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乘菩提之异同
正如前面第一章第四节所说,二乘与大乘有共道与不共道的区别。共道的地方,不论是二乘,或者大乘,都是依于所断的烦恼程度多少来区分初果到四果,这是无庸置疑的。二乘人见道是观察蕴处界虚妄后,断三缚结证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阿罗汉,未舍寿前证有余涅槃,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大乘菩萨于明心证真如后,反观蕴处界虚妄,也如同二乘人,断了三缚结成菩萨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四果的菩萨阿罗汉,所以三乘共道同有解脱德——解脱于三界生死的功德。
菩萨不共二乘的地方,就是菩萨真见道开悟明心找到真心如来藏后发起了般若智慧,所以菩萨有法身德及般若德。也就是说,菩萨于参禅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般若正确的观行显现在前,找到真心如来藏之所在,现观蕴处界……等诸法从如来藏中出生,有了法身德;发起般若智慧到彼岸的智慧功德,知悉实相法界而有了般若德,这二德是不共二乘,也是二乘人所无法了知及思议的境界;然后菩萨以真心无所得的体性,来观待自他有情的蕴处界确实虚妄,因此有了解脱德,此共二乘。
所以说,菩萨明心真见道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乘见道唯有解脱德,但菩萨另有解脱德,是二乘无学圣者所不具的,就是入地后进修到第七地满心时,断尽三界生死中的习气种子,其心性非二乘圣者所能臆测,是菩萨的解脱德不共二乘的地方。因此当菩萨在说法时,二乘人没有开口的机会。如果二乘人想要强出头,菩萨就藉这个因缘,来宣说胜妙的法,不仅让二乘人改变自利的心态,得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因而转进佛菩提道修行,而且还可以如经中开示,让许多有缘众生,证得二乘初果的法眼净,或者让闻法的菩萨证得无生忍,乃至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综合上面所说:三乘共道的地方就是同有解脱德,不共道的地方,就是菩萨另有法身德及般若德。因此缘故,如果有人主张:“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发菩提心”1、“二乘人见道能通达法身,所以有般若智慧”等,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说法,完全违背 释迦世尊的圣教量。
注1 释印顺著,《印度之佛教》〈自序〉,正闻(台北),1992.10 三版,序页6。
第一节
共道:同观蕴处界虚妄,证人无我
本节将针对三乘共道解脱德之断结、证果等内涵加以详细说明,至于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将在第二节到第六节中加以说明,最后于第七节再作一次总结。首先谈的是二乘人见道证初果,亦即二乘人观察自己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因而将意识我、色身我断除,证初果须陀洹。譬如二乘人观察五阴当中的色阴虚妄,如 佛在《杂阿含经》卷10 开示: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2
注2《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册2,页68,下4-8。
佛开示一切的色法:不论是过去色、或者是未来色、或者是现在色、或者是内色、或者是外色、或者是粗色、或者是细色、或者是好色、或者是丑色、或者是远色、或者是近色,都没有坚实的体性,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既然色法虚妄,依色法所成色身,当然更是虚妄,而且还是不清净的。如 佛在《大般涅槃经》卷上开示:
比丘!当观此身,有诸不净,肝胆肠胃,心肺脾肾,屎尿脓血充满其中,八万户虫居在其内。发毛爪齿,薄皮覆肉,九孔常流,无一可乐。又复此身,根本始生由于不净,此身所可往来之处,皆悉能令不净流溢,虽复饰以雕彩、熏以名香,譬如宝瓶中藏臭秽。又其死时,膖胀腐烂,节节支解,身中有虫而还食之,又为虎狼、鵄枭、鵰鹫之所吞噬。世人愚痴,不能正观,恋著恩爱,保之至死,横于其中而生贪欲,何有智者而乐此耶?3佛开示:众生身上每个一地方,如肝胆肠胃、心肺脾肾等等,充满了屎尿脓血,而且还住著很多的寄生虫,没有一处是清净的。这不净血躯之身,包裹一层薄皮,犹如活动厕所一样,每天带著它满街跑。由于众生不了知色阴虚妄,就在色阴上面做种种庄严,譬如整形、拉皮、美容等,如同在活动厕所表面做种种严饰,就算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仍然是污秽不净,犹如宝瓶中装满臭秽之物一样,有何洁净可言?又死后,这个色身膨胀腐烂、臭秽不堪,身中的细菌反食此身,还被虎狼鸟兽等食噉,那有什么好贪恋宝爱的?因此,二乘行者不仅观察自己的色身虚妄,而且也观察其他有情的色身,如同自己的色身一样都是污秽不净、虚妄不实,不再将色阴当作真实我,所以二乘人就能断了身见。但宗喀巴却主张色身真实,密宗古今所有上师学人们也都如此,也同样都继续坚持这个邪见,否则双身法就不能成立了,因此密宗四大派古今所有上师们都没有断除“色阴真实”的我见。
注3《大般涅槃经》卷上,《大正藏》册1,页194,下10-20。
又譬如,二乘人观察五阴当中的识阴六识,是缘生的法,也是虚妄不实的,如 佛在《中阿含经》卷54 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4
注4《中阿含经》卷54〈大品 第2〉,《大正藏》册1,页767,上25-27。
经中开示:眼识的生起,是眼根触色尘,生起了眼识。同样的道理,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分别与声尘、香尘、味尘、触尘相接触,生起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的生起,是意根与法尘相接触而生起。这六识都是缘生的法,本身不能自在,当然是生灭法,不是真实法。又六根、六尘本是虚妄法,更何况依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而出生的识阴六识,尤其是意识我,当然更是虚妄不实,二乘见道的人不会将识阴六识当作真实我,所以二乘人初果就必定断了意识我的我见。宗喀巴等密宗古今所有上师学人们,却都主张识阴六识真实,达赖等人至今仍继续坚持这种邪见,否则无上瑜伽乐空双运的双身法就不能成立了,因此密宗四大派古今所有上师们都没有断除“识阴真实”的我见。
又譬如二乘人观察五阴当中受阴也是虚妄,如《杂阿含经》卷17 开示:
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又喜触因缘生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复次,长者!有异眼界、异色界、忧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苦触,彼苦触因缘生苦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复次,长者!异眼界、异色界、舍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不苦不乐触,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5
注5《杂阿含经》卷17,《大正藏》册2,页117,下26-页118 上6。
经中阿难尊者开示:受阴的出现,是眼根接触色尘生起眼识后,眼识于此境中加以虚妄分别而产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眼识的受阴既如是,其他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都这样,各了别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以及法尘以后,各产生三种受。然而三种受是刹那生灭变异的法,本身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又受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和合之后而有的法,色阴、识阴本来就虚妄,更何况依于色阴、识阴之后而有的受阴,当然更是虚妄。因此二乘见道的人不会将受阴当作真实我,只有凡夫才会将受阴当作真实我,才会有人主张受阴是真实法,譬如有人主张:“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瞋、或喜,就是真如佛性”、“在男女贪所引遍全身快乐的觉受,那是常住法,也是成佛之法”等,当他们提出这样主张时,你一定很清楚,他们都已经落入受阴当中,不是吗?既然落入受阴当中,还有可能断三缚结、明心证空性、见性证得如幻观,乃至成佛吗?当然不可能!
又譬如二乘人观察五阴当中想阴虚妄,如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 开示:【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6
注6《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 第36〉,《大正藏》册2,页707,中16-18。
经中开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完成,已经知道此中境界的内涵是什么,所以知道这是青黄黑白之显色差别,也知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差别,不会因为自己主观的认定没有分别,就是不分别,祂就不分别,其实祂刹那刹那一直都在分别,还分别得非常清楚明白。因此缘故,如果有人主张:“‘不分别’的了知与分明,它与慧‘知分别’的了知、分明,是不一样的。”7 你一定很清楚,那是颠倒说,不是吗?又想阴本身是刹那刹那变异的,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更何况想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和合之后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因此二乘见道的人不会将想阴当作真实我。
注7 性广法师于2006/7/29 晚间,在佛教弘誓学院禅堂,主讲:自知自作证──禅七开示录(十五),详情请参见佛教弘誓学院网址:
http://www.hongshi.org.tw/ZENAview.aspx?nono=23,撷取日期:2014/2/24。
又譬如二乘人观察五阴当中行阴虚妄,如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28 开示:【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8
注8《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 第36〉,《大正藏》册2,页707,中18-20。
经中开示:行阴就是能够成就善或者恶等行,表示它有一段时间与空间转换的过程,所以在此转换过程当中,造作了种种身口意行。这些身口意行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都是刹那变异的,所以是虚妄的,本身不是真实法,更何况行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想阴之后而显示出来的变异过程,当然更是虚妄,因此二乘见道的人不会将行阴当作真实我,唯有凡夫才会将行阴当作真实我,乃至有人妄称“证得五阴当中行阴是为证悟的人”,就以开悟圣者自居,当然也是凡夫一类的假名大师。
从上面分析可知,这五阴,不论哪一阴都是虚妄的,它包括了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在内,因此二乘人观察这五蕴、十八界虚妄,尤其观察意识我虚妄,不再将意识我、色身我当作真实我,所以断了我见、身见。我见、身见断了,疑见、戒禁取见随之而断,名为断三缚结证初果的须陀洹。这样的初果人,最懈怠的于舍寿后,也可以欲界天、人间七次往返,于最后一次在人间证得阿罗汉,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显现身、意。
又,成为初果人以后,再将自己的贪、瞋、痴加以淡薄,也就是断了三缚结之后,由于对意识虚妄执著能够如实了知,因此对世间法的执著渐渐地淡薄,因而贪瞋痴也渐渐淡薄,但未离欲发起初禅,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于舍寿后,在欲界天与人间一往返,所以斯陀含亦名一来,最后在人间证得阿罗汉,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现身意。
成了二果人以后,如果不将欲界爱的性障伏除,继续爱著五欲──特别是男女欲,将会障碍初禅发起,永远被系缚于欲界中,无法成为三果人;因此二果人努力伏除性障,尤其是将男女贪欲部分断除,才会发起初禅(不论是遍身发,或者从头部发起、或者从会阴发起),解脱于欲界五欲的系缚,成为三果阿那含。但是由于性障断除究竟与否的差别,使得三果人舍寿后,有七种般涅槃之差别:中般涅槃(有三种)、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 9,分别叙述如后。
注9 中般涅槃,是指有一类三果人在人间舍寿,于第一次刚出生中阴阶段,乃至于最后一次中阴身出生阶段后,将我慢断除而般涅槃;因为是在中阴阶段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是指有一类三果人在人间舍寿,于色界天出生后,不久将我慢断除而般涅槃,由于这类三果人是在刚出生于色界天后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是指有一类三果人在人间舍寿,于色界天出生后,需要很努力作观行,才能将我慢断除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是指有一类三果人在人间舍寿,于色界天出生后,不需要很努力作观行,便将我慢断除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亦名上流处处般涅槃,是指有一类三果人烦恼较重(我慢较重),导致于人间舍寿后,必须于色界天之每一天一一经历出生、舍寿,最后才在五净居天般涅槃等等。
首先中般涅槃有三种,如 佛在《中阿含经》卷2开示:
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才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二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p#page_title#e#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三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10
注10《中阿含经》卷2〈七法品 第1〉,《大正藏》册1,页427,上17-中11。
经中开示:三果人虽然已经看见慧解脱境界,仍未证得;虽然已发起初禅,获得心解脱而断五下分结,但仍有我慢(微细的我)烦恼未除,因此,于舍寿后,有三种不同中般涅槃出现。第一种三果人我慢较轻,于刚出生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时,发现自己有中阴身出现,知道自己仍有一分微细我慢仍未断除,于是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第二种三果人我慢较第一种三果人重,所以在第一个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第三种三果人我慢较第二种三果人重,所以在最后一次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才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虽然这三种三果人,都是于舍寿后的中阴阶段入无余涅槃,但因为所断我慢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三种不同的中般涅槃出现,这也是 世尊用三种譬喻:“烧麸才燃便灭”、“椎打烧铁,火星飞空即灭”,以及“椎打烧铁,火星未堕于地便灭”,来形容三种中般涅槃的内涵。
佛接著谈其他四种三果人所证的般涅槃差别: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如《中阿含经》卷2 开示: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槃,是谓第四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槃,是谓第五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槃,是谓第六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是谓第七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11
注11《中阿含经》卷2〈七法品 第1〉,《大正藏》册1,页427,中11-下16。
佛开示:有一种三果人,已经看见慧解脱境界,但仍未证得;虽然已发起初禅,获得心解脱而断五下分结,但仍有我慢烦恼未除,死后于色界天的中阴身生起阶段,仍然无法将我慢断除,所以往生色界天;于色界天不需再作观行,不久便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名为生般涅槃:“这是说三果人身坏命终后,他即将往生于色界天,所以他的色界天中阴身生起了;接著他就往生色界天中,不需观行,不久便得无漏道的力量,知道自己是我慢尚未断尽,所以进断我慢结使而般涅槃,故说是生般涅槃;这是因为他较晚发觉我慢,故须生到四禅天才能发觉。”12
注1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另外还有三种三果人,第一类无行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不必加行修断我慢,于色界天舍寿取无余涅槃,这样的三果人,“依于无行道,以及无勤行及无勤作意修习止息的加行道,自然而然断尽五上分结,可以在色界天中随时进入无余般涅槃界”13;第二类行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需要加行修断我慢,才能于色界天取无余涅槃,这样的三果人,“依于有行道,以有勤行及有勤作意,一世努力不停息的进修加行道,舍寿前才能进断五上分结而般涅槃。”14第三类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亦名上流处处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需要非常努力加行修断我慢,而且还要不断从初禅天、二禅天、三
禅天、四禅天,乃至要出生到色究竟天以后,才能将五上分结的我慢断尽,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等等,这类是最钝根的三果人所证的涅槃。
注13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注14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三果人有七种,这七种三果人都能于舍寿后,于色界中阴阶段,或者往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后取证无余涅槃,这是因为三果人所断我慢的层次有差别,而有七种般涅槃:三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这七种般涅槃,于人间舍寿后,于色界、无色界般涅槃,不再回来欲界的人间,故名为不还。
又因为三果人于人间未舍寿前,仍有烦恼应断未断、仍有梵行应修未修,虽然未能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当场取无余涅槃,但也证了涅槃,名为有余涅槃,这有经典为证: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15
注15《增壹阿含经》卷7〈火灭品 第16〉,《大正藏》册2,页579,上13-17。
经中开示:三果人断了五下分结,可以般涅槃,这样的涅槃名为有余涅槃,与阿罗汉未舍寿前,还有微苦所依之有余涅槃名称虽然一样,其内容还是有一些不同。此中差别有三:一者、三果烦恼未尽,四果烦恼已尽。二者、三果梵行未尽,于舍寿时,无法当场取证无余涅槃,烦恼少者于中阴阶段般涅槃,烦恼较重者,则须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四果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于舍寿时,当场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名时解脱的阿罗汉,亦即需等待舍寿的时节因缘,才能入无余涅槃,亦名待时解脱的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可以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名为不时解脱的阿罗汉。三者、三果没有无生智、尽智,四果有无生智、尽智,或者有尽智而没有无生智,也就是说,
四果如果有无生智,一定会有尽智,但有尽智,不一定会有无生智。譬如周利盘特伽本身有尽智,没有无生智,于受供养后,大众请周利盘特伽说法开示,周利盘特伽却请舍利弗为大众开示,所以在经中,佛才会要求周利盘特伽修行不放逸行。三果与四果虽然同证 佛所说有余涅槃,但还是有上面所说三种的差异存在,但是不论是三果阿那含,或者是四果阿罗汉,于舍寿后,同样都可以取证二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从上面种种分析可知:要成为三果人,一定要有初禅的定力,虽然有已经舍离欲界的男女贪等而发起的禅定,但是我慢仍然未断除,所以才会有七种不同的般涅槃出现。因此缘故,如果有人自称是三果人,却没有初禅功夫;或者自称是三果人,却无法将初禅发起的种类、次第、经过及种种功德等一一详细说明,那都是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人。例如坦特罗佛教行者,自称透过修练拙火,可以成就禅定功夫、五神通,乃至可以获得佛智,那是不如理作意的说法:所谓拙火禅修法就是通过一系列密续瑜伽技巧的修习,引燃体内与生俱有的拙火的一种密续修法。
在拙火禅修法的基础上,瑜伽行者可以通过观修明光和幻身,将生命的风息能量带入人体的中脉,去除五蕴的障碍,成就本然的五佛智慧,并消融地、水、火、风的体性,具足无边功德,除去所有的虚妄因缘与诸多烦恼。在修习过程中,引生初喜、胜喜、离喜及具生喜四种大智乐境,明证五种神通,水火之毒不能侵害,所见所闻,都能觉起大乐、而生无分别智。通过修习拙火禅修法还可以获得大手印成就,能够让我们得到世间的身心利益增长,在出世间解脱佛智。16
注16 诺布旺典著,《图解藏密拙火禅修法》,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1第1 版,页40。
须知上述坦特罗佛教行者的修法,是在颠倒众生,使修行人邪妄日增,难入正途,然而该如何修行︰一者、无明的消除,乃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修练拙火将脉、气、明点打通,将烦恼消除;因为修练拙火乃是气功法门、健身法门,与断烦恼证解脱果无关。二者、禅定、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和未到地定的修持,主要是未到地定成就以后,将欲界的男女贪爱断除后才能发起初禅;有了禅定再加修神通,才能获得神通,不是光靠练拙火气功就能获得的;既然密宗所有法王们连欲界男女贪爱烦恼都无法断除,也不曾修得未到地定,当然不可能发起上于欲界的初禅定力,更不用说到可以证得五神通,何况奢言证得佛智。三者、修练拙火乃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引用印度的健身法门,不仅是在色身上用心,而且也作为男女双修持久不泄的前方便,本来就与佛法无关;既然与佛法无关,哪有可能断烦恼、获得禅定、神通,乃至佛智呢?所以,“坦特罗佛教”行者宣称修练拙火可以断烦恼、成就禅定、神通,乃至可以获得佛智,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说法。
又三果人如果在人间未舍寿前,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样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时仍有微苦所依,同样说是证得有余涅槃。因此,四果阿罗汉可以取证二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又四果阿罗汉可分为三种:三明六通 17 大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不仅有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且还有三明六通。俱解脱的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灭尽定,但是没有三明六通。慧解脱的阿罗汉既不具足四禅八定、灭尽定,也没有三明六通。虽然,三明六通的阿罗汉生前有神通,可以作种种神变,譬如身上出水以灌其身,身下出火以烧其身,或者身上出火以烧其身,身下出水以灌其身等等;以及俱解脱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灭尽定,显示这二种阿罗汉与慧解脱阿罗汉的修证确实有所不同。
注17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是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因为前二者有神通、四禅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证,而后者连神通、四禅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证都没有,往往只有不具足的禅定。这分明告诉大众:一者、虽然,入灭前是有三种不同的阿罗汉果证,表示不同的阿罗汉入灭前之五蕴修证的果位确实有高下、有差异,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阿罗汉,都可以入无余涅槃!可以证明:阿罗汉并不是以神通或四禅八定来入无余涅槃的,而是以解脱的智慧入无余涅槃的。为什么?如果是靠神通才可以入涅槃,俱解脱及慧解脱阿罗汉将无法入涅槃;如果是靠四禅八定才能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也就无法入涅槃。可是佛开示:不论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或者是俱解脱阿罗汉,或者是慧解脱阿罗汉,都可以入涅槃。这证明:三种阿罗汉都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神通或者四禅八定入涅槃。这也告诉大众:禅定与智慧是二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
如果禅定就是般若,菩萨六度不就变成五度了吗?这样的说法,不是明显与 佛的说法颠倒吗?但是,现见佛门中仍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禅定就是般若”,这其实是“与佛共诤”的人,不是很愚痴吗?二者、三种阿罗汉舍寿后入了无余涅槃,其境界都是一样的,没有不同。为什么?因为这三种阿罗汉舍寿后,都是灭尽自己的蕴处界,都是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涅槃本际(如来藏)独处于无余涅槃迥无六尘的极寂静境界中。而无余涅槃实际理地无有任何一法存在,根本没有任何高下及差异可言;虽然三种阿罗汉生前证量有所不同,那是针对三种阿罗汉的五蕴身修证的不同而说有所差别,可是三种阿罗汉舍寿入无余涅槃,其五蕴身(包括意识觉知心与意根等自己)都不存在了,那时还有谁能够分别三种阿罗汉修证果位差别及高下呢?所以说,三种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境界都是一样,是如来藏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没有任何果位差别可说。
#p#page_title#e#从上面的说明可知,声闻人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人。也就是说,声闻人依照 世尊所教导的解脱道法门,如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等法,去观察自他有情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因而成就初果乃至四果;定性声闻阿罗汉生前心得决定、终不改易,舍寿后便入无余涅槃。缘觉是依照 世尊所教导的十因缘、十二因缘之还灭门及流转门,来观察自他有情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与声闻人一样,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人,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人;于舍寿时,心得决定、终不改易而入无余涅槃。然而,菩萨是先断我见,分证初果或二、三果之后,或者证得第四果以后回心修菩萨道,透过参禅的方法而悟入佛菩提。一改以往,是站在真心如来藏实际理地,来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真实虚妄而证大乘无生忍;若是证悟般若以前的解脱果还没有证得三果、四果,悟后进修也可渐次成就三果乃至四果功德。虽然菩萨与声闻、缘觉同样有解脱德,可是菩萨以实际理地真如心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与声闻、缘觉端在蕴处界立场来观待,是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可知:三乘主要的差别在于有没有证真如,二乘没有证真如,菩萨则明心证真如而发起般若智慧。读者如果能够掌握这个关键之所在,第二节到第六节长篇累牍说明,也就容易懂了,不会觉得很深奥难懂。
若是密宗四大派所有法王与学人,都被教导五蕴是真实法,未来才能广修双身法,或者如今已在精修双身法而且正在推广双身法;这都证明密宗古今所有法王与学人们,全部没有断我见,全都是博地凡夫;至于开悟明心证得空性心如来藏,就更别提了,所以他们在三乘菩提中全都是凡夫。若如班禅十世“被杀”死亡,本质是一个凡夫被杀死;而他死后也不免沦堕于三恶道中,因为他一生一世都认同双身法而主张五蕴真实,也认为五蕴“我所”的乐空双运是成佛境界,其实是个破坏佛教正法的恶人。这一类恶人被杀的事,只是一个死后将会下堕三恶道的凡夫被杀,但这事件竟被亲密宗人士妄说为“杀佛”,还写成《杀佛》一书广为宣传;其实都是恐吓世人的虚假言说,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信受;全书充满了邪见言论,根本不值得一读;因为十世班禅不但未断我见,更未开悟明心,连三乘菩提的内涵都完全不懂,何况是实证?所以他只是一个具足凡夫。未来佛教正觉同修会中将有人就此撰文或写书加以辨证,同时说明杀死班禅十世的人,不但无罪,还有护持佛教正法的大功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