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在接下来的单元,我们就要进入:如何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
在要依于《优婆塞戒经》而要来简单地作为《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言之前,我会劝请菩萨们,您无妨去翻阅一下三藏经典里面的由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本事经》。《本事经》里面有讲到:【云何为三?一者、应以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二者、应以不坚之身,贸易坚身。三者、应以不坚之命,贸易坚命。】“《本事经》卷七”而依于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这一部《本事经》的话,因为经文繁多,我们时间有限,我们简单的就自己把它作一个总括纲要。在《本事经》当中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这个经文,佛所说的:“云何应以不坚之财来贸易坚财?”就是要如法地去勤作布施,要以世间财来换取修学佛菩提道所需要的一些法财,也就是菩提道上所需要的福德资粮。“云何应以不坚之身贸易坚身呢?”简单来讲就是要持守五戒,善持五戒保住人身。依于人身是道器,依于这个道器——五蕴身心、五根身,能够有五蕴的运转、运行,有五识、有六识的现前,而能够慢慢地去修学正法,去求证我们的法身如来藏;以这个法身里面种子的清净,以后成佛之后的话,您就有报身、有化身;这个报身、化身依于不生不灭而且已经是清净的无垢识,是佛地的法身,而说我们是以不坚之身来贸易坚固法身。而在《本事经》的话,以下说的经文其实简单来说,总结就是说:在优婆塞的阶段,您要严守五戒。“云何应以不坚之命贸易坚命?”简单来说,《本事经》当中的经文可以总结成几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要修学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本事经》的部分说完,请菩萨们自己有空,自己就去查阅、去思惟一下。
我们还是回到《优婆塞戒经》的范围,承续我们上一单元所说的:【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优婆塞戒经》卷六”也就是看到不管三界当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轮回当中有情的五蕴身心全部都是无常,所以既不贪爱人间的色身,不贪爱人间的女相男相,不贪爱人间依色身而有的我所。依于我见而建立—依意识我而建立—色身为我,有我见、有身见。依意识执取色身为我;色身所拥有的—依色身拥有的—我的身体、我的家、财产、我的身体健康、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我的亲情、我的友情、我的名声、我的地位、我的事业成就;这些种种的欲界的五蕴无常法,你都不会再去有贪爱,因为皆在知见上都已经很确定它是生灭无常,对无常法硬要它留下来常住不灭,那必定是落于求不得苦。我们知道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我们眼前最主要注意的就是求不得苦,因为一切法—蕴处界法—皆是生灭无常,无常之法它就是无常,它永远不可能常,你要它常住不变,那就是在自讨苦吃。这个无常,之所以求不得,是因为它无常;之所以无常,因为五蕴炽盛,因为五蕴本身就是流转之法。
回来我们刚刚所说的经文,依于这样子的一个见解,对于三界,不只是欲界的诸法不求,色界的诸法不求,不会像外道一样以定为禅,乃至于非想非非想也知道那是错误的知见;就如同郁头蓝弗,虽然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终究因于这样的恶誓愿,虽然目前还在无色界有八万大劫的寿命,终究在八万大劫的天寿结束之后,他会下堕人间成为有翅的飞狸,伤害无数的物命——羽族、水族、鸟类、鱼类、虾类,而终究在飞狸那一世身,从畜生道那一世的性命结束之后,以不坚之身更换更差、更恶劣的地狱的不坚之身。
底下来讲,刚刚讲的是以不坚身要来易于坚身,以不坚身要易于坚身的话,刚刚所说的是程序上面所说的话,底下的才是真正的要想说经文里面所说的“以不坚身易于坚身”。那我们比照刚刚引用的《本事经》的道理,我们把它简单地缩减成几个字,就是要施、戒,要保人身,那是为了要为求证法身。经文是说“要礼拜供养、要来迎去送”,对于善知识、对于功德田、对于报恩田——父母、师长、三宝,要能够作到这样的礼拜供养、来迎去送,有恭敬心。在布施的时候要“自手施与”,这在我们讲到布施度的时候,就会讲到:要至心施,要信心施,要亲手也就是亲自的手、自己的手——自手施,要有及时施——就是要符合于时节因缘别人需要的时候布施,乃至你所布施之物是如法求得之物——是如法求物施。“亲执福事”,就是这些布施、这些福德这一些事业都是要自己来造作。因为自己的造作,于布施来说,施者所受的福跟施主所受的福,其他的亲教师在其他单元都讲过,我们这里节省时间就是简单带过去。
简单来说要以不坚身易于坚身,我们就必须要以布施、要以持戒。三归五戒之后,要小心谨守戒律,不只是消极的不造恶,还要积极的行善——行身口意业善。最主要的对于三宝、对于父母、对于师长—对于功德田、报恩田—你要勤于布施,而且是亲手的去布施;这样子的话,慢慢的依福德,你的性障会慢慢地去消除,消除性障之后,心性转变之后,要再修定、修慧就更容易了。这样子定、慧乃至性障的消除,都能够让我们这个法身佛—如来藏—里面的种子,能够慢慢地转染污为清净,这也就是向于求证明心的时候证得法身来迈进。虽然说证得初地菩萨才有资格说证得一分的法身,无妨我们现在简单的这样的演说。
第二个、“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能够供给病瘦行路之人,能够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这叫作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这经文很简单!那也请菩萨们要记得,要去翻阅、深思平实导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我们就在这里不多作解释,只简单的把它缩成:“广施世财,以增益法财。”
“以不坚命易于坚命”,换句话说,经文说了:“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能够善能观察生老病死,能够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底下经文,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省略。简单来说,我们就用八个字来浓缩这一段,就是所谓的生命无常,三界有情生命皆是无常。愿以这样无常的有情,轮回当中的生灭无常当中,依于这样子的五蕴身心,依于这个《优婆塞戒经》这样子守戒、布施,然后行善的一些福德功德,希望求得自己的慧命早日出生。那这个其实“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优婆塞戒经》此处的经文,就完全符合我们刚刚沿用的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本事经》所说的“证四谛”,就是要证—如实地实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当然之前所需要具备的这一些的条件:“善能观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就是我们一直讲的要深信轮回,才愿意成为三宝弟子。后面的还要“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这其实在前面几个单元的演说,都已经有提到了,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作再进一步的演说,这一个部分我们就先演说到这里。
接下来的延续《优婆塞戒经》的,我们要讲底下的经文。底下的经文这一大段,我们把它浓缩成一个标题,叫作“成就三戒”。换句话说,藉由以上我们诸多的讲说了这些单元,我们如实地勤修、努力地去修行,就能够慢慢地证得我们这个系列—由末学所演说的这个系列—的第一集第一个单元所说的“证得五果”。菩萨们应该还记得,五果是哪五果?无作果、报果、余果、作果乃至最后的解脱果。就是由于之前的这样的修行,这个经文到这里告诉我们,就能够成就三戒;这个三戒不是三归五戒的三戒,这里的三戒,后面的经文会提到。我们就先把经文简单念一次,菩萨们再来听闻之后,再找时间仔细地思惟。经文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优婆塞戒经》卷六”底下的话,很多!那我们直接就跳到这个单元的标题。就是说,这样的一直持续地修行下去以后,如法修行、如法而住、如法而修之后,终究我们会证得三种戒;佛在这一段经文的后面,他说了这三种戒的名称就叫作“戒戒、定戒、无漏戒”。
那戒戒跟定戒跟无漏戒,不同的翻译——不同的经论里面的不同翻译,“戒戒”,其实就是我们一般讲所谓的律仪戒、取相戒。包括在家跟出家七众弟子:出家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乃至正学女——就是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在家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所谓的居士男、居士女;这一些取相戒的律仪戒,都叫作戒戒。如果我们菩萨优婆塞依于三归五戒,继续不断地修学这样的善行,所谓的四种修,所谓的如法住,了知何谓如法住、四念住,乃至了知刚刚所说的,要持续不断地以目前的、眼前的不坚固的这样子世俗的身命财,来换取坚固的法身慧命法财;终究你慢慢地依这个有戒戒之后,三归五戒的戒戒之后,优婆塞戒之后,你的定力一定会慢慢地生起。
虽然这里的“定戒”,指的不是一般的,譬如来说,不是说你“无相念佛我能够学会了”就叫作能够有定戒了。严格来讲的定义,这个定戒是指以禅定为戒;换句话说,你至少要证得色界的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我们方便已经把它讲为色界的境界了。那你要坚固一点,你当然要证得所谓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才能有这个禅戒或是禅定戒。在《瑜伽师地论》有把它讲成,如果是依这样的禅定而来修学,来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行,也是规范自己在行住坐卧当中的四威仪,依这样的禅定为戒律,而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符合一个菩萨该有的行仪,这叫作律仪,所以有时候会有“禅定律仪”这个名相。最后一个“无漏戒”,无漏当然是要证得三乘菩提;换句话说,你至少是依于有未到地定来断我见的。那未到地定断我见的道理,之前讲过,我们这里就省略不说。您至少要有这个断我见,就是声闻的断我见,乃至大乘的断我见的功德,才说你有这个无漏戒。
那菩萨们!如果您稍微脑筋一转就知道了,戒戒是我们之前就已经讲到了,可是定戒跟无漏戒,其实就是五果当中的什么?已经相应一分的,从无作果、从报果、从余果乃至作果,从作而慢慢地熏习成就,乃至这一世、后后世都不用再有新的一个身口意行的作意、造作;譬如说不用再受菩萨戒、不用再重新受五戒,或说在受戒之前,你就自然遵循往世的心性的习惯性,自然有恶就不作,乃至更进一步更精进的话,善法都还会能够作;而又作这样的一个果报,能够如实不断地一生又一世的精进,这也是作果,之前也跟菩萨们讲过;而这样一个作果,终究会让你不断地在菩提道上增进,不管是福德或智慧的资粮,都会让你慢慢地一定能够证得禅定,有了所谓的定共戒,会证得无漏果,所谓的四证净至少具足了须陀洹初果人断我见、断身见这样子的一个所谓的定共戒跟所谓的道共戒。这是佛在《优婆塞戒经》这里,所讲说的这个五果的道理。
回到这个三戒,我们是把三戒已经先讲完了,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是要稍微把这一段经文所说的,我们再简单地把它带过去。总结来讲,这一段就是说:人身难得已得了,善友难值已值遇了,那您要先具足在世俗法上的福德资粮,你要能够在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所谓的这样子的人乘、天乘的法上继续不断的努力;同时,当然也有在修持这个三乘菩提的福德、智慧资粮,乃至定力资粮;因于这样子的话,你的戒力慢慢生起之后,在这一边你的四证净一定会慢慢成就。因为你“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你能够修集向道,能够慢慢的要趣向于得须陀洹果,乃至知道说三宝弟子当中,有人能够修向阿罗汉之法,有人能够得阿罗汉之果。三宝弟子能,我们身为优婆塞、优婆夷当然也能,因为现前就有这样一个善知识在眼前;乃至我们是大乘菩提的弟子,我们能够依于这样子的一个断我见的功德,终究能够修得金刚三昧,还有电光三昧。这里经文所说的“电光三昧、金刚三昧”,我们叫作“一念慧相应”,犹如电光——闪电光,犹如那个石中火——两石相触打出来引火那个燧火——石燧之火,那是一念相间就相应了这个金刚三昧——金刚心。能够知道信受有轮回,信受轮回是苦,愿意信受三宝是真实脱离轮回之因,信受三宝所制的戒是要如实修行的,这样子的遵循的一个方向,然后依这样慢慢地、不断地、努力地培植福德资粮,终究能够在依于大乘法而能够证得金刚三昧、电光三昧。依于这样子的一个作意、这样子的一个发愿,能够“平等奉施”,如是施已,自然就得了无量诸福。其余的部分,就请菩萨们回去观看、查阅一下平实导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在第七辑里面所提到的这一段,特别是戒戒、定戒、无漏戒这一部分的一个解说,深细胜妙的解说。
那我们再说下去的话,《优婆塞戒经》的经文就已经是又到另外一品,这一品已经又叫作〈尸波罗蜜品〉。经文我们先简单念一下,善生言(善生菩萨又跟世尊发问了):【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趣向菩提,其心坚固?”】佛世尊就回答:【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常乐出家。若有菩萨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坚固。】具足如是四法的菩萨会:【复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优婆塞戒经》卷六”这个单元,重点当然就是在于菩萨必须要具足、要坚固四个法。
换句话说:第一个、当我们因为过去的福德不具足,而这一世有受大苦难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舍离如法之行。这也是之前经文有提过了,不能为了要顾惜自己的身命,而在客尘烦恼上去造作恶行,去亏损众生、亏损自己的道业。所以即使受大苦时也不会自怨自艾,能够深细的知道也信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能够改往修来,眼前继续努力的修学相应佛菩提道的善法,因为“欲知来世果,今生(眼前)作者是”。
除了这个之外,如果反过来讲,你得大自在的时候,还能够修忍辱。你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你是一个董事长,可是你不以富贵为憍、为慢,你远离七种憍、七种慢;远离相应这一个外我所这一些物质色法的七种憍,远离心性上的七种慢,包括那一些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慢,还有这些邪慢,乃至最重要的我慢,你都远离。对于众生的不如理的对待,你能够常修忍辱;既然三界诸法都是无常之法,我去跟众生争执这一些,那未免把菩萨拉低下来了,那对自己佛道的修行也没有帮助。
第三个、身处贫穷,常乐施与。一样的,如果这一世的福德因缘造成这一世的话没有能够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可是一样的,依于前面第一点受大苦时,虽然这时候贫穷不算是大苦,可是也知道贫穷是由于过去世没有勤于布施、没有广植福田,没有遇到大善知识、大福田;依于这样的了知,而愿意能够常乐施与、平等施与。那如果是手头资粮有限,那就深自知道必须要经常供佛,以佛为无上福田,以善知识为其次的福田;能够这样子作,下一世自然就不会再缺乏菩提道上的资粮。
第四个、盛壮之年常乐出家。这一点比较困难!不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它换一个角度来想,这里的出家未必是指剃发着染衣才叫作出家,这里的出家是乐于出三界家。换句话说,您或许不是出家众,您不是比丘、比丘尼,乃至您未要出家沙弥、沙弥尼,您不是式叉摩那;可是依前面我们几个单元所说的,您深知世间法、三界法都不是久住常安之法,虽然这一世有福德、有因缘,乃至这一世或许即使是贫穷,可是能够趁着自己年纪还轻的时候,这一世还有比较长远的时间能够修行,能够培植此世乃至后世、后后世的福德智慧四种修进一步的修习的时候,那你就经常要常处于虽然不能剃发着染衣披袈裟,可是时时乐于在根尘触的当下住在四念处,分别简择何谓如法而住、何谓不如法而住,慢慢地勤于四种修,常常乐于即使身未出家,心却乐于出家。佛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大致上是如是。深细的部分,一样提醒菩萨们要回去参阅一下平实导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七辑相关的部分。
时间的关系,这一集我们先演说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们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