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四目 宗喀巴不知有末那识
宗喀巴除了否认有阿赖耶识外,整本《广论》中从头到尾都找不到“末那识”三个字,看不到他提过一次意根;可见 佛说的第七末那识——阿含诸经中说的意根,已被宗喀巴排除在他所说的“佛法”之外了。“末那”是梵文的音译,汉译为意根,是意识的所依根。若无意根的作意,意识永远不能生起,前五识自然也无法生起,众生就不会有识阴六识等觉知心了;若无意根作为所缘,意识生起以后将会随即断灭,不能存在,更别说是继续运作了,众生也将没有前五识而没有觉知心存在,犹如草木一样无觉无知。末那识是意识的所依根,犹如眼的扶尘根及胜义根是眼识的所依根,若离于根,识就不能存在,遑论了知。宗喀巴说:“许能取后有之心是意识故。复许意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所缘故。”证明宗喀巴是未断我见的凡夫,所以落在识阴我之中;前已破之,不再重复。
但是,宗喀巴也知意识是缘生之法,姑且不论他是无因唯缘的缘起论者,然就意识的生起必有其所依之缘,是应理的,但是所依之缘是何者?宗喀巴却没有交代。《杂阿含经》卷9说:“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1 此处所说的意是意根,法是法尘;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也就是意识的生起,除了要有根本因阿赖耶识中的意识种子外,必定是要藉由阿赖耶识所生的意根来接触阿赖耶识所生的法尘,以此二法作为助缘方得生起。因此,意根不但是能令意识生起,如同眼根触色尘而生眼识一样,是意识的所依根;而且,意根并非单纯只是意识生起之所依根,祂尚有微劣了别慧的作用,所以也称为末那识,识就是了别,意根末那识能了别意识的心行。意识虽然能对六尘作分别,但却没有自己作主的能力,必须依靠意根的决定与作意,因为意根也具有部分识别的作用,所以意根也称为第七末那识,这是宗喀巴所不知道的(释印顺是从宗喀巴的著作中学来的,当然一样是不知道)。因此说,末那识即是意根,是十八界法之一;如果否定末那识,则十八界法会少了意根而成为十七界。况且,其余十七界法又都是因为意根的作意,才辗转由如来藏中出生;若少了意根,则世间一切法就不能存在了。
注1《大正藏》册2,页57,下20-21。
圣 马鸣菩萨所造《大乘起信论》卷上说: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现在前故。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2
注2《大正藏》册32,页577,中3-16。
上举《大乘起信论》也证明有意根。简单的说,众生未证得阿赖耶识以前是不知道本觉的(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中说的不觉位),依于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明种,藉由意根的作意与六尘因缘相触故能现起六识;六识为能见,六尘为所见,六识取六尘境就是能取,然而能见乃至能取都是意根作意下的行为,才能使觉知心相续运转。虽然觉知心于眠熟等五位会断灭,但是意根从无始劫以来都不曾断过。意根的分别运作从来不曾休息,时时刻刻都在觉察法尘的变动,法尘上一有重大变化,马上促使阿赖耶识生起意识,对于法尘上作了别,了别的结果再由意根作出决定。如果意根灭了,则一切法就不复生起,则成为寂静涅槃的阿赖耶识之“自住境界”,永不复现于三界世间,所以三界众生一时一刻都不能没有意根。
圣 马鸣菩萨又说意根有五种识的作用:3
注3 案:以下粗浅地略说《大乘起信论》中所开示的义理,学人若欲深入了解圣 马鸣菩萨于论中开示的深妙意涵,敬请恭阅正智出版社出版平实导师述注之《大乘起信论讲记》。
一、 业识——无明力不觉心动:由于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了无明种,故而迷惑不能解脱生死;由于众生不能打破无始无明,不能觉知真心阿赖耶识,虚妄的意识心虽然不断的引导末那造作诸业,然而会有意识造业的根缘却是意根的心动,所以称意根为业识。
二、 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意根不断的动心运转,使意识现起,并搭配前五识而作六尘境相的种种分别,因此说意根的运转主导了意识的能见,所以意根称为转识。又意根的运转,不一定要在有意识的状况下才运转,睡眠无梦时意识虽然断灭了,意根却仍照常运作,随时觉察法尘的动静而恒不休息;又当苏醒时意识重新生起,意根也要作为桥梁连结昨晚已经断灭的意识种子,才能让意识忆起先前的记忆事;就算是死亡的时候,意根也还是照样运转,或依著愿力、或随著业力带著阿赖耶识一起去投生;此外,无想定与灭尽定中,意根也仍然照常运转,什么时候入定?什么时候出定?也都由意根的运转而作主导决定;所以称意根为转识。
三、 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现在前故:境界相的现起,是由五根触五尘境,再由阿赖耶识变现出内相分六尘。但是,若没有意根的作意,阿赖耶识也不会出生我们的五色根,更不会显现出内相分六尘等境界相的。因为有意根的作用,才能有五根来面对五尘,阿赖耶识才会如同明镜一样,显现出一切内相分六尘境界相。所以,现在你我自心所现起的境界相,完全是由意根的作意所主导,因此圣 马鸣菩萨才说意根是现识。
四、 智识——分别染净法故:意识的分别慧是很高的,但是意识的智慧再怎么高,如果没有意根的决定还是没有用,因为意识并没有决定权的缘故。反过来说,意根的了别慧虽然很低劣,但是意根却可以主导意识的行为,当意根作主决定要去分别某某境界时,意识就会去分别;当意识分别完成时,意识本身不能自作主张去造善业或恶业,必定是由意根来作决定。应注意的是,虽然意根对意识分别的结果有决定权,但是意根的体性却是无记性,不论造作善业或恶业,常常是依据意根自己的习气来作决定;若意根的我见我执习气很低,就会较趣向于善法;若我见我执习气很强烈,就会较趣向于恶法。再者,意根自己的慧心所虽然陋劣,但是只要意识心现起运作时,不论是观察分别、推理思惟、分析揣度等等一切的意识心行,在现行运作的当下意根都能同时了别而作决定,所以圣 马鸣菩萨说意根能“分别染净法故”,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意根也称为智识。又意根有时候是没有透过意识的思惟分别,就直接作出相应的决定,就像现今心理学家所说的“潜意识”,约略可说指的就是意根;因为其中很多的现象其实就是意根的体性,譬如走路时并没有经过意识的思惟分析,双脚就会自动抬起放下,吃东西时也是一样嘴巴会自动张开咀嚼,甚至说话时手会不自觉的作出种种手势等等;这些都不需要再经过意识的思惟分析,意根就能直接作出决定,这也是意根的智慧力,所以意根也称为智识。
五、 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意根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乃至去到未来世,除了入无余涅槃外,从来没有一刹那休息过,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都在不断的审察思量,生生世世相续不断,所以意根称为相续识。前面说过意根是无记性,祂不会简择善恶业种,所以祂不会弃恶留善,也不会留恶弃善;众生过去所造的业种,不论是善业或恶业乃至无记业祂都执取,照单全收,一点都没有遗漏,全部都收存到阿赖耶识中。等到所收藏的业种因缘成熟要感生异熟果了,不论是善是恶,祂也都会执取,就会让众生受种种的果报,不论是人天乐报或恶趣苦报,一点都不会有漏失,这就是因为意根无始劫来一直相续不断才能作到。而且意根还能够忽然间,引出深藏在阿赖耶识中曾经历过的事,让意识去回忆。意根也能作意令意识去筹划未来之事,而让意识作种种虚妄的分别。因此,意根能联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让众生生生世世相续不断轮转无穷,所以称意根为相续识。
是故宗喀巴说:“许能取后有之心是意识故。复许意识,是一切染净法之所缘故。”宗喀巴这句话是违背圣教之语,因为能取后有的只有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取后有,也必须以末那识的作意为动力。又意识虽能分别染净业,但实际上作决定的主导者却是末那识,意识并无此种功能。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又不如实知有末那识,整个佛法的中心:心、意、识三法已去其二,那还能算是佛法吗?他所说的“佛法”就会与释印顺一样,全部落入释印顺自己定义的“虚妄唯识”邪见中。
第五目 宗喀巴否认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
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
若谓离外所取亦无异体之能取,异体二取空之依他起是实有者。今当问彼此依他起之有,是由何识证知耶?若谓由彼自识证知自识,不应道理。自之作用于自体转成相违故。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轻捷技人不能自乘己肩,火不自烧,眼不自见。许自识知自识之敌宗,至下当说。彼识亦非余识能知,唯识自宗相违故。唯识教说:未得转依果之前,若有他识能为此识所见境者,即失坏唯识宗也。以是若依唯识宗义,则彼能知毕竟非有。识未知者,而说境有,亦非道理。4
注4 宗喀巴造论,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9,(原稿: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都西部印务公司代印),大乘精舍印经会,1979.6.30印行,页1。
不论中观或唯识,都认定能取的七识与所取的六尘,都是依他起,都是空相。如果说二取是有,则是依于现象界来说。依现象界说依他起有,但是如何能知有呢?这点宗喀巴就不懂了,所以宗喀巴才会问说:“今当问彼此依他起之有,是由何识证知耶?”宗喀巴不知意识与末那识皆有自证分,而意识更有证自证分,才会有此疑问。宗喀巴说:“自之作用于自体转成相违故”,这证明宗喀巴不懂意识与末那识的体性。譬如,有一人回到自己家中,能够了知自己身在家中,此乃是意识的分别慧已经证知自己在家中。所以当意识于法尘上作分别时,当下就了知六尘境界中的苦、乐、舍等觉受,这就是意识的自证分,这是任何正常人都能自己观察证明的。又此时,此人已知自己身在家中,然而是否真的在自己家中?为了确认这点,于是分别周遭环境,证明自己确实是在自己家中,不是在别处;也就是说,当意识在种种境界中受诸苦乐时,意识观察了知自己确实是在苦、乐、舍等受中,这是由于意识不但能以五别境心所法,于种种境界中伶俐的运作,也能了知自己正处于该境界相中,这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
又 佛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这是说意根唯有自证分而没有证自证分。于日常生活中,依于意识的了别,冷时决定添衣,饿时决定吃饭,出门决定走路、搭车等等,时时作意、处处作主,恒审思量遍缘一切法,这就是意根;但若没有意识的证自证分来帮忙,意根也无法作出这些决定。所以“意如刀剑锋”是说明意根遍缘一切法的自证分,“不能自割自”正是说意根没有证自证分。正常人只要听闻真善知识的开示,并且如理作意的思惟,就能够体会此中真义;但宗喀巴否定了第七末那识时,对于诸菩萨论中详说的第七识意根的自性,硬要套在意识心上面来思惟,自然就读不懂菩萨正论中的意根法义。
又意根从来不中断、不休息,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法尘的动静,当法尘显现重大变动时,因意根的了别慧低劣,无法了知到底发生了何事,因此意根生起了别境界的作意,就会唤起意识于诸境界作分别,然后再依据意识了别慧所作的种种观察,而作出决定应对。譬如睡眠中,忽然听到打板声,但是意根慧力低劣,不知此是何者,只知法尘有变动,于是生起意识于法尘上作分析,意根根据意识分析的结果,才了知是打板声,乃决定该起床了。又如睡眠中,忽然发生剧烈摇晃,但是意根慧力低劣,不知是发生了大地震,只知法尘有大变动,由于意根的作意就现起意识于法尘上作分析,意根根据意识分析的结果,才了知原来是地震,于是决定立刻起床逃命去了。由此可知,意根虽然有五别境中的慧心所,然而却非常低劣,所以时时处处都要依靠意识的了别,意根才能作种种思量抉择。所以,意识若偏于善法,则意根也大多会偏向于善,反之恶法也如是。正因为意根了别境界的智慧如此低劣,不但没有能力自己返观自己,更没有能力自己修善去恶;乃至若无意识现起而配合运作,意根自己于一切法皆不能分辨,何况说是善法或恶法,所以说意根为有覆无记性。也因为意根没有证自证分,所以说祂“不能自割自”。
#p#page_title#e#而宗喀巴所举“如刀不自割”等例,乃是 佛于三转法轮诸经中,开示第八阿赖耶识,不返观自我,不自我觉知,于六尘中没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等,这些都是说阿赖耶识的体性,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师却拿来硬往意识心上套,说意识没有自证分,也没有证自证分,证明宗喀巴又再次错解佛法了。意识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如前所释,而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离六尘境界,离见闻觉知,不思量、不决择,无自证分,更无证自证分,是真实无我性,故《入楞伽经》卷10说:
【如刀不自割,指亦不自指,如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
《入楞伽经》所说“刀不自割”等喻是说明第八识如来藏的自性,宗喀巴刻意曲解 佛意,移花接木说为意识的体性,还大言不惭自说已破唯识师主张的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真是颠倒黑白、强词夺理;这是为了圆说意识能取后有的歪理,而不顾一切的谤佛、谤法、谤僧,却与法界中意识的现量及圣教量全都相违。又宗喀巴所举之唯识圣教“彼识亦非余识能知”,是说阿赖耶识之法甚深极甚深,凡夫愚人意识心所不能知,并不是说意识不具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不能引此圣教妄说唯识宗自相违背,而是宗喀巴自己不懂唯识教理的缘故。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自宗既无自证,念云何生耶?曰:“由念余相连,能念如鼠毒”。由能取心领受余所取境事,即由领受境事,引生忆识之念也。若谓由领受余境,能引生忆内心之念,不应道理,太过失故。答曰无过,言由领受境引生忆内心之念者,非离识而念。如念:“昔见此色”,是由心境相连,忆念相连也。如于冬季身被鼠咬中毒,只觉被咬不知中毒。后闻雷声毒发,虽亦能忆念是被咬时中毒,然非前时已觉中毒也。此中鼠咬,喻缘青识领受青境。咬时中毒,喻缘境时有能领受心。尔时自心不自领受,如被咬时不知中毒。后时忆被咬,喻忆领受境,昔能缘心虽不自证,然由忆念领受境时,即能忆念,如由忆念被咬之力,即能忆念昔时中毒也。此是论师证明无自证分而能生念之最妙道理。5
注5 宗喀巴造论,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9,(原稿: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都西部印务公司代印),大乘精舍印经会,1979.6.30印行,页5。
意识必具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有情才能忆念往昔所经历事,这是从众生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证明而知道的事,宗喀巴却说意识没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而说没有自证分一样也能忆念往昔之事,并举出一套令人捧腹的“鼠毒”喻,还说:“此是论师证明无自证分而能生念之最妙道理。”六识论的密宗寂天论师之《入菩萨行论》,其后有《入菩萨行论广解》卷9 中说:“若问倘心不自知,云何能念过去识。与曾习境联属生,有念如鼠咬与毒。若时具足余诸缘,能见故自能显了……”6 说有一个人于冬天被老鼠咬了,当时不觉得有中鼠毒,到了春天时,听到了春天打雷声毒发了,才想起是去年冬天曾经被老鼠咬过,故而中毒。这种譬喻太离谱了吧!“鼠咬与中毒二事,于当时乃心同时领受的境界……所以前时之中毒不必自证,后时自然能忆念。”这就是宗喀巴所说的意思,但是鼠咬当时确已自见,然而尚不知已中毒故未能自见,待后时毒发境界相现前方能得见,才忆起前时曾被鼠咬,而比量推知先前鼠咬之时即已中毒,被咬当时并没有中毒的境界相可以领受,何来后时忆起前时确定中毒的忆念可说。
注6 寂天颂,杰超注解,隆莲法师译,《入菩萨行论广解》卷9。收编于cbeta汉文大藏经之《藏外佛教文献》册4。http://www.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W04n0033_009
所以,宗喀巴此说不但有很大的过失,也证明他根本不懂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义理。所谓自证分者,是说所经历之事已经了解了。譬如,宗喀巴的意识知道被鼠咬,也知道不是被其他动物所咬,这早就已经证明了他的意识有自证分;又他知道被咬伤而不是被抓伤等,也证明是有自证分。前时不知道中毒,是因为并未毒发故无中毒之境界相,意识当然就不能觉察而无中毒的自证。后时知道中毒而不是其他病痛,也是自证分;又知道是中鼠毒而不是别种毒,仍然是自证分。如是,于境界相上已经了知,即是意识的自证分。意识更进一步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所知境,就是证自证分。宗喀巴不知此中道理而说“心境相连,忆念相连”,殊不知前时被鼠咬时并没有证知已中毒,何能有“已中鼠毒”的念可以“忆念相连”?他的说法处处违背 佛于三转法轮所说的意识能返观自己、亦能证知自己的圣教,再次证明宗喀巴真不懂佛法也。
又宗喀巴说:“是由心境相连,忆念相连也。”然而如其所说却没有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作为意识的所依,则此语不但有大过,而且也不能成立。盖意识每晚睡眠均会断灭,断灭后就不会再自己现起而记忆昨日之前的事,否则次日的意识即是自生或无因生,早就落入 龙树菩萨《中论》所破斥的外道见中了。必须由意根之作意,次日方能从阿赖耶识中再度生出意识,才能复起觉知而记忆往事。是故,宗喀巴说的唯有意识便能心境相连与忆念相连,是不能成立的。宗喀巴不知不证第八阿赖耶识,却处处说要破唯识宗所说的第八识正法,无异以卵击石,其所著之诸谬论著实不堪一击。
第六目 了义与不了义
《广论》401 页说:“又此正见,要依了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悟了义经义。”此一小段文中,宗喀巴若是依于如来藏正法而说,倒是如实语。谓学佛的人想要证得并转依空性正见增长般若智慧,就必须依据八识心王诸了义经论。但是,宗喀巴否定了阿赖耶识,又依意识境界而错解圣 龙树菩萨依如来藏所造的《中论》,因此他所认定的了义经论,是落于依他起性的无自性性上,而把真实圆成实胜义无自性性给否定了。
了不了义,以时间次第来对照三转法轮,譬如《解深密经》卷2 说: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奈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7
注7《大正藏》册16,页697,上23-中9。
《解深密经》是详细解说第八识正义的经典,宗喀巴未证第八识如来藏,绝对无法稍稍理解本经中的法义。他所造《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解释《解深密经》初转法轮说:初句有上者,谓过此上有真了义,第二句文,谓于此义如言执著,容有敌者攻难过失。支那疏中,译为有难,其义亦尔。第三句文,谓此中义须作余解。第四句义,谓未显了分辨其义,故于其义可兴异诤……。8
注8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1,大千(台北),1998.3 初版,页23-24。
宗喀巴说初转法轮之法是不了义,此说没有错。世尊初转法轮,于鹿林中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是二乘解脱道的法。
《解深密经》说是:“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有上”意思是:过此还有更殊胜的教法;“有容”意思是:容许他法所破;“是诸诤论安足处所”意思是:还有诤论,还不是能成佛的法,因此是不了义。
又宗喀巴解释《解深密经》二转法轮说:以空性相,有疏为说法无我。支那大疏谓以隐密相,义即秘密,彼释较善。义谓后二法轮所诠,同依无自性说,惟宣说相别。第二法轮未如前辨自性有无,故名隐密相。后则分辨,故名显了。9
注9 同上注,页24。
宗喀巴错解经意,谓:“第二法轮未如前辨自性有无,故名隐密相。”佛以隐密相来说二转法轮,而宗喀巴却把 佛说法的“隐密相”错解为“无自性”,而说隐密相即是无自性,认为此“隐密相”才是究竟了义法。宗喀巴错了!佛所说的隐密相不是说诸法无自性。佛于二转法轮说诸法空相,于般若经中说有十八空,说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是阿赖耶识的体性,而诸法生自阿赖耶识,因此诸法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故说诸法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 佛却不直接说阿赖耶识在何处,而以隐密相来转法轮,其目的也是要让诸弟子透过修行参究,自己亲身去触证祂。所以诸弟子要努力精勤实修苦练,当一念相应触证空性阿赖耶识,而开启了般若智慧,才能修习方广诸经增上慧学,所以“佛以隐密相转正法轮”所说的隐密相,其实就是空性阿赖耶识。
再说空性是阿赖耶识的异名,东土诸祖师依二转法轮诸经义理,把空性说为隐密相,乃是依 佛之交代,同样的不能对弟子明说空性之所在,而要弟子自参自悟,透过弟子自己参究而悟入,般若智慧才能展现,所以才说是隐密相。如果,为人师者明白的告诉弟子说空性在哪里,对于弟子来说,则会因为无真修实证的参究与体会,得来全不费功夫而心生轻贱,很容易就会生起退转之心,不但不能生起般若智慧,甚至谤法、谤胜义僧乃至谤佛,反而会断送弟子未来无量劫之法身慧命;于为人师者来说,泄漏密意即是亏损法事;亏损法事则是亏损如来,亏损如来即是诽谤三宝之重罪恶业。是故 释迦世尊于经教之外,以不泄漏密意,特别传授此真实的密法,谓之教外别传,即是禅宗的由来。
又由于师徒传承之间,不能明白的直说空性心在哪里,故说之为“密意”;但是修习之方法及空性的真实体性,不但不是秘密,反而要广为宣说。因此空性不是神秘之法,不是修了才出生而得到的法,祂是众生本来存在之法。但是,空性祂在哪里?一般凡夫学子不知道也不清楚,必须经年累月乃至多生多劫辛苦修集福德资粮,还要熏习正确的参禅知见才能触证,所以又说非不修能得。宗喀巴说中土经论师把空性解释为秘密,这是最恰当的,这是宗喀巴自己不知 佛说法的隐密相是什么?更错解 佛所说法的隐密相。不过,他却把隐密相之名称套在藏密双身修法中,因为密宗所谓的“空性”正是藏密的双身修法中的觉知心与淫触,因为是真正需要秘密进行而不能被外人看见的。
空性不是秘密之法,真实的空性是可以明确宣说的,只是宗喀巴自己不知教外别传的意旨,不知道佛世时诸大菩萨所证的空性是什么?不知道西天历代诸祖如 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玄奘等菩萨所证的空性是什么?不知道中国历代禅师所证的空性是什么?其实都是触证自身的阿赖耶识。能触能证的法绝对不是隐密的,但是对于还没有触证的人而言,空性就有佛所说的隐密相。所以学者应依 佛之教法,努力求证 佛所说隐密相的第八识,般若智慧才能显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