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正文老师开示: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进入的单元、要跟各位继续分享佛法的单元,要说明的是“《阿含经》在佛法中的定位”。
那在讲到《阿含经》在佛法中的定位之前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含经》总共有几部呢?《阿含经》各自在说些什么样的内容呢?《阿含经》总共有四大部,《阿含经》有《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还有《杂阿含》,叫作四阿含、四大部。那四大部的阿含其实已经总述三乘佛法了,这个我们在后面再来作一个详细的一个说明。
我们现在大约说明一下,《长阿含》是在说明什么呢?《长阿含》最主要是以四圣谛还有八正道,还有十二因缘法等等二乘法为主,而且兼破六十二外道见。那《中阿含》呢?《中阿含》所说的与《长阿含》大略相同,这两部经都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而且这个当中其实 佛已经隐含“第一义悉檀”。因为第一义隐覆难知,所以没有具有法眼的人并不能够了知,但是 佛其实已经在这个地方隐含第一义悉檀,在阿含里面已经埋下伏笔,作了说明了。
另外一部叫作《杂阿含》。《杂阿含》所说的大部分都说什么呢?其实《杂阿含》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叙述第一义谛。《杂阿含》虽然偏说二乘菩提,但是在这个中间其实 佛已经处处隐覆密意而说有如来藏;在这个时候其实在阿含里面已经有说“如来藏”,还有“本际”,还有“中道心”,还有“有分识”,乃至于这个“如”等等的这样子的一个名称;所以,《杂阿含》其实已经隐覆密意说了如来藏中道心了。而《杂阿含》也在十二因缘当中说缘于五阴的识是这一个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杂阿含》其实也在十二因缘里面、在十因缘里面隐覆了密意,说缘于五阴的这个识,这个“识缘名色”的这个识,祂是阿赖耶识,这个“识缘名色”的识是入胎识,这个“识缘名色”的识是“齐识而还”的识;这“齐识而还”的识,所以只是到这个地方为止,不能再探究上去了,所以这个识又叫作本际。那这个本际其实就是 佛在阿含里面所称的这个如来藏心的另外的一个名称之一。所以,这个如来藏心,其实 佛在阿含里面已经隐覆密意已经说出来了。
那另外一部的话又叫作《增一阿含》。《增一阿含》所说的是什么东西呢?《增一阿含》其实已经开显大乘菩萨道如来藏门。《增一阿含》已经逐渐的开显大乘菩萨道的如来藏门,但是因为《阿含经》为二乘人所结集,并没有深入的把这个大乘的如来藏门作详细的说明;因为二乘的这些结集的这些声闻人,对于唯识种智的部分并没有深入了知。但是他们依于佛学,依于自己断除声闻所要断除的烦恼所获得的这些智慧,知道 佛所说的我们三界六尘万法里面有一个本际是出生这个万法,这个本际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这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增一阿含》里面其实已经开显了大乘菩萨道的如来藏门了;那是因为二乘人结集,没有把详细的唯识种智的内容结集进去;第二个就是因为,唯识种智的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很轻易了知的。也就是说,因为智浅的人没有办法知道说,佛在阿含里面其实已经是开显了这样子的一个大乘的一个法了,所以认为 佛在阿含里面并没有说唯识,认为 佛在阿含里面并没有说八识;那这个是对阿含完全不了知、完全不了解。
所以,四阿含诸经其实是佛教的根本,它是 佛初转法轮的时候就已经宣说了,四阿含诸经其实是摄属在“五时三教”的声闻教。为什么会说阿含诸经呢?为什么 佛在第一时的时候,佛在第一时的时候就已经说了华严了,已经具足宣说了别教大乘法,已经具足宣说了别教佛菩提道的一个修学次第,为什么会在阿含期的时候转法轮的时候说阿含的教法?这个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的声闻种性的人所说的,这是为了有些人他是畏惧生死,这些声闻种性的人急于要入于涅槃,急于要解脱生死,他畏惧生死,所以 佛是为了这些声闻种性的人说的。但是,佛其实在大乘的方等经典里面,乃至于在阿含里面,都处处的劝这些声闻人能够回心大乘。佛为了这些畏惧生死的声闻种性的人,虽然是说了这个解脱法,但是其实阿含已经处处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的般若唯识;这是因为般若唯识的意涵极为隐密,所以不易为人所知、所触;还有,二乘学者因为急于了生脱死,急于求证解脱果,所以往往忽略了,所以就不知不证。
二乘学者到了成就俱解脱果以后自知不受后有,在解脱道的上面梵行既立、所作既办。还没有舍寿前他就思惟:阿罗汉入灭以后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但是阿罗汉在这样的思惟以后,再加上信受佛语,信受 佛说有一个本际,有一个“识缘名色”的这个识,是我们出生这些法的一个根源。所以阿罗汉这样思惟以后,再加上信受佛语,即知道说入灭以后如果都无所有的话,那就是落入了外道的断见。佛世的时候所有的阿罗汉都知道这样子的一个知见,佛世的所有的阿罗汉因为自己的思惟,乃至于因为佛语,因为 佛所教导的缘故,都知道说阿罗汉入灭以后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因为如果什么东西都没有的话,就落入了外道断见。所以阿罗汉知道说有一个涅槃本际祂是不灭的,这个涅槃本际祂是离于五蕴我,这个涅槃本际祂是离于受、想、行的,这个涅槃本际祂是离于寂然、无想、无觉知的这个意识心的觉知的想,这个涅槃本际祂并不是三界有,祂不属于三界的任何一法,所以非断灭,所以不是断灭无,所以叫作中道。
阿罗汉因为这样子的思惟观察以后,知道说我们的五阴它本身是缘起性空的;但是这个缘起性空的五阴是依于有一个涅槃本际,依于一个涅槃本际不生不灭,所以因为这样子才入于中道观。但是其实阿罗汉还是未知未证,还没有领受到涅槃本际这个第八识,因为他还不能真实的发起般若智慧,不能入真实的中道。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因为阿罗汉透过二乘法的慧观的智慧,再加上信受佛语而来的。佛为劝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入真实中道,所以才会在二转法轮说般若中道实相。也就是说,阿罗汉即使他虽然因为前面所说的这样的思惟,所以知道有一个中道,而且他这样的思惟其实是一个相似中道;因为真实的中道必须悟了这个中道心,悟了这个中道般若心以后,从这个中道般若心发起了现观;从这个般若心发起现观以后,才能够知道说真正的中道实相。
所以 佛为了要劝请这些大阿罗汉能够回心大乘,入到真实中道里面来修学佛法,乃至于后面能够继续的回心大乘修学佛菩提道,所以 佛就又说了《般若经》六百卷以及小品般若等等般若系的经典;而且又汇总了《般若经》般若系的经典里面,又精要的说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实就是《般若经》最主要的一个核心的一个宗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最主要就是在讲这个金刚心;这个金刚心指的就是这个般若心,这个般若心指的就是如来藏。也就是说,这个如来藏是不生不灭,都没有办法坏灭的;集诸佛之力乃至于诸方天神之力,都没有办法毁坏这一个心,所以这个叫作金刚心。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其实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所讲的最主要的宗旨,这个其实是《般若经》里面讲的最主要的一个核心。而 佛为了要阐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要阐述《金刚经》,所以又说了《心经》;《心经》其实是汇总了《金刚经》、《般若经》的最主要的一个心要。《心经》所说的这个心,其实正是般若中道实相心;《心经》所说的这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心指的就是这个般若心。这个心祂不但是本来自性清净,而且这个心祂能够出生万法。
很多人以为念《心经》的时候,以为这个心其实讲的就是一切法空,但是错了!《心经》里面不是有讲说,这个心祂是“不垢不净”吗?所以这个心祂是绝然清净的吗?这个心绝然清净是必须要等到佛地的时候,祂入了佛地的无垢识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清净;所以在因地的时候,众生的这个心,众生的这个如来藏心都叫作不垢不净。为什么祂叫作不垢呢?因为这个心本来祂就是没有染污的,这个心的心体祂本来就不涉三界六尘万法;祂不被三界六尘万法所染污,所以这个心祂是不垢的。但是这个心又是不净,为什么不垢祂又是不净呢?因为这个心虽然祂的心体是本来自性清净的,但是祂含藏了我们众生多生累劫以来的所有染法、净法、恶法、善法的这些种子;那这些种子还不是完全究竟清净的,所以说这个心祂是不净的。所以这个心是不垢不净。
因为具足了这样子的一个知见,具足了这样子的一个慧观,所以才是真正的般若中道实相,才是 佛所说的《般若经》里面所说的“非一非异”的真正的道理。这就是在说明人人都有真实的自心,这真实的自心都具有中道性;每一个人的心都同样具有中道性,只是因为无明遮障,所以没有办法找到这一个自心,没有办法现观这一个自心的中道性。如果这个自心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话,为什么 佛成佛的时候会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如来智慧德相指的就是这一个真实心,指的就是这一个如来藏心。但是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不是大地众生全部都是佛了?很显然不是,很显然大地众生都有智慧德相,但是他不是佛。大地众生的智慧德相,是因为所有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子的一个真实自心,祂本身就具有中道性,祂本身就具有这样子一个清净性啊!但是,这个清净性的心体里面含藏的这些种子,还是必须要透过修行去转依祂,才有办法逐渐地圆满佛果,逐渐的断除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中道实相心的真正的一个义理。
所以说这个心祂是一切法界的根源,这个心祂是所有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这个地方出生的。亲证这个中道实相以后,也就能够渐渐地了知法界的实相;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般若,因为悟了法界实相以后,就能够渐渐的出生了,也能够逐渐的了知四种涅槃。
哪四种涅槃呢?就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还有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而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是大乘共于二乘的两种涅槃。也就是说,大乘修学佛菩提道所证的这个涅槃跟二乘人所证的这个涅槃,是同样的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但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就是不共二乘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指的这个中道心、这个实相心,祂具有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这样子的一个体性,所以这个是不共二乘的。那也因为祂是不共二乘的,所以证悟了本来自性清净心以后入了佛门,入了大乘的修学,这个就叫作别教;因为不共于二乘所以叫作别教。另外的一种涅槃是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处涅槃也是因为了知了法界实相以后,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慢慢产生,逐渐的了知四种涅槃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因为证悟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着这样修行,后来也能够慢慢的了知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而依着佛道的修行,逐渐的求未来能够证入。
般若虽然是中期所说,但是其实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中,佛早已经隐覆密意,早已经说般若了。佛在阿含的时候,虽然是隐覆密意,但是般若的义理其实早已经在《阿含经》里面,已经开始埋下伏笔,为了要开显后面的佛法。所以,佛为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般若以后,为了要让他们能够在三转法轮上面的法义能够了解,所以在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佛劝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佛刚开始以声闻法引诸声闻人入阿罗汉道,又劝请诸大阿罗汉能够修学般若;修学般若以后,为了要宣说佛道的十地行果,所以又在三转法轮宣讲了唯识五位的这样子的一个佛法——唯识种智的佛法。所以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般若后,如果想要求佛地的正遍知觉的大菩提果,但是没有修行的阶梯与次第;所以 佛因此在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在这个里面叙说菩萨法无我智,令这些大阿罗汉能够开启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的境界;能够地地增上,乃至一直到佛地四智圆明。所以,三转法轮所说的就是《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还有《胜鬘经》、《无上依经》、《显识经》等等方广经典、等等唯识学的方广经典,这是三转法轮唯识种智的经典。
佛依于阿含,依于如来藏开显了阿含,开显了般若,乃至逐渐开显了三转法轮,其实都是在初转法轮的时候,在讲华严的时候,就已经具足宣说了。所以三转法轮诸唯识的经旨,早已经在阿含中密意说了,而其他的部分则在部分的显说;部分则是用显说的方式已经表达出来了,佛并不是没有说过这个三转法轮的唯识经典。佛在阿含期的时候,早已经把这个东西埋下伏笔在这个地方,已经方便的隐含在这个里面,开示给众生了。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一集再跟各位继续再作分享。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