个过程,因为菩萨知道,什么时候是学人开悟的时节,这个不是随便人可以知道的。这个什么样的时节你可以引导他开悟?他必然有一个历经的一个过程,就我们刚说的里程碑嘛。你有没有走过这个500公里,要怎么看呢?你是否有能力来善于分别众生的根器、众生的福德,以及他的智慧的内容,你要能够去当这样的一个善知识来观察,你才能说他这样的人现在是适合开悟的,帮他一点,他的心性这样帮他一点,不会出事,他将来我还能够摄受他,将来还能够让他进步,不会走偏。那这样才能够保护这个人,以及护持这个法,护持如来藏法不会毁坏。如来藏法不是随便可以去说:“唉!既然如来藏是第一义谛,谁都可以弘传,为什么只有你们可以弘传?我们要弘传为什么不行?”我们没有说不行。可是违犯法戒,破坏正法未来的,破坏有情的法身慧命的,如果说是声闻人是不管的,声闻人不管有情的法身慧命有没有被毁坏,声闻人不管 佛的正法能不能传得下去,他不管,他只管自己有没有解脱,以致于他自己能出离三界就好了,可是菩萨不是啊。所以有的人说:“你们讲你们的,我们讲我们的,你为什么来说我们的不对?”所以这个事情说实在话,如果不是菩萨,实在是做不出来啊。“哎呀!对啊!人家说,‘你做你的,他做他的’,你何必说人家不是?还惹一身骚耶,还被人家指责,何必那么辛苦?你就修你的道就好。”当声闻人容易,对不对?欸!当菩萨不容易的,那个慈悲心以及那个勇气,哪是随便的人可以这样做的。被人家指责的时候,你又想说:“怎么办?出去都被人家指责。”可是就看你慈悲心到哪里?你是真的有慈悲心,真的有勇气吗?所以对佛的教导告诫,菩萨是很重视的,非常重视。守护这个法守护得很严谨,守护众生的法身慧命守护得非常严谨。因为 佛是法主,对不对? 佛是整个佛法的法主,过去,那既然我们今天来学佛法,怎么可以不信 佛所说,不听 佛所说,不遵照 佛的嘱咐呢?因为 佛在经典里,一再一再一再的告诫,声闻人可以不管,那个部分我们是不去说,可是菩萨不能不管。这一边一直在破坏,这边你却说:“反正我们在这里弘传,那个跟我们不相干,去讲了人家会不高兴。”那这样的话,那个菩萨性的成分就很低了。可以讲说那样的菩萨,大概成不了什么大事,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不要被评论,不要被人家指责,只为自己,因为怕自己被评论,怕被指责嘛!为法他没有那个勇气。为了法的常存、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该做的事就是要做。
所以这个部分就是说,世尊特别的告诫就在法毗奈耶上面,遍布在经典里面。只要将来大家有机会,譬如说去读经典,一样能读得出来,你不能说我读经明明 佛没讲啊,那是你没看出来。所以说有个譬喻说,这个法毗奈耶法戒,就好象我们国家的宪法一样,国家是依宪法而立国的,以宪法为根本。接着再依这个宪法来立宪,立刑法、民法。你不能说:“我依止我这个民法、刑法,我只要没有犯就好了。”可是你犯了宪法还是一样照办,更严重啊。所以说这个部分,大家应该知道,刑法、民法也是一样,让你不要犯过失嘛,对不对?你犯了过失我这么处罚你,也是让你不要犯过失。可是原则上还是依止于宪法,依止于宪法来制定这些项目。那法毗奈耶就是这样子,依法毗奈耶来制定三归戒、五戒、四弘愿戒这些等等。
那我们说三归戒。三归戒的意思是说,三归依以后,还去依止于外道。三归依以后,没有依止于自己归依的这个师父来学法。你要学的法是他的法,可是却归依于别人,这个情况很矛盾,对不对?我们知道有一个太极拳,一家太极拳,有很多家,郑子太极拳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郑曼青,郑子太极拳。郑子太极拳它有一个特点,它太极拳是显示出来柔跟那个劲,而不是力。一般的武功都有力,郑子太极拳是以柔,内柔来呈现这个劲。它是一个指头一弹,可以隔很多人,把一个人震到十里之外,这是郑子太极拳的特色。如果你说:“那很好,我来跟你学。”可是你却不要跟他拜师,那这个能成吗?能学得成吗?我要学你的东西,可是我不拜你为师,那就是违背三归戒啊。就像一样说,今天要学 导师的法,可是我不依止你。人家法很好,也是明心见性的法,而且有种智,我跟你学可是我不拜你为师,跟这个道理一样啊。那三归戒就是说,你今天既然是依止于僧宝,佛,有佛依止于佛,以及法由僧宝来传,因为佛已经现在是在色究竟天,示现到人间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现在在色究竟天以及他的法身也没有灭,报身在色究竟天。只是因为我们的果报在人间嘛,所以需要有到人间的菩萨,为了来摄受我们。可是这个部分变成说:“那么你这个法要谁来传给我们?你学你读经典,我自己学经就好啊。经典不会错啊!”问题是你到底学对了没有?你以为自己读经就对,经典不会错,可是你自己见取见弄错,那就很严重了。以自己的见解来解读经典那就是见取见,佛在各部分都一直强调,有见取见的人是什么退失智慧退失善法的人,因为他一直用自己的见解,来解释经典,这很严重。那么这个部分变成说,我们今天说三归依戒,你既然要跟他学,你既然说他的法好,为什么不来依止他?一定有原因嘛,“因为我想自己当法主啊,我依止你,我就不能当法主了,对不对?我归依你,不是等于我要按照你的规矩了吗?你设那么多规矩,让我都不能出来弘法,你的弘法条件这么苛,还要学多久,还要受你的培训,才能出来弘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样的话就不想依止这个人。可是又想要他的法,这就违背啊,本身就违背法戒了,不要说三归戒,因为这个因果就不对啊。所以说,三归戒就告诉我们,佛弟子今天依止三宝,就不能再依止外道法,因为外道法不能解脱。你要解脱,你要成就佛道,就是在佛法中嘛。可是我们说,既然你要学法,你又说他的法对,可是我又不依止他,那这个本身也是一样违反法戒,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制定三归戒,就是怕你一心一意想要学解脱法,想要学佛菩提道法,可是你今天又不懂得这个道理。像以前很多外道,为了来归依佛以后,就能够不会说人家没有办法供养他,可是还维持在自己的外道法中,那这个不就是违背三归戒了吗?因为你三归戒的目的是什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什么?为了想学佛想要学法,从于僧来学法,对不对?他能够把法给你就是僧,能够如实的把法传给你就是僧嘛。所以说,这个三归戒也就是依止于这个法毗奈耶来设的啊。
五戒也是一样的啊,你怎么样能够去维持人品,人的品类,那给你一个五戒的戒相,最起码你一定是在人间了。但是这个也是因果律呈现出来的,按照这个戒相来协助你,它根本还是在法毗奈耶上面。
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有一些人希望未来世能够出家,这一世呢,就在每个月的固定的时候受八关斋戒,让自己清净,学习着离欲,学习着离世间这些五欲,学习着,一次一次学习着,让你自己能够习惯。甚至于有人说:“佛经是有这么说,如果你经常受八关斋戒,可以求生极乐世界。”这可以啊,念佛法门在经典中就有提到,你如果经常受八关斋戒,可以发愿啊:“我以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求生极乐世界!”可是呢,这个地方象这种事情,却有人就是以见取见,这样来解释。譬如说,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刘灿梁教授,我不是一定要说他的是非,是因为这里面很严重的见取见,我得说出来,“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净土,绝对不是跟第一义谛有关。”一个开悟的人,假如他真的开悟,不会说这种话。他不会说净土不是第一义谛,净土只是教人往生的。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这样说的,因为开悟的人证的是什么,证的是自心净土啊!他所实证的自心净土,是跟阿弥陀佛的那个真正的法身是一个同一类的,他怎么可能会说,阿弥陀佛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第一义谛无关?这个是很离谱的。那他如果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他没有开悟。因为所实证的是自心净土,自心净土是依据于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而说的,那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依止于这个法而演变的,不是说到净土去。他还说是:“净土兴,佛法灭”,这是很离谱的说法。因为净土绝对不是表相的净土,阿弥陀佛如何成就他的极乐净土,他还是依止于他自己过去还没成佛之前的如来藏的自心净土,发大愿,行菩萨道,想摄受一切有情,让能够跟他的愿相应的人,将来能够慢慢地依他的愿而行,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摄受他,可以在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花开见佛的意义就是开悟欸!所以,这样一个说他开悟的人说,这个刘灿梁教授他说:“这个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从这里我就看到他没有开悟。这是第一个。下面还会继续说,这个是很不如法的说法,这个是见取见,因为把佛经典里面的东西误解了,曲解了,这叫见取见。以自己的见解,来取经典的意思。如果有任何人说,净土跟第一义谛无关,就可以马上判断他,他说开悟,你可以马上否定他。这个部分我们说八关斋戒就讲到这里。
声闻戒。声闻戒的意思就是说,他一心一意想要出离三界生死,要解脱。那么为什么叫声闻戒?跟菩萨戒不同点在哪里?也就是声闻戒,他一定要剃发着染衣,一定要现出一个声闻相,所谓声闻相,就一定要现目前你看到法师的相貌。这个相貌,第一个相貌就表示,他要去除我见,因为大家都一样哪有我?对不对?都是剃发着染衣,哪有所谓我?哪有男女相?请大家想想看,剃发着染衣以后还有男女相吗?还有所谓你的五官怎样?我的五官怎样?没有,都一样嘛。所以剃发着染衣,其实就已经告诉修行人,就是第一个就是要先断我见。他一定不能有我见,有我见剃发着染衣意义就不大了,对不对?所以说声闻戒是因为他一心一意想要解脱于三界的系缚。所以就是受声闻戒以后,他的一些生活律仪,行住坐卧律仪,就要依照声闻戒里面二百五十戒来行,他得跟声闻一起共住的,一起共住的律仪都要遵照,不能违犯,违犯就是犯戒,那是因为什么?因为从戒相上,来让他们能朝解脱的路走,所以声闻戒基本上就是,他受了这个戒,他自己都要知道:“我要跟,例如说,跟一起受声闻戒的共住,有生活律仪都要遵照。”很多细节,比丘两百五十,比丘尼就四百多或是五百,很多细节要遵守,这是属于声闻戒。但基本上原则,是你照这样子做,你一定能够到达解脱,能够入法毗奈耶,能达法毗奈耶,修习梵行而善解脱,一定可以这样子作。如果遵照这个戒行而来的话,断我见以后的修行,就是断我执,对不对?断我见断我执发起初禅,成为三果最后成为四果,我们等一下会讲到修证。他依止声闻戒一定可以这样走,如果如实修行一定可以到达,因为入了法毗奈耶,一定能够达法毗奈耶。
#p#page_title#e#另外就是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没有一位菩萨不受菩萨戒的。这菩萨戒就是专为一心想要修学佛道的菩萨,而来施设这些戒相,十重四十八轻,我们由梵网经来说,当然还有所谓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地持经的这些内容。但是我们以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来说,这些内容只有十条重的,四十八个轻的,你说:“为什么菩萨戒这么少啊?比丘戒两百五十,比丘尼戒还四百多五百。”因为菩萨戒不一样。菩萨不同于声闻人,声闻人是每一项每一项,你都要教他,他们是在佛世的时候,当然我不鼓励大家去看四分律五分律,因为这个不是大家看的。每一样生活细节都要问佛:“佛我这样有犯戒吗?”佛说:“有,你这样犯戒。”“哦,那我走路该怎么走?坐该怎么坐?如厕该怎么如厕?我衣服该怎么样怎么样?”都要遵照这个规定,都要依照佛的教导。如果有说,两个人之间有怎么样,那不行,就要来说你以后就要这样,所以说每一样都是依事制戒,依照这个事相制戒让他们能够如实的朝解脱的路走,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这得依照这个方式来做,否则的话偏差了,那么就是,譬如说就是,可能解脱的路就遥遥无期,变这样子。在这里面是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得遵照,都得要按照这样来进行教导。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很少是跟在佛旁边的,声闻人一定跟在佛旁边依佛而住。菩萨呢,菩萨两个字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觉悟什么?觉悟这个法的本际实际,觉悟这个如来藏的有情,以及朝着觉悟如来藏,这个方向的有情。我愿意去实证如来藏,我要朝这个方向走。当然,等一下就讲到菩萨法,菩萨戒就是让你朝这个方向去的。所以没有一位菩萨说,不受菩萨戒可以成为菩萨,可以成佛的,没有!因为菩萨戒是千佛大戒。可是这个刘灿梁教授,他就不正受菩萨戒啊,他就认为说不必受戒,依止道共戒就好了啊。可是道共戒是什么?道共戒是你开悟以后,你真实断了烦恼,真实断了三缚结。三缚结就是我见、身见、戒禁取见,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以后,能够真的转依,如实转依如来藏,那样的人才能说,以如来藏的诸种法性为道,就当然比较不会犯过失。可是一个又没有断三缚结,自称开悟的人,哪有道共戒可言。已经违背了法毗奈耶,不是真的开悟啊,没有断三缚结就不算开悟啊!不能转依就不算开悟!因为我们刚有说道,佛法里面的修证,是要有断烦恼,是要有实证的,才能说你是到了那个果,因为开悟也是一种果啊,菩萨的果位嘛。不是说,开悟很简单,开悟就是怎么样,你如果没有断这些烦恼,纵然有人告诉你,把密意告诉你都不算开悟,因为没有意义嘛。没有功德受用不能转依,没有办法再自己增进。只是说被人家毁坏他的法身慧命,提早把他的这个缘毁了,让他以后的功德发起很困难。所以说,菩萨戒在这里面很严谨的告诉你,修证上要,譬如说杀盗淫妄酒,妄语上,就告诉你不能未见言见、见言不见、什么什么,不能说没有悟就说开悟,没有眼见佛性就说自己眼见佛性,没有证牢关说自己证牢关,没有证禅定说自己证禅定,自己明明没有证如幻观就说自己证如幻观,自己没有证如梦观就说自己证如梦观,暗示自己入地,这个都是犯下很严重的大妄语业。那么这个部分说出来,不是 佛说恐吓你,吓唬你,不是,是法毗奈耶本身就是存在着,只是佛施设这几个重要戒相,让菩萨谨言慎行,在修证上要严谨。修证上严谨以后,那么这条佛菩提道,三大阿僧只劫的路,就不会很长很长,甚至于看不到未来,甚至于在异生性上,一直不能离开,那这样子的话,就不能达到菩萨戒的功德。菩萨戒的功德就是让你早点离开异生性,早点成为真正的菩萨,避开这个你会犯的业,让你要学大乘经,让你不要毁谤菩萨藏,让你不要未悟言悟,让你不要随便去自赞毁他。不要说:“我现在的修证到哪里,谁的修证到哪里。”不能随便这样子说。就譬如说,刘灿梁教授现在说:“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很难破,现在的魔,很厉害。”表示说,不是暗示我们的导师现在是要八地以上才能破吗?这个也是很严重的过失。我告诉大家,魔只要你离开欲界就能破魔,因为魔在欲界啊,大家知道吗?魔在欲界,魔没有超越欲界的。可是只要是入地的菩萨,一定已经超越欲界的。因为入地的菩萨,一定要证得初禅,已经超越欲界了。可是他却说:“一定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破魔。”这太离谱了。整个法的毗奈耶,法戒的因果到哪里证哪里,怎样的功德他都不知道啊,这样的说法误导别人,误导别人的地方,他一定要修正。因为这个是他公开说的话,他自己要修正。这个部分就是说,在菩萨戒里面,就很严谨来告诉菩萨,你这些东西你都要谨慎,你自己没有实证,你不能随便去说的。有实证也不能自赞毁他,自己说:“我证得什么,我证得什么。”因为你的目的是什么?为求名闻吗?你如果一直在夸赞自己,就是为了求名闻,那我见根本没断,对不起!你还是没有开悟。因为自己一直为了我,一直在要去让人家恭敬,那还是我见不断啊,我们马上就可以判断,我见断了跟没有断,这个是很容易判断的。所以我们说,这个菩萨戒,完全是为了你想成为那个往实证的路上走的,已经实证的要依止的戒,你一定要正受,一定要依止一位能够教导你的,他能够教导你,“怎么样来学戒,这样子是犯错了,这样子你要怎么改正修正。”他能教导你的,才是你去受戒的对象,一定要正受菩萨戒,尤其是上品戒很难啊。上品戒就是说,这位传戒的人,本身已经可以持戒不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