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常见外道、断见外道等邪见渗入佛门已久,若欲促令佛门四众广得实证涅槃而复兴佛教者,当务之急即是教育佛门四众普皆舍弃常见、断见等邪见,不堕五阴十八界有中,方能生起智慧,尔后欲求三乘菩提之实证,斯可期冀。是故解说涅槃之种种义,令当代佛门四众周知而生起真实了知涅槃之闻慧,而后如理作意思惟,方可生起正确之思慧,远离不如理作意之思惟;尔后修学三乘菩提时方有实证之因缘,此乃本书写作之初因。
二者,无智之人不知涅槃,解脱知见严重短缺,何况能证?乃至号称为导师之台湾佛门有名法师,竟于书中宣称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说的,下焉者又何有稍知涅槃正理之可能?则证涅槃之缘即告断绝。今者平实欲令末法时期佛门四众皆具正见、知涅槃故,促使助人解脱生死之 释迦如来正法得以久住,广利人天,自应写作此书以广利之。无智之人谓佛门凡夫也,世俗法中之一切凡夫则属此书之所不论。然而末法时代佛门之中今已凡夫处处,大众既已归投佛门之中,上焉者,则我实证涅槃之菩萨当令诸人灭愚生智,此世得证大乘本来涅槃;下焉者,则能因断我见故得声闻初果,未来无量世中常离三恶道,最后终得解脱生死,以此第二因缘写作此书。
然而纵使能知涅槃之理,能否实修而证之?端赖各人离苦之意愿与了知离苦之道,然后付诸实修,方能证得涅槃。复次,若是心躁不止之人,性障深重而未曾实修五停心观,莫说定力未充,其实本无丝毫定力;虽然依此书中正理精心实修,以无伏障得止之故,至多只得干慧而无证涅槃、获解脱之实质,于初果之实证依旧绝缘,更恐其犯下大妄语业而致下坠三涂,以是缘故另立专节强调定力之重要。乃因众生我见、我执、我所执等烦恼极为深重,单凭智慧无以实证初果解脱,更不能得证涅槃,是故经中明载“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是之谓也。若是无智之人及以懈怠之者,即无实证涅槃之分,殆无论矣!
譬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 说: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涅槃法,终不为彼,懈怠无智,之所获得。犹如良马,上大丈夫,断除爱结,尽诸烦恼;除祛四取,获于寂灭;能坏魔军,住最后身。
由此证知必须实修获得定心以为依凭,然后断除见结、有结,方能实证初果解脱乃至二乘无余涅槃,并非闻已而知或观已而知即得谓证,是故本书中特地说明:必须对三乘菩提所说涅槃,得有证转之能力与功德,方名实证。证转者,谓已调心而生定力,证得三乘菩提时方能运转所证智慧而得涅槃。
又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上:
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乘,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广文海,初不趣求;虽乐略经而不能了,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
已属像法时代之常态,何况今值末法之际,更属常事。凡此类人,皆属聪明伶俐之人,世间学问亦佳,然而并未发起菩萨性,仍非菩萨种姓之人,是故今时诸方大师于空经、有经妄生谬判,错将如来演述法空之唯识增上慧学经教,误判为有经;于心有境无、心无境有等说竞相诤论,至今未得决定之说;故于涅槃之中道法性屡生误会而争空有,尚不解涅槃之为何法,何况证之?是故每堕想象之中而强行解义,误人无数。
又佛菩提道中之涅槃正义及其实证之理,乃我佛 世尊为菩萨种姓者说,不为声闻人说,更非为不肯一一实修六度之未发起菩萨性者说。三十年来,每见末法时期之大师,率以学罗汉作为学佛,亦以声闻解脱道误认为佛菩提道;诸多学佛人迷于大师之世俗名声等表相而尽信之,错将凡夫大师所知之声闻罗汉道误认为佛菩提道;复因诸大师悉以错会之罗汉道误认为正确之解脱道,致诸学人连解脱道之修学都落入错知错修中,更何况佛菩提道而能实证?皆坐假名善知识之误导所致,非关学人。但学人之广被误导,实亦广有自过;以要言之,则迷信诸方假名大师所营造之名声、道场、僧相,又复自身多劫以来不曾广修福德、不曾亲近真善知识所致,是故 窥基大师责之:“今为有情结习所蔽,敬受邪教、诽毁大乘,于‘空、有’经如言计著,随印所解互生厌希。设希出要,亲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乱授学,惧广文海,初不趣求;”意谓有情多被情执系缚,追随邪师而“敬受邪教”,于是踵随邪师而“诽毁大乘”之时,仍自以为正在大力护持大乘正教;于是将地上菩萨方能实修之法空经唯识增上慧学,谤为说一切法实有之假经,又将演说诸法本母等常住法之《般若经》等真常经典,谤为一切法空经;于是错执于有、错执于空,双方互不认同,互相攻讦,便成为佛教凡夫大师之间经常发生的“空有之争”;于实证的二乘圣人与大乘菩萨之间,则是自古至今都不曾发生空有之争。
设或有人稍微知道如是真相,不愿再依从这二类凡夫大师之诤论,却只是投入净土门中而求往生极乐净土,都不肯自己试著读经,也不肯试著阅读不同说法的真善知识论著,只愿依循弘法者的僧身表相而追随诸方有名大法师受学;于是学之日久,距离涅槃之实证愈远,永无可期;尽其一生所学所修,悉皆唐捐其功,苦哉!其间纵有稍具世间智慧,已知诸师所言悉皆依文解义复又错说,是故自己研经觅论而求;于是“虽乐略经而不能了”,随后则是“于真、俗谛竞说有无,心、境法中递生取舍”。如是之事,古时窥基大师已
曾言之,递至今时,于况益烈,几不可救。然而菩萨由自悲悯心性前导,虽见如是诸事,仍当知其不可为而屡为之,冀能救护末法学人于万分之一;纵使有智信受、愿意受学之人极寡,仍当世世为之,以契悲心,是即此书缮造之三因也。
然而为免重复,节省学人时间,所说涅槃之法不应多有重复;前已曾在别书中叙述之法,除非必要者,于此书中即不再重引而说,著重于实证涅槃之理而非实修之方法。实修涅槃之方法论,已经散见于拙著诸书之中,是故二乘法中之四念处观、七觉支、五阴之无常、苦、无我等观行内容,六念、五停心观、一切处观……等,皆不在此书中说,唯直述涅槃之理,令得远离邪见、导归正道。读者若欲深入了解实修之法者,应当另于《阿含正义》、《识蕴真义》、《心经密意》与《宗门正眼》等公案拈提诸书,及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等书中所说之方法论,依于修学次第付诸实修;或于平实未来另造余书之中阅读、思惟、观行、取证,初入手之要门则是先修学基本定力,静坐中修得坚固之未到地定,或是依无相念佛行门修得动中未到地定力。
至若大乘法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实证,般若智慧之发起,种智之进修与实证,同皆不在此书中说;故于此书中唯论三乘圣者所证涅槃之正理,旁及现代佛门中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息息相关之大乘见道内涵,欲令佛门四众各生正见而得建立实证之正确方向,是故少说实证之方,非欲令四众读之即得实证涅槃。谓涅槃要须实修,非唯具足涅槃之正见者即是亲证涅槃也,是故实证三乘涅槃之法,已于拙著诸书中别说,欲求实证涅槃之学人,皆应先修定力然后另行广阅拙著诸书而实修之;至若定力之实修,则以无相念佛最为快速而且得力,是动中相应之定力故,于三乘菩提观行之动态中最为相应故。
复次,欲求实证二乘涅槃之人,应当先自审视:亲证涅槃法之前,所应先有之种种次法是否已曾先修并得满足?若不乐修梵行而广贪诸欲,亦未发起声闻种性或菩萨种性,本身尚不属于声闻种姓、菩萨种姓,亦不信不解涅槃之真实理,只愿信受五蕴或意识为真实法之人,则读此诸书已,纵有定力,仍不得实证涅槃;乃至更将引生烦恼而致毁谤,自造口业已,舍世之后难免坠入三恶道中。修学二乘涅槃者已是如此,修学大乘涅槃者更是如此,末法时代佛门四众于此悉应引以为鉴。
例如《杂阿含经》卷47 所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
余所谓次法者即上开经文中所说威仪,谓持五戒乃至菩萨戒等威仪,亦谓勤修十善等威仪,亦谓善择真正善知识而受学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实证未到地定或初禅。于此等次法不欲受学、不欲实修,而言求证三乘涅槃欲有所获者,无有是处。
若在大乘法中求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所应有之威仪,则应更增“广行菩萨道、救护众生”而修六度波罗蜜等事,藉此实修以发起菩萨性而入菩萨种姓之中。若不修如是相应之次法而欲具足应有威仪,欲证声闻或菩萨涅槃者,无有是处。复次,次法之初,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若于 释迦如来所说如是三论内涵,心中生疑不信者,于布施之未来世可爱因果、持戒得解脱之因果、修习十善业及禅定得生诸天之因果,心中都无大信,则亦不能理解三界不同层次之境界,自无出离三界生死之智慧,则属于不信因果者;是故对于布施所得因果及持戒所得因果等,心中都无所信,当知无有可能信受三界不同境界;是人不具信受三界境界之信根、信力,修行之后若非堕入欲界即是堕入色界,若非堕入色界即是堕在无色界而自以为实证涅槃,都无出离三界生死之可能,难离大妄语业而致下坠。
次法之末所应修学者,即是“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然后才为学人演说解脱之法。是乃一切求证三乘涅槃之学人都应留心者,今于此序文之中苦口说之,都属“老僧”常谈而不易实行之理。然而 世尊度众之时每说此等道理,说为诸佛常法;是故凡有亲近 世尊学法者,世尊都依如是次第而为说法,即是《阿含经》中常常可以读到的开示:
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愿我佛门四众悉能体悉佛意而实行之,普当专心作意于次法之修学;然后求证涅槃,斯可期冀。于缮造此书之前,观察时势因缘,发抒感慨而书此文,即以为序。
佛子 平 实 敬序
公元二○一二年初秋,于竹桂山居
目 次
自 序
第一篇 声闻涅槃
第一章 声闻涅槃之内涵与修证前提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外道涅槃略说
第一目 外道五现涅槃
第二目 外道四种涅槃
第三目 外道诸种涅槃
第四目 外道四空处涅槃
第五目 外道无想定涅槃
第三节 声闻涅槃之主要内涵(断我见、我执,灭尽五阴)
第一目 修习声闻解脱道的大前提、大方向
第二目 欲修习声闻解脱道者应有的条件
第四节 求证涅槃者应学之次法
第五节 施论
第六节 戒论
第七节 生天之论
第八节 欲为不净
第九节 上漏为患
第十节 出离为要
第二章 声闻涅槃之闻熏
第一节 二乘四圣谛简介
第二节 苦圣谛
第三节 苦集圣谛
第四节 苦灭圣谛
第五节 先知法住 后知涅槃
第六节 无余涅槃是灭尽一切三界有
第七节 无余涅槃灭尽五阴是断灭空吗?
第八节 道圣谛
第三章 声闻涅槃之劝修
第一节 声闻道之三转法轮─三转十二行法轮
第二节 声闻解脱道之三转法轮异于诸佛之三转法轮
第三节 三界爱集断故证慧解脱
第四节 定境集见断故,亦修断故,证俱解脱
第五节 证无生
第四章 声闻涅槃之证转
第一节 自我检验─应证转之内涵必有定力相应
第二节 断三缚结应证应转─证初果
第三节 薄贪瞋痴应证应转─证二果
第四节 五下分结断,应证应转─证三果
第五节 五上分结断,应证应转─证四果
第二篇 缘觉与独觉之涅槃
第一章 缘觉涅槃
第一节 独觉与缘觉之异同
第二节 缘觉涅槃
第三节 十因缘观之修习理论
第四节 十二因缘观之修习理论
第二章 十因缘观与十二因缘观之关联
第一节 不修十因缘法则不能证因缘观
第二节 不修十二因缘法则不能断我见、我执、我所执
第三节 佛将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合说
第四节 必须有相应之定力,方证涅槃
第三篇 大乘涅槃
第一章 必须具足四种大乘涅槃方能成佛
第一节 大乘涅槃绪说
第二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证真如之关系
第三节 证大乘涅槃前的四加行
第四节 相见道位的加行及入地前的四加行
第一目 总说
第二目 相见道位应修非安立谛三品心----完成三贤位的般若别相智
第三目 大乘四圣谛四行观修十六品心----证阿罗汉果及初分无生法忍
第四目 新学菩萨对见道与加行的疑惑
第五节 与大乘见道相关的其余疑惑
#p#page_title#e#第六节 无住处涅槃
第二章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第一节 本来自性净涅槃之本质即是真如
第二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非断灭空
第三节 佛法三乘菩提所说的涅槃都是可以实证的
第四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如
第五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现前寂灭境界
第六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无我性
第七节 二乘涅槃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有
第八节 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方有般若波罗蜜
第九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难修证,更难转依
第十节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证乃知
第十一节 在末法时代的人间住持本来涅槃的如来藏妙法极为困难
第十二节 求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应先发起菩萨性
第三章 厘清大乘涅槃之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等教判淆讹
第一节 入地之前必须实证二乘涅槃
第二节 入地之时还必须有增上意乐
第三节 关于大乘见道疑讹的辨正
第四章 无住处涅槃
第一节 无住处涅槃系诸佛之所证
第二节 略说三德
第三节 证真如后应进修相见道功德
第四节 大乘见道所断异生性
第五节 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
第六节 诸佛的常乐我净
第七节 具足四种涅槃方能成佛
第五章 有关涅槃的其他辨讹
第一节 涅槃之实证是断灭空吗?
第二节 具足四种涅槃之诸佛会入无余涅槃吗?
第三节 唯有佛菩萨住世方能令二乘涅槃继续弘传
第四节 愿佛门四众进求涅槃、得成佛道
增一节 关于证涅槃之大妄语